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在其外殼的周壁上形成沿著與對方連接器嵌合的方向延伸的嵌合面。
背景技術:
作為這種連接器,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連接器為眾所皆知。
專利文獻1公開了安裝于電路基板的基板側連接器、以及與該連接器嵌合的附電纜連接器?;鍌冗B接器的外殼大致呈長方體外形,用來承受對方連接器、即附電纜連接器的凹部朝上方開口,該凹部是在一個側壁上于該凹部的整個深度范圍朝側方開放。附電纜連接器以朝側方延伸出來的方式連接著電纜,在由上方嵌合到基板側連接器時,電纜由位于上述凹部側方的開口部分延伸出來。
上述附電纜連接器,由于基板側連接器的一個側壁朝側方大幅度地開放,所以受到由上述基板側連接器的凹部的剩余三個側壁內面形成的嵌合面引導。這三個嵌合面處于相同高度范圍,附電纜連接器在這三個嵌合面之間分別同時開始嵌合和完成嵌合。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33150號公報一般要求連接器的嵌合面在嵌合方向上長。特別是在附電纜連接器的電纜朝側方延伸出來的場合,如上所述,為了使電纜延伸,外殼的周壁的一部分開放,因此會相應地使嵌合面變小。因此希望增大嵌合長度以充分確保嵌合面。面對這種情況,專利文獻1的三個嵌合面均在嵌合方向處于相同范圍,所以在各嵌合面同時開始嵌合并完成嵌合。即,若要縮小連接器在嵌合方向的尺寸,就要縮小嵌合長度,而若要確保充分的嵌合長度,則要增大嵌合方向的尺寸。
發(fā)明內容
鑒于上述情況,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可在縮小嵌合方向尺寸的同時獲得充分的嵌合長度。
本發(fā)明涉及相互嵌合的一方連接器與另一方連接器。
<一方連接器>
本發(fā)明的一方連接器在外殼的周壁的外面形成沿著與對方連接器、即另一方連接器的嵌合的方向延伸的嵌合面。
在本發(fā)明的連接器上,電纜沿著與上述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出來,外殼具有前面突出部,該前面突出部是將在嵌合方向前端形成與該嵌合方向垂直的面的前面的一部分朝該嵌合方向突出后形成,該前面突出部可嵌合到對方連接器上對應的沒入部。
在本發(fā)明的連接器上,前面突出部與其它嵌合面一同進行嵌合引導。即,前面突出部使嵌合長度增大。該前面突出部設于連接器外殼的前面的有限的一部分,所以即使設置于對方連接器的底壁厚度之內,也不會對外殼底壁的強度造成影響。因此,當作為附電纜連接器而與對方連接器嵌合之際,能夠確保充分的嵌合面。
在本發(fā)明中,前面突出部最好是在外殼的前面位于多個角落部。通過配設于角落部,能夠增大前面突出部相互間的距離,可有效地防止連接器嵌合時的傾斜嵌合。
又,在于本發(fā)明中,最好周壁具有在該周壁的一部分從周壁外面朝著與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周面突出部,該周面突出部可與形成于對方連接器的周壁一部分的嵌合空間嵌合。如此,通過在連接器的壁厚尺寸內設置周面突出部,可在不增大連接器橫向尺寸的前提下確保更大的嵌合面,且與上述前面突出部配合而嵌合長度變長。此周面突出部可設置于外殼的互為相對的2個側壁面上。此時,周面突出部最好是在各側壁面上設在沿該側壁面的寬度方向分開的兩個位置上。由此能夠防止連接器嵌合時的傾斜嵌合。
在本發(fā)明中,周面突出部可作為在一方的側壁面上使電纜朝周面突出部的突出方向延伸出來的電纜伸出部形成。具有嵌合引導與支承電纜這兩個功能。
采用本發(fā)明,在外殼的互為相對的兩個側面上各具有兩個周面突出部,在嵌合方向看的形狀大致呈H字形。
<另一方連接器>
供上述一方連接器嵌合的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連接器,在外殼的周壁的內面上形成沿與對方連接器、即上述一方連接器嵌合的方向延伸的嵌合面。
在本發(fā)明的該連接器上,在側壁面上形成沿壁厚方向貫通的缺口部,以容許沿著與上述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出來的對方連接器的電纜伸出,外殼上的接受對方連接器用的凹部的底面一部分沿嵌合方向沒入,形成沒入部,設置于對方連接器的前面一部分的對應的前面突出部可嵌合到該沒入部。
