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盤式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兩個熱交換介質相互熱交換的盤式熱交換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可以均衡分配熱交換介質的盤式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通常的盤式熱交換器是第一熱交換介質和第二熱交換介質相互熱交換的裝置。如此,盤式熱交換器廣泛采用于大容量空調系統(tǒng)之中。
請參閱圖1所示,是一般性大容量空調系統(tǒng)的操作程序圖。圖1所示的大容量空調系統(tǒng)包括第一熱交換介質和第二熱交換介質相互熱交換的盤式熱交換器10;與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連接構成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空調循環(huán)過程的第一空調部20;與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連接構成上述第二熱交換介質的空調循環(huán)過程的第二空調部30。
上述第一空調部20包括與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連接,由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與周圍空氣熱交換的第一熱交換器22;使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在第一熱交換器22和盤式熱交換器10之間流動的泵24;控制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流動方向的第一四方閥26。
上述第一熱交換器22通常位于室內,使室內空氣與第一熱交換介質形成熱交換,使室內出現(xiàn)冷氣或者暖風。如此,我們將位于室內的第一熱交換器22稱為室內熱交換器。
而且,上述第一空調部20包括通過上述泵24只注入液態(tài)第一熱交換介質的注液器25;使第一熱交換介質從上述注液器25只流向泵24方向的止回閥28。
采用于上述第一空調循環(huán)過程的第一熱交換介質包括通常冷卻水或者正常體。
上述第二空調部30包括與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連接,第二熱交換介質與周圍空氣熱交換的第二熱交換器32;位于上述第二熱交換器32和盤式熱交換器10之間的壓縮機34;膨脹閥36;控制第二熱交換介質流動方向的第二四方閥(未圖示)。
上述第二熱交換器32通常位于室外,使第二熱交換介質與室外空氣達成熱交換,所以稱作室外熱交換器。
此時,采用于第二空調循環(huán)過程的第二熱交換介質是冷媒劑。
如上所述,大容量空調循環(huán)過程的作用如下
首先,使室內空氣變涼時,第一熱交換介質在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向第二熱交換介質散發(fā)熱量凝結之后,從上述第一熱交換器22吸收室內空氣的熱量變成氣體,再循環(huán)到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由此降低室內空氣的溫度,使室內變涼。
此時,第二熱交換介質從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吸收第一熱交換介質的熱量,從上述壓縮機34得到壓縮之后,從上述第二熱交換器32向室外空氣散發(fā)熱量凝結,在上述膨脹器36膨脹之后,以低溫低壓的液體狀態(tài)循環(huán)到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
與此相反,使室內空氣變暖時,第一熱交換介質在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從第二熱交換介質吸收熱量變成氣體之后,在上述第一熱交換器22向室內空氣散發(fā)熱量凝結之后,循環(huán)到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由此提升室內空氣溫度,使室內變暖。
此時,第二熱交換介質在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被第一熱交換介質吸取熱量,從上述膨脹器36膨脹之后,從上述第二熱交換器32吸收室外空氣的熱量變成氣體,在上述壓縮機34壓縮之后,以高溫、高壓的氣體狀態(tài)循環(huán)到上述盤式熱交換器10。
圖2是根據(jù)傳統(tǒng)技術的盤式熱交換器斜視圖,而圖3是根據(jù)傳統(tǒng)技術的盤式熱交換器的熱交換作用圖。
如上所述,使用于大容量空調系統(tǒng)的盤式熱交換器10如圖2、3所示,包括熱交換器箱12;在上述熱交換器箱12的內部排成一列,交替布置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13和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14的多個熱板15;分別設置于上述熱交換器箱12的上、下部與第一熱交換器22連接的第1、第2頭部16、17;分別設置于上述熱交換器箱12的上、下部,與上述第二熱交換器32連接的第3、4頭部18、19。
如上所述,盤式熱交換器10是流入到上述熱交換器箱12的第一熱交換介質(箭頭A)和第二熱交換介質(箭頭B)以上述熱板15為介質進行相互的熱交換。
可是,如上所述,由于根據(jù)傳統(tǒng)技術的盤式熱交換器10為上述多個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和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排列的結構,所以存在如下弊端,其弊端在于沿著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和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的排列方向產(chǎn)生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的壓力損失差,使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不均衡分配,所以如圖4的′A′部分所示,幾乎不形成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的熱交換,從而降低了熱交換效率。
由此可見,上述現(xiàn)有的盤式熱交換器在結構與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為了解決盤式熱交換器存在的問題,相關廠商莫不費盡心思來謀求解決之道,但長久以來一直未見適用的設計被發(fā)展完成,而一般產(chǎn)品又沒有適切的結構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此顯然是相關業(yè)者急欲解決的問題。
有鑒于上述現(xiàn)有的盤式熱交換器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人基于從事此類產(chǎn)品設計制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jīng)驗及專業(yè)知識,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積極加以研究創(chuàng)新,以期創(chuàng)設一種新型結構的盤式熱交換器,能夠改進一般現(xiàn)有的盤式熱交換器,使其更具有實用性。經(jīng)過不斷的研究、設計,并經(jīng)反復試作樣品及改進后,終于創(chuàng)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發(fā)明。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的盤式熱交換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盤式熱交換器,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均衡分配于多個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的盤式熱交換器,從而更加適于實用。
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依據(jù)本發(fā)明提出的盤式熱交換器,其包括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和多個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交替排列的熱交換器箱;設置在上述熱交換器箱,供應或者回收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的第1、2頭部;設置在上述熱交換器箱,供應或回收上述第二熱交換介質的第3、4頭部;使上述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均衡分配在上述多個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的熱交換介質均衡分配裝置;上述熱交換介質均衡分配裝置是由形成多個分別插入到第1~第4頭部并的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構成。
