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交遞方法及相關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通訊管理,且特別有關于一種在第三代(3G)與第二代(2G)通訊系統(tǒng)間進行邊界單元(Border Cell)交遞(Handoff)的方法,及相關裝置。
背景技術:
CDMA(分碼多任務接取)系統(tǒng)是一種常用的移動電話通訊系統(tǒng)。相較于FDMA(分頻多任務接取)或是TDMA(分時多任務接取),CDMA系統(tǒng)中多組無線電信號同時分享相同的頻譜。從電信工業(yè)協會(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Association,TIA)所提出的TIA/EIA-95-A/B可獲得一種屬于第二代移動通訊(2G)的CDMA標準。近期來,通訊領域中更提出了一種第三代移動通訊(3G)CDMA標準且命名為CDMA 2000。
移動終端(Mobile Station)會跟具有最強可用信號的基地臺進行通信。為了要追蹤可用的信號,移動終端會維護一個可用基地臺的清單。更具體的說,在CDMA系統(tǒng)中的每一基地臺會在一組既定頻率上傳送一未調變(Unmodulated)的導引信號(pilot signal)。移動終端中的搜尋單元(SearcherUnit)會檢測導引信號,且測量其強度。搜尋單元的結果會回報給目前的基地臺。之后,基地臺會指示移動終端更新由移動終端所維護的可用基地臺清單。此清單可以細分為有效集合(Active Set)、候選集合(Candidate Set)、與一鄰近集合(Neighbor Set)。有效集合包括目前與移動終端通信的基地臺清單。候選集合包括可能會移入有效集合的基地臺清單。鄰近集合則包括被監(jiān)控,但進入機率頻率較低的基地臺清單。
當移動終端移動而離開一基地臺時,目前由此基地臺所傳送的有效信號將會減弱。移動終端必須存取另一個新的基地臺。通訊鏈路(communicationlink)必須交遞至另一個基地臺。在通信系統(tǒng)中有兩種類型的交遞,軟式交遞(Soft Handoff)與硬式交遞(Hard Handoff)。在軟式交遞中,在原始鏈路中斷之前會先建立一個新的鏈路。在硬式交遞中,在與新基地臺(如2G)間建立新的連結之前,則會先中斷與目前有效基地臺(如3G)間的連結。
在公知技術的CDMA系統(tǒng)中,移動終端與基地臺依據導引強度(Ec)與總接收能量(Io)(Ec/Io)來執(zhí)行交遞。當移動終端移動且目前有效的導引信號減弱時,移動終端必須存取一個新的基地臺且完成3G式交遞。如圖1所示,當移動終端移動至一個新的3G基地臺單元(cell)時,由舊基地臺單元接收的信號將會減弱,而由新基地臺單元所接收的信號將會增強。曲線OC表示舊基地臺單元的Ec/Io值,曲線NC表示新基地臺單元的Ec/Io值。在T點,執(zhí)行3G軟式交遞。最佳導引將會由舊基地臺單元轉換為新基地臺單元。
如圖2所示,目前,2G系統(tǒng)提供最廣的涵蓋率,但在不久的將來,3G系統(tǒng)將部署在2G系統(tǒng)之上且提供更先進的服務。然而,在邊界基地臺單元(border cells)處,2G與3G系統(tǒng)在不同的頻帶進行操作。當移動終端離開3G覆蓋范圍而存取2G系統(tǒng)的區(qū)域時,導引Ec/Io將會降低且移動終端無法存取新的3G基地臺。如圖8所示,虛線表示要被交遞的內部基地臺單元的Ec/Io值。因此,無視于距離,導引Ec/Io將會維持在一個明顯區(qū)間的常數字準。因此,Ec/Io并不是用來在2G與3G系統(tǒng)的邊界基地臺單元處判斷交遞時機的良好判斷標準,也不太適合做為品質降低的指針?;?G與3G系統(tǒng)間覆蓋范圍的差異,的確有需要在不損及3G系統(tǒng)能力的情況下,提供一個3G至2G系統(tǒng)的交遞機制。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交遞方法,及相關裝置。
