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裝置及其組合結(jié)構(gòu)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合結(jié)構(gòu),特別是有關(guān)于一種可便于利用一切換裝 置對于活動元件進行定位或分離的一電子裝置及其組合結(jié)構(gòu)。
背景技術(shù):
針對筆記型電腦中的一光學(xué)驅(qū)動器(Optical Disk Drive, ODD)的移除機 構(gòu)而言, 一般所使用的ODD釋放裝置(ODD release device)是以水平行程移 動方式來對于光學(xué)驅(qū)動器進行釋放。除了 ODD釋放裝置所需的組成元件較 多之外,這些組成元件是相當(dāng)占用筆記型電腦的可利用空間。實用新型內(nèi)容有鑒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了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利用旋轉(zhuǎn) 行程進行元件的定位或釋放的另 一型式組合結(jié)構(gòu)。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即提供一種組合結(jié)構(gòu),其包括了一第 一本體、 一第二本體與一第三本體。第二本體以可在一第一參考位置與一第 二參考位置之間移動的可分離方式而設(shè)置于第一本體,并且第二本體包括一 第一定位部與一第一作用部。第三本體以可在一第一既定位置與一第二既定 位置之間切換而耦接于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第三本體包括一第二定位 部與一第二作用部。當(dāng)?shù)谌倔w切換至第一既定位置時,第三本體的第二定位部卡合于第二本體的第一定位部且沿著一參考方向而壓迫于第二本體的 第一定位部,如此可將第二本體定位在第一參考位置。當(dāng)?shù)谌倔w自第一既 定位置切換至第二既定位置,第三本體的第二作用部沿著不同于參考方向的 一既定方向而壓迫于第二本體的第 一作用部,如此使得第二本體可自第 一參 考位置移動至第二參考位置。第一本體包括一第一導(dǎo)引部,第三本體更可包括一第二導(dǎo)引部,第三本 體的第二導(dǎo)引部由第一本體的第一導(dǎo)引部所導(dǎo)引。第一本體的第一導(dǎo)引部包 括兩凹槽,第三本體的第二導(dǎo)引部包括兩導(dǎo)塊,兩導(dǎo)塊分別以可移動方式配5合于兩凹槽。第二本體更可包括一似c型部件,第一定位部與第一作用部為似c型 部件之上的不同位置的兩表面。第三本體更可包括一第一端部,第二定位部為形成于第一端部的一凹 槽。第三本體更可包括一第二端部,第二作用部為形成于第二端部的一曲面。 曲面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兩表面。組合結(jié)構(gòu)更可包括一彈性裝置,彈性裝置設(shè)置于第三本體與第 一本體之 間,當(dāng)?shù)谌倔w切換至第一既定位置時,第三本體的第二定位部卡合于第二 本體的第一定位部且通過彈性裝置而沿著參考方向壓迫于第二本體的第一 定位部。彈性裝置為 一螺旋拉伸彈簧或一扭力彈簧。組合結(jié)構(gòu)更可包括一軸件,第三本體經(jīng)由軸件而耦接于第一本體,參考 方向為軸件的 一縱長方向,既定方向為軸件的 一回轉(zhuǎn)方向。此外,本實用新型更提供了一種電子裝置,此電子裝置包括一主機、一 控制單元、 一活動元件與一切換裝置。活動元件以可選擇方式耦接于控制單 元,活動元件以可在一第一參考位置與一第二參考位置之間移動的可分離方 式而設(shè)置于主機,活動元件包括一第一定位部與一第一作用部。切換裝置以 可在一第一既定位置與一第二既定位置之間切換而耦接于主機與活動元件 之間,切換裝置包括一第二定位部與一第二作用部。當(dāng)切換裝置切換至第一 既定位置時,切換裝置的第二定位部卡合于第二本體的第一定位部且沿著一 參考方向而壓迫于活動元件的第一定位部,如此可將活動元件定位在第一參考位置且活動元件耦接于控制單元。