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xiàn)。
前述的盤式熱交換器,第1~第4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里形成了多個孔,而上述多個孔是插入到上述第1~第4頭部,而且越走近上述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供應方向,其尺寸也越大。
前述的盤式熱交換器,其中所述的第1~第4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分別比上述第1~第4頭部小。
前述的盤式熱交換器,其中所述的第1~第4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分別與上述第1~第4頭部的中心一致。
前述的盤式熱交換器,其中所述的第1~第4熱交換器介質分配導管是分別沿著邊框方向形成了一個或兩個以上尺寸相同的孔。
前述的盤式熱交換器,其中所述的第1~第4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是銅管。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發(fā)明盤式熱交換器具有明顯的技術進步性,本發(fā)明至少具有下列優(yōu)點本發(fā)明的盤式熱交換器是在分配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的頭部分別設置熱交換介質導管,以使越靠近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流動阻抗也越少,從而使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在多個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均衡分配,繼而提高熱交換效率。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特殊結構的盤式熱交換器,可以均衡分配熱交換介質。其具有上述諸多的優(yōu)點及實用價值,并在同類產(chǎn)品中未見有類似的結構設計公開發(fā)表或使用而確屬創(chuàng)新,其不論在產(chǎn)品結構或功能上皆有較大的改進,在技術上有較大的進步,并產(chǎn)生了好用及實用的效果,且較現(xiàn)有的盤式熱交換器具有增進的多項功效,從而更加適于實用,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一般性大容量空調系統(tǒng)的操作程序圖。
圖2是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盤式熱交換器的斜視圖。
圖3是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盤式熱交換器的結構圖。
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盤式熱交換器的斜視圖。
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盤式熱交換器的結構圖。
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盤式熱交換器的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斜視圖。
50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52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60熱交換器箱62~68第1~第4頭部70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為達成預定發(fā)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jù)本發(fā)明提出的盤式熱交換器其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通過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實施例,將會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并且會更全面地了解本發(fā)明的各個目的和優(yōu)點。
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盤式熱交換器的斜視圖,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盤式熱交換器的結構圖,而圖6則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盤式熱交換器的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斜視圖。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盤式熱交換器包括多個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50和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2交替排列的熱交換器箱60;設置于上述熱交換器箱60,供應或者回收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50′的第1、2頭部62、64;設置于上述熱交換器箱60,供應或回收上述第二熱交換介質52′的第3、4頭部66、68;使上述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50′、52′均衡分配在上述多個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0、52的熱交換介質均衡分配裝置。
為了交替排列上述多個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50和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2,多個熱傳導性能較好的熱板51沿著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50和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2的排列方向,即左右方向排列于內部。
上述多個熱板51可以使上述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2構成蜂窩狀結構。
而且,上述多個熱板51其間充填銅或者鎳的焊接材料的狀態(tài)下,在真空加熱爐壓縮焊接,從而形成緊密的連接。
較佳的是,上述熱交換器箱60形成可以與外部隔熱的結構。
如上所述,熱交換器箱60耐高溫、耐高壓,熱交換效率高,污染率低,使用壽命長,體積小,設置費用低,易于設置。
上述第1頭部62位于上述熱交換器箱60的上部前方,在位于上述熱交換器箱60內部的部位可以設置多個孔62a管形,以使與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50相通。
上述第2頭部64位于上述熱交換器箱60的下部前方,可以具備與上述第1頭部62相同的結構。
上述第3頭部66位于上述熱交換器箱60的上部后方,在位于上述熱交換器60內部的部位可以具備形成多個孔的管形,以使與上述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2相通。
上述第4頭部68位于上述熱交換器箱60的下部后方,可以具備與上述第3頭部66相同的結構。
如上所述,較佳地,將第1~第4頭部62~68的位置選定在可以使第一熱交換介質50′和第二熱交換介質52′在上述熱交換器箱60內部向相反方向流動的位置。
上述熱交換介質均衡分配裝置是由形成多個分別插入到第1~第4頭部62~68并可以通過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50′,52′的孔70′的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構成。
特別是,上述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的眾多孔70′是沿著上述多個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50和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2的排列方向排列,其尺寸也逐漸變大,從而越靠近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50′、52′的流動方向,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50′、52′的流動阻抗也越小。