依據本發(fā)明實施力的交遞控制方法。首先,當一交遞發(fā)生于一第一系統(tǒng)時,一移動終端記錄來自于一單元的一導引信號的強度(Ec)為一參考強度(Eref)。當導引信號強度(Ec)到達參考強度(Eref)時,移動終端在第一系統(tǒng)與一第二系統(tǒng)間執(zhí)行一交遞。其中,第一系統(tǒng)為3G CDMA系統(tǒng),且第二系統(tǒng)為2G GSM系統(tǒng)。
依據本發(fā)明實施力的交遞控制方法。首先,當一交遞發(fā)生于一第一系統(tǒng)時,一移動終端記錄來自于一單元的一導引信號的強度(Ec)為一參考強度(Eref)。移動終端依據一基地臺與移動終端間的前行與反行鏈路所導致的影響來調整參考強度(Eref),且當導引信號強度(Ec)到達參考強度(Eref)時,移動終端在第一系統(tǒng)與一第二系統(tǒng)間執(zhí)行一交遞。
參考強度(Eref)是被依據前行鏈路的一接收強度與反行鏈路的一訊雜比(Signal to Noise ratio)所產生的一修正因子來進行調整。
本發(fā)明上述方法可以透過程序代碼方式收錄于實體媒體中。當程序代碼被機器加載且執(zhí)行時,機器變成用以實行本發(fā)明的裝置。
圖1顯示一3G軟式交遞示意圖。
圖2顯示3G與2G系統(tǒng)的關系示意圖。
圖3A顯示移動終端與3G基地臺間的交遞。
圖3B顯示移動終端與2G及3G基地臺間的交遞。
圖4顯示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交遞方法流程圖。
圖5顯示提供服務單元的導引強度示意圖。
圖6顯示邊界單元的延伸覆蓋情形示意圖。
圖7顯示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交遞方法流程圖。
圖8顯示在邊界單元處導引強度與距離間的關系示意圖。
符號說明Ec-導引信號強度;Io-總接收能量;OC、NC-曲線;2G-第二代通訊系統(tǒng);3G-第三代通訊系統(tǒng);310、MS-移動終端;301、302、3G_BS1、3G_BS2_3G基地臺;303、2G_BS1_2G基地臺;S402、S404、...、S410-操作步驟;BS-基地臺;510-提供服務單元;511、512、513-邊緣點;610-邊緣單元;S702、S704、...、S712-操作步驟。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示,進行詳細說明如下。
圖3A顯示移動終端與3G基地臺間的交遞。如圖3A所示,移動終端MS(310),如一移動電話可以在3G基地臺3G_BS1(301)與3G_BS2(302)間執(zhí)行一3G軟式交遞。圖3B顯示移動終端與2G及3G基地臺間的交遞。在3G與2G系統(tǒng)的邊界基地臺單元(border cell)處,移動終端MS(310)可以在3G與2G系統(tǒng)間決定邊界基地臺單元交.遞的觸發(fā)時機,使得移動終端MS(310)的服務可以由3G基地臺3G_BS2(302)交遞至2G基地臺2G_BS1(303)。在一些實施例中,移動終端可以包括一處理單元,用以執(zhí)行交遞方法。
圖4為一流程圖是顯示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交遞方法。此交遞方法適用于一移動終端,如移動電話,用以決定在3G與2G系統(tǒng)間的邊界基地臺單元交遞的觸發(fā)時機。
首先,如步驟S402,移動終端由目前服務該移動終端的3G基地臺接收至少一導引信號,且移動終端計算導引信號的導引強度Ec。值得注意的是,移動終端并未直接測量Ec,而是測量導引Ec/Io。Ec可以透過計算Ec=(Ec/Io)×Io(總接收能量)而得到。
