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低壓輸出同步整流管的自驅動電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低壓輸出同步整流管的自驅動電路,屬電源領域。特別是指集成電路的電源。采用肖特基二極管作為輸出整流二極管,其正向導通壓降約為0.4~0.6V,因此在低壓大電流輸出時,輸出二極管上的導通損耗很大。由于低電壓功率MOSFET的導通電阻很小,80年代初即陸續(xù)將其應用于低壓輸出的DC-DC開關電源,稱為同步整流管(Synchronous Rectifier)。
同步整流管的驅動方式有外驅動(Externally-driven)和自驅動(Self-driven)兩種。外驅動方式雖然運用起來比較靈活,但卻增加了電路的復雜性與成本,并相應使電路的可靠性下降。因此在小功率DC-DC變換器中同步整流管的驅動電路通常采用自驅動方式。
圖1(A)給出了一種不對稱半橋電路中常用的自驅動電路,圖1(B)則是電路中各點主要的波形。其中,Vgs1,Vgs2為不對稱半橋電路的主功率MOSFET的門極電壓波形,Vp為變壓器原邊電壓波形,Vgs3,Vgs4為同步整流管的門極電壓波形。雖然這種自驅動電路十分簡單,但它只適合于輸出電壓為3V到6V的DC-DC變換器。根據圖1,可得同步整流管S3和S4的門極電壓為Vgs3=2NsNpDVin=2NDVin=Vo1-D---(1)]]>Vgs4=2NsNp(1-D)Vin=2(1-D)NVin=VoD---(2)]]>其中,Vin為輸入電壓、Vo為輸出電壓、D為穩(wěn)態(tài)工作的占空比、N為變壓器原邊到副邊的匝比(以下同)。
如果假設電路在滿載時,穩(wěn)態(tài)占空比為30%,則Vgs3大約為1.4Vo,而Vgs4大約為3.3Vo。因為大多數同步整流管的門極驅動電壓為4V到20V之間,因此只有當輸出電壓在2.9V到6V時電路才能正常工作。因為當輸出電壓低于2.9V時,同步整流管S3無法驅動,而當輸出電壓大于6V時,同步整流管S4會因為門極電壓過高而損壞。
圖2(A)給出了不對稱半橋電路中同步整流管的另一種自驅動電路。其在圖1(A)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驅動繞組Na、兩個二極管D1、和D2、兩個穩(wěn)壓管ZD1、和ZD2,從而極大地改善了同步整流管的自驅動性能,圖2(B)則是電路中各點主要的波形,其中Vgs1,Vgs2為不對稱半橋電路的主功率MOSFET的門極電壓波形,Vp為變壓器原邊電壓波形,VNa為驅動繞組上的電壓波形,Vgs3,Vgs4為同步整流管的門極電壓波形。由圖2可得同步整流管S3和S4的門極電壓為Vgs3=NaNpDVin---(3)]]>Vgs4=NaNp(1-D)Vin---(4)]]>該同步整流管的自驅動電路與前述電路相比,其優(yōu)點為(1)將(3)式、(4)式與(1)式、(2)式比較可知,當輸入電壓Vin、穩(wěn)態(tài)工作的占空比D及變壓器的原副邊匝數Np、Ns一定時,改進后的同步整流管的驅動電壓仍能通過調整驅動繞組Na的匝數,使同步整流管在電源輸出電壓低于3V或高于6V時都能獲得正常工作所需的驅動電壓。(2)當同步整流管S3導通時,二極管D1將同步整流管S4的門極電壓鉗位于零電壓。從而在保證同步整流管S4可靠關斷的同時又不增加其門極的驅動損耗。二極管D2對同步整流管S4的作用也是如此。(3)當同步整流管S3(S4)導通時,穩(wěn)壓管ZD1(ZD2)對門極的過電壓有抑制作用,從而保護了門極,使其正常工作;而D1、D2則確保S4、S3不出現(xiàn)共同導通現(xiàn)象。
該電路曾一度滿足了工業(yè)界對同步整流管自驅動電路的要求,但隨著近年來集成電路的電源電壓的進一步降低,該電路的運用則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如圖2(A)所示,該電路在實際應用中有一個隱含的前提2Ns≥Na(5)如果2Ns≤Na,則Na,D1,2Ns和ZD1(或者是Na,D2,2Ns和ZD2)所構成的回路將使線圈Na短路。而當輸出電壓很低時,為了保證同步整流管也能正常導通,則在減小Ns的同時Na卻無法減小。從而當輸出電壓低到一定程度時,如圖2(A)所示的自驅動電路將無法工作。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改進型的低壓輸出同步整流管的自驅動電路,使輸出電壓很低時也能獲得正常工作的驅動電壓。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低壓輸出同步整流管的自驅動電路,包括不對稱半橋的主功率MOSFET S1、S2,變壓器Tr,同步整流管S3、S4,一個電容Cb,一個驅動繞組Na,兩個二極管D1和D2、兩個穩(wěn)壓管ZD1和ZD2,所述同步整流管S3、S4的門極電壓分別為Vgs3=NaNpDVin]]>Vgs4=NaNp(1-D)Vin]]>調整所述驅動繞組Na的匝數使同步整流管在電源輸出電壓低于3V或高于6V時均能獲得正常工作的驅動電壓;所述二極管D1、D2和穩(wěn)壓管ZD1、ZD2的作用是當所述同步整流管S3導通時,二極管D1和穩(wěn)壓管ZD2將同步整流管S4的門極電壓鉗位于零電壓;當所述同步整流管S4導通時,二極管D2和穩(wěn)壓管ZD1將同步整流管S3的門極電壓鉗位于零電壓;ZD1和ZD2抑制門極電壓,保護門極正常工作,D1和D2使S3、S4不同時導通;其特征在于還設有二個三極管Q1、Q2,所述三極管Q1、Q2的作用是當同步整流管S4導通時,三極管Q1關斷,切斷Na,D1,2Ns和ZD1所構成的回路;而當同步整流管S3導通時,三極管Q2關斷,切斷Na,D2,2Ns和ZD2所構成的回路。
