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lǐng)域,特別涉及一種橡膠圈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shù):
橡膠圈連接工作是機械領(lǐng)域中的常規(guī)操作,現(xiàn)有的橡膠圈連接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即在橡膠圈兩端涂抹粘合劑,再將橡膠圈的兩端對準(zhǔn)并用力,使橡膠圈的兩端連接為一體,然而,上述橡膠圈連接的方式由于主要采取人工操作,因此橡膠圈兩端對準(zhǔn)的精度往往不能保證,并且,利用人力將橡膠圈的兩端連接在一起,因此,其連接的牢固度也往往不足。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橡膠圈連接裝置。本技術(shù)方案通過利用固定部固定橡膠圈的一端,移動部固定橡膠圈的另一端,在橡膠圈的兩端均涂抹粘合劑,再操作移動部使固定在移動部的橡膠圈的一端朝向該橡膠圈的另一端移動,使橡膠圈的兩端通過粘合劑相互連接,通過利用固定部和移動部,保證了粘合連接橡膠圈的精準(zhǔn)度,增加了橡膠圈兩端在連接時所受到的力,進而提高了橡膠圈的連接強度。
本實用新型中的一種橡膠圈連接裝置,包括:
固定部,用于固定橡膠圈的一端;
移動部,用于固定所述橡膠圈的另一端,所述移動部還可朝向或背向所述固定部移動,使固定在所述移動部的所述橡膠圈的一端,與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所述橡膠圈的一端相互連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橡膠圈連接裝置還包括頂升部和機臺,所述頂升部連接在所述機臺的頂部,所述頂升部的頂部分別與所述固定部和移動部連接,用于頂起所述固定部和移動部。
上述方案中,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架、第一夾緊氣缸、第一壓板和第一支板;所述固定架的底部與所述頂升部的頂部連接,所述第一夾緊氣缸固定在所述固定架的頂部,所述第一壓板和第一支板相互平行并位于所述固定架的內(nèi)部,所述第一支板位于所述第一壓板的下方與所述固定架相互連接,所述第一夾緊氣缸的活塞桿的一端穿過所述固定架與所述第一壓板的頂部連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頂板、固定底座、固定支板和固定蓋板,所述固定底座的底部與所述頂升部的頂部連接,所述固定頂板位于所述固定底座的上方,所述固定底座的兩側(cè)與所述固定頂板的兩側(cè)分別通過固定支板和固定蓋板連接;
所述固定蓋板與所述固定頂板為可拆卸連接,所述固定蓋板與所述固定底座通過樞軸連接,所述第一夾緊氣缸固定在所述固定頂板的頂部,所述第一支板固定在所述固定底座的頂部。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壓板的底部具有第一上定位槽,所述第一支板的頂部具有第一下定位槽,所述第一上定位槽與所述第一下定位槽分別與所述橡膠圈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匹配。
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動部包括移動架、第二夾緊氣缸、第二壓板、第二支板、移動氣缸和滑軌;所述滑軌固定在所述頂升部的頂部,所述移動架的底部與所述滑軌滑動連接,所述移動氣缸固定在所述頂升部的頂部,所述移動氣缸的活塞桿的一端與所述移動架連接;所述第二夾緊氣缸移動在所述移動架的頂部,所述第二壓板和第二支板相互平行并位于所述移動架的內(nèi)部,所述第二支板位于所述第二壓板的下方與所述移動架相互連接,所述第二夾緊氣缸的活塞桿的一端穿過所述移動架與所述第二壓板的頂部連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動架包括移動頂板、移動底座、移動支板和移動蓋板,所述移動底座的底部與所述頂升部的頂部連接,所述移動頂板位于所述移動底座的上方,所述移動底座的兩側(cè)與所述移動頂板的兩側(cè)分別通過移動支板和移動蓋板連接;
所述移動蓋板與所述移動頂板為可拆卸連接,所述移動蓋板與所述移動底座通過樞軸連接,所述第二夾緊氣缸移動在所述移動頂板的頂部,所述第二支板移動在所述移動底座的頂部;所述移動氣缸的活塞桿與所述移動底座連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壓板的底部具有第二上定位槽,所述第二支板的頂部具有第二下定位槽,所述第二上定位槽與所述第二下定位槽分別與所述橡膠圈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匹配。
