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尤其是一種由預制薄板疊置組合構成的安裝在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能夠產(chǎn)生毛細力吸附液體工質并同時為集成熱管散熱器提供內部支撐的吸液支撐架。
背景技術:
為了制造體積小、重量輕、散熱效率高且真空腔貫通的集成熱管散熱器,通常采用減小集成熱管散熱器殼體壁厚的手段。
減小集成熱管散熱器殼體的壁厚所帶來的不利因素在于,使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強度大大降低。由于內腔為真空,外界的氣壓對其造成較大的壓力,經(jīng)長期使用,或者在設備組裝、維護過程中很容易造成集成熱管散熱器殼體破裂。
過去為解決這一問題,通常是采用在真空腔體內設置加強隔板,但這種方式不僅使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制造過程復雜,而且不能起到對整個集成熱管散熱器殼體進行加強的效果,而采取加強隔板的密集設置,就會使制造成本大幅提升,同時還會影響汽化的液體工質在真空腔體內的蒸發(fā)擴散,從而降低散熱效率,增加散熱器的重量。
在此之前,曾經(jīng)提出采用由支撐桿搭建的支架進行支撐以及采用金屬絲或塑料桿制成螺旋結構的支撐架的技術方案,這樣雖然能夠起到較好的支撐效果,但是制造難度較大,且不適合大批量、多品種、多規(guī)格的規(guī)模性生產(chǎn)。
另外,在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內腔中,為了強化液體工質的蒸發(fā)散熱和冷凝回流過程,加快其相變轉化的速度,通常需要安裝吸液芯,現(xiàn)有技術中的絲網(wǎng)、金屬氈、金屬纖維、金屬粉末燒結的吸液芯以及在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內壁上通過機械拉伸、切割和電加工等方法制造各種細小槽道,槽道來形成吸液芯的方式都存在工藝復雜的特點,再結合上述的內腔中安裝的支架,使生產(chǎn)效率大大的降低、制造成本大大的提高,并且難以提高集成熱管散熱器的綜合性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集成熱管散熱器在制造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工藝簡單的支撐結構及吸液芯結構,而提供一種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該內腔吸液支撐裝置采用預制的金屬箔板通過疊設方式構成,從而集吸液芯和支撐架兩者功能于一身,使生產(chǎn)效率大幅提高。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包括多個薄板,所述多個薄板均為尺寸相同的條形板,且該多個薄板彼此貼合疊置組成整體支撐塊;所述整體支撐塊中的薄板之間具有能夠產(chǎn)生用于吸附液體工質的毛細力的縫隙。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條形板狀的多個薄板進行彼此貼合疊置后,組成整體支撐塊,為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內腔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并通過該整體支撐塊中的薄板之間的縫隙產(chǎn)生吸附液體工質的毛細力,達到了傳統(tǒng)熱管散熱器中所單獨設置的吸液芯的應用效果,而且便于大規(guī)模機械化、自動化生產(chǎn),能夠適應各種型號、規(guī)格的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制造要求。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所示實施例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所示實施例的使用狀態(tài)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如圖1所示。該實施例包括多個薄板11。多個薄板11均為尺寸相同的條形板,且薄板11彼此貼合疊置組成整體支撐塊1。整體支撐塊1中的薄板11之間具有縫隙12,由于縫隙12的尺寸很小,因此該縫隙12能夠產(chǎn)生吸附液體工質的毛細力。多個薄板11的彼此貼合疊置可以采用任何公知的機械加工手段,例如局部點焊、通過在薄板表面設置掛接部件進行組合等多種方式。圖2所示為一個具有內部冷卻流體通道的集成熱管散熱器(為顯示內部結構,未繪制一個面的端面板),內部冷卻流體通道2與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外殼3之間為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內腔4,在內腔4中,圍繞內部冷卻流體通道2設有多個整體支撐塊1(圖中只能看到距未繪制的端面板最近的四個整體支撐塊1),整體支撐塊1被同時焊接在內部冷卻流體通道2和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外殼3上。在工作時,發(fā)熱體(如發(fā)熱電子元件)設置在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外側底部,通過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外殼3的底部,液體工質吸收發(fā)熱體的熱量后汽化,向內腔4的兩側及頂部蔓延,同時,將熱量傳遞到內部冷卻流體通道2和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外殼3上,自身則降溫而重新凝結為液態(tài),回流到內腔4的底部,在吸收熱量重新汽化,依此,周而復始,將發(fā)熱體的熱量散出。
由于集成熱管散熱器在不工作時,其內腔4中幾乎為真空,而工作時,在液體工質的汽化作用下,其內腔4中具有較高的壓力,因此,集成熱管散熱器無論工作與否,總是要受到來自外部或內部的壓力,而設置的多個整體支撐塊1能夠有效的克服各種壓力,使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外殼3與內部冷卻流體通道2能夠保持其形狀不會改變。另外,當具有發(fā)熱體的設備或裝置處于傾斜或顛倒狀態(tài)時,液體工質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到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內腔4的側部或頂部而脫離了發(fā)熱體所在的位置,此時,通過整體支撐塊1的縫隙12產(chǎn)生的毛細力吸附液體工質,在工作中,位于發(fā)熱體處的,吸附在縫隙12中的液體工質首先被汽化,而未處于發(fā)熱體處的,吸附在縫隙12中的液體工質向該處補充,從而形成液體工質的液相—氣相轉換,在這個轉換中,發(fā)熱體的熱量被不斷的散出。薄板11可以采用金屬箔片制成。由于內部冷卻流體通道2和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外殼3通常是用金屬材料制造,因此,采用金屬箔片有利于焊接安裝,還可以直接參加導熱,提高散熱效率。