本發(fā)明的低壓輸出同步整流管的自驅動電路還設有兩個三極管門極電阻R1和R2、二個電容C1和C2,電阻R1和R2的作用是避免三極管產生誤動作,所述電容C1、C2的作用是加速三極管Q1、Q2的開通,從而確保同步整流管S4、S3不出現(xiàn)共同導通現(xiàn)象。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A)是現(xiàn)有技術不對稱半橋電路中常用的自驅動電路。
圖1(B)是圖1(A)中各點的主要波形(D<50%)。
圖2(A)是現(xiàn)有技術另一種不對稱半橋電路的自驅動電路。
圖2(B)是圖2(A)中各點的主要波形。
圖3是本發(fā)明不對稱半橋電路的自驅動電路。
圖4是本發(fā)明正激電路的自驅動電路。
圖5是本發(fā)明全橋電路的自驅動電路。
圖6是本發(fā)明對稱半橋電路的自驅動電路。
圖7是本發(fā)明正-反激混合型電路的自驅動電路。
圖1、2為現(xiàn)有技術,在前面已經說明。參照圖3,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本發(fā)明增加了兩個三極管Q1和Q2,兩個電容C1和C2以及兩個三極管門極電阻R1和R2,其電路中各點主要的波形與圖2(B)相同,且兩個同步整流管的門極電壓的表達式也與(3)式、(4)式相同。當同步整流管S4導通時,三極管Q1關斷,切斷了Na,D1,2Ns和ZD1所構成的回路,防止當了2Ns≤Na時,線圈Na發(fā)生短路。從而使同步整流管在電源輸出電壓很低(即2Ns≤Na)時也能獲得正常工作的驅動電壓。三極管Q2對同步整流管S3的作用也是如此。當同步整流管S4導通時,三極管Q2開通,Q2與二極管D2所構成的支路將同步整流管S3的門極電壓鉗位于零電壓。從而在保證同步整流管S3可靠關斷的同時又不增加其門極的驅動損耗。三極管Q1與二極管D1對同步整流管S4的作用也是如此。電容C1、C2的作用是加速三極管Q1、Q2的開通,從而確保同步整流管S4、S3不出現(xiàn)共同導通現(xiàn)象。當同步整流管S3(S4)導通時,穩(wěn)壓管ZD1(ZD2)對門極的過電壓有抑制作用,從而保護了門極,使其正常工作。
該自驅動電路不僅可以用于不對稱半橋電路,還可以應用于正激電路(如圖4)、全橋電路(如圖5)、對稱半橋電路(如圖6,其中包括占空比接近50%的零電壓型半橋電路)、正-反激混合型電路(如圖7)等??傊?,該電路的結構并不復雜、但可靠性高,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權利要求
1.低壓輸出同步整流管的自驅動電路,包括不對稱半橋的主功率MOSFETS1、S2,變壓器Tr,同步整流管S3、S4,一個電容Cb、一個驅動繞組Na,兩個兩極管D1和D2、兩個穩(wěn)壓管ZD1和ZD2,所述同步整流管S3、S4的門極電壓分別為Vgs3=NaNpDVin]]>Vgs4=NaNp(1-D)Vin]]>調整所述驅動繞組Na的匝數使同步整流管在電源輸出電壓低于3V或高于6V時均能獲得正常工作的驅動電壓;所述二極管D1、D2和穩(wěn)壓管ZD1、ZD2的作用是當所述同步整流管S3導通時,二極管D1和穩(wěn)壓管ZD2將同步整流管S4的門極電壓鉗位于零電壓;當所述同步整流管S4導通時,二極管D2和穩(wěn)壓管ZD1將同步整流管S3的門極電壓鉗位于零電壓;ZD1和ZD2抑制門極電壓,保護門極正常工作,D1和D2使S3、S4不同時導通;其特征在于還設有二個三極管Q1、Q2,所述三極管Q1、Q2的作用是當同步整流管S4導通時,三極管Q1關斷,切斷Na,D1,2Ns和ZD1所構成的回路;而當同步整流管S3導通時,三極管Q2關斷,切斷Na,D2,2Ns和ZD2所構成的回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壓輸出同步整流管的自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還設有兩個三極管門極電阻R1、R2,以避免三極管產生誤動作。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低壓輸出同步整流管的自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還設有電容C1、C2,所述電容C1、C2的作用是加速三極管Q1、Q2的開通,從而確保同步整流管S4、S3不出現(xiàn)共同導通現(xiàn)象。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低壓輸出同步整流管的自驅動電路,包括不對稱半橋的主功率MOSFETS
文檔編號H02M7/12GK1380739SQ01105958
公開日2002年11月20日 申請日期2001年4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4月10日
發(fā)明者華桂潮, 姜熠 申請人:伊博電源(杭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