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和電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材料化學領域及高能電池技術,具體是涉及一種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及電池。
背景技術: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是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池中承擔著正負極之間傳輸電荷的作用,它對電池的比容量、工作溫度范圍、循環(huán)效率及安全性能等至關重要。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一般由高純有機溶劑、電解質鋰鹽和必要的添加劑組成。有機溶劑是電解液的主體部分,與電解液的性能密切相關,一般由高介電常數(shù)溶劑與低粘度溶劑混合使用;常用電解質鋰鹽有高氯酸鋰、六氟磷酸鋰、四氟硼酸鋰等,但從成本、安全性等多方面考慮,六氟磷酸鋰是商業(yè)化鋰離子電池采用的主要電解質;添加劑的使用尚未商品化,但一直是有機電解液的研究熱點之一。
自1991年鋰離子電解液開發(fā)成功,鋰離子電池很快進入了筆記本電腦、手機等電子信息產品市場,并且逐步占據(jù)主導地位。目前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產品技術也正處于進一步發(fā)展中。在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研究和生產方面,國際上從事鋰離子電池專用電解液的研制和開發(fā)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日本、德國、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以日本的電解液發(fā)展最快,市場份額最大。日本Matsushita公司生產的電池正負極LiCoO2/Li-C,所用電解液是LiPF6/EC(EthyleneCarbonate,碳酸乙烯酯)+DEC(Diethyl Carbonate,碳酸二乙酯)+共溶劑;A&T Battery公司生產的電池正負極是LiCoO2/Li-C,所用電解液是LiBF4/PC(polyester Carbonate,聚碳酸酯)+EC+BLr-丁內酯。國內最常用電解液體系有EC+DMC(Dimethyl Carbonate,碳酸二甲酯)、EC+DEC、EC+DMC+EMC(Ethyl Methyl Carbonate,碳酸甲乙酯)、EC+DMC+DEC等。不同的電解液的使用條件不同,與電池正負極的相容性不同,分解電壓也不同。電解液組成為1mol/l LiPF6/EC+DMC+DEC+EMC,在性能上比普通電解液有更好的循環(huán)壽命、低溫性能和安全性能,能有效減少氣體產生,防止電池膨脹。EC/DEC、EC/DMC電解液體系的分解電壓是4.25V、5.10V。據(jù)Bellcore研究,LiPF6/EC+DMC與碳負極有良好的相容性,例如在LiC6/LiMnO4電池中,以LiPF6/EC+DMC為電解液,室溫下可穩(wěn)定到4.9V,55℃可穩(wěn)定到4.8V,其液相區(qū)為-20℃~130℃,突出優(yōu)點是使用溫度范圍廣,與碳負極的相容性好,安全指數(shù)高,有好的循環(huán)壽命與放電性能。目前國內廣大電池生產廠商生產的電池正負極是LiCoO2/C,所用的電解液是1mol/l LiPF6/EC+DMC+EMC,其中EC∶DMC∶EMC質量比為1∶1∶1。該體系雖具有較好的安全性能和循環(huán)壽命,但是對電池正負極活性材料比容量的發(fā)揮有一定的影響。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廣泛使用的電解液的不足,提出一種能有效發(fā)揮活性物質性能的電解液及含有該種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包括電解質鹽和有機溶劑,所述有機溶劑包括碳酸甲乙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其中各成分的重量含量為,碳酸甲乙酯5~15份、碳酸乙烯酯45~55份、碳酸二乙酯30~50份。
優(yōu)選的是,所述有機溶劑由碳酸甲乙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組成。
優(yōu)選的是,所述各成分的重量含量為,碳酸甲乙酯10份、碳酸乙烯酯50份、碳酸二乙酯40份。
本發(fā)明并提供含有上述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
上述方案中所用到的EC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物質,常溫下為無色晶體,它的密度1.41g/cm3,熔點37℃,沸點248℃,閃點160℃,溶于乙醇、水等,性能穩(wěn)定,堿性條件下能夠分解,與甲醇發(fā)生酯交換反應生成DMC和乙二醇。EC在石墨負極表面不發(fā)生分解,是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的基礎組分之一。
DEC,常溫下為無色液體,密度0.972g/cm3,熔點-43℃,沸點127℃,閃點33℃。
EMC,密度1.00g/cm3,熔點-55℃,沸點109℃,閃點23℃,相對于DEC、DMC等,熱穩(wěn)定性差,受熱或堿性條件下容易發(fā)生酯交換反應,生成DEC和DMC。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結合下面將要詳述的實施例,本發(fā)明有益的技術效果在于針對不同有機溶劑的各自物化特點,對溶劑進行組合,找到其中既能發(fā)揮各自優(yōu)點又能相互抑止各自缺點的配比,使活性物質發(fā)揮其最優(yōu)的電化學性能,特別是活性物質的比容量發(fā)揮性能,從而提高電池容量。
