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包括一基板、一半導體層疊、一透明層、一絕緣層以及一金屬層。半導體層疊設置于基板上方,且包含多個像素控制元件。透明層設置于半導體層疊上方,且包括多個第一觸控電極部以及多條第一連接線,各第一連接線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絕緣層設置于透明層上方。金屬層設置于絕緣層上方,且包括多個第二觸控電極部以及多條第二連接線,各第二連接線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二連接線與第一觸控電極部形成多條第一觸控電極條,且第一連接線與第二觸控電極部形成多條第二觸控電極條。【專利說明】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系關于一種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系指一種將觸控傳感器整合于顯示面板內部的觸控顯示面板。【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觸控面板由于具有人機互動的特性,已被廣泛應用于儀器的外埠輸入接口上。近年來,隨著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應用面發(fā)展越廣,將觸控功能與顯示器結合而形成觸控顯示裝置的應用產品也越多,例如:行動電話(mobilephone)、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GPSnavigatorsystem)、平板計算機(tabletPC)、個人數(shù)字助理(PDA)以及筆記型計算機(laptopPC)等。傳統(tǒng)觸控顯示裝置系由觸控面板與顯示面板直接貼合構成,面板整體厚度與重量均高于單一顯示面板,造成使用者攜帶上的負擔。有鑒于此,降低觸控顯示裝置的厚度實為業(yè)界努力的目標?!?br/>發(fā)明內容】[0003]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以在不干擾顯示功能的前提下實現(xiàn)觸控功能,提高元件整合度,以降低成本,同時降低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的厚度與重量。[0004]為達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半導體層疊、一透明層、一絕緣層以及一金屬層。半導體層疊設置于第一基板上方,且半導體層疊包含多個像素控制元件。透明層設置于半導體層疊上方,且透明層包括多個第一觸控電極部以及多條第一連接線,其中各第一連接線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絕緣層設置于透明層上方。金屬層設置于絕緣層上方,且金屬層包括多個第二觸控電極部以及多條第二連接線,其中各第二連接線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各第二連接線電性連接沿著第二方向設置的兩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部,使第二連接線與第一觸控電極部形成多條第一觸控電極條,且各第一連接線電性連接沿著第一方向設置的兩相鄰的第二觸控電極部,使第一連接線與第二觸控電極部形成多條第二觸控電極條。[0005]為達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另提供一種包含一透明層與一金屬層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包括多個第一顯示像素單元、多個第二顯示像素單元、多個第三顯示像素單元、多個第四顯示像素單元以及多個第五顯示像素單元。每一第一顯示像素單元包括一第一透明線段設置于透明層內,以及一第一金屬線段設置于金屬層內;每一第二顯示像素單元包括一第二透明線段設置于透明層內,以及包括一第二金屬線段設置于金屬層內,且各第二透明線段與各第二金屬線段互相電性連接;每一第三顯示像素單元包括一第三透明線段設置于透明層內;每一第四顯示像素單元包括一第四透明線段設置于透明層內,以及包括一第三金屬線段設置于金屬層內,且各第四透明線段與各第三金屬線段互相電性連接;以及每一第五顯示像素單元包括一第四金屬線段設置于金屬層內。其中第二透明線段、第三透明線段、第一金屬線段以及第二金屬線段形成多條第一觸控電極條,分別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一透明線段、第四透明線段、第三金屬線段以及第四金屬線段形成多條第二觸控電極條,分別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觸控電極條等第二觸控電極條相交錯并絕緣。[0006]于本發(fā)明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中,觸控傳感器可設置于顯示面板內部,且觸控傳感器的第一觸控電極條與第二觸控電極條可透過第一透明層與第一金屬層所形成,因此并不需額外的觸控面板黏貼于顯示面板上。藉此可降低成本,同時降低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的厚度與重量?!靖綀D說明】[0007]圖1為本發(fā)明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圖。[0008]圖2為本發(fā)明的觸控傳感器的上視示意圖。[0009]圖3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觸控電極條的上視示意圖。[0010]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觸控電極部的上視示意圖。[0011]圖5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觸控電極條的上視示意圖。[0012]圖6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觸控傳感器的上視示意圖。[0013]圖7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明層與第一金屬層的上視示意圖。[0014]圖8為圖7的區(qū)域Al的放大示意圖。[0015]圖9為沿著圖8的剖面線A-A’的剖面示意圖。[0016]圖10為沿著圖8的剖面線B-B’的剖面示意圖。[0017]圖1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顯示像素單元的上視示意圖。[0018]圖12為沿著圖8的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剖面線C-C’的剖面示意圖。[0019]圖13為沿著圖8的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剖面線D-D’的剖面示意圖。[0020]圖14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顯示像素單元的剖面示意圖。[0021]圖15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三顯示像素單元的剖面示意圖。[0022]圖16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四顯示像素單元的剖面示意圖。[0023]圖17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五顯示像素單元的剖面示意圖。