上述結構的本發(fā)明的連接器在沒入部與其它嵌合面一同對對方連接器的前面突出部進行嵌合引導。與上述一方連接器同樣,上述結構使嵌合長度變長,并且因沒入部僅形成于凹部底面的有限的一部分,所以不會使底壁的強度降低,可利用底壁的厚度形成,因此不會使連接器的高度變大。
在本發(fā)明中,沒入部最好在凹部的底面位于多個角落部。通過配設于角落部,可使上述沒入部相互間的距離變大,可有效地防止連接器嵌合時的傾斜嵌合。
又,在本發(fā)明中,周壁最好是在壁厚的范圍內使該周壁的一部分向凹部的開口側開口而形成嵌合空間,而形成于對方連接器的周壁外面的周面突出部可與該嵌合空間嵌合。
如此,通過在連接器的壁厚尺寸內形成嵌合空間,不會增大連接器的橫向尺寸而可確保大的嵌合面,并且可與上述沒入部配合而增長嵌合長度。此嵌合空間可設置于外殼的互為相對的兩個側壁面上。此時,嵌合空間最好在各側壁面上設于沿該側壁面的寬度方向分離的兩個位置上。由此可防止連接器嵌合時的傾斜嵌合。
在本發(fā)明中,嵌合空間在一方側壁面上作為沒入到壁厚中間位置為止的溝槽部形成,而在另一方的側壁面上作為沿壁厚方向貫通的缺口部形成。溝槽部與缺口部具有嵌合引導的功能,而缺口部還具有容許電纜延伸的功能。
采用本發(fā)明在外殼的互為相對的兩個側面分別具有兩個溝槽部與兩個缺口部,在嵌合方向看的嵌合空間的輪廓大致呈H字形。
發(fā)明效果本發(fā)明如上所述,除周壁上的嵌合面外,還利用從一方連接器的前面突出的前面突出部與形成于另一方連接器的凹部底面上的沒入部相互形成嵌合面,所以嵌合長度可相應增長,即使是電纜沿著與嵌合方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附電纜連接器,即使不增大連接器的嵌合方向尺寸,也能進行穩(wěn)定的嵌合引導。并且上述前面突出部以及沒入部僅需形成于一方連接器的前面以及另一方連接器的凹部底面的極有限區(qū)域,所以不會縮小另一方的底壁壁厚而導致強度變弱。
圖1是顯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對連接器的嵌合前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II-II剖視圖。
圖3是圖1的III-III剖視圖。
圖4是連接器嵌合開始時的剖視圖,(A)顯示與圖2對應的位置上的斷面,(B)顯示與圖3對應的位置上的斷面。
圖5是連接器嵌合途中時的剖視圖,(A)顯示與圖2對應的位置上的斷面,(B)顯示與圖3對應的位置上的斷面。
圖6是連接器嵌合結束時的剖視圖,(A)顯示與圖2對應的位置上的斷面,(B)顯示與圖3對應的位置上的斷面。
符號說明8、9…周面突出部10…(一方)連接器11…外殼11A、11B…側壁面17…前面突出部 30…(另一方)連接器33~36…周壁(側壁部)33D…嵌合空間(溝槽部)36B…嵌合空間(缺口部) 43…沒入部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jù)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是顯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對連接器的嵌合前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II-II剖視圖,圖3是在與兩連接器嵌合前狀態(tài)下的圖2的斷面對應的位置上的兩連接器的剖視圖。
一方連接器10如圖1所示,在平面形狀為沿端子排列方向呈細長狀的矩形的互為相對的兩個側面上分別具有兩個突出部,在嵌合方向看的形狀大致呈“H”字形。即,從外殼11的周壁的外面中沿端子的排列方向延伸且互為相對的兩個側壁面11A、11B分別有間隔地設置兩個周面突出部8、9。這些周面突出部8、9的從外殼11突出的突出部分可嵌合到后述的另一方連接器30的利用側壁部的壁厚形成的嵌合空間內?;橄鄬Φ囊粚χ苊嫱怀霾?、9形成供電纜端子延伸出來的電纜延伸部,且在周面突出部8、9之間形成端子保持部。
