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壓過濾熱交換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低壓過濾熱交換器,它具有可拆卸地組裝為一體且上、下分布的上、下殼體單元,其內部具有一個燃氣流動腔體,燃氣流動腔體具有接于汽車燃氣供給管路的燃氣進口端和燃氣出口端,上殼體單元內部設有將燃氣進口端進入的燃氣導入燃氣流動腔體而使得燃氣與下殼體單元的殼壁充分接觸的燃氣導流結構,下殼體單元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排污的排放裝置;下殼體結構的外部周向設有一個殼體結構,該殼體結構與下殼體單元共同組成一個封閉的發(fā)動機冷卻液流動腔體結構,該發(fā)動機冷卻液流動腔體結構具有上、下錯開布置的冷卻介質進口和冷卻介質出口。該低壓過濾熱交換器能夠確保天然氣發(fā)動機在低溫惡劣環(huán)境下高速大負荷運行時噴嘴開啟的可靠性,且自身成本低。
【專利說明】低壓過濾熱交換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燃氣汽車的熱交換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低壓過濾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0002]由于全球變暖,PM2.5及霧霾大量增加,導致天然氣發(fā)動機和汽車保有量大量增力口,在燃氣發(fā)動機上,由于排放和經(jīng)濟性的需要,大量采用天然氣噴射控制系統(tǒng),噴射系統(tǒng)中噴嘴是最重要、最精密的燃氣計量部件,但由于天然氣在提煉、加氣站充裝等過程中會不斷摻雜一些油污、水份,隨著發(fā)動機高速大負荷運行時,減壓器后的天然氣溫度低于零攝氏度以下,此時天然氣中的油污黏度增大、水份凝聚結冰,油污、水份隨天然氣流入噴嘴,不斷聚集在噴嘴內部靜鐵芯、動鐵芯周圍,增加了噴嘴的開啟難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低壓過濾熱交換器,其通過發(fā)動機循環(huán)水對減壓后的天然氣經(jīng)行加熱,降低結冰、油污帶來的黏性,確保噴嘴低溫運行時成功開啟。
[0004]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低壓過濾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它具有:
[0006]可拆卸地組裝為一體且上、下分布的上、下殼體單元(1,2),其內部具有一個供燃氣汽車的燃氣流動的燃氣流動腔體,所述燃氣流動腔體具有接于汽車燃氣供給管路的燃氣進口端(7)和燃氣出口端(8),所述上殼體單元內部設有將燃氣進口端進入的燃氣導入燃氣流動腔體而使得燃氣與下殼體單元的殼壁充分接觸的燃氣導流結構,所述下殼體單元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排污的排放裝置(4);
[0007]所述下殼體結構(2 )的外部周向設有一個殼體結構(3 ),該殼體結構(3 )與下殼體單元共同組成一個封閉的發(fā)動機冷卻液流動腔體結構,該發(fā)動機冷卻液流動腔體結構具有一個上、下錯開布置的冷卻介質進口(5)和冷卻介質出口(6)。
[0008]所述排放裝置為設于下殼體結構底部的放油螺栓或者排污閥。
[0009]所述燃氣導流結構為將進入燃氣進口端(7 )的燃氣流經(jīng)自身且設于下殼體單元內壁的燃氣加熱流道,該燃氣加熱流道的流道壁緊貼于下殼體單元內壁或者與下殼體單元的內壁共同構成的。
[0010]所述燃氣加熱流道為螺旋狀或者迷宮狀結構。
[0011]所述燃氣導流結構包括:
[0012]將上殼體單元的內腔體、下殼體單元內腔體隔離的分隔元件(9),從而將燃氣流動腔體分隔成分布位于分隔元件上部、下部的上腔體、下腔體;
[0013]設置于分隔元件之上且對進入燃氣進口端的燃氣起緩沖導流作用的弧形燃氣緩沖導流壁(10),在弧形燃氣緩沖導流壁朝向燃氣進口端一側具有位于分隔元件之上的燃氣通道,該燃氣緩沖導流壁下腔體、燃氣出口端互通。
[0014]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 I)將燃氣汽車的供給燃氣流經(jīng)燃氣流動腔體而通過發(fā)動機冷卻液進行加熱,在降低發(fā)動機冷卻液自身溫度的同時,提高供給發(fā)動機燃氣的溫度,保證燃氣汽車工作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
[0016](2)下殼體單元所設置排放裝置(螺栓結構、排污閥)有利于排除久積于下殼體單元內部的雜質,對于整個低壓過濾熱交換器的工作壽命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便于后期的維護和保養(yǎng)。