[0024]圖18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六顯示像素單元的剖面示意圖。[0025]圖19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第七顯示像素單元的剖面示意圖。[0026]圖20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像素單元的上視示意圖。[0027]圖21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像素單元的上視示意圖。[0028]符號說明[0029]100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a主動區(qū)[0030]10b周邊區(qū)102第一基板[0031]104半導體層疊105第三金屬層[0032]106第一透明層107第二金屬層[0033]108第一絕緣層108a第一穿孔[0034]108b第二穿孔108c第三穿孔[0035]109第一金屬層114液晶層[0036]116第二基板118黑色矩陣[0037]118a第一開口120彩色濾光片[0038]124觸控傳感器126第一觸控電極條[0039]128第二觸控電極條130第一觸控電極部[0040]130L第一水平透明線130V第一垂直透明線[0041]132第二連接線134連接線組[0042]136第二觸控電極部136a第二開口[0043]136L水平金屬線136V垂直金屬線[0044]138第一連接線140顯示電極條[0045]140L第二水平透明線140V第二垂直透明線[0046]140Va第一子透明線140Vb第二子透明線[0047]142第三連接線144顯示像素單元[0048]144a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b第二顯示像素單元[0049]144c第三顯示像素單元144d第四顯示像素單元[0050]144e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f第六顯示像素單元[0051]144g第七顯示像素單元146al第一透明線段[0052]146dl第四透明線段146a2第六透明線段[0053]146d2第七透明線段146b第二透明線段[0054]146c第三透明線段146e第八透明線段[0055]146f第五透明線段146g第九透明線段[0056]148Va第六金屬線段148La第一金屬線段[0057]148b第二金屬線段148d第三金屬線段[0058]148e第四金屬線段148f第五金屬線段[0059]148g第七金屬線段150第二透明層[0060]152第二絕緣層C互電容[0061]D漏極Dl第一方向[0062]D2第二方向D3第三方向[0063]G柵極GI柵極絕緣層[0064]S源極TFT薄膜晶體管[0065]PE像素電極【具體實施方式】[0066]請參考圖1,本實施例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可具有一主動區(qū)10a以及一周邊區(qū)100b。主動區(qū)10a內系用于配置執(zhí)行顯示畫面與觸控功能的元件,周邊區(qū)10b可圍繞主動區(qū)100a,用以設置例如:周邊線路或驅動元件等不欲使用者看見的電路或控制元件,但不限于此。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可包括一第一基板102、一半導體層疊104、一第一透明層106、一第一絕緣層108以及一第一金屬層109。半導體層疊104設置于第一基板102上,并用于傳輸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所欲顯示出的畫面信號。第一透明層106設置于半導體層疊104上,第一絕緣層108設置于第一透明層106上,且第一金屬層109設置于第一絕緣層108上。透過第一絕緣層108電性絕緣第一透明層106與第一金屬層109,第一透明層106與第一金屬層109可彼此相互電容耦合,以形成觸控傳感器。舉例來說,第一透明層106可包括設置于主動區(qū)10a內并用于傳輸觸控驅動信號的驅動電極,第一金屬層109可包括設置于主動區(qū)10a內并用于感測耦合電容變化的感測電極,使得觸控傳感器可偵測出觸摸物接近或觸摸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的位置。于其它實施例中,驅動電極與感測電極亦可分別透過第一金屬層109與第一透明層106形成。[0067]本實施例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可為一液晶顯示面板,且可另包括一液晶層114以及一第二基板116。第一基板102與第二基板116相對設置,且液晶層114設置于第一基板102與第二基板116之間。由于半導體層疊104、第一透明層106、第一絕緣層108與第一金屬層109系設置于第一基板102與液晶層114之間,因此本實施例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可將觸控傳感器整合至其內部,使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可具有觸控功能。本發(fā)明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并不限為液晶顯示面板,本發(fā)明整合有觸控傳感器的顯示面板亦可為其它類型的主動陣列式顯示面板,例如:有機發(fā)光二極管顯示面板。[0068]另外,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可另包括一黑色矩陣118以及多個彩色濾光片120。黑色矩陣118與彩色濾光片120設置于第二基板116面對液晶層114的表面上。黑色矩陣118具有多個第一開口118a,位于主動區(qū)10a內,且各第一開口118a對應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的一像素區(qū),使得通過各第一開口118a的光線可形成畫面的一像素或次像素。黑色矩陣118可用以遮蔽不欲被使用者觀看到的元件或線路。各彩色濾光片120分別設置于各第一開口118a內的第二基板116上,用以決定從像素區(qū)射出的光線的顏色。值得一提的是,構成觸控傳感器的一部分的第一金屬層109可透過黑色矩陣118遮蔽,而不被使用者觀看到,以避免第一金屬層109限制光線通過各像素區(qū)的面積,即避免第一金屬層109限縮像素的開口率。[0069]以下將進一步說明本實施例的觸控傳感器。請參考圖2。本實施例的觸控傳感器124可設置于主動區(qū)10a內,使得觸摸物在觸摸或接近主動區(qū)10a內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時可透過觸控傳感器124偵測其位置。觸控傳感器124可由彼此交錯的多條第一觸控電極條126以及多條第二觸控電極條128所構成,其中第二觸控電極條128分別沿著一第一方向Dl延伸,且第一觸控電極條126分別不同第一方向Dl的一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觸控電極條126與第二觸控電極條128相交錯并絕緣,使得各第一觸控電極條126會與各第二觸控電極條128交錯區(qū)域會產生一互電容C。本實施例的觸控傳感器124可利用互容式觸控感測方法驅動。舉例來說,可傳送觸控驅動信號至各第一觸控電極條126,且各第二觸控電極條128可透過互電容C感應到觸控驅動信號,以產生觸控感測信號。當有觸摸物接近或觸碰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時,對應此觸摸物的互電容C會產生變化,因此可偵測出此觸摸物的位置。于本發(fā)明中,第一觸控電極條126與第二觸控電極條128可由第一透明層106以及第一金屬層109所構成。