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3d打印機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3d打印機進給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3d打印機在使用時的角度較固定,在小角度轉彎時需要大面積移動支架,調整時間長,對物體的成型產生瑕疵。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輪速傳感器輔助安裝裝置,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方便使用,調整快速,尤其針對小角度調整有著明顯優(yōu)勢。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手段為:
一種3d打印機進給機構,其組成包括:滾輪1、輔助輪2,所述的滾輪1在軌道3上滾動,所述的軌道3開在截面為等腰梯形的弧形底座4的上表面中心,所述的軌道3的兩端分別連通輔助滾槽5,所述的輔助滾槽5內裝入輔助輪2,所述的輔助輪2與滾輪1通過u形連軸6連接,所述的u形連軸6的頂端設置支撐板7,所述的支撐板7的外端設置電機一號8,所述的電機一號8的輸出軸連接聯(lián)軸器一號9,所述的聯(lián)軸器一號9的外表面連接電機二號10的外表面,所述的電機二號10的輸出軸連接聯(lián)軸器二號11,所述的聯(lián)軸器二號11上固定連接帶外螺紋的弧形桿12的一端,所述的帶外螺紋的弧形桿12的另一端連接限位塊29,所述的帶外螺紋的弧形桿12上運動帶內螺紋的弧形螺套13,所述的帶內螺紋的弧形螺套13的外表面連接轉套14,所述的轉套14的底端設置擠出器15,所述的擠出器15的底端連接噴頭16。
進一步的,所述的轉套14包括內環(huán)17,所述的內環(huán)17的內部裝入加熱層18,所述的加熱層18與外環(huán)19之間設置夾層20,所述的夾層20連通擠出器15,所述的外環(huán)19的頂端連通漏斗形進料口20,所述的漏斗形進料口20內設置倒漏斗形限位口21,所述的倒漏斗形限位口21配合進料管使用。
進一步的,所述的截面為等腰梯形的弧形底座4分成四段弧形塊,每段所述的弧形塊之間通過轉軸22、限位板23與伸縮板24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的轉軸22設置在每段所述的弧形塊的外端,所述的限位板23設置在每段所述的弧形塊的內端,所述的限位板23固定連接靠左側的弧形塊,所述的伸縮板24裝入伸縮槽25,所述的伸縮槽25開在兩段弧形塊的連接處,兩段所述的弧形塊的連接處拼接成v型的凹槽26,所述的v型的凹槽26配合伸縮板24使用。
進一步的,所述的u形連軸6的外側連接控制盒27,所述的控制盒27內裝入接收開關,所述的接收開關接收遙控器控制,所述的接收開關將信號傳遞給單片機,所述的單片機將信號傳遞給電機啟動模塊,所述的電機啟動模塊分別將信號傳遞給電機一號8、電機二號10與電機三號28。
進一步的,所述的電機三號28設置在u形連軸6上,在滾輪1的右側。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發(fā)明的帶外螺紋的弧形桿為1/2的橢圓形弧形,其直立可以增加噴頭距離地面的高度,其平行于地面可使帶內螺紋的弧形螺套小角度移動,減少移動距離;
2.本發(fā)明的輔助滾槽配合輔助輪使用,幫助滾輪保持平衡;
3.本發(fā)明的u形連軸的外側連接控制盒,控制盒不僅可以控制三個電機,也起到配重保持平衡的作用,使?jié)L輪在弧形底座上滾動不會傾倒。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為圖3的局部側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弧形底座的俯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弧形底座的剖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信號流程圖。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結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本說明書中的前、后、左、右均與附圖中的方向保持一致。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3d打印機進給機構,其組成包括:滾輪1、輔助輪2,所述的滾輪1在軌道3上滾動,所述的軌道3開在截面為等腰梯形的弧形底座4的上表面中心,所述的軌道3的兩端分別連通輔助滾槽5,所述的輔助滾槽5內裝入輔助輪2,所述的輔助輪2與滾輪1通過u形連軸6連接,所述的u形連軸6的頂端設置支撐板7,所述的支撐板7的外端設置電機一號8,所述的電機一號8的輸出軸連接聯(lián)軸器一號9,所述的聯(lián)軸器一號9的外表面連接電機二號10的外表面,所述的電機二號10的輸出軸連接聯(lián)軸器二號11,所述的聯(lián)軸器二號11上固定連接帶外螺紋的弧形桿12的一端,所述的帶外螺紋的弧形桿12的另一端連接限位塊29,所述的帶外螺紋的弧形桿12上運動帶內螺紋的弧形螺套13,所述的帶內螺紋的弧形螺套13的外表面連接轉套14,所述的轉套14的底端設置擠出器15,所述的擠出器15的底端連接噴頭16。
進一步的,所述的轉套14包括內環(huán)17,所述的內環(huán)17的內部裝入加熱層18,所述的加熱層18與外環(huán)19之間設置夾層20,所述的夾層20連通擠出器15,所述的外環(huán)19的頂端連通漏斗形進料口20,所述的漏斗形進料口20內設置倒漏斗形限位口21,所述的倒漏斗形限位口21配合進料管使用。
進一步的,所述的截面為等腰梯形的弧形底座4分成四段弧形塊,每段所述的弧形塊之間通過轉軸22、限位板23與伸縮板24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的轉軸22設置在每段所述的弧形塊的外端,所述的限位板23設置在每段所述的弧形塊的內端,所述的限位板23固定連接靠左側的弧形塊,所述的伸縮板24裝入伸縮槽25,所述的伸縮槽25開在兩段弧形塊的連接處,兩段所述的弧形塊的連接處拼接成v型的凹槽26,所述的v型的凹槽26配合伸縮板24使用。
進一步的,所述的u形連軸6的外側連接控制盒27,所述的控制盒27內裝入接收開關,所述的接收開關接收遙控器控制,所述的接收開關將信號傳遞給單片機,所述的單片機將信號傳遞給電機啟動模塊,所述的電機啟動模塊分別將信號傳遞給電機一號8、電機二號10與電機三號28。
進一步的,所述的電機三號28設置在u形連軸6上,在滾輪1的右側。
以上示意性的對本發(fā)明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