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電機,特別涉及一種轉子軸及電機。
背景技術:
1、隨著新能源電機功率密度的提升,永磁磁鋼的散熱量也相應的加大。永磁體材料作為轉子中原材料成本最高的零部件,對于溫度有使用限值,一般來說永磁體牌號越高,耐溫越高,同時價格也越高。
2、高溫會使得永磁體效率降低,甚至產(chǎn)生不可逆退磁,從而影響電機性能。由于油本身不導磁不導電,且通過接觸轉子直接冷卻,能大大提高冷卻效率,因此越來越多的主機廠選擇使用油冷的方式。目前通常是將轉子軸做成空心軸,機油進入空心軸,通過高速旋轉的離心力將油甩出,熱量通過冷卻油流經(jīng)的部位釋放到機油中,機油流經(jīng)外部熱交換器,從而實現(xiàn)轉子冷卻。但該種方式下,機油從轉子軸的一側進入,只能通過轉子軸上的過油孔尺寸來分配油量,在不同轉速下,分配量不均勻,冷卻效果欠佳。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轉子軸前后油量分配不均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轉子軸及電機,能夠使轉子軸的前后油量分配均勻,提升轉子散熱效率。
2、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公開了一種轉子軸,包括:
3、軸體,包括內腔,所述內腔沿其軸向的一端設有第一進油管路,另一端封閉;所述軸體的外壁上設有沿所述軸向間隔設置的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出油孔均包括沿所述軸體的周向間隔設置的多個,多個所述第一出油孔和多個所述第二出油孔的孔口總面積相同;
4、油管,位于所述內腔,沿所述軸體的徑向,所述油管的外壁和所述內腔的腔壁形成冷卻流道;沿所述軸向,所述油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一進油管路密封連通,所述第二端封閉;所述油管的外表面設有甩油孔,所述甩油孔連通所述油管和所述冷卻流道;所述甩油孔到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出油孔的距離相等。
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外界的冷卻介質進入第一進油管路,然后流入油管,在油管內的冷卻介質在高速旋轉的離心力下通過甩油孔進入冷卻流道,在冷卻流道流動的冷卻介質初步實現(xiàn)了對轉子軸的冷卻。
6、冷卻流道的冷卻介質同樣在高速旋轉的離心力下,部分被甩向第一出油孔并從第一出油孔流出,部分被甩向第二出油孔并從第二出油孔流出,由于甩油孔距離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的距離相等,且多個第一出油孔和多個第二出油孔的孔口總面積相同,則多個第一出油孔和多個第二出油孔所接收到的以及流出冷卻流道的油量也相同,從而實現(xiàn)轉子軸前后油量分配均勻,并且不受轉子的轉速及工況影響,使得磁鋼表面溫度可以降低,實現(xiàn)轉子更好的冷卻效果。進一步地,提高電機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同時降低永磁體材料的牌號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7、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甩油孔位于第一徑向線上,所述第一出油孔位于第二徑向線上,所述第二出油孔位于第三徑向線上,所述第一徑向線和所述第二徑向線的間隔距離等于所述第一徑向線和所述第三徑向線的間隔距離,所述第一徑向線、所述第二徑向線和所述第三徑向線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所述油管的軸向。
8、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保證了甩油孔到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的路徑相等,從而使得甩油孔甩向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的油量相等,進而保證轉子軸前后油量分配均勻。
9、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出油孔的個數(shù)相同,每個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每個所述第二出油孔的大小相同。
10、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的個數(shù)、大小相同,從而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能夠使用同一套刀具進行加工制造,即有利于加工制造和節(jié)省成本。
11、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第一端包括連接部,所述內腔的腔壁包括錐面,所述錐面和所述連接部相切且抵接。
12、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所述連接部呈球形狀。
13、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錐面和連接部相切抵接,從而實現(xiàn)油管的第一端和第一進油管路的密封連通,一方面避免冷卻流道的冷卻介質從油管和第一進油管路的連接處泄漏進油管和/或第一進油管路,另一方面也避免油管和/或第一進油管路的冷卻介質從二者的連接處泄漏進冷卻流道,從而保證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的油量分配均勻,實現(xiàn)更好的冷卻效果。
14、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第二端設有連接件,所述內腔沿其軸向的另一端設有第二管路,所述連接件封閉所述油管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管路。
1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連接件封閉油管的第二端,避免油管內的冷卻介質從油管的第二端流出,從而保證油管內的冷卻介質都能從甩油孔流出;連接件封閉第二管路,避免冷卻流道內的冷卻介質從第二管路流出,從而保證冷卻流道的冷卻介質都能從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流出,即,充分利用冷卻介質,保證轉子的冷卻效率。
16、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所述連接件包括密封槽,所述油管的所述第二端插入所述密封槽并與其固定連接。
17、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油管的第二端插入密封槽并與其固定連接,即,密封槽的底壁堵上了油管的第二端的端口,從而實現(xiàn)了油管的第二端封閉,避免油管內的冷卻介質從油管的第二端流出。
18、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所述連接件的外壁和所述第二管路的內壁過盈配合。
19、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連接件的外壁和第二管路的內壁沿徑向過盈配合,再配合連接件對油管的第二端的封閉,從而實現(xiàn)連接件對第二管路的封閉,避免冷卻流道的冷卻介質進入第二管路,影響冷卻效果。
20、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甩油孔包括兩個,兩個所述甩油孔在所述油管上沿其周向對稱分布。
21、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兩個對稱分布的甩油孔一方面可以保證甩油效率,避免冷卻介質過多堆積在油管,另一方面也保證轉子的動平衡,進而保證電機的性能和運行的穩(wěn)定性。
22、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所述第一進油管路之間設有一個所述錐面。
23、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相比于現(xiàn)有的實施方式,本申請減少了不必要的引導面,從而簡化了轉子軸的結構。
24、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還公開了一種基于上述轉子軸的電機,包括上述的轉子軸。
1.一種轉子軸,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子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孔位于第一徑向線上,所述第一出油孔位于第二徑向線上,所述第二出油孔位于第三徑向線上,所述第一徑向線和所述第二徑向線的間隔距離等于所述第一徑向線和所述第三徑向線的間隔距離,所述第一徑向線、所述第二徑向線和所述第三徑向線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所述油管的軸向。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子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出油孔的個數(shù)相同,每個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每個所述第二出油孔的大小相同。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子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包括連接部,所述內腔的腔壁包括錐面,所述錐面和所述連接部相切且抵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轉子軸,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呈球形狀。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子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設有連接件,所述內腔沿其軸向的另一端設有第二管路,所述連接件封閉所述油管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管路。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轉子軸,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括密封槽,所述油管的所述第二端插入所述密封槽并與其固定連接。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轉子軸,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的外壁和所述第二管路的內壁過盈配合。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子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孔包括兩個,兩個所述甩油孔在所述油管上沿其周向對稱分布。
10.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轉子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所述第一進油管路之間設有一個所述錐面。
11.一種電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至10任一項所述的轉子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