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手機中,滑蓋手機深受消費者青睞,在追求手機體積小、時尚、功能 多元化的前提下,滑蓋手機通過蓋體相對機體向上滑動的這種方式,在不增加手機體積的 前提下,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手機的設計面積。但現(xiàn)如今的滑蓋手機多數(shù)只能單方向滑動,這 樣只能實現(xiàn)基本功能的操作。在手機功能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時尚且可以實現(xiàn)多功能操作 的手機是消費者所追求的方向。但由于手機體積和可操作面尺寸所限,越來越多的手機趨 向于可以多方向滑動,不同狀態(tài)實現(xiàn)不同的功能。比如,雙向滑蓋手機在向上滑動后可以實 現(xiàn)和其他滑蓋手機一樣的基本功能操作,在向下滑動后,可以實現(xiàn)多媒體播放的功能或者 便捷的游戲操作等功能。雙向或者多向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與一般滑蓋手機的相比,因能功能要求更多更 高,所以結構更加復雜,一般為復雜彈簧模組或者多組彈簧與機體上多組導引槽相配合。這樣 的話,彈簧模組或者多組彈簧占用到手機內部空間較多,造成內部其他元器件設計的局限。本發(fā)明所設計的手機滑動機構可克服上述缺陷。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厚度較小的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該滑動 機構可以實現(xiàn)手機上下兩方向的半自動開閉功能。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所述滑動機構包括上滑蓋、下滑蓋和彈 簧,所述上滑蓋與下滑蓋滑動結合,其中,還包括第一導槽和第二導槽,所述第一導槽通過彈簧滑動端帶動上滑蓋滑動,第一導槽設于上滑蓋,其兩端分 別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導槽第二端的位置相對第一端靠近第二導槽;所述第二導槽用于限制滑動機構滑動方向,第二導槽設于下滑蓋,分為向上滑動 滑槽區(qū)和向下滑動滑槽區(qū);所述彈簧兩端分別為固定端和滑動端,所述彈簧固定端固定連接于下滑蓋,所述 彈簧滑動端在第一導槽和第二導槽的同時限制下運動。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1、結構簡單,只需使用簡單的彈簧或者彈簧模組與上下滑蓋 的滑槽和導槽的配合就可以實現(xiàn)手機的雙向滑動;2、滑動機構厚度較小,節(jié)約了手機內部 的設計空間,整個機構厚度可以只包括上下滑蓋的厚度加上彈簧或者彈簧模組的厚度,可 適應滑蓋手機輕薄化的特點;3、在上滑和下滑運動過程中采用同一個彈簧實現(xiàn)半自動化滑 動,使用者手感良好。
圖1為本發(fā)明滑動機構初始位置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滑動機構向上打開狀態(tài)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滑動機構向下打開狀態(tài)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滑動機構的爆炸圖。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滑動機構初始位置示意圖。圖6為圖5所示A-A向放大剖視圖。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滑動機構上滑打開中間狀態(tài)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滑動機構上滑打開終止位置示意圖。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滑動機構下滑打開位置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滑動機構的爆炸圖。
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滑動機構下滑打開位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fā)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 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fā)明滑蓋手機的功能鍵310設置在手機上蓋300上,數(shù)字鍵 410和游戲導航鍵420設置在手機下蓋400上。本發(fā)明滑蓋手機在向上滑動后,露出數(shù)字 鍵410,可以實現(xiàn)撥打、收發(fā)短信等基本功能;在向下滑動后,數(shù)字鍵410重新被掩蓋,露出 游戲導航鍵420,可以實現(xiàn)多媒體播放功能或游戲操作等功能。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的滑動機構主要由上滑蓋10、下滑蓋20和彈簧30組成。上 滑蓋10包括上蓋安裝孔11、滑軌12和第一導槽13。下滑蓋20包括下蓋安裝孔21、彈簧 安裝孔22、第二導槽23和滑軌槽24。