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密閉式壓縮機的排出脈動遞減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有關密閉式壓縮機,特別是有關壓縮室排出的冷媒經脈動遞減壓縮后減震的密閉式壓縮機排出脈動遞減裝置。
如
圖1所示,氣缸底座1形成壓縮冷媒的壓縮室2,上述氣缸底座1具有向壓縮室2吸入冷媒或者把被壓縮的冷媒排出到壓縮室2外部的閥總成。閥總成是由吸入閥3,閥墊板5,排出閥6及密封墊7構成,其中上述閥墊板5上裝有向壓縮室2吸入冷媒的吸入孔5i和從壓縮室2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孔5e。為了開閉吸入孔5i,在閥墊板5和氣缸底座1之間裝有吸入閥3。裝有吸入閥3的背面,緊貼著閥墊板5安裝排出閥6,在閥墊板5接觸面的背面排出閥6上緊貼安裝上墊板8p。為了防止泄漏,在排出閥6和上墊板8p之間裝有密封墊7,每個部件的組裝,是通過貫通各個相對應位置的螺栓孔BH和螺拴B與氣缸底座連接。
外部吸入的冷媒通過吸入孔5i輸送到壓縮室時,遞減震動的吸入減震器20安裝在上墊板8p上,圖中,符號22是吸入管。在上墊板8p上焊接前蓋40,其中間形成排出室42,冷媒在上述壓縮室2壓縮后,通過排出孔5e排出到排出室42。為了引導冷媒并經過吸入減震器20的導入器8g,則安裝在上述排出室40的內部,導入器8g安裝在上墊板8p上,通過吸入孔5i延伸到上述吸入減震器20和壓縮室2。
安裝延伸到排出室42的排出減震器10,通過脈動管11延伸到排出減震器10的內部和排出室42,。脈動管11呈圓型,為盤旋狀,把冷媒輸送到排出減震器10并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管12。
以下說明以有技術的密閉式壓縮機壓縮冷媒的過程。
與壓縮機一起構成的主要循環(huán)部品,傳遞冷媒通過上述吸入管22輸送到吸入減震器20,在吸入減震器20,遞減冷媒的震動,由上述吸入閥3的動作,通過吸入孔5i向壓縮室2輸送冷媒,在壓縮室2內部,被壓縮的冷媒根據排出閥6的動作,通過排出孔5e輸送到上述排出室42。
冷媒在排出室42通過上述脈動管11流到上述排出減震器10上。在上述脈動管11和排出減震器10上被減低震動的冷媒,通過排出管12輸送到壓縮機的外部。
但是,上述構造的排出震動遞減裝置存在以下問題脈動減震器10的內部安裝上述脈動管11,脈動管11呈盤旋狀,并通過焊接固定在相對體積窄小的排出減震器10內部。因此,對上述脈動管11卷成盤旋狀的工藝,也存在著在排出減震器10內部因安裝卷簧狀脈動管11的繁瑣過程等問題,脈動管11和排出減震器10內側壁之間的距離相對小,所以存在著需要考慮脈動管11尾端和排出減震器10內側壁之間間距等問題。另外,脈動管11通過焊接固定在排出減震器10內部,如果脈動管11固定的不穩(wěn),在使用中就會震動脈動管11,反而使排出減震器10上發(fā)生震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密閉式壓縮機的排出脈動遞減裝置,包括氣缸底座1、減振器20、排出室42,其特征是在所述排出室42內裝有上墊板30,所述上墊板30上開有吸入通孔32、吸入通孔52、流入通孔33、排出通孔34及排出通孔35,該板分別與減振器20和減振器70連接并按裝在氣缸底座1上;在所述上墊板30上安裝有對壓縮后排出的冷媒流動時進行遞減脈動的導入板50和導出板60,可起到對壓縮后排出的冷媒進行消除脈動和震動作用。
同時,導入板50與導出板60是連為一體的結構,與上墊板30分別形成吸入室和脈動遞減流路64。
在導出板60上有漩渦狀凹槽,導出板60的吸入口62與排出室42連通,脈動遞減流路64末端與排出通孔35連通,以形成相對長的流路,從而遞減冷媒的脈動。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壓縮機排出室內部,由于導入板與連為一體的導出板形成密閉式壓縮機的脈動遞減裝置,因而相對減少了壓縮機脈動遞減裝置構成部件的數量,因此,和導入板連為一體的導出板被安裝在上墊板上,并形成脈動遞減流路,所以,形成脈動遞減流路的工序變得相對簡單,提高了加工及組裝工序的效率。
圖2為已有的密閉式壓縮機排出脈動遞減裝置前蓋的結構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密閉式壓縮機排出脈動遞減裝置實例結構部分剖面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例的導入板和導出板的平面示意圖。
圖5為圖4的A-A剖面圖。
圖中1.氣缸底座 2.壓縮室 3.吸入閥5.閥墊板 6.排出閥 7.密封墊8p、30.上墊板10.排出減震器11.脈動管20.吸入減震器22.吸入 32.吸入通孔33.流入通孔 34.排出通孔 35.排出通孔40.前蓋 42.排出室50.導入板
52.吸入通孔60.導出板62.吸入口64.脈動遞減流路70.排出減震器72.排出管同時,導入板50和導出板60是連為一體的結構,與上墊板30分別形成吸入室和脈動遞減流路64。
在導出板60上有漩渦狀凹槽,導出板60的吸入口62與排出室42連通,脈動遞減流路64末端與排出通孔35連通,以形成相對長的流路,從而遞減冷媒的脈動。
本發(fā)明簡化了構成排出脈動遞減裝置的構成部件,使組裝工序變得簡易,合理,不需要特別的尺寸管理。
