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中藥,該中藥是由見風消、小蕓木、冬里麻、山臘梅、羌活、蘭香草、刺藜、紫蘇葉、化橘紅、蒔蘿子、蛇蛻制成。臨床可以用于治療風寒型蕁麻疹。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中藥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中藥。
【背景技術(shù)】
[0002]蕁麻疹是一種常見易復發(fā)的過敏性疾病,病程長,可遷延數(shù)月、數(shù)年,經(jīng)久不愈?!妒備洝分杏涊d:“蓋身體風瘙而癢,瘙之隱隱而起是也?!薄夺t(yī)宗金鑒》云:“赤白游風如粟形,浮腫熱癢兼疼,表虛風襲怫郁久,血赤氣白熱化成?!苯Y(jié)合本病臨床表現(xiàn)當屬中醫(yī)“癮疹”、“赤白游風”范疇。本病的特征是皮膚出現(xiàn)瘙癢性風團,突然發(fā)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跡。目前,西藥用抗組胺、激素類藥治療,近期療效肯定,停藥則易復發(fā),常多年不愈,患者痛苦不堪。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中藥。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見風消、小蕓木、冬里麻、山臘梅、羌活、蘭香草、刺藜、紫蘇葉、化橘紅、蒔蘿子、蛇脫,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jīng)過加工制成。
[0005]制備本發(fā)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見風消30-50份、小蕓木20-40份、冬里麻20-40份、山臘梅10-30份、羌活10-30份、蘭香草10-30份、刺`藜10-30份、紫蘇葉10-30份、化橘紅10-20份、蒔蘿子10-20份、蛇蛻5-10份。
[0006]本發(fā)明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見風消40份、小蕓木30份、冬里麻30份、山臘梅20份、憲活20份、蘭香草20份、刺藜20份、紫蘇葉20份、化橘紅15份、蒔蘿子15份、蛇蛻8份。
[0007]本發(fā)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見風消:辛、溫。祛風,除濕,行氣散寒,解毒消腫。臨床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四肢麻木,痢疾,腸炎,跌打損傷,癰瘡腫毒,蕁麻疹,淋巴結(jié)結(jié)核等癥。
[0008]小蕓木:苦、辛、溫。歸胃、膀胱、肺經(jīng)。疏風解表,溫中行氣,散瘀消腫。臨床用于流感,感冒咳嗽,胃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等癥。
[0009]冬里麻:辛、微苦、涼。疏風止咳,清熱透疹,化瘀止血。用于外感風寒,咳血,小兒急驚風,麻疹不透,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癥。
[0010]山臘梅:辛、微苦、溫。歸肺、脾經(jīng)。祛風解表,芳香化濕。臨床用于流感,中暑,慢性支氣管炎,蚊蟻叮咬等癥。
[0011]羌活:辛、苦、溫。歸膀胱、腎經(jīng)。散寒祛風、勝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肩膀疼痛等。
[0012]蘭香草:辛、溫。疏風解表,驅(qū)寒除濕,散瘀止痛。臨床用于風寒感冒,頭痛,咳嗽,脘腹冷痛,傷食吐瀉,寒瘀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滯腹痛,風寒濕痹,跌打瘀腫,濕疹等癥。[0013]刺藜:淡,平?;钛?,調(diào)經(jīng),祛風止癢。用于月經(jīng)過多,痛經(jīng),閉經(jīng),過敏性皮炎,蕁麻疹等癥。
[0014]紫蘇葉: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jīng)。散寒解表,宣肺化痰,行氣和中,安胎,解魚蟹毒。臨床用于咳嗽痰多,惡心嘔吐,腹痛吐瀉,胎氣不和,妊娠惡陰,食魚蟹毒等癥。
[0015]化橘紅:苦、辛、溫。歸肺、脾經(jīng)。燥濕化痰,理氣,消積。用于風寒咳嗽痰多,嘔吐呃逆,食積不化,脘腹脹痛等癥。
[0016]蒔蘿子:辛、溫。歸脾、胃、肝、腎經(jīng)。溫脾開胃;散寒暖肝;理氣止痛。用于腹中冷痛;脅肋脹滿;嘔逆食少;寒疝。
[0017]蛇蛻:甘、咸、平。歸肝經(jīng)。祛風,定驚,退翳,止癢,解毒消腫。用于驚癇抽搐,角膜翳障,風疹瘙癢,口瘡,疔毒,燙傷等癥。
[0018]風邪為本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而“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shù)變”,風與寒相結(jié)而為風寒之邪;與熱相結(jié)而為風熱之邪。本發(fā)明中見風消行氣散寒、解毒,為君藥,小蕓木疏風解表、溫中行氣,冬里麻疏風、透疹,為臣藥,山臘梅祛風解表,羌活散寒祛風,蘭香草疏風解表,刺藜祛風止癢,紫蘇葉散寒解表,化橘紅理氣、消積,蒔蘿子溫脾開胃、散寒,蛇蛻祛風、止癢、解毒。共奏疏風止癢、散寒解表,溫脾解毒之功效,達到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目的。
[0019]本發(fā)明中藥于2008年至2010年臨床觀察風寒型蕁麻疹59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59例患者中,年齡最小19歲,最大52歲,發(fā)病時間多在2個月到4年,平均年齡30.1歲。
[0020]2、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頒布的《中醫(yī)病征診斷標準》
(1)突然發(fā)作,皮損為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水腫性斑塊,境界明顯;
