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將發(fā)動機和化油器連接在一起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
用夾緊箍66緊固在接頭構件65的連接部分62一側的外圓周表面,同時用夾緊箍67緊固在接頭構件65的連接部分64一側的外圓周表面,由此,將發(fā)動機61一側的連接部分62和化油器63一側的連接部分64連接在一起。夾緊箍66、67的緊固由螺釘(未示出)完成。
然而,在上述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相關技術中,在將夾緊箍66、67固定在接頭構件65上的過程中,在如圖12所示的某些情況下,夾緊箍66、67會發(fā)生位移,造成其中的一個疊置在另外一個上。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擰松螺釘,回復夾緊箍66、67,以校正其安裝位置,并且用螺釘再次緊固夾緊箍。這樣,使得夾緊箍的固定操作十分麻煩。
為實現(xiàn)這個目的,提供了一種用于把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連接在一起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結構包括一個用環(huán)形橡膠制成的連接構件,其中以相對的狀態(tài)插入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一個適于緊固接頭構件的外圓周表面的發(fā)動機側部分并把接頭構件固定到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上的第一夾緊箍;一個適于緊固接頭構件的外圓周表面的化油器側連接部分并把接頭構件固定到化油器側連接部件上的第二夾緊箍;以及分別設置在第一、第二夾緊箍的相對部分的外圓周表面上并適于防止夾緊箍相互疊置的突起。
在如此形成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中,分別在用于將把接頭構件固定在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上的第一夾緊箍和用于將接合構件固定在化油器側連接部分的第二夾緊箍上的相對部分的外圓周表面上設置突起。因此,由于這兩個突起,可以防止第一和第二夾緊箍相互靠近,并且夾緊箍不會彼此相互疊置。這使得第一和第二夾緊箍能夠在適當?shù)奈恢冒呀宇^構件固定在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上。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其他結構特征在于,當將連接構件固定在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上時,兩個突起位于第一和第二夾緊箍的上部。根據(jù)這樣的布置,實施第一和第二夾緊箍緊固操作的操作者能確定突起的位置,從而可以很容易地實施緊固操作。也就是說,由于把兩個突起設置在通常以站著的姿勢實施該夾緊箍緊固操作同時向下看目標部件的操作者可以在操作期間從上側看見突起的位置,所以提高了工作效率。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其他結構特征在于,一個適于把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連接在一起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該結構設有一個用環(huán)形橡膠制成的接合部件,其中以相對的狀態(tài)插入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一個適于緊固接頭構件的外圓周表面的發(fā)動機側部分并把接頭構件固定在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上的第一夾緊箍;一個適于緊固接頭構件的外圓周表面的化油器側部分并把接頭構件固定在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上的第二夾緊箍;一個設置在第一、第二夾緊箍之一的外圓周表面上的突起;以及一個位移限制部分,它從其上固定著第一和第二夾緊箍種的另一個的發(fā)動機或化油器一側向一個位于突起附近的位置延伸,與所述第二夾緊箍的外圓周表面保持間隔預定的距離,并限制突起移動到所述第二夾緊箍的側面。
在如此形成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中,突起設置在用于把接合構件固定到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上的第一夾緊箍或用于把接頭構件固定到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上的第二夾緊箍的外圓周表面上。當其上設置有突起的一個夾緊箍是固定在發(fā)動機上的夾緊箍時,能提供這樣的位移限制部分,即,其適于限制所述第一夾緊箍從的化油器側部分朝突起移動到另一個夾緊箍。
