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適用于例如搭栽在汽車上的冷凍循環(huán)(制冷循環(huán))即車輛 空調(diào)的蒸發(fā)器的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在該說明書以M利要求的范圍中,將圖2的上下、左右稱為上下、 左右,將流過相鄰的熱交換管彼此之間的通風間隙的空氣的下游側(cè)(在圖 1以及圖3中由箭頭X所示的方向)稱為前,將其相反側(cè)稱為后。作為滿足小型輕量化以及高性能化的車輛空調(diào)用蒸發(fā)器,本申請人, 提出下述的熱交換器(參照特開2006-183994號公^L),即首先,在沿上 下方向留有間隔地配置的一對集管箱(headertank,聯(lián)管箱)之間,在前 后方向上留有間隔地設有多列由多個在集管箱的長度方向上留有間隔地配 置并且兩端部與兩集管箱連接的熱交換管構(gòu)成的熱交換管組,各集管箱具 備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設置并且相互一體化的兩個集管部,各集管箱具備 與所有的熱交換管連接的鋁釬焊板(aluminum brazing sheet)制的第一部 件和與第 一部件掩^且覆蓋第 一部件中的與熱交換管相反的 一側(cè)的鋁擠壓 型材制的第二部件,在兩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間,分別設有一列熱交 換管組,上側(cè)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制冷劑入口集管部,其后集管部是制冷 劑出口集管部,下側(cè)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第一中間集管部,其后集管部是 第二中間集管部,在制冷劑入口集管部的一端部形成制冷劑入口,并且在 制冷劑出口集管部上的與制冷劑入口同一端形成制冷劑出口 ,制冷劑入口 集管部內(nèi)、制冷劑出口集管部內(nèi)以及第二中間集管部內(nèi),分別由與第二部 件一體形成的隔板隔成上下兩個空間,制冷劑入口集管部內(nèi)的上下兩個空間,通過在制冷劑入口以及制冷劑出口的相反側(cè)的端部在隔板上所形成的 連通孔而連通,并且通過在隔板上在長度方向上留有間隔地形成的多個制 冷劑通過用貫通孔而連通,制冷劑出口集管部內(nèi)以及第二中間集管部內(nèi)的 上下兩個空間,分別通過在隔板上所形成的制冷劑通過用貫通孔而連通,第 一中間集管部內(nèi)的空間與第二中間集管部內(nèi)的下部空間,通過i殳在集管 箱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部的連通部而連通。但是,在提高上述公報所記載的熱交換器的熱交換性能的情況下,為 了使通過熱交換器而來的空氣的溫度即排氣溫度在熱交換器的各部均一 化,有必要控制對所有熱交換管的制冷劑的分流。而且,在控制對所有熱 交換管的制冷劑有分流時,有必要適當?shù)乜刂浦评鋭闹评鋭┤肟诩懿?內(nèi)的上部空間向下部空間的流動、制冷劑從制冷劑入口集管部內(nèi)的下部空 間向前側(cè)熱交換管組的全部熱交換管的流動、制冷劑從第二中間集管部內(nèi) 的上部空間向后側(cè)熱交換管組的全部熱交換管的流動,因此,制冷劑入口 集管部以及第二中間集管部的隔板的形狀設成復雜的形狀,或者在制冷劑 入口集管部以及第二中間集管部的隔板的貫通孔的周圍形成向熱交換管側(cè) 突出的突緣,這些都是有效的。但是,在上述公報所記載的熱交換器中,與隔板一體形成的第二部件 是鋁擠壓型材制的,因此只能將隔板形成為平坦的板狀,而且貫通孔是通 過對隔板施以沖壓加工而形成的,所以不能在貫通孔的周圍形成向熱交換 管側(cè)突出的突緣。因此,在專利文獻l記載的熱交換器中,為了對對所有 熱交換管的制冷劑的分流進行控制,使通過熱交換器而來的空氣的溫度即 排氣溫度在熱交換器的各部均一化,必須設置其它部件,存在部件個數(shù)增 加,并且制造作業(yè)復雜這樣的問題。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部件個數(shù)較少即可、并 且制造作業(yè)容易的熱交換器。本發(fā)明,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由以下的方式構(gòu)成。1) 一種熱交換器,在沿上下方向留有間隔地配置的一對集管箱之間, 在前后方向上留有間隔地設有多列熱交換管組,該熱交換管組包括多個在 集管箱的長度方向上留有間隔地配置并且兩端部與兩集管箱連接的熱交換 管,各集管箱具備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設置并且相互一體化的兩個集管部,各集管箱具備與熱交換管連接的第一部件和與第一部件接合且覆蓋第一 部件的與熱交換管相反一側(cè)的第二部件,在兩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間, 分別至少設有一列熱交換管組,其中,在各集管箱的笫一部件與第二部件之間,配置將兩集管部分隔為上下 兩個空間的隔板,并且該隔板與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接合,在隔板上形 成有使各集管部內(nèi)的上下兩個空間連通的貫通孔。2) 上述l)所記載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入熱 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多個貫通孔。3) 上述2)所記載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朝向熱交換管側(cè)的面 上的貫通孔的周圍的部分,遍及全周一體地形成有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的突 緣。4) 上述2)所記載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單面上的貫通孔的周 圍的部分, 一體地形成有從與熱交換管相反一側(cè)的空間向熱交換管引導制 冷劑的導向部。5) 上述4)所記載的熱交換器,其中,在作為隔板的朝向熱交換管側(cè) 的面上的貫通孔的周圍的部分,而且是制冷劑流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 與熱交換管相反一側(cè)的空間中的、制冷劑的流動方向上游側(cè)的部分, 一體 地成形有導向部。6) 上述2)所記載的熱交換器,其中,貫通孔形成在相鄰的熱交換管 彼此之間。7) 上述l)所記栽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入熱 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多個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且鼓出端壁平坦 的鼓出部,至少在一個鼓出部的鼓出端壁上形成有貫通孔。8) 上述7)所記載的熱交換器,其中,鼓出部形成在相鄰的熱交換管彼此之間。9) 上述l)所記載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入熱 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的半球狀的鼓出部, 至少在一個鼓出部上形成有多個貫通孔。10) 上述1)所記載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入 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多個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并且在集管箱 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橫截面為V字狀的突出部,跨過突出部的呈V字的兩 壁部形成有貫通孔。