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缸體水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發(fā)動機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氣缸體水套。
【背景技術】
[0002]傳統(tǒng)的現有的水套包括本體,在本體上開有四個左右并排的缸孔,這四個缸孔對應水套的內、外孔壁均圓柱面。同時,四個缸孔之間前、后側的區(qū)域均為鼻梁區(qū),該鼻梁區(qū)內側壁的上端部為豎直部。相應地,缸蓋上對應水套上的每個鼻梁區(qū)設有一個上水孔。另夕卜,本體的底面為平面,最左邊的缸孔對應的水套外壁后側下部為進水部,而最左邊的缸孔對應的水套外壁前側下端開有Rcl/8大小的放水孔,該放水孔與最左邊缸孔對應的水套連通。
[0003]現有結構的缺陷如下:1、水套裝在缸體上后,水套帶走的熱量容易過少或過多,這樣就會致使氣缸的缸壁過熱或過冷,而過冷或過熱都不好;若缸體過冷,則會使混合氣體燃燒不充分,從而使得排放不達標;若缸體過熱,則會發(fā)生爆震、表面點火,這樣就會影響氣缸的壽命,甚至于“拉缸”,為此急需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0004]2、水套裝在缸體上后,供應缸蓋鼻梁區(qū)的水量不足,這樣就導致缸蓋鼻梁區(qū)的冷卻效果不佳,宄其原因是水套相鄰兩個缸孔之間前、后側的鼻梁區(qū)間距過大,這樣就導致缸蓋上相對的兩個上水孔與缸蓋對應鼻梁區(qū)的距離太遠,從而導致冷卻水流到缸蓋鼻梁區(qū)的路徑過長,這樣就致使流到缸蓋鼻梁區(qū)的冷卻水不足。
[0005]3、放水孔的位置過高,其孔徑過小,這樣就導致水套放水不徹底,從而容易發(fā)生氧化腐蝕,進而導致水套生銹,為此急需解決上述技術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氣缸體水套,欲使缸體的缸壁溫度適中,并同時改善缸蓋鼻梁區(qū)的冷卻效果。
[0007]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氣缸體水套,在本體⑴上左右并排開有四個缸孔(Ia),該缸孔貫穿本體(I)的上端和下端;相鄰兩個所述缸孔(Ia)之間的區(qū)域連通,并在前、后側分別形成一個水套鼻梁區(qū)(Ib),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缸孔(Ia)對應的水套內孔壁為上小下大的圓錐面,該圓錐面的錐度U)為1° —2。,而缸孔(Ia)對應的水套內壁上端的直徑為Φ91.63mm,且缸孔(Ia)對應的水套內壁下端的直徑為Φ97.57mm ;每個所述缸孔(Ia)對應的水套外壁為上大下小的圓錐面,該圓錐面的錐度(β)為2° ;
[0008]每個所述水套鼻梁區(qū)(Ib)內側壁的上端部均為斜面,該斜面的斜度(Θ )為4° -6°,其豎直高度(Hl)為8.8-9.2_,該斜面通過鑄造成型,而該斜面使得前、后側的水套鼻梁區(qū)(Ib)均緊靠所述缸孔(Ia)的軸心線,且前、后側的兩個水套鼻梁區(qū)(Ib)之間的間距(L)為 32.5-33.5mm。
[0009]本實用新型在現有結構的基礎上,將每個所述缸孔對應的水套內壁由圓柱面調整為現在上小下大的圓錐面,該圓錐面的錐度為1.5° -2.5°,而缸孔上端的直徑為91.63mm,且缸孔下端的直徑為97.57mm。同時,將每個所述缸孔對應的水套外壁由原來的圓柱面調整為現在上大下小的圓錐面,該圓錐面的錐度為2°。與此同時,每個所述水套鼻梁區(qū)內側壁的上端部均為斜面,該斜面的斜度為4.5° —5.5°,其豎直高度為8.8-9.2_,該斜面通過鑄造成型,而該斜面使得前、后側的水套鼻梁區(qū)均緊靠所述缸孔的軸心線,且前、后側的兩個水套鼻梁區(qū)之間的間距為32.5-33.5_。
[0010]經過裝機測試,本實用新型裝在氣缸上后,本水套帶走的熱量適中,這樣就能讓氣缸缸壁的溫度適中,既不會太熱又不會太冷,這樣不僅能保證混合氣體燃燒充分,而且能夠保證整機的功率和扭矩,這樣就很好地克服了傳統(tǒng)結構的缺陷。經過上述結構改進后,可以使缸蓋上對應兩個上水孔(S)之間的間距更小,更靠近缸蓋的鼻梁區(qū),這樣就能有效縮短冷卻水從水套鼻梁區(qū)流到缸蓋鼻梁區(qū)的距離,從而使流到缸蓋鼻梁區(qū)的冷卻水更多,從而改善缸蓋的冷卻效果,這樣就通過很好的改動有效地克服了傳統(tǒng)結構存在的缺陷,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于制造。
