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內燃機的火花塞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內燃機的火花塞。
具體來說,在一個從向電極施加一個高電壓時至使得在電極頂端處發(fā)生電容性放電時流過積碳的泄漏電流的作用下,電極周圍的空氣會被電離。接著,當在電容性放電之后產生感應放電時,位于中心電極周圍的絕緣體上的積碳會發(fā)生燃燒,由此恢復絕緣電阻。
火花塞中的中心電極設有一個延伸至接地電極的狹窄部(比本體要窄)。在前述泄漏電流作用下的電離現象,會通過將本體與狹窄部之間的邊界部置于絕緣體內而得以增強。
根據前述日本專利,盡管積碳也會在一定程度發(fā)生燃燒,但是由于需要進一步改善在寒冷天氣下的啟動性能以及駕駛性能,希望進一步更為徹底地去除積碳。
本發(fā)明包括下面陳述的15個技術方案。
在技術方案1中,本發(fā)明之用于內燃機的火花塞包括一個柱狀中心電極;一個用于固定該中心電極的絕緣體;一個用于固定該絕緣體的殼體;一個接地電極,其中,該接地電極的一端與該殼體連接在一起,而其另一端與中心電極相對放置。該技術方案1的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電極具有一個與殼體連接在一起的支腳和一個小于該支腳的突出部,該突出部從支腳朝向中心電極突伸出來;所述中心電極具有一個被卡持在絕緣體內的本體和一個小于該本體的狹窄部,該狹窄部從本體朝向所述突出部突伸出來;并且位于所述本體與狹窄部之間的第一邊界部(33)被置于所述絕緣體內。
在這里,附圖標記33對應于附
圖1、8至14中示出的邊界部33。
根據技術方案1,在本體與狹窄部的邊界部被置于絕緣體內的這種中心電極配置中,由于在開始進行電容性放電之前得以增強的電離,所以粘附在本發(fā)明之火花塞的電極上的積碳,會在感應放電過程中在泄漏電流的作用下發(fā)生燃燒。由于增大了感應能量并且延長了感應放電時間,所以在設置有接地電極的狹窄突出部的作用下,碳燃燒效果得以進一步改善。這是因為產生在放電間隙內的電場,由此降低了放電電壓和抑制了在電容性放電過程中從線圈放出的能量。
在技術方案2中,位于所述本體與狹窄部之間的第二邊界部(33′)被置于所述絕緣體內。
在這里,附圖標記33′對應于附圖10、12和15中示出的邊界部33′。
根據技術方案2,由于成為泄漏電流起始點的邊緣部的數目增大,所以不僅進一步確保了在電容性放電之前在泄漏電流作用下發(fā)生的電離,而且由于增大了感應放電能量和延長了感應放電時間,使碳燃燒效果得以進一步改善。
在技術方案3中,與中心電極相對的接地電極表面從一個垂直于中心電極的軸線的表面(基準表面)發(fā)生傾斜。
根據技術方案3,可以獲得類似于實施例1的效果。還有,接地電極的端部表面被制成向所述基準表面傾斜。由此,通過縮短支腳的長度而提高了導熱性能。
在技術方案4中,所述突出部的橫截面積是在0.07至1.13平方毫米之間的范圍,包括0.07和1.13平方毫米。
如果突出部的橫截面積太小,那么將不適合于實際應用,因為該突出部不耐熱。因此,突出部的橫截面積被制成大于或等于0.07平方毫米。還有,為了增大感應放電能量和延長感應放電時間周期,突出部的橫截面積被制成小于或等于1.13平方毫米,由此確保碳燃燒效果。
在技術方案5中,所述突出部從支腳開始延伸的長度在0.3至1.5毫米之間的范圍,包括0.3和1.5毫米。
如果突出部的長度太長,則不適合于實際應用,因為該突出部不耐熱。因此,突出部的長度被制成小于或等于1.5毫米。還有,為了增大感應放電能量和延長感應放電時間周期,突出部的長度被制成大于或等于0.3毫米,由此確保碳燃燒效果。
在技術方案6中,所述突出部可以由貴金屬材料制成。還有,在技術方案7中,所述貴金屬材料可以是鉑(Pt)合金或者銥(Ir)合金。
在技術方案8和9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邊界部被放置在與絕緣體的一端部表面相距0.1至1.2毫米的位置,包括相距0.1和1.2毫米的位置。
根據技術方案8和9,能夠可靠地使得在開始進行電容性放電之前在泄漏電流作用下發(fā)生電離現象。
在技術方案10中,所述中心電極的狹窄部從本體朝向突出部多次變窄。