11) 上述1)所記載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入 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多個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并且在集管箱 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橫截面為V字狀的突出部,在突出部的呈V字的兩壁 部分別形成有貫通孔。12) 上述1)所記載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兩側(cè)邊緣部形成有 在長度方向上延伸且在熱交換管側(cè)開口的槽,第一部件的兩側(cè)邊緣部嵌入 在槽內(nèi)。13) 上述1)所記載的熱交換器,其中, 一方的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 制冷劑入口集管部,該一方的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制冷劑出口集管部,另一方的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第一中間集管部,該另一方的集管箱的后集管 部是第二中間集管部,在制冷劑入口集管部的一端部形成制冷劑入口,并 且在制冷劑出口集管部的與制冷劑入口相同的一端形成制冷劑出口 ,制冷 劑入口集管部和第二中間集管部分別為制冷劑流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14) 上述13)所記栽的熱交換器,其中,制冷劑入口集管部的兩個空 間,通過在隔板的與在制冷劑入口以及制冷劑出口相反一側(cè)的端部所形成 的連通孔而連通,第 一 中間集管部的上下方向外側(cè)的空間與第二中間集管 部的上下方向外側(cè)的空間,通過設在集管箱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部的連通部 而連通。根據(jù)上迷l)的熱交換器,因為在各集管箱的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之 間,配置將兩集管部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的隔板,并且該隔板與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接合,在隔板上形成有使各集管部內(nèi)的上下兩個空間連通的 貫通孔,所以通過對坯料等級的金屬板施以沖壓加工,能夠比較簡單地將隔板的形狀制成復雜的形狀。因此,能夠?qū)⒏舭宓男螤钪瞥蛇m于對對所 有的熱交換管的制冷劑的分流進行控制、并^f吏通過熱交換器而來的空氣的 溫度即排氣溫度在熱交換器的各部位均一化的形狀。其結(jié)果,沒有必要設 置其它部件,部件個數(shù)減少,并且制造作業(yè)變得容易。根據(jù)上述2)的熱交換器,因為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入熱交換管 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多個貫通孔,所以能夠?qū)脑摷懿康臒峤粨Q管 側(cè)的空間通過該集管部向所有熱交換管的分流進行控制,使得通過熱交換 器而來的空氣的溫度即排氣溫度在熱交換器的各部分均一化。根據(jù)上述3)的熱交換器,因為在隔板的朝向熱交換管側(cè)的面上的貫 通孔的周圍部分,遍及全周一體地形成有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的突緣,所以 通過突緣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上述2)的效果。根據(jù)上述4)以及5)的熱交換器,通過導向部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上 述2)的效果。根據(jù)上述5)的熱交換器,還因為通過導向部,能夠相對制冷劑流入 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熱交換管側(cè)的空間中的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產(chǎn)生逆 向的制冷劑的流動,所以可利用集管部內(nèi)的熱交換管側(cè)的空間中的制冷劑 的混合實現(xiàn)分流均 一化。根據(jù)上述6)的熱交換器,進一步提高上述2) ~5)的效果。 根據(jù)上述7)的熱交換器,因為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入熱交換管 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多個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且鼓出端壁平坦的鼓出 部,至少在一個鼓出部的鼓出端壁上形成有貫通孔,所以通過鼓出部的作 用,可對從該集管部的熱交換管側(cè)的空間通過該集管部向所有熱交換管的 分流進行控制,使得通過熱交換器而來的空氣的溫度即排氣溫度在熱交換 器的各部均一化。根據(jù)上述8)的熱交換器,進一步提高上述7)的效果。根據(jù)上述9)的熱交換器,因為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的半球狀的鼓出部,至少在 一個鼓出部上形成有多個貫通孔,所以通過鼓出部的作用,可對從該集管 部的熱交換管側(cè)的空間通過該集管部向所有熱交換管的分流進行控制,使 得通過熱交換器而來的空氣的溫度即排氣溫度在熱交換器的各部均一化。根據(jù)上述IO)以及l(fā)l)的熱交換器,因為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多個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并且在集管箱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橫截面為V字狀的突出部,跨過突出部的呈V字的兩壁部形成有貫通孔,所以通過突出部的作用,可對從該集管部的熱交換管 側(cè)的空間通過該集管部向所有熱交換管的分流進行控制,^f吏得通過熱交換 器而來的空氣的溫度即排氣溫度在熱交換器的各部均一化。根據(jù)上述12)的熱交換器,能夠提高第一部件與隔板的接合可靠性。
圖1是表示適用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的蒸發(fā)器的整體構(gòu)成的局部剖切立體圖;圖2是從后方觀察圖1所示的蒸發(fā)器時的省略中間部的垂直剖面圖;圖3是局部省略的圖2的A-A線擴大剖面圖;圖4是圖1所示的蒸發(fā)器的制冷劑出入用集管箱的局部分解立體圖;圖5是圖2的B-B線剖面圖;圖6是局部省略的圖5的C-C線剖面圖;圖7是圖5的D-D線擴大剖面圖;圖8是圖l所示的蒸發(fā)器的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的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9是圖2的E-E線擴大剖面圖;圖IO是表示隔板的第一變形例的、與圖6的要部相當?shù)膱D; 圖11是圖IO的F-F線剖面圖;圖12是表示隔板的第二變形例的、與圖6的要部相當?shù)膱D; 圖13是圖12的G-G線剖面圖;圖14是表示隔板的第三變形例的、與圖6的要部相當?shù)膱D;圖15是圖14的H-H線剖面圖; 圖16是表示隔板的第四變形例的、 圖17是圖16的1-1線剖面圖; 圖18是表示隔板的第五變形例的、 圖19是圖18的J-J線剖面圖。