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更具體地涉及這樣一種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其能夠把設置在空調器的通風口控制成選擇性地用作接收室內空氣的空氣入口或者排放接收空氣的空氣出口。
背景技術:
通常,空調器用來對例如房間的封閉空間進行制冷或者制熱,以為用戶提供一個舒適的室內環(huán)境。這樣的空調器包括制冷循環(huán),而該制冷循環(huán)包括壓縮機、四通閥、室外熱交換器(冷凝器或者蒸發(fā)器)、膨脹裝置和室內熱交換器(蒸發(fā)器或者冷凝器)。具有這種結構的空調器主要分為分體式和一體式。
分體式空調器和一體式空調器兩者都具有相同功能。然而,在分體式空調器中,室內單元和室外單元彼此分開安裝,并經(jīng)由制冷劑管路彼此連接。其中在室內單元中安裝制冷/熱輻射裝置、室內風扇和室內風扇電機,而在室外單元中安裝熱輻射/制冷裝置、壓縮機、室外風扇和室外風扇電機。另一方面,在一體式空調器中,其室內和室外單元集成一體,從而制冷和熱輻射功能集成在一起。這樣的一體式空調器直接地安裝在住宅的外墻或者窗戶上。
下面參照圖1和2來描述傳統(tǒng)的分體式空調器的實例。
傳統(tǒng)的空調器包括機殼102、聯(lián)接到機殼102前壁上的前格柵110、鉸接連接到前格柵110前壁上的入口格柵112,和安裝到機殼102上的電機114。傳統(tǒng)的空調器還包括連接到電機114上的吹風扇116和熱交換器118,其中該熱交換器118使被引入空調器內的空氣與穿過熱交換器118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
前格柵110包括穿過前格柵110前壁形成的空氣入口104。上入口格柵106設置在前格柵110的上壁上,從而上入口格柵106與前格柵110成為一體??諝獬隹?08穿過前格柵110的前壁下部形成,或者穿過前格柵110底壁形成。
前置過濾器105設置在前格柵110內,以對穿過空氣入口104引入的空氣進行過濾,因此從空氣中除去異物。
入口格柵112保護空氣入口104和前置過濾器105。入口格柵112在入口格柵112頂壁鉸接連接到前格柵110的頂壁。
冷凝水接收器119設置在前格柵內的前格柵110下部,以接收從熱交換器118落下的冷凝水。百葉窗120和出口格柵124也設置在前格柵110內的前格柵110下部。百葉窗120改變空氣出口108排出空氣的橫向流動方向。出口格柵124包括改變排出空氣豎直流動方向的導葉122。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傳統(tǒng)空調器中,當吹風扇116根據(jù)電機114的驅動而旋轉時,在入口格柵112前部的室內空氣經(jīng)由入口格柵112和空氣入口104被引入空調器內。然后當引入空氣穿過過濾器105時,異物通過該過濾器105從空氣中被去除。過濾的空氣被引入在前格柵110和機殼102之間限定的空間內。
同時,在前格柵110定側的室內空氣經(jīng)由上入口格柵106被引入在前格柵110和機殼102之間限定的空間內。
所引入的室內空氣在經(jīng)過室內熱交換器118周圍的同時被經(jīng)過室內熱交換器118的制冷劑冷卻或加熱。已冷卻或加熱的空氣在經(jīng)過吹風風扇116之后,隨著百葉窗120和導葉122的引導被排出到熱交換器118要冷卻或加熱的房間中。
然而、傳統(tǒng)的空調器存在這樣的問題,在空調器的安裝高度較低的情況下,在室內空氣被引入空調器前部和上部后,由于該室內空氣穿過空調器下面排放到房間內,從而均勻散布到整個房間需要的時間變長。另一方面,當空調器的安裝高度較高時,存在的問題是,在制熱操作期間,由于熱空氣朝用戶臉部排放,增加了不舒服的感覺。
發(fā)明內容
用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其中在制冷/制熱操作期間,該空調器能夠根據(jù)用戶的要求,反向地改變空氣引入/排放方向,從而有效地對房間進行空氣調節(jié)。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這樣的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其中該空調器能夠控制熱/冷風排放的方向,以在制熱操作期間使熱風從空調器下部排放出,從而熱風在上升的同時對房間均勻地制熱,因此避免用戶有不舒服感覺,并在制冷操作期間使冷風從空調器上部中排放出,從而使冷風在下降的同時甚至到達房間更遠區(qū)域,因此使房間均勻地制冷。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通過提供一種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實現(xiàn),該方法包括運行模式輸入步驟,在該步驟中,選擇空調器的制冷模式或者制熱模式,并輸入選擇的運行模式;制冷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冷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吹風單元,從而室內空氣在通過第二通風口被吸入空調器內后,通過第一通風口從空調器中排放出;以及制熱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熱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吹風單元,從而室內空氣在通過該第一通風口被吸入空調器內后,通過該第二通風口從空調器中排放出。