[0017](3)燃氣導流結構保證了燃氣與發(fā)動機冷卻液之間接觸時間更長,熱交換更加充分。
[0018](4)分隔元件配合弧形燃氣緩沖導流壁能夠防止壓力較高的燃氣對低壓過濾熱交換器內部的沖擊,使得燃氣的流動更加平穩(wěn)、流暢
[0019]綜上所述,該低壓過濾熱交換器能夠確保天然氣發(fā)動機在低溫惡劣環(huán)境下高速大負荷運行時噴嘴開啟的可靠性,且自身成本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主視圖。
[0021]圖2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俯視圖。
[0022]圖3a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立體圖。
[0023]圖3b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省略部分結構的立體圖。
[0024]圖4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中上殼體俯視圖。
[0025]圖5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中上殼體仰視圖。
[0026]圖6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中上殼體側視圖。
[0027]圖7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中上殼體立體圖。
[0028]圖8為圖5中A-A剖視圖。
[0029]圖9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中水腔體結構示意圖。
[0030]圖10為圖9中B-B剖視圖。
[0031]圖11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中下殼體主視圖。
[0032]圖12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中下殼體俯視圖。
[0033]圖13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中下殼體立體圖。
[0034]圖14為圖11中C-C剖視圖。
[0035]圖15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中壓緊螺母主視圖。
[0036]圖16為低壓過濾熱交換器中壓緊螺母俯視圖。
[0037]圖17為圖15中D-D剖視圖。
[0038]圖18為圖16中E-E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004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低壓過濾熱交換器的主視圖,其中,符號I是低壓過濾熱交換器的上殼體單元,其大體上為圓柱狀結構,該圓柱狀結構的上殼體單元內部具有一個腔體,且下部為敞口,便于對接下殼體單元。上殼體單元I由環(huán)形殼壁la、上蓋部Ib構成一個一端開口的有底筒狀(參見圖4?8),上殼體單元的內壁在靠近開口處設置有用于組裝使用的內螺紋結構。在所述環(huán)形殼壁安裝有共軸布置的燃氣進口端7和燃氣出口端8,通過相應的接頭快速進行安裝。在組裝狀態(tài)下,該環(huán)形殼壁與上蓋部所圍護而成的腔體中設置有燃氣導流結構,所述燃氣導流結構包括:將上殼體單元的內腔體、下殼體單元內腔體隔離的分隔元件9,從而將燃氣流動腔體分隔成分布位于分隔元件上部、下部的上腔體、下腔體;設置于分隔元件之上且對進入燃氣進口端的燃氣起緩沖導流作用的弧形燃氣緩沖導流壁10,在弧形燃氣緩沖導流壁朝向燃氣進口端一側具有位于分隔元件之上的燃氣通道,該燃氣緩沖導流壁下腔體、燃氣出口端互通。
[0041]參見圖11?14,下殼體單元為含圓柱狀的殼身,且該圓柱狀的殼身下部呈錐狀,上部則通過諸如螺紋結構配合密封圈而與上殼體單元進行組裝。另外,在錐狀部分設置有用于放出油污的排放裝置4,諸如便于手動操作的放油螺栓,考慮到智能化操作,選擇電控排污閥是較為適宜的,附之相應的傳感器(諸如液位傳感器)安裝于下殼體單元內部則可實現(xiàn)自動排放。
[0042]在本實用新型中,上、下殼體單元間的組裝結構部分安裝有對應的密封圈結構,這對于保證結構的密閉性至關重要,而且,可拆卸的組裝結構對于后期的維護和保養(yǎng)也有幫助。