說明書第7/22頁與圖6的要部相當?shù)膱D; 與圖6的要部相當?shù)膱D;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具體例子進行說明。以下所述的具體 例子,是將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適用于使用含氯氟烴(氟里昂)制冷劑的車輛 空調(diào)的蒸發(fā)器。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鋁"這一用語,除純鋁外還包括鋁合金。 另夕卜,在所有附圖中,對同樣的部分以及同樣的部件附加相同的符號, 并省略重復說明。圖1以及圖2表示蒸發(fā)器的整體構(gòu)成,圖3 ~圖9表示蒸發(fā)器的要部 構(gòu)成。如圖1~圖3所示,蒸發(fā)器l,在沿上下方向留出間隔地配置的鋁制制 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和鋁制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之間設有熱交換芯部4。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具備位于前側(cè)(通風方向下游側(cè))的制冷劑 入口集管部5;位于后側(cè)(通風方向上游側(cè))的制冷劑出口集管部6;和將 兩集管部5、 6相互連結(jié)一體化的連接部7 (參照圖3)。在制冷劑進出用 集管箱2的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上連接有鋁制的制冷劑入口管8,同樣在 制冷劑出口集管部6上連接有鋁制的制冷劑出口管9。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具備位于前側(cè)的第一中間集管部ll;位于后 側(cè)的第二中間集管部12;和將兩集管部11、 12相互連接一體化的連接部 13,由兩集管部ll、 12和連接部13形成排水通道14 (參照圖3)。制冷 劑進出用集管箱2以及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的周壁的截面形狀相同,相 互上下反向地配置。熱交換芯部4構(gòu)成為將由在左右方向上留有間隔地并排配置的多個熱交換管l5構(gòu)成的熱交換管組16,在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多列,這里是 兩列,在各熱交換管組16的相鄰的熱交換管15彼此之間的通風間隙以及 各熱交換管組16的左右兩端的熱交換管15的外側(cè)分別配置波紋散熱片17 (翅片,fin)并釬焊在熱交換管15上,而且在左右兩端的波紋散熱片17 的外側(cè)分別配置鋁制的側(cè)板18并釬焊在波紋散熱片17上。而且,前側(cè)熱 交換管組16的熱交換管15的上下兩端與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以及第一中 間集管部11連接,后側(cè)熱交換管組16的熱交換管15的上下兩端與制冷劑 出口集管部6以及第二中間集管部12連接。這里,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 以及第二中間集管部12,是制冷劑流入熱交換管15側(cè)的集管部。熱交換管15是用由鋁擠壓型材所形成的棵材制成的,寬度方向朝向前 后方向配置,并且為具有多個在寬度方向上排列的制冷劑通路的扁平狀。 波紋散熱片17,是用在兩面具有釬材層的鋁釬焊板制成波狀,由波頂部、 波底部以及將波頂部與波底部連接的水平狀連接部構(gòu)成,在連接部上沿前 后方向并排形成有多個放熱孔(louver)。波紋散熱片17,為構(gòu)成前后的 熱交換管組16的前后兩熱交換管15所共有,其前后方向的寬度大致等于 前側(cè)熱交換管15的前側(cè)邊緣與后側(cè)熱交換管15的后側(cè)邊緣的間隔。而且, 波玟散熱片17的波頂部以及波底部,被釬焊在前后的熱交換管上。波故散 熱片17的前側(cè)邊緣與前側(cè)熱交換管15的前側(cè)邊緣相比向前方突出一些。 另外,可以代替一個波故散熱片為前后兩熱交換管組16所共有,在兩熱交 換管組16的相鄰的熱交換管15彼此之間分別配置有波紋散熱片。如圖2~圖6所示,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包括通過對在兩面具有 釬材層的鋁釬焊板施以沖壓加工而形成且與所有的熱交換管15連接的板 狀的第一部件21;通過對在兩面具有釬材層的鋁釬焊板施以沖壓加工而形 成且覆蓋第一部件21的上側(cè)(與熱交換管15相反一側(cè))的第二部件22;在第一部件21與第二部件22之間以將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內(nèi)以及制冷劑 出口集管部6內(nèi)分別隔成上下兩個空間5a、 5b、 6a、 6b的平坦的隔板B; 通過對鋁棵材施以沖壓加工而形成且將第一部件21、第二部件22以及隔板"暫時卡定的臨時固定部件24;和通過對在兩面具有釬材層的鋁釬焊 玲反施以沖壓加工而形成且釬焊在第一部件21、第二部件22以及隔板23的 左右兩端的鋁制的端部件25、 26,在右端部件26的外表面上,以跨過制 冷劑入口集管部5以及制冷劑出口集管部6的方式,釬焊有在前后方向上 較長的鋁制的連接板27。在連接板27上,連接有制冷劑入口管8以及制 冷劑出口管9。另外,連接板27是通過對鋁棵材施以沖壓加工而形成的。第一部件21包括形成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的下部的下方鼓出狀的第 一集管形成部28;形成制冷劑出口集管部6的下部的下方鼓出狀的第二集 管形成部29;和將第一集管形成部28的后側(cè)邊緣部與第二集管形成部29 的前側(cè)邊緣部連接且形成連接部7的下部的連接壁31。笫一集管形成部28 包括水平平坦狀的底壁32;與底壁32的前后兩側(cè)邊緣部一體形成的前 后兩側(cè)壁33、 34。前側(cè)壁33包括與底壁32的前邊緣連接且朝向上方并 向前方傾斜的傾斜部33a;與傾斜部33a的上邊緣連接并向上方延伸的垂 直部33b。后側(cè)壁34朝向上方并向后方傾斜且其上端部為垂直狀。前側(cè)壁 33的上端與后側(cè)壁34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二集管形成部29,與第一 集管形成部28左右對稱,包括水平平坦狀的底壁35;與底壁"的后側(cè) 邊緣部以及前側(cè)邊緣部一體形成的后側(cè)壁36以及前側(cè)壁37。后側(cè)壁36包 括與底壁35的后邊緣連接且朝向上方并向后方傾斜的傾斜部36a;與傾 斜部36a的上邊緣連接的垂直部36b。前側(cè)壁37朝向上方并向前方傾斜且 其上端部為垂直狀。后側(cè)壁36的上端與前側(cè)壁37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 而且,第一集管形成部28的后側(cè)壁34的上邊緣與第二集管形成部29的前 側(cè)壁37的上邊緣通過連接壁31而連接為一體。在第一部件21的兩集管形成部28、 29,以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且在 左右方向上處于同一位置的方式,分別形成有前后方向上較長的多個管插 通孔38。笫一集管形成部28的管插通孔38,從前側(cè)壁33的傾斜部33a 朝向后側(cè)壁34而形成,第二集管形成部29的管插通孔38,從后側(cè)壁36 的傾斜部36a朝向前側(cè)壁37而形成。在兩集管形成部28、"的管插通孔 38中,插入熱交換芯部4的前后兩熱交換管組16的熱交換管15的上端部,利用第一部件21的釬材層而釬焊在第一部件21上,由此,前側(cè)熱交換管組l6的熱交換管l5的上端部與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后側(cè)熱交換管組16 的熱交換管l5的上端部與制冷劑出口集管部6,分別以連通狀連接。