根據(jù)另一個方面,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其中該空調器包括設有第一通風口和第二通風口的主體,通過該第一和第二通風口,選擇性地地進行空氣的引入和排放;設置在主體內分別在相反方向吹風的制冷吹風器和制熱吹風器;設置在主體內對吹送的空氣進行制冷或者制熱的熱交換器;控制第一通風口開啟程度和通過第一通風口排放空氣的排放方向的第一導葉;使第一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預定角度的第一導葉電機;控制第二通風口開啟程度和通過第二通風口排放空氣的排放方向的第二導葉;使第二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預定角度的第二導葉電機;以及控制制冷吹風器、制熱吹風器和第一、第二導葉電機的控制器,該方法包括運行模式輸入步驟,在該步驟中,選擇空調器的制冷模式或者制熱模式,并輸入選擇的運行模式;制冷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冷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制冷吹風器,從而制冷吹風器運行以通過第二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通過第一通風口排出吸入的空氣;以及制熱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熱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制熱吹風器,從而制熱吹風器運行以通過第一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通過第二通風口排放吸入的空氣。
根據(jù)另一個方面,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其中該空調器包括設有第一通風口和第二通風口的主體,其中通過該第一和第二通風口,選擇性地進行空氣的引入和排放;設置在主體內、可在正向或者反向旋轉的同時吹送空氣的制冷吹風器和制熱吹風器;設置在主體內、對吹送的空氣進行制冷或者制熱的熱交換器;控制第一通風口開啟程度和通過第一通風口排放空氣的排放方向的第一導葉;使第一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預定角度的第一導葉電機;控制第二通風口開啟程度和通過第二通風口排放空氣的排放方向的第二導葉;使第二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預定角度的第二導葉電機;以及控制第一和第二吹風器和第一、第二導葉電機的控制器,該方法包括運行模式輸入步驟,在該步驟中,選擇空調器的制冷模式或者制熱模式,并輸入選擇的運行模式;制冷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冷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第一和第二吹風器,從而第一和第二吹風器運行以通過第二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通過第一通風口排放吸入的空氣;以及制熱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熱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第一和第二吹風器,從而第一和第二吹風器運行以通過第一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通過第二通風口對吸入空氣進行排放。
根據(jù)本發(fā)明,具有的優(yōu)點在于,在制冷或者制熱操作期間,能對房間更有效地進行空氣調節(jié),并由于根據(jù)空調器制冷或者制熱模式,選擇第一通風口或者第二通風口來排放空氣,因此為用戶提供增強的舒適度。
包括的附圖用于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這些附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來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
在附圖中圖1為示出了傳統(tǒng)空調器實例的分解透視圖;圖2為示出了圖1所示空調器一部分的示意剖視圖;圖3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例實施例的示意透視圖,其中該圖示出了空調器的制冷操作;圖4為圖3所示空調器的示意透視圖,該圖示出了空調器的制熱操作;圖5為示出了圖3所示空調器內部結構的分解透視圖;圖6為圖3所示空調器一部分的示意剖視圖,該圖示出了空調器的制冷操作;圖7為圖3所示空調器一部分的示意剖視圖,該圖示出了空調器的制熱操作;圖8為用于控制圖3所示空調器的結構的框圖;
圖9為說明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空調器控制方法的流程圖;圖10為說明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空調器控制方法的流程圖,具體地為制冷模式控制程序流程圖;圖11為說明圖10的空調器控制方法的流程圖,具體為制熱模式控制程序流程圖;圖12為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器一部分的示意剖視圖,其中該圖示出了空調器的制冷操作;圖13為圖12所示空調器一部分的示意剖視圖,該圖示出了空調器的制熱操作;以及圖14為用于說明控制根據(jù)本發(fā)明示例實施例的圖12和13中空調器的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詳細參照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在附圖中示出了這些優(yōu)選實施例的實例。
下面將參照圖3到8來描述本發(fā)明空調器控制方法所應用的空調器的示例結構。
