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流除塵脫硫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廢氣處理裝置,具體的說,是涉及旋流除塵脫硫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工業(yè)化發(fā)展是必然的,然而過程中就必需大量能源消耗,其中 燃煤是比較現(xiàn)實經(jīng)濟的方法,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對環(huán)境的保護已成為政府和人民關 注的重點,燃料含有大量灰塵以及二氧化硫,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危害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 排放過量而形成的酸雨已擴散到大江南北,正逐步制約著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今國內外已 有多種除塵脫硫的方法和設備,多見干式和濕式,或者轉換其他燃燒方法來除塵脫硫。其工 作過程幾乎多是兩個或者多個獨立的系統(tǒng)來完成,雖也有了一體化技術的發(fā)展,起得了一 些積極的效果,但還存在著各自的缺點和不足。占地大投資高,而且系統(tǒng)復雜,高消耗給企 業(yè)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旋流除塵脫硫裝置,能夠有效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一體化 廢氣除塵脫硫裝置占地大、投資高且系統(tǒng)復雜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旋流除塵脫硫 裝置,包括圓錐形排氣管、圓形筒體、倒圓錐形回水管、進氣管及水循環(huán)池,所述排氣管設置 在筒體頂端,所述回水管設置在筒體底端,所述回水管通過導流管與水循環(huán)池連接,所述筒 體下方沿切線方向設置有進氣管,所述筒體內部還設置有噴淋器及旋流裝置,所述噴淋器 與旋流裝置交替設置,所述噴淋器由管道與水循環(huán)池相連。 優(yōu)選的,所述噴淋器每層為4至8個噴頭;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噴頭個數(shù)達到最佳的 效果。
優(yōu)選的,所述噴水方向與廢氣上升方向相反;增大霧氣接觸面積,提高脫硫效率。 優(yōu)選的,所述旋流裝置包括圓環(huán)形邊框、圓柱形中心柱及若干旋流板,所述旋流板 一端設置在邊框的內壁上,所述旋流板的另一端設置在中心柱上,所述旋流板與水平面之 間成銳角或鈍角;促使煙氣沿內壁翻騰運動,并強制煙氣在此形成折角降慢上升速度,使得 向下逆向的脫硫液再此與煙氣形成一級多次交融,實現(xiàn)整體積極脫硫。 優(yōu)選的,所述筒體上部還內置有除霧器,所述除霧器包括圓環(huán)形邊框、若干的卡 子、至少一根固定桿及若干折彎的除霧板,所述除霧板設置在圓環(huán)形邊框內,所述每兩塊除 霧板之間設置有卡子,所述卡子設置在固定桿上,所述固定桿穿設過除霧板,所述固定桿兩 端設置在邊框內側;利用折彎的除霧板增大上升霧氣的移動距離并且改變霧氣移動方向, 使霧氣在此處盡量的融合形成水滴,使霧氣不會跑出脫硫塔造成污染。 優(yōu)選的,所述除霧板由上板、中板、下板三塊直板拼接成,所述上板與水平面成45 度夾角,所述中板與上板之間成負90度夾角,所述中板與下板之間成90度夾角;盡量增大 霧氣流動距離,使霧氣能融合形成水滴達到較好效果的設置角度。[0010]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集旋流除塵、多級除塵脫硫為一身,含大 量灰塵的廢氣切入進口后,沿圓形垂直筒體向上運動,遇內壁流下的水,發(fā)生磨擦,脫去大 量顆?;覊m,大大減輕了噴淋系統(tǒng)的工作壓力,出去的灰塵隨流水排入水循環(huán)池,降低了操 作挖掘粉塵的工作量,降低了運行成本,結構緊湊、設計合理,在占用十幾平方米的地面上 就可以實現(xiàn)對中小型窯爐的除塵與脫硫工作。裝置造價低,除塵效果好,并且脫硫性能非常 理想,除塵效率92 % ,脫硫效率90 %以上。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旋流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除霧器的主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除霧器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參閱圖1至圖5為本實用新型旋流除塵脫硫裝置的實施例,旋流除塵脫硫裝置,包 括圓錐形排氣管1、圓形筒體2、倒圓錐形回水管3、進氣管4及水循環(huán)池5,所述排氣管1設 置在筒體2頂端,所述回水管3設置在筒體2底端,所述回水管3通過導流管31與水循環(huán) 池5連接,所述筒體2下方沿切線方向設置有進氣管4,所述筒體2內部還設置有四層噴淋 器及三層旋流裝置6,所述噴淋器與旋流裝置6交替設置,所述噴淋器由管道51與水循環(huán)池 5相連,所述噴淋器每層為4個噴頭7,所述噴頭7噴水方向與廢氣上升方向相反,所述旋流 裝置6包括圓環(huán)形邊框61、圓柱形中心柱62及若干旋流板63,所述旋流板63 —端設置在 邊框61的內壁上,所述旋流板63的另一端設置在中心柱62上,所述旋流板63與水平面之 間成銳角或鈍角,所述筒體2上部還內置有除霧器7,所述除霧器7包括圓環(huán)形邊框61、若 干的卡子71、至少一根固定桿72及若干折彎的除霧板73,所述除霧板73設置在圓環(huán)形邊 框61內,所述每兩塊除霧板73之間設置有卡子71,所述卡子71設置在固定桿72上,所述 固定桿72穿設過除霧板73,所述固定桿72兩端設置在邊框61內側,所述除霧板73由上 板73 1、中板732、下板733三塊直板拼接成,所述上板731與水平面成45度夾角,所述中 板732與上板731之間成負90度夾角,所述中板732與下板733之間成90度夾角。 