在第 一部件21的連接壁31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地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較 長的多個排水用貫通孔39。另外,在第一部件21的連接壁31上,以處于 從排水用貫通孔39偏離的位置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地形成有多個 固定用貫通孔41。這里,排水用貫通孔39與固定用貫通孔41交替形成。 第二部件22包括形成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的上部的上方鼓出狀的第 一集管形成部42;形成制冷劑出口集管部6的上部的上方鼓出狀的第二集 管形成部43;和將兩集管形成部42、 43彼此之間一體連接且形成連接部7 的上部的連接壁44。第一集管形成部42以及第二集管形成部43的橫截面 形狀,分別是向下方開口并且前后方向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橫截面大致U 字狀,在兩集管形成部42、 43,分別在其長度方向上有間隔地形成多個分 別從其前后方向外側(cè)部分至其內(nèi)側(cè)部分的帶狀的內(nèi)方突出部45。另外,在 連接壁44上的與第一部件21的各排水用貫通孔39 —致的位置形成有排水 用貫通孔46,同樣,在與固定用貫通孔41 一致的位置形成有固定用貫通 孔47。隔板23包括將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內(nèi)隔成上下兩個空間5a、 5b的 前側(cè)分隔部48;將制冷劑出口集管部6內(nèi)隔成上下兩個空間6a、 6b的后 側(cè)分隔部49;和連接兩分隔部48、 49且被第一部件21以及第二部件22 的連接壁31、 44夾持并被釬焊在兩連接壁31、 44上的連接壁51。在隔板 23的前側(cè)分隔部48上,從其左端形成有缺口52。另外,在前側(cè)分隔部48 的前后方向的中間部,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地形成有多個^f吏制冷劑入口集 管部5的上下兩個空間5a、 5b連通的多個制冷劑通過用圓形貫通孔53。 在前側(cè)分隔部48的下表面(朝向熱交換管15側(cè)的面)上的貫通孔53的周 圍的部分, 一體地形成有向下方(熱交換管15側(cè))突出的短圓筒狀的突緣 54。貫通孔53以及突緣54,在相鄰的兩根熱交換管15彼此之間形成。另 外,在隔板23的后側(cè)分隔部49的除去左右兩端部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地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較長且將制冷劑出口集管部6的上下兩個空 間6a、 6b連通的多個制冷劑通過用長圓形貫通孔55A、 55B。在后側(cè)分隔 部"的上表面上的貫通孔55A、 55B的周圍的部分, 一體地形成有向上方 突出的短筒狀的突緣56A、 56B。中央部的長圓形貫通孔55A的長度與其 他的長圓形貫通孔55B的長度相比較短,位于相鄰的熱交換管15之間。 另夕卜,在隔板23的連接壁51上的與第一以及第二部件21、 22的各排水用 貫通孔39、 46—致的位置形成有排水用貫通孔62,同樣,在與固定用貫 通孔41、 47—致的位置形成有固定用貫通孔63。在隔板23的前后兩側(cè)邊緣部即前側(cè)分隔部48的前側(cè)邊緣部以及后側(cè) 分隔部49的后側(cè)邊緣部,遍及全長而形成有向上方開口且在左右方向上延 伸的嵌入槽57,在第二部件22的第一集管形成部42的前側(cè)壁的下端部以 及第二集管形成部43的后側(cè)壁的下端部分別嵌入嵌入槽57內(nèi)的狀態(tài)下, 將第二部件22以及隔板23釬焊到一起。隔板23的前后兩嵌入槽57上的 前后方向外側(cè)壁57a與其內(nèi)側(cè)壁相比向上方突出,并且在其上邊緣遍及全 長地一體形成有向前后方向外方突出的凸條58,使第一部件21的第一集 管形成部28的前側(cè)壁33的垂直部33b以及第二集管形成部29的后側(cè)壁 36的垂直部36b,分別沿著嵌入槽57的前后方向外側(cè)壁57A的外表面, 并且在兩垂直部33b、 36b的上端與凸條58抵接的狀態(tài)下,將第一部件21 和隔板23釬焊到一起。而且,由第一部件21的第一集管形成部28與第二部件"的第一集管 形成部42與隔板23的前側(cè)分隔部48形成入口集管部主體60,由第一部 件21的第二集管形成部29與第二部件22的第二集管形成部"與隔板" 的后側(cè)分隔部49形成出口集管部主體61。臨時固定部件24是在左右方向上較長的垂直帶板狀,在其下邊緣上的 與第一部件21、第二部件22以及隔板23的固定用貫通孔41、 47、 63相 對應的部分,分別形成有向下方突出且插通這些固定用貫通孔41、 47、 63 并被釬焊在連接壁31、 44、 51上的突起64。另外,臨時固定部件24上的 與第一部件21、第二部件22以及隔板23的排水用貫通孔39、 "、 62相對應的部分,從其下邊緣形成有缺口 65。缺口 65的開放部的左右方向的 寬度與排水用貫通孔39、 46、 62的左右方向的長度相等。臨時固定部件 24,是通過對鋁棵材制板施以沖壓加工以形成突起64以及缺口 65而制造的。左端部件25,通過連接部25c將關閉入口集管部主體60的左端開口 的前蓋25a與關閉出口集管部主體61的左端開口的后蓋25b —體化,在前 蓋25a上,上下留有間隔地一體形成有嵌入入口集管部主體60中的與隔 板23的前側(cè)分隔部48相比靠上側(cè)的空間5a內(nèi)的上側(cè)右方突出部66和嵌 入相比前側(cè)分隔部48靠下側(cè)的空間5b內(nèi)的下側(cè)右方突出部67,同樣在后 蓋25b上,上下留有間隔地一體形成有嵌入出口集管部主體61中的與隔 板23的后側(cè)分隔部49相比靠上側(cè)的空間6a內(nèi)的上側(cè)右方突出部68和嵌 入相比后側(cè)分隔部49靠下側(cè)的空間6b內(nèi)的下側(cè)右方突出部69。另夕卜,在 左端部件25的前后兩側(cè)邊緣與上邊緣以及下邊緣之間的連接部, 一體地形 成有分別向右方突出并與第一以及第二部件21、 22卡合的卡合爪71。左 端部件25,利用自身的釬材層被釬焊在兩部件21、 22以及隔板23上。而 且,前側(cè)分隔部48的缺口 52的左端開口^L左端部件25的前蓋25a關閉, 由此,形成有將入口集管部5的上下兩空間5a、 5b在左端部相互連通的連 通孔72 (參照圖5以及圖6 )。另外,這里,連通孔72是通過用前蓋25a 關閉缺口 52的左端開口而形成的,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不形成缺口,通 過在前側(cè)分隔部48的左端部形成貫通孔從而^殳置有連通孔。右端部件26,通過連接部26c將關閉入口集管部主體60的右端開口 的前蓋26a與關閉出口集管部主體61的右端開口的后蓋26b —體化。在右 端部件26的前蓋26a上,上下留有間隔地一體形成有嵌入入口集管部主 體60中的與隔板23的前側(cè)分隔部48相比靠上側(cè)的空間&內(nèi)的上側(cè)左方 突出部73和嵌入相比前側(cè)分隔部48靠下側(cè)的空間Sb內(nèi)的下側(cè)左方突出部 74,同樣在后蓋26b上,上下留有間隔地一體形成有嵌入出口集管部主 體61中的與隔板23的后側(cè)分隔部49相比靠上側(cè)的空間6a內(nèi)的上側(cè)左方 突出部75和嵌入相比后側(cè)分隔部49靠下側(cè)的空間6b內(nèi)的下側(cè)左方突出部76。在右端部件26的前蓋26a的上側(cè)左方突出部73的突出端壁上形成有 制冷劑入口 77,同樣地在后蓋26b的上側(cè)左方突出部75的突出端壁形成 有制冷劑出口 78。另外,在右端部件26的前后兩側(cè)邊緣與上邊緣之間的 連接部以及下邊緣的前后兩側(cè)部分, 一體地形成有分別向左方突出并與第 一以及第二部件21、 22卡合的卡合爪79。