(2)皮疹時起時落,劇烈瘙癢,發(fā)無定處,退后不留痕跡;
(3)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瀉,或有發(fā)熱、關(guān)節(jié)痛等癥狀,嚴重者可有呼吸困難,甚至引起窒息;
(4)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5)皮疹經(jīng)3個月以上不愈或反復間斷發(fā)作者為風寒型蕁麻疹。
[0021]風寒型蕁麻疹癥狀:全身粉白色,粉紅色風團樣扁平丘疹,作癢,遇風遇冷加重,或兼有發(fā)熱惡寒,無汗身痛,口不渴等癥,脈浮緊,苔白。
[0022]納入標準:
(1)臨床診斷符合風寒型蕁麻疹,但不包括膽堿能性、藥物性蕁麻疹、單純性皮膚劃痕
癥;
(2)年齡在18-50歲之間;
(3)病史3個月以上,每周至少癥狀發(fā)作3次以上或每2天發(fā)作一次。
[0023]排除標準:
(O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阿司咪唑、氯雷他定停藥時間小于4周;
(2)其他H1-受體拮抗劑,H2-受體拮抗劑,受體激動劑,鎮(zhèn)靜劑、阿司匹林類制劑或局部皮質(zhì)類固醇停藥時間小于2周;(3)全身用皮質(zhì)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停藥時間小于4周;
(4)患有心臟病,嚴重肺、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
(5)患有自身免疫病、慢性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精神病、高血壓、糖尿病、吸毒、酗酒者。
[0024]3、治療方法
3.1處方:見風消40g、小蕓木30g、冬里麻30g、山臘梅20g、羌活20g、蘭香草20g、刺藜20g、紫蘇葉20g、化橘紅15g、蒔蘿子15g、蛇蛻8g。
[0025]3.2制備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guī)工藝制成湯劑。
[0026]3.3服用方法:每次I劑,每日I次。
[0027]4、治療結(jié)果:
4.1治愈標準:
治愈:用藥后風團完全消退,瘙癢消失,停藥I個月后無復發(fā);
顯效:用藥后風團完全消退,瘙癢消失,停藥I周后復發(fā);
無效:風團、瘙癢未減輕。
[0028]4.2結(jié)果:59例患者中,治愈36例(61%),顯效17例(28.8%),無效6例(10.2%),總有效率89.8%。本發(fā)明用于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中藥,是經(jīng)過臨床試驗來證明的,效果明顯,療效突出。`
[0029]5、典型病例
5.1孫某,女,26歲,全身出現(xiàn)皮疹,反復發(fā)作一年余,曾服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藥。來醫(yī)院就診,全身紅色風團樣扁平丘疹,患者自覺瘙癢、遇風遇冷加重。診見舌苔薄白,脈浮。診斷為風寒型蕁麻疹,服用本發(fā)明藥物。一周后復診,癥狀減輕。再服一月,癥狀消失。堅持服用,第二個月停藥后癥狀未再發(fā)作,一年隨訪未復發(fā)。
[0030]5.2劉某,男,32歲?;颊咴V近2年來,全身皮膚出現(xiàn)風團,時起時消,遇風遇冷加重,服抗過敏藥物后即減輕,停藥后復發(fā)。經(jīng)檢查,軀干、四肢散發(fā)大小不等,形態(tài)不一的紅色風團樣皮疹,周圍紅暈,觸之硬,部分皮疹融合成大片,可見搔痕血痂。舌苔薄白,脈細數(shù)。診斷為風寒型蕁麻疹急性發(fā)作。服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3天后,皮疹全部消退,未見新生。繼服中藥一月,I天I劑,以鞏固療效,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具體實施方式】
[0031]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對本發(fā)明沒有限制。
[0032]實施例1,一種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中藥,是由見風消30g、小蕓木20g、冬里麻20g、山臘梅10g、羌活10g、蘭香草10g、刺藜10g、紫蘇葉10g、化橘紅10g、蒔蘿子10g、蛇蛻5g制成。
[0033]實施例2,一種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中藥,是由見風消40g、小蕓木30g、冬里麻30g、山臘梅20g、羌活20g、蘭香草20g、刺藜20g、紫蘇葉20g、化橘紅15g、蒔蘿子15g、蛇蛻8g制成。
[0034]實施例3,一種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中藥,是由見風消50g、小蕓木40g、冬里麻40g、山臘梅30g、羌活30g、蘭香草30g、刺藜30g、紫蘇葉30g、化橘紅20g、蒔蘿子20g、蛇蛻IOg制成。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見風消30-50份、小蕓木20-40份、冬里麻20-40份、山臘梅10-30份、羌活10-30份、蘭香草10-30份、刺藜10-30份、紫蘇葉10-30份、化橘紅10-20份、蒔蘿子10_20份、蛇蛻5-10 份。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見風消40份、小蕓木30份、冬里麻30份、山臘梅20份、羌活20份、蘭香草20份、刺藜20份、紫蘇葉20份、化橘紅15`份、蒔蘿子15份、蛇蛻8份。
【文檔編號】A61K36/85GK103816297SQ201410091055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3月13日
【發(fā)明者】李曰富, 隋延輝 申請人:李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