專利名稱:數據傳輸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近場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近場通信中的數據傳輸方法。
背景技術:
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的移動非接觸應用是目前技術和市場都比較活躍的應用領域, 其中以近場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技術為典型代表。近場通信技術經過幾 代的發(fā)展,其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應用規(guī)范(例如IS018092以及IS021481)越來越成熟,但 是相關產品進入市場的進程卻比預期要緩慢很多。除了近場通信技術涉及的產業(yè)鏈長,導 致應用模式和商務模式較為復雜的原因外,現有的解決方案中采用的單線通信協(xié)議(SWP) 對已存在非接觸應用系統(tǒng)的技術兼容性不佳,是技術層面上的主要障礙。關于SWP的技術 細節(jié),在公開號為CN 101103582A的中國專利申請中有詳細描述。另一方面,電子支付業(yè)務已經深入了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的便利,特別 是在固定營業(yè)場所,基于非接觸智能卡(Picc)的電子支付業(yè)務形成了成熟的技術和穩(wěn)定 的市場。隨著應用的發(fā)展,希望將PICC應用與移動通信設備相結合的需求開始出現人們 希望PICC上有顯示功能,可以查詢顯示卡片內部的數據;人們希望PICC有通信功能,可以 和后臺服務器進行通信,實現例如電子錢包的遠程充值功能。換而言之,人們希望手機就是 PICC。所以,2004年出現了基于NFC的將非接觸智能卡、非接觸智能卡讀寫器與手機終端結 合在一起的全新產品。經過技術開發(fā)以及標準化工作,NFC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應用規(guī)范已經成熟了很多, 但是基于該技術的產品卻遲遲沒有進入市場。其中一個主要的制約因素是NFC設備盡管在 功能上實現了 PICC的模擬,但無法保證完全體現PICC的特性。特別是應用上兼容原系統(tǒng)中 使用的PICC的特性,導致一些已經在運營且影響巨大的非接觸應用市場的進入門檻變高。 如公共交通系統(tǒng)、小額支付系統(tǒng)等,往往需要對其已部署的識讀設備(POS)進行改造,由此 帶來高額的改造成本和商務成本。而NFC終端是一個需要全新設計的產品,在無成熟的應 用環(huán)境的情況下,終端設備制造商推出支持NFC功能的手機終端的動力不足,導致該技術 的實際應用推廣進展緩慢。NFC本質上是一個PICC的應用,無非是智能卡的載體發(fā)生了變化。從結構 化的角度出發(fā),近場通信的實現方案采用的是雙模塊架構,如圖1所示,即非接觸前端 (Contactless Front, CLF)模塊和安全模塊(Security Element, SE)的組合架構。其中 CLF模塊負責處理非接觸射頻接口和通信協(xié)議,SE負責處理智能卡的應用和數據管理。采 用這種設計架構的優(yōu)點在于1) CLF與SE雙模塊架構,容易實現機卡分離。CLF集成在終端上,實現完整的非接 觸射頻接口 ;而智能卡應用涉及諸多安全要求,需要發(fā)行管理而后才進入應用環(huán)節(jié),SE從 近場通信終端上分離,可以獨立于終端之外單獨發(fā)行,管理上容易保持與現有系統(tǒng)的一致。2)智能卡往往是封閉應用環(huán)境,不同地區(qū)不同應用之間,即使是同一款智能卡,其 初始化配置也會不同。CLF與SE架構,通用近場通信終端可與不同的SE搭配實現不同的應用需求。3) CLF及其射頻天線集成在終端上,易于實現一致性的非接觸接口性能。近場通信終端實現非接觸智能卡模擬功能,由CLF和SE聯合完成,CLF與SE之 間需要定義連接接口。在近場通信終端方案上,通常SE由SIM卡實現,其接口是單線協(xié)議 (Single Wire Protocol, SffP)接口,圖2表示了該方案結構。支持SWP接口的SIM卡安全 模塊,稱為SWP SIM。SffP SIM卡利用SIM卡的C6引腳與CLF模塊進行通信,實現近場通信 功能?;诮鼒鐾ㄐ艑崿F非接觸智能卡模擬功能,其標準IS018092是架構在非接觸智 能卡基礎標準IS014443之上的。由于SWP接口定義了完整的一套通信協(xié)議,在SE和CLF 之間傳輸IS014443協(xié)議數據包時,需要將IS014443協(xié)議數據轉換成符合SWP協(xié)議的數據 包,增加邏輯鏈路控制(LLC)層及介質訪問控制(MAC)層,組成SWP數據幀,如圖3所示。