當(dāng)切換裝置自第一既定位置切換至第二 既定位置,切換裝置的第二作用部沿著不同于參考方向的一既定方向而壓迫 于活動元件的第一作用部,如此使得活動元件可自第一參考位置移動至第二 參考位置,由此以中斷活動元件與控制單元之間的耦接。主機包括一第一導(dǎo)引部,切換裝置更可包括一第二導(dǎo)引部,切換裝置的 第二導(dǎo)引部由主機的第一導(dǎo)引部所導(dǎo)引。主機的第一導(dǎo)引部包括兩凹槽,切 換裝置的第二導(dǎo)引部包括兩導(dǎo)塊,兩導(dǎo)塊分別以可移動方式配合于兩凹槽?;顒釉砂ㄒ凰芻型部件,第一定位部與第一作用部為似c型 部件之上的不同位置的兩表面。切換裝置更可包括一第一端部,第二定位部為形成于第一端部的一凹 槽。切換裝置更可包括一第二端部,第二作用部為形成于第二端部的一曲面。曲面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兩表面。電子裝置更可包括一彈性裝置,彈性裝置設(shè)置于切換裝置與主機之間, 當(dāng)切換裝置切換至第 一既定位置時,切換裝置的第二定位部卡合于第二本體 的第一定位部且通過彈性裝置而沿著參考方向壓迫于活動元件的第一定位 部。彈性裝置為一螺旋拉伸彈簧或一扭力彈簧。電子裝置更可包括一軸件,切換裝置經(jīng)由軸件而耦接于主機,參考方向 為軸件的一縱長方向,既定方向為軸件的一回轉(zhuǎn)方向?;顒釉橐还鈱W(xué)驅(qū)動器??刂茊卧ㄒ浑娐钒?。 電子裝置可為一電腦。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其結(jié)構(gòu)筒簡單,且使用者可輕易地對于外露于 主機的切換裝置(握持部)進行轉(zhuǎn)動及其旋轉(zhuǎn)行程的作用下,如此可達到利用 切換裝置對于活動元件進行定位或釋放的目的。
圖1A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第一實施例中的一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1B是表示根據(jù)圖1A中的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 圖2A是表示圖1B中的電子裝置的局部結(jié)構(gòu)的示意圖; 圖2B是表示圖2A的電子裝置的局部分解示意圖; 圖3是表示在圖2A中的區(qū)域(Z1)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是表示在圖3另一狀態(tài)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A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中的一電子裝置的局部結(jié)構(gòu)的 示意圖;圖5B是表示圖5A的電子裝置的局部分解示意圖;以及圖6是表示在圖5A中的區(qū)域(Z2)中的一組合結(jié)構(gòu)于局部放大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 主機(第一本體); 101h 樞接部; 10G 第一導(dǎo)引部; 10gl、 10g2 曲型凹槽;11 第一半殼; 110f卜第一表面(內(nèi)表面); 110G 第二表面(外表面); 12 第二半殼; 121 導(dǎo)軌; 122 擋板; 2 活動元件(第二本體);20c 似C型部件;20~基座;203~側(cè)端部;301h 樞接部;30G 第二導(dǎo)引部;31 凸輪本體;311 第一端部;3-2~第二元件;33 握持部;330f2 第二表面;6 軸件;62~端部;71 第一端部;9 彈性裝置;92 第二端部;c2 第二定位部;E-l、 E-2 電子裝置;e之 第二作用部(曲面);L1-L1 中心線;Nll 第一參考方向;n2 分離方向;N22 第二既定方向;p2 第二既定位置;r2 第二參考位置;W2 組合結(jié)構(gòu);Zl、 Z2 區(qū)域。