薄板11也可以采用塑料薄片制成,從而降低制造成本、減輕整體重量。整體支撐塊1不僅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而且還起到了傳統(tǒng)吸液芯的作用。本實施例的生產(chǎn)制造工藝簡單,可以根據(jù)具體的集成熱管散熱器的規(guī)格型號靈活改變薄板11的形狀,也可以預先制成標準的整體支撐塊單元,然后在實際制造集成熱管散熱器時,根據(jù)規(guī)格尺寸、散熱、體積、重量要求,通過改變整體支撐塊單元的數(shù)量和設置位置,適應各種集成熱管散熱器的生產(chǎn)。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每個薄板11上設有四個通孔110,每個薄板11上的四個通孔110所設置的位置均相同,當多個薄板11彼此貼合疊置組成整體支撐塊1時,整體支撐塊1上形成貫穿的四個孔洞。再有,在每個薄板11的上下邊緣處都設有六個缺口120,該六個缺口120的位置均相同,當多個薄板11彼此貼合疊置組成整體支撐塊1時,整體支撐塊1的表面上形成六個貫通的直槽。缺口120也可以設置在多個薄板的邊緣的不同位置上,在該整體支撐塊的表面上形成貫通的曲線槽。當本實施例安裝在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內腔時,由缺口120構成的直槽或曲線槽可便于液體工質的流動,而由通孔110所構成的孔洞,能夠使汽化的液體工質氣體穿過,從而使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內腔中的壓力達到均衡。通孔110還有助于利用穿釘將多個薄板彼此貼合疊置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如圖4所示,該實施例與上述第二個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薄板11的邊上增設有三個延伸條板13,一個延伸條板13設置在薄板11的中間,另外兩個延伸條板13分別設置在薄板11的兩端。延伸條板13上也設有通孔110和缺口120。多個本實施例的薄板11彼此貼合疊置后組成一個“山”字形的整體支撐塊5,該整體支撐塊5的使用方式可以如圖5所示。圖5為具有兩個內部冷卻流體通道2的集成熱管散熱器,多個“山”字形的整體支撐塊5可以按照圖中所示方式安裝在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內腔4中,使集成熱管散熱器獲得良好的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可以具有多種組合形式,例如,可以如圖6所示,將上述第一實施例或第二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相結合。在圖6中,多個第一實施例的整體支撐塊1分別彼此間隔設置在多個第三實施例的“山”字形的整體支撐塊5之間,且設置在“山”字形的整體支撐塊5的底部,這樣不僅能夠為集成熱管散熱器提供良好的支撐,而且還能良好的吸附、匯聚液體工質。如此間隔設置整體支撐塊1和“山”字形的整體支撐塊5能夠在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內腔中形成流道,如圖7所示,圖中,如圖6形式組合的整體支撐塊設置在具有兩個內部冷卻流體通道的集成熱管散熱器6中,從剖開的側面可以看出,“山”字形的整體支撐塊5將內腔4分隔而成為多條氣體流道7,使汽化的液體工質沿圖中箭頭線方向均勻分布流動,達到更好的熱交換效果。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以及上述實際應用實例的原理,本實用新型也可以應用于板式集成熱管散熱器、分體式集成熱管散熱器以及各種形狀的熱管散熱器,只是需要調整整體支撐塊的形狀及分布設置方式。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而非限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盡管參照上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包括多個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薄板均為尺寸相同的條形板,且該多個薄板彼此貼合疊置組成整體支撐塊;所述整體支撐塊中的薄板之間具有能夠產(chǎn)生用于吸附液體工質的毛細力的縫隙。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為金屬箔片或塑料薄片。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薄板的相同位置上均設有通孔,使該整體支撐塊上形成貫穿的孔洞。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數(shù)量為多個,且分布設置在所述薄板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薄板的邊緣的相同位置上均設有缺口,在該整體支撐塊上形成貫通的直槽。
6.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薄板的邊緣的不同位置上均設有缺口,在該整體支撐塊上形成貫通的曲線槽。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的數(shù)量為多個,且分布設置在所述薄板的邊緣。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薄板的邊上均還增設有一個或多個延伸條板。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條板上設有所述通孔和/或所述缺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集成熱管散熱器內腔吸液支撐裝置,包括多個薄板,所述多個薄板均為尺寸相同的條形板,且該多個薄板彼此貼合疊置組成整體支撐塊;所述整體支撐塊中的薄板之間具有能夠產(chǎn)生用于吸附液體工質的毛細力的縫隙。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條形板狀的多個薄板進行彼此貼合疊置后,組成整體支撐塊,為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內腔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并通過該整體支撐塊中的薄板之間的縫隙產(chǎn)生吸附液體工質的毛細力,達到了傳統(tǒng)熱管散熱器中所單獨設置的吸液芯的應用效果,而且便于大規(guī)模機械化、自動化生產(chǎn),能夠適應各種型號、規(guī)格的集成熱管散熱器的制造要求。
文檔編號F28D15/02GK2809563SQ20052011216
公開日2006年8月23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6月28日
發(fā)明者楊洪武 申請人:楊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