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蓄熱裝置和具有該蓄熱裝置的空調(diào)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蓄熱裝置和具有該蓄熱裝置的空調(diào)機,該蓄熱裝置以與壓縮機外接的方式配置并收納將壓縮機中產(chǎn)生的熱量蓄積的蓄熱材料。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在這種熱泵式空調(diào)機中,在供暖運轉(zhuǎn)時室外熱交換器上帶霜的情況下,從供暖循環(huán)到供冷循環(huán)切換四通閥進行除霜。該除霜方式存在以下缺點,雖然室內(nèi)風扇停止,但從室內(nèi)機緩慢地放出冷氣,所以失去供暖感。于是,提案有在設置于室外機的壓縮機上設置蓄熱裝置,利用供暖運轉(zhuǎn)中蓄積在蓄熱槽中的壓縮機的廢熱進行除霜(例如,參考專利文獻I)。圖9是表示現(xiàn)有的蓄熱裝置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圖9中,蓄熱槽101收納有將壓縮機102中產(chǎn)生的廢熱蓄積的蓄熱材料103 ;和為了有效利用蓄積在該蓄熱材料103中的熱量而使熱與制冷劑進行熱交換的蓄熱熱交換器104,同時隔著傳熱片105與壓縮機102接觸地進行安裝。另外,在壓縮機102上安裝有不使液相制冷劑流入壓縮機102中的蓄存器(accumulator)106。在此,圖9所示的現(xiàn)有的蓄熱裝置中,如上所述,蓄熱槽101隔著傳熱片105與壓縮機102的外側(cè)接觸地安裝,但是以不與蓄存器106接觸的方式,不是相對于壓縮機102在全圓周上接觸,其一部分被切口?,F(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3 - 160242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在所述現(xiàn)有的技術中,面向蓄熱槽101的切口部分的末端部比其它部分的槽寬薄,所以例如在蓄熱槽上設置蓋,并將蓄熱熱交換器104的出入口的配管和為了通過該配管而設置于蓋的孔進行密封的情況下,蓄熱熱交換器104為了有效地進行熱交換,需要將能夠熱交換的管的長度設置得較長,因此優(yōu)選盡量將蓄熱熱交換器104的出入口的配管配置在蓄熱槽32的末端部,但存在沒有設置其密封部的空間的課題。另外,為了確保蓄積在蓄熱裝置中的熱容量,作為裝置整體需要節(jié)省空間并需要某種程度的容量,兼顧兩者也成為了課題。本發(fā)明鑒于現(xiàn)有技術所具有的問題,以提供節(jié)省空間并能夠確保容量的蓄熱熱交換蓄熱裝置為目的。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蓄熱裝置,以與壓縮機外接的方式配置,其具有將壓縮機中產(chǎn)生的熱量蓄熱的蓄熱材料(蓄熱部件);收納蓄熱材料的蓄熱槽;和收納在蓄熱槽中的蓄熱熱交換器,蓄熱槽中,在蓄熱槽和壓縮機接觸的壓縮機外周部分中的I處具有縫隙,蓄熱槽的末端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的槽寬比槽寬最薄的部分厚。由此能夠增加對除霜性能有用的蓄熱材料的容量,除此之外,例如,將蓄熱熱交換器的出入口的管設置在蓄熱槽的末端部,即使在蓄熱槽上設置蓋的情況下,也能夠確保密封蓄熱熱交換器的出入口的管與蓋之間的空間。另外,本發(fā)明的蓄熱裝置以與壓縮機外接的方式配置,其具有:將壓縮機中產(chǎn)生的熱量蓄熱的蓄熱材料;收納上述蓄熱材料的蓄熱槽;和收納在上述蓄熱槽中的蓄熱熱交換器,壓縮機和蓄熱槽接觸的部分是壓縮機的外周中的200°以下的角度,連接蓄熱槽的兩最末端部的線不橫切(橫穿)壓縮機的投影面。