以下參考本發(fā)明的密閉式壓縮機排出脈動遞減裝置的實例詳細說明。
如圖3、圖4圖、圖5所示,吸入減震器20是減低從壓縮室2外部吸入后輸送到壓縮室的冷媒的消音脈動部件,吸入管22向上述吸入減震器20流入冷媒。吸入減震器20上裝有上墊板30,上述上墊板30和閥總成一同安裝在氣缸底座1上,與上述閥總成接觸的反面,安裝前蓋40,使其內部形成排出室42。
在和前蓋40共同組成排出室42的上墊板30上,為了冷媒的流動開有多數個通孔,為了連通上述減震器20和以下要說明的吸入室52,首先,添加吸入通孔52,為了通過吸入室52和吸入孔5i,并連通壓縮室2,貫通上述上墊板30開有流入通孔33,為了把在壓縮室2壓縮的冷媒排出到排出室42,排出通孔34貫穿上述上墊板30,最后,冷媒從上述排出室42通過脈動遞減流路64輸送到排出減震器70,并貫穿排出通孔35。
在排出室42的內部,將連為一體的導入板50和導出板60安裝在上述上墊板30上,導入板50與上述上墊板30合在一起并在其內部形成吸入室,即吸入室形成在吸入減震器20和壓縮室2之間,以利于冷媒引導到壓縮室2。
如圖4所示,導出板60和導入板50連為一體,導出板60上形成漩渦式的凹槽,并和上述上墊板30組合形成脈動遞減流路64,上述脈動遞減流路64起著最大限度拉長流路的長度,并對壓縮后排出的周期性冷媒脈動進行遞減作用,作為上述脈動遞減流路64入口的吸入口62,將連通上述排出室42和脈動遞減流路64,上述脈動遞減流路64末端和上述上墊板30的排出通孔35連通。導入板50和導出板60的形成,如圖5、圖6,可以通過壓延鋼板加工后進行制作加工。
在上述上墊板30的一端安裝排出減震器70上,排出減震器70安裝在與吸入減震器20的相對應位置,在排出減震器70上裝有排出管72向外部輸送冷媒,起著減低排出冷媒的脈動和震動作用。
以下說明本發(fā)明的密閉式壓縮機的排出脈動遞減裝置的工作過程。
壓縮機一啟動,壓縮室2內的活塞作直線往復運動,根據上述活塞的運動,壓縮室2內部的壓力將發(fā)生變化,根據壓力的變化從壓縮機的外部吸入冷媒,并把壓縮的冷媒排出到壓縮機的外部。
在吸入過程中,通過上述吸入管22把冷媒輸送到吸入減震器20,在吸入減震器20減低震動后,通過吸入通孔32把冷媒輸送到吸入室,輸送到上述吸入室的冷媒通過流入通孔33和吸入孔5i流入到壓縮室2。輸送到上述壓縮室2的冷媒,經過活塞運動之后被壓縮,經過這樣的壓縮動作,提高上述壓縮室2內部的壓力,此時,排出閥將開放,在壓縮室2內部被壓縮的冷媒通過上述排出孔5e和排出通孔34排出到排出室42。
排出到上述排出室42的冷媒,通過上述吸入口62輸送到上述脈動遞減流路64的內部,并在通過呈漩渦狀流路長度相對較長的脈動遞減流路64時減低脈動。
經過上述脈動遞減流路64的冷媒,通過上述排出通孔35流動到排出減震器70,在上述排出減震器70內消除脈動和震動,隨后,上述排出減震器70內的冷媒通過排出管72輸送到壓縮機外部。
權利要求
1.一種密閉式壓縮機的排出脈動遞減裝置,包括氣缸底座(1)、減振器(20)、排出室(42),其特征是在所述排出室(42)內裝有上墊板(30),所述上墊板(30)上開有吸入通孔(32)、吸入通孔(52)、流入通孔(33)、排出通孔(34)及排出通孔(35),該板分別與減振器(20)和減振器(70)連接并按裝在氣缸底座(1)上;在所述上墊板(30)上安裝有對壓縮后排出的冷媒流動時進行遞減脈動的導入板(50)和導出板(60),可起到對壓縮后排出的冷媒進行消除脈動和震動作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閉式壓縮機的排出脈動遞減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導入板(50)與導出板(60)是連為一體的結構,與上墊板(30)分別形成吸入室和脈動遞減流路(64)。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閉式壓縮機的排出脈動遞減裝置,其特征是在所述導出板(60)上有漩渦狀凹槽,所述導出板(60)的吸入口(62)與排出室(42)連通,所述脈動遞減流路(64)末端與排出通孔(35)連通,以形成相對長的流路,從而遞減冷媒的脈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密閉式壓縮機的排出脈動遞減裝置,包括氣缸底座、減振器、排出室,其特點是在排出室內裝有上墊板,所述上墊板上開有吸入通孔排出減振器連接并安裝在氣缸底座上;在上墊板上安裝有對壓縮后排出的冷媒流動時進行遞減脈動的導入板和導出板,導入板和導出板是連為一體的結構,可起到對壓縮后排出的冷媒進行消除脈動和震動作用。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相對減少了壓縮機排出脈動遞減裝置構成部件的數量,與導入板連為一體的導出板被安裝在上墊板上,并形成相對較長的脈動遞減流路,所以,脈動遞減流路的工序變得相對簡單,提高了加工及組裝工序的效率。
文檔編號F04B39/00GK1455086SQ02116989
公開日2003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2年4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4月29日
發(fā)明者李孝宰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