[0070]此外,第一觸控電極條126與第二觸控電極條128可分別用于循序或分組循序傳送觸控驅動信號與觸控感測信號,即以單一條第一觸控電極條126或分為同一組的多條第一觸控電極條126為單位循序傳送,此時單一條第二觸控電極條128或分為同一組的多條第二觸控電極條128可因與第一觸控電極條126耦合而感應到觸控驅動信號的變化,進而產生觸控感測信號。于其它實施例中,觸控驅動信號亦可傳送于第二觸控電極條128,而從第一觸控電極條126產生觸控感測信號。[0071]請參考圖3。第一透明層106可包括多個第一觸控電極部130,且第一金屬層109包括多條第二連接線132。于本實施例中,第一觸控電極部130以一陣列方式排列。各第二連接線132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且各第二連接線132延伸至與沿著第二方向D2設置的任兩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重疊,以電性連接沿著第二方向D2設置的任兩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使第二連接線132與第一觸控電極部130可形成多條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觸控電極條126。此外,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大于各第一開口118a,并對應多個第一開口118a。[0072]請進一步參考圖4。舉例來說,第一觸控電極部130可包括多條沿第一方向Dl延伸的第一垂直透明線130V與多條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水平透明線130L。第一垂直透明線130V與第一水平透明線130L彼此交錯與連接。第一水平透明線130L與一部分的第一垂直透明線130V于垂直第一基板102的一第三方向D3上被黑色矩陣118覆蓋,且另一部分的第一垂直透明線130V橫跨黑色矩陣118對應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的第一開口118a。任兩相鄰的第一垂直透明線130V的間距可小于各第一開口118a于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且至少一條第一垂直透明線130V可橫跨各第一開口118a。[0073]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的第一觸控電極條126不僅可作為觸控傳感器124的一部分,還可作為共同電極。具體來說,本實施例的第一觸控電極條126于觸控時段時可用于傳輸觸控驅動信號,且于不與觸控時段重疊的顯示時段可用于傳輸共同電壓,而作為共同電極。[0074]請注意,在圖3與圖4中,每一第一觸控電極部130在第二方向D2上包含5個第一開口118a的寬度。然而本發(fā)明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的寬度比例及其與第一開口118a的寬度比例并不以上述為限,亦可為其它類型,舉例來說,每一第一觸控電極部130在第二方向D2上可包含30個第一開口118a的寬度,可依據(jù)實際需求而作相對應調整;同樣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在第一方向Dl上的寬度亦不以上述為限,可依據(jù)實際需求而作相對應調整。以下各圖標為求清楚說明其相關的特征,故在各圖標中采取適當寬度比例,后續(xù)不再于各圖中重復說明。[0075]請參考圖5。第一透明層106可另包括多個連接線組134,且第一金屬層109可另包括多個第二觸控電極部136。各連接線組134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且各連接線組134延伸至與沿著第一方向Dl設置的任兩相鄰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重疊,以電性連接沿著第一方向Dl設置的任兩相鄰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使連接線組134與第二觸控電極部136形成多條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的第二觸控電極條128。各連接線組134可包括至少一條第一連接線138,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于本實施例中,各連接線組134系包括多條第一連接線138,但不以此為限。[0076]于本實施例中,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可為網(wǎng)格狀。具體來說,各第二觸控電極條128可包括多條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的垂直金屬線136V以及多條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的水平金屬線136L。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觸控電極部136于第三方向D3上并未與黑色矩陣118的第一開口118a重疊,即不與可顯示出畫面的像素區(qū)重疊。也就是說,黑色矩陣118于第三方向D3上可遮蔽第一金屬層109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使得在設置有第二觸控電極部136的情況下并不會影響各像素的開口率。進一步來說,垂直金屬線136V與水平金屬線136L交錯并連接,以圍繞出多個第二開口136a,其中各第二開口136a大于或等于各第一開口118a。因此,分別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的任兩相鄰的垂直金屬線130V的間距可大于或等于各第一開口118a于第一方向Dl上的寬度,且任兩相鄰的垂直金屬線130V與任兩相鄰的水平金屬線130L可圍繞至少一個像素區(qū)。[0077]于其它實施例中,各第二觸控電極部亦可不為網(wǎng)格狀,且不包括沿著第二方向延伸的水平金屬線。也就是,各第二觸控電極條可僅包括多條垂直金屬線,分別沿著第一方向延伸,且沿著第一方向設置的任兩相鄰的垂直金屬線可透過各第一連接線電性連接。并且,第一金屬層可另包括多條連接條,設置于周邊區(qū)內,并沿著不同第一方向的方向延伸,例如沿著第二方向延伸。或者,連接條可由第一金屬層以外的導電層所構成。[0078]以下將進一步說明本實施例的第一觸控電極條126與第二觸控電極條128的相對關系。請參考圖6。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的各第二觸控電極條128設置于任兩相鄰行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之間,同一列且相鄰行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沿著第二方向D2連接而形成第一觸控電極條126,因此第二觸控電極條128與第一觸控電極條126互相橫跨交錯且絕緣。具體來說,由于第一觸控電極部130與連接線組134由同一第一透明層106所構成,因此為了使第一觸控電極部130與連接線組134絕緣,第一觸控電極部130不與連接線組134連接,相鄰行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透過設置于第一金屬層109的第二連接線132互相連接,且各第二觸控電極條128的各連接線組134設置于沿著第二方向D2設置的任兩相鄰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之間。