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制作方法
可攜式電子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有關于ー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特別是有關于ー種具有握持件的可攜式電子
^ci ο
背景技木已知的平板型電腦,若不置入提袋之中,并不利于長途攜帯。且,已知的平板型電腦在手持使用吋,需用手指抓住平板型電腦的邊緣,長時間握持將造成使用者手部的不舒沾。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即為了欲解決已知技術的問題而提供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本體以及一握持件。握持件連接該本體。該握持件包括ー桿件、ー連接件、一第一握持部以及ー 第二握持部。連接件連接該桿件以及該本體。第一握持部樞接該桿件,并于ー第一方位與一第二方位之間樞轉。第二握持部樞接該桿件,并于ー第三方位與一第四方位之間樞轉,其中,當該第一握持部位于該第一方位而該第二握持部位于該第三方位時,該第一握持部與該第二握持部迭合,當該第一握持部位于該第二方位而該第二握持部位于該第四方位吋, 該第一握持部與該第二握持部位于同一支撐面之上。本發(fā)明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便于長距離攜帯,方便握持,并可以作為支撐結構,以供本體(平板電腦本體)立置于支撐面上作為顯示器。
圖IA顯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握持部與第二握持部迭合;圖IB顯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握持部與第二握持部展開;圖2顯示連接件的細部構造;圖3A顯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被攜帯的情形;圖加顯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置于支撐面上供使用者輸入的情形;圖3C顯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手持使用情形;圖3D顯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置于支撐面上作為顯示器的情形;圖4顯示本發(fā)明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圖5顯示本發(fā)明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另ー實施例;圖6A顯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圖6B顯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之手轉螺絲;以及圖7顯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IA以及圖1B,其顯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平板電腦)10,包括一本體(平板電腦本體)11以及一握持件100。握持件100連接該本體11。握持件100包括一第一握持部110、一第二握持部120、ー桿件130以及ー連接件140。連接件140連接該桿件130以及該本體11。第一握持部110樞接該桿件130,并于ー第一方位 (圖1A)與一第二方位(圖1B)之間樞轉。第二握持部120樞接該桿件130,并于ー第三方位(圖1A)與一第四方位(圖1B)之間樞轉。當該第一握持部110位于該第一方位而該第 ニ握持部120位于該第三方位時(圖1A),該第一握持部110與該第二握持部120迭合。當該第一握持部110位于該第二方位而該第二握持部120位于該第四方位時(圖1B),該第一握持部110與該第二握持部120之間的夾角約為180度。該桿件130包括一第一端部131以及ー第二端部132,該第一握持部110呈U字形,該第一握持部Iio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端部131以及該第二端部132,該第二握持部 120呈U字形,該第二握持部120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端部131以及該第二端部132。參照圖2,該連接件140包括一第一樞接部141以及ー第二樞接部142,該第一樞接部141繞ー第一樞軸101旋轉,該第二樞接部142繞ー第二樞軸102旋轉,該第一樞軸 101與該第二樞軸102垂直,該第一樞接部141連接該本體11,透過該第一樞接部141以及該第二樞接部142,該本體11相對于該桿件130旋轉。并且,透過該第二樞接部142,該第一樞接部141與該本體11相對于該桿件130旋轉。桿件130上可更包括凸塊133,用以限制該第一握持部110以及該第二握持部120的翻轉角度。圖3A顯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被攜帯的情形。圖加顯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置于支撐面上供使用者輸入的情形。圖3C顯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手持使用情形。圖3D顯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置于支撐面上作為顯示器的情形。本發(fā)明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便于長距離攜帯,方便握持,并可以作為支撐結構,以供本體(平板電腦本體)立置于支撐面上作為顯示器。參照圖3D,當本發(fā)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置于支撐面1上作為顯示器時,該第一握持部110與該第二握持部120位于支撐面1之上以作為支撐,此時,該第一軸101大致與該桿件130垂直,以達到較佳的支撐效果。另,握持件100上可更設置連接器150(例如,USB接頭),用以電性連接一周邊裝置。參照圖4,本發(fā)明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0可更包括天線160,該天線160可埋設于該握持件100之中,或可拉伸出于握持件100之外。