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轉水冷爐排鍋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鍋爐,尤其是涉及一種旋轉水冷爐排鍋爐。
背景技術:
目前,多級階梯爐排是由往復移動部件組成,垃圾經(jīng)由給料裝置推送至傾斜之爐排上,在爐內高溫加熱,使得部份垃圾得以干燥,另經(jīng)爐排的運動除將垃圾往前推送外,并將垃圾層松化及均能經(jīng)歷干燥、燃料及后燃等各階段,以達完全燃燒。目前應用中的多級階梯式有很多種,爐排設計大多屬于設計廠商的專利,如我國深圳引進的新爐排即是德國專利。不過轉動式爐排爐排汽化容易堵塞,維修工作量大,大件物品夾住的可能性較大,移動式爐排占地面積大,風道系統(tǒng)復雜,對高水份、低值的垃圾焚燒還不完全,著火較為困難,使用較少。扇形反轉式爐排由于燃燒不易控制,爐溫較高,還處在不斷完善階段。馬丁爐排由于國內還未能自行制造,必須進口國外設備,造價昂貴。一般中小城鎮(zhèn)無法承受其投資費用。我國僅有深圳市引進了日本的三臺馬丁爐運行較好,不過馬丁爐排的燃燒工況較易受垃圾品位波動的影響。爐排爐的優(yōu)點是不需要對垃圾進行預處理。技術比較成熟,國外應用較廣泛,其不足之處如下1.爐排必須耐熱,在長期連續(xù)運行期間,熱應力必須不變,這樣爐排對材質要求高,而且爐排加工復雜,由于爐排需轉動,可靠性低及能耗高構成其問題。2.由于垃圾成份復雜,普通爐排維持在整個爐排內均勻移動,均勻完全地燃燒是困難的。3.爐排難以適應水份變動范圍較寬的垃圾焚燒,因為水份較高的垃圾需較寬的干燥區(qū),這給水份高的垃圾完全燃燒帶來困難。4.爐溫較難控制,垃圾的熔渣在1000°C以上和1050—1100°C時處于軟化和粘性狀態(tài),成為特殊的腐蝕性物質,可能腐蝕爐壁,同時在高溫狀態(tài)下Nox濃度上升。5.爐排爐不易實現(xiàn)大型化,難以實現(xiàn)爐內脫除HCI氣體,需要在尾部加裝專門的和HCI脫除設備,增加了投資費用。6.難予處理垃圾滲濾液需設置專門污水處理設施。7.爐排爐的爐排不僅制造復雜,成本高,而且體積龐大,占地面積大,因而不適合于中小城鎮(zhèn)垃圾處理量不十分大的場合。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結構緊湊、設計合理,制造成本底、體積小,燃燒熱效率高的旋轉水冷爐排鍋爐。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鍋筒總成、爐體、左集箱、 右集箱、爐條組和水冷壁管組,所述鍋筒總成裝在爐體上,爐體內裝有水冷壁管組,所述左集箱和右集箱分別穿過爐體的前側壁、中間側壁和后側壁裝在爐體上,左集箱和右集箱分別通過水冷壁管組與鍋筒總成的鍋筒連通,所述前支撐箱穿過爐體的左側壁和右側壁裝在爐體的前側壁上,后支撐箱穿過爐體的左側壁和右側壁裝在爐體的后側壁上且位于前支撐箱的上方,中支撐箱穿過爐體的左側壁和右側壁裝在爐體的中間側壁上且位于前支撐箱和后支撐箱之間,前支撐箱的左端、后支撐箱的左端和中支撐箱的左端分別與第一連接管連通,前支撐箱的右端、后支撐箱的右端和中支撐箱的右端分別與第二連接管連通,爐膛內由上至下依次裝有旋轉水冷爐排組和爐條組,所述旋轉水冷爐排組和爐條組將爐膛分成上爐膛、中爐膛和下爐膛,旋轉水冷爐排組的前端穿過前支撐箱與相應的前旋轉接頭連接,旋轉水冷爐排組的后端分別穿過中支撐箱和后支撐箱與相應的后旋轉接頭連接,前旋轉接頭與爐體的前側壁之間的旋轉水冷爐排組上裝有前外襯板和前軸承座總成,前外襯板和前軸承座總成與前支撐箱連接,后旋轉接頭與爐體的后側壁之間的旋轉水冷爐排組上裝有后外襯板、后軸承座總成和液壓傳動機構,后外襯板和后軸承座總成與后支撐箱連接,爐體的左側壁上設有與上爐膛相通的進風口。