另外,于第一金屬層109中,為了使第二觸控電極部136與第二連接線132絕緣,第二觸控電極部136不與第二連接線132連接,同一行且相鄰列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透過設置于第一透明層106的連接線組134互相連接,且各第二連接線132設置于沿著第一方向Dl設置的任兩相鄰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之間。藉此,各第二連接線132可橫跨各第二觸控電極條128的各連接線組134,因此各第二連接線132可與各連接線組134于交錯處形成互電容C。[0079]請參考圖7。第一透明層106可另包括多條顯示電極條140,分別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其中,各顯示電極條140系作為共同電極,于顯示時段時可被電性連接至同一共同電壓,使顯示電極條140于顯示時段時不會處于浮接狀態(tài),進而可避免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顯示出不佳的畫面。為了使各顯示電極條140與第一觸控電極條126以及第二觸控電極條128電性絕緣,各顯示電極條140不與設置于第一透明層106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以及連接線組134相接觸。并且,各顯示電極條140分別與各第二觸控電極條128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重疊,因此亦設置于任兩相鄰行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之間,并與排列于第一方向Dl上的第二連接線132交錯。[0080]請進一步參考圖8至圖10,以進一步說明第一觸控電極條126與第二觸控電極條128的配置關系。其中設置于第一透明層106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與設置于第一金屬層109的第二連接線132系形成第一觸控電極條126,設置于第一金屬層109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與設置于第一透明層106的第一連接線138系形成第二觸控電極條128。具體來說,第一絕緣層108可另具有多個第一穿孔108a,設置于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的垂直金屬線136V與相對應的第一連接線138之間,使得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透過各第一穿孔108a電性連接至各連接線組134的至少一第一連接線138的一端。并且,設置于第一透明層106與第一金屬層109之間的第一絕緣層108可具有多個第二穿孔108b,設置于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的其中一第一垂直透明線130V與相對應的第二連接線132之間,使得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可透過各第二穿孔108b電性連接至各第二連接線132。于其它實施例中,第二穿孔108b亦可設置于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的其中一第一水平透明線130L與相對應的第二連接線132之間。[0081]并且,各顯示電極條140可包括多條第二垂直透明線140V以及多條第二水平透明線140L。第二垂直透明線140V分別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并與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水平透明線140L交錯與連接。任兩相鄰的第二垂直透明線140V的間距可小于各第一開口118a于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且至少一條第二垂直透明線140V可橫跨各第一開口118a。于本實施例中,第二垂直透明線140V可區(qū)分為多條第一子透明線140Va以及多條第二子透明線140Vb。其中,第一子透明線140Va系與垂直金屬線136V重疊,且不橫跨第二連接線132。與第二連接線132交錯的第一連接線138可設置于沿著第一方向Dl設置的任兩相鄰的第一子透明線140Va之間,且不與第一子透明線140Va相接觸。并且,第一子透明線140Va與第二水平透明線140L可于第三方向D3上被黑色矩陣118覆蓋。另外,第二子透明線140Vb可橫跨黑色矩陣118對應各第二觸控電極條128的第一開口118a以及可橫跨沿著第一方向Dl設置的第二連接線132,且第二子透明線140Vb的其中至少一者設置于沿著第二方向D2設置的任兩相鄰的第一連接線138之間。于本實施例中,第二子透明線140Vb不與垂直金屬線136V重疊。于其它實施例中,一部分的第二子透明線140Vb可于第三方向D3上被黑色矩陣118覆蓋,并與一部分的垂直金屬線136V重疊。[0082]于本實施例中,第一金屬層109可另包括多條第三連接線142,分別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并與第一金屬層109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絕緣,且第三連接線142的其中至少一者于第三方向D3上與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重疊并電性連接。具體來說,第一絕緣層108可包括多個第三穿孔108c,且第三連接線142的至少兩部分可透過第三穿孔108c的至少兩者以電性連接至一第一觸控電極部130。由于第三連接線142系由金屬所構成,因此其電阻值小于由透明導電材料所構成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所以透過第三連接線142電性連接至第一觸控電極部130可有效地降低此第一觸控電極部130的電阻值。于本實施例中,第三連接線142系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于其它實施例中,第三連接線142可以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0083]請參考圖11,且一并參考圖8。于本實施例中,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可包括多個顯示像素單元144。各顯示像素單元144系對應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用于顯示出畫面的像素結構,但不限于此。顯示像素單元144可包括多個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多個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多個第三顯示像素單元144c、多個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與多個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e,其中位于不同區(qū)域的各顯示像素單元具有不同的結構,茲以各圖分別說明。[0084]請參考圖12與圖13,且一并參考圖8及圖11。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系對應各第一連接線138橫跨各第二連接線132的區(qū)域,且可包括第一透明層106以及第一金屬層109,其中圖12為沿著圖8的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剖面線C-C’的剖面示意圖,圖13為沿著圖8的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剖面線D-D’的剖面示意圖。