根據技術方案10,由于成為泄漏電流起始點的邊緣部的數目增大,所以不僅進一步確保了在電容性放電之前在泄漏電流作用下發(fā)生的電離現象,而且由于增大了感應放電能量和延長了感應放電時間周期,碳的燃燒效果得以進一步改善。
在技術方案11中,所述狹窄部包括有一個錐形構件,該錐形構件的橫截面積可以是從本體朝向突出部連續(xù)減小。
在技術方案12中,所述狹窄部的頂端位于與絕緣體的一個端部表面相距-1至+2毫米(包括-1毫米和+2毫米)的位置。
根據技術方案12,在設置有接地電極的狹窄突出部的作用下,碳燃燒性能得以進一步改善。因此,即使狹窄部被放置與絕緣體的一個端部表面相距-1毫米至+2毫米(包括-1毫米和+2毫米)的位置,碳燃燒性能仍舊得以保持。
在技術方案13中,所述狹窄部的頂端被置于絕緣體內。
根據技術方案13,由于狹窄部的頂端表面位于絕緣體內,所以通過在中心電極之狹窄部的頂端與接地電極的狹窄突出部之間產生的火花,靠近所述狹窄部的頂端并粘附在該絕緣體上的積碳可被燃燒,由此進一步改善燃燒效果。
在技術方案14中,所述狹窄部可以由貴金屬材料制成。另外,在技術方案15中,所述貴金屬材料可以是鉑(Pt)合金或者銥(Ir)合金。
圖2是在圖1中所示放電間隙內的放電電壓波形圖。
圖3的曲線圖示出感應放電時間周期“t”的測量結果。
圖4的圖表示出每個樣品的絕緣電阻的評估結果,所述樣品被用于在道路上實際運行的車輛上。
圖5的曲線圖示出每個樣品的失火界限(lean limit)。
圖6的曲線圖示出每個樣品的放電電壓。
圖7的曲線圖示出每個樣品的絕緣電阻,所述樣品被用于在道路上實際運行的車輛上。
圖8是實施例2的火花塞主體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圖9是實施例3的火花塞主體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圖10是實施例4的火花塞主體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圖11是實施例5的火花塞主體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圖12是實施例6的火花塞主體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圖13是實施例7的火花塞主體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圖14是實施例8的火花塞主體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圖15是實施例9的火花塞主體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根據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實施例1圖1是實施例1的火花塞主體部分的局部剖面圖,其中,該柱狀殼體10帶有一個公螺釘11,以便將柱狀殼體10(由諸如低碳鋼這樣的導電鋼材料制成)固定到內燃機中一個未示出的支柱頭部上。
在殼體10的內部,固定有一個比如由氧化鋁陶瓷(Al2O3)制成的柱狀絕緣體20。還有,絕緣體20的頂端21從殼體10的一個邊緣中顯露出來。
柱狀中心電極30被固定在絕緣體20上的一個軸向孔22中,由此使絕緣體20與殼體10隔離開。中心電極30的內部材料是一種高導熱性材料(諸如銅),而其外部材料是一種高耐熱和耐腐蝕的材料,比如鎳(Ni)基合金、鐵(Fe)基合金或者鈷基(Co)合金。
另外,中心電極30包括一個被容置在絕緣體20內的柱狀本體31;和一個比本體31更窄的狹窄部32。還有,本體31與狹窄部32之間的一個邊界部33被置于絕緣體20內,而狹窄部32從本體31朝向一個接地電極40的突出部42進行延伸。邊界部33的外周形成了一個作為泄漏電流起始點的邊緣部分。
還有,殼體10的端部表面12與接地電極40連接在一起,該接地電極40包括一個被焊接在殼體10上的支腳41;和一個被焊接在支腳41上的突出部42。
支腳41是一根由鎳(Ni)基合金制成的方形支柱(square pillar),該支腳41的一個端部被焊接在殼體10上,并且隨后被彎曲成近乎L形狀,而其另外一個端部與狹窄部32相對放置。與狹窄部32相對放置的支腳41的表面41a,基本上平行于垂直于中心電極的軸線30a的基準平面。