該天線160可以為高功率(高DB 值)天線。參照圖5,握持件100之第一握持部及第ニ握持部上可更形成有人體工學握持構造103,以方便使用者握持。參照圖6A,其顯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20,其特點在干,該連接件140’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該本體11。搭配參照圖6A、圖6B,該連接件140’可透過手轉螺絲143固定于該本體11之上。當握持件100’中設有天線時,手轉螺絲143可作為訊號線與接地線的接點。參照圖7,其顯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20’,其特點在干,該連接件140’具有插槽144,本體11具有插銷12。透過將插銷12插入插槽144,該連接件140’
5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該本體11。當握持件100’中設有天線時,插銷12及插槽144亦可作為訊號線與接地線的接點。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包括一本體;以及一握持件,連接該本體,包括ー桿件;ー連接件,連接該桿件以及該本體;一第一握持部,樞接該桿件,并于ー第一方位與一第二方位之間樞轉;以及一第二握持部,樞接該桿件,并于ー第三方位與一第四方位之間樞轉,其中,當該第一握持部位于該第一方位而該第二握持部位于該第三方位時,該第一握持部與該第二握持部迭合,當該第一握持部位于該第二方位而該第二握持部位于該第四方位時,該第一握持部與該第二握持部位于同一支撐面之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中,所述桿件包括一第一端部以及ー第二端部,所述第一握持部呈U字形,所述第一握持部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端部以及該第二端部,所述第二握持部呈U字形,所述第二握持部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端部以及該第二端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中,所述連接件包括一第一樞接部以及ー第二樞接部,該第一樞接部繞一第一樞軸旋轉,該第二樞接部繞ー第二樞軸旋轉,該第一樞軸與該第二樞軸垂直,該第一樞接部連接該本體,透過該第一樞接部以及該第 ニ樞接部,該本體相對于該桿件旋轉。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中,透過所述第二樞接部,所述第一樞接部與該本體相對于該桿件旋轉。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更包括一天線,所述天線埋設于所述握持件之中。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更包括一連接器,所述連接器設于該握持件之上,用以電性連接一周邊裝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中,所述連接件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所述本體。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中,所述握持件更包括一手轉螺絲,該手轉螺絲將該連接件固定于該本體之上。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中,所述連接件更包括ー插槽,所述本體更包括一插銷,該插銷伸入該插槽而將該連接件固定于該本體之上。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更包括一天線,該天線埋設于該握持件之中。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中,該天線埋設于該連接件之中。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更包括一天線,該天線埋設于該第一握持部之中。
13.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更包括ー連接器,該連接器設于該握持件之上,用以電性連接一周邊裝置。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中,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為平板電腦。
15.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包括 一本體;以及一握持件,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該本體,包括 ー桿件;ー連接件,連接該桿件以及該本體;以及一握持部,樞接該桿件,并于ー第一方位與一第二方位之間樞轉。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干,其中,所述桿件包括一第一端部以及ー第二端部,所述握持部呈U字形,該握持部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端部以及該第ニ端部。
全文摘要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本體以及一握持件。握持件以可樞轉的方式連接該本體。該握持件包括一桿件、一連接件、一第一握持部以及一第二握持部。連接件連接該桿件以及該本體。第一握持部樞接該桿件,并于一第一方位與一第二方位之間樞轉。第二握持部樞接該桿件,并于一第三方位與一第四方位之間樞轉,其中,當該第一握持部位于該第一方位而該第二握持部位于該第三方位時,該第一握持部與該第二握持部迭合,當該第一握持部位于該第二方位而該第二握持部位于該第四方位時,該第一握持部與該第二握持部位于同一支撐面之上。
文檔編號G06F1/16GK102566663SQ201010595590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14日
發(fā)明者吳明哲 申請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