具體來說,于各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內,第一透明層106可包括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的一第一透明線段146al,且第一金屬層109包括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金屬線段148La以及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的一第六金屬線段148Va。其中,各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第六金屬線段148Va電性連接第一透明線段146al,且第一金屬線段148La橫跨第一透明線段146al并與第一透明線段146aI絕緣。[0085]另外,各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第一透明層106可另包括沿著第一方向Dl延伸的多條第六透明線段146a2,其中第六透明線段146a2與第一透明線段146al、第一金屬線段148La以及第六金屬線段148Va絕緣。[0086]此外,除了第一透明層106與第一金屬層109之外,各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可另包括半導體層疊104。各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半導體層疊104可包括一像素控制元件,且像素控制元件可包括一薄膜晶體管TFT、一柵極線(圖未示)、一數(shù)據(jù)線(圖未示)、一第二透明層150以及一第二絕緣層152。各薄膜晶體管TFT鄰近柵極線與數(shù)據(jù)線交錯處設置,且包括一柵極G、一柵極絕緣層G1、一源極S以及一漏極D。柵極G連接至柵極線。于本實施例中,柵極G與柵極線可由第二金屬層107所形成。柵極絕緣層GI覆蓋于第二金屬層107與第一基板102上。并且,源極S電性連接至數(shù)據(jù)線。源極S、漏極D以及數(shù)據(jù)線可由第三金屬層105所形成,但不限于此。本發(fā)明的薄膜晶體管TFT的類型并不以上述為限,亦可為其它類型,例如為頂柵型低溫多晶硅(LTPS)薄膜晶體管。于本實施例中,各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第二透明層150包括一像素電極PE,電性連接至薄膜晶體管TFT的漏極Do第二絕緣層152覆蓋于第三金屬層105、像素電極PE以與門極絕緣層GI上。因此,像素電極PE可透過第二絕緣層152與第一透明層106的第二透明線段146a2絕緣。并且,當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100進行顯示功能時,像素電極PE與位于其上的第二透明線段146a2之間的電壓差可形成橫向電場。本發(fā)明的半導體層疊104并不限于上述結構,亦可依據(jù)實際需求而作相對應調整,例如:像素電極可另具有狹縫,分別對應第二透明線段設置。[0087]請參考圖14,且一并參考圖8及圖11。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系對應各第二連接線132與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重疊的區(qū)域。各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可包括第一金屬層109以及第一透明層106。具體來說,于各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內,第一金屬層109包括一第二金屬線段148b,且對應同一第二連接線132的第二金屬線段148b與第一金屬線段148La彼此電性連接。第一透明層106包括多條第二透明線段146b,其中對應同一第一觸控電極條126的第二金屬線段148b可透過第二穿孔108b與第二透明線段146b的一者電性連接。[0088]請參考圖15,且一并參考圖8及圖11。第三顯示像素單元144c系對應不與第二連接線132重疊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的區(qū)域。相較于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各第三顯示像素單元144c不具有第一金屬層109,且可包括第一透明層106。具體來說,于各第三顯示像素單元144c內,第一透明層106可包括多條第三透明線段146c。承前所述,對應同一第二連接線132的第二金屬線段148b與第一金屬線段148La彼此電性連接,以形成第二連接線132。再者,透過第二穿孔108b對應同一第一觸控電極條126的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的第二透明線段146b與第二金屬線段148b可彼此電性連接。因此,對應同一第一觸控電極條126的第一金屬線段148La、第二金屬線段148b、第二透明線段146b與第三透明線段146c可形成第一觸控電極條126。[0089]請參考圖16,且一并參考圖8及圖11。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系對應各第一連接線138與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重疊的區(qū)域。各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分別與各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相鄰設置,并可包括第一透明層106與第一金屬層109。具體來說,于各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內,第一透明層106可包括一第四透明線段146dl,且對應同一第一連接線138的第一透明線段146al與第四透明線段146dl系彼此電性連接,因此第四透明線段146dl與第一透明線段146al形成多條第一連接線138,即形成多個連接線組134。并且,各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的第一金屬層109包括一第三金屬線段148d。對應同一第二觸控電極條128的第三金屬線段148d可透過第一穿孔108a與第四透明線段146dl電性連接。[0090]另外,各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的第一透明層106可另包括多條第七透明線段146d2,其中第七透明線段146d2與第五透明線段146dl絕緣。[0091]請參考圖17,且一并參考圖8及圖11。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e系對應不與第一連接線138重疊的第二觸控電極部136的區(qū)域。各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e包括第一金屬層109以及第一透明層106。具體來說,各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e的第一金屬層109包括一第四金屬線段148e,且對應同一第二觸控電極部136的第四金屬線段148e與第三金屬線段148d彼此電性連接而形成此第二觸控電極部136,因此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的第三金屬線段148d與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e的第四金屬線段148e形成多個第二觸控電極部136。