上述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的孔70′是可以沿著上述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的邊框方向設置一個或者兩個以上,而沿著上述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的邊框方向設置兩個以上時,較佳地,其尺寸應該統(tǒng)一。
上述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可以比上述第1~第4頭部62~68小,從而使上述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引導的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50′、52′通過上述第1~第4頭部62~68流入到上述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0、52。
而且,優(yōu)先地,上述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應分布成與上述第1~第4頭部62~68中心一致。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運行過程如下第一熱交換介質50′流入到插入在上述第1頭部62的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之后,通過插入于上述第1頭部62的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的孔70′,經(jīng)由上述第1頭部62,流入到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50。
此時,插入到上述第1頭部62的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的多個孔70′是靠近第一熱交換介質50′流動方向的同時,變得越大,從而使流動阻抗變得越小。因此,盡管越靠近第一熱交換介質50′的流動方向,第一熱交換介質50′的壓力損失也越大,可是第一熱交換介質50′均衡分配在上述多個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50里。
另外,第二熱交換介質52′依次通過插入到第3頭部66的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和第3頭部66,流入到上述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2。當然,第二熱交換介質52′也同樣通過上述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均衡分配到上述多個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2。
如上所述,流入到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50的第一熱交換介質50′通過上述熱板51與上述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2的第二熱交換介質52′實現(xiàn)熱交換之后,回收到上述第2頭部64,而回收到上述第2頭部64的第一熱交換介質50′通過插入到上述第2頭部66的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70排出到外部。
而且,流入到上述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52的第二熱交換介質52′與上述第1熱交換介質50′實現(xiàn)熱交換之后,通過上述第4頭部68和插入到上述第4頭部68的熱交換介質通道70排出到外部。
這里,上述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50′、52′中的一個因散發(fā)熱量而凝結,另一個吸收熱量而蒸發(fā)。上述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50′、52′是按照相反的方向流動。
另外,還可以改變成上述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50′、52′流動方向的相反方向。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盤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個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和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交替排列的熱交換器箱;設置在上述熱交換器箱,供應或者回收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的第1、2頭部;設置在上述熱交換器箱,供應或者回收上述第二熱交換介質的第3、4頭部;使上述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均衡分配在上述多個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的熱交換介質均衡分配裝置;上述熱交換介質均衡分配裝置是由形成多個分別插入到第1~第4頭部并的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構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第1~第4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里形成了多個孔,而上述多個孔是延伸到上述第1~第4頭部,而且越靠近上述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供應方向,其尺寸也越大。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1~第4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分別比上述第1~第4頭部小。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1~第4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分別與上述第1~第4頭部的中心一致。
5.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盤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1~第4熱交換器介質分配導管分別沿著邊框方向形成了一個或兩個以上尺寸相同的孔。
6.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盤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1~第4熱交換介質分配導管是銅管。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盤式熱交換器,其包括多個第一熱交換介質通道和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交替排列的熱交換器箱;設置在上述熱交換器箱,供應或者回收上述第一熱交換介質的第1、2頭部;設置在上述熱交換器箱,供應或回收上述第二熱交換介質的第3、4頭部;使上述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均衡分配在上述多個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的熱交換介質均衡分配裝置。本發(fā)明在分配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的頭部分別設置熱交換介質導管,以使越靠近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的流動阻抗也越小,從而使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在多個第一、第二熱交換介質通道均衡分配,繼而提高熱交換效率。
文檔編號F28F9/22GK1959327SQ20051011750
公開日2007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2日
發(fā)明者金柱沅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