由此,能夠加長蓄熱槽的末端部的長度,因此在將蓄熱槽安裝在壓縮機上時,能夠容易地用手拿住蓄熱槽的末端部,一邊展開蓄熱槽一邊安裝,能夠使蓄熱槽和壓縮機更加緊貼,其結(jié)果能夠提高除霜運轉(zhuǎn)時的除霜性能。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增加對除霜性能有貢獻的蓄熱材料的容量。特別是,即使在必須考慮蓄熱裝置的設置空間少的省空間化的情況下,也能夠有效地利用壓縮機與蓄存器之間的空間,并且能夠確保蓄熱槽的容量。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具有蓄熱裝置的空調(diào)機的結(jié)構的圖。圖2是表示圖1的空調(diào)機的通常供暖時的動作和制冷劑的流動的示意圖。圖3是表示圖1的空調(diào)機的除霜 供暖時的動作和制冷劑的流動的示意圖。圖4是安裝壓縮機和蓄存器的狀態(tài)下的本發(fā)明的蓄熱裝置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蓄熱裝置中的蓄熱槽的末端部的圖。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蓄熱裝置中的蓄熱熱交換器的結(jié)構例的圖。圖7是在上表面安裝蓋的狀態(tài)下的本發(fā)明的蓄熱槽的立體圖。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蓄熱裝置中的蓄熱槽的截面形狀的圖。圖9是現(xiàn)有的蓄熱裝置的橫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的蓄熱裝置以與壓縮機外接的方式配置,其具有:將壓縮機中產(chǎn)生的熱量蓄熱的蓄熱材料;收納蓄熱材料的蓄熱槽;和收納在蓄熱槽中的蓄熱熱交換器,蓄熱槽中,在蓄熱槽和壓縮機接觸的壓縮機外周部分中的I處具有縫隙,蓄熱槽的末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槽寬比槽寬最薄的部分厚。由此能夠增加對除霜性能有用的蓄熱材料的容量,除此之夕卜,例如,將蓄熱熱交換器的出入口設置在蓄熱槽的末端部,在蓄熱槽上設置蓋的情況下,能夠確保密封蓄熱熱交換器的出入管與蓋之間。另外,將蓄熱熱交換器的出入口的至少一方設置在蓄熱裝置的上表面的情況下,能夠緊湊地構成作為裝置的橫寬。另外,加厚存在蓄熱熱交換器的出入口的部分,設置密封部件,密封蓄熱裝置,能夠防止蓄熱材料溢出或蒸發(fā)。
另外,本發(fā)明的蓄熱裝置以與壓縮機外接的方式配置,其具有將壓縮機中產(chǎn)生的熱量蓄熱的蓄熱材料;收納上述蓄熱材料的蓄熱槽;和收納在上述蓄熱槽中的蓄熱熱交換器,壓縮機和蓄熱槽接觸的部分是壓縮機的外周中的200°以下,連接蓄熱槽的兩最末端部的線不橫切壓縮機的投影面。由此,能夠加長蓄熱槽的末端部的長度,因此在將蓄熱槽安裝在壓縮機上時,能夠容易地用手拿住蓄熱槽的末端部,一邊展開蓄熱槽一邊安裝,能夠使蓄熱槽和壓縮機更加緊貼,其結(jié)果能夠提高除霜運轉(zhuǎn)時的除霜性能。另外,在壓縮機與所述蓄熱槽之間設置有傳熱性片(傳熱片)的情況下,能夠?qū)碜詨嚎s機的熱量有效地傳遞給蓄熱材料。另外,本發(fā)明的蓄熱裝置,其蓄熱槽由樹脂構成,從側(cè)面方向安裝于上述壓縮機,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蓄熱裝置的組裝。另外,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在于具有壓縮機和以與壓縮機外接的方式配置的上述蓄熱裝置的空調(diào)機。