當其上設置有突起的一個夾緊箍是固定在化油器上的夾緊箍時,能提供這樣的位移限制部分,即,其適于限制所述第一夾緊箍從發(fā)動機側部分朝突起移向另一個夾緊箍。因此,由位移限制部分限制第一所述夾緊箍移向另一個夾緊箍,同時由突起限制所述第二夾緊箍移向另一個夾緊箍。結果,可以將接合構件固定在位于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上的正確位置上,而且不會造成造成第一和第二夾緊箍彼此相互疊置。只要突起設置在外圓周表面上或第一或第二夾緊箍的端面和設置在第一、第二夾緊箍的外圓周表面上,本實施例中的突起就可滿足其目的。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其他結構特征在于,當連接構件固定在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上時,使兩個突起定位于除第一、第二夾緊箍之外的一個夾緊箍的上側部分上,并且位移限制部分位于另外的夾緊箍的上方。這樣也能使實施夾緊箍緊固操作的操作者以一個舒適的姿式確定突起的位置,并因此容易地實施操作。
圖1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一個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2是表示圖1所示結構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圖3是表示固定在發(fā)動機一側上的夾緊箍的側視圖。
圖4是表示圖3所示夾緊箍的突起的俯視圖。
圖5是表示固定在化油器一側上的夾緊箍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圖5所示的夾緊箍的突起的俯視圖。
圖7是表示一組夾緊箍的組裝狀態(tài)的俯視圖。
圖8是表示用于實施例模式中所使用的每個夾緊箍的另一個例子的主要部分的透視圖。
圖9是表示用于實施例模式中所使用的每個夾緊箍的每一個例子的主要部分的透視圖。
圖10是表示用于實施例模式中的每個夾緊箍的又一個例子的主要部分的透視圖。
圖11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另一個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12是表示一個現(xiàn)有技術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結構的主視圖。
將接頭構件20做成環(huán)形,從而接頭構件具有如圖2所示的橫截面。也就是說,接頭構件20的內(nèi)圓周表面的軸向中心部分設置有一個朝軸線的中心延伸的環(huán)形分隔部分21。一個由該分隔部分21的一個側面形成的部分和接頭構件20的內(nèi)圓周表面的一個側部共同形成一個用于把發(fā)動機11的連接部分12插入其中的發(fā)動機側固定部分22。由分隔部分21的另一側面和接頭構件20的內(nèi)圓周表面的另一個側部共同形成一個用于把化油器13的連接部分14插入其中的化油器側固定部分23。
以與發(fā)動機11的連接部分12的外圓周表面互補的方式將發(fā)動機側固定部分22的內(nèi)圓周表面做成凹入并突出的形狀(發(fā)動機側固定部分22的內(nèi)圓周表面與連接部分12的外圓周表面相接合)。以與化油器13的連接部分14的外圓周表面互補的方式將化油器側固定部分23的內(nèi)圓周表面做成凹入并突出的形狀。如此地設定分隔部分21的內(nèi)圓周表面的直徑,從而分隔部分21的內(nèi)圓周表面21a變得與連接部分14的內(nèi)圓周表面14a平齊。同樣設定分隔部分21的內(nèi)圓周表面21a和連接部分12的內(nèi)圓周表面12a,從而其內(nèi)圓周表面21a、12a變得相互平齊。因此,以連接部分12和連接部分14間沒有縫隙的密封狀態(tài)使它們連接在一起,從而它們的內(nèi)圓周表面變得相互平齊。
在接頭構件20的外圓周表面的兩側上設置固定凹部24、25。在固定凹部24中裝配一個用于把接頭構件20的發(fā)動機側固定部分22壓緊并固定在發(fā)動機11的連接部分12上的夾緊箍30。在固定凹部25中裝配一個用于把接頭構件20的化油器側固定部分23壓緊并固定在化油器13的連接部分14上的夾緊箍40。
以一定的間隔分別在接頭構件20的外圓周表面的兩個端面?zhèn)仍O置兩個突起(未示出),同時發(fā)動機11和化油器13設置有一個可與兩個突起間的部分接合的突起(未示出)。當相對的突起相互接合時,可以使接合部分20相對于發(fā)動機11和化油器13定位。
如圖3所示,構成本發(fā)明的第一夾緊箍的夾緊箍30設置有一個通過把帶狀金屬板彎曲成環(huán)狀而形成的箍體31,該箍體31的兩個端部側上螺栓32和螺母33。在箍體31的一端上設置有用于把螺母33固定于其上的螺母固定部分34。形成螺母固定部分34的下側,以便具有一個用來在其中固定螺母33的凹部,并且在螺母固定部分33的上表面部分的中心部分處以下述方式設置一個可使螺栓32的螺紋部分32a從中穿過的孔(未示出),即,所述孔與螺母33的螺紋孔同軸地延伸。
箍體31在其從其螺母固定部分34向下間隔預定的距離的部分上設置一個臺階部分31a。箍體31的下端側部分31b可以沿著箍體上端側部分的內(nèi)圓周表面的箍體31的螺母固定部分和臺階部分31a之間的部分移動。箍體31的所述第二端側部分31b的這個運動使改變了箍體31形成的環(huán)的直徑。
箍體31在其從所述其第二端部向上間隔預定距離1的部分上設置一個突起31c,所述突起通過彎曲箍體31而向箍體31的外圓周表面?zhèn)妊由臁.斣撏黄?1c碰撞到位于箍體31的所述第一端部的螺母固定部分34時,箍體31的所述第二端側部分31b不能再沿箍體31的所述第一端側部分的內(nèi)圓周表面移動。所述第二端側部分31b構成了箍體31的通過焊接固定在箍體上的一部分。
與螺母固定部分34形狀相同的螺栓鎖緊部分35設置在位于箍體的所述第二端部的側面上的突起31c的上端側上,從而螺栓鎖緊部分35與螺母固定部分34相對并且與其呈垂直倒置的關系。形成螺栓鎖緊部分35,以便在其上側具有一個能與螺栓32的頭部32b接合的凹陷部,并且在其底面部分的中心部分處設置一個可以插入螺栓32的螺紋部分32a的孔(未示出)。因此,當通過螺栓32的螺紋部分32a插穿過螺栓鎖緊部分35和螺母固定部分34的孔而把螺栓32擰入螺母33時,可使箍體31形成環(huán)形。另外,當擰緊螺栓32和螺母33時,可減小環(huán)形箍體的直徑。
