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文本輸入方法,特別是指一種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手持終端(手機、筆記本電腦、PDA等)的高速發(fā)展,手持終端的性能和功能日新月異,其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其中,文本輸入是手持終端的主要操作之一,例如撰寫郵件、短信,即時聊天等應用中都需要進行文本輸入。目前,為了提高文本輸入的便捷性,各種類型的鍵盤層出不窮,但限于手持終端的尺寸,手持終端鍵盤的尺寸通常較小,且復雜度高,因而會影響用戶操作,例如會出現文本輸入的速度較慢,出錯率高,修改麻煩等問題。對于主流手持設備,目前對于文本輸入存在的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在手持設備輸入法中集成輕量級服務器,通過WIFI或USB接口與電腦連接。這樣,用戶在使用電腦鍵盤在電腦上進行文本輸入時,電腦通過訪問安裝于手持設備的輸入法的輕量服務器,在手持設備上輸入相應的文本。這一方案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但在手持設備輸入法輕量服務器與電腦之間建立連接時,需要多步操作。由此使得上述文本輸入操作變得比較繁瑣,不利于諸如老人、兒童這樣的使用群體使用。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以實現手持設備文本輸入的簡單、便捷。一種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服務端通過文本編輯器接收用戶編輯輸入的文本;B、服務端判斷所述文本長度是否超過二維碼的容量若是,則保存所述文本,生成與所述文本對應的關聯標識,并生成包含所述關聯標識的第一類型二維碼;否則,生成包含所述文本的第二類型二維碼;C、由移動終端拍攝并識別所述二維碼,判斷所述二維碼為第一類型二維碼,則所述移動終端以所述關聯標識作為文本請求參數向所述服務端發(fā)送文本獲取請求,并在獲得由服務端發(fā)送過來的與所述關聯標識對應的文本后,將該文本輸入至其當前狀態(tài)為活動的文本編輯區(qū)域內;判斷所述二維碼為第二類型二維碼,則移動終端直接讀取所述二維碼包含的文本,并將該文本輸入至其當前狀態(tài)為活動的文本編輯區(qū)域內。由上可以看出,通過將傳統電腦文本輸入操作與簡單的拍攝操作結合,實現了手持設備簡單、便捷的文本輸入。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服務端包括以下之一電腦終端,由電腦終端和遠程服務器構成的服務端。在上述方法中,步驟C所述向所述服務端發(fā)送文本獲取請求為通過藍牙、USB或網絡向所述服務端發(fā)送文本獲取請求。由上可以看出,在輸入的文本長度超過二維碼容量時,可通過在手持設備與服務端之間建立通訊連接由服務端向手持設備傳輸超長的文本,以解決由于二維碼容量限制不能一次性輸入較長文本的問題。在上述方法中,步驟B所述二維碼通過以下方式之一呈現通過顯示屏呈現所述二維碼,通過打印機將所述二維碼打印在紙張上。
圖1為本發(fā)明提供的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流程圖;圖2為利用所述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進行文本輸入處理過程的流程圖;圖3為利用所述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進行另一種文本輸入處理過程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1、2詳細介紹本發(fā)明提供的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如圖1所示,所述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01 使用文本編輯器編輯輸入文本。在本步驟中,所述文本編輯器為記事本、瀏覽器等用于編輯文本的應用程序。如果服務端為任意能夠使用標準電腦鍵盤進行文本錄入的終端,則可以通過服務端的文本編輯器(例如記事本等)直接輸入文本。如果服務端由所述終端和遠程服務器構成,則可以在所述終端上使用瀏覽器編輯好文本后,再向服務端發(fā)送。由于電腦的使用早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普及,使得人們已習慣標準電腦鍵盤的按鍵布局。因此,使用電腦鍵盤進行文本輸入、編輯等操作會比使用手持設備的鍵盤(例如手機鍵盤)進行上述操作要更加方便、快速。步驟102 由服務端生成并呈現出與所述文本對應的二維碼。二維碼是用某種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guī)律在二維平面中排列、以黑白相間的圖形記錄數據符號信息的條碼。二維碼可以分為行排式二維碼(又名為堆疊式二維碼,或者層排式二維碼)和矩陣式二維碼。常見的二維碼有Code 16K、Code49、PDF417、Code One、 Maxi Code、QR Code、Data Matrix、漢信碼、龍貝碼等。以信息容量較大的PDF417碼為例。