而遵循IS018092或IS014443的幀數據轉化成SWP幀時,會增加SOF,LLC control field,CRC16,E0F共5字節(jié)數據。在SWP的速度為848K的條件下,理想收發(fā)的最小延時也 要大于113ys。隨著應用數據的增多,延遲時間也隨之增多。IS014443-4定義的非接觸應用層協(xié)議,對響應時間沒有嚴格規(guī)定。因此SWP接口 可以實現PICC模擬功能,但要求非接觸識別設備(PCD)等待響應的超時設置相對長一些, 否則會發(fā)生兼容性問題。這是SWP接口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根據IS014443-3的規(guī)定,針對尋卡、喚醒、防沖突、選卡幾條指令,PICC對P⑶的 最小響應時間有著嚴格規(guī)定。在IS014443 type B類型卡片標準中,PICC to P⑶的通訊 保護時間為TR0+TR1,其中TRO是P⑶通訊結束至PICC開始產生副載波的保護時間,TRl是 PICC產生副載波至開始副載波調制的同步時間。在IS014443-2中9. 2. 5節(jié)定義TRO需大 于等于64個副載波周期(ΙΟΜ/Fc,Fc為外部場時鐘頻率,為13. 56MHz),TRl需大于等于 80個副載波周期(1280/Fc),總保護時間為2304/Fc,換算為時間約170 μ s。IS014443-3的 指令無法通過SWP接口及時完成。因此在已出現的近場通信解決方案中,IS014443-3的指 令由CLF直接響應,當進入IS014443-4層協(xié)議時,再通過SWP接口由SE對P⑶響應。這樣實現的PICC模擬功能,除了稍微增加了一些延時之外,功能上與普通PICC表 現一致。但其背后隱含著另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IS014443-3定義的幾條指令會處理卡片 的唯一識別碼(UID)。UID在非接觸應用系統(tǒng)中非常重要,通常是一卡一密模式下密鑰分散 的因子,并且非常多的應用系統(tǒng)中以UID作為卡片的識別標志。當由CLF完成IS014443-3 協(xié)議時,是CLF回答UID給P⑶,必然要求SWP SIM卡在放入近場通信終端時,通過同步操作 事先將SWP SIM卡的UID傳送至CLF并保存。普通IC卡的UID在出廠后是不允許被改動 的,并且各IC卡廠商和運營商制定了多種管理辦法來保證UID的唯一性。由于機卡分離的 結構,近場通信終端可能被置入不同的SWPSIM卡,這意味著CLF的UID必定是可被改寫的。 當UID可被改寫后,UID的唯一性管理將面臨重大挑戰(zhàn),會導致一些應用系統(tǒng)的帳務管理發(fā) 生混亂,并降低系統(tǒng)的安全性,使得例如克隆卡的難度降低。綜上,盡管SWP SIM已經成為近場通信的一種主流解決方案,相應的技術標準也 制定出臺,但SWP接口存在的延時問題和衍生的UID管理問題,對近場通信將來的發(fā)展會 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近場通信領域,特別是對于近場通信領域里大規(guī)模使用的,符合 IS014443 Type B標準或IS018092標準的通信方案,需要有一種改進的,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中具體實施方式
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在符合IS014443標準Type B類型或IS018092標準的情況下,降低近場通信終端中非接觸前端模塊與安全模塊之間的 通信延時,進而解決安全模塊中的UID保存在非接觸前端模塊中所產生的安全性問題和時 序兼容性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實施方式