以下,關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進行說明。其中,本發(fā)明不受本實施方式的限制。(實施方式I)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具有蓄熱裝置的空調(diào)機的結(jié)構的圖??照{(diào)機包括以制冷劑配管相互連接的室外機2和室內(nèi)機4。如圖1所示,在室外機2的內(nèi)部設置有壓縮機6、四通閥8、過濾器10、膨脹閥12和室外熱交換器14,在室內(nèi)機4的內(nèi)部設置有室內(nèi)熱交換器16,這些通過制冷劑配管相互連接,由此構成制冷循環(huán)。進一步詳細說明,壓縮機6和室內(nèi)熱交換器16通過設置有四通閥8的第一配管18連接,室內(nèi)熱交換器16和膨脹閥12通過設置有過濾器10的第二配管20連接。另外,膨脹閥12和室外熱交換器14通過第三配管22連接,室外熱交換器14和壓縮機6通過第四配管24連接。在第四配管24的中間部配置有四通閥8,在壓縮機6的制冷劑吸入側(cè)的第四配管24設置有用于分離液相制冷劑和氣相制冷劑的蓄存器26。另外,壓縮機6和第三配管22通過第五配管28連接,在第五配管28設置有第一電磁閥30。另外,在壓縮機6的周圍設置有蓄熱槽32,在蓄熱槽32的內(nèi)部設置有蓄熱熱交換器34,并填充有用于與蓄熱熱交換器34熱交換的蓄熱材料(例如,乙二醇水溶液)36,由蓄熱槽32、蓄熱熱交換器34和蓄熱材料36構成蓄熱裝置。另外,第二配管20和蓄熱熱交換器34通過第六配管38連接,蓄熱熱交換器34和第四配管24通過第七配管40連接,在第六配管38設置有第二電磁閥42。在室內(nèi)機4的內(nèi)部設置有室內(nèi)熱交換器16,除此以外還設置有送風風扇(未圖示)、上下葉片(未圖示)和左右葉片(未圖示),室內(nèi)熱交換器16進行由送風風扇吸入室內(nèi)機4內(nèi)部的室內(nèi)空氣與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16內(nèi)部流動的制冷劑之間的熱交換,供暖時,通過熱交換將暖空氣吹入室內(nèi),另一方面,供冷時,通過熱交換將冷空氣吹入室內(nèi)。上下葉片根據(jù)需要將從室內(nèi)機4吹出的空氣的方向進行上下變更,左右葉片根據(jù)需要將從室內(nèi)機4吹出的空氣的方向進行左右變更。
另外,壓縮機6、送風風扇、上下葉片、左右葉片、四通閥8、膨脹閥12、電磁閥30、42等與控制裝置(未圖示、例如微型計算機)電連接,通過控制裝置進行控制。在具有上述特征的本發(fā)明的制冷循環(huán)裝置中,以供暖運轉(zhuǎn)時為例,對各部件的相互連接關系和功能與制冷劑的流動一起進行說明。從壓縮機6的排出口排出的制冷劑通過第一配管18從四通閥8送至室內(nèi)熱交換器16。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16中與室內(nèi)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冷凝的制冷劑從室內(nèi)熱交換器16出來通過第二配管20,通過防止向膨脹閥12侵入異物的過濾器10,送至膨脹閥12。在膨脹閥12中減壓的制冷劑通過第三配管22送至室外熱交換器14,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蒸發(fā)的制冷劑通過第四配管24、四通閥8和蓄存器26,返回到壓縮機6的吸入口。另外,從第一配管18的壓縮機6排出口與四通閥8之間分支的第五配管28通過第一電磁閥30在第三配管22的膨脹閥12與室外熱交換器14之間合流。