根據(jù)本發(fā)明,該空調器具有這樣的結構,如圖3所示,在制冷操作期間,空氣A被引入空調器下部,然后在與制冷劑熱交換后從空調器上部排放出,而如圖4所示,在制熱操作期間,空氣B被引入空調器上部,然后在與制冷劑熱交換后從空調器下部排放出。
也就是說,在空調器1中,在制冷操作期間,空氣穿過下通風口4被引入空調器內,然后在被冷卻后穿過上通風口2從空調器中排出。另一方面,在制熱操作期間,空氣穿過上通風口2被引入空調器內,然后在受熱后穿過下通風口4從空調器中排出。
下面參考圖5到8更詳細地描述空調器的結構。
如圖5和6所示,上通風口2和下通風口4分別穿過空調器主體10的頂壁和底壁形成,以接收或者排放空氣。吹風單元70設置在主體10內。該吹風單元70經(jīng)由上下通風口2和4中一個吸入室內空氣,并經(jīng)由上下通風口2和4中另一個排放吸入的空氣。
空氣引導通道P限定在主體10內,該空氣引導通道P豎直地延伸。
主體10包括主機殼12和覆蓋該主機殼12整個表面的前面組件20。主體10還包括設置在主機殼12上部以控制穿過上通風口2流動的空氣流的上入口/出口單元30、和設置在主機殼12下部以控制穿過下通風口4流動的空氣流的下入口/出口單元40。
主機殼12安裝到房間墻壁上,以通過被固定到房間墻壁上支撐物(未示出)由空調器進行空氣調節(jié)。
上空氣引導件14和下空氣引導件15形成在主機殼12上,以限定空氣引導通道P,其中該通道引導空氣穿過主機殼12和前面板組件20之間。
優(yōu)選的是,上空氣引導件14具有圓形表面,從而它形成上吹風扇74的渦殼體,將在下文中描述上吹風扇74。同樣地,優(yōu)選的是,下空氣引導件14也具有圓形表面,從而它形成下吹風扇84的渦殼體,下吹風扇84也將在下文中描述。
熱交換器18設置在主機殼12和前面板組件20之間。
在示出的實施例中,熱交換器18設置在上吹風扇74前側和下吹風扇84上側之間。而且,熱交換器18設置成該熱交換器18頂部靠近主體10的前壁,而熱交換器18的底部靠近上空氣引導件14的底部。也就是說,熱交換器18設置成與空氣引導通道P交叉。
冷凝水接收器19形成在主機殼12上,從而該冷凝水接收器19從主機殼12下端向下伸出。該冷凝水接收器19設置在熱交換器18后端下面,以接收從熱交換器18落下的冷凝水。
上橫向障壁14A和14B分別在主機殼12相對側從主機殼12上部伸出。上橫向障壁14A和14B用于支撐上吹風扇74,并阻止上吹風扇74吹送的空氣橫向泄漏,其中該上吹風扇74在上空氣引導件14相對兩側容納在空氣引導件14中。
上橫向障壁14A和14B之一,即上橫向障壁14A,具有軸承座14D,用于可旋轉地支撐上吹風扇74的上軸承74c安裝在該軸承座14D上。另一個上橫向障壁14B具有軸向通孔14E,而上風扇電機76的轉軸76a穿過該通孔14E延伸。
上支撐件14F借助于螺釘固定到具有軸承座14D的上橫向障壁14A上。上支撐件14F用于接收上軸承74c,因此,與上橫向障壁14A一起旋轉地支撐上吹風扇74。上支撐件14F還用于阻止由上吹風扇74吹送的空氣橫向泄漏。
下橫向障壁15A和15B分別在主機殼12相對側從主機殼12下部伸出。下橫向障壁15A和15B用于支撐下吹風扇84,并阻止通過下吹風扇84吹送的空氣橫向泄漏,其中該下吹風扇84在下空氣引導件15相對側容納該下空氣引導件15內。
下橫向障壁15A和15B之一,即下橫向障壁15A,具有軸承座15D,用于可旋轉地支撐下吹風扇84的下軸承84c安裝在該軸承座15D上。另一個下橫向障壁15B具有軸向通孔15E,而下風扇電機86的轉軸86a穿過該通孔15E延伸。
下支撐件15F借助于螺釘固定在具有軸承座15D的下橫向障壁15A。下支撐件15F用于接收下軸承84c,因此,與下橫向障壁15A一起旋轉地支撐下吹風扇84。下支撐件15F還用于阻止由下吹風扇84吹送的空氣橫向泄漏。
上支撐件14F和下支撐件15F還用于在熱交換器18的一側分別穩(wěn)固地支撐熱交換器18的上下部。
吹風單元70包括在主體10內分別設置在主體10上下部的組成元件。
也就是說,吹風單元70包括在主體10內設置在主體10上部的制冷吹風器72,和在主體10內設置在主體10下部的制熱吹風器82。
在制冷操作期間,制冷吹風器72經(jīng)由下入口/出口單元40吸入室內空氣A,并在使室內空氣A穿過熱交換器18后經(jīng)由上入口/出口單元30排放室內空氣A。另一方面,在制熱操作期間,制熱吹風器82經(jīng)由上入口/出口單元30吸入室內空氣B,并在室內空氣B穿過熱交換器18后經(jīng)由下入口/出口單元40排放室內空氣B。
制冷吹風器72包括上吹風扇74和上風扇電機76。上吹風扇74在主體10內設置在該主體10上部,并且該上吹風扇74橫向延伸。上風扇電機76安裝在主機殼12上,并且上風扇電機76設置在上吹風扇74一側,使上吹風扇74旋轉。具體地說,上風扇電機76安裝到形成在主機殼12一側的上電機安裝件12a上。
在示出的實施例中,上吹風扇74為橫流風扇,該風扇具有適合于向上吹風的葉片。
上吹風扇74包括從該上吹風扇74左端伸出的左轉軸74a,其聯(lián)接到上軸承74c上,以便左轉軸74a通過上軸承74c被可旋轉地支撐。上吹風扇74還包括從該上吹風扇74右端伸出的右轉軸74b,其穿過軸向通孔14E聯(lián)接到上風扇電機76的轉軸76a上,以接收來自轉軸76a的轉動力。
在空調器的制冷操作期間,上風扇電機76使上吹風扇74旋轉,并在空調器制熱操作期間停止上吹風扇74。
制熱吹風器82包括下吹風扇84和下風扇電機86。下吹風扇84在主體10內設置在該主體10下部,并且該下吹風扇84橫向延伸,同時平行于上吹風扇74。下風扇電機86安裝在主機殼12上,并且下風扇電機86設置在下吹風扇84一側,使下吹風扇84旋轉。具體地說,下風扇電機86安裝到形成在主機殼12一側的下電機安裝件12b上。
在示出的實施例中,與上吹風扇74類似,下吹風扇84為橫流風扇,該風扇具有適合于向下吹風的葉片。
下吹風扇84包括從該下吹風扇84左端伸出的左轉軸84a,其聯(lián)接到下軸承84c上,以便左轉軸84a通過下軸承84c被可旋轉地支撐。下吹風扇84還包括從該下吹風扇84右端伸出的右轉軸84b,并穿過軸向通孔15E聯(lián)接到下風扇電機86的轉軸86a,以接收來自轉軸86a的轉動力。