在步驟S404中,判斷是否發(fā)生一3G交遞。如果發(fā)生(步驟S404的是),如步驟S406,移動終端記錄來自于一新3G基地臺單元的導引信號的強度Ec作為參考強度Eref,且流程回到步驟S402。圖5為一示意圖,顯示提供服務基地臺單元的導引強度。由于提供服務基地臺單元510的導引強度Ec與移動終端與基地臺BS間的距離有關,在基地臺單元510的等距(點511、512與513)處的導引強度Ec是相同或至少相近。此特征(在園周具有相同導引強度)可以用來決定觸發(fā)時機。如果沒有發(fā)生交遞(步驟S404的否),如步驟S408,判斷來自目前提供服務的基地臺的導引信號的導引強度Ec是否達到參考強度Eref。如果沒有(步驟S408的否),流程回到步驟S402。如果達到(步驟S408的是),如步驟S410,移動終端執(zhí)行由3G至2G系統(tǒng)的交遞。
值得注意的是,當移動終端存取一個新基地臺單元時,移動終端計算且記錄新的Ec值,且更新Eref。如果移動終端存取邊界基地臺單元,有三種可能情況。首先,移動終端停留在邊界基地臺單元上。其次,移動終端存取其它的邊界基地臺單元或是內部基地臺單元。再者,移動終端離開邊界基地臺單元而存取2G系統(tǒng)。
在第一種情況中,由于接收的Ec將不會達到Eref值,將不會擾亂觸發(fā)的時機。在第二種情況中,由于在接收的Ec達到Eref值之前會發(fā)生3G軟式交遞,移動終端也不會錯誤地交遞至2G系統(tǒng)。在第三種情況中,由于沒有其它的3G基地臺單元可以更新Ec值,接收的Ec值將會達到Eref值,且正確地觸發(fā)由3G交遞至2G系統(tǒng)。
由于多個3G基地臺單元相互包圍且部分重疊,一個3G的內部基地臺單元(inner cell)的覆蓋區(qū)域會接近其它基地臺單元,且覆蓋區(qū)域會大致上勻稱且具有相同的大小。然而,對于邊界基地臺單元而言,由于有些區(qū)域并沒有被其它鄰近基地臺單元交錯覆蓋,因此邊界基地臺單元并不具有勻稱的覆蓋區(qū)域。因此,邊界基地臺單元610的覆蓋區(qū)域可以延伸,如圖6所示。在前行鏈路的觀點來看,在邊界基地臺單元(border cell)中的干擾(Iother)少于內部基地臺單元(inner cell),且導引強度將會比較緩慢的下降。換言之,前行鏈路的覆蓋范圍可以延伸。在反行鏈路的觀點來看,在邊界基地臺單元中由基地臺的總接收能量將少于內部基地臺單元。需要的Ec/Io將會下降,且移動終端可以使用較少的能量來傳送信號。換言之,反行鏈路的覆蓋范圍也可以延伸。如果移動終端仍然將之前的Eref作為觸發(fā)時間,將無法充分利用到3G系統(tǒng)。為了有效利用3G系統(tǒng)的資源,Eref可以進一步調整,以延后觸發(fā)時機。
圖7的流程圖,用以說明依據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交遞方法。此交遞方法適用于一移動終端,用以決定在3G與2G系統(tǒng)間的邊界基地臺單元交遞的觸發(fā)時機。在此實施例中,通過調整參考強度以有效利用3G系統(tǒng)。
首先,如步驟S702,移動終端由目前提供服務給移動終端的一3G基地臺接收至少一導引信號,且計算導引信號的導引強度Ec。移動終端并不直接測量Ec,而是測量導引Ec/Io。Ec則透過計算Ec=(Ec/Io)×Io(總接收能量)而得到。如步驟S704,判斷是否發(fā)生一3G交遞。如果發(fā)生(步驟S704的是),如步驟S706,移動終端記錄來自于一新3G單元的一導引信號的強度Ec為一參考強度Eref。如步驟S708,依據基地臺與移動終端間的前行與反行鏈路所導致的影響來調整參考強度Eref。參考強度Eref是被依據前行鏈路的一接收強度與反行鏈路的一訊雜比所產生的一修正因子來進行調整。接下來討論修正因子Δ的范圍。
如果Δ的值太小,只會使得較早觸發(fā)交遞且不會導致斷話(服務中斷)。然而,如果Δ的值太大,將會太晚觸發(fā)交遞而使得斷話(服務中斷)。在產生Δ的范圍之前先考量幾個公式。
