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濾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過濾裝置能夠耐受比較高的壓力,抑制過濾單元的變形量,進行高效率的過濾作業(yè),在該過濾作業(yè)后,能夠簡單地進行前述過濾單元和外側的罩的分解作業(yè),牢固的上側罩和下側罩能夠重復使用,有助于環(huán)境的保護。本發(fā)明的過濾裝置由折線連續(xù)的縱型的筒狀過濾器(1),樹脂圓板被粘接劑粘接在該筒狀過濾器的上下的過濾單元(A),由能夠高強度地保護該過濾單元(A)的上下和外周的金屬制并具有多個通氣孔的上側罩(B)及下側罩(C)構成。上側罩(B)和下側罩(C)在高度方向上被一分為二。而且,該分割部位在過濾作業(yè)時上下結合在一起,在分解時前述分割部位的圓周方向是固定的。在上側罩(B)及下側罩(C)上分別設有上側外筒(51)及下側外筒(55)。
【專利說明】
過濾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過濾裝置,能夠耐受比較高的壓力,抑制過濾單元的變形量,進行高效率的過濾作業(yè),在該過濾作業(yè)后,能夠簡單地進行前述過濾單元與外側的罩的分解作業(yè),牢固的上側罩及下側罩能夠重復使用,有助于環(huán)境的保護。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以來,作為過濾裝置,其內部的過濾器通常由濾紙、纖維、紡布或者無紡布構成。例如,在對放電加工機的加工液進行凈化的過濾器中,由于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污泥被過濾器收集,供給側的壓力增高,在網孔被污泥堵塞且達到耐受壓力之前,過濾器效率極端低落,所以現狀是探測其壓力而更換過濾裝置。
[0003]在該過濾裝置中,尤其是為了在節(jié)省空間化的基礎上提高過濾器效率,盡可能地確保過濾面積,所以將過濾器制成以連續(xù)的褶皺狀形成的筒狀過濾器收納在凈化裝置的殼體內。此外,在放電加工機的加工液凈化的過濾裝置中,若大致劃分,則根據是從筒狀的過濾器內外的哪一側對含有污泥并加壓供給的加工液進行過濾而區(qū)分成內壓式過濾裝置和外壓式過濾裝置。
[0004]作為內壓式過濾裝置,由于將污泥集中在內部,所以過濾越進行則過濾能力越降低。要使過濾能力為一定以上,不得不使過濾器全體大型化,若將過濾器大型化,則在蓄積了污泥后裝置整體加重,過濾器的更換作業(yè)性惡化。由于供給的加工液相對于過濾器朝向外側施加壓力,所以必須要將過濾器制作成具有耐壓性。由于附著在過濾器的內側的污泥不易從過濾器除去,所以過濾器的清掃困難,因此,過濾器一般來說是一次性的。
[0005]在內壓式過濾裝置中,若進行加壓,則過濾器的中央部位鼓出,筒狀過濾器的上下端與上蓋、下蓋的粘接劑部位剝落,發(fā)生了破裂狀態(tài),存在不能夠施加充分的加壓力的缺點。此外,作為市售的過濾裝置,由于供給的加工液相對于過濾器向放射方向施加壓力,所以制作出了耐壓性優(yōu)良的過濾裝置。也就是說,筒狀過濾器的上下端與上蓋、下蓋由粘接劑水密地固接,筒狀過濾器的上下端與上蓋、下蓋一體化。這樣,耐壓性優(yōu)良,但在使用后不能夠分解筒狀過濾器的上下端與上蓋、下蓋。
[0006]此外,加上考慮過濾器其自身為消耗品,使用后堵塞在內部的污泥從過濾器內除去困難。因此,如果到了過濾器產生網孔堵塞的壽命的時間(例如2、3個月乃至數月),則作為一次性使用處理,也存在未考慮再使用的點。根據這一點,不得不為一次性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過濾器為紙、無紡布等,由于上蓋、下蓋等為金屬板,所以將整體廢棄在環(huán)境保護這一點上也存在重大的問題。
[0007]相對于其一次性使用,作為能夠分解的裝置開發(fā)了專利文獻1。也就是說,內側筒狀過濾器的內側及外側筒狀過濾器的上下端的上蓋、下蓋能夠分離而能夠分解。因此,作為環(huán)境對策也是良好的,但該專利文獻1存在如下的重大缺點:即使是比較低的壓力(例如lkg / cm2?約2kg / cm2左右),第一端部板或者第二端部板也因其加壓力而變形等,不能夠用于使用。
[0008]進而,過濾裝置中加熱硬化的硬化性板體是將筒狀過濾器的下端插入前述合成樹脂制粘接劑內成形的,但在這種情況下,因運送時或者作業(yè)時的振動或者壓力等要因,也存在前述硬化性板體破裂而破損的情況。
[0009]尤其是基于圖10對以往達到破損的過程進行說明。在使用了規(guī)定時間后,加工液從中心進入,成為在水壓的作用下向過濾單元的筒狀過濾器a的圓周的放射方向流出的結構,因此,筒狀過濾器a成為鼓狀〔參照圖10 (A)〕,隨著濾紙的網孔堵塞,變形量增大,向外筒b的密接比例增加。