在空調器的制冷操作期間,下風扇電機86使下吹風扇84停止,而在空調器制熱操作期間使下吹風扇84旋轉。
在示出的實施例中,考慮到電線的連接,上風扇電機76和下風扇電機86在主體10內豎直地設置該主體10左側和右側。做為選擇,考慮風扇電機76和86產(chǎn)生的熱量,可成對角地設置該風扇電機76和86。
在上風扇電機76和下風扇電機86在主體10內豎直地設置該主體10右側情況中,該上風扇電機76和下風扇電機86分別使上吹風扇74和下吹風扇84在反方向旋轉,從而當上吹風扇74在順時針方向旋轉時,下吹風扇74在逆時針方向旋轉。
同時,控制箱99設置在主體10一側(在示出實施例為右側)??刂葡?9容納用于根據(jù)空調器制冷/制熱模式控制上風扇電機76和下風扇電機86操作的電氣元件。
控制箱99經(jīng)由電線99a和99b連接到上風扇電機76和下風扇電機86。該控制箱99被固定到主機殼12和前面板組件20之一上,從而控制箱99設置在主機殼12和前面板組件20之間。
控制箱99可設置成它覆蓋上風扇電機76和下風扇電機86的前側。做為選擇,該控制箱99可設置成插入在上電機安裝件12a和下電機安裝件12b之間。
同時,前面板組件20與主機殼12一起限定空氣引導通道P。前面板組件20包括在其前側開口的前殼體22和聯(lián)接到該前殼體22前側的前面板24,以封閉前殼體22的前側。
前面板24可分離地聯(lián)接到前殼體22的前側。做為選擇,前面板24可與前殼體22前側一體形成。
特定圖片、照片、圖案或者顏色可印制到前面板24上。前面板24在其特定部分上設置透明窗24a。顯示裝置24b可在透明窗24a后面安裝在前面板24上,顯示空調器的各種信息。顯示裝置24b可以是發(fā)光二極管(LED)、液晶顯示器(LCD)、有機電致發(fā)光(EL)顯示器等等。
盡管在示出實施例中前面板24設計成在其下部具有顯示裝置24b,然而前面板24整個部分也可由顯示裝置構成。
做為選擇,前面板24可以設計成圖片框形式,從而照片放入在前面板24內。
上入口/出口單元30包括上穩(wěn)定器32,在該上穩(wěn)定器32處形成上通風口2;上導葉36,該上導葉36控制經(jīng)過上通風口2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和上導葉電機38,該上導葉電機38使上導葉36以鉸接的方式旋轉期望的角度。
如圖6所示,在制冷操作期間,上導葉電機38使上導葉36在最大開啟位置C和最小開啟位置D之間以鉸接的方式旋轉,以控制穿過上通風口2排放的空氣A’的流向和范圍。在這里,“空氣流向”還簡單地稱為“風向”。這個模式稱為“導葉的風向變化模式”。
如圖7所示,在制熱操作期間,上導葉導葉電機38將上導葉36固定在最大開啟位置C,以使最大量室內空氣B穿過上通風口2被引入空調器。這個模式稱為“導葉的開啟模式”。
當空調器不運行時,上導葉電機38使上導葉36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閉合位置E,以關閉上通風口2。這個模式稱為“導葉的閉合模式”。
下入口/出口單元40包括下穩(wěn)定器42,在該下穩(wěn)定器42處形成用于接收從熱交換器18落下的冷凝水的冷凝水接收器41和下通風口4。下入口/出口單元40還包括下導葉46和下導葉電機48,其中該下導葉46控制穿過下通風口4空氣的流向,而下導葉電機48使下導葉46以鉸接的方式旋轉期望的角度。
在“開啟模式”,下導葉電機48使下導葉46運轉。也就是說,如圖6所示,在制冷操作期間,下導葉電機48把下導葉46固定在最大開啟位置C,以使下導葉46引導室內空氣A,從而最大量室內空氣A穿過下通風口4吸入到空調器內。
如圖7所示,在制熱操作期間,下導葉電機48使下導葉46在最大開啟位置C和最小開啟位置D之間以鉸接的方式旋轉,以控制穿過下通風口4排放的空氣B的流向和范圍。也就是說,在熱交換器制熱操作期間,下導葉電機48以“風向變化模式”運行。
當空調器不運行時,下導葉電機48使下導葉46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閉合位置E,以關閉下通風口4。
根據(jù)本發(fā)明,空調器還包括對穿過上通風口2的空氣進行過濾的上過濾器單元50,和對穿過下通風口4的空氣進行過濾的下過濾器單元60。
上過濾器單元50包括對被引入上通風口2的空氣B進行過濾以從引入空氣B中除去異物的上過濾器52;可分離地保持上過濾器52并鉸接安裝到上通風口2的上過濾器保持件54;以及使上過濾器保持件54以鉸接的方式旋轉期望角度的上過濾器電機56。該上過濾器電機56安裝到上入口/出口單元30。
如圖6所示,在空調器制冷操作期間,上過濾器電機56使上過濾器保持件54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從而上過濾器52與上穩(wěn)定器32近似接觸,因此使上通風口2完全敞開(這個模式稱為“移位模式”)。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在空調器制熱操作期間,上過濾器電機56使上過濾器保持件54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從而上過濾器52聯(lián)接到上通風口2上(這個模式稱為“過濾模式”)。
下過濾器單元60包括對被引入下通風口4的空氣A進行過濾以從引入空氣A中除去異物的下過濾器62;可分離地保持下過濾器62并鉸接安裝在下通風口4的下過濾器保持件64;以及使下過濾器保持件64以鉸接的方式旋轉期望角度的下過濾器電機66。該下過濾器電機66安裝到下入口/出口單元40。
如圖6所示,在空調器的制冷操作期間,下過濾器電機66使下過濾器保持件64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從而該下過濾器62聯(lián)接到下通風口4。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在空調器制熱操作期間,下過濾器電機66使下過濾器保持件64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從而該下過濾器62與該下穩(wěn)定器42近似接觸,因此使下通風口4完全敞開。