在距離移動終端d處的傳遞漏失(Pass Loss)為(dB為單位)10logL(d,ζ)=10log[dγ10ζ10]=10γlogd+ζ]]>(公式1),其中,d為距離,ζ為導因于蔭蔽效應(Shadowing Effect)的衰減,且γ為路徑漏失指數。當距離變大時傳遞漏失將會增加。
反行鏈路能量(Capacity)是依據EbIo=SRFNth+Iother,msW=GSFNthW+Iother,ms]]>(公式2),其中,Eb為位能量(Bit Energy),Io為熱噪聲加干擾(Thermal Noise plusInterference)的能量光譜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F為基地臺噪聲圖,Nth為熱噪聲的能量光譜密度,S為接收信號強度,R為位速率(Bit Rate),W為系統(tǒng)頻寬,G與W/R為處理增益,且Iother,ms為基地臺的總接收能量。
基地臺依據總接收能量(FNthW+Iother,ms)與需要的訊雜比(Eb/Io)來決定由移動終端所傳送的能量的強度。
如果移動終端無法傳送更多能量來達到在基地臺中需要的能量S,反行鏈路能量將會達到最大。
反行鏈路的覆蓋范圍是依據S=(FNthW+Iother,ms)×EbIo×1G]]>(公式3),和d≤(Ptmax×Gm×GbIo×M×S)1γ]]>(公式4),其中,Io為一英哩攔截漏失,Gm為移動終端增益,Gb為基地臺增益,M為額外鏈路限度(Margin),且Pmax為移動終端傳輸能量。公式3可以由公式2得到,且公式4可以由公式1、3與通過設定Io=10^(ζ/10)的移動終端最大傳輸能量得到。當移動終端最大傳輸能量具有傳遞漏失時,基地臺依據單元負載(Cell Loading)來計算需要的接收能量S。因此可以決定反行鏈路的最大覆蓋范圍。
前行鏈路的覆蓋范圍是依據下述四個公式Ec,pilotIo=Ec,pilotFNth+Isc,o+Ioc,o]]>(公式5),Ec,pilot=μPbRchip×GbAmt,Tx×GmAmt,RxLf(d)×LbTx×LmRx]]>(公式6),Isc,o=(1-μ)PbW×GbAmt,Tx×GmAnt,RxLf(d)×LbTx×LmRx]]>(公式7),及
Ioc,o=PbW×Σj=1JGbAnt,Tx×GmAnt,RxLf(d)×LbTx×LmRx]]>(公式8),其中,Isc,o為相同基地臺的干擾,Ioc,o為鄰近基地臺的干擾,Pb為在基地臺傳輸過濾輸入的每一CDMA載波能量,μ是基地臺能量的分數(Fraction),Rchip為導引的芯片速率(Chip Rate),L為漏失,且L(d)為路徑漏失。
由公式1至8可以得到Δ與前行與反行鏈路間的關系。首先,在公式4中將d,Io,與γ以Lr(d)取代,可以得下述公式9。
M×S≤Pmaxt×GbAnt,Rx×GmAnt,TxLr(d)×LbRx×LmTx]]>(公式9),其中,P為移動終端傳送能量,G為增益,L為漏失,L(d)為路徑漏失,M為額外鏈路限度,且S為N個移動終端所需的接收信號強度。接下來公式9被移項。反行鏈路的傳遞漏失Lr(d)的上邊界顯示于下述公式10。
Lr(d)≤Pm,maxt×GbAnt,Rx×GmAnt,TxM×S×LbRx×LmTx=YS]]>(公式10).
傳遞漏失必須小于Y/S,其中Y是與移動終端最大傳送能量成比例,且Y=(Pm,max×Gb×Gm)/(M×Lb×Lm).
之后,在公式6中設定(μPb/Rchip)×(Gb×Gm)/(Lb×Lm)=X,且可以得到下述公式11。
Ec,pilot=μPbRchip×GbAnt,Tx×GmAnt,RxLf(d)×LbTx×LmRx=XLf(d)]]>(公式11).
公式11被移項來得到下述公式12。
Lf(d)=XEc]]>(公式12).
由公式12可以得知前行鏈路傳遞漏失等于一個常數除以Ec。
可以得到前行與反行鏈路傳遞漏失、一使用者的基地臺接收能量S,與移動終端接收Ec的關系。將Lr(d)取代為Lf(d)=X/Ec來合并公式10與12,可以得到下述關系Lr(d)≤YS⇒XEc≤YS⇒Ec≥XY×S=A×S]]>(公式13).
