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連接器及其觸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及其觸頭,特別涉及用于固定沿插入方向隔開的具有垂直和水平方向倒刺的觸頭的電連接器,以及這種電連接器的觸頭。
傳統(tǒng)的方法是通過在觸頭的兩側(cè)邊設置倒刺,以在倒刺和腔內(nèi)壁之間實現(xiàn)干涉配合而將觸頭固定在絕緣殼的腔內(nèi)。例如,JP-A-6-150999公開了一種如
圖14所示具有觸頭卡持件的電連接器100。
插入電連接器100中腔102的是具有倒刺104、106的觸頭110,倒刺104、106卡入隔離壁112而產(chǎn)生應力從而配合相鄰腔102、104之間的隔離壁。
由于是通過倒刺在隔離壁中產(chǎn)生應力,隔離壁通常要具有足夠的厚度,從而提供必要的強度,使得很難將觸頭設置得更近(或高密度地設置)。在如上所述的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倒刺104、106相互偏離而用于有效地避免在隔離壁中的應力集中。然而,有效卡持力的大小受到一定的限制。
考慮了上述原因,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具有較大觸頭卡持力的電連接器及用于電連接器的觸頭,這種電連接器不會產(chǎn)生由殼體的裂縫等降低強度的不合理的較大應力。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并在插入殼體時具有較大卡持力的觸頭。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包括具有倒刺的觸頭,觸頭插入并由倒刺卡持在絕緣殼的多排腔中,其特征在于倒刺包括伸入上排腔和下排腔之間的隔離壁的第一倒刺和伸入同一排的相鄰腔之間的隔離壁并與第一倒刺在軸向偏離的第二倒刺。
本發(fā)明的觸頭在縱向上一端為舌狀接觸部而另一端為U形部,其中倒刺在接觸部的側(cè)邊和U形部的自由端形成。
殼體中上排腔和下排腔之間的隔離壁最好比同一排的相鄰腔之間的隔離壁厚。
與水平倒刺接合的腔最好在垂直方向的一側(cè)是開口的。倒刺最好為鋸齒狀的。
下面將參照附圖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
圖1為本發(fā)明電連接器的透視圖;圖2為圖1中電連接器的主視圖;圖3為圖1中電連接器的平面圖;圖4為圖1中電連接器的后視圖;圖5為圖2中點劃線環(huán)繞部分的放大局部主視圖;圖6為圖4中點劃線環(huán)繞部分的放大局部后視圖;圖7為沿圖2中7-7線的縱向剖視圖;圖8為與通過托架與另一觸頭相連的本發(fā)明的舌狀觸頭的平面圖;圖9為圖8中舌狀觸頭的主視圖;圖10為從圖8中箭頭A的方向看到的側(cè)視圖;圖11為圖7中虛線環(huán)繞的卡持部的放大的局部剖視圖;圖12為沿圖2中12-12線的剖視圖;圖13為圖12中虛線環(huán)繞部分的放大的局部剖視圖;圖14為現(xiàn)有技術(shù)的連接器的剖視圖。
圖1、2、3和4分別示出了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的透視圖、主視圖、平面圖和后視圖。下面參照圖1-4描述電連接器1。絕緣殼2由任一種合適的塑料制成并具有長方形的凸緣4和從凸緣4向前伸出的配合部6。配合部6形成有用于容納信號舌狀觸頭(下面簡稱為觸頭)70的配合凹部8(見圖8和9)和容納電源插頭(未示出)的腔10。腔10從殼體2的配合面12延伸到后端。
配合部6在兩排垂直腔之間形成有容納可配合連接器的隔離壁的槽14。此外,配合部6的側(cè)壁16和18在連接器1的插入和抽出方向上形成有鍵槽16a、18a、18b,用于固定可配合的連接器。凸緣4在其兩端形成有圓形開口22和橢圓形開口24。在先將圓形開口22與面板(未示出)上的安裝孔對齊而后將橢圓形開口24與面板上的另一安裝孔對齊之后,凸緣4通過螺栓安裝在面板上。橢圓形開口24適于吸收面板上安裝孔的任意公差。
如圖1和2中清楚示出的,在配合凹部中設置有用來在其兩個表面設置信號觸頭70的板部26。在板部26的兩個表面形成多個在其中放置觸頭70的通道28。觸頭70的形狀及其卡持方式將在下面詳細描述。圖2中的長方形開口32針對制成下面描述的卡臂30模具的芯針形成。
下面參照圖5和6描述觸頭70的安裝部。圖5為圖2中點劃線環(huán)繞區(qū)域的放大主視圖。多個隔離壁52以預定的間隙形成在板部26上,板部26具有導向端部26a和與導向端部26a連續(xù)形成的錐部26b、26e。錐部52a靠近各隔離壁52的端部形成,用于與導引可配合連接器的錐部26a、26e相協(xié)作。通過板部26的底表面26d,通道28在隔離壁52之間形成。
各觸頭70插入各通道28的底。腔54延伸到配合凹部8的底壁36而與板部26的表面26d對齊。觸頭70適于穿過腔54。觸頭70通過隔離壁52的側(cè)壁52b與觸頭70的兩側(cè)邊79重疊而保持就位(見圖8)。
圖6示出的是圖4中點劃線環(huán)繞區(qū)域的局部放大的后視圖。可以看到觸頭70在凸形腔46中的橫截面。各觸頭70在U形接觸部分的自由端形成有倒刺76a和76b(在圖8中總的用76表示),用于與對應腔46的內(nèi)表面干涉配合(見圖8)。下面將詳細描述倒刺76。