圖8為控制具有以上描述結構空調器的結構的框圖。根據(jù)示出的實施例,空調器包括輸入部分94,該輸入部分94輸入用于選擇熱交換器制冷或者制熱操作的信號。輸入部分94連接到控制器97,其中該控制器97不僅控制上導葉電機38、下導葉電機48、上過濾器電機56、下過濾器電機66、上風扇電機76以及下風扇電機86,而且也控制壓縮機95和室外風扇電機96。壓縮機95和室外風扇電機96構成室外單元。因此,當通過輸入部分94選擇制冷或者制熱模式時,控制器97不僅控制上導葉電機38、下導葉電機48、上過濾器電機56、下過濾器電機66、上風扇電機76以及下風扇電機86的操作,而且也控制壓縮機95和室外風扇電機96的操作,以使選擇的運行模式得到執(zhí)行。
輸入部分94可嵌入到空調器一側。做為選擇,輸入部分94可設計成遙控器形式。
下面參照圖6、7和9,來詳細描述控制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具有以上描述結構空調器的方法。
參照圖6和9,結合空調器制冷操作來描述控制方法。
當用戶通過輸入部分94(圖8)輸入用于制冷模式選擇的信號時,啟動制冷模式(S10),上導葉電機38以風向變化模式運行,從而使上導葉36在最大開啟位置C和最小開啟位置D之間連續(xù)地以鉸接的方式旋轉(S11)。同時,下導葉電機48以開啟模式運行,從而使下導葉46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最大開啟位置C(S12)。
此外,上過濾器電機56以移位模式運行,以把上過濾器52保持在與上穩(wěn)定器32接觸的狀態(tài)(S13)。同時,下過濾器電機66以過濾模式運行,使下過濾器保持件64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從而下過濾器62聯(lián)接到下通風口4(S14)。
隨后,上風扇電機76運行,使上吹風扇74旋轉(S15)。
隨著上風扇電機76的旋轉,室內空氣A通過下通風口4被吸入空調器內,在該空調器內向上流動。通過下通風口4吸入的空氣通過下過濾器62過濾,以從吸入空氣中除去例如灰塵的異物。然后過濾的空氣沿著限定在主機殼12和前面板組件20之間的空氣引導通道P流動。
穿過空氣引導通道P流動的空氣在經(jīng)過熱交換器18周圍時,與穿過熱交換器18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此后,空氣在經(jīng)過上吹風扇74后被向上吹送。
在通過熱交換器18被冷卻后從上吹風扇74出現(xiàn)的空氣,即冷氣A′經(jīng)由上通風口2排放到房間上部。
以上述方式從空調器前上部排放的冷氣A′象雨一樣落下,同時廣泛地散布在房間上部。因此,冷氣A′甚至到達房間的更遠區(qū)域,從而使房間整個部分均勻地制冷。
當空調器停止操作時,上導葉電機38和下導葉電機48分別使上導葉36和下導葉46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閉合位置E,關閉上下通風口2和4。
下面參照圖7和9,結合空調器制熱操作來描述控制方法。
空調器的制熱操作以與上述制冷操作相反方式進行。
也就是說,當選擇制熱模式時(S20),下導葉電機48以風向變化模式運行,從而使下導葉46在最大開啟位置C和最小開啟位置D之間以鉸接的方式旋轉(S21)。同時,上導葉電機38在開啟模式運行,使上導葉36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最大開啟位置C,然后使該上導葉36停止在最大開啟位置C(S22)。
此外,上過濾器電機56以過濾模式運行,使上過濾器保持件54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從而上過濾器52聯(lián)接到上通風口2(S23)。同時,下過濾器電機66以移位模式運行,使下過濾器62與下穩(wěn)定器42接觸(S24)。
隨后,下風扇電機86運行,使下吹風扇84在上吹風扇74停止狀態(tài)下旋轉(S25)。
隨著上風扇電機86的旋轉,室內空氣B通過上通風口2被吸入空調器內,在該空調器內向下流動。通過上通風口2吸入的空氣通過上過濾器62過濾,以從吸入空氣中除去例如灰塵的異物。然后過濾的空氣沿著限定在主機殼12和前面板組件20之間的空氣引導通道P流動。
穿過空氣引導通道P流動的空氣在經(jīng)過熱交換器18周圍時與穿過熱交換器18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結果,空氣被加熱。此后,熱空氣在穿過下吹風扇84后被向下吹送。
從下吹風扇84出來的空氣,即熱空氣B′經(jīng)由下通風口4排放到房間底部。在這種情況下,如上所述,下導葉電機48通過使下導葉46在最大開啟位置C和最小開啟位置D之間以鉸接的方式連續(xù)旋轉來控制熱空氣B′的排放方向。
以上述方式從空調器前下部排放的熱空氣B′在廣泛地散布在房間下部后,向上升起。因此,熱空氣B′甚至到達房間的更遠區(qū)域,從而對房間整個部分均勻地制熱。
當空調器停止操作時,上導葉電機38和下導葉電機48分別使上導葉36和下導葉46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閉合位置E,關閉上下通風口2和4。
這樣,本發(fā)明空調器的特征在于,根據(jù)運行模式,上通風口2和下通風口4中每一個選擇性地作為出口或入口,以用戶期望的方向排放冷風或者熱風。
同時,根據(jù)上述實施例的空調器控制方法,控制器95(圖8)控制上導葉電機38和下導葉電機48以強制方式在風向變化模式下運行。
然而,在根據(jù)由用戶或者控制器95(圖8)選擇的制冷和制熱操作期間,驅動排放側導葉的導葉電機38和48可以風向變化模式或者以開啟模式選擇性地運行。