Ec的值必須大于A×S且移動終端的接收Ec必須符合此公式。因此,調整的參考強度(Eref-Δ)亦必須符合Ec≥A×S。因此,可以得到Δ的范圍。
Ec≥A×SEc=Eref-Δ≥A×SΔ≤Eref-A×S(公式14).
Δ的范圍必須小于Eref-(A×S)。參考強度調整之后,其可以用來決定觸發(fā)時機。之后,流程回到步驟S702。
如果沒有發(fā)生交遞(步驟S704的否),如步驟S710,判斷來自目前提供服務的基地臺的導引信號的導引強度Ec是否達到參考強度Eref-Δ。如果沒有(步驟S710的否),如步驟S708,持續(xù)依據基地臺與移動終端間的前行與反行鏈路所導致的影響來調整參考強度Eref,之后,流程回到步驟S702。如果達到(步驟S710的是),如步驟S712,移動終端執(zhí)行由3G至2G系統(tǒng)的交遞,使得移動終端被2G基地臺來提供服務。
本發(fā)明的方法與系統(tǒng),或特定型態(tài)或其部分,可以以程序代碼的型態(tài)包含于實體媒體,如軟盤、光盤片、硬盤、或是任何其它機器可讀取(如計算機可讀取)儲存媒體,其中,當程序代碼被機器,如計算機加載且執(zhí)行時,此機器變成用以參與本發(fā)明的裝置。本發(fā)明的方法與裝置也可以以程序代碼型態(tài)透過一些傳送媒體,如電線或電纜、光纖、或是任何傳輸型態(tài)進行傳送,其中,當程序代碼被機器,如計算機接收、加載且執(zhí)行時,此機器變成用以參與本發(fā)明的裝置。當在一般用途處理器實作時,程序代碼結合處理器提供一操作類似于應用特定邏輯電路的獨特裝置。
舉例來說,上述的方法用于一通訊裝置時,該通訊裝置內包括一無線收發(fā)器與一處理單元,該無線收發(fā)器可接收來自第一通訊系統(tǒng)(如3G)與第二通訊系統(tǒng)(2G)的信號。當該通訊裝置在第一通訊系統(tǒng)內進行交遞時,處理單元記錄導引信號的強度為參考強度,并且執(zhí)行如圖4與圖7所示的方法。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做些許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交遞方法,用于一移動終端,包括下列步驟當一第一類交遞發(fā)生于一第一通訊系統(tǒng)時,記錄來自于該第一通訊系統(tǒng)的一基地臺單元的一導引信號的強度Ec為一參考強度Eref;以及當該導引信號強度Ec到達該參考強度Eref時,在該第一通訊系統(tǒng)與一第二通訊系統(tǒng)間執(zhí)行一第二類交遞。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遞方法,還包括依據一基地臺與該移動終端間的前行與反行鏈路所導致的影響來調整該參考強度Eref。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交遞方法,還包括依據前行鏈路的一接收強度與反行鏈路的一訊雜比所產生的一修正因子來調整該參考強度Eref。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交遞方法,還包括使用該修正因子調整該參考強度Eref,其中該修正因子為Δ≤Eref-A×S,其中,Δ為該修正因子,Eref為該參考強度Eref,s為該移動終端支接收信號強度,且A=XY,]]>其中X=(μPb/Rchip)×(Gb×Gm)/(Lb×Lm)且Y=(Pm,max×Gb×Gm)/(M×Lb×Lm),其中,Gb為基地臺增益,Gm為移動終端增益,M為額外鏈路限度,Pmax為移動終端傳送能量,Pb為在基地臺傳輸過濾輸入的每一載波能量,μ是基地臺能量的分數,Rchip為導引的芯片速率,Lb為基地臺漏失,且Lm為移動終端漏失。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遞方法,還包括透過將導引Ec/Io乘上該移動終端的一總接收能量來得到該導引信號的強度Ec。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遞方法,其中該第一通訊系統(tǒng)為一第三代3G分碼多任務接取CDMA系統(tǒng),且該第二通訊系統(tǒng)為一第二代2G分碼多任務接取系統(tǒng)。