上述方案中,所述頂升部包括第一頂升氣缸、第二頂升氣缸、第一支撐架和第二支撐架,所述第一頂升氣缸和第二頂升氣缸對稱布置在所述機臺中部并與所述機臺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的一側(cè)與所述機臺的一側(cè)樞軸連接并覆蓋在所述機臺的頂部,所述第一支撐架的另一側(cè)與所述第一頂升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架的一側(cè)與所述機臺背向所述第一支撐架的一側(cè)樞軸連接并覆蓋在所述機臺的頂部,所述第二支撐架的另一側(cè)與所述第二頂升氣缸的活塞桿連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固定部與所述第一支撐架連接,所述移動部與所述第二支撐架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橡膠圈連接裝置,通過利用固定部和移動部,保證了粘合連接橡膠圈的精準(zhǔn)度,增加了橡膠圈兩端在連接時所受到的力,進而提高了橡膠圈的連接強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技術(shù)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橡膠圈連接裝置的正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橡膠圈連接裝置的后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橡膠圈連接裝置在頂升部頂起固定部和移動部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中:1、固定部 2、移動部 3、頂升部 4、機臺
11、固定架 12、第一夾緊氣缸 13、第一壓板 14、第一支板
111、固定頂板 112、固定底座 113、固定支板 114、固定蓋板
115、固定旋鈕 131、第一上定位槽 141、第一下定位槽
21、移動架 22、第二夾緊氣缸 23、第二壓板 24、第二支板
25、移動氣缸 26、滑軌 27、限位桿
211、移動頂板 212、移動底座 213、移動支板 214、移動蓋板
215、移動旋鈕 231、第二上定位槽 241、第二下定位槽
31、第一頂升氣缸 32、第二頂升氣缸 33、第一支撐架
34、第二支撐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橡膠圈連接裝置,包括:
固定部1,用于固定橡膠圈(圖中未示出)的一端;
移動部2,用于固定橡膠圈的另一端,移動部2還可朝向或背向固定部1移動,使固定在移動部2的橡膠圈的一端,與固定在固定部1上的橡膠圈的一端相互連接。
上述技術(shù)方案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利用固定部1固定橡膠圈的一端,移動部2固定橡膠圈的另一端,在橡膠圈的兩端均涂抹粘合劑,再操作移動部2使固定在移動部2的橡膠圈的一端朝向該橡膠圈的另一端移動,使橡膠圈的兩端通過粘合劑相互連接,通過利用固定部1和移動部2,保證了粘合連接橡膠圈的精準(zhǔn)度,提高了橡膠圈的連接強度。
進一步的,橡膠圈連接裝置還包括頂升部3和機臺4,頂升部3連接在機臺4的頂部,頂升部3的頂部分別與固定部1和移動部2連接,用于頂起固定部1和移動部2;通過利用頂升部3頂起固定部1和移動部2,擴大固定部1和移動部2之間的距離,使工作人員便于對固定在固定部1的橡膠圈和固定在移動部2的橡膠圈涂抹粘合劑。
具體的,固定部1包括固定架11、第一夾緊氣缸12、第一壓板13和第一支板14;固定架11的底部與頂升部3的頂部連接,第一夾緊氣缸12固定在固定架11的頂部,第一壓板13和第一支板14相互平行并位于固定架11的內(nèi)部,第一支板14位于第一壓板13的下方與固定架11相互連接,第一夾緊氣缸12的活塞桿的一端穿過固定架11與第一壓板13的頂部連接;通過操作第一夾緊氣缸12使第一壓板13朝向或背向第一支板14移動,進而使第一壓板13配合第一支板14加緊或松脫橡膠圈。
優(yōu)選的,固定架11包括固定頂板111、固定底座112、固定支板113和固定蓋板114,固定底座112的底部與頂升部3的頂部連接,固定頂板111位于固定底座112的上方,固定底座112的兩側(cè)與固定頂板111的兩側(cè)分別通過固定支板113和固定蓋板114連接;
固定蓋板114與固定頂板111為可拆卸連接,固定蓋板114與固定底座112通過樞軸連接,第一夾緊氣缸12固定在固定頂板111的頂部,第一支板14固定在固定底座112的頂部;