其中,第一導槽13上設置有第一導槽第一端13a和 第一導槽第二端13b,所述第一導槽第二端13b的位置相對第一端13a靠近第二導槽;第二 導槽23設置有第二導槽a位置23a、第二導槽b位置23b、第二導槽c位置23c和第二導槽 d位置23d,第二導槽23由三段滑槽組成,其中,從第二導槽a位置23a到第二導槽b位置 23b為第一滑槽段,從第二導槽a位置23a到第二導槽c位置23c為第二滑槽段,從第二導 槽c位置23c到第二導槽d位置23d為第三滑槽段。第二導槽a位置23a和第二導槽c位 置23c為弧形過渡,使得彈簧滑動端在運動過程中滑順。第二導槽23還分為向上滑動滑槽 區(qū)和向下滑動滑槽區(qū),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向上滑動滑槽區(qū)包括第一滑槽段,向下滑動滑槽 區(qū)包括第二滑槽段和第三滑槽段。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三段滑槽的形狀都為直線,可以理解, 曲線也是可以實現(xiàn)該功能的。本發(fā)明實施例一中把向上滑動滑槽區(qū)和向下滑動滑槽區(qū)連 接處導槽23的位置23a設置成弧形的止位槽,可以使彈簧結構在初始位置下不晃動,起到 限位的作用。為了克服彈簧在運動到第二滑槽段時導槽23對彈簧和連接鉚釘?shù)淖枇?,需要?過受力分析計算導槽23的第二滑槽段與第一滑槽段的夾角。同樣的,第三滑槽段與第一滑 槽段的傾角也需要如此計算。如圖6所示,滑軌12位于上滑蓋10的兩側且向外延伸翻折,截面為L形;滑軌槽 24位于下滑蓋20與滑軌12相應的兩側,延伸且向內翻折成凹槽。裝配時,通過上蓋安裝 孔11將上滑蓋10固定在手機上,通過下蓋安裝孔21將下滑蓋20固定在手機上;將滑軌12插入滑軌槽M內。彈簧30的固定端31通過固定鉚釘40和彈簧安裝孔22固定在下滑 蓋20上,彈簧30的滑動端32通過連接鉚釘80和墊片50將其滑動連接在上滑蓋10的第 一導槽13和下滑蓋20的第二導槽23內。本發(fā)明還在墊片50與第一導槽13之間設置有 第一塑膠墊圈60,在連接鉚釘80與第二導槽23之間設有第二塑膠墊圈70,使在滑動機構 運動過程中金屬之間的摩擦和噪聲減小,延長滑動機構的使用壽命。這是實施例一的有益 效果之一。下面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滑動機構運動過程。如圖5所示,當滑動機構處于初始位置時,連接鉚釘80和墊片50將彈簧30的滑 動端32固定在下滑蓋20的第二導槽23的a位置23a和上滑蓋10的第一導槽13的第一 端13a內,此時,彈簧30有一定的預壓量。從初始位置開始向上推動上滑蓋10,彈簧30的 滑動端32順著第二導槽23的第一滑槽段向上滑動,彈簧30被壓縮,存儲彈力,當運動到 彈簧30的固定端31、滑動端32的連線垂直于第一滑槽段時,壓縮彈力達到最大,越過該位 置,接下來就依靠彈簧30的彈力使彈簧30的滑動端32順著第二導槽23第一滑槽段繼續(xù) 向上運動,隨之帶動上滑蓋10繼續(xù)運動,直到彈簧30的滑動端32到達第二導槽23的b位 置23b,彈簧30恢復初始預壓狀態(tài),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彈簧30的滑動端32始終處于第 二導槽23的b位置23b,即上滑蓋10始終處于上滑打開終止狀態(tài)。如圖7所示,在手機上 滑打開的過程中,由于彈簧30的彈力,使得彈簧30的滑動端32始終處在第一導槽13的第 一端13a的位置,從而帶動上滑蓋10跟隨彈簧30 —起滑動。上滑關閉過程與上滑打開運動過程相反,向下推動上滑蓋10,彈簧30的滑動端32 沿著第二導槽23的第一滑槽段向下滑動,彈簧30被壓縮并存儲彈力,當運動到彈簧30的 固定端31、滑動端32的連線垂直于第一滑槽段時,壓縮彈力達到最大,越過該位置,接下來 就依靠彈簧30的彈力使彈簧30的滑動端32順著第二導槽23第一滑槽段繼續(xù)向下滑動,隨 之帶動上滑蓋10繼續(xù)向下滑動,直到彈簧30的滑動端32回到第二導槽23的a位置23a, 彈簧30恢復初始預壓狀態(tài),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彈簧30的滑動端32始終處于第二導槽 23的a位置23a,即上滑蓋10始終處于初始位置。由此可知,在滑動模組上滑打開、關閉過 程中,都可以實現(xiàn)半自動化運動。上滑蓋10下滑打開時,從初始位置開始推動上滑蓋10向下滑動,彈簧30的滑動 端32沿著第二導槽23的第二滑槽段滑動,同時也沿著第一導槽13向另外第一導槽13的 第二端1 運動,彈簧30被壓縮,當運動到第二導槽23第二滑槽段末端即第二導槽23的c 位置23c時,彈簧30壓縮量到最大,接下來彈簧30依靠儲存的彈力繼續(xù)沿第二導槽23的 第三滑槽段運動。第一導槽13和第二導槽23配合,保證上滑蓋10在彈簧30沿著第二導 槽23折線段運動的同時相對下滑蓋20向下運動。當彈簧30的滑動端32到達第二導槽23 的d位置23d時,也同時運動到第一導槽13的第二端13b,至此下滑打開過程結束,滑動機 構處于下滑打開位置。下滑關閉過程與下滑打開運動過程相反,彈簧30越過第二導槽23 的c位置23c后,依靠存儲的彈力完成下滑關閉過程。實施例二如圖10所示,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在于實施例二將實施例一中的第一塑膠墊圈60和第二塑膠墊圈70去掉,并將第一導 槽13和第二導槽23的所有附加結構去掉,盡可能減薄了滑動機構的整體厚度。
5
