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蓄冷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蓄冷裝置本實用新型涉及中央空調系統(tǒng),尤其涉及一種蓄冷裝置。 [背景技術]空調系統(tǒng)的蓄冷裝置包括儲存冷水的蓄冷罐,放冷時蓄冷罐的上部為溫水層,下部為冷水層,溫水層與冷水層之間為斜溫層。蓄冷罐的最上部有上進出水口,蓄冷罐的最下部有下進出水口。晚上,當電力充裕時,將蓄冷罐上部的溫水從上進出水口抽出,利用制冷系統(tǒng)對水降溫后從蓄冷罐的下部的下進出水口輸入蓄冷罐的下部;白天需要冷源時,再從蓄冷罐的下部的下進出水口取出低溫的冷水,供空調系統(tǒng)使用,通過空調系統(tǒng)吸熱后的溫水通過蓄冷罐上部的上進出水口回到蓄冷罐的上部。為了提高蓄冷裝置的容積效率,在蓄冷罐中,需要實現(xiàn)冷熱水自然分層,即冷水始終保存在罐的下部,溫水始終保存在罐的上部,兩者互不混合。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蓄冷罐的上部和下部都需要安裝布水裝置。但是, 傳統(tǒng)蓄冷罐布水裝置的結構復雜,安裝的工程量大,而且布水效果較差,一方面延長了水蓄冷系統(tǒng)的工程工期,增加了工程成本和工程的投資回收年限,另一方面,蓄冷罐水溫自然分層效果不夠好,蓄冷罐的利用率低。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工程量較小、成本較低、 布水均勻、水溫自然分層效果好,蓄冷罐的使用系數(shù)高的蓄冷裝置。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蓄冷裝置,包括蓄冷罐,所述的蓄冷罐包括上進出水口和下進出水口,蓄冷罐內部包括上布水板組和下布水板組,所述的上布水板組布置在上進出水口的下方,所述的下布水板組布置在下進出水口的上方;每個布水板組包括2至3塊平行布置的布水板,所述的布水板包括復數(shù)個布水孔。以上所述的蓄冷裝置,所述布水板的周邊與蓄冷罐內壁之間的間隙不大于0. 5厘米。以上所述的蓄冷裝置,每個布水板組中,相鄰布水板之間的間距為2至10厘米。以上所述的蓄冷裝置,所述布水孔的直徑為1至5厘米或蓄冷罐儲水高度的萬分之三至萬分之五。以上所述的蓄冷裝置,相鄰布水板的布水孔完全錯開。以上所述的蓄冷裝置,上布水板組與上進出水口之間的距離不大于上進出水口的直徑;下布水板組與下進出水口之間的距離不大于下進出水口的直徑。以上所述的蓄冷裝置,所述的布水孔可以是圓形、橢圓形、星形或矩形。以上所述的蓄冷裝置,包括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所述的上布水器布置在上布水板組的上方,所述的下布水器布置在下布水板組的下方;所述上布水器的進出水口與所述的上進出水口連接,所述下布水器的進出水口與所述的下進出水口連接。以上所述的蓄冷裝置,每個布水器包括中空的本體、進出水管和復數(shù)根布水管,每根布水管的外壁包括復數(shù)個水孔;所述的進出水管和復數(shù)根布水管沿本體的徑向布置,進出水管和復數(shù)根布水管的內腔與本體的內腔相通;上布水器的進出水管與所述的上進出水口連接,下布水器的進出水管與所述的下進出水口連接。以上所述的蓄冷裝置,所述的水孔布置在布水管的側面。本實用新型蓄冷裝置在蓄冷罐上進出水口的下方布置上布水板組,在下進出水口的上方布置下布水板組,通過上、下布水板組的阻隔,降低水流速度和擾動,提高蓄冷罐的的利用率;布水板組由2至3塊平行布置的布水板構成,結構簡單,安裝工程量小、可以減少設計工作量和施工工程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蓄冷裝置實施例蓄冷裝置的剖視圖。圖2是
圖1中上布水器的A向視圖。圖3是
圖1中上布水板的B向視圖。圖4
圖1中I部位的局部放大圖。圖5是
圖1中II部位的局部放大圖。在
圖1、圖2所示的本實用新型蓄冷裝置的實施例中,蓄冷裝置包括蓄冷罐1(也可以是蓄冷槽,為了便于描述,在本申請中一律以蓄冷罐1稱呼,不加舉例),所蓄冷罐1的最上部有上進出水口 101,蓄冷罐1的最下部有下進出水口 102。蓄冷罐1內部有上、下布水板組2和上、和下布水器4。上、下布水板組的結構相同,上、和下布水器的結構也相同。如
圖1所示,上布水板組布置在上進出水口 101的下方,下布水板組布置在下進出水口 102的上方;上布水板組與上進出水口 101之間的距離hi不大于上進出水口 101的直徑dl ;下布水板組與下進出水口 102之間的距離h2不大于下進出水口的直徑d2。如
圖1、圖2、圖4和圖5所示,每個布水板組2包括3塊平行布置的布水板3,布水板上包括很多個上下通透的布水孔301。布水孔301的直徑d為1至5厘米。也可以按蓄冷罐1儲水高度H的萬分之三至萬分之五來設計。布水板的周邊與蓄冷罐1內壁之間不允許有較大的水流通過,所以最好是無間隙的,但是,為了減小施工量和制造成本,本實施例考慮加工誤差,布水板的周邊與蓄冷罐1 內壁之間允許局部有較小的間隙,但此間隙不得大于0. 5厘米。為了使通過布水孔301的水流方向改變成水平方向,在每個布水板組中,相鄰布水板3之間的間距h3為2至10厘米。相鄰布水板的布水孔301完全錯開,即每層布水板的布水孔301對著鄰近布水板的板體的實心部分。如