提供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包括步 驟非接觸前端模塊通過非接觸通信場從非接觸識別設備獲取包含第一數據的經第一載波 頻率的ASK調制的具有曼徹斯特編碼或非歸零電平編碼第一信號;非接觸前端模塊對所述 第一信號進行解調后獲得第一數據;非接觸前端模塊將第一數據在第二載波頻率上進行重 新編碼后獲得第二信號,所述第二信號包含第一數據和載波時鐘信息;非接觸前端模塊將 第二信號通過單線連接傳輸至安全模塊;安全模塊將第一數據處理后形成第二數據;安全 模塊將所述第二數據在第二載波頻率上進行編碼并通過負載調制方式產生第三信號;安全 模塊將所述第三信號通過所述單線連接傳輸至非接觸前端模塊;非接觸前端模塊將所述第 三信號進行解調后獲得第二數據,并將第二數據轉換為應答信號編碼格式;非接觸前端模 塊將所述轉換后的第二數據對非接觸識別設備的場信號進行負載調制而產生第四信號,并 將所述第四信號傳輸至非接觸識別設備??蛇x地,所述第二數據轉換為符合IS014443標準Type B類型或IS018092標準 212KBPS或424KBPS類型的應答信號編碼格式。可選地,所述第二信號由第一數據經過實時重新編碼所產生??蛇x地,所述實時重新編碼具體是采用脈寬調制編碼方法,將幅度調制信號轉換 為脈寬調制的信號??蛇x地,所述第二載波頻率是所述第一載波頻率的二分頻至六十四分頻可選地,所述第二載波頻率是所述第一載波頻率的八分頻。可選地,所述第一載波頻率為13. 56MHz,且在通訊過程中第一載波時鐘不會停止。可選地,所述第三信號的產生采用與標準SWP接口兼容的負載電流調制方法,且 其信號包含84 副載波BPSK調制信息??蛇x地,所述的非接觸前端模塊對第一數據或第二數據的傳輸為實時傳輸??蛇x地,所述安全模塊將第二信號表征的第一數據處理后形成第二數據具體是安 全模塊將第二信號表征的第一數據經過包括解調、解碼和進一步數據處理后形成第二數 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數據傳輸方法,可以在符合IS014443標準Type B 類型或IS018092標準212/424KBPS類型的情況下,在非接觸前端模塊和安全模塊之間實時 傳輸非接觸數據。非接觸前端模塊和安全模塊組合在一起實現PICC的功能,因此非接觸前 端模塊和安全模塊之間的接口引起的延時,小于非接觸識別設備幀數據結束至PICC幀數 據開始的最小約定。正是這種實時性特點,使得CLF-SE架構模擬的PICC時序特性與標準 PICC時序特性完全一致,解決了應用兼容性問題。本發(fā)明也解決了 UID管理問題,使得UID不必預先由安全模塊轉存至非接觸前端模塊,而是由安全模塊直接回復。這種實時傳輸非接觸界面接收和應回發(fā)的數據,接口傳輸 延時被嚴格限制,安全模塊可以在模擬Picc的過程中直接響應非接觸識別設備發(fā)出的指 令,從而使非接觸前端模塊完全變成透明傳輸通道,進而讓近場通信解決方案實現機卡分 離和非接觸兼容性良好+統(tǒng)一。
通過附圖中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更具體說明,本發(fā)明的上述及其它目 的、特征和優(yōu)勢將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 實際尺寸等比例縮放繪制附圖,重點在于示出本發(fā)明的主旨。圖1為現有技術中非接觸前端模塊和安全模塊的組合架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非接觸前端模塊和安全模塊的連接示意圖;圖3為現有技術中SWP數據幀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數據傳輸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數據傳輸方法的流程圖;圖6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表征符合IS014443標準中Type B類型的邏輯0和邏 輯1信號的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數據被非接觸前端模塊接收、解調和重新調制產 