另外,在內(nèi)部收納蓄熱材料36和蓄熱熱交換器34的蓄熱槽32以與壓縮機6接觸并包圍方式配置,將壓縮機6中產(chǎn)生的熱量蓄積在蓄熱材料36中,從第二配管20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16與過濾器10之間分支的第六配管38經(jīng)過第二電磁閥42連接至蓄熱熱交換器34的入口,從蓄熱熱交換器34的出口伸出的第七配管40在第四配管24中的四通閥8與蓄存器26之間合流。接著,參照示意性表示圖1所示的空調(diào)機的通常供暖時的動作和制冷劑的流動的圖2,說明通常供暖時的動作。通常供暖運轉(zhuǎn)時,關閉控制第一電磁閥30和第二電磁閥42,如上所述,從壓縮機6的排出口排出的制冷劑通過第一配管18從四通閥8送至室內(nèi)熱交換器16。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16中與室內(nèi)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冷凝的制冷劑從室內(nèi)熱交換器16出來,通過第二配管20送至膨脹閥12,在膨脹閥12減壓的制冷劑通過第三配管22送至室外熱交換器14。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中與室外空氣熱交換而蒸發(fā)的制冷劑通過第四配管24從四通閥8返回到壓縮機6的吸入口。另外,壓縮機6中產(chǎn)生的熱量從壓縮機6的外壁通過蓄熱槽32的外壁,被蓄積到收納在蓄熱槽32內(nèi)部的蓄熱材料36中。接著,參照示意性表示了圖1所示的空調(diào)機的除霜 供暖時的動作和制冷劑的流動的圖3,說明除霜 供暖時的動作。圖中,實線箭頭表示供給供暖的制冷劑的流動,虛線箭頭表示供給除霜的制冷劑的流動。在上述的通常供暖運轉(zhuǎn)中,在室外熱交換器14上附著霜,附著的霜成長時,室外熱交換器14的通風阻力增加,風量減少,室外熱交換器14內(nèi)的蒸發(fā)溫度降低。本發(fā)明的空調(diào)機中,如圖3所示,設置有檢測室外熱交換器14的配管溫度的溫度傳感器44,用溫度傳感器44檢測到與不附著霜時相比、蒸發(fā)溫度降低時,從控制裝置發(fā)出從通常供暖運轉(zhuǎn)變換為除霜 供暖運轉(zhuǎn)的指示。 從通常供暖運轉(zhuǎn)變換為除霜 供暖運轉(zhuǎn)時,對第一電磁閥30和第二電磁閥42進行打開控制,除了上述的通常供暖運轉(zhuǎn)時的制冷劑的流動,從壓縮機6的排出口出來的氣相制冷劑的一部分通過第五配管28和第一電磁閥30,與通過第三配管22的制冷劑合流,對室外熱交換器14進行加熱,冷凝而成為液相后,通過第四配管24再通過四通閥8和蓄存器26,返回到壓縮機6的吸入口。另外,第二配管20中的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16和過濾器10之間分流的液相制冷劑的一部分經(jīng)過第六配管38和第二電磁閥42,在蓄熱熱交換器34中從蓄熱材料36吸熱,蒸發(fā)而成為氣相,通過第七配管40與通過第四配管24的制冷劑合流,從蓄存器26返回壓縮機6的吸入口。在返回蓄存器26的制冷劑中包括從室外熱交換器14返回的液相制冷劑,但通過將其與從蓄熱熱交換器34返回的高溫氣相制冷劑混合,促進液相制冷劑的蒸發(fā),不發(fā)生液相制冷劑通過蓄存器26返回壓縮機6,能夠?qū)崿F(xiàn)提高壓縮機6的可靠性。除霜·供暖開始時通過附著霜成為冰點以下的室外熱交換器14的溫度通過從壓縮機6的排出口排出的氣相制冷劑被加熱,在零度付近溶解霜,霜的融解結(jié)束時,室外熱交換器14的溫度再次開始上升。利用溫度傳感器44檢測到該室外熱交換器14的溫度上昇時,判斷為除霜結(jié)束,從控制裝置發(fā)出從除霜·供暖運轉(zhuǎn)變換為通常供暖運轉(zhuǎn)的指示。