廢氣從進氣管4進入本裝置,因為沿筒體2切線方向進入的,所以廢氣將成螺旋狀 上升,然后先進過噴霧器的水霧,再經(jīng)過旋流裝置6降低上升速度以便能盡可能的接觸水 霧,進過數(shù)次這樣的過程到達筒體2上部時,進入除霧器7,將含有水氣氣流中的水霧盡量 的使其合成水滴,不排除到外界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并不局限于 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內,所作的變化或修飾皆涵蓋在本實用新 型的專利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旋流除塵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圓錐形排氣管(1)、圓形筒體(2)、倒圓錐形回水管(3)、進氣管(4)及水循環(huán)池(5),所述排氣管(1)設置在筒體(2)頂端,所述回水管(3)設置在筒體(2)底端,所述回水管(3)通過導流管(31)與水循環(huán)池(5)連接,所述筒體(2)下方沿切線方向設置有進氣管(4),所述筒體(2)內部還設置有若干層噴淋器及若干層旋流裝置(6),所述噴淋器與旋流裝置(6)交替設置,所述噴淋器由管道(51)與水循環(huán)池(5)相連。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除塵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淋器每層為4至8個 噴頭(7)。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除塵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裝置(6)包括圓環(huán) 形邊框(61)、圓柱形中心柱(62)及若干旋流板(63),所述旋流板(63) —端設置在邊框 (61)的內壁上,所述旋流板(63)的另一端設置在中心柱(62)上,所述旋流板(63)與水平 面之間成銳角或鈍角。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除塵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2)上部還內置有 除霧器(7),所述除霧器(7)包括圓環(huán)形邊框(61)、若干的卡子(71)、至少一根固定桿(72) 及若干折彎的除霧板(73),所述除霧板(73)設置在圓環(huán)形邊框(61)內,所述每兩塊除霧板 (73)之間設置有卡子(71),所述卡子(71)設置在固定桿(72)上,所述固定桿(72)穿設過 除霧板(73),所述固定桿(72)兩端設置在邊框(61)內側。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旋流除塵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霧板(73)由上板 (731)、中板(732)、下板(733)三塊直板拼接成,所述上板(731)與水平面成45度夾角,所 述中板(732)與上板(731)之間成負90度夾角,所述中板(732)與下板(733)之間成90 度夾角。
6.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流除塵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頭(7)噴水方向 與廢氣上升方向相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旋流除塵脫硫裝置包括圓錐形排氣管、圓形筒體、倒圓錐形回水管、進氣管及水循環(huán)池,所述排氣管設置在筒體頂端,所述回水管設置在筒體底端,所述回水管通過導流管與水循環(huán)池連接,所述筒體下方沿切線方向設置有進氣管,所述筒體內部還設置有噴淋器及旋流裝置,所述噴淋器與旋流裝置交替設置,所述噴淋器由管道與水循環(huán)池相連。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集旋流除塵、多級除塵脫硫為一身,降低了操作挖掘粉塵的工作量,降低了運行成本,結構緊湊、設計合理,在占用十幾平方米的地面上就可以實現(xiàn)對中小型窯爐的除塵與脫硫工作。裝置造價低,除塵效果好,并且脫硫性能非常理想,除塵效率92%,脫硫效率90%以上。
文檔編號B01D45/16GK201482414SQ20092019203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8月28日
發(fā)明者史劍武 申請人:史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