具體實施方式以下通過一些說明性實施例來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為明確起見,在下述實施例和對比例中所提到的注液電池均指同一批同型號(393048S)的電池,所說的同一批是指該批電池的前序生產工藝都一樣,而唯一不同的是注液工序中注入的電解液不同。
實施例1電解液中有機溶劑的重量配比為EMC為10份,EC為50份,DEC為40份在密閉環(huán)境中將10gEMC,50gEC和40gDEC均勻混合,然后加入0.0866mol LiPF6充分混合。任意抽取30個未注液的393048S電池,于手套箱中將30個未注液的電池分別注入一定量上述配置的電解液,然后將已注液的電池老化、化成、封口,最后測定其容量,平均放電容量為548.1mah。
實施例2電解液中有機溶劑的重量配比為EMC為5份,EC為45份,DEC為50份在密閉環(huán)境中將5gEMC,45gEC和50gDEC均勻混合,然后加入0.0884molLiPF6充分混合。任意抽取30個未注液的393048S電池,于手套箱中將30個未注液的電池分別注入一定量上述配置的電解液,然后將已注液的電池老化、化成、封口,最后測定其容量,平均放電容量為548.0mah。
實施例3電解液中有機溶劑的重量配比為EMC為15份,EC為55份,DEC為30份在密閉環(huán)境中將15gEMC,55gEC和30gDEC均勻混合,然后加入0.0848mol LiPF6充分混合。任意抽取30個未注液的393048S電池,于手套箱中將30個未注液的電池分別注入一定量上述配置的電解液,然后將已注液的電池老化、化成、封口,最后測定其容量,平均放電容量為547.8mah。
實施例4電解液中有機溶劑的重量配比為EMC為15份,EC為44份,DEC為45份在密閉環(huán)境中將15gEMC,44gEC和45gDEC均勻混合,然后加入0.0925mol LiPF6充分混合。任意抽取30個未注液的393048S電池,于手套箱中將30個未注液的電池分別注入一定量上述配置的電解液,然后將已注液的電池老化、化成、封口,最后測定其容量,平均放電容量為547.9mah。
實施例5電解液中有機溶劑的重量配比為EMC為8份,EC為53份,DEC為35份在密閉環(huán)境中將8gEMC,53gEC和35gDEC均勻混合,然后加入0.0816molLiPF6充分混合。任意抽取30個未注液的393048S電池,于手套箱中將30個未注液的電池分別注入一定量上述配置的電解液,然后將已注液的電池老化、化成、封口,最后測定其容量,平均放電容量為547.8mah。
實施例6電解液中有機溶劑的重量配比為EMC為13份,EC為43份,DEC為46份在密閉環(huán)境中將13gEMC,43gEC和46gDEC均勻混合,然后加入0.0908mol LiPF6充分混合。任意抽取30個未注液的393048S電池,于手套箱中將30個未注液的電池分別注入一定量上述配置的電解液,然后將已注液的電池老化、化成、封口,最后測定其容量,平均放電容量為548.0mah。
對比例電解液中有機溶劑的重量配比為DMC為33.3份,EMC為33.3份,EC為33.3份在密閉環(huán)境中將33.3mlDMC,33.3mlEMC和33.3mlEC均勻混合,然后加入0.088mol LiPF6充分混合。任意抽取30個未注液的393048S電池,于手套箱中將30個未注液的電池分別注入一定量上述配置的電解液,然后將已注液的電池老化、化成、封口,最后測定其容量,平均放電容量為538.4mah。
通過以上具體實施方式
,不難看出,采用本發(fā)明提供的電解液對電池的容量提高有較好的效果。以393048S為例來說,使用本發(fā)明提供的電解液要比使用目前廣泛應用的電解液的電池容量要提高10個mah左右,而相應生產成本沒有提高,值得推廣應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包括電解質鹽和有機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機溶劑包括碳酸甲乙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其中各成分的重量含量為,碳酸甲乙酯5~15份、碳酸乙烯酯45~55份、碳酸二乙酯30~50份。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機溶劑由碳酸甲乙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組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成分的重量含量為,碳酸甲乙酯10份、碳酸乙烯酯50份、碳酸二乙酯40份。
4.一種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含有上述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電解液。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包括電解質鹽和有機溶劑,所述有機溶劑包括碳酸甲乙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其中各成分的重量含量為,碳酸甲乙酯5~15份、碳酸乙烯酯45~55份、碳酸二乙酯30~50份。本發(fā)明并提供含有上述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本發(fā)明有益的技術效果在于針對不同有機溶劑的各自物化特點,對溶劑進行組合,找到其中既能發(fā)揮各自優(yōu)點又能相互抑止各自缺點的配比,使活性物質發(fā)揮其最優(yōu)的電化學性能,特別是活性物質的比容量發(fā)揮性能,從而提高電池容量。
文檔編號H01M6/16GK1794510SQ200510021950
公開日2006年6月28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0月21日
發(fā)明者雷葉 申請人:深圳市比克電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