圖4表示蓄熱裝置安裝于壓縮機6和與壓縮機6組裝的蓄存器26的狀態(tài)。蓄熱裝置如上所述,包括蓄熱槽32、蓄熱熱交換器34和蓄熱材料(未圖示)。在蓄熱槽32收納有蓄熱熱交換器34,在蓄熱槽32的內(nèi)部空間填充有蓄熱材料。在此,蓄熱槽32以與壓縮機6的外側(cè)接觸的方式配置,但不是相對于壓縮機6以全圓周接觸,而是以不與蓄存器26接觸的方式,其一部分被切口。此時,在蓄熱槽32的切口部分中,將與蓄存器26最接近的部位作為蓄熱槽32的末端部46、47 (參照圖5)。圖6是表不收納于蓄熱槽32的蓄熱熱交換器34的結(jié)構例的圖,圖6 (a)表不俯視圖,圖6 (b)表示正面圖。蓄熱熱交換器34例如將銅管等彎折成蛇行狀而構成。此時在考慮促進蓄熱材料和制冷劑之間的熱交換時,作為蓄熱熱交換器34的形狀,只要制冷劑流動時的壓損不大幅度增大,能夠熱交換的管的長度部分越長越好。另外,優(yōu)選構成為從蓄熱槽32的末端部46到其它的末端部47進行往復。而且,優(yōu)選進出蓄熱槽32的口部分的配管設置在末端部46、47附近。圖7表示在蓄熱槽32安裝有蓋48的狀態(tài)。蓄熱槽32具有上方開口的樹脂制蓄熱槽主體45 ;底板(未圖示);封閉該蓄熱槽主體45的上方開口部的樹脂制蓋48 ;裝在蓄熱槽主體45與蓋48之間的由硅橡膠等制作的襯墊(未圖示),蓋48被螺栓固定于蓄熱槽主體45。在此,蓄熱熱交換器34相對于蓄熱槽32的出入口管位于蓄熱槽32的兩末端部。在此,為了在蓄熱裝置傾斜時填充在蓄熱槽32中的蓄熱材料不會從蓄熱槽32溢出,或者防止蓄熱材料的溫度上升使其蒸發(fā),考慮了在蓄熱槽32上設置有蓋48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蓄熱熱交換器34相對于蓄熱槽32的出入口管從蓋48延伸到上方,一端與第六配管38(參照圖1)連接,另一端與第七配管40 (參照圖1)連接。另外,在蓄熱熱交換器34相對于蓄熱槽32的出入口管與為了使其通過而設置于蓋48的孔之間,設置有密封部件49、50。密封部件49、50利用例如硅性樹脂構成內(nèi)徑比蓄熱熱交換器34的出入口管稍微小,外形比為了使蓄熱熱交換器34的出入口管通過蓋48而設置的孔稍微大。由此,如上所述,在蓄熱裝置傾斜時填充在蓄熱槽32中的蓄熱材料不會從蓄熱槽32溢出,或者防止蓄熱材料的溫度上升使其蒸發(fā)。在此,在蓋48上設置密封部件49、50時,需要用于在蓋48上設置這些的空間。另外,蓄熱槽32的截面形狀與蓋48的投影形狀大致相等時,在蓄熱槽32的末端部需要一定的空間。
圖8是表示蓄熱槽32的截面形狀的圖,中央具有壓縮機6。在此,51、52表示蓄熱槽的槽寬。與壓縮機6接觸的部分的槽寬51由從壓縮機6的中心部向壓縮機6的圓周方向延伸的半徑方向延長上切取的部分的長度決定。另外,沒有與壓縮機6接觸的部分的槽寬52,作為與壓縮機6接觸的槽寬51連續(xù)延長的長度而決定。在此,蓄熱槽32的兩末端部46、47的槽寬如上所述,為了確保用于將密封部件49、50設置在蓋48的空間,不比其它槽寬薄。也就是說,蓄熱槽32的兩末端部46、47的槽寬比蓄熱槽32中槽寬最薄的部分厚。由此,能夠增大蓄熱槽32的容量,所以能夠增加蓄熱材料的填充量,其結(jié)果是,能夠增加在通常供暖運轉(zhuǎn)時蓄積在蓄熱材料36中的熱量。因此,能夠提高除霜 供暖運轉(zhuǎn)時的除霜性倉泛。另外,蓄熱熱交換器34的出入口管能夠不設置在末端部46、47的兩側(cè),而在任一個的末端部設置兩方的口的配管。在這樣的情況下,僅任一個末端部成為在蓄熱槽32中槽寬不最薄的部分,另一個末端部的厚度不受限制,可以根據(jù)需要成為槽寬最薄的部分。另外,與上述的例子不同,在蓄熱裝置整體的設置空間的關系方面,必須節(jié)省空間的情況下,需要確保在蓄熱槽32的兩末端部能夠安裝密封部件49、50的空間并且實現(xiàn)蓄熱槽32的小型化。