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路結構,特別是一種防浪涌電路。
背景技術:
機載艙外照明是飛機的一個重要子系統(tǒng),主要包括著陸滑行照明和外部燈光信號,它是飛機在夜間或復雜氣象條件下飛行和準備時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目前廣泛使用的有著陸燈、滑行燈或者著陸滑行燈;外部燈光信號用于標志飛機位置和運動方向,或作為飛機與飛機、飛機與地面之間的聯(lián)絡信號。機載艙外照明系統(tǒng)能否正常工作、直接關系著飛機的飛行安全,因此,設計一套安全、可靠、高效和實用的機載艙外照明防浪涌抗干擾電路就顯得非常重要。
常用防浪涌抗干擾的器件有壓敏電阻,由于壓敏電阻具有較大的寄生電容,會產生可觀的泄漏電流,壓敏電阻使用一段時間后,因泄漏電流變大可能會發(fā)熱自爆。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浪涌電路。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防浪涌電路,包括第一吸收電路和第二吸收電路,所述第一吸收電路并聯(lián)在電源的兩端,并設有互相并聯(lián)的第一壓敏電阻組和第二壓敏電阻組,所述第一壓敏電阻組還與放電管的一端相連,所述放電管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吸收電路設有分流電路、開關控制電路和末級吸收電路,所述分流電路并聯(lián)在第一吸收電路的兩端,所述開關控制電路的輸入端與分流電路的輸出端相連接,所述末級吸收電路的輸入端與開關控制電路的輸出端相連接。
本方案中將壓敏電阻間串入放電管,將壓敏電阻與放電管串聯(lián),由于放電管寄生電容很小,可使串聯(lián)支路的總電容減至很小。在這個支路中,氣體放電管將起一個開關作用,沒有暫態(tài)電壓時,它能將壓敏電阻與系統(tǒng)隔開,使壓敏電阻幾乎無泄漏電流,極大提高了機載艙外照明控制電源的可靠性。同時,兩級吸收電路的設置,極大的提高了整體的可靠性,使得浪涌吸收效果更佳。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壓敏電阻組設有互相串聯(lián)的第一壓敏電阻和第二壓敏電阻,兩者并聯(lián)在電源的兩端,所述第一壓敏電阻和第二壓敏電阻的公共端連接放電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壓敏電阻組設有一個第三壓敏電阻,所述第三壓敏電阻也并聯(lián)在電源的兩端。
優(yōu)選地,所述分流電路設有互相串聯(lián)的第四電阻和第五電阻,兩者在串聯(lián)后并聯(lián)在電源的兩端。
優(yōu)選地,所述開關控制電路設有第六電阻、第七電阻、第八電阻、第九電阻、第一開關管和第二開關管;
所述第六電阻的一端作為開關控制電路的輸入端連接第四電阻和第五電阻的公共端,所述第六電阻的另一端通過第七電阻連接電源的一端;
所述第一開關管的輸入端連接電源,所述第一開關管的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九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九電阻的另一端作為開關控制電路的輸出端連接末級吸收電路的輸入端,所述第一開關管的控制端通過第八電阻連接第二開關管的輸入端;
所述第二開關管的控制端連接第七電阻的一端,所述第二開關管的輸出端連接電源的一端。
優(yōu)選地,還包括第一電容,所述第一電容并聯(lián)連接在第七電阻的兩端。
優(yōu)選地,還包括第二電容,所述第二電容的正極板連接電源,負極板連接第一開關管的控制端。
優(yōu)選地,所述末級吸收電路設有第三開關管和第三電容,所述第三電容的正極端連接電源的正極,負極端連接第三開關管的輸入端,所述第三開關管的輸出端連接電源的另一端,所述第三開關管的控制端作為末級吸收電路的輸入端連接開關控制電路的輸出端。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結構簡單,壽命長,抗干擾能力和過載能力較強,性價比高。使壓敏電阻幾乎無泄漏電流,極大提高了機載艙外照明控制電源的可靠性。同時,兩級吸收電路的設置,極大的提高了整體的可靠性,使得浪涌吸收效果更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方式及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完整地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防浪涌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吸收電路和第二吸收電路,所述第一吸收電路并聯(lián)在電源的兩端,并設有互相并聯(lián)的第一壓敏電阻組和第二壓敏電阻組,所述第一壓敏電阻組還與放電管e的一端相連,所述放電管e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吸收電路設有分流電路、開關控制電路和末級吸收電路,所述分流電路并聯(lián)在第一吸收電路的兩端,所述開關控制電路的輸入端與分流電路的輸出端相連接,所述末級吸收電路的輸入端與開關控制電路的輸出端相連接。
所述第一壓敏電阻組設有互相串聯(lián)的第一壓敏電阻R1和第二壓敏電阻R2,兩者并聯(lián)在電源的兩端,所述第一壓敏電阻R1和第二壓敏電阻R2的公共端連接放電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壓敏電阻組設有一個第三壓敏電阻R3,所述第三壓敏電阻R3也并聯(lián)在電源的兩端。
所述分流電路設有互相串聯(lián)的第四電阻R4和第五電阻R5,兩者在串聯(lián)后并聯(lián)在電源的兩端。
所述開關控制電路設有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第九電阻R9、第一開關管Q1和第二開關管Q2;
所述第六電阻R6的一端作為開關控制電路的輸入端連接第四電阻R4和第五電阻R5的公共端,所述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通過第七電阻R7連接電源的一端;
所述第一開關管Q1的輸入端連接電源,所述第一開關管Q1的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九電阻R9的一端,所述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作為開關控制電路的輸出端連接末級吸收電路的輸入端,所述第一開關管Q1的控制端通過第八電阻R8連接第二開關管Q2的輸入端;
所述第二開關管Q2的控制端連接第七電阻R7的一端,所述第二開關管Q2的輸出端連接電源的一端。
所述第一電容C1并聯(lián)連接在第七電阻R7的兩端。
所述第二電容C2的正極板連接電源,負極板連接第一開關管Q1的控制端。
所述末級吸收電路設有第三開關管Q3和第三電容C3,所述第三電容C3的正極端連接電源的正極,負極端連接第三開關管Q3的輸入端,所述第三開關管Q3的輸出端連接電源的另一端,所述第三開關管Q3的控制端作為末級吸收電路的輸入端連接開關控制電路的輸出端。
第一開關管Q1和第二開關管Q2為三極管,第三開關管Q3為MOS管,第三電容C3為電解電容。
同時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僅為說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之用,僅為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列舉,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保護范圍。采用等同技術手段、等同設備等對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所公開的技術方案的改進應當認為是沒有超出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所公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