一方連接器10如圖1及圖2所示,在上述周面突出部8、9上,在向外殼11的一個側面開口的兩個孔部12中,分別插入壓裝在電纜C的端部上的端子13。該端子13如圖3所示,壓裝在電纜C上,該電纜C的端部被除去預定長度的外皮C1而使芯線C2露出。該端子13具有將電纜C的外皮C1部分夾緊的第一把持部13A、與該第一把持部相鄰且將上述芯線C2夾緊系緊的第二把持部13B、將該端子在上述孔部12的位置與姿勢固定的腳部13C、以及與對方連接器的板狀端子接觸的腳狀接觸部13D。上述第一把持部13A與第二把持部13B均成為對于電纜的壓裝部,具有從收納電纜的U字形部延伸的兩個腳狀部,對腳狀部進行鉚接加工以使之形成圓狀,從而分別夾緊電纜的外皮C1以及芯線C2。上述腳部13C沿著離開外皮C1的方向延伸,其前端緣(下端緣)與外殼11的孔部12的底部接觸,以保持端子13的位置與姿勢的穩(wěn)定。設于端子13的前端側(右端側)的接觸部13D與上述腳部13C同樣地朝下方延伸,但如圖2所示,形成有中間收縮的喉部13D1,在此喉部13D1承接對方連接器的板狀端子而與之彈性接觸。
形成于外殼11上的孔部12如圖3所示,從形成于該外殼11一個側面的開口部12A起,直到電纜長度方向上的對面?zhèn)让鏋橹?,且在此對面?zhèn)让嫔闲纬晒┒俗?3的前端抵接的側壁12B,以限定附電纜的端子13在此孔部12的插入深度。又,上述孔部12形成有貫通外殼11的下壁部及對面?zhèn)让娴募毧p12D、12E。此細縫12D、12E在圖3中形成與紙面平行的平坦空間,容許后述的對方連接器的板狀端子的接觸部貫通。此細縫12D的下部成為便于上述接觸部進入的錐形狀導入部12D1。
一方連接器10如圖1及圖2所示,從與外殼11的形成孔部12的開口部12A的側面垂直的側壁面的上緣部朝下方延伸出來的一對彈性腕部14與外殼11一體設置。彈性腕部14的成為與外殼11間的連結部的基部14A比它部分薄,在該基部14A可進行彈性撓曲變形。此彈性腕部14呈隨著朝前端(下端)延伸而增厚的板狀,延伸至外殼11的下緣附近為止。即,此彈性腕部14在上下方向限制在外殼11的尺寸內。該彈性腕部14的下部外面形成平坦的操作部14B。
在上述彈性腕部14上,在該彈性腕部14的延伸方向上與上述操作部14B重疊的部位,與該彈性腕部14一體地設有在寬度方向兩側端面突出的板狀鎖定部15。上述鎖定部15的向著外殼11的側壁面的內側面為平坦面,與此相反的外側面形成上部及下部的兩個錐形面15A、15B。兩個錐形面15A、15B使上述鎖定部15的厚度朝上方及下方減少。
又,在上述外殼的下面11C上,用上述周面突出部8之間的內面8’及周面突出部9、9之間的內面9’形成在圖2中沿與紙面垂直的方向貫通的承接凹部16。承接凹部16用于承接成為后述對方連接器的對應部的中間凸部42,為了便于承接,該承接凹部16亦具有錐形狀的導入部16A。
且,上述外殼11在上述一個側面?zhèn)鹊闹苊嫱怀霾?的下面、即連接器嵌合方向前面的一部分形成朝下方突出的前面突出部17與臺階部17’。該前面突出部17在本實施例中是靠近上述一個側面,且在與后述的對方連接器30的周壁的厚度范圍內,向下方的突出量設定為可以容納于在對方連接器的底壁部形成的沒入部的尺寸。不過,沒入部亦可沿外殼11的下方貫通。
而對方連接器、即另一方連接器30則如圖1所示,利用從外殼31的底壁部32的四邊朝上方垂直豎立而形成周壁的側壁部33、34、35、36,形成由上方承接上述連接器10的空間。不過,四個側壁部33、34、35、36的上緣在內面?zhèn)刃纬杀阌诔薪由鲜鲆环竭B接器10的對應部分的錐形狀導入部33A、34A、35A、36A。
上述外殼31的底壁部32是在與上述一方連接器10的細縫12D對應的范圍形成上下貫通的兩個溝槽32A(參照圖3)。在該溝槽32A中,端子37的兩個連接部37A以貫通的方式壓入。端子37在圖2中沿上下方向及與紙面垂直的方向而在中途呈曲柄狀地延伸的板狀,外殼31外的下端部形成插入電路基板(未圖標)的對應孔且通過焊錫等予以連接的腳狀連接部37A(參照圖3),上端部形成進入上述一方連接器10的端子13的喉部13D1的板狀接觸部37B。接觸部37B如圖1及圖3所示,形成于與上述喉部13D1對應的右側部位,端子13的上部的比該接觸部37B更靠左方的部位被切除,形成用來承接上述一方連接器10的空間。
由圖1可知,形成與上述側壁部33垂直的面的一對側壁部34、34’、35、35’相互面對而形成對稱,承接上述連接器10的彈性腕部14的缺口開口部38、39朝上方形成。在該缺口開口部38、39的兩側緣,于側壁部34、34’、35、35’的上部內面形成朝內側突出的鉤狀卡止部40、41。此卡止部40、41位于與設置在上述連接器的彈性腕部14的兩側端面上的鎖定部15對應的位置,在上部形成便于卡止動作開始的呈錐形面的導入部40A、41A。