橫截面積小于支腳41的突出部42被連接在支腳41的表面41a上,并且從該支腳41朝向狹窄部32突伸出來。突出部42以一個放電間隙50與狹窄部32相對放置。突出部42是一個由貴金屬(諸如鉑合金或者銥合金)制成的柱體。還有,突出部42可以被連接到端部表面41b上。
圖2是放電間隙50處的放電電壓波形圖,其中,在施加高電壓的過程①中,通常在電極30與電極40之間施加一個10千伏至20千伏范圍內的電壓。在電容性放電的過程②中,發(fā)生電容性放電。在感應放電的過程③中,為了保持感應放電,通常施加一個0.5千伏至1千伏范圍內的電壓。還有,當在點火線圈中仍舊遺留有能量時,即使在放電能量在點火線圈中被消耗掉的情況下,在線圈能量散失的過程④中,會產生出一個0.5千伏至數千伏范圍內的電壓。
由于狹窄突出部42的存在,通過在間隙50中產生電場,能夠降低在電容性放電過程②中的放電電壓,由此抑制在電容性放電過程②中從線圈釋放出的能量。因此,感應放電的能量相對增大,并且感應放電周期③得以延長。從而,在感應放電的過程中通過泄漏電流可靠地使得積碳發(fā)生燃燒。
人們研究了用于燃燒積碳的突出部42之最佳尺寸。制備一些樣品火花塞,這些火花塞具有不同長度L和直徑D的突出部42。其中,中心電極30上狹窄部32的直徑“d”為0.7毫米,放電間隙50為1.1毫米,并且從絕緣體20的端部表面21至邊界部33的長度A為0.8毫米。在不同的長度L和直徑D的條件下,對感應放電過程③的感應放電時間周期“t”進行測量。在這里,中心電極31的直徑與絕緣體20的內徑之間的差值大于或者等于0.02。
在一個0.4Mpa的腔室內,通過利用一個通常用于汽車的點火線圈來在樣品火花塞中進行1000次放電,對感應放電時間周期“t”求取平均值。
圖3示出感應放電時間“t’’相對于突出部42的直徑D的曲線圖,其橫截面積也在括號中示出。如圖3中所示,當L大于或等于0.3毫米并且D小于或等于1.2毫米(橫截面積小于或等于1.13平方毫米)時,“t”開始變大。
突出部42的長度大于1.5毫米并且突出部42的直徑D小于0.3毫米(橫截面積小于0.07平方毫米)的樣品火花塞,不適合于實際應用,因為由于突出部42易于磨損而使這些樣品不耐熱。
還可以確認的是,當狹窄部32的直徑“d”在0.4至1.2毫米之范圍內(包括0.4毫米和1.2毫米)并且放電間隙50在0.5至1.2毫米(包括0.5毫米和1.2毫米)時,“t”開始變大。
下面,在對安裝于實際進行測試運行的汽車上的樣品火花塞進行測試之后,通過對電極30與電極40之間的絕緣電阻進行測定,來評估由于延長了感應放電的時間周期“t”會如何影響積碳發(fā)生燃燒。
制備一些樣品火花塞,這些火花塞具有不同長度L和直徑D的突出部42,其中,中心電極30上的狹窄部32的直徑“d”為0.7毫米,放電間隙50為1.1毫米,并且從絕緣體20的端部表面21至邊界部33的長度A為0.8毫米。
這些樣品火花塞被安裝在實際進行測試運行的小汽車上的4缸1600毫升發(fā)動機上。在對應于JIS-D-1606的駕駛模式(包括在負10℃下啟動發(fā)動機、全速行進以及在低速下快速地加速和減速)的10個循環(huán)之后,確定出電極30與電極40之間的絕緣電阻是否保持在10兆歐姆以上。
圖4示出了測試結果,其中,“○”表示絕緣電阻大于10兆歐姆,而“×”表示絕緣電阻小于10兆歐姆。
正如圖4中所示,在D為0.3至1.1毫米(大于或等于0.3毫米并且小于或等于1.1毫米)和L大于或等于0.3毫米的范圍中、以及D為1.1至1.2毫米(大于1.1毫米并且小于或等于1.2毫米)和L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范圍中,絕緣電阻保持大于10兆歐姆,從而使得由于延長感應放電時間“t”而改善了積碳燃燒效果。
當狹窄部32的直徑“d”為0.4至1.2毫米(包括0.4和1.2毫米)、放電間隙50為0.5至1.2毫米(包括0.5和1.2毫米)而且從絕緣體20的表面21至邊界部33的長度A是在0.1至1.2毫米范圍之間(包括0.1和1.2毫米)時,其它樣品火花塞被證實在D大于或等于0.3毫米并且小于或等于1.1毫米和L大于或等于0.3毫米的范圍中、以及D大于1.1毫米并且小于或等于1.2毫米和L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范圍中改善了燃燒效果。