201 作用端部;3 切換裝置(第三本體);302h 樞接部;30gl、 30g2 導(dǎo)塊;3-l 第一元件;312 第二端部;32 盤狀本體;320fl 第一表面;4 控制單元;6卜端部;7 彈性裝置;72~第二端邵;91 第一端部;c卜第一定位部;D 顯示單元;el 第一作用部;e21、 e22 表面;nl 4翁入方向;N12 第二參考方向;N21 第一既定方向;pl 第一既定位置;rl 第一參考位置;Wl 組合結(jié)構(gòu);x 行程;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A、圖1B。圖1A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一電子裝置E-l的示 意立體圖,圖1B是表示根據(jù)圖1A中的電子裝置E-l在另一視角下的示意 立體圖。如圖1A、圖1B所示,電子裝置E-1主要包括了一第一本體1、 一顯單元D、 一第二本體2、 一第三本體3、 一控制單元4、 一軸件6(請先參閱 圖2B)與一彈性裝置7(請先參閱圖2B)。第一本體1包括了相互組合的一第 一半殼11與一第二半殼12。第二本體2、第三本體3、控制單元4、軸件6 與彈性裝置7局部地容納于第一半殼11與第二半殼12所形成的空間中,而 其中第三本體3又局部外露于第一本體1的第一半殼11的一外表面110G。 顯示單元D耦接于控制單元4,而第二本體2可選擇性地耦接于控制單元4。第一本體l、第二本體2、第三本體3、軸件6與彈性裝置7共同構(gòu)成了 一組合結(jié)構(gòu)Wl(請先參閱圖2B),第二本體2為可分離方式而設(shè)置于第一本 體1的一活動元件,第三本體3為設(shè)置于第一本體1的底側(cè)的一切換裝置, 通過第三本體3可將第二本體2插入(沿著一插入方向nl)定位于第一本體1 或?qū)⒌诙倔w2自第一本體l而進行分離(沿著一分離方向n2)。在本實施例 中,電子裝置E-l為一電腦(例如筆記型電腦),第一本體l為一主機,顯 示單元D為樞接至第一本體1且耦接于控制單元4的一液晶顯示器,第二本 體2為可分離于第一本體1的一光學(xué)驅(qū)動器(Optical Disk Drive, ODD),控制 單元4為設(shè)置于第一本體1中的一電路板。為了便于說明,以下敘述中是以電腦E-l替換電子裝置E-l、以主機1 替換第一本體i、以一活動元件2替換第二本體2、以切換裝置3替換第三 本體3 。然而在本實施例中所揭露的第二本體2并非僅限制為光學(xué)驅(qū)動器, 其它種類的可分離式配件(例如軟/硬式盤機、讀卡機)也可適用本實施例中 的原理而加以組合定位于主才幾1之上,或是自主4幾1而進行分離。圖2A是表示第1圖中的電腦E-1的局部結(jié)構(gòu)的示意圖。為便于說明, 在圖2A中的電腦E-l省略了電路板4、顯示單元D、主機l的第一半殼ll 及其它相關(guān)構(gòu)成元件,亦即,在圖2A中僅呈現(xiàn)出主機1的第一半殼11、活 動元件2與切換裝置3的組合立體圖。圖2B是表示圖2A的局部結(jié)構(gòu)的分 解示意圖。如圖2A、圖2B所示,主機1的第一半殼11包括一樞接部101h、 一第 一表面110fl、 一第二表面(外表面)110f2、 一第一導(dǎo)引部IOG、兩導(dǎo)軌121 與兩擋板122。第一表面110fl、第二表面110G分別構(gòu)成了第一半殼11的 內(nèi)、外表面。樞接部101h為通過第一表面匿1與第二表面110G的一軸孔, 并且以一中心線L1-L1定義為樞接部101h的一軸線。第一導(dǎo)引部10G包括 相互間隔的不等尺寸的兩曲型凹槽10gl、 10g2,此兩曲型凹槽10gl、 10g2貫穿第一表面llOfl與第二表面110G且分別相對地凹向于中心線L1-L1。兩導(dǎo)軌121為相互間隔的矩型狀板件。在本實施例中,曲型凹槽10gl、 10g2 為C型狀凹槽,并且凹槽10gl的尺寸小于凹槽10g2的尺寸。請同時參閱圖3、圖4。圖3是表示在圖2A中的區(qū)域Z1中的局部放大 示意圖,其中,組合結(jié)構(gòu)Wl處于一閉鎖狀態(tài)。