在用于鎖緊螺栓32的螺紋部分的螺栓鎖緊部分35和螺母固定部分34之間設置一個套管36,以便防止超過所需地緊固螺栓32和螺母33。突起37固定在箍體31的外圓周表面的處于其上部的部分上,箍體的在連接構件10的上部設置在摩托車發(fā)動機11的連接部分12和化油器13的連接部分14之間。如圖4所示,突起37包括在其兩端形成的寬固定構件37a、37b以及在固定構件37a、37b之間形成并彎曲的窄彎曲部分37c,從而突起向外延伸,并且通過點焊將固定構件37a、37b分別固定在箍體31上。
突起37固定在箍體31上,從而突起37的在把連接構件10連接到連接部分12、14上時將要定位在夾緊箍40的側面的部分從箍體31上突出。在突起37的端面上設定固定構件37a、37b和彎曲部分37c,從而使固定構件37a、37b和彎曲部分37c定位于同一個垂直平面上。
圖5表示構成本發(fā)明的第二夾緊箍的夾緊箍40。在所述夾緊箍40中,將箍體41的寬度設定成窄于夾緊箍30的箍體31的寬度。在如圖6所示的位置上把由固定構件47a、47b和彎曲部分47c構成的突起47固定在箍體41上。也就是說,設定突起47,在該側,固定構件47a、47b和彎曲部分47c的端面處于同一垂直平面上,從而當將連接構件10連接在連接部分12、14上時,突起47的突出側置于一個將要位于夾緊箍30的側面上的部分,。
夾緊箍40其他部分的構造與所述夾緊箍30對應部分的構造相同。因此,對夾緊箍40中這樣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參考標號。以如圖1和7所示的相對的狀態(tài)設置相應的突起37、47的方式把夾緊箍30、40裝配在接頭構件20的固定槽24、25上。
現(xiàn)在將對具有上述構造的連接構件10的固定方法進行描述。首先,使突起37朝上地將夾緊箍30裝配在接頭構件20的固定槽24中,同時使突起47朝上地將夾緊箍40在接頭構件20的固定槽25中。然后,在夾緊箍30、40上的螺栓32和螺母33被擰松的狀態(tài)下,把發(fā)動機11的連接部分12插入接頭構件20的發(fā)動機側固定部分22,并且把化油器13的連接部分14插入接頭構件20的化油器側固定部分23。
接著,通過沿接頭構件20的固定槽24、25的圓周方向轉動夾緊箍30、40以對其進行精細地調節(jié),從而使突起37、47處于相對的狀態(tài)。然后,通過用起子擰緊螺栓32而分別由夾緊箍30、40把接頭構件20固定在發(fā)動機11的連接部分12和化油器13的連接部分14上。在這種情況下,螺栓32位于圖1所示連接構件的后側上,并且頭部32b處于朝上的狀態(tài)。因此,在確定突起37、47的位置的同時,操作者能以舒服的姿式擰緊螺栓32。
因而,在本實施例的這個模式中,用于把接頭構件20固定在發(fā)動機11的連接部分12和化油器13的連接部分14上的夾緊箍30、40的相對部分分別設有突起37、47。因此,當擰緊螺栓32和螺母33時,夾緊箍30、40不會相互疊置。這樣使得夾緊箍30、40在正確的位置上裝配在接頭構件20的相應的固定槽24、25中。
當在夾緊箍固定操作過程中使突起37、47置于夾緊箍的上側時,在可確定突起37、47的位置時擰緊螺栓。在該螺栓的擰緊過程中,螺栓32的頭部32b處于朝上的狀態(tài),從而可很容易地實施螺栓的擰緊操作。
圖8示出了箍體51、52,它們作為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實施例中的夾緊箍箍體的另一個示例。在這些箍體51、52的相對的部分上設有突起51a、52a,它們由通過彎曲相應的箍體51、52而形成的彎曲部分構成,以便從各箍體的外圓周表面伸出,以代替上述夾緊箍30、40的突起37、47。在圖8所示例子中的夾緊箍其余部分的構造與夾緊箍30、40的對應部分的構造相同。
在圖8的箍體中,可以僅通過彎曲每個夾緊箍51、52的一部分而形成突起51a、52a,從而可以簡單且低成本地制造連接構件固定結構。該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其他操作和效果與在實施例的上述模式中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對應操作和效果相同。
圖9表示箍體53、54,它們是用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實施例中的夾緊箍箍體的再一個例子。這些箍體53、54的相對部分的外圓周表面設有方塊形突起53a、54a,而不是上述夾緊箍30、40的突起37、47。圖9所示夾緊箍的其他部分的構造與夾緊箍30、40中對應部分的構造相同。另外,在本例中設有夾緊箍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也具有與實施例的上述模式相同的操作和效果。
圖10示出了箍體55,56,它們作為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實施例中的夾緊箍的箍體的又一個例子,這些箍體55、56的在其相對的部分設置有方板形突起55a、56a,而不是上述夾緊箍30、40的突起37、47。通過使突起構件和對應的箍體55、56成為一整體而形成突起55a、56a。通過使突起構件向箍體55、56的外圓周表面彎曲而形成突起55a、56a。除突起以外的夾緊箍55、56的其它部分的構造與夾緊箍30、40中對應部分的構造相同。
在圖10的例子中,可以僅通過在制造箍體的過程使突起構件與箍體55,56做成一整體并彎曲突起構件而形成突起55a、56a。這樣可以非常簡單地且低成本地形成突起55a、56a。該例中其他的操作和效果與前面上述的每個例子中對應的操作和效果相同。