生的信號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各種不同波特率下的邏輯0和邏輯1信號的示意圖;圖9為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例中不同波特率下的邏輯0和邏輯1信號的示意圖;圖10為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數據被非接觸前端模塊接收、解調和重新調 制產生的信號示意圖;圖11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數據從安全模塊產生,編碼調制成第三信號發(fā) 送回非接觸前端模塊,被非接觸前端模塊解調恢復出第二數據后,再次調制成第四信號傳 送出去的信號示意圖;圖12為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數據從安全模塊產生,編碼調制成第三信號 發(fā)送回非接觸前端模塊,被非接觸前端模塊解調恢復出第二數據后,再次調制成第四信號 傳送出去的信號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jié)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能夠以 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發(fā)明內涵的情況 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發(fā)明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的限制。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做詳細的說明。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數據傳輸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該數據傳輸裝置 100,包括非接觸前端模塊101和與非接觸前端模塊101單線連接的安全模塊102。其中,非接觸前端模塊101負責處理非接觸射頻接口和通信協(xié)議。非接觸前端模 塊101通過與其連接的天線103—起組成了與非接觸識別設備進行通信的接口。這一接口 可以通過射頻傳輸的方式以IS014443或IS018092標準通信協(xié)議實現命令和數據的收發(fā)。
安全模塊102負責處理模擬PICC的各種應用,包括處理IS014443第三部分的尋 卡應答命令、防沖突命令及選卡命令等,以及處理IS014443第四部分的應用命令和數據 等。由于采用實時轉發(fā)到通信模式,安全模塊102模擬的PICC在時序特性上與普通PICC
表現一致。此外,由于處理模擬PICC的各種應用和數據管理都由安全模塊102完成,因此避 免了現有技術中,UID等不可更改信息在CLF中可被修改所帶來的諸多安全隱患等問題。非接觸前端模塊101包括第二信號產生模塊111、第三信號解調模塊112、負載調 制電路113、整流電路114、電源穩(wěn)壓電路115和其他電路116。天線103的一端與第二信號 產生模塊111的輸入端連接。而在非接觸前端模塊101的內部,第二信號產生模塊111的 輸出端與第三信號解調模塊112的輸入端連接,形成單線引腳端口 ;第三信號解調模塊112 的輸出端與負載調制電路113的輸入端連接。最后,負載調制電路113的輸出端通過開關 電路(未標注)等與天線103的輸入端連接。整流電路114從天線端獲取能量產生電源電 壓Vcc,電源穩(wěn)壓電路115將Vcc電源轉換為內部電路需要的穩(wěn)定工作電壓Vdd,Vcc和Vdd 為非接觸前端電路101提供電源。其他電路116為非接觸前端模塊的其他功能模塊。為表 示方便,圖4中的其他電路116與第二信號產生模塊111和負載調制電路113的連接關系 未畫出。第二信號產生模塊111的作用是將天線103接收過來的信號進行解調獲取非接觸 識別設備發(fā)送的第一數據,再將該數據進行重新編碼調制成適合單線傳輸的第二信號。第 二信號產生模塊111包括時鐘恢復及解調電路1111和第二信號編碼電路1112,第二信號編 碼電路1112實時處理輸入的時鐘和解調的數據信號,產生適合單線傳輸的、由第二載波頻 率編碼表征的實時第二信號。