圖4是表示于圖3的組合結(jié) 構(gòu)Wl在另一狀態(tài)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其中,組合結(jié)構(gòu)Wl處于一釋放狀為便于清楚說明各元件之間的連接及其作動關(guān)系,在圖3、圖4中是局 部斷面方式呈現(xiàn)出圖2A中的第一本體1的第一半殼11及兩曲型凹槽10gl、 10g2,并且以虛線表示切換裝置3。由圖2A、圖2B、圖3、圖4可知,活動元件2以可在一第一參考位置 rl(如圖3所示的閉鎖狀態(tài))與一第二參考位置r2(如圖4所示的釋放狀態(tài))之間 移動的可分離方式而設(shè)置于主機1?;顒釉?包括一基座20與一似C型 部件20c?;?0為包括一作用端部201與兩側(cè)端部203的一似矩形狀構(gòu)件, 似C型部件20c設(shè)置于基座20的作用端部201。似C型部件20c包括一第 一定位部cl與一第一作用部el。在主機1的兩導(dǎo)軌121的導(dǎo)引作用下,活 動元件2的基座20的兩側(cè)端部203可分別沿著主機1的兩導(dǎo)軌121而進行 滑移且利用兩擋板122進行限制。在本實施例中,似C型部件20c由一板件 所彎折而成,并且似C型部件20c經(jīng)由鎖固元件(例如螺絲)而鎖附于基座 20的作用端部201,而第一定位部cl與第一作用部el分別為似C型部件 20c之上的不同位置且相互垂直的兩表面,其中,第一定位部cl在實質(zhì)上垂 直于基座20的作用端部201,第一作用部el在實質(zhì)上平行于基座20的作用 端部201。切換裝置3為可在一第一既定位置pl(圖3)與一第二既定位置p2(圖4) 之間切換且耦接于主機1與活動元件2之間的一可回轉(zhuǎn)式切換裝置。切換裝 置3包括一第一元件3-l與一第二元件3-2,其中,第一元件3-l設(shè)置于電腦 E-l的第一半殼11與第二半殼12之間,第二元件3-2以外露設(shè)置于第一半 殼11的外表面110f2(如圖1B所示)。如圖2B所示,切換裝置3的第一元件3-1包括一凸輪本體31、 一樞接 部301h、 一第二定位部c2與一第二作用部e2。凸輪本體31具有一第一端 部311與第二端部312。樞接部301h為形成于凸輪本體31的第一端部311與第二端部312之間的一軸孔,第二定位部c2為形成于凸輪本體31的第一 端部311的一凹槽,第二作用部e2為形成于凸輪本體31的第二端部312的 一曲面e2,此曲面e2包括了具有不同曲率的兩表面e21、 e22。切換裝置3的第二元件3-2包括一盤狀本體32、 一樞接部302h、 一第 二導(dǎo)引部30G與一握持部33。盤狀本體32具有一第一表面320fl與一第二 表面330G。第二導(dǎo)引部30G包括了相互間隔的兩圓柱狀導(dǎo)塊30gl、 30g2, 此兩導(dǎo)塊30gl、 30g2分別對應(yīng)于第一導(dǎo)引部10G的凹槽10gl、 10g2而凸出 形成于盤狀本體32的第一表面320fl,而握持部33為凸出形成于盤狀本體 32的第二表面330G的一矩型狀凸塊。由圖2B、圖3、圖4可知,在相對于中心線L1-L1之下,軸件6與彈性 裝置7共同地設(shè)置于主機1的第一半殼11與切換裝置3之間,由此可將切 換裝置3以可移動方式耦接于主機1的第一半殼11之上。如圖2B中所示,軸件6以通過主機1的第一半殼11的樞接部101h且 利用軸件6的兩端部61、 62而分別配合于切換裝置3的第一元件3-1的樞 接部301h、第二元件3-2的樞接部302h,如此使得切換裝置3的第一元件 3-1、第二元件3-2分別位在主機l的第一半殼11的第一表面110fl、第二表 面110f2,并且可使得切換裝置3的第二元件3-2的第二導(dǎo)引部30G的兩導(dǎo) 塊30gl、 30g2分別以可移動方式配合于主機1的第一半殼11的第一導(dǎo)引部 10G的兩曲型凹槽10gl、 10g2之中,如此便可通過主機1的第一導(dǎo)引部10G 的兩曲型凹槽10gl、10g2對于切換裝置3的第二導(dǎo)引部30G的兩導(dǎo)塊30gl、 30g2進行限制性的導(dǎo)引。如圖2B中所示,彈性裝置7包括一第一端部71與一第二端部72。彈 性裝置7套接于軸件6的外側(cè),并且彈性裝置7的第一端部71、第二端部 72分別固定于軸件6、主機l的第一半殼ll。 