[0010]若該狀態(tài)繼續(xù)加劇而成為密接在外筒全周上的狀態(tài),則發(fā)生將上下表面向中心部拉伸的力。該拉伸的力是通過濾紙成為鼓狀,筒狀過濾器a的上下之間縮窄,該筒狀過濾器a拉伸上下表面的力的作用〔參照圖10 (B)〕。進而,若持續(xù)污泥供給,內部壓力上升,則存在向外筒b脹出,過濾單元破損的情況。
[0011]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平10 — 7611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國特開平8 - 24331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國特開2002 - 224505號公報。
[0012]此外,作為充分耐受使用壓力,并且能夠分解再利用的過濾裝置而使其外部為對開的類型開發(fā)了專利文獻2,但由于過濾單元的外筒a過分脹出而被施加了該力,所以如圖9(B)所示,使帶b'打開并不容易。也就是說,由于被施加了過濾單元的外筒a的脹出力的狀態(tài)直接由帶b'承受而不能夠打開。
[0013]進而,具體地說,尤其是若處于施加了過濾單元的外筒a的脹出力的狀態(tài),則將分割后的帶b'打開時,存在打開的同時經常產生卡在卡扣c上而不能拆卸的缺陷。進而,在專利文獻3中,即使是上下分割的結構,在用螺釘結合的類型中,若是成為了鼓狀的筒狀過濾器a,拆卸也非常麻煩。
[0014]為此,提供一種能夠謀求前述過濾裝置的破損防止并能夠分解的過濾裝置,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技術問題或者目的等)是實現過濾裝置的開發(fā),該過濾裝置能夠耐受比較高的壓力,抑制過濾單元的變形量,進行高效率的過濾作業(yè),分解作業(yè)比較簡單,也有助于環(huán)境保護。
【發(fā)明內容】
[0015]為此,發(fā)明人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進行了銳意的研究,其結果,通過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I為如下的過濾裝置而解決了前述問題:技術方案I的過濾裝置的特征在于,由折線連續(xù)的縱型的筒狀過濾器,樹脂圓板被粘接劑粘接在該筒狀過濾器的上下的過濾單元,由能夠高強度地保護該過濾單元的上下和外周的金屬制并具有多個通氣孔的上側罩及下側罩構成,前述上側罩和前述下側罩在高度方向上被一分為二,該分割部位在過濾作業(yè)時上下結合在一起,并且在分解時前述分割部位的圓周方向是固定的,在前述上側罩及前述下側罩上分別設有上側外筒及下側外筒。
[0016]通過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2為如下的過濾裝置而解決了前述問題,技術方案2的過濾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中,前述筒狀過濾器的假想內徑形成為小圓形,具備向該筒狀過濾器的前述小圓形內裝填的小直徑內筒,該小直徑內筒支撐在前述上下的樹脂圓板之間。通過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3為如下的過濾裝置而解決了前述問題,技術方案3的過濾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或2中,前述上側外筒及下側外筒自下而上呈相同直徑的圓筒狀,在該圓筒內,前述過濾單元的筒狀過濾器以外周接近圓筒的程度收納在該圓筒內。
[0017]通過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4為如下的過濾裝置而解決了前述問題,技術方案4的過濾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或2中,前述上側罩的上側外筒形成為越靠近下方直徑越擴大,前述下側罩的下側外筒形成為越靠近上方直徑越擴大。通過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5為如下的過濾裝置而解決了前述問題,技術方案5的過濾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至4任一項所述的技術方案中,在前述分割部位的圓周形成有加強桿部,在該加強桿部裝卸自如地裝設有環(huán)狀帶。