其中,固定蓋板114與固定頂板111通過固定螺釘(圖中未示出)和固定旋鈕115連接,固定旋鈕115與固定螺釘?shù)囊欢诉B接,固定螺釘?shù)牧硪欢舜┻^固定蓋板114并傳入固定頂板111內(nèi)部,使固定蓋板114與固定頂板111可拆卸連接;橡膠圈的兩端相互連接后,橡膠圈將由帶狀結(jié)構(gòu)變成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因此可通過拆開固定蓋板114使固定蓋板114的一端與固定頂板111分離,固定蓋板114的另一端圍繞固定底座112轉(zhuǎn)動,使橡膠圈從固定架11內(nèi)抽離出來。
優(yōu)選的,第一壓板13的底部具有第一上定位槽131,第一支板14的頂部具有第一下定位槽141,第一上定位槽131與第一下定位槽141分別與橡膠圈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匹配;通過利用第一上定位槽131和第一下定位槽141避免了第一壓板13和第一支板14,對橡膠圈上表面或下表面凸起的線條造成損壞,并提高了第一壓板13和第一支板14與橡膠圈的摩擦力。
具體的,移動部2包括移動架21、第二夾緊氣缸22、第二壓板23、第二支板24、移動氣缸25和滑軌26;滑軌26固定在頂升部3的頂部,移動架21的底部與滑軌26滑動連接,移動氣缸25固定在頂升部3的頂部,移動氣缸25的活塞桿的一端與移動架21連接;第二夾緊氣缸22移動在移動架21的頂部,第二壓板23和第二支板24相互平行并位于移動架21的內(nèi)部,第二支板24位于第二壓板23的下方與移動架21相互連接,第二夾緊氣缸22的活塞桿的一端穿過移動架21與第二壓板23的頂部連接;
通過操作第二夾緊氣缸22使第二壓板23朝向或背向第二支板24移動,進而使第二壓板23配合第二支板24加緊或松脫橡膠圈;通過操作移動氣缸25,使移動架21朝向固定架11移動,使固定在移動部2的橡膠圈的一端朝向該橡膠圈的另一端移動,使橡膠圈的兩端通過粘合劑相互連接,通過利用第一壓板13、第一支板14、第二壓板23和第二支板24對橡膠圈進行精確定位,保證了粘合連接橡膠圈的精準(zhǔn)度,提高了橡膠圈的連接強度。
優(yōu)選的,移動部2還包括限位桿27,限位桿27為U型結(jié)構(gòu),限位桿27的兩端分別與移動架21連接,移動氣缸25位于限位桿27和移動架21所圍繞的空間內(nèi),限位桿27用于避免移動氣缸25的活塞桿由于行程過長,使移動架21的移動位置超過了安全范圍,導(dǎo)致移動部2和固定部1產(chǎn)生碰撞而損壞的情況。
優(yōu)選的,移動架21包括移動頂板211、移動底座212、移動支板213和移動蓋板214,移動底座212的底部與頂升部3的頂部連接,移動頂板211位于移動底座212的上方,移動底座212的兩側(cè)與移動頂板211的兩側(cè)分別通過移動支板213和移動蓋板214連接;
移動蓋板214與移動頂板211為可拆卸連接,移動蓋板214與移動底座212通過樞軸連接,第二夾緊氣缸22移動在移動頂板211的頂部,第二支板24移動在移動底座212的頂部;移動氣缸25的活塞桿與移動底座212連接;
其中,移動蓋板214與移動頂板211通過移動螺釘(圖中未示出)和移動旋鈕215連接,移動旋鈕215與移動螺釘?shù)囊欢诉B接,移動螺釘?shù)牧硪欢舜┻^移動蓋板214并傳入移動頂板211內(nèi)部,使移動蓋板214與移動頂板211可拆卸連接;橡膠圈的兩端相互連接后,橡膠圈將由帶狀結(jié)構(gòu)變成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因此可通過拆開移動蓋板214使移動蓋板214的一端與移動頂板211分離,移動蓋板214的另一端圍繞移動底座212轉(zhuǎn)動,使橡膠圈從移動架21內(nèi)抽離出來。
優(yōu)選的,第二壓板23的底部具有第二上定位槽231,第二支板24的頂部具有第二下定位槽241,第二上定位槽231與第二下定位槽241分別與橡膠圈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匹配,通過利用第二上定位槽231和第二下定位槽241避免了第二壓板23和第二支板24,對橡膠圈上表面或下表面凸起的線條造成損壞,并提高了第二壓板23和第二支板24與橡膠圈的摩擦力。
具體的,頂升部3包括第一頂升氣缸31、第二頂升氣缸32、第一支撐架33和第二支撐架34,第一頂升氣缸31和第二頂升氣缸32對稱布置在機臺4中部并與機臺4連接;第一支撐架33的一側(cè)與機臺4的一側(cè)樞軸連接并覆蓋在機臺4的頂部,第一支撐架33的另一側(cè)與第一頂升氣缸31的活塞桿連接;第二支撐架34的一側(cè)與機臺4背向第一支撐架33的一側(cè)樞軸連接并覆蓋在機臺4的頂部,第二支撐架34的另一側(cè)與第二頂升氣缸32的活塞桿連接。
優(yōu)選的,固定部1與第一支撐架33連接,移動部2與第二支撐架34連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yīng)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