也就是說,如果一邊確保兩末端部46、47的槽寬,一邊使其它部分的槽寬變薄,能夠?qū)崿F(xiàn)蓄熱裝置整體的設置空間的省空間化。另外,在該情況下,如果不是將蓄熱熱交換器34的出入口管設置在末端部46、47的兩側(cè),而是在任一個末端部設置兩者的出入口管,則末端部中確??臻g的不是 兩者,而只是設置蓄熱熱交換器34的出入口管側(cè)的末端部,使另一個末端部變薄,能夠?qū)崿F(xiàn)節(jié)省空間。與上述的例子不同,原本壓縮機6與蓄存器26之間的空間成為空的空間,即使削減其也與蓄熱裝置整體的省空間化沒有關系。因此,確保蓄熱槽32的末端部的槽寬,并且使其它部分的槽寬變薄,實現(xiàn)蓄熱裝置整體的省空間化,能夠有效地利用該空間并且能夠確保蓄熱槽32的容積。在壓縮機6的表面存在壓縮機6制造過程中產(chǎn)生的熔接引起的凹凸處或表面粗糙部分,所以在壓縮機6上安裝蓄熱槽32時,難以使其接合面緊貼。因此,本發(fā)明中,在壓縮機6與蓄熱槽32之間夾著具有粘合性且具有彈性、傳熱性能優(yōu)異的樹脂制片材(例如,硅類:未圖示)。厚度為0.5 3_,具有用于維持傳熱性能并改善壓縮機6表面的凹凸或粗糙引起的緊貼性惡化的適當厚度。或者,除該方法以外,作為壓縮機6的表面具有凹凸或粗糙處并且提高與蓄熱槽32的緊貼性的方法,只在蓄熱槽32中與壓縮機6表面的凹凸處接觸的部分,設置例如截面形狀為-字形的切口也是有用的。另外,因為蓄熱槽32與壓縮機6緊貼地安裝,所以考慮包括上述傳熱性片的厚度的安裝公差等,蓄熱槽32的與壓縮機6接觸的部分的內(nèi)徑設定為比壓縮機6的外徑稍大的值(例如,2mm左右),或者,在蓄熱槽32為樹脂等彈性體,將蓄熱槽32安裝到壓縮機6時,一邊展開蓄熱槽32的兩末端部46、47 —邊安裝的情況下,相反地,為了提高蓄熱槽32與壓縮機6的緊貼性,將蓄熱槽32的與壓縮機6接觸的部分的內(nèi)徑設定為比壓縮機6的外徑稍小的值(例如,2mm左右)。在圖8中,蓄熱槽32的與壓縮機6接觸的部分為壓縮機6的全圓周的約180°的角度,該情況下,蓄熱槽32不是相對于壓縮機6從上方安裝,而從橫向安裝是容易的。在此,在考慮將蓄熱槽32相對于壓縮機從上方安裝時,例如,將如上所述的傳熱片夾在壓縮機6與蓄熱槽32之間的情況下,需要預先將傳熱片卷裝在壓縮機6的周圍,或者安裝在蓄熱槽32的與壓縮機6接觸的部分。假設卷裝在壓縮機6的周圍的情況下,傳熱片具有粘附性,所以蓄熱槽32必須以不與其接觸的方式進行安裝,但這是困難的,在進行蓄熱槽32的安裝作業(yè)的過程中,蓄熱槽32與傳熱片接觸,將其剝下。另外,將蓄熱槽32安裝在壓縮機6之后,在因某種理由為了維護蓄熱槽32而從壓縮機6上卸下的情況,且壓縮機6的排出管(未圖示)橫切蓄熱槽32的上方附近的情況下,打算將蓄熱槽32從壓縮機6上卸下時,該排出管成為了障礙,所以不事先卸下該排出管的連接時,不能卸下蓄熱槽32。另一方面,在蓄熱槽32能夠相對于壓縮機6從橫向安裝、卸下的情況下,如果蓄熱槽32為弾性體且能夠把持其兩末端部展開蓄熱槽32,則即使在壓縮機6上卷裝粘附性的傳熱片,也能夠以不與其接觸的方式進行安裝。另外,在為了維護蓄熱槽32而從壓縮機6卸下蓄熱槽32的情況,且在壓縮機6排出管橫切蓄熱槽32上方附近的情況下,如果卸下蓄熱熱交換器34的出入口管,即使不卸下壓縮機6排出管也沒問題。通常,壓縮機6排出管在制冷劑配管中使用粗的配管,在該管的卸下安裝中與其它管相比在熔接時需要費勁,所以這能夠省力。另外,除了上述以外,如圖8所示,相互連接蓄熱槽32的兩末端部46、47中各自的最末端部53、54的線55如果不橫切壓縮機6的投影面,即,一起連接蓄熱槽32的兩最末端部53、54的線55如果不橫切壓縮機6或壓縮機6的上方的任一個,則能夠加長蓄熱槽32的末端部46、47的部分,在將蓄熱槽32安裝到壓縮機6時,容易把持蓄熱槽32的末端部46、47而展開,容易安裝。特別地,在蓄熱槽32與壓縮機6之間夾著促進傳熱的具有粘附性的傳熱性片的情況下,在將蓄熱槽32安裝到壓縮機6的過程中,蓄熱槽32和片材緊貼時,繼續(xù)在其上進行安裝作業(yè)是困難的,所以需要一邊充分展開蓄熱槽32 —邊進行安裝,從能夠容易展開蓄熱槽32的方面考慮,加長蓄熱槽32的兩末端部46、47是非常有用的。