[0018]通過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6為如下的過濾裝置而解決了前述問題,技術方案6的過濾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5中,前述加強桿部是前述上側罩的上側外筒的下端和前述下側罩的下側外筒的上端被適當彎圓,作為圓頭部形成的。通過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7為如下的過濾裝置而解決了前述問題,技術方案7的過濾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5中,前述加強桿部是作為金屬制的線狀部形成的。
[0019]通過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8為如下的過濾裝置而解決了前述問題,技術方案8的過濾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至4任一項所述的技術方案中,在前述分割部位的一方形成有加強桿部,在該加強桿部的圓周上形成有多個卡止部,在與前述加強桿部相對應的分割部位的另一方,與前述卡止部相對應地設有被前述卡止部卡止的突起部。
[0020]通過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9為如下的過濾裝置而解決了前述問題,技術方案9的過濾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至4任一項所述的技術方案中,前述上側罩和前述下側罩由合成樹脂制一體形成,并且在分割部位的一方的周緣形成有突起部,在另一方形成有能夠與前述突起部卡止和解除的卡止部。
[0021]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1中,具有能夠耐受比較高的壓力,抑制過濾單元的變形量,進行高效率的過濾作業(yè),能夠進行分解作業(yè),高強度的金屬制的上側罩及下側罩能夠重復使用,有助于環(huán)境的保護的優(yōu)點。
[0022]尤其是,在本發(fā)明中,能夠通過向上下方向的分解,以最少的勞力進行高效率的分解。尤其是能夠可靠地且簡單地分解過濾單元和金屬制的上側罩及下側罩,僅廢棄前述過濾單元,金屬制的上側罩及下側罩能夠使用多次,在過濾器業(yè)界首次能夠真正地回收利用。此外,由于前述小直徑內筒的存在,具有能夠防止過濾單元的筒狀過濾器的破損、損傷的優(yōu)點。
[0023]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2中,由于具備小直徑內筒,在強度性這一點是也是良好的。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3中,S卩使過濾單元的中央部位鼓出,由于是向上下方向的分解,所以與不是上下方向分割的外筒中拔出的情況相比,能夠進行非常容易的分解。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4中,尤其是因為圓錐狀,所以即使過濾單元的中央部位鼓出,在進行向上下方向的分解的瞬間,也不與前述過濾單元的外形接觸,具有能夠最簡單地分解的效果。
[0024]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5中,由于在分割部位的周圍形成有加強桿部,所以即使過濾單元的中央部位鼓出的鼓出力格外増加,由于完全沒有前述金屬制的上側罩及下側罩的變形,所以不對進行分解時的操作力產生影響,能夠提供簡易的分解作業(yè)。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6及7中也能夠發(fā)揮與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4同等的效果。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7中,由于是卡止部及突起部形成的結構,所以需要轉動一部分,但若使其為板狀,則在本發(fā)明中并列使用兩個過濾裝置的情況下,能夠更緊湊化。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7及8中,具有通過旋轉微小的角度進行解除而能夠簡單地進行分解的優(yōu)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 (A)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縱向剖視圖,圖1 (B)是圖1 (A)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1 (C)是圖1 (B)的(I)部放大圖;