時鐘恢復及解調電路1111有兩個輸出端,分別輸出時鐘恢復 信號和解調后所產生的數據,該數據是對外部ASK信號解調后獲得的數字信號。而第二信 號編碼電路1112有兩個輸入端。時鐘恢復及解調電路1111的兩個輸出端分別和第二信號 編碼電路1112的兩個輸入端連接。第二信號編碼電路1112根據時鐘恢復及解調電路1111 輸出的時鐘信號進行分頻及邏輯處理,產生分別表示邏輯0和邏輯1的不同占空比的編碼 信號(如圖6所示),再根據時鐘恢復及解調電路1111輸出的數據信號選擇輸出編碼信號 序列,其輸出端即成為整個第二信號產生模塊111的輸出端。安全模塊102包括第二信號解調模塊121、主處理模塊122和第三信號產生模塊 123。第二信號解調模塊121的輸出端與主處理模塊122的輸入端連接;主處理模塊122的 輸出端與所述第三信號產生模塊123的輸入端連接。安全模塊102中第二信號解調模塊121的輸入端和第三信號產生模塊123的輸出 端連接后,與非接觸前端模塊101的第二信號產生模塊111的輸出端和第三信號解調模塊 112所形成的連接,形成單線連接。上述結構,可以執(zhí)行一種新的數據傳輸方法,用來降低非接觸前端模塊101與安 全模塊102之間數據傳輸的延時,從而實現非接觸前端模塊101在安全模塊102和非接觸 識別設備之間的數據透傳。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如圖5所示,包括步驟S201,非接觸前端模塊通過非接觸通信場從非接觸識別設備獲取包含第一數據的 經調制的具有第一載波頻率的第一信號;
S202,非接觸前端模塊對第一信號進行解調后獲得第一數據;S203,非接觸前端模塊將第一數據進行重新編碼調制后獲得第二信號;S204,非接觸前端模塊將第二信號通過單線連接傳輸至安全模塊;S205,安全模塊將第二信號表征的第一數據解調、解碼及處理后形成第二數據;S206,安全模塊將第二數據在第二載波頻率上進行編碼并通過負載調制方式產生 第三信號;S207,安全模塊將第三信號通過所述單線連接傳輸至非接觸前端模塊;S208,非接觸前端模塊將第三信號進行解調后獲得第二數據;S209,非接觸前端模塊將第二數據轉換為應答信號編碼格式;S210,非接觸前端模塊將轉換后的第二數據對非接觸識別設備的場信號進行負載 調制而產生第四信號,并將所述第四信號傳輸至非接觸識別設備。下面對上述方法進行詳細解釋。首先執(zhí)行步驟201,非接觸前端模塊101通過非接觸通信場從非接觸識別設備獲 取包含第一數據的具有第一載波頻率(以下用Fc表示其頻率)的第一信號。非接觸識別 設備輸出和接收的信號都是符合一定的標準,例如IS014443標準Type B類型的調制信號, 這樣的調制信號是經ASK調制的具有非歸零電平編碼的信號。而對于符合IS018092標準 212/4MKBPS類型的調制信號,是經ASK調制的具有曼徹斯特編碼的信號。按照前述兩種國 際標準,第一信號具有相同的第一載波頻率Fc = 13. 56MHz。這樣的調制信號可以通過射頻 傳輸的方式由天線103所接收。接著執(zhí)行步驟S202,非接觸前端模塊101對所述第一信號進行解調后獲得第一數 據。盡管IS014443標準type B類型信號和IS018092標準212/424KBPS類型信號定義不 相同,但經過解調和解碼后可獲得同樣的邏輯0、1表示的串行數據。再執(zhí)行步驟S203,非接觸前端模塊101將第一數據進行重新調制后獲得具有第二 載波頻率(以下用Fs表示)的第二信號。第二載波頻率可以是符合單線接口(SWP)標準 的時鐘頻率,為了與已有的SWP標準接口兼容,編碼方法可以選用與標準SWP接口相同的編 碼方式,用第二載波頻率的占空比表示邏輯0和邏輯1。在這一步中,編碼方法可以分別采 用非歸零編碼和曼徹斯特編碼。并且,可采用不同占空比的時鐘信號(如時鐘高電平為周 期的1/4或3/4)表示編碼的兩種狀態(tài)。為了從Fc = 13. 56MHz時鐘產生不同占空比的第二載波頻率信號,第二載波頻率 Fs最高為6. 79MHz,最低應保持不小于非接觸通信波特率。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采 用Fs = 1. 696MHz的載波頻率(該頻率即不特別高,也可以方便地表示IS014443標準中的 848KHz副載波信號編碼,是一種簡單的實現方案),在傳遞106KBPS信號時,每bit由16個 Fs信號表示。在表征符合IS014443標準中Type B類型的邏輯0和1信號時,可以用連續(xù) 16個脈寬調制的時鐘信號表示,如圖6所示。其中FsO為占空比25%信號(高電平1/4T, 低電平3/4T),連續(xù)16個FsO表示邏輯0 ;Fsl為占空比75 %信號(高電平3/4T,低電平 1/4T),連續(xù)16個Fsl表示邏輯1。第一數據被非接觸前端模塊101接收、解調和重新調解 產生的信號如圖7所示。對應于符合IS014443標準中Type B要求的高通訊波特率,第二信號的邏輯0和 邏輯1按表1定義。各種不同波特率下的邏輯O和邏輯1信號如圖8所示。