承前所述,對應同一第一連接線138的第一透明線段146al與第四透明線段146dl彼此電性連接,以形成第一連接線138。并且,透過第一穿孔108a電性連接對應同一第二觸控電極條128的第三金屬線段148d與第四透明線段146dl。因此,對應同一第二觸控電極條128的第一透明線段146al、第六金屬線段148Va、第四透明線段146dl、第三金屬線段148d以及第四金屬線段148e可形成第二觸控電極條128。[0092]另外,各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e的第一透明層106包括多條第八透明線段146e,且對應同一顯示電極條140的第六透明線段146a2、第七透明線段146d2與第八透明線段146e彼此電性連接。[0093]請參考圖18,且一并參考圖8及圖11。顯示像素單元144可另包括多個第六顯示像素單元144f。各第七顯示像素單元144f系對應各第三連接線與各第一觸控電極部130重疊的區(qū)域,并包括第一金屬層109以及第一透明層106。具體來說,各第六顯示像素單元144f的第一金屬層109包括一第五金屬線段148f,且對應同一第三連接線142的多個第六顯示像素單元144f的第五金屬線段148f互相電性連接而形成此第三連接線142。[0094]另外,各第六顯示像素單元144f的第一透明層106包括多條第五透明線段146f,與對應同一第一觸控電極部130的第三顯示像素單元144c的第三透明線段146c以及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的第二透明線段146b電性連接。第六顯示像素單元144f的第一絕緣層108具有第三穿孔108c,使得第五金屬線段148f可透過第三穿孔108c電性連接至第五透明線段146f。因此,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的第二透明線段146b、第三顯示像素單元144c的第三透明線段146c、以及第六顯示像素單元144f的第五透明線段146f形成多個第一觸控電極部130。[0095]請參考圖19,且一并參考圖8及圖11。顯示像素單元144可另包括多個第七顯示像素單元144g。各第七顯示像素單元144g系對應各第二連接線132不與各第一連接線138重疊的區(qū)域,并包括第一金屬層109與第一透明層106。于本實施例中,各第七顯示像素單元144g的第一金屬層109包括一第七金屬線段148g,且對應同一第二連接線132的第七金屬線段148g與第一金屬線段148La以及第二金屬線段148b互相電性連接而形成第二連接線132,因此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第一金屬線段148La、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的第二金屬線段148b與第七顯示像素單元144g的第七金屬線段148g形成多條第二連接線132。[0096]另外,各第七顯示像素單元144g的第一透明層106包括多條第九透明線段146g,且對應同一顯示電極條140的第六透明線段146a2、第六金屬線段148Va、第七透明線段146d2、第八透明線段146e與第九透明線段146g彼此電性連接而形成顯示電極條140,因此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第六透明線段146a2、第六金屬線段148a2、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的第七透明線段146d2、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e的第八透明線段146e與第七顯示像素單元144g的第九透明線段146g形成多個顯示電極條140。[0097]由于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第三顯示像素單元144c、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e、第六顯示像素單元144f與第七顯示像素單元144g皆包含有半導體層疊104,且其結構系與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半導體層疊104相同,因此在此不多作贅述。[0098]于其它實施例中,第一連接線138的數(shù)量可與垂直金屬線136V的數(shù)量相同,因此顯示像素單元144可不包括第七顯示像素單元144g,如圖20所示。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的第二透明線段146b、第三顯示像素單元144c的第三透明線段146c、及第六顯示像素單元144f的第五透明線段146f可形成第一觸控電極部130;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第一金屬線段148La及第二像素單元144b的第二金屬線段148b可形成第二連接線132;并且第一觸控電極部130與第二連接線132可形成多條第一觸控電極條126。意即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的第二透明線段146b、第三顯示像素單元144c的第三透明線段146c、第六顯示像素單元144f的第五透明線段146f、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第一金屬線段148La、及第二像素單元144b的第二金屬線段148b可形成第一觸控電極條126。[0099]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e的第四金屬線段148e及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的第三金屬線段148d可形成第二觸控電極部136;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第一透明線段146al與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的第四透明線段146dl可形成第一連接線138;并且第二觸控電極部136與第一連接線138可形成多條第二觸控電極條128。意即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e的第四金屬線段148e、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的第三金屬線段148d、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第一透明線段146al、及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的第四透明線段146dl可形成第二觸控電極條128。[0100]第一顯示像素單元144a的第六透明線段146a2、第四顯示像素單元144d的第七透明線段146d2與第五顯示像素單元144e的第八透明線段146e形成多條顯示電極條140。[0101]另外,于其它實施例中,第一金屬層109可不包括第三連接線142,因此顯示像素單元144亦可不包括第六顯示像素單元144f,如圖21所示。對應同一第一觸控電極部130的第三透明線段146c可與第二透明線段146b彼此電性連接而形成此第一觸控電極部130,因此第三顯示像素單元144c的第三透明線段146c與第二顯示像素單元144b的第二透明線段146b形成多個第一觸控電極部130。[0102]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觸控傳感器可設置于顯示面板中,且觸控傳感器的第一觸控電極條與第二觸控電極條可透過第一透明層與第一金屬層所形成,因此并不需額外的觸控面板黏貼于顯示面板上。