基于前述評估測試確認,通過在預定范圍內設定突出部42的L和D,使碳燃燒性能得以改善,由此延長感應放電周期“t”③。
在已經引用過的日本專利No.2727558和No.2805781中,從絕緣體端部表面21上突伸出來的狹窄部32的長度“1”大于或等于0并且小于或等于1.0毫米,以便確保點火性能和放電性能。
相反,已經發(fā)現,由于被固定在接地電極40上的狹窄部42,使得“1”可以大于或等于負1毫米。
圖5示出了樣品火花塞的點火性能的評估結果,這些樣品火花塞帶有不同長度“1”的狹窄部32。另外,圖6示出了放電電壓的評估結果。在圖5和6中,具有負“1”的狹窄部32的端部表面位于絕緣體20的內部。
所述樣品火花塞的直徑“d”為0.7毫米,放電間隙為1.1毫米,長度A為0.8毫米,長度L為0.8毫米以及直徑D為0.5毫米。
通過利用4缸1600毫升發(fā)動機以800rpm的轉速下的空氣一燃油(A/F)混合比的失火界限,評估點火性能。此外,利用在一個0.4Mpa腔室內進行1000次放電所得到的平均值、最大值以及最小值,來評估放電電壓。
如圖5和6中所示,點火性能和放電性能均允許“1”大于或等于負的1毫米。這是因為,由于突出部42具有一個較小的直徑,所以在接地電極處早期階段燃燒時的火焰冷卻現象得以減弱。對于L為0.3至1.5毫米(包括0.3和1.5毫米)并且D為0.3至1.2毫米(包括0.3和1.2毫米)的突出部來說,獲得了類似的容許結果。
還有,在已經引用過的日本專利No.2727558和No.2805781中,為了確保碳燃燒性能,狹窄部32的長度“1”小于或等于1.0毫米。
相反,在本發(fā)明中,已經發(fā)現當突出部42設置有接地電極40時,對于“1”大于或等于1毫米的情況來說,也獲得了燃燒能力。
圖7示出了在具有不同長度L的突出部42和長度“1”的狹窄部32的條件下,中心電極30與接地電極40之間的絕緣電阻。
樣品火花塞的直徑“d”為0.7毫米,放電間隙為1.1毫米,長度A為0.8毫米,長度L為0.8毫米并且直徑D為0.5毫米。在4缸1600毫升發(fā)動機以1200rpm的轉速、在A/F為10.0的密集空氣-燃油混合氣氛下空載連續(xù)旋轉10分鐘之后,對電極30與電極40之間的絕緣電阻進行測定。
如圖7中所示,對于突出部42的長度L大于或等于0.3毫米的情況來說,即使當狹窄部32的長度“1”大于或等于1.0毫米時,絕緣電阻也保持較高,足以獲得能夠實際應用所允許的碳燃燒性能。
這是因為正如以上所述,感應放電周期在突出部42的作用下得以延長。據觀察,在延長了的感應放電過程中,通過施加0.5千伏至1千伏之間范圍內的高電壓所產生的泄漏電流對于積碳的燃燒也是有效的。
在已經引用過的日本專利No.2727558和No.2805781中,為了燃燒積碳,利用了在電容性放電之后進行的感應放電。此外,當狹窄部32的長度“1”較長時,在感應放電過程中施加的電壓在本發(fā)明中得以有效利用。
但是,考慮到狹窄部32的熱變電阻,長度“1”最好小于2毫米。
實施例2
圖8示出了實施例2,其中,狹窄部32的頂端表面被置于絕緣體20內,由此利用在狹窄部32的頂端與突出部42之間產生的火花,點燃靠近狹窄部32的頂端并粘附在絕緣體20上的積碳。
實施例3圖9示出了實施例3,其中,接地電極40上的支腳141的形狀不同于實施例1中的支腳形狀。
在實施例1和2中,與狹窄部32相對的表面141a幾乎平行于與軸線30a垂直的基準表面。但是,在實施例3中,表面141a被制成傾斜于所述基準表面,由此通過縮短支腳141的長度而改善導熱性能。
實施例4附圖10示出了實施例4,其中,多級狹窄部132不同于實施例1中的狹窄部32。
多級狹窄部132被制成從本體31朝向突出部42的多級而更為狹窄。具體來說,多級狹窄部132包括一個錐形構件132a,該錐形構件132a的橫截面積連續(xù)減?。灰粋€第一柱體132b(其直徑小于本體31的直徑),該第一柱體132b從錐形構件132a開始延伸;以及一個第二柱體132c(其直徑小于第一柱體132b的直徑),該第二柱體132c從第一柱體132b朝向突出部42進行延伸。
還有,第一柱體132b與第二柱體132c之間的邊界部33′被置于絕緣體20內。因此,邊界部33′也是泄漏電流的一個起始點。
根據成為泄漏電流之起始點的邊緣部的增大數目,不僅進一步確保了電容性放電之前在泄漏電流的作用下發(fā)生的電離現象,而且由于增大的感應放電性能和延長的感應放電時間,進一步改善了碳燃燒效果。