這將參照圖10和11來詳細描述。
當用戶或者控制器95(圖8)選擇用于制冷操作的制冷模式時(S10),同時在風向變化模式選擇步驟S10A選擇風向變化模式時,如圖10所示,執(zhí)行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程序。
也就是說,上導葉電機38以風向變化模式運行,使上導葉36在最大開啟位置C和最小開啟位置D之間搖擺(S11)。另一方面,下導葉電機48以開啟模式運行,使下導葉46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最大開啟位置C(S12)。
上過濾器電機56以移位模式運行,以把上過濾器52保持在與上穩(wěn)定器32接觸的狀態(tài)(S13)。此外,下過濾器電機66以過濾模式運行,使下過濾器62定位成使該下過濾器62聯(lián)接到下通風口4(S14)。
隨后,上風扇電機76運行,使上吹風扇74旋轉(S15)。
隨著上風扇電機76的旋轉,空氣在空調器內向上流動。因此,冷風A′穿過上通風口2排放,同時通過上導葉36改變排放方向。
另一方面,當在風向變化模式選擇步驟S10A沒選擇性風向變化模式時,上導葉電機38以開啟模式運行,使該上導葉36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最大開啟位置C,然后使該上導葉36停止在最大開啟位置C,從而該上導葉36維持在最大開啟位置C(S11a)。
在這種情況下,下導葉電機48、上下過濾器電機56和66以及上風扇電機76的操作(S12a到S15a)與在風向變化模式中的操作(S12到S15)相同。
因此,當在制冷模式(S10)沒選擇性地風向變化模式時,在上導葉36充分開啟狀態(tài)下,冷風A′從上通風口2中排出。
在制熱模式中同樣給出上述狀態(tài)。
也就是說,當在制熱模式期間(S20),在風向變化模式選擇步驟S20A選擇風向變化模式時,下導葉46通過下導葉電機48在最大開啟位置C和最小開啟位置D之間擺動,以控制熱風排放方向(S21到S25)。
另一方面,當沒選擇風向變化模式時,在下導葉46通過下導葉電機48維持在最大開啟位置C的狀態(tài)下排放熱風(S21a到S25a)。
同時,根據(jù)上述實施例的空調器設計成通風口2和4形成在主體10上下側,以從空調器上下側排放調節(jié)后的空氣。然而,通風口可分別形成在空調器左右側,從而它們彼此相對。在這種情況下,根據(jù)制冷或者制熱模式,空氣被引入空調器右側,并從空調器左側排放出。或者,空氣可被引入空調器左側,并從空調器右側排放出。
后一種情況的空調器具有相當于根據(jù)上述實施例空調器的結構旋轉90°的結構。因此,對后一種空調器沒有進行詳細描述。
根據(jù)上述實施例的空調器控制方法,制冷風扇72只以制冷模式運行以吹風,而制熱風扇82只以制熱模式運行來吹風。
然而,在每一上下吹風扇都具有能夠產(chǎn)生大體上相同量但風向相反的兩種風的情況中,當相關吹風扇分別以正向和反向旋轉時,可以在制冷或者制熱模式中利用兩個吹風扇來吹風。
下面將參照圖12到14來描述采用這種吹風扇的空調器和控制該空調器的方法。
如圖12和13所示,除了上下吹風扇174和184外,根據(jù)此實施例的空調器具有與上述空調器相同的結構。
當每一上下吹風扇174和184在正向(例如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向上吹風。另一方面,當每一上下吹風扇174和184反向(例如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它向下吹風。
具有上述結構的空調器被如下控制。
在制冷模式(S110)中,如圖12和14所示,與在上述實施例中空調器一樣,上導葉電機38以風向變化模式運行。因此,上導葉36在最大開啟位置C和最小開啟位置D之間連續(xù)地鉸鏈旋轉(S111)。同時,下導葉電機48在開啟模式運行,從而使下導葉46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最大開啟位置C(S112)。
此外,上過濾器電機56以移位模式運行,以把上過濾器52保持在與上穩(wěn)定器32接觸的狀態(tài)(S113)。同時,下過濾器電機66以過濾模式運行,使下過濾器62定位成該下過濾器62聯(lián)接到下通風口4(S114)。
隨后,上下風扇電機(未示出)以相同方向運行,從而使上下吹風扇174和184以正向旋轉(例如逆時針方向)(S115)。
根據(jù)上下吹風扇174和184的旋轉,空氣在空調器內向上被吹送。結果,冷風A′從設置在空調器上部的上通風口2中排放出。
另一方面,在制熱模式(S120)中,如圖13和14所示,下導葉電機48在風向變化模式運行,從而使下導葉46在最大開啟位置C和最小開啟位置D之間擺動(S121)。同時,上導葉電機38以開啟模式運行,從而使上導葉36定位到最大開啟位置C(S122)。該上過濾器電機56以過濾模式運行,使上過濾器52定位成上過濾器52聯(lián)接到上通風口2(S123)。同時,下過濾器電機66以移位模式運行,使下過濾器62與下穩(wěn)定器42接觸(S124)。
在這個狀態(tài)下,上下風扇電機(未示出)以與在制冷模式中相反方式運行。也就是說,上下吹風扇174和184反向(例如順時針方向)旋轉(S125)。
根據(jù)上下吹風扇174和184的旋轉,空氣在空調器內被向下吹送。結果,熱風B′從下通風口4中排放出。
當然,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還可以把上下導葉電機38和48設置成使它們可選擇性地以風向變化模式運行,這樣,使用戶選擇期望的排放特性。
從以上描述明顯看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空調器控制方法,具有的優(yōu)點在于,由于空氣排放方向可根據(jù)制冷和制熱模式改變,從而在制冷和制熱期間,能更有效地對房間進行空氣調節(jié)。