圖2是第1實施方式的局部切除后的分解立體圖;
圖3 (A)是從上側罩及下側罩上拆除了環(huán)狀帶后的立體圖,圖3 (B)是上側罩及下側罩的分解立體圖,圖3 (C)是使上側罩及下側罩為由環(huán)狀帶結合的狀態(tài)的局部側視圖,圖3(D)是使上側罩及下側罩為由環(huán)狀帶結合的狀態(tài)的局部俯視圖;
圖4 (A)是過濾作業(yè)后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示意剖視圖,圖4 (B)是剛分解后的示意剖視圖;
圖5 (A)是過濾作業(yè)后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示意剖視圖,圖5 (B)是剛分解后的示意剖視圖;
圖6 (A)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及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6 (B)是圖6 (A)的(II)部放大圖;
圖7 (A)是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上側罩及下側罩的立體圖,圖7 (B)是圖7 (A)的(III)部放大圖,圖7 (C)是表示組裝的順序的狀態(tài)圖;
圖8 (A)是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剖視圖,是圖8 (B)是圖8 (A)的(IV)的放大圖,圖8 (C)是上側罩及下側罩的剖視圖,圖8 (D)是上側罩的立體圖,是圖8 (E)是圖8 (F)的(V)部放大圖,圖8 (F)是下側罩的立體圖,圖8 (G)是圖8 (D)的(VI部)放大圖,圖8(H)是表示突起部與卡止槽的卡止順序的狀態(tài)圖;
圖9 (A)是現有技術中要將過濾器向上下拆卸的現有技術的示意剖視圖,圖9 (B)是對開型的外筒及過濾器的俯視圖;
圖10 (A)是現有技術中被過濾裝置加壓的狀態(tài)圖,圖10 (B)是進而成為了加壓狀態(tài)的狀態(tài)圖。
[0026]附圖標記說明:
A:過濾單元,B:上側罩,C:下側罩,1:筒狀過濾器,21:上側樹脂圓板,25:下側樹脂圓板,3:小直徑內筒,51:上側外筒,55:下側外筒,66:內側連接帯狀部,62:外側連接帯狀部,7:分割部位,71:加強桿部,71a:圓頭部,71b:線狀部,75:卡止部,76、86:突起部,85:卡止槽,9:環(huán)狀帶。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有第1實施方式和第2實施方式。首先,第1實施方式示于圖1至圖6。本發(fā)明的過濾裝置為與內壓式相對應的類型,主要由過濾單元A,上側罩B和下側罩C,小直徑內筒3,以及環(huán)狀帶9等構成。放電加工機的加工液進入過濾單元A內,從該內部沿放射方向流出,進而沿上側罩B及下側罩C的圓周的放射方向流出。
[0028]前述過濾單元A如圖2所示,筒狀過濾器1和上側樹脂圓板21與下側樹脂圓板25由粘接劑固接在一起。前述上側罩B由上蓋41和上側外筒51構成,下側罩C由下蓋45和下側外筒55構成。這樣一來,加工液進入過濾單元A內的過濾單元A,并從該內部沿前述上側外筒51及下側外筒55的圓周的放射方向流出。
[0029]前述筒狀過濾器I由紙,纖維,紡布或者無紡布等構成,假想外周呈圓形,俯視觀察為折線連續(xù)地具有多個褶皺,假想內徑形成為小圓形,上下方向作為整體呈筒狀。這樣是為了通過折返地形成而擴大過濾面積,提高過濾效率的緣故。
[0030]前述上側樹脂圓板21為合成樹脂制,圓板部21a和外周直立邊緣21b通過注射成形而一體地形成。該外周直立邊緣21b的高度與前述上蓋41的高度相對應地形成。板厚約為I?3mm。此外,前述下側樹脂圓板25為合成樹脂制,圓板部25a和外周直立邊緣25b與前述上側樹脂圓板21同樣地形成,尺寸及大小也同樣。
[0031]前述筒狀過濾器I的作為筒的長度方向的上端及下端經由粘接劑與前述上側樹脂圓板21及下側樹脂圓板25相連接。這樣,前述筒狀過濾器I及上側樹脂圓板21、下側樹脂圓板25作為過濾單元A而構成。
[0032]前述小直徑內筒3由金屬制或者樹脂制的形成有多孔的網狀板構成,整體外形以細徑構成而比較牢固。前述小直徑內筒3設置成垂直狀,配置成該小直徑內筒3支撐在前述上側樹脂圓板21和前述下側樹脂圓板25之間。前述小直徑內筒3、前述上側樹脂圓板21及前述下側樹脂圓板25由ABS樹脂、丙烯樹脂、20% PPGF樹脂,和發(fā)泡聚氨酯樹脂等制造。
[0033]過濾單元A的上下及外周為了高強度地被保護而由金屬制的上側罩B及下側罩C構成。也就是說,前述上側罩B和前述下側罩C為一對,保護在前述過濾單元A的整個周圍。由上蓋41和上側外筒51構成的上側罩B,和由下蓋45和下側外筒55構成的下側罩C作為形狀而呈大致相同的形狀。