一第一參考方向Nll、 一第二 參考方向N12分別定義為沿著中心線L1-L1的縱長方向上的兩相反的直線方 向, 一第一既定方向N21與一第二既定方向N22分別定義為繞著中心線 L1-L1的兩相反的回轉(zhuǎn)方向,其中,第一參考方向Nil不同于第一既定方向 N21。在本實施例中,彈性裝置7為一螺旋拉伸彈簧7。在彈性裝置7的限 制作用下,連接于切換裝置3的軸件6可局部地沿著第一參考方向Nil進行 往復(fù)的直線移動,并且軸件6也可局部地沿著第一既定方向N21進行往復(fù)的 回轉(zhuǎn)移動。如圖3所示,當(dāng)活動元件2沿著插入方向nl而經(jīng)由主機1的第一半殼 11的兩導(dǎo)軌121的導(dǎo)引至一第一參考位置rl時,使用者可對于切換裝置3 的握持部33(外露于主機1的第一半殼11的第二表面110f2)(如圖IB所示) 進行沿著第一既定方向N21的回轉(zhuǎn),使得切換裝置3的凸輪本體31的第一 端部311的第二定位部c2卡合于活動元件2的第一定位部cl,如此可將活 動元件2確切地定位在第一參考位置rl,并且使得活動元件2耦接于或電連 接于控制單元4。值得注意的是,沿著第一既定方向N21進行回轉(zhuǎn)的切換裝置3經(jīng)由軸件 6而造成彈性裝置7的受力變形,此受力變形的彈性裝置7所釋放的彈力可 將切換裝置3沿著第一參考方向Nil進行推移,在切換裝置3的第二定位部 c2與活動元件2的第一定位部cl之間的相互卡合的作用下,活動元件2也 會被切換裝置3的移動而沿著第一參考方向Nil產(chǎn)生局部的直線移動。簡而 言之,活動元件2同時受到切換裝置3的卡合第一定位部cl與第二定位部 c2的卡合與抵緊(沿著第一參考方向Nll)而確切地定位在第一參考位置rl。如圖4所示,當(dāng)切換裝置3自第一既定位置pl朝向第二既定位置p2(圖 4)進行切換時,切換裝置3的第二定位部c2首先與活動元件2的第一定位部 cl之間產(chǎn)生相互分離,并且原本被切換裝置3的第一端部311所抵緊的活動 元件2也會被完全釋放而沿著第二參考方向N12直線移動至原初始狀態(tài)下的 位置,隨后利用切換裝置3的第二作用部e2的兩表面e21、 e22沿著第二既 定方向N22而依序地壓迫于活動元件2的第一作用部el,在切換裝置3的 凸輪本體31的行程的作用下可使得活動元件2沿著分離方向n2而自第一參 考位置rl(圖3所示的閉鎖狀態(tài))移動至第二參考位置r2(此時于活動元件2的 作用端部201與主機1的兩擋板122之間的一行程x),如此可造成切換裝置 3與活動元件2之間的完全分離、中斷了活動元件2與控制單元4之間的耦 接或電連4矣。圖5A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中的一電子裝置E-2的局部結(jié) 構(gòu)的示意圖,圖5B是表示圖5A的電子裝置E-2的局部分解示意圖,圖6 是表示在圖5A中的區(qū)域Z2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與第一實施例中的電子裝置E-1的不同處在于第二實施例中的電子裝 置E-2提供了另一種彈性裝置9,主機l、活動元件2、切換裝置3、軸件6 與彈性裝置9共同構(gòu)成了另一組合結(jié)構(gòu)W2(請參閱圖5B),此彈性裝置9的12第一端部91與第二端部92分別固定于主機l的第一半殼11與軸件6。在本 實施例中,彈性裝置9為一扭力彈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通過彈性裝置9 可達到的功效相同于第一實施例中的電子裝置E-1的彈性裝置7,并且相同 于第一實施例中的其它各元件及其連接關(guān)系均相同,在此便不再贅述。因此,根據(jù)上迷各實施例中的電子裝置E-l、 E-2的特征可知,使用者 可輕易地對于外露于主機1的切換裝置3(握持部33)進行轉(zhuǎn)動及其旋轉(zhuǎn)行程 的作用下,如此可達到利用切換裝置3對于活動元件2進行定位或釋放的目 的。