如圖3以及圖7所示,在右端部件26的連接部26c的上端的前后方向 的中央部一體地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第一卡合雄部81,同樣地在連接部 26c的下端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一體地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二卡合雄 部82。第二卡合雄部82,在制造蒸發(fā)器l時,在將右端部件26與連接板 27組裝之前的狀態(tài)下,向右側(cè)方突出。進而,在右端部件26的下邊緣部 的前后兩端部,分別形成有缺口 80。右端部件26,利用自身的釬材層被釬 焊在兩部件21、 22以及隔板23上。連接板27具備與右端部件26的制冷劑入口 77連通的短圓筒狀制冷 劑流入口 83;和與右端部件26的制冷劑出口 78連通的短圓筒狀制冷劑流 出口 84。制冷劑流入口 83以及制冷劑流出口 84,分別由圓形貫通孔和在 貫通孔的周圍向右方突出狀一體形成的短圓筒狀部構(gòu)成。連接板27上的制冷劑流入口 83以及制冷劑流出口 84之間的部分,形 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短路防止用切縫85,并且形成有與切縫85的上下 兩端相連大致梯形的貫通孔86、 87。另外,連接板27上的上側(cè)貫通孔86 的上方部分以及下側(cè)貫通孔87的下方部分,分別以向左方(右端部件26 側(cè))突出的方式彎曲成U字狀而形成有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雌部88、 89。將 右端部件26的第一~^"合雄部81從下方插通(插入通過)第一^f"合雌部88 并與第一卡合雌部88相卡合,并且將右端部件26的第二卡合雄部82從上 方插通第二卡合雌部89并與第二卡合雌部89相卡合,由此,連接板27 的左右方向的移動^^皮阻止。右端部件26的第二卡合雄部82,在向右方側(cè) 突出的狀態(tài)下通過下側(cè)的貫通孔87后向下方彎曲,從而從上方插通第二卡 合雌部89。另外,第一^^合雌部88與右端部件26的連接部2^上的第一 卡合雄部81的前后兩側(cè)部分卡合,由此阻止了連接板27的向下方的移動。進而,在連接板27的下邊緣的前后兩端部, 一體地形成有分別向左方突出 的卡合爪91,并且該卡合爪91在嵌入形成于右端部件26的下邊緣的缺口 80內(nèi)的狀態(tài)下與右端部件26卡合,由此阻止了連接板27的向上方以及前 后方向的移動。這樣,連接板27,在以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 的移動被阻止的方式與右端部件26卡合的狀態(tài)下,利用右端部件26的釬 材層被4f焊在右端部件26上。在連接板27的制冷劑流入口 83,插入并釬焊有在制冷劑入口管8的 一端部所形成的縮徑部,同樣在制冷劑流出口84,插入并釬焊有在制冷劑 出口管9的一端部所形成的縮徑部。雖省略圖示,但是在制冷劑入口管8 以及制冷劑出口管9的另一端,以跨過兩管8、 9的方式接合有膨脹閥安裝 部件。如圖2、圖3、圖8以及圖9所示,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包括通過15連接的板狀的第一部件92;通過對兩面具有釬材層的鋁釬焊板施以沖壓 加工而形成且覆蓋第一部件92的下側(cè)(與熱交換管15相反一側(cè))的第二 部件93;通過對兩面具有釬材層的鋁釬焊板或者鋁棵材施以沖壓加工而形 成且配置在第一部件92與第二部件93之間、將第一中間集管部11內(nèi)以及 第二中間集管部12內(nèi)分別分隔成兩個空間lla、 llb、 l:2a、 Ub的隔板9^ 通過對鋁棵材施以沖壓加工而形成且將第一部件92、第二部件93以及隔 板94暫時卡定的臨時固定部件95;通過對兩面具有釬材層的鋁釬垾板施 以沖壓加工而形成且釬焊在第一部件92、第二部件93以及隔板94的左右 兩端的鋁制端部件96、 97;和在右端部件97的外面、以跨過第一中間集 管部11以及第二中間集管部12的方式釬焊的、在前后方向上較長的鋁棵 材制的連通部件98,通過連通部件98將第一中間集管部11以及第二中間 集管部12在右端部連通。第一部件92,與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的第一部件21為同一構(gòu)成, 并且與第 一部件21上下相反地配置,對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號。這里, 第一集管形成部28形成第一中間集管部11的上部(上下方向內(nèi)側(cè)部),第二集管形成部29形成第二中間集管部12的上部(上下方向內(nèi)側(cè)部)。 將熱交換芯部4的前后兩熱交換管組16的熱交換管15的下端部插入管插 通孔38,利用第一部件92的釬材層將其釬焊到第一部件92上,由此,分 別以連通狀將前側(cè)熱交換管組16的熱交換管15的下端部與第一中間集管 部11連接,將后側(cè)熱交換管組16的熱交換管15的下端部與第二中間集管 部12連接。第二部件93,與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的第二部件22為同一構(gòu)成, 并且與笫二部件22上下相反地配置,對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號。這里, 第一集管形成部42形成第一中間集管部11的下部,第二集管形成部43 形成第二中間集管部12的下部。隔板94,除了前后的分隔部48、 49的構(gòu)成以外,與制冷劑進出用集 管箱2的隔板23構(gòu)成相同,并且與隔板23上下相反地配置,對相同的部 分附加相同的符號。這里,在將第一中間集管部ll內(nèi)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 lla、 lib的前側(cè)分隔部48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形成有多個在左右方 向上較長且比較大的長方形貫通孔101。另外,在將第二中間集管部12內(nèi) 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12a、 12b的后側(cè)分隔部49的后側(cè)部分,在左右方向 上有間隔地以貫通狀形成有多個圓形制冷劑通過用貫通孔102。相鄰的圓 形制冷劑通過用貫通孔102之間的間隔,隨著遠離右端部而逐漸變大。在 后側(cè)分隔部49的上表面(朝向熱交換管15側(cè)的面)上的貫通孔102的周 圍的部分, 一體地形成有向上方(熱交換管15側(cè))突出的短圓筒狀的突緣 103。貫通孔102以及突緣103,形成在相鄰的兩根熱交換管15彼此之間。 另外,相鄰的圓形制冷劑通過用貫通孔102之間的間隔,可以全部相同。而且,將第一以及第二部件92、 93和隔板94,與制冷劑進出用集管 箱2的第一以及第二部件21、 22和隔板23的情況同樣地加以組裝釬焊, 由第一部件92的第一集管形成部28和第二部件93的第一集管形成部42 和隔板94的前側(cè)分隔部48,形成兩端開口的中空狀的第一中間集管部主 體104,由第一部件92的第二集管形成部29和第二部件"的第二集管形 成部43和隔板94的后側(cè)分隔部49,形成兩端開口的中空狀的第二中間集管部主體105。臨時固定部件95是在左右方向上較長的垂直帶板狀,在其上邊緣上的 與第一部件92、第二部件93以及隔板94的固定用貫通孔41、 47、 63相 對應的部分,分別形成有向上方突出且插通于這些固定用貫通孔41、 47、 63以被釬焊在連接壁31、 44、 51上的突起106。另外,在臨時固定部件 95上的與第一部件92、第二部件93以及隔板94的排水用貫通孔39、 46、 62相對應的部分,從其上邊緣形成有缺口 107。缺口 107的開放部的左右 方向的寬度與排水用貫通孔39、 46、 62的左右方向的長度相等。