[0011]作為本案的發(fā)明點之一,最左邊的所述缸孔(Ia)對應的水套外壁后側下部為進水部(Ic),該最左邊缸孔(Ia)對應的水套外壁前側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一個下凸臺(Id),該下凸臺通過鑄造一體成型在本體(I)上,其高度(H2)為5.5-6.5mm ;所述下凸臺(Id)位于進水部(Ic)正前方,而下凸臺(Id)為圓弧形結構,其圓心與最左邊的缸孔(Ia)圓心重合,下凸臺(Id)的厚度遵循水套壁厚變化規(guī)律;在所述下凸臺(Id)中央開有一個Rcl/4大小的放水孔(Ie),該放水孔與最左邊的缸孔(Ia)對應的水套連通。
[0012]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所述最左邊缸孔對應的水套外壁前側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一個下凸臺,該下凸臺通過鑄造一體成型在本體上,其高度為5.5-6.5mm ;所述下凸臺位于所述進水部正前方,而下凸臺為圓弧形結構,其圓心與最左邊的缸孔圓心重合,且所述放水孔開在該下凸臺中央,該放水孔的孔徑增大為Rcl/4。
[0013]經過上述設計后,所述放水孔的位置更低,這樣就能夠防止集水,從而很有效地放水,避免發(fā)生氧化反應,防止水套生銹。同時,所述放水孔的孔徑增大為Rcl/4,這樣更便于放水,提高放水速度。另外,所述下凸臺的結構與缸孔對應的水套前側壁一致,這樣就便于鑄造下凸臺,降低鑄造難度。
[0014]作為優(yōu)化設計,所述下凸臺(Id)的高度(H2)為6_,該下凸臺與本體⑴的連接處通過圓弧過渡,這樣就便于鑄造成型,盡量避免鑄造缺陷。
[0015]作為優(yōu)選,所述缸孔(Ia)對應的水套內壁的錐度(α)為2°,且所述豎直高度(Hl)為 9_。
[0016]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不僅能使缸體的缸壁溫度適中,既不會太熱又不會太冷,這樣能保證混合氣體燃燒充分,并能夠保證整機的功率和扭矩,而且本實用新型可以同時改善缸蓋鼻梁區(qū)的冷卻效果,另外本水套還可以防止集水,從而很有效地放水,避免發(fā)生氧化反應,防止水套生銹,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于實施。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的俯視圖;
[0019]圖3為圖1的A-A向剖視放大圖;
[0020]圖4為圖1的B-B向剖視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2]如圖1、2、3及4所示,一種氣缸體水套,在本體I上左右并排開有四個圓柱形的缸孔la,該缸孔Ia貫穿本體I的上端和下端。相鄰兩個缸孔Ia之間的區(qū)域連通,并在前、后側分別形成一個水套鼻梁區(qū)lb,本案共有6個水套鼻梁區(qū)lb。每個所述缸孔Ia對應的水套內壁為上小下大的圓錐面,該圓錐面的錐度α為I?!?。,并可進一步優(yōu)選為1.5°或2°。同時,缸孔Ia對應的水套內壁上端的直徑為Φ91.63mm,且缸孔Ia對應的水套內壁下端的直徑為Φ97.57πιπι。每個缸孔Ia對應的水套外壁為上大下小的圓錐面,該圓錐面的錐度β為2°。
[0023]每個所述水套鼻梁區(qū)Ib內側壁的上端部均為斜面,該斜面的斜度Θ為4。-6°,并可優(yōu)選為5°,該斜面的豎直高度Hl為8.8-9.2_,并可進一步優(yōu)選為9_。同時,上述斜面通過鑄造成型,而該斜面使得前、后側的水套鼻梁區(qū)Ib均緊靠缸孔Ia的軸心線,且前、后側的兩個水套鼻梁區(qū)Ib之間的間距L為32.5-33.5mm,并可進一步優(yōu)選為33mm。