圖7示出的是沿圖2中7-7線的縱向剖視圖。板部26從大致配合凹部8底壁36的中心向配合面12延伸。板部26的導向端部26a較細并且通過錐部26b與較粗的基部26c連接。在基部26e形成放置觸頭70的通道28。
觸頭70由通道28和底壁36卡持并向后延伸通過。殼體2在其后端形成有容納單個連接器(未示出)的開口38。放在配合凹部8和開口38中的觸頭部分為接觸部74、77,用于與配合連接器電連接。在開口38內(nèi)形成從底壁36向向后延伸的卡臂30。向內(nèi)延伸的凸起30a在卡臂30的前端形成,用于與插入的連接器接合并將其卡持住。在凸起30a的后面的開口38的內(nèi)表面44之間形成有間隙42而使卡臂30可以偏離。
下面參照圖8至10描述觸頭70的結(jié)構(gòu)和形狀。圖8為由載體72互相連接的兩觸頭70的平面圖。圖9至10為分別為觸頭的主視圖和側(cè)視圖。
首先參照圖8和9。接觸部74是平面形的并具有微寬的前部74a、大致在中心部與載體72相連的連接部74b、位于側(cè)邊的兩鋸齒倒刺(第二倒刺)78a、78b。倒刺78a、78b總稱為倒刺78。在用于電連接器之前,觸頭70沿剪切線C從載體72上剪下。接觸部77形成U形,在接觸部77的自由端部朝著畫面的前部形成兩鋸齒倒刺76a和76b(第一倒刺),如圖9所示。顯然,倒刺76和78在觸頭的軸向或縱向上偏離。導向錐部76c在觸頭部77的后端形成。倒刺78a、78b水平延伸而形成,而倒刺76a、76b垂直延伸而形成。圖10為從圖9中箭頭A方向看到的側(cè)視圖,清楚示出了接觸部77的U形部。
圖11中示出的是圖7中點劃線環(huán)繞的卡持部的放大的局部剖視圖。接觸部77的倒刺76a、76b與底壁36中腔46的內(nèi)壁接合。在本實施例中,腔46、46’形成兩排,觸頭70放置在腔中而使在上下排腔中的倒刺76a、76b相互面對。電連接器的上下排腔之間的隔離壁37通常比同一排相鄰腔之間的隔離壁52厚。因此,觸頭70通過深深插入隔離壁37的倒刺76a、76b而固定在底壁部分,因為倒刺76a、76b向著垂直腔46,46’之間的隔離壁37垂直延伸,故不與水平腔46之間的隔離壁53接合。由于與水平相鄰腔之間的隔離壁52相比,垂直方向的隔離壁37足夠厚,接合或卡持足夠牢固,并能保證觸頭在底壁36不會因較大的倒刺76a、76b應力產(chǎn)生裂縫。另一方面,倒刺78a、78b與板部26內(nèi)的通道28接合,下面參照圖12和13進行描述。
圖12中示出的是沿圖2中12-12線的剖視圖,圖13示出的是圖12中點劃線環(huán)繞的放大的局部剖視圖。參照圖12和13描述觸頭70的卡持。在圖12中,示出的是不帶觸頭的電源觸頭的腔10。在腔46、54中放置的是觸頭70。腔46或底壁36中的觸頭70與腔46的內(nèi)表面接合,通過腔54中的倒刺78a、78b而與通道28稍微接合,從而不會產(chǎn)生過大的應力。
從這些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薄的隔離壁52可使觸頭70設置得更緊密,從而獲得較高的密度。在具體的實施例中,隔離壁52的寬度遠遠小于觸頭70的寬度。
盡管本發(fā)明參照上述實施例詳細地進行了描述,應該明白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根據(jù)具體的應用或需要可以進行各種變形。
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的特征在于通過在上下排腔之間的垂直隔離壁內(nèi)延伸的第一倒刺和在同一排相鄰腔之間的隔離壁內(nèi)延伸的第二倒刺而實現(xiàn)觸頭的卡持,從而呈現(xiàn)下述優(yōu)點。
相鄰腔之間的隔離壁內(nèi)可以有效地避免應力集中并同時提供足夠的觸頭卡持力。這保證了觸頭的高密度設置,并通過可靠的電連接使電連接器小型化而不會在殼體中產(chǎn)生裂縫。
本發(fā)明的觸頭包括在縱向上一端的舌狀接觸部和另一端的U形部,倒刺分別在接觸部的側(cè)邊和U形部的自由端形成。該結(jié)構(gòu)簡單并易于制造。此外,連接器以較大的卡持力保持在殼體中。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電連接器,包括具有倒刺的多個觸頭,所述觸頭卡持在絕緣殼體的多排腔中,其特征在于,倒刺包括伸入上排腔和下排腔之間的隔離壁的第一倒刺和伸入同一排的相鄰腔之間的隔離壁并與第一倒刺在軸向偏離的第二倒刺。
2.一種電連接器的觸頭,包括在縱向上一端的舌狀接觸部和另一端的U形部,其中倒刺在所述接觸部的側(cè)邊和所述U形部的自由端形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及其舌狀觸頭,其具有較大的觸頭卡持力,同時當觸頭卡持在殼體中時避免應力集中。電連接器1具有絕緣殼2,絕緣殼2具有在上下腔46、46’之間的隔離壁37,用于與垂直延伸的倒刺(第一倒刺)76接合;在同一排的腔54,用于與倒刺(第二倒刺)78接合,從而通過觸頭70的接合而防止絕緣殼內(nèi)的應力集中。
文檔編號H01R13/42GK1222774SQ98122800
公開日1999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1998年12月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8年1月6日
發(fā)明者朱永年 申請人:惠特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