在臨時固 定部件95的前后兩面,分別形成有以與缺口 107的下端部相連的方式在上 下方向上延伸且下端部在臨時固定部件95的下端面開口的排水輔助槽 108。臨時固定部件95,是通過對由鋁棵材制成的板施以沖壓加工而形成 突起106、缺口 107以及排7jc輔助槽108而制成的。左端部件96,與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的左端部件25上下相反,通 過連接部96c將關閉第一中間集管部主體104的左端開口的前蓋%a與關 閉第二中間集管部主體105的左端開口的后蓋%b —體化,在前蓋9"上, 上下留有間隔地一體形成有嵌入第一中間集管部主體104中的與隔板94 的前側(cè)分隔部48相比靠上側(cè)的空間lla內(nèi)的上側(cè)右方突出部109和嵌入相 比前側(cè)分隔部48靠下側(cè)的空間lib內(nèi)的下側(cè)右方突出部lll,同樣在后蓋 96b上,上下留有間隔地一體形成有嵌入第二中間集管部主體105中的 與隔板94的后側(cè)分隔部49相比靠上側(cè)的空間12a內(nèi)的上側(cè)右方突出部112 和嵌入相比后側(cè)分隔部49靠下側(cè)的空間Ub內(nèi)的下側(cè)右方突出部113。另 夕卜,在左端部件96的前后兩側(cè)邊緣與上邊緣以及下邊緣之間的連接部,一 體地形成有分別向右方突出以與第一以及第二部件92、 93卡合的卡合爪 114。左端部件96,利用自身的釬材層被釬焊在兩部件92、"以及隔板94 上。右端部件97,通過連接部97c將關閉第一中間集管部主體104的右端 開口的前蓋97a與關閉第二中間集管部主體10S的右端開口的后蓋— 體化,在前蓋97a上,上下留有間隔地一體形成有嵌入第一中間集管部主體104中的與隔板94的前側(cè)分隔部48相比靠上側(cè)的空間lla內(nèi)的上側(cè) 左方突出部115和嵌入相比前側(cè)分隔部48靠下側(cè)的空間1 lb內(nèi)的下側(cè)左方 突出部ll6,同樣在后蓋Wb上,上下留有間隔地一體形成有嵌入第二 中間集管部主體105中的與隔板93的后側(cè)分隔部49相比靠上側(cè)的空間12a 內(nèi)的上側(cè)左方突出部117和嵌入相比后側(cè)分隔部49靠下側(cè)的空間12b內(nèi)的 下側(cè)左方突出部118。另外,在右端部件97的前后兩側(cè)邊緣與上邊緣以及 下邊緣之間的連接部, 一體地形成有分別向左方突出以與第 一 以及第二部 件92、 93卡合的卡合爪119。另外,在右端部件97的上邊緣的前后兩端部, 一體地形成有分別向右 方突出且向下方彎曲以與連通部件98的上邊緣部卡合的卡合爪121 ,并且 在右端部件97的下邊緣的前后方向中間部, 一體地形成有分別向右方突出 且向上方彎曲以與連通部件98的下邊緣部卡合的卡合爪122。另外,在圖 8中,以彎曲前的在上下方向上筆直的狀態(tài)表示卡合爪121、 122。在右端 部件97的前蓋97a的下側(cè)左方突出部116的突出端壁上,形成有使制冷劑 從第一中間集管部11的比前側(cè)分隔部48靠下側(cè)的空間lib流出的制冷劑 流出口123,同樣在后蓋97b的下側(cè)左方突出部118的突出端壁上,形成 有使制冷劑流入第二中間集管部12的比后側(cè)分隔部49靠下側(cè)的空間12b 的制冷劑流入口 124。另外,后蓋97b的下側(cè)左方突出部118上的制冷劑 流入口 124的周邊部的下側(cè)部分, 一體地形成有朝向第二中間集管部12 內(nèi)方向上方傾斜或者彎曲、這里是彎曲的導向部125。導向部125,將流入 第二中間集管部12的比后側(cè)分隔部49靠下側(cè)的空間內(nèi)的制冷劑,向 上側(cè)引導。右端部件97,利用自身的釬材層被釬焊在第一以及第二部件92、 93以及隔板94上。連通部件98是通過對鋁棵材施以沖壓加工而形成的,從右方看外形為 與右端部件97同樣形狀同樣大小的板狀,其周邊部利用右端部件97的釬 材層纟皮釬焊在右端部件97的外面上。在連通部件98上,以將右端部件97 的制冷劑流出口 123與制冷劑流入口 124連通的方式形成有外方鼓出部 126。外方鼓出部126的內(nèi)部,成為將右端部件97的制冷劑流出口 123與制冷劑流入口 1M連通的連通通路。另外,在連通部件98的上邊緣的前后 兩端部以及下邊緣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別形成有右端部件97的卡合爪 121、 122嵌入的缺口 127。上述的蒸發(fā)器1,通過將除了入口管8以及出口管9以外的全部部件 組裝并一起釬焊而制造。蒸發(fā)器1,與壓縮機以及作為制冷劑冷卻器的冷凝器一起,構(gòu)成使用 含氯氟烴制冷劑的冷凍循環(huán),作為車輛空調(diào)被搭載在車輛、例如汽車上。在上述蒸發(fā)器l中,在壓縮機接通時,通過壓縮機、冷凝器以及膨脹 閥的氣液》'^Nl的兩相制冷劑,從制冷劑入口管8經(jīng)過連接板27的制冷劑流 入口 83以及右端部件26的前蓋26a的制冷劑入口 77而流入制冷劑進出用 集管箱2的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的上部空間5a內(nèi)。流入制冷劑入口集管部 5的上部空間5a內(nèi)的制冷劑向左方流動,經(jīng)過連通孔72而流入下部空間 5b內(nèi),并且通過隔板23的前側(cè)分隔部48的貫通孔53而進入下部空間5b 內(nèi)。流入下部空間5b的制冷劑,分流以流入前側(cè)熱交換管組16的熱交換 管15的制冷劑通路內(nèi)。流入熱交換管15的制冷劑通路內(nèi)的制冷劑,在制 冷劑通路中向下方流動并逸\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的第 一 中間集管部11 的上部空間lla內(nèi)。i^v第一中間集管部11的上部空間lla內(nèi)的制冷劑, 通過隔板94的前側(cè)分隔部48的貫通孔101而i^下部空間lib,在下部 空間lib內(nèi)向右方流動,經(jīng)過右端部件97的前蓋97a的制冷劑流出口 123、 連通部件98的外方鼓出部126內(nèi)的連通路以及后蓋97b的制冷劑入口 124, 從而以改變流向的方式轉(zhuǎn)彎而i^A第二中間集管部12的下部空間12b內(nèi)。流入第二中間集管部12的下部空間12b內(nèi)的制冷劑向左方流動,通過 隔板94的后側(cè)分隔部49的貫通孔102而流入上部空間12a內(nèi),分流以流 入后側(cè)熱交換管組16的熱交換管15的制冷劑通路內(nèi)。此時,制冷劑由導 向部125引導朝向左斜上方、即下部空間12b的內(nèi)方向后側(cè)分隔部49側(cè)流 動,這樣其結(jié)果是,與在后側(cè)分隔部49上所形成的相鄰的貫通孔102之間 的間隔隨著遠離右端部而逐漸變大的結(jié)構(gòu)一起,l吏得通過貫通孔102而流入上部空間lh內(nèi)的制冷劑的左右方向的分布,與沒有導向部125的情況 相比較變得均一化。因此,制冷劑易于在與第二中間集管部12連接的熱交 換管IS中均一地分流,不易發(fā)生在熱交換芯部4中的制冷劑的分布不均, 通過熱交換芯部4的空氣的溫度也被均一化而提高了熱交換性能。流入熱交換管15的制冷劑通路內(nèi)的制冷劑,改變流向在制冷劑通路內(nèi) 向上方流動并流入制冷劑出口集管部6的下部空間6b內(nèi),接著通過隔板 23的后側(cè)分隔部49的貫通孔55A、 55B而流入上部空間6a。流入制冷劑出口集管部6的上部空間6a內(nèi)的制冷劑向右方流動,通過 右端部件26的后蓋26b的制冷劑出口 78以及連接板27的制冷劑流出口 84,接著從制冷劑出口管9流出。接著,制冷劑在流過前后兩熱交換管組16的熱交換管15的制冷劑通 路期間,與通過熱交換芯部4的通風間隙的空氣進行熱交換,制冷劑變?yōu)?氣才目而; 充出。圖10~圖19,表示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以及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 所使用的隔板的變形例。