實施例5
圖11示出了實施例5。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與實施例1中對應的部分。因此省去了對它們的描述。
在圖11中,狹窄部232包括一個錐形構件232a,該錐形構件232a的橫截面積從本體3 1朝向突出部42連續(xù)減??;和一個柱體232b(其直徑小于本體31的直徑),該柱體232b從錐形構件232a朝向突出部42進行延伸。
還有,絕緣體20上的一個軸向孔122包括一個第一軸向孔122a,用于容置所述本體31;一個錐形構件122b,該錐形構件122b的直徑從第一軸向孔朝向端部表面21連續(xù)減?。灰约耙粋€第二軸向孔122c(其直徑小于第一軸向孔122a的直徑),該第二軸向孔122c從錐形構件122b朝向絕緣體20的端部表面21進行延伸。
實施例6圖12示出了實施例6,其中,采用了圖10所示實施例4中的狹窄部132和圖11所示實施例5中的軸向孔122。
實施例7圖13示出了實施例7,其中,狹窄部332不同于實施例1中的狹窄部。
在圖13中,狹窄部332包括一個錐形構件332a,該錐形構件332a的橫截面積從本體31朝向突出部連續(xù)減?。缓鸵粋€柱體332b(其直徑小于本體31的直徑),該柱體332b從錐形構件332a朝向突出部42進行延伸。
實施例8圖14示出了實施例8,其中,采用了圖13所示實施例7中的狹窄部332和圖9中所示的支腳141。
實施例9
圖15示出了實施例9,其中,狹窄部432的形狀不同于實施例1中的狹窄部形狀。
狹窄部432從本體31朝向突出部42多次變窄。具體來說,狹窄部432包括一個第一錐形構件432a,該錐形構件432a的橫截面積從本體朝向所述突出部連續(xù)減??;一個第一柱體432b(其直徑小于本體31的直徑),該第一柱體432b從第一錐形構件432a朝向突出部42進行延伸;一個第二錐形構件432c,該第二錐形構件432c的橫截面積從第一柱體432b朝向突出部42連續(xù)減小;以及一個第二柱體432d(其直徑小于第一柱體432b的直徑),該第二柱體432d從第二錐形構件432c朝向突出部42進行延伸。
還有,第一柱體432b與第二錐形構件432c之間的邊界部33′被置于絕緣體20內。因此,邊界部33′也是泄漏電流的一個起始點。
根據成為泄漏電流起始點的邊緣部的增大數目,不僅進一步確保了電容性放電之前在泄漏電流的作用下的電離,而且由于增大的感應放電能量和延長的感應放電時間周期,進一步改善了碳燃燒效果。
其它實施例盡管在前述實施例中突出部42均為一個柱體,但是突出部42的橫截面也可以呈正方形、菱形、橢圓形或者長方形。
雖然接地電極40上的突出部42由貴金屬制成,但是狹窄部32、132c、232b、332b以及432d也可以由貴金屬制成。
還有,狹窄部32、132c、232b、332b、432d以及接地電極40上的突出部42,均可以由Pt-Ir、Pt-Rh、Pt-Ni、Ir-Rh或者Ir-Y中的一種制成。
此外,狹窄部32、132c、232b、332b、432d以及接地電極40上的突出部42,均可以由一種鉑合金制成,在該鉑合金中至少添加有Ir、Ni、Rh、W、Pd、Ru或者Os中之一。更具體地說,在該鉑合金中,可以采用少于或等于50%重量比的Ir、少于或等于40%重量比的Ni、少于或等于50%重量比的Rh、少于或等于30%重量比的W、少于或等于40%重量比的Pd、少于或等于30%重量比的Ru、或者少于或等于20%重量比的Os中的至少一種。
另外,狹窄部32、132c、232b、332b、432d以及接地電極40上的突出部42,均可以由一種銥(Ir)合金制成,在該銥合金中至少添加有Rh、Pt、Ni、W、Pd、Ru或者Os中之一。更具體地說,在該銥合金中,可以采用少于或等于50%重量比的Rh、少于或等于50%重量比的Pt、少于或等于40%重量比的Ni、少于或等于30%重量比的W、少于或等于40%重量比的Pd、少于或等于30%重量比的Ru、或者少于或等于20%重量比的Os中的至少一種。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內燃機的火花塞,包括一個柱狀中心電極;一個絕緣體,用于固定所述中心電極;一個殼體,用于固定所述絕緣體;一個接地電極,其中,該接地電極的一端與所述殼體連接,而其另一端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對,其中所述接地電極具有連接所述殼體的一個支腳、和一個小于所述支腳的突出部,該突出部從所述支腳朝向所述中心電極突伸出來;所述中心電極具有一個被固定在所述絕緣體內的本體、和一個小于所述本體的狹窄部,該狹窄部從所述本體朝向所述突出部突伸出來;并且位于所述本體與狹窄部之間的第一邊界部(33)被置于所述絕緣體內。
