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太陽能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架設結構,且特別是一種太陽能裝置的架設結構。背景技術:
現(xiàn)今社會在能源需求與日俱增以及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較無污染及理論上可取之不盡的再生能源成為現(xiàn)今能源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課題。這些再生能源例如是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或是生質能等。其中,以太陽能裝置為例,其通過光伏電池(photovoltaic cell, PV cell),而可直接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更是近幾年在能源開發(fā)的研究上相當重要且受歡迎的一環(huán)。但是,現(xiàn)今于架設太陽能裝置時,受限于其需要結構復雜且數量較多的零件方得以將其架設在平臺上,因而造成太陽能裝置的架設工藝所花費在零件與人工架設的成本無法有效地降低。因此,如何有效地簡化構件型式并縮短其架設時間,便值得相關人員予以研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太陽能裝置,其具有方便且簡易的架設結構。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太陽能裝置,適于架設在一平臺上。太陽能裝置包括一太陽能模塊、一接合件以及一支架。太陽能模塊具有一第一對接孔。接合件具有一本體, 與從本體延伸且彼此背對的一第一對接柱與一第二對接柱。支架固設在平臺上且具有一第二對接孔。第一對接柱對應地穿設并扣接于第一對接孔,第二對接柱對應地穿設并扣接于第二對接孔,以使接合件連接在太陽能模塊與支架之間。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太陽能模塊包括一太陽能電池板以及一框架??蚣墉h(huán)繞地組裝至太陽能電池板,且接合件連接在框架與支架之間。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對接孔位在框架的一底面或一側面。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本體、第一對接柱與第二對接柱為同軸柱體。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對接孔與第二對接孔分別為一葫蘆孔,其具有一穿設部與一扣接部。第一對接柱與第二對接柱分別穿過穿設部,并朝扣接部移動而扣接于扣接部中。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當上述的太陽能模塊經由接合件連接至支架后,其中第一對接孔在第二對接孔上的正投影中,第一對接孔的扣接部重迭于第二對接孔的扣接部, 且第一對接孔的穿設部不重迭于第二對接孔的穿設部。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對接柱具有一柱面。當第二對接柱扣接于第二對接孔時,柱面嵌合于第二對接孔的側壁之間,且其中柱面與第二對接孔的側壁的至少其中的一為粗糙面?;谏鲜?,在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例中,通過接合件的對接柱分別與太陽能模塊的第一對接孔、支架的第二對接孔搭配扣接,以讓太陽能裝置能快速且方便地架設在固設在平臺上。此舉除有效地簡化用以架設太陽能裝置的零件外,并通過其接合件與對接孔之間的扣接關系而提高太陽能裝置結構的穩(wěn)定性。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圖1的太陽能裝置的組裝示意圖。圖3是圖1的太陽能裝置的局部剖面圖。圖4A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裝置的示意圖。圖4B是圖4A的太陽能裝置的局部組裝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裝置于接合件處的局部剖面圖。圖6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裝置于接合件處的局部剖面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0,300 太陽能裝置110、310 太陽能模塊112、312 第一對接孔114:太陽能電池板116、316:框架120,420,520 接合件122、422 本體124,424 第一對接柱126、426、526 第二對接柱130、330:支架132,532 第二對接孔210 平臺220 螺栓526a 柱面532a 側壁A1、A2:穿設部B1、B2:扣接部Dl 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Sl 底面S2 側面
具體實施方式圖1是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圖1的太陽能裝置的組裝示意圖,其中圖2是以圖1的太陽能裝置的反向視角予以繪示。請同時參考圖1與圖2,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裝置100適于架設在平臺210上。太陽能裝置100包括太陽能模塊110、多個接合件120以及多個支架130。支架130用以作為太陽能模塊110的支撐結構,在此并未限制支架130的數量,以下將以其中一接合件120與其中一支架130進行說明。太陽能模塊110具有第一對接孔112。接合件120具有本體122,與從本體122延伸且彼此背對的第一對接柱1 與第二對接柱126。支架130可通過螺栓220固設在平臺 210上,且具有第二對接孔132。據此,通過第一對接柱IM對應地穿設并扣接于第一對接孔112,且第二對接柱1 對應地穿設并扣接于第二對接孔132,而使接合件120得以連接在太陽能模塊110與支架130之間,進而完成將太陽能裝置100架設在平臺210上的工藝?;谏鲜?,通過接合件120上的相對的對接柱124、126分別與太陽能模塊110的第一對接孔112、支架130的第二對接孔132搭配扣接,而使太陽能裝置100得以架設在平臺210上。此舉讓太陽能裝置100因架設構件數量的減少,而得以有效地縮短架設時間,進而降低太陽能裝置100于架設時的人工成本。圖3是圖1的太陽能裝置的局部剖面圖。請同時參考圖1至圖3,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模塊Iio包括太陽能電池板114,以及環(huán)繞地組裝在太陽能電池板114上的框架116,且上述的第一對接孔112位在此框架116上,以使接合件120連接在框架116 與支架130之間。在此,第一對接孔112實質上位在框架116的底面S 1,以讓太陽能模塊 110直接承靠在支架130上方,其中接合件120是先扣接至框架116上的第一對接孔112后, 再行扣接于支架130的第二對接孔132。