藉此可降低成本,同時降低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的厚度與重量。[0103]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局鳈囗棥?.一種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半導體層疊,設置于該第一基板上方,且該半導體層疊包含多個像素控制元件;一透明層,設置于該半導體層疊上方,且該透明層包括多個第一觸控電極部以及多條第一連接線,其中各該第一連接線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一絕緣層,設置于該透明層上方;以及一金屬層,設置于該絕緣層上方,且該金屬層包括多個第二觸控電極部以及多條第二連接線,其中各該第二連接線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各該第二連接線電性連接沿著該第二方向設置的兩相鄰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使該等第二連接線與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形成多條第一觸控電極條,且各該第一連接線電性連接沿著該第一方向設置的兩相鄰的該等第二觸控電極部,使該等第一連接線與該等第二觸控電極部形成多條第二觸控電極條。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透明層另包括多條顯示電極條,分別沿著該第一方向延伸,并與該等第一觸控電極條以及該等第二觸控電極條電性絕緣,且各該顯示電極條于垂直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三方向上與各該第二觸控電極條重置。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該顯示電極條包括多條透明線,沿著該第一方向延伸,且該等透明線的一者設置于沿著該第二方向設置的任兩相鄰的該等第一連接線之間。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呈一矩陣排列,且各該顯示電極條設置于兩相鄰行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之間。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等顯示電極條的一者于一顯示時段時電性連接至一共同電壓。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呈一矩陣排列,且各該第二觸控電極條設置于兩相鄰行的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之間。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等第一觸控電極條的一者,于一觸控時段時用于傳輸一觸控信號,且于一顯示時段時用于傳輸一共同電壓。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絕緣層包括多個第一穿孔,且各該第二觸控電極部透過該等第一穿孔的一者電性連接至該等第一連接線的一者。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絕緣層包括多個第二穿孔,且各該第一觸控電極部透過該等第二穿孔的一者電性連接至該等第二連接線的一者。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金屬層另包括多條第三連接線,并與該等第二觸控電極條絕緣,且各該第三連接線于垂直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三方向上與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的一者電性連接。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一第二基板以及一黑色矩陣,該第二基板與該第一基板相對設置,且該黑色矩陣設置于該第二基板上,其中該黑色矩陣于垂直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三方向上遮蔽該金屬層。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黑色矩陣具有多個第一開口,且各該第二觸控電極部包括多條金屬線,彼此交錯與連接,以圍繞出多個第二開口,其中各該第二開口大于或等于各該第一開口。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黑色矩陣具有多個第一開口,且各該第一觸控電極部包括多條透明線,沿著該第一方向延伸,其中兩相鄰的該等透明線的間距小于各該第一開口于該第二方向上的寬度。14.一種包含一透明層與一金屬層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該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包括:多個第一顯示像素單元,該等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包括一第一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以及一第一金屬線段設置于該金屬層內;多個第二顯示像素單元,該等第二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包括一第二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以及包括一第二金屬線段設置于該金屬層內,且各該第二透明線段與各該第二金屬線段互相電性連接;多個第三顯示像素單元,該等第三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包括一第三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多個第四顯示像素單元,該等第四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包括一第四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以及包括一第三金屬線段設置于該金屬層內,且各該第四透明線段與各該第三金屬線段互相電性連接;以及多個第五顯示像素單元,該等第五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包括一第四金屬線段設置于該金屬層內;其中該等第二透明線段、該等第三透明線段、該等第一金屬線段以及該等第二金屬線段形成多條第一觸控電極條,分別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該等第一透明線段、該等第四透明線段、該等第三金屬線段以及該等第四金屬線段形成多條第二觸控電極條,分別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該等第一觸控電極條與該等第二觸控電極條相交錯并絕緣。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等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一透明線段與該等第四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四透明線段形成多條第一連接線。