另外,壓縮機6的全圓周中的與蓄熱槽32接觸的部分的角度,為了提高與蓄熱槽32的緊貼性,以蓄熱槽32進行樹脂等彈性變形為前提大于180°,一邊展開一邊將蓄熱槽32安裝到壓縮機6是優(yōu)選的。但是其另一方面,考慮到過于展開蓄熱槽32會使其破損時,其角度優(yōu)選為200°以下。接著,對上述結(jié)構的蓄熱裝置的作用進行說明。如上所述,蓄熱槽32在通常供暖運轉(zhuǎn)時,將壓縮機6中產(chǎn)生的熱量蓄積在蓄熱材料36中,從通常供暖運轉(zhuǎn)變換為除霜.供暖運轉(zhuǎn)時,第二配管20中的在室內(nèi)熱交換器16與過濾器10之間分流的液相制冷劑的一部分,是用于在蓄熱熱交換器34從蓄熱材料36吸熱、蒸發(fā)而成為氣相的部分,所以壓縮機6中產(chǎn)生的熱量的吸熱效率越高越好。吸熱效率依賴于蓄熱槽32與壓縮機6的緊貼度,但是壓縮機6為圓筒型的金屬制品,在其外周面具有凹凸,所以為了提高蓄熱槽32與壓縮機6的緊貼度,在壓縮機6與蓄熱槽32之間夾著粘附性的傳熱性片,提高吸熱效率。通常供暖運轉(zhuǎn)時,蓄積在蓄熱槽32中的熱量在除霜 供暖運轉(zhuǎn)時被利用于霜的溶解,所以在蓄熱材料36中,在通常供暖運轉(zhuǎn)時,蓄積高的溫度的熱量,能夠提高除霜性能。即,在通常供暖運轉(zhuǎn)時間和壓縮機6的表面溫度相同的情況下,從壓縮機6的表面向收納在蓄熱槽32中的蓄熱材料36傳遞熱量的方面變差時,蓄熱材料36的溫度上升也變壞,相反,從壓縮機6表面向蓄熱材料36傳遞熱量的方面良好時,蓄熱材料36的溫度的上升也良好。對熱量的傳遞方面有貢獻的是蓄熱槽32和壓縮機6的緊貼性,如果在兩者之間存在大量的空氣,則其成為絕熱效果,熱量的傳遞變差。為了改善以上的點,在本發(fā)明中,壓縮機6與蓄熱槽32之間夾著適當厚度的粘著性傳熱片,提高傳熱性能和緊貼性。因此,將蓄熱槽32設置于壓縮機6時,相對于壓縮機6將蓄熱槽32從上側(cè)安裝時,將該片材剝下,因此以能夠從橫向安裝的方式,相對于壓縮機6的周圍將壓縮機6與蓄熱槽32接觸的角度設為200°以下,使得容易把持末端部,使樹脂制的蓄熱槽32容易一邊展開一邊安裝。而且蓄熱槽32通過帶(未圖示)被固定于壓縮機6。如以上所示,在通常供暖運轉(zhuǎn)時,能夠在蓄熱材料蓄積充分的熱量,提高蓄熱材料的溫度且能夠面對除霜 供暖運轉(zhuǎn),所以其結(jié)果是,能夠提高除霜性能。在此,從蓄熱槽32伸出的蓄熱熱交換器34的出入口管從蓄熱槽32的末端部46、47出入,所以需要在蓋48設置密封部件49、50襯墊,該部分的槽寬變厚。另外,在通常供暖運轉(zhuǎn)時,收納在蓄熱槽32中的蓄熱材料36所蓄積的熱量,如上所述,除了用于除霜 供暖運轉(zhuǎn)時的除霜用,還可以作為除霜 供暖運轉(zhuǎn)后、機器暫時停止后的、再次實施通常供暖運轉(zhuǎn)時的輔助熱源使用,由此也能夠?qū)崿F(xiàn)快速開啟供暖。另外,作為利用本發(fā)明的蓄熱裝置的制冷循環(huán)的結(jié)構,是本實施方式所表示的一例,當然也不限定于此。工業(yè)上的利用可能性本發(fā)明的蓄熱裝置是關于將壓縮機中產(chǎn)生的廢熱蓄積到蓄熱材料中的蓄熱裝置,所以對空調(diào)機、冷藏庫、熱水器、熱泵式洗衣機等有用。