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結構緊湊、設計合理,制造成本底、體積小,加速垃圾的擾動和破碎,燃燒熱效率
尚ο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由圖1可知,本實用新型包括鍋筒總成1、爐體2、左集箱3、右集箱4、爐條組5和水冷壁管組6,所述鍋筒總成1裝在爐體2上,爐體2內裝有水冷壁管組6,所述左集箱3和右集箱4分別穿過爐體2的前側壁7、中間側壁8和后側壁9裝在爐體2上,左集箱3和右集箱4分別通過水冷壁管組6與鍋筒總成1的鍋筒10連通,所述前支撐箱11穿過爐體2 的左側壁M和右側壁25裝在爐體2的前側壁7上,后支撐箱12穿過爐體2的左側壁M 和右側壁25裝在爐體2的后側壁9上且位于前支撐箱11的上方,中支撐箱13穿過爐體2 的左側壁M和右側壁25裝在爐體2的中間側壁8上且位于前支撐箱11和后支撐箱12之間,前支撐箱11的左端、后支撐箱12的左端和中支撐箱13的左端分別與第一連接管16連通,前支撐箱11的右端、后支撐箱12的右端和中支撐箱13的右端分別與第二連接管17連通,爐膛內由上至下依次裝有旋轉水冷爐排組14和爐條組5,所述旋轉水冷爐排組14和爐條組5將爐膛分成上爐膛27、中爐膛觀和下爐膛四,旋轉水冷爐排組14的前端穿過前支撐箱11與相應的前旋轉接頭15連接,旋轉水冷爐排組14的后端分別穿過中支撐箱13和后支撐箱12與相應的后旋轉接頭19連接,前旋轉接頭18與爐體2的前側壁7之間的旋轉水冷爐排組14上裝有前外襯板20和前軸承座總成22,前外襯板20和前軸承座總成22與前支撐箱11連接,后旋轉接頭19與爐體2的后側壁9之間的旋轉水冷爐排組14上裝有后外襯板21、后軸承座總成23和液壓傳動機構15,后外襯板21和后軸承座總成23與后支撐箱12連接,爐體2的左側壁M上設有與上爐膛27相通的進風口 30。本實用新型垃圾通過進料斗進入傾斜向下的上爐膛,上爐膛為旋轉水冷爐排組采用齒輪傳動,爐條組上帶有葉片和切刀,不僅可以攪拌垃圾,使之盡快干燥,還可以將大塊的垃圾切碎。在上爐膛已經(jīng)干燥的垃圾落入下爐膛進行焚燒,分為干燥區(qū)、燃燒區(qū)和燃盡區(qū),直至燃盡排除爐膛。燃燒空氣從下爐膛下部進入并與垃圾混合,高溫煙氣通過鍋爐的受熱面產(chǎn)生熱蒸汽,同時煙氣也通過上爐膛排干燥垃圾,最后煙氣經(jīng)煙氣處理裝置處理后排出。旋轉水冷爐排組垃圾焚燒爐煙氣凈化裝置使用濾袋式集塵器,均可達到焚燒爐廢氣顆粒狀污染物排放標準30mg/nm,濾袋式集塵器則顆粒狀污染物可降至為lOmg/nm以下。同時,濾袋式集塵器對未反應之堿性藥劑有可再利用以形成二次酸氣去除的效果,提高脫酸效率,降低石灰用量,減少反應剩余物數(shù)量。同時,濾袋式集塵器對微小顆粒狀物的捕集有良好效能。旋轉水冷爐排組可是垃圾在焚燒過程中充分攪拌,有利于垃圾干燥,適合低熱值,高水份的垃圾燃燒。根據(jù)當?shù)氐奶攸c,工藝中增加了燃燒爐段的長度,使殘渣中的可燃物基本能完全燒燼,達到殘渣中可燃物含量< 3%的工藝指標,一次空氣預熱溫度180°C溫度將有利于高水分,低熱值垃圾的干燥。