[0024]如圖1、2、3及4所示,最左邊的缸孔Ia對應的水套外壁后側下部為進水部lc,該最左邊的缸孔Ia對應的水套外壁前側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一個下凸臺ld,該下凸臺通過鑄造一體成型在本體I上,且下凸臺Id與本體I的連接處通過圓弧過渡。并且,下凸臺Id的高度H2為5.5-6.5mm,并可進一步優(yōu)選為6mm。
[0025]所述下凸臺Id位于進水部Ic的正前方,而下凸臺Id為圓弧形結構,下凸臺Id的厚度與缸孔Ia的壁厚相等。在所述下凸臺Id中央開有一個大小為Rcl/4的放水孔le,該放水孔Ie與最左邊的缸孔Ia連通。
[0026]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實用新型為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氣缸體水套,在本體(I)上左右并排開有四個缸孔(Ia),該缸孔貫穿本體(I)的上端和下端;相鄰兩個所述缸孔(Ia)之間的區(qū)域連通,并在前、后側分別形成一個水套鼻梁區(qū)(lb),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缸孔(Ia)對應的水套內壁為上小下大的圓錐面,該圓錐面的錐度(α)為1° —2。,而缸孔(Ia)對應的水套內孔壁上端的直徑為Φ91.63mm,且缸孔(Ia)對應的水套內壁下端的直徑為Φ97.57mm;每個所述缸孔(Ia)對應的水套外壁為上大下小的圓錐面,該圓錐面的錐度(β)為2° ; 每個所述水套鼻梁區(qū)(Ib)內側壁的上端部均為斜面,該斜面的斜度(Θ)為4° -6°,其豎直高度(Hl)為8.8-9.2_,該斜面通過鑄造成型,而該斜面使得前、后側的水套鼻梁區(qū)(Ib)均緊靠所述缸孔(Ia)的軸心線,且前、后側的兩個水套鼻梁區(qū)(Ib)之間的間距(L)為32.5-33.5mm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缸體水套,其特征在于:最左邊的所述缸孔(Ia)對應的水套外壁后側下部為進水部(Ic),該最左邊缸孔(Ia)對應的水套外壁前側底面向下延伸形成一個下凸臺(Id),該下凸臺通過鑄造一體成型在本體(I)上,其高度(H2)為5.5-6.5mm ;所述下凸臺(Id)位于進水部(Ic)正前方,而下凸臺(Id)為圓弧形結構;在所述下凸臺(Id)中央開有一個Rcl/4大小的放水孔(Ie),該放水孔與最左邊的缸孔(Ia)對應的水套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缸體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凸臺(Id)的高度(H2)為6mm,該下凸臺與本體(I)的連接處通過圓弧過渡。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氣缸體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孔(Ia)對應的水套內孔壁的錐度(α)為2°,且所述豎直高度(Hl)為9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氣缸體水套,在本體上左右并排開有四個缸孔,缸孔貫穿本體的上端和下端;相鄰兩個缸孔之間的區(qū)域連通,并在前、后側分別形成一個水套鼻梁區(qū),每個缸孔對應的水套內壁為上小下大的圓錐面,圓錐面的錐度為1°—2°;每個缸孔對應的水套外壁為上大下小的圓錐面,圓錐面的錐度為2°;每個水套鼻梁區(qū)內側壁的上端部均為斜面,斜面的斜度為4°—6°,而斜面使得前、后側的水套鼻梁區(qū)均緊靠缸孔的軸心線,前、后側的兩個水套鼻梁區(qū)之間的間距為32.5-33.5mm。本實用新型不僅能使缸體的缸壁溫度適中,既不會太熱又不會太冷,這樣能保證混合氣體燃燒充分,并能夠保證整機的功率和扭矩,而本實用新型可以同時改善缸蓋鼻梁區(qū)的冷卻效果。
【IPC分類】F02F1-16
【公開號】CN204511681
【申請?zhí)枴緾N201420868746
【發(fā)明人】白天明, 延虎, 和艷萍, 張志義, 洪慶裕
【申請人】重慶凱特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7月29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