如圖1及圖3所示,另一方連接器30的嵌合空間在平面形狀在端子排列方互相面對的兩側面上分別具有兩個溝槽部33D與兩個缺口部36B,在嵌合方向看,嵌合空間的輪廓大致呈“H”形。即,在上述外殼31的側壁部33形成兩個溝槽部33D,作為供一方突出部9嵌入的嵌合空間,該一方突出部9設于與從一方連接器10延伸出來的兩條電纜C對應的位置上。在此溝槽部33D中,當嵌合連接器時,上述周面突出部9的突出端部分從上方被引導嵌入。在溝槽部33D的溝槽底面形成細溝槽部33B,在將板狀的上述端子37的連接部37A從上方壓入上述溝槽32A時,該細溝槽部33B引導該端子37并在壓入后予以支承。在此細溝槽部33B的上部也形成有便于導入端子37的錐形導入部33C。
在與上述側壁部33相對的側壁部36上,朝上方開口而形成兩個缺口部36B,作為承接另一方周面突出部8的嵌合空間,另一方周面突出部8設置于與從一方連接器10延伸出來的兩條電纜C對應的位置上。兩個缺口部36B之間形成具有壁面36D的支柱36C,該支柱36C受到上述連接器10的前面突出部17及周面突出部8的內面8’所引導而由下方進入。利用臺階部17’及周面突出部8的內面8’,能夠在大范圍得到引導。支柱36C與上述側壁部33用朝上方延伸的中間凸部42連結,以對外殼31予以補強。中間凸部42嵌入在上述連接器10的外殼11的下面形成的上述承接凹部16。
在本實施例中,在上述缺口部36B的底面形成朝下方沒入的沒入部43。此沒入部43供上述一方連接器10的前面突出部17嵌入,因此,在側壁部36的壁厚方向位于該壁厚的范圍內,而在連接器嵌合方向位于底壁部32的壁厚內。而沒入部亦可貫通于外殼的下方。
如此構成的一方連接器10與另一方連接器30按以下要領相互電性連接。
將壓裝于電纜C上的端子13插入一方連接器10的孔部12(參照圖2、3)。
將如此獲得的附電纜的一方連接器10與另一方連接器30嵌合。當嵌合開始時,如圖4(A)(B)、特別是圖4(B)所示,一方連接器10的周面突出部8向另一方連接器30的缺口部36B嵌入,周面突出部9向溝槽部33D嵌入。另一方連接器30的中間凸部42進入一方連接器10的承接凹部16。
一旦上述周面突出部8、9的嵌入接近終點,如圖5(A)(B)、特別是圖5(B)所示,一方連接器10的前面突出部17開始嵌入另一方連接器30的沒入部43。
這樣一來,前面突出部17便與周面突出部8、9同時結束嵌合。
由于是在周面突出部8、9即將結束嵌合時再開始從一方連接器10的前面突出的前面突出部17的嵌合,因此嵌合方向的嵌合長度增長,連接器10對于連接器30的姿勢穩(wěn)定,特別是不會有在嵌合方向的圍繞軸線的旋轉或相對此軸線的傾斜,能夠進行圓滑的嵌合。又,由于一方連接器10的前面突出部17和周面突出部8、9是利用對方連接器、即另一方連接器30的周壁及底壁的厚度而被嵌合,所以不會造成連接器大型化。
這樣,當一方連接器10對另一方連接器30的嵌入結束時,另一方連接器30的端子37的接觸部37B即進入上述連接器10的端子13的接觸部13D的喉部13D1,使得兩連接器的端子13、37相互電性連接。
一旦上述兩連接器10、30嵌合,一方連接器10的電纜C就從另一方連接器30的外殼的缺口部36B朝外側延伸出來,且一方連接器10的彈性腕部14進入另一方連接器30的缺口開口部38、39。
上述彈性腕部14在鎖定部15的下側錐形面15A承接來自另一方連接器30的卡止部4的按壓力而朝內側彈性變形,使得連接器的嵌入得以進行。當此嵌入進一步進行時,卡止部40便與上側的錐形面15B抵接。此錐形面15B與上述錐形面15A相對于垂直面而呈相反傾斜,對于錐形面15B施加的來自卡止部40的按壓力產生朝下的力、即促使連接器嵌合的方向的力。因此,連接器的嵌合容易進行。
一旦連接器的嵌入進行到上述鎖定部15超過卡止部40的位置,上述彈性腕部14便由彈性撓曲變形狀態(tài)釋放出來而返回自由狀態(tài)的原來形狀,上述卡止部40與至鎖定部15的上端面卡止而防止連接器脫落,也就是進行了鎖定。
當將上述一方連接器10由另一方連接器30拔出時,使用者用手指對該操作部14B施加按壓力,以通過這些操作部14B來夾持兩個彈性腕部14。彈性腕部14朝解除鎖定的方向作彈性撓曲變形,當其移位量相等于鎖定用移位量、即相等于鎖定部15的厚度時即可拔出。
權利要求