符號說明2室外機4室內(nèi)機6壓縮機8 四通閥10過濾器12膨脹閥14室外熱交換器16室內(nèi)熱交換器18第一配管20第二配管22第三配管24第四配管26蓄存器28第五配管30第一電磁閥32蓄熱槽34蓄熱熱交換器36蓄熱材料
38第六配管40第七配管42第二電磁閥44溫度傳感器45蓄熱槽主體46、47 末端部48 蓋49、50密封部件51、52 槽寬53、54最末端部55相互連接兩最末端部的線。
權利要求
1.一種蓄熱裝置,以與壓縮機外接的方式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蓄積壓縮機中產(chǎn)生的熱量的蓄熱材料; 收納所述蓄熱材料的蓄熱槽;和 收納于所述蓄熱槽的蓄熱熱交換器, 所述蓄熱槽中,在所述蓄熱槽和所述壓縮機接觸的所述壓縮機的外周部分中的I處具有縫隙,所述蓄熱槽的末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槽寬比蓄熱槽的槽寬最薄的部分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熱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熱熱交換器的出入口的至少一方設置在所述蓄熱裝置的上表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蓄熱裝置,其特征在于: 加厚所述槽寬的部分是存在所述蓄熱熱交換器的出入口的部分,在所述出入口設置有密封部件。
4.一種蓄熱裝置,以與壓縮機外接的方式配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蓄積壓縮機中產(chǎn)生的熱量的蓄熱材料; 收納所述蓄熱材料的蓄熱槽;和 收納于所述蓄熱槽的蓄熱熱交換器, 所述壓縮機和所述蓄熱槽接觸的部分是所述壓縮機的外周中的200°以下的部分,連接所述蓄熱槽的兩最末端部的線不橫切所述壓縮機的投影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蓄熱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壓縮機與所述蓄熱槽之間設置有傳熱性片。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蓄熱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熱槽由樹脂構成,從側(cè)面方向安裝于所述壓縮機。
7.—種空調(diào)機,其特征在于: 具有權利要求1 6中任一項所述的蓄熱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以與壓縮機(6)外接的方式配置蓄熱裝置,該蓄熱裝置由收納將壓縮機(6)中產(chǎn)生的熱量蓄積的蓄熱材料的蓄熱槽(32)和收納在蓄熱槽(32)中的蓄熱熱交換器(34)構成,蓄熱槽(32)以與壓縮機(6)外接的方式配置,在蓄熱槽(32)和壓縮機(6)接觸的壓縮機外周部分中的1處具有縫隙,面向該縫隙的蓄熱槽(32)的末端部(46、47)中的至少一方的槽寬比槽寬最薄的部分厚,由此節(jié)省了空間,并且能夠確保規(guī)定的容積。
文檔編號F25B1/00GK103080669SQ20118004192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8月31日
發(fā)明者岡浩二, 高橋正敏, 杉尾孝, 清水昭彥, 今坂俊之, 加守田廣和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chǎn)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