[0034]前述上蓋41及下蓋45均由環(huán)狀板41a、45a和外周直立邊緣41b、45b形成,分別以前述環(huán)狀板41a、45a的內徑形成有開口 41c、45c。前述上蓋41及下蓋45為金屬制,呈相同材質和相同形狀。而且,前述上側外筒51和下側外筒55也為金屬制,呈相同材質和相同形狀,由作為多個通氣孔形成的沖孔部51a、55a和一個或者多個環(huán)轂狀的加強帯部51b、55b形成。
[0035]在前述上蓋41的外周直立邊緣41b的內側,通過焊接或者軋輥加工等與前述上側外筒51的上端外側一體形成,這是作為金屬制的上側罩B構成的。此外,在前述下蓋45的外周直立邊緣45b的內側,通過焊接或者軋輥加工等與前述下側外筒55的下端外側一體形成,這是作為金屬制的下側罩C構成的。
[0036]前述上側罩B的上側外筒51和前述下側罩C的下側外筒55從上到下以相同的直徑形成[參照圖1 (A)?圖1 (C)中的實線及圖4 (A)和圖4 (B)]。為此,如圖4 (A)及圖4 (B)所示,即使過濾單元A的上下方向的中間部膨大化,若使前述上側罩B和前述下側罩C沿上下方向分解地動作,由于是上下分割的緣故,也能夠基本上瞬時地從過濾單元A上拆卸。前述上側罩B和前述下側罩C平時在過濾作業(yè)時是前述上側罩B的下端周緣和前述下側罩C的上端周緣以抵接狀態(tài)結合在一起。
[0037]如圖1 (A)及圖1 (B)所示,將前述上側罩B的下端和前述下側罩C的上端的接合部位稱為分割部位7。在該分割部位7上,上下地形成有加強桿部71、71。作為該加強桿部71,前述上側罩B的上側外筒的下端適當彎圓而作為圓頭部71a形成,并且前述下側罩C的下側外筒55的上端適當彎圓而作為圓頭部71a形成。該分割部位7的圓頭部71a、71a的上下的上側罩B和下側罩C由環(huán)狀帶9固定。
[0038]此外,如圖6 (A)及圖6 (B)所示,前述加強桿部71是作為鋼制的線狀部71b形成的。具體地說,鋼制的線狀部71b通過焊接固接在前述上側罩B的上側外筒51的下端周緣。鋼制的線狀部71b也通過焊接固接在前述下側罩C的下側外筒55的上端周緣。該分割部位7的線狀部71b、71b部位的上下部件由環(huán)狀帶9固定。該環(huán)狀帶9由帶主體91和卡扣92構成。該卡扣92僅由一個構成。
[0039]對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如圖1 (A)?圖1 (C)中的虛線及圖5 (A)和圖5 (B)所示,前述上側罩B的上側外筒51是隨著靠近下方而直徑擴大,前述下側罩C的下側外筒55隨著靠近上方而直徑擴大地作為圓錐形成的。該圓錐的擴張的立體角度Φ形成為上下相同,前述上側罩B的下端直徑和前述下側罩C的上端直徑形成為相同直徑。
[0040]若這樣形成為圓錐狀,則如圖5 (A)及圖5 (B)所示,即使過濾單元A的上下方向的中間部膨大化,若使前述上側罩B和前述下側罩C在上下方向上分解地動作,由于是圓錐的緣故,也能夠瞬時從過濾單元A上拆卸。能夠發(fā)揮圓錐的威力。在前述的說明中,前述小直徑內筒3是必須的,但如果強度充分,也有為除去的結構的情況。
[0041]基于圖7對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尤其是在前述上側罩B的上側外筒51的下端周緣形成有環(huán)狀的金屬制的加強桿部71,該環(huán)狀圓周上形成有多個卡止部75(具體地說等分在四個部位)。此外,在與前述加強桿部71相對應的分割部位7的另一方的前述下側罩C的下側外筒55的上端周緣的加強帯部55b的圓周上,與前述卡止部75相對應地設有被前述卡止部75卡止的金屬制的突起部76。
[0042]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存在環(huán)狀帶9,突起部76也分別被前述卡止部75卡止,上下的上側罩B和下側罩C結合在一起。當過濾單元A的上下方向的中間部膨大化,將上下的上側罩B和下側罩C分解時,為了解除前述卡止部75與突起部76的卡止,需要朝向圓周方向的旋轉很小的角度。該力、過濾單元A的上下方向的中間部膨大化的力能夠不對朝向前述圓周方向的旋轉力產生影響。
[0043]基于圖8對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尤其是前述上側罩B和前述下側罩C不是金屬制,而是通過合成樹脂制而一體形成的,外側連接帯狀部62在前述上側罩B的上側筒部61的下端周緣以分割狀態(tài)構成,內側連接帯狀部66在前述下側罩C的下側筒部65的上端周緣以分割狀態(tài)構成。前述內側連接帯狀部66以嵌合狀態(tài)插入前述外側連接帯狀部62內。