第二導槽23設置有第二導槽a位置23a、第二導槽b位置2 和第二導槽e位置 23e,其中,從第二導槽a位置23a到第二導槽b位置2 為第一滑槽段,從第二導槽a位置 23a到第二導槽e位置2 為第二滑槽段。第二導槽23還分為向上滑動滑槽區(qū)和向下滑動 滑槽區(qū),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的向上滑動滑槽區(qū)包括第一滑槽段,向下滑動滑槽區(qū)包括第二滑 槽段。可以理解,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第一滑槽段的形狀也可為曲線。如圖11所示,第二導槽的第二滑槽段在豎直方向上的投影距離為A,第一導槽在 豎直方向上的投影距離為B,而上滑蓋相對于下滑蓋向下滑動的行程為A+B,所以,第一導 槽與水平方向的傾斜夾角與向下滑動的行程有關,與第一導槽向下滑動的滑槽段在豎直方 向上的投影距離也有關。從本發(fā)明滑動機構結構和整個運動過程中可知,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1、結構簡單, 只需使用簡單的彈簧或者彈簧模組與上下滑蓋的滑槽和導槽的配合就可以實現(xiàn)手機的雙 向滑動;2、滑動機構厚度較小,節(jié)約了手機內部的設計空間,整個機構厚度可以只包括上下 滑蓋的厚度加上彈簧或者彈簧模組的厚度,可適應滑蓋手機輕薄化的特點;3、在上滑和下 滑運動過程中采用同一個彈簧實現(xiàn)半自動化滑動,使用者手感良好。綜上所述,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是為了幫助理解本專利的精神和 要點,但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 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所述滑動機構包括上滑蓋、下滑蓋和彈簧,所述上滑蓋與 下滑蓋滑動結合,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導槽和第二導槽,所述第一導槽通過彈簧滑動端帶動上滑蓋滑動,第一導槽設于上滑蓋,其兩端分別為 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導槽第二端的位置相對第一端靠近第二導槽;所述第二導槽用于限制滑動機構滑動方向,第二導槽設于下滑蓋,分為向上滑動滑槽 區(qū)和向下滑動滑槽區(qū);所述彈簧兩端分別為固定端和滑動端,所述彈簧固定端固定連接于下滑蓋,所述彈簧 滑動端在第一導槽和第二導槽的同時限制下運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蓋相對于下 滑蓋由初始位置向上滑動打開或關閉時,所述彈簧滑動端沿第二導槽向上滑動滑槽區(qū)運 動,彈簧滑動端始終處于第一導槽第二端。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蓋相對于下 滑蓋由初始位置向下滑動打開時,所述彈簧滑動端沿第二導槽向下滑動滑槽區(qū)運動,同時, 彈簧滑動端在第一導槽中的位置從第二端至第一端。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蓋相對于下 滑蓋由向下打開至初始位置時,所述彈簧滑動端沿第二導槽向下滑動滑槽區(qū)運動,同時,彈 簧滑動端在第一導槽中的位置從第一端至第二端。
5.權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上滑動滑 槽區(qū)和向下滑動滑槽區(qū)的滑槽連接處設有止位槽。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導槽由至少 兩段滑槽組成。
7.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段滑槽之間連通 且各連通處弧形過渡。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的形狀為直 線和/或曲線。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滑動端通過 墊片和鉚釘將其限制在第一導槽和第二導槽內滑動,所述墊片和第一導槽之間設置有第一 塑膠墊圈,所述鉚釘和第二導槽之間設有第二塑膠墊圈。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其特征在于,上滑蓋上設有滑軌, 下滑蓋上設有相應滑軌槽,相配合的滑軌與滑軌槽連接上滑蓋和下滑蓋。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蓋兩側向 外延伸翻折形成截面為L形的滑軌,所述下滑蓋相應兩側向內延伸翻折成凹槽。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滑蓋手機的滑動機構,所述滑動機構包括上滑蓋、下滑蓋和彈簧,所述上滑蓋與下滑蓋滑動結合,其中,還包括第一導槽和第二導槽,所述第一導槽通過彈簧滑動端帶動上滑蓋滑動,第一導槽設于上滑蓋,其兩端分別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導槽第二端的位置相對第一端靠近第二導槽;所述第二導槽用于限制滑動機構滑動方向,第二導槽設于下滑蓋,分為向上滑動滑槽區(qū)和向下滑動滑槽區(qū);所述彈簧兩端分別為固定端和滑動端,所述彈簧固定端固定連接于下滑蓋,所述彈簧滑動端在第一導槽和第二導槽的同時限制下運動。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滑動機構厚度較小,節(jié)約了手機內部的設計空間。
文檔編號H04M1/02GK102082840SQ20091018847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周虎, 樊秀蘭 申請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