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組合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體;第二本體,以可在第一參考位置與第二參考位置之間移動的可分離方式而設(shè)置于該第一本體,該第二本體包括第一定位部與第一作用部;以及第三本體,以可在第一既定位置與第二既定位置之間切換而耦接于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之間,該第三本體包括第二定位部與第二作用部;當(dāng)該第三本體切換至該第一既定位置時,該第三本體的該第二定位部卡合于該第二本體的該第一定位部且沿著一參考方向而壓迫于該第二本體的該第一定位部,如此可將該第二本體定位在該第一參考位置;當(dāng)該第三本體自該第一既定位置切換至該第二既定位置,該第三本體的該第二作用部沿著不同于該參考方向的一既定方向而壓迫于該第二本體的該第一作用部,如此使該第二本體可自該第一參考位置移動至該第二參考位置。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本體包括第一導(dǎo) 引部,該第三本體還包括第二導(dǎo)引部,該第三本體的該第二導(dǎo)引部由該第一 本體的該第一導(dǎo)引部所導(dǎo)引。
3.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本體的該第一導(dǎo) 引部包括兩凹槽,該第三本體的該第二導(dǎo)引部包括兩導(dǎo)塊,該兩導(dǎo)塊分別以 可移動方式配合于該兩凹槽。
4.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本體還包括一似 C型部件,該第 一 定位部與該第 一 作用部為該似C型部件之上的不同位置的 兩表面。
5.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該第三本體還包括一第 一端部,該第二定位部為形成于該第 一 端部的 一 凹槽。
6.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該第三本體還包括一第 二端部,該第二作用部為形成于該第二端部的 一 曲面。
7. 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組合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該曲面包括具有不同曲 率的至少兩表面。
8.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結(jié)構(gòu)還包括一彈 性裝置,該彈性裝置設(shè)置于該第三本體與該第一本體之間,當(dāng)該第三本體切 換至該第一既定位置時,該第三本體的該第二定位部卡合于該第二本體的該第一定位部且通過該彈性裝置而沿著該參考方向壓迫于該第二本體的該第 一定位部。
9. 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組合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該彈性裝置包括一螺旋 拉伸彈簧或一扭力彈簧。
10.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該組合結(jié)構(gòu)還包括一軸 件,該第三本體經(jīng)由該軸件而耦接于該第一本體,該參考方向為該軸件的一 縱長方向,該既定方向為該軸件的一回轉(zhuǎn)方向。
11. 一種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機;控制單元;活動元件,可 選擇性地耦接于該控制單元,該活動元件以可于一第一參考位置與一第二參 考位置之間移動的可分離方式而設(shè)置于該主機,該活動元件包括一第一定位 部與一第一作用部;以及切換裝置,以可在一第一既定位置與一第二既定位置之間切換而耦接于該主機與該活動元件之間,該切換裝置包括一第二定位 部與一第二作用部;當(dāng)該切換裝置切換至該第一既定位置時,該切換裝置的該第二定位部卡合于該第二本體的該第一定位部且沿著一參考方向而壓迫 于該活動元件的該第 一定位部,如此可將該活動元件定位在該第 一參考位置 且該活動元件耦接于該控制單元;當(dāng)該切換裝置自該第一既定位置切換至該 第二既定位置,該切換裝置的該第二作用部沿著不同于該參考方向的一既定 方向而壓迫于該活動元件的該第一作用部,如此使得該活動元件可自該第一 參考位置移動至該第二參考位置,由此以中斷該活動元件與該控制單元之間 的耦接。