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火花塞,還包括位于所述本體與狹窄部之間的第二邊界部(33′),其被置于所述絕緣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與所述中心電極相對的所述接地電極之表面傾斜于一個垂直于所述中心電極之軸線的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突出部的橫截面積在0.07和1.13平方毫米之間的范圍,包括0.07平方毫米和1.13平方毫米。
5.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突出部從所述支腳開始延伸的長度是在0.3和1.5毫米之間的范圍,包括0.3和1.5毫米。
6.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突出部由貴金屬材料制成。
7.根據權利要求7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貴金屬材料為鉑合金或者銥合金。
8.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第一邊界部位于與所述絕緣體的一端部表面相距0.1和1.2毫米范圍之間的位置,包括相距0.1和1.2毫米之位置。
9.根據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第二邊界部位于與所述絕緣體的一端部表面相距0.1和1.2毫米范圍之間的位置,包括相距0.1和1.2毫米之位置。
10.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狹窄部從所述本體朝向所述突出部多次變窄。
11.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狹窄部包括一個錐形構件,該錐形構件的橫截面積從所述本體朝向所述突出部連續(xù)減小。
1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狹窄部的頂端位于與所述絕緣體的一端部表面相距-1和+2毫米范圍之間的位置,包括相距-1和+2毫米的位置。
13.根據權利要求12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狹窄部的頂端被置于所述絕緣體內。
14.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狹窄部由貴金屬材料制成。
15.根據權利要求14中所述的火花塞,其中,所述貴金屬材料為鉑合金或者銥合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內燃機的火花塞。在本體與狹窄部的邊界部被置于絕緣體內的這種中心電極配置中,由于在開始進行電容性放電前增強的電離現象,使得粘附在本發(fā)明的火花塞的絕緣體頂端上的積碳在感應放電過程中在泄漏電流的作用下發(fā)生燃燒。由于增大的感應能量和延長的感應放電時間周期,在設置有接地電極的狹窄突出部的作用下,碳燃燒效果得以進一步改善。這是因為在放電間隙內的電場出現,由此降低了放電電壓和抑制了在電容性放電過程中從線圈發(fā)出的能量。
文檔編號H01T13/39GK1450697SQ0311025
公開日2003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4月10日
發(fā)明者柴田正道, 堀恒円 申請人:株式會社電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