具體地說,根據(jù)本發(fā)明,控制熱/冷風排放的方向,以在制熱操作期間伎熱風從空調器下部排放出,從而熱風在上升的同時對房間均勻地制熱,因此避免用戶有不舒服感覺,并在制冷操作期間使冷風從空調器上部中排放出,從而冷風在下降的同時甚至到達房間更遠區(qū)域,因此使房間均勻地制冷。
對本領域的那些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是,在沒有脫離本發(fā)明精神或者范圍情況下,在本發(fā)明中可進行各種改型和變化。因此,假定本發(fā)明的改型和變化歸入附加權利要求和它們的相等方案范圍內,而本發(fā)明意在覆蓋這些改型和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包括運行模式輸入步驟,在該步驟中選擇空調器的制冷模式或者制熱模式,并輸入所選擇的運行模式;制冷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冷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吹風單元,從而室內空氣在通過第二通風口被吸入空調器內后,通過第一通風口從空調器中排放出;以及制熱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熱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吹風單元,從而室內空氣在通過該第一通風口被吸入空調器內后,通過該第二通風口從空調器中排放出。
2.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吹風單元包括分別沿相反方向吹風的制冷吹風器和制熱吹風器;在制冷操作步驟,控制器控制制冷吹風器運行,從而制冷吹風器通過第二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把吸入的空氣通過第一通風口排放出;以及在制熱操作步驟,控制器控制制熱吹風器運行,從而制冷吹風器通過第一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把吸入的空氣通過第二通風口排放出。
3.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吹風單元包括可在沿正向或者反向旋轉的同時吹風的第一吹風器和第二吹風器;在制冷操作步驟,控制器控制第一吹風器和第二吹風器同時沿正向旋轉,從而第一吹風器和第二吹風器通過第二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把吸入的空氣通過第一通風口排出;以及在制熱操作步驟,控制器控制第一吹風器和第二吹風器同時在反向旋轉,從而第一吹風器和第二吹風器通過第一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把吸入的空氣通過第二通風口排出。
4.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制冷操作步驟,另外執(zhí)行風向變化模式,以改變通過第一通風口排放空氣的排放方向。
5.根據(jù)權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選擇風向變化模式。
6.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制熱操作步驟,另外執(zhí)行風向變化模式,以改變通過第二通風口排放空氣的排放方向。
7.根據(jù)權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選擇風向變化模式。
8.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制冷和制熱操作步驟,另外執(zhí)行過濾模式,以從通過第二通風口吸入的空氣和通過第一通風口吸入的空氣中除去異物。
9.一個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其中該空調器包括設有第一通風口和第二通風口的主體,通過該第一和第二通風口,選擇性地進行空氣的引入和排放;設置在主體內、分別在相反方向上吹風的制冷吹風器和制熱吹風器;設置在主體內、對吹送的空氣進行制冷或者制熱的熱交換器;控制第一通風口開啟程度和通過第一通風口排放空氣的排放方向的第一導葉;使第一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預定角度的第一導葉電機;控制第二通風口開啟程度和通過第二通風口排放空氣的排放方向的第二導葉;使第二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預定角度的第二導葉電機;以及控制制冷吹風器、制熱吹風器和第一以及第二導葉電機的控制器,該方法包括運行模式輸入步驟,在該步驟中,選擇空調器的制冷模式或者制熱模式,并輸入選擇的運行模式;制冷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冷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制冷吹風器,從而制冷吹風器運行以通過第二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通過第一通風口排放吸入的空氣;以及制熱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熱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制熱吹風器,從而制熱吹風器運行以通過第一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通過第二通風口排放吸入的空氣。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在制冷操作步驟,第一導葉電機運行以使第一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最大開啟位置,并把第一導葉保持在最大開啟位置。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在制冷操作步驟,第一導葉電機運行以使第一導葉在預定角度范圍內擺動,從而改變從第一通風口排放的冷風的排放方向。