1.一種電連接器,在外殼的周壁的外面形成沿著與對方連接器嵌合的方向延伸的嵌合面,其特征在于,電纜沿著與上述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出來,外殼具有前面突出部,該前面突出部是將在嵌合方向前端形成與該嵌合方向垂直的面的前面的一部分朝該嵌合方向突出后形成,該前面突出部可嵌合到對方連接器上對應的沒入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前面突出部在外殼的前面設置于多個角落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周壁具有在該周壁的一部分從周壁外面朝著與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周面突出部,該周面突出部可與形成于對方連接器的周壁一部分的嵌合空間嵌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周面突出部設置于外殼的互為相對的2個側壁面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周面突出部在各側壁面上設在沿該側壁面的寬度方向分開的兩個位置上。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周面突出部作為在一方的側壁面上使電纜朝周面突出部的突出方向延伸出來的電纜伸出部形成。
7.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外殼的互為相對的兩個側面上各具有兩個周面突出部,在嵌合方向看,大致呈H字形狀。
8.一種電連接器,在外殼的周壁的內面上形成沿與對方連接器嵌合的方向延伸的嵌合面,其特征在于,在側壁面上形成沿壁厚方向貫通的缺口部,以容許沿著與上述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出來的對方連接器的電纜伸出,外殼上的接受對方連接器用的凹部的底面一部分沿嵌合方向沒入而形成沒入部,設置于對方連接器的前面一部分的對應的前面突出部可嵌合到該沒入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沒入部在凹部的底面位于多個角落部。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周壁在壁厚的范圍內使該周壁的一部分向凹部的開口側開口而形成嵌合空間,而形成于對方連接器的周壁外面上的周面突出部可與該嵌合空間嵌合。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嵌合空間設置于外殼的互為相對的兩個側壁面上。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嵌合空間在各側壁面上設于沿該側壁面的寬度方向分離的兩個位置上。
13.如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嵌合空間在一方側壁面上作為沒入到壁厚中間位置為止的溝槽部形成,而在另一方的側壁面上作為沿壁厚方向貫通的缺口部形成。
14.如權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外殼的互為相對的兩個側面上分別具有兩個溝槽部與兩個缺口部,在嵌合方向看的嵌合空間的輪廓大致呈H字形。
全文摘要
一種連接器(10),在外殼的周壁的外面形成沿著與對方連接器嵌合的方向延伸的嵌合面,電纜(C)沿著與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出來,外殼(11)具有前面突出部(17),該前面突出部是將在嵌合方向前端形成與該嵌合方向垂直的面的前面的一部分朝該嵌合方向突出后形成,該前面突出部(17)可嵌合到對方連接器(30)上對應的沒入部(43)。本發(fā)明的連接器可在避免大型化的前提下增加嵌合長度,能穩(wěn)定地嵌合。
文檔編號H01R13/629GK1976131SQ20061010573
公開日2007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伝法谷郁夫 申請人:廣瀨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