在是圖IO以及圖11所示的、用在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中的隔板130 的情況下,在將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內(nèi)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5a、 5b的前側(cè) 分隔部48的前后方向的中間部,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地形成有將制冷劑入 口集管部5的上下兩個空間5a、 5b連通的多個制冷劑通過用圓形貫通孔 53。在前側(cè)分隔部48的下表面(朝向熱交換管15側(cè)的面)上的貫通孔53 的周圍的部分、而且是在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的上部空間5a (制冷劑流入 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與熱交換管相反側(cè)的空間)中的制冷劑的流動方向 上的上游側(cè)的部分, 一體地形成有形狀為球的四分之一且朝向下方向左方 彎曲的導向部131。貫通孔53以及導向部131,在相鄰的兩根熱交換管15 彼此之間形成。其他的構(gòu)造與上述實施方式的隔板23相同。另外,雖省略圖示,但在將隔板130用在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中的 情況下,在將第二中間集管部12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12a、 Ub的后側(cè)分 隔部49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地形成有將第二中間集管部l2的上下兩個空間12a、 12b連通的多個制冷劑通過用圓形貫通孔102。在后側(cè)分隔部 49的上表面(朝向熱交換管15側(cè)的面)上的貫通孔102的周圍的部分、 而且是在第二中間集管部12的下部空間12b(制冷劑流入熱交換管的集管 部內(nèi)的、與熱交換管相反側(cè)的空間)中的制冷劑的流動方向上的上游側(cè)的 部分, 一體地形成有形狀為球的四分之一且朝向下方向左方彎曲的導向部 131。在將隔板130用在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中的情況下,也有將導向部 131形成在后側(cè)分隔部49的下表面(朝向熱交換管15的相反側(cè)的面)上 的貫通孔102的周圍的部分而且是第二中間集管部12的下部空間12b (制 冷劑流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與熱交換管相反側(cè)的空間)中的制冷劑 的流動方向的下游側(cè)的部分。在是圖12以及圖13所示的、用在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中的隔板135 的情況下,在將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內(nèi)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5a、 5b的前側(cè) 分隔部48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地一體地形成有向下方(熱交換管15 側(cè))突出且鼓出端壁136a平坦的多個鼓出部136,在全部鼓出部136中的 位于適當位置的鼓出部136的鼓出端壁136a上形成有制冷劑通過用貫通孔 137。鼓出部136,在相鄰的熱交換管15彼此之間形成。其他的構(gòu)造與上 述實施方式的隔板23相同。另外,雖省略圖示,但在將隔板135用在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中的 情況下,在將第二中間集管部12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lh、 Ub的后側(cè)分 隔部49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地一體地形成有向上方(熱交換管15側(cè)) 突出且鼓出端壁136a平坦的多個鼓出部136,在全部鼓出部136中的位于 適當位置的鼓出部136的鼓出端壁136a上形成有制冷劑通過用貫通孔 137。鼓出部136,在相鄰的熱交換管15彼此之間形成。在是圖14以及圖15所示的、用在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中的隔板140 的情況下,在將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內(nèi)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5a、 5b的前側(cè) 分隔部48上, 一體地形成有向下方(熱交換管15側(cè))突出的半球狀的鼓 出部141,在全部鼓出部141中的位于適當位置的鼓出部1"上放射狀地 形成有多個制冷劑通過用貫通孔142。鼓出部141,在相鄰的熱交換管15彼此之間形成。其他的構(gòu)造與上述實施方式的隔板23相同。另外,雖省略圖示,但在將隔板140用在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中的 情況下,在將第二中間集管部12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12a、 12b的后側(cè)分 隔部49上, 一體地形成有向上方(熱交換管15側(cè))突出的半球狀的鼓出 部141,在全部鼓出部141中的位于適當位置的鼓出部141上放射狀地形 成有制冷劑通過用貫通孔142。鼓出部141,在相鄰的熱交換管15彼此之 間形成。在是圖16以及圖17所示的、用在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中的隔板145 的情況下,在將制冷劑入口集管部5內(nèi)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5a、 5b的前側(cè) 分隔部48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地一體地形成有向下方(熱交換管15 側(cè))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 橫截面V字狀的突出部146,跨過在全部突出部146中的位于適當位置的 突出部146上的呈V字的兩壁部形成有制冷劑通過用貫通孔147。突出部 146,在相鄰的熱交換管15彼此之間形成。其他的構(gòu)造與上述實施方式的 隔板23相同。另外,雖省略圖示,但在將隔板145用在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中的 情況下,在將第二中間集管部12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12a、 12b的后側(cè)分 隔部49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間隔一體地形成有向上方(熱交換管15側(cè)) 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橫截 面V字狀的突出部146,跨過在全部突出部146中的位于適當位置的突出 部146上呈V字的兩壁部形成有制冷劑通過用貫通孔147。突出部146, 在相鄰的熱交換管15彼此之間形成。在是圖18以及圖19所示的、用在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2中的隔板150 的情況下,在橫截面V字狀的全部突出部146中的位于適當位置的突出部 146上的呈V字狀的兩壁部,分別形成有制冷劑通過用貫通孔151。