7.一種通訊裝置,選擇性地由一第一通訊系統(tǒng)與一第二通訊系統(tǒng)處取得通訊連結服務,包含一無線收發(fā)電路,供接收該第一通訊系統(tǒng)與該第二通訊系統(tǒng)的信號;以及一處理單元,耦接于該無線收發(fā)電路,該處理單元于一第一類交遞發(fā)生于該第一通訊系統(tǒng)時,記錄來自于該第一通訊系統(tǒng)的一基地臺單元的一導引信號的強度Ec為一參考強度Eref,且當該導引信號強度Ec到達該參考強度Eref時,在該第一通訊系統(tǒng)與一第二通訊系統(tǒng)間執(zhí)行一第二類交遞。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更依據一基地臺與該通訊裝置間的前行與反行鏈路所導致的影響來調整該參考強度Eref。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更依據前行鏈路的一接收強度與反行鏈路的一訊雜比所產生的一修正因子來調整該參考強度Eref。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更使用該修正因子調整該參考強度Eref,其中該修正因子為Δ≤Eref-A×S,其中,Δ為該修正因子,Eref為該參考強度Eref,s為該通訊裝置支接收信號強度,且A=XY,]]>其中X=(μPb/Rchip)×(Gb×Gm)/(Lb×Lm)且Y=(Pm,max×Gb×Gm)/(M×Lb×Lm),其中,Gb為基地臺增益,Gm為交遞裝置增益,M為額外鏈路限度,Pmax為通訊裝置傳送能量,Pb為在基地臺傳輸過濾輸入的每一載波能量,μ是基地臺能量的分數,Rchip為導引的芯片速率,Lb為基地臺漏失,且Lm為交遞裝置漏失。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更透過將導引Ec/Io乘上該通訊裝置的一總接收能量來得到該導引信號的強度Ec。
12.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第一通訊系統(tǒng)為一第三代3G分碼多任務接取CDMA系統(tǒng),且該第二通訊系統(tǒng)為一第二代2G分碼多任務接取系統(tǒng)。
13.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通訊裝置包括一移動電話。
14.一種交遞方法,用于一移動終端,包括下列步驟當一第一類交遞發(fā)生于一第一通訊系統(tǒng)內時,記錄來自于一基地臺單元的一導引信號的強度Ec為一參考強度Eref;當該導引信號強度Ec到達該參考強度Eref時,在該第一通訊系統(tǒng)與一第二通訊系統(tǒng)間執(zhí)行一第二類交遞;以及依據一基地臺與該移動終端間的前行與反行鏈路所導致的影響來調整該參考強度Eref。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交遞方法,還包括依據前行鏈路的一接收強度與反行鏈路的一訊雜比所產生的一修正因子來調整該參考強度Eref。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交遞方法,還包括使用該修正因子調整該參考強度Eref,其中該修正因子為Δ≤Eref-A×S,其中,Δ為該修正因子,Eref為該參考強度Eref,s為該移動終端支接收信號強度,且A=XY,]]>其中X=(μPb/Rchip)×(Gb×Gm)/(Lb×Lm)且Y=(Pm,max×Gb×Gm)/(M×Lb×Lm),其中,Gb為基地臺增益,Gm為移動終端增益,M為額外鏈路限度,Pmax為移動終端傳送能量,Pb為在基地臺傳輸過濾輸入的每一載波能量,μ是基地臺能量的分數,Rchip為導引的芯片速率,Lb為基地臺漏失,且Lm為移動終端漏失。
17.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交遞方法,還包括透過將導引Ec/Io乘上該移動終端的一總接收能量來得到該導引信號的強度Ec。
18.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交遞方法,其中該第一通訊系統(tǒng)為一第三代3G分碼多任務接取CDMA系統(tǒng),且該第二通訊系統(tǒng)為一第二代2G分時多任務GSM系統(tǒng)。
全文摘要
一種交遞方法。首先,當一交遞(Handoff)發(fā)生于一第一系統(tǒng)時,一移動終端(Mobile Station)計算且記錄來自于一單元(Cell)的一導引信號的強度為一參考強度。移動終端更依據一基地臺(Base Station)與移動終端間的前行(Forward)與反行(Reverse)鏈路(Link)所導致的影響來調整參考強度,且當導引信號強度到達參考強度時,在第一系統(tǒng)與一第二系統(tǒng)間執(zhí)行一交遞。
文檔編號H04W36/30GK1777327SQ20051011541
公開日2006年5月24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1月18日
發(fā)明者林盟翔, 黃經堯 申請人:聯發(f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