圖11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實施例的另一個模式。根據(jù)該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構造,夾緊箍50沒有設置與夾緊箍30的突起37相對應的突起。適于限制夾緊箍30向夾緊箍50側面移動的位移限制部分58從化油器13伸向夾緊箍30的突起37。該位移限制部分58設置在一個與夾緊箍50的外圓周表面保持間隔預定的距離的位置上,從而不會在把夾緊箍50固定到接頭構件上和將其從接頭構件上移走的操作中發(fā)生故障。該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其他部分的構造與圖1所示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對應部分的構造相同。因此,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參考標號表示。
根據(jù)圖11的實施例,由夾緊箍30的突起37阻止夾緊箍50朝夾緊箍30側移動,并且由設置在化油器13上的位移限制部分58阻止夾緊箍30朝夾緊箍50移動。所述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其他操作和效果與圖1所示連接構件固定結構的對應操作和效果相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模式,而是可以適當?shù)姆绞綄ζ溥M行改進和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適用于把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連接在一起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其特征為,該結構設有一個環(huán)形的橡膠接頭構件,其中以相對的狀態(tài)插入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一個第一夾緊箍,它適于通過緊固發(fā)動機側部分的位于接頭構件的外圓周表面上的部分而將接頭構件固定在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上;一個第二夾緊箍,它適于通過緊固化油器側部分的位于接頭構件的外圓周表面上的部分而將接頭構件固定在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上;以及設置在第一和第二夾緊箍的相對部分的外圓周表面上并且適于防止夾緊箍相互疊置的突起。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其特征為,當連接構件固定在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上時,兩個突起位于第一和第二夾緊箍的上側部分上。
3.一種適于把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連接在一起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其特征為,該結構設有一個環(huán)形的橡膠接頭構件,其中以相對的狀態(tài)插入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一個第一夾緊箍,它適于通過緊固發(fā)動機側部分的位于接頭構件的外圓周表面上的部分而將接頭構件固定在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上;一個第二夾緊箍,它適于通過緊固化油器側部分的位于接頭構件的外圓周表面上的部分而將接頭構件固定在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上;一個設置在第一和第二夾緊箍之一的外圓周表面上的突起;以及一個位移限制部分,它從其上固定第一和第二夾緊箍中的另一個的發(fā)動機側或化油器側向一個位于突起附近的位置延伸預定距離,從而保持與上述第二夾緊箍的外圓周表面隔開,并限制突起移動到所述第二夾緊箍的側面。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構件固定結構,其特征為,當連接構件固定在發(fā)動機側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連接部分上時,兩個突起位于第一、第二夾緊箍之一的上側部分上,位移限制部分處于另一個夾緊箍的上方。
全文摘要
一種連接構件的固定結構,其連接發(fā)動機11側的連接部分12和化油器13側的連接部分14的連接構件10由接頭構件20和夾緊箍30、40構成,其中,接頭構件20使連接部分12和連接部分14以相互相對的狀態(tài)插入其中,而夾緊箍30、40用于使接頭構件20的外圓周表面所對應的發(fā)動機11側面部和化油器13側部連接緊固。同時,夾緊箍30、40相互相對的外圓周表面上分別設置有凸起37、47,在夾緊箍30、40的上部側部也設置有突起37、47。由此,能避免夾緊箍的相互疊置,從而簡單地通過連接構件實現(xiàn)發(fā)動機側的連接部分和化油器側的連接部分之間的連接。
文檔編號F02M35/10GK1472444SQ0314818
公開日2004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7月8日
發(fā)明者河野雅和 申請人:雅馬哈發(fā)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