圖1所示,上布水器布置在上布水板組的上方,下布水器布置在下布水板組的下方。每個布水器包括中空的本體401、進出水管402和11根布水管403,每根布水管 403的外壁包括多個水孔,這些水孔布置在布水管的側面,保證水流從水孔流出或流進的方向為水平方向。上布水器的進出水管402與上進出水口 101連接,下布水器的進出水管402與下進出水口 102連接。進出水管402和11根布水管403的內腔與本體401的內腔相通, 進出水管402和11根布水管403沿本體的徑向呈星形布置,以實現(xiàn)布水在蓄冷罐的水平截面內均勻。本實施例中的所述的布水孔301是圓形,但也可以采用橢圓形、星形或矩形的布水孔來調整布水孔的過水阻力,控制水流的速度和擾動。本實用新型蓄冷裝置的實施例包括上、下布水器和上、下布水板組。通過上、下布水器在蓄冷罐水平截面內均勻布水,上、下布水板組對水流的阻隔并改變水流方向,可以極大地降低冷水和溫水的流動速度和減小水流的上下擾動,改善蓄冷罐水層的分層效果,減小冷水層和溫水層之間斜溫層的厚度,大大提高蓄冷罐的的利用率。本實施例的上、下布水器和上、下布水板組結構簡單,安裝工程量小、可以減少設計工作量和施工工程量。
權利要求1.一種蓄冷裝置,包括蓄冷罐,所述的蓄冷罐包括上進出水口和下進出水口,其特征在于,蓄冷罐內部包括上布水板組和下布水板組,所述的上布水板組布置在上進出水口的下方,所述的下布水板組布置在下進出水口的上方;每個布水板組包括2至3塊平行布置的布水板,所述的布水板包括復數(shù)個布水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板的周邊與蓄冷罐內壁之間的間隙不大于0.5厘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布水板組中,相鄰布水板之間的間距為2至10厘米。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孔的直徑為1至5厘米或蓄冷罐儲水高度的萬分之三至萬分之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裝置,其特征在于,相鄰布水板的布水孔完全錯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裝置,其特征在于,上布水板組與上進出水口之間的距離不大于上進出水口的直徑;下布水板組與下進出水口之間的距離不大于下進出水口的直徑。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蓄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水孔為圓形、橢圓形、星形或矩形。
8.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蓄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布水器和下布水器,所述的上布水器布置在上布水板組的上方,所述的下布水器布置在下布水板組的下方;所述上布水器的進出水口與所述的上進出水口連接,所述下布水器的進出水口與所述的下進出水口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蓄冷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布水器包括中空的本體、進出水管和復數(shù)根布水管,每根布水管的外壁包括復數(shù)個水孔;所述的進出水管和復數(shù)根布水管沿本體的徑向布置,進出水管和復數(shù)根布水管的內腔與本體的內腔相通;上布水器的進出水管與所述的上進出水口連接,下布水器的進出水管與所述的下進出水口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蓄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孔布置在布水管的側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蓄冷裝置,包括蓄冷罐,所述的蓄冷罐包括上進出水口和下進出水口,蓄冷罐內部包括上布水板組和下布水板組,所述的上布水板組布置在上進出水口的下方,所述的下布水板組布置在下進出水口的上方;每個布水板組包括2至3塊平行布置的布水板,所述的布水板包括復數(shù)個布水孔。本實用新型在蓄冷罐上進出水口的下方布置上布水板組,在下進出水口的上方布置下布水板組,通過上、下布水板組的阻隔,降低水流速度和擾動,提高蓄冷罐的利用率;布水板組由2至3塊平行布置的布水板構成,結構簡單,安裝工程量小、可以減少設計工作量和施工工程量。
文檔編號F24F5/00GK201964554SQ20102067682
公開日2011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23日
發(fā)明者周曉晨, 張展 申請人:深圳市中科拓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