[0044]此外,如圖8 (D)?圖8 (H)所示,在前述內側連接帯狀部66的外周上,隔開規(guī)定間隔形成有多個前述突起部86 (等分在圓周上的四個部位)。在前述外側連接帯狀部62的內周上,與前述突起部86相對應地設有前述突起部86被卡止的卡止槽85。在第3實施方式的由合成樹脂制一體形成的情況下,與前述小直徑內筒3、前述上側樹脂圓板21及前述下側樹脂圓板25的情況同樣,由ABS樹脂,丙烯樹脂,20% PPGF樹脂和發(fā)泡聚氨酯樹脂等制造。
[0045]此外,在圖8實施方式中,在前述上側罩B的下端周緣上對置的兩個部位設有凸緣部88和88。進而,在前述下側罩C的下端周緣上對置的兩個部位設有凸緣部89和89。該凸緣部88和88成為搭上兩手的部位,凸緣部89和89能夠為下腳用部位,能夠容易地將上側罩B和下側罩C分離。
[0046]這樣,構成為能夠用突起部86與卡止槽85卡止、分離。在前述上側筒部61及下側筒部65的周圍形成有多個作為貫通孔的沖孔部61a、65a。進而,在前述上側罩B的上側筒部61的上端,內方設有凸緣部63,在前述下側罩C的下側筒部65的下端,內方設有凸緣部63,在前上端周緣,內方設有凸緣部63。
[0047]在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中,上下的分割部位設在上下方向的中間部位,但該位置大多稍稍偏離。這是由于一般來說有同時并列地設置兩個與本發(fā)明同樣類型的過濾裝置的情況的緣故。若是并列,則前述環(huán)狀帶9、9鄰接,相互抵接而伸出。
[0048]為了防止該伸出,通過分別改變其并列的相互的過濾裝置的環(huán)狀帶9、9的高度,能夠使收納面積稍稍緊湊化。此外,在第2實施方式及第3實施方式中有突起部、卡止部(卡止槽),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在并列化時,也有適當將其高度錯開配置的情況。另外,附圖標記100是加工液流入的耦合器。
【權利要求】
1.一種過濾裝置,由折線連續(xù)的縱型的筒狀過濾器,樹脂圓板被粘接劑粘接在該筒狀過濾器的上下的過濾單元,由能夠高強度地保護該過濾單元的上下和外周的金屬制并具有多個通氣孔的上側罩及下側罩構成,前述上側罩和前述下側罩在高度方向上被一分為二,該分割部位在過濾作業(yè)時上下結合在一起,并且在分解時前述分割部位的圓周方向是固定的,在前述上側罩及前述下側罩上分別設有上側外筒及下側外筒。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筒狀過濾器的假想內徑形成為小圓形,具備向該筒狀過濾器的前述小圓形內裝填的小直徑內筒,該小直徑內筒支撐在前述上下的樹脂圓板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上側外筒及下側外筒自下而上呈相同直徑的圓筒狀,在該圓筒內,前述過濾單元的筒狀過濾器以外周接近圓筒的程度收納在該圓筒內。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上側罩的上側外筒形成為越靠近下方直徑越擴大,前述下側罩的下側外筒形成為越靠近上方直徑越擴大。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分割部位的圓周形成有加強桿部,在該加強桿部裝卸自如地裝設有環(huán)狀帶。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加強桿部是前述上側罩的上側外筒的下端和前述下側罩的下側外筒的上端被適當彎圓,作為圓頭部形成的。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加強桿部是作為金屬制的線狀部形成的。
8.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分割部位的一方形成有加強桿部,在該加強桿部的圓周上形成有多個卡止部,在與前述加強桿部相對應的分割部位的另一方,與前述卡止部相對應地設有被前述卡止部卡止的突起部。
9.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上側罩和前述下側罩由合成樹脂制一體形成,并且在分割部位的一方的周緣形成有突起部,在另一方形成有能夠與前述突起部卡止和解除的卡止部。
【文檔編號】B01D29/07GK104394957SQ201380029195
【公開日】2015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4日
【發(fā)明者】河西正彥, 奧脅久男 申請人:伊斯坦技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