突出 部146,在相鄰的熱交換管15彼此之間形成。其他的構(gòu)造與圖16以及圖 17所示的隔板145相同。另外,圖18以及圖19所示的隔板150也與圖16 以及圖17所示的隔板145同樣地,用在制冷劑回轉(zhuǎn)用集管箱3中。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該發(fā)明的熱交換器,適用于使用含氯氟烴制冷劑 的車輛空調(diào)的蒸發(fā)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在具有壓縮機、作為制冷劑 冷卻器的氣體冷卻器、中間熱交換器、膨脹閥以及蒸發(fā)器且使用C02制冷 劑這樣的超臨界制冷劑的車輛空調(diào)的車輛、例如汽車中,適用于車輛空調(diào) 的蒸發(fā)器。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熱交換器,在沿上下方向留有間隔地配置的一對集管箱之間,在前后方向上留有間隔地設有多列熱交換管組,該熱交換管組包括多個在集管箱的長度方向上留有間隔地配置并且兩端部與兩集管箱連接的熱交換管,各集管箱具備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設置并且相互一體化的兩個集管部,各集管箱具備與熱交換管連接的第一部件和與第一部件接合且覆蓋第一部件的與熱交換管相反一側(cè)的第二部件,在兩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間,分別至少設有一列熱交換管組,其中,在各集管箱的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之間,配置將兩集管部分隔為上下兩個空間的隔板,并且該隔板與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接合,在隔板上形成有使各集管部內(nèi)的上下兩個空間連通的貫通孔。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 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多個貫通孔。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朝向熱交換管側(cè) 的面上的貫通孔的周圍部分,遍及全周一體地形成有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的 突緣。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單面上的貫通孔 的周圍部分, 一體地形成有從與熱交換管相反一側(cè)的空間向熱交換管51導 制冷劑的導向部。
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在作為隔板的朝向熱交換 管側(cè)的面上的貫通孔的周圍部分、而且是制冷劑流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 的與熱交換管相反一側(cè)的空間中的制冷劑的流動方向上游側(cè)的部分, 一體 地成形有導向部。
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貫通孔形成在相鄰的熱交 換管彼此之間。
7.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 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多個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且鼓出端壁平坦的鼓出部,至少在一個鼓出部的鼓出端壁上形成有貫通孔。
8.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鼓出部形成在相鄰的熱交 換管纟皮此之間。
9.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 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的半球狀的鼓出 部,至少在一個鼓出部上形成有多個貫通孔。
10.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 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多個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并且在集管 箱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橫截面為V字狀的突出部,跨過突出部的呈V字的 兩壁部形成有貫通孔。
11.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劑流 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內(nèi)的部分,形成有多個向熱交換管側(cè)突出并且在集管 箱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橫截面為V字狀的突出部,在突出部的呈V字的兩 壁部分別形成有貫通孔。
1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在隔板的兩側(cè)邊緣部形成 有在長度方向上延伸且在熱交換管側(cè)開口的槽,第一部件的兩側(cè)邊緣部嵌 入在槽內(nèi)。
1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 一方的集管箱的前集管部 是制冷劑入口集管部,該一方的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制冷劑出口集管部, 另一方的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第一中間集管部,該另一方的集管箱的后集 管部是第二中間集管部,在制冷劑入口集管部的一端部形成制冷劑入口,并且在制冷劑出口集管部的與制冷劑入口相同的一端形成制冷劑出口 ,制 冷劑入口集管部和第二中間集管部分別為制冷劑流入熱交換管的集管部。
1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熱交換器,其中,制冷劑入口集管部的兩 個空間,通過在隔板的與在制冷劑入口以及制冷劑出口相反一側(cè)的端部所 形成的連通孔而連通,第一中間集管部的上下方向外側(cè)的空間與第二中間 集管部的上下方向外側(cè)的空間,通過設在集管箱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部的連 通部而連通。
全文摘要
用作蒸發(fā)器(1)的熱交換器,在一對集管箱(2,3)間,在前后方向間隔設有兩列包括多個熱交換管(15)的熱交換管組(16)。各集管箱具備兩集管部(5,6,11,12)和與熱交換管(15)連接的第一部件(21,92);與該第一部件接合且覆蓋它的與熱交換管(15)相反側(cè)的第二部件(22,93);配置在兩部件(21,92,22,93)間且具有將各集管部內(nèi)隔為上下兩空間(5a,5b,6a,6b)的分隔部(48,49)的隔板(23,94)。各分隔部(48,49)上形成連通各集管部內(nèi)的上下兩空間(5a,5b,6a,6b)的貫通孔(53,55B,101,102)。該熱交換器可減少部件數(shù)量且制造容易。
文檔編號F25B39/02GK101266092SQ20081008607
公開日2008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7年3月16日
發(fā)明者東山直久, 鶴見幸弘 申請人:昭和電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