[0043]參見圖3a、3b,在上、下殼體單元組裝完畢則在其內部形成一個供燃氣汽車的燃氣流動的燃氣流動腔體,該燃氣流動腔體的流動路線是燃氣進口端一上殼體單元內腔體一下殼體內腔體一弧形燃氣緩沖導流壁內腔體一燃氣出口端,由于燃氣流動腔體接于汽車燃氣供給管路,故而能夠持續(xù)的對燃氣進行熱交換,這里的熱交換結構主要是在所述下殼體結構2的外部周向設置的一個殼體結構3而形成(參見圖11?14),該殼體結構3與下殼體單元共同組成一個封閉的發(fā)動機冷卻液流動腔體結構,該發(fā)動機冷卻液流動腔體結構具有一個上、下錯開布置的冷卻介質進口 5和冷卻介質出口 6,該殼體結構3與下殼體單元之間形成一個環(huán)形的發(fā)動機冷卻液流動腔體,可以持續(xù)對流經(jīng)下殼體單元內腔體的燃氣進行熱交換。
[0044]參見圖2,安裝有相應結構的燃氣進口端和燃氣出口端是共軸布置的。
[0045]參見圖9、10,殼體結構3為筒狀結構,其上端可以選擇與下殼體單元之間以螺紋結構配合密封圈進行組裝,亦可以選擇在上、下殼體單元組裝結構處留出環(huán)形嵌入槽,該殼體結構直接配合密封圈而嵌入該環(huán)形嵌入槽中,殼體結構下部則通過壓緊螺母11 (其結構參見圖15?18)而將其頂設于上殼體單元,對應的是,在下殼體單元的殼身設置有與壓緊螺母配合的螺紋結構,在該壓緊螺母與殼體結構之間設置有相應的密封圈結構。而冷卻介質進口 5和冷卻介質出口 6處于殼體結構同一剖切面上,且一上一下錯位布置,保證發(fā)動機冷卻液與燃氣的熱交換時間。
[0046]另外,所述燃氣導流結構除前述結構之外,還可以是:將進入燃氣進口端7的燃氣流經(jīng)自身且設于下殼體單元內壁的燃氣加熱流道,該燃氣加熱流道的流道壁緊貼于下殼體單元內壁或者與下殼體單元的內壁共同構成的,為使得燃氣的熱交換時間更長,所述燃氣加熱流道為螺旋狀或者迷宮狀結構是大有裨益的。
[004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凡是屬于本實用新型原理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進行的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低壓過濾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它具有: 可拆卸地組裝為一體且上、下分布的上、下殼體單元(1,2),其內部具有一個供燃氣汽車的燃氣流動的燃氣流動腔體,所述燃氣流動腔體具有接于汽車燃氣供給管路的燃氣進口端(7)和燃氣出口端(8),所述上殼體單元內部設有將燃氣進口端進入的燃氣導入燃氣流動腔體而使得燃氣與下殼體單元的殼壁充分接觸的燃氣導流結構,所述下殼體單元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排污的排放裝置(4); 所述下殼體結構(2)的外部周向設有一個殼體結構(3),該殼體結構(3)與下殼體單元共同組成一個封閉的發(fā)動機冷卻液流動腔體結構,該發(fā)動機冷卻液流動腔體結構具有一個上、下錯開布置的冷卻介質進口(5)和冷卻介質出口(6)。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壓過濾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裝置為設于下殼體結構底部的放油螺栓或者排污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壓過濾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導流結構為將進入燃氣進口端(7)的燃氣流經(jīng)自身且設于下殼體單元內壁的燃氣加熱流道,該燃氣加熱流道的流道壁緊貼于下殼體單元內壁或者與下殼體單元的內壁共同構成的。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低壓過濾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加熱流道為螺旋狀或者迷宮狀結構。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壓過濾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導流結構包括: 將上殼體單元的內腔體、下殼體單元內腔體隔離的分隔元件(9),從而將燃氣流動腔體分隔成分布位于分隔元件上部、下部的上腔體、下腔體; 設置于分隔元件之上且對進入燃氣進口端的燃氣起緩沖導流作用的弧形燃氣緩沖導流壁(10),在弧形燃氣緩沖導流壁朝向燃氣進口端一側具有位于分隔元件之上的燃氣通道,該燃氣緩沖導流壁下腔體、燃氣出口端互通。
【文檔編號】F02M21/06GK203702378SQ201420101733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3月7日
【發(fā)明者】徐賢偉, 李鍵, 段洪強, 吳新星, 劉軍, 李源龍, 鄭濤, 孫懿, 李貴賓, 孫孝亮 申請人:上海依相動力系統(tǒng)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