12.根據(jù)權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在制熱操作步驟,第二導葉電機運行以使第二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最大開啟位置,并把第二導葉保持在最大開啟位置。
13.根據(jù)權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在制熱操作步驟,第二導葉電機運行以使第二導葉在預定角度范圍內擺動,從而改變從第二通風口排放的熱風的排放方向。
14.根據(jù)權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在制冷和制熱操作步驟另外執(zhí)行過濾步驟,以選擇性地把過濾器定位在第一通風口或者第二通風口,從而從通過第二通風口吸入的空氣和通過第一通風口吸入的空氣中去除異物。
15.一種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其中該空調器包括設有第一通風口和第二通風口的主體,通過該第一和第二通風口,選擇性地進行空氣的引入和排放;設置在主體內并可在正向或者反向旋轉的同時吹風的制冷吹風器和制熱吹風器;設置在主體內、對吹送的空氣進行制冷或者制熱的熱交換器;控制第一通風口開啟程度和通過第一通風口排放空氣的排放方向的第一導葉;使第一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預定角度的第一導葉電機;控制第二通風口開啟程度和通過第二通風口排放空氣的排放方向的第二導葉;使第二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預定角度的第二導葉電機;以及控制第一和第二吹風器以及第一、第二導葉電機的控制器,該方法包括運行模式輸入步驟,在該步驟中,選擇空調器的制冷模式或者制熱模式,并輸入選擇的運行模式;制冷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冷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第一和第二吹風器,從而第一和第二吹風器運行以通過第二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通過第一通風口排放吸入的空氣;以及制熱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熱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第一和第二吹風器,從而第一和第二吹風器運行以通過第一通風口吸入室內空氣,并通過第二通風口排出吸入的空氣。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的方法,其中在制冷操作步驟,第一導葉電機運行以使第一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最大開啟位置,并把第一導葉保持在最大開啟位置。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5的方法,其中在制冷操作步驟,第一導葉電機運行以使第一導葉在預定角度范圍內擺動,從而改變從第一通風口排放的冷風的排放方向。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5的方法,其中在制熱操作步驟,第二導葉電機運行以使第二導葉以鉸接的方式旋轉到最大開啟位置,并把第二導葉保持在最大開啟位置。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5的方法,其中在制熱操作步驟,第二導葉電機運行以使第二導葉在預定角度范圍內擺動,從而改變從第二通風口排放的熱風的排放方向。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5的方法,其中在制冷和制熱操作步驟另外執(zhí)行過濾步驟,以選擇性地把過濾器定位在第一通風口或者第二通風口,從而從通過第二通風口吸入的空氣和通過第一通風口吸入的空氣中去除異物。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用于控制空調器的方法,其中該方法能夠根據(jù)制冷或者制熱模式選擇性地使空氣通過兩個通風口引入或者排出。該方法包括運行模式輸入步驟,在該步驟中,選擇制冷模式或者制熱模式,并輸入選擇的運行模式;制冷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冷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吹風單元,從而室內空氣在通過第二通風口被吸入空調器內后,通過第一通風口從空調器中排放出;以及制熱操作步驟,在該步驟中,當在運行模式輸入步驟中選擇的運行模式為制熱模式時,通過控制器控制吹風單元,從而室內空氣在通過該第一通風口被吸入空調器內后,通過該第二通風口從空調器中排放出。
文檔編號F24F11/00GK1865796SQ200610084890
公開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5月21日
發(fā)明者李乃榮, 金信胄 申請人:Lg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