據此,接合件120的本體122得以作為框架116與支架130之間的夾板,以提高接合件120對框架116與支架130的夾持力。然而,本發(fā)明并未限制接合件120組裝在框架116上的位置,圖4A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裝置的示意圖。圖4B是圖4A的太陽能裝置的局部組裝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4A與圖4B,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的太陽能裝置300中,第一對接孔 312是位在框架316的側面S2,此舉除能達到上述以接合件120連接框架316與支架330 而達到的支撐效果外,亦能通過第一對接孔312在側面S2上的位置而調整太陽能模塊310 相對于平臺210的傾斜角度,以使太陽能裝置300能隨著所處地域的緯度而調整相應的較佳日照角度。請再參考圖2,在本實施例中,接合件120的本體122、第一對接柱IM與第二對接柱126為同軸柱體,且第一對接孔112與第二對接孔132分別為一葫蘆孔,其分別具有一穿設部A1、A2與一扣接部B1、B2。據此,當欲將接合件120扣接至第一對接孔112時,需先將第一對接柱124穿過第一對接孔112的穿設部Al,接著將接合件120朝第一方向Dl移動, 以使第一對接柱1 扣接于扣接部Bl中。同樣地,將接合件120的第二對接柱1 穿過第二對接孔132的穿設部A2,并朝第二方向D2移動,便能使第二對接柱1 扣接在第二對接孔132的扣接部B2。在此,太陽能模塊110與支架130便能通過對接孔112、132所具有葫蘆孔輪廓的特性,而以滑動扣接的方式將接合件120扣持其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當太陽能模塊110經由接合件120連接至支架130后,其中第一對接孔112在第二對接孔132上的正投影中,第一對接孔112的扣接部Bl是重迭于第二對接孔132的扣接部B2,且第一對接孔112的穿設部Al不重迭于第二對接孔132的穿設部A2。換句話說,通過第一對接孔112、第二對接孔132分別與接合件120扣接后的位置呈反向錯位,而讓太陽能模塊110與支架130分別提供接合件120相反方向的夾持力,讓太陽能裝置100提高組裝結構的強度,亦即由于用以拆卸太陽能模塊110與支架130的施力是彼此相反的,因此太陽能模塊110與支架130之間并不容易因外力而松脫。另一方面,圖5是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裝置于接合件處的局部剖面圖。請參考圖5,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接合件420的本體422、第一對接柱似4與第二對接柱426并非同軸柱體。此舉亦能讓接合件420于連接太陽能模塊110與支架130后,因對接孔112、132的錯位配置,而增加太陽能模塊110、接合件420與支架130之間的夾持力, 同樣提高此三個構件彼此松脫的困難度。圖6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裝置于接合件處的局部剖面圖。請參考圖 6,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接合件520的第二對接柱5 具有柱面5^a,當第二對接柱5 扣接于第二對接孔532時,此柱面526a會嵌合于第二對接孔532的側壁53 之間,此舉同樣能達到將接合件520扣接于對接孔532的效果。此外,柱面526a與第二對接孔532的側壁53 中至少其中的一為粗糙面,用以增加第二對接孔532與第二對接柱5 之間的摩擦力,以提高接合件520與支架530之間的夾持力。同樣的結構亦可設置在第一對接柱與第一對接孔之間,在此便不再予以贅述。綜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例中,通過接合件的對接柱分別與太陽能模塊的第一對接孔、支架的第二對接孔搭配扣接,以讓太陽能裝置能快速且方便地架設在固設在平臺上。此舉除通過其接合件與對接孔之間的扣接關系而提高太陽能裝置結構的穩(wěn)定性外,更因用以架設裝置的構件簡單化與數量減少,故而能有效縮短架設太陽能裝置的時間, 而降低太陽能裝置的人工組裝成本。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太陽能裝置,適于架設在一平臺上,該太陽能裝置包括 一太陽能模塊,具有一第一對接孔;一接合件,具有一本體,與從該本體延伸且彼此背對的一第一對接柱與一第二對接柱;以及一支架,固設在該平臺上且具有一第二對接孔,其中該第一對接柱對應地穿設并扣接于該第一對接孔,該第二對接柱對應地穿設并扣接于該第二對接孔,以使該接合件連接在該太陽能模塊與該支架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太陽能模塊包括 一太陽能電池板;以及一框架,環(huán)繞地組裝至該太陽能電池板,且該接合件連接在該框架與該支架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太陽能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對接孔位在該框架的一底面或一側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該第一對接柱與該第二對接柱為同軸柱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對接孔與該第二對接孔分別為一葫蘆孔,其具有一穿設部與一扣接部,該第一對接柱與該第二對接柱分別穿過所述穿設部,并朝所述扣接部移動而扣接于所述扣接部中。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太陽能裝置,其特征在于,當該太陽能模塊經由該接合件連接至該支架后,其中該第一對接孔在該第二對接孔上的正投影中,該第一對接孔的該扣接部重迭于該第二對接孔的該扣接部,且該第一對接孔的該穿設部不重迭于該第二對接孔的該穿設部。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對接柱具有一柱面,當該第二對接柱扣接于該第二對接孔時,該柱面嵌合于該第二對接孔的側壁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太陽能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柱面與該第二對接孔的側壁的至少其中的一為粗糙面。
全文摘要
一種太陽能裝置,適于架設在平臺上。太陽能裝置包括太陽能模塊、接合件以及支架。太陽能模塊具有第一對接孔。接合件具有本體,與從本體延伸且彼此背對的第一對接柱與第二對接柱。支架固設在該平臺上且具有第二對接孔。第一對接柱對應地穿設并扣接于第一對接孔,第二對接柱對應地穿設并扣接于第二對接孔,以使接合件連接在太陽能模塊與支架之間。
文檔編號H01L31/042GK102386256SQ201110354609
公開日2012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28日
發(fā)明者顏同義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