12.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主機包括第一導(dǎo)引 部,該切換裝置還包括第二導(dǎo)引部,該切換裝置的該第二導(dǎo)引部由該主機的 該第一導(dǎo)引部所導(dǎo)引。
13. 如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主機的該第一導(dǎo)引 部包括兩凹槽,該切換裝置的該第二導(dǎo)引部包括兩導(dǎo)塊,該兩導(dǎo)塊分別以可 移動方式配合于該兩凹槽。
14.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活動元件還包括一 似C型部件,該第一定位部與該第一作用部為該似C型部件之上的不同位 置的兩表面。
15.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切換裝置還包括第 一端部,該第二定位部為形成于該第一端部的凹槽。
16.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切換裝置還包括第 二端部,該第二作用部為形成于該第二端部的曲面。
17.如權(quán)利要求16所迷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曲面包括具有不同 曲率的至少兩表面。
18.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電子裝置還包括彈 性裝置,該彈性裝置設(shè)置于該切換裝置與該主機之間,當(dāng)該切換裝置切換至 該第一既定位置時,該切換裝置的該第二定位部卡合于該第二本體的該第一 定位部且通過該彈性裝置而沿著該參考方向壓迫于該活動元件的該第一定位部。
19. 如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彈性裝置包括螺旋 拉伸彈簧或扭力彈簧?!?br>
20. 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電子裝置還包括軸 件,該切換裝置經(jīng)由該軸件而耦接于該主機,該參考方向為該軸件的縱長方 向,該既定方向為該軸件的回轉(zhuǎn)方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電子裝置及其組合結(jié)構(gòu)。組合結(jié)構(gòu)包括第一本體、第二本體與第三本體。第二本體以可在第一參考位置與第二參考位置之間移動的可分離方式而設(shè)置于第一本體,第二本體包括第一定位部與第一作用部。第三本體以可在第一既定位置與第二既定位置之間切換而耦接于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第三本體包括第二定位部與第二作用部。當(dāng)?shù)谌倔w切換至第一既定位置時,第二定位部卡合于第一定位部且沿一參考方向而壓迫于第一定位部,如此可將第二本體定位在第一參考位置。當(dāng)?shù)谌倔w自第一既定位置切換至第二既定位置,第二作用部沿不同于參考方向的既定方向而壓迫于第一作用部,如此使第二本體可自第一參考位置移至第二參考位置。
文檔編號G06F1/16GK201327599SQ20082018150
公開日2009年10月14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2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8年12月24日
發(fā)明者震 曾 申請人: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