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等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一金屬線段與該等第二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二金屬線段形成多條第二連接線,且各該第二連接線橫跨各該第一連接線。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等第一觸控電極條的每一者包含多個第一觸控電極部與多個該第二連接線,其中該等第二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二透明線段與該等第三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三透明線段形成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且該等第二連接線的一者連接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的兩者。18.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等第二觸控電極條的每一者包含多個第二觸控電極部與多個該第一連接線,其中該等第四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三金屬線段與該等第五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四金屬線段形成該等第二觸控電極部,且該等第一連接線的一者連接該等第二觸控電極部的兩者。19.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多個第六顯示像素單元,且該等第六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包含一第五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以及一第五金屬線段設置于該金屬層內,其中該等第一觸控電極條的每一者包含多個第一觸控電極部與多個該第二連接線,其中該等第二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二透明線段、該等第三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三透明線段、以及該等第六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五透明線段形成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且該等第二連接線的一者連接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的兩者。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等第六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五金屬線段形成多條第三連接線,且各該第三連接線與該等第一觸控電極部的一者電性連接。21.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等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另包含一第六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與一第六金屬線段設置于該金屬層內,該等第四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另包含一第七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以及該等第五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另包含一第八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且該等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六透明線段與該等第六金屬線段、該等第四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七透明線段、以及該等第五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八透明線段形成多個顯示電極條,分別沿著該第一方向延伸,并與該等第一觸控電極條以及該等第二觸控電極條電性絕緣,且各該顯示電極條與各該第二觸控電極條重疊。22.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另包括:多個第七顯示像素單元,且該等第七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包含一第七金屬線段設置于該金屬層內;其中該等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一透明線段與該等第四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四透明線段形成多條第一連接線;其中該等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一金屬線段、該等第二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二金屬線段、與該等第七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七金屬線段形成多條第二連接線,且各該第二連接線橫跨各該第一連接線。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等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另包含一第六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與一第六金屬線段置于該金屬層內,該等第四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另包含一第七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該等第五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另包含一第八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以及該等第七顯示像素單元的每一者另包括一第九透明線段設置于該透明層內,且該等第一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六透明線段與該等第六金屬線段、該等第四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七透明線段、該等第五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八透明線段、以及該等第七顯示像素單元的該等第九透明線段形成多個顯示電極條,分別沿著該第一方向延伸,并與該等第一觸控電極條以及該等第二觸控電極條電性絕緣,且各該顯示電極條與各該第二觸控電極條重疊?!疚臋n編號】G06F3/041GK105988630SQ201510095991【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申請日】2015年3月4日【發(fā)明人】劉志綱,洪國強【申請人】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