PDF417碼除可以表示字母、數字、ASCII字符夕卜,還能表達二進制數。為了使得編碼更加緊湊,提高信息密度,PDF417在編碼時有三種格式擴展的字母數字壓縮格式可容納1850個字符;二進制/ASCII格式可容納1108個字節(jié); 數字壓縮格式可容納2710個數字。在本步驟中,服務端首先判斷所述文本長度是否超過二維碼標準容量若是,則自動保存所述文本,并在生成與所述文本對應的關聯標識R之后,生成包含所述關聯標識R的類型為第一類型的二維碼Hl (表示文本長度超限,需從服務端獲取文本);否則,生成包含所述文本的類型為第二類型的二維碼H2。在此之后,如果服務端為任意能夠使用標準電腦鍵盤進行文本錄入的終端,則服務端可同過其顯示屏呈現所述二維碼,或者通過打印機將所述二維碼打印在紙張上;如果服務端為遠程服務器,則服務端可通過網絡將所述二維碼發(fā)送給訪問該遠程服務器的終端上,并通過該終端上的瀏覽器最終呈獻給用戶。由服務端隨機生成的所述關聯標識R是唯一的,用于索引、標定長度超過二維碼標準容量的超長文本。每個超長文本對應一個標識R。步驟103 由移動終端識別所述二維碼。在本步驟中,利用移動終端的攝像頭拍攝由服務端顯示屏顯示出的或打印在紙張上的所述二維碼。之后可利用二維碼識別程序識別出所述二維碼的類型及其包含的內容。 二維碼的識別過程是公知技術,在此不再贅述。步驟104 由移動終端根據所述二維碼,找到與該二維碼對應的文本,并將該文本輸出至文本編輯區(qū)域。在本步驟中,如圖2所示,首先判斷所述二維碼為第一類型二維碼Hl還是第二類型二維碼H2 如果是第一類型二維碼Hl,則所述移動終端以所述關聯標識R作為文本請求參數向所述服務端發(fā)送文本獲取請求(請求所述服務端向其發(fā)送與所述關聯標識R對應的文本);其中,當所述服務端為本地電腦時,可通過諸如藍牙、USB等連接方式向所述服務端發(fā)送文本獲取請求;當所述服務端為遠程服務器時,可通過網絡連接方式向所述服務端發(fā)送文本獲取請求;此時,服務端根據文本獲取請求中的所述關聯標識R,將與所述關聯標識 R對應的文本發(fā)送至移動終端。最終由移動終端將該文本輸入至移動終端的當前狀態(tài)為活動的文本編輯區(qū)域內,以供用戶編輯、使用。如果所述二維碼為第二類型二維碼H2,則直接讀取所述二維碼包含的文本,并將該文本輸入至移動終端的當前狀態(tài)為活動的文本編輯區(qū)域內,以供用戶編輯、使用。除此之外,本發(fā)明的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還可以直接將現有應用(例如證件驗證、商品瀏覽、網絡資源下載等)二維碼中包含名片信息、商品信息、網絡鏈接等信息輸入至文本編輯區(qū)域。只需將移動終端的輸入法切換至本發(fā)明的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便可實現上述目的。如圖3所示,首先利用移動終端的攝像頭拍攝目的二維碼;隨后由二維碼識別程序對所述二維碼進行解析,并判斷所述二維碼的類型,此時,對于這種不是由上述服務端生成的二維碼,所述移動終端統一默認為第二類型二維碼;將解析出的所述二維碼中的信息直接顯示在當前文字編輯區(qū)內,以供用戶編輯使用。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服務端通過文本編輯器接收用戶編輯輸入的文本;B、服務端判斷所述文本長度是否超過二維碼的容量若是,則保存所述文本,生成與所述文本對應的關聯標識,并生成包含所述關聯標識的第一類型二維碼;否則,生成包含所述文本的第二類型二維碼;C、由移動終端拍攝并識別所述二維碼,判斷所述二維碼為第一類型二維碼,則所述移動終端以所述關聯標識作為文本請求參數向所述服務端發(fā)送文本獲取請求,并在獲得由服務端發(fā)送過來的與所述關聯標識對應的文本后,將該文本輸入至其當前狀態(tài)為活動的文本編輯區(qū)域內;判斷所述二維碼為第二類型二維碼,則移動終端直接讀取所述二維碼包含的文本,并將該文本輸入至其當前狀態(tài)為活動的文本編輯區(qū)域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務端包括以下之一電腦終端,由電腦終端和遠程服務器構成的服務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C所述向所述服務端發(fā)送文本獲取請求為通過藍牙、USB或網絡向所述服務端發(fā)送文本獲取請求。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B所述二維碼通過以下方式之一呈現通過顯示屏呈現所述二維碼,通過打印機將所述二維碼打印在紙張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基于二維碼的文本輸入方法,包括步驟A、服務端通過文本編輯器接收用戶編輯輸入的文本;B、服務端生成并呈現出與所述文本對應的二維碼;C、移動終端識別所述二維碼,并根據所述二維碼,找到與該二維碼對應的文本,并將該文本輸出至文本編輯區(qū)域。以實現手持設備文本輸入的簡單、便捷。
文檔編號G06F3/023GK102520806SQ20111037669
公開日2012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3日
發(fā)明者不公告發(fā)明人 申請人:中科創(chuàng)達軟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