權利要求1. 一種旋轉水冷爐排鍋爐,包括鍋筒總成(1)、爐體O)、左集箱(3)、右集箱、爐條組(5)和水冷壁管組(6),其特征在于所述鍋筒總成(1)裝在爐體(2)上,爐體O)內裝有水冷壁管組(6),所述左集箱(3)和右集箱⑷分別穿過爐體(2)的前側壁(7)、中間側壁(8)和后側壁(9)裝在爐體( 上,左集箱C3)和右集箱(4)分別通過水冷壁管組(6) 與鍋筒總成⑴的鍋筒(10)連通,所述前支撐箱(11)穿過爐體(2)的左側壁04)和右側壁0 裝在爐體O)的前側壁(7)上,后支撐箱(1 穿過爐體O)的左側壁04)和右側壁0 裝在爐體O)的后側壁(9)上且位于前支撐箱(11)的上方,中支撐箱(1 穿過爐體⑵的左側壁04)和右側壁05)裝在爐體(2)的中間側壁⑶上且位于前支撐箱 (11)和后支撐箱(12)之間,前支撐箱(11)的左端、后支撐箱(12)的左端和中支撐箱(13) 的左端分別與第一連接管(16)連通,前支撐箱(11)的右端、后支撐箱(1 的右端和中支撐箱(1 的右端分別與第二連接管(17)連通,爐膛內由上至下依次裝有旋轉水冷爐排組 (14)和爐條組(5),所述旋轉水冷爐排組(14)和爐條組(5)將爐膛分成上爐膛(27)、中爐膛08)和下爐膛( ),旋轉水冷爐排組(14)的前端穿過前支撐箱(11)與相應的前旋轉接頭(1 連接,旋轉水冷爐排組(14)的后端分別穿過中支撐箱(1 和后支撐箱(12)與相應的后旋轉接頭(19)連接,前旋轉接頭(18)與爐體⑵的前側壁(7)之間的旋轉水冷爐排組(14)上裝有前外襯板00)和前軸承座總成(22),前外襯板00)和前軸承座總成 (22)與前支撐箱(11)連接,后旋轉接頭(19)與爐體O)的后側壁(9)之間的旋轉水冷爐排組(14)上裝有后外襯板(21)、后軸承座總成(23)和液壓傳動機構(15),后外襯板(21) 和后軸承座總成與后支撐箱(1 連接,爐體( 的左側壁04)上設有與上爐膛(XT) 相通的進風口(3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旋轉水冷爐排鍋爐,鍋筒總成裝在爐體上,爐體內裝有水冷壁管組,左、右集箱分別穿過爐體的前、中、后側壁裝在爐體上,左、右集箱分別通過水冷壁管組與鍋筒總成的鍋筒連通,前支撐箱穿過爐體的左、右側壁裝在爐體的前側壁上,后支撐箱穿過爐體的左、右側壁裝在爐體的后側壁上且位于前支撐箱的上方,中支撐箱穿過爐體的左、右側壁裝在爐體的中間側壁上且位于前支撐箱和后支撐箱之間,前、后支撐箱的左端和中支撐箱的左端分別與第一連接管連通,前、后支撐箱的右端和中支撐箱的右端分別與第二連接管連通,爐膛內由上至下依次裝有旋轉水冷爐排組和爐條組。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設計合理,加速垃圾的擾動和破碎,燃燒熱效率高。
文檔編號F23H9/00GK202056889SQ20112011591
公開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19日
發(fā)明者梁兆臣 申請人:梁兆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