表1.第二信號的邏輯0和邏輯1定義
權利要求
1.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非接觸前端模塊通過非接觸通信場從非接觸識別設備獲取包含第一數據的經第一載 波頻率的ASK調制的具有曼徹斯特編碼或非歸零電平編碼第一信號;非接觸前端模塊對所述第一信號進行解調后獲得第一數據;非接觸前端模塊將第一數據在第二載波頻率上進行重新編碼后獲得第二信號,所述第 二信號包含第一數據和載波時鐘信息;非接觸前端模塊將第二信號通過單線連接傳輸至安全模塊;安全模塊將第二信號表征的第一數據處理后形成第二數據;安全模塊將所述第二數據在第二載波頻率上進行編碼并通過負載調制方式產生第三 信號;安全模塊將所述第三信號通過所述單線連接傳輸至非接觸前端模塊;非接觸前端模塊將所述第三信號進行解調后獲得第二數據;非接觸前端模塊將第二數據轉換為應答信號編碼格式;非接觸前端模塊將所述轉換后的第二數據對非接觸識別設備的場信號進行負載調制 而產生第四信號,并將所述第四信號傳輸至非接觸識別設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數據轉換為符合 IS014443標準Type B類型或IS018092標準212KBPS或424KBPS類型的應答信號編碼格 式。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號由第一數據經過實 時重新編碼所產生。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實時重新編碼具體是采用脈 寬調制編碼方法,將幅度調制信號轉換為脈寬調制的信號。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載波頻率是所述第一載 波頻率的二分頻至六十四分頻。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載波頻率是所述第一載 波頻率的八分頻。
7.如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載波頻率為 13. 56MHz,且在通訊過程中第一載波時鐘不會停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信號的產生采用與標準 SffP接口兼容的負載電流調制方法,且其信號包含84 副載波BPSK調制信息。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接觸前端模塊對第一數 據或第二數據的傳輸為實時傳輸。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模塊將第二信號表征的 第一數據處理后形成第二數據具體是安全模塊將第二信號表征的第一數據經過包括解調、 解碼和進一步數據處理后形成第二數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近場通信中的數據傳輸方法。本發(fā)明利用非接觸前端模塊在非接觸識別設備和安全模塊之間實時透傳數據,與現有技術相比,在符合ISO14443標準Type B類型或ISO18092標準212KBPS或424KBPS類型的情況下,降低了近場通信終端中非接觸前端模塊與安全模塊之間的通信延時,進而解決安全模塊中的UID保存在非接觸前端模塊中所產生的安全性問題和時序兼容性問題。
文檔編號H04L1/00GK102082590SQ20101060598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24日
發(fā)明者俞軍, 劉楓, 李蔚, 王磊, 石亦欣 申請人:上海復旦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