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250102閱讀:163來源:國知局
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層疊薄面板(P)的模塊,其包括:支撐部(40),由下方支撐薄面板(P);荷重傳達部(20),在上下方向傳達薄面板(P)的重量;定位部(22),在水平方向上對薄面板(P)進行定位。為了防止搬運中振動引起碰撞,且導致?lián)p壞薄面板(P),從而支撐部(40)包括:支撐面(42),所述支撐面(42)裝載薄面板(P);荷重傳達部(20)包括:上部(26),承受上位模塊;底部(28),將荷重傳達至下位模塊的上部(26)上,設置有下方突出部(44),其與由下位模塊支撐的薄面板(P)的上面相向,且能夠抵接,下方突出部(44)的下端位于底部(28)的下方。
【專利說明】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更詳細地,本發(fā)明涉及在上下方向上層疊并支撐多個太陽能板等的薄面板,且用于保管及搬運等的模塊。

【背景技術】
[0002]太陽能板的電池串聯(lián)連接,且通過樹脂以及強化玻璃來保護,太陽能板具有薄板狀。更具體地,太陽能板具有層壓結構,所述層壓結構在玻璃層與塑料層之間,或者,在玻璃層與玻璃層之間埋入由硅構成的電池。太陽能板的厚度為數(shù)毫米,面積達到數(shù)平方米,且重量達到10至30kg。從而太陽能板為精密且易損的結構體,
[0003]這樣的太陽能板通過卡車等的車輛從制造工廠搬運至比較遠距離的設置場所,SP大樓或住宅的房頂或屋頂上。因此在搬運中太陽能板受到各種振動以及沖擊。
[0004]以往層疊如太陽能板、即尺寸較大且容易損壞的薄面板之后,進行搬運時,主要采用了兩種方法。
[0005]如專利文獻I的公開內(nèi)容,在第一類型中,通過在薄面板中的最容易被損壞的部分的四邊上嵌入由塑料或輕金屬形成的框架,從而對薄面板的周圍進行保護,防止破壞。然后,將其裝載在位于薄面板的四角上的模塊(也稱為邊角材料)的上面。通過交替裝載保護有四邊的薄面板與模塊來構成薄面板的層壓體。
[0006]但是,在該方法中,需要對應于搬送薄面板的四邊的數(shù)量的多個框架,因此降低薄面板的搬運效率。
[0007]在這里,如專利文獻2公開的內(nèi)容,第二類型的搬運方法未使用高成本的框架,在配置于薄面板的四角上的模塊上形成有槽部,所述槽部的尺寸與薄面板的厚度相同。通過將薄面板的角部夾入槽部中,從而控制搬運中的振動以及上下碰撞,從而防止破壞。
[0008]但是,如前面所述,薄面板尤其是太陽能板由玻璃等的脆性材料構成,因此四角的角部尤其容易被破壞。因此很難將該容易被破壞的部分插入至與薄面板的厚度具有相同尺寸的槽部上。
[0009]并且,在太陽能板的包裝生產(chǎn)線上,將太陽能板層疊于托盤的上面時,如所述專利文獻2的夾入型模塊中,在層疊太陽能板之前,需要在該四角上配置模塊。具體地,在用模塊夾入太陽能板的角部的狀態(tài)下,對于配置在下段的四角的模塊,在對配置在層疊的太陽能板上的模塊進行對位的同時進行堆積。對于配置在下段的四角的模塊無法按照以下的工序,即首先僅配置模塊之后,沿配置在指定位置上的四角的模塊裝載太陽能板的工序來進行包裝作業(yè)。從而能夠限制太陽能板的包裝生產(chǎn)線。
[0010]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11]專利文獻
[0012]專利文獻1:特開2006-32978號
[0013]專利文獻2:歐洲專利EP2320157A2


【發(fā)明內(nèi)容】

[0014]因此,鑒于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該模塊適用于外周上沒有框架等的保護部件的薄面板,尤其適用于太陽能板,為了層疊并支撐該模塊,該模塊配置在該薄面板的四角或其他邊緣部上。在該模塊中,僅通過交替堆積模塊與薄面板而簡單構成用于搬送的層壓體。并且有效防止因搬運中的振動以及沖擊而碰撞且破損薄面板的同時,大大減少了搬運操作中的復雜的工序。
[0015]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包括:支撐部,由下方支撐薄面板;荷重傳達部,連結于所述支撐部,且在上下方向傳達薄面板的重量;定位部,在水平方向上對上下層疊的薄面板進行定位,所述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的特征在于,支撐部包括:支撐面,所述支撐面裝載薄面板,荷重傳達部包括:上部,形成于支撐面的外方,且堆積有模塊時,承受上位模塊;底部,當堆積有模塊時,所述底部將荷重傳達至下位模塊的該上部上,設置有下方突出部,其與由下位模塊支撐的薄面板的上面相向,且能夠抵接,所述下方突出部的下端位于所述底部的下方。
[0016]根據(jù)上述結構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通過荷重傳達部與用于支撐薄面板的支撐部來構成模塊,所述荷重傳達部支撐堆積的模塊以及薄面板的重量,因此能夠?qū)⑦m用于各目的的特性分別提供給兩者。如后面的描述沒有必要在物理上分開兩者,兩者通過其功能來在觀念上被分離,因此例如無法阻礙通過塑料樹脂的射出成形等來一體式形成整個模塊。
[0017]模塊配置在矩形薄面板的各四角上,所述支撐面為L字形,所述定位部具有立壁面,所述立壁面從所述支撐面的外緣延伸至上方。從而通過將矩形薄面板裝置于支撐面來控制矩形薄面板向外方移動后,進行定位,以使在矩形薄面板的各四角中抵接于立壁面。
[0018]并且,下方突出部的尺寸為將薄面板裝載于支撐面上時,裝載在上位的模塊的下方突出部的下端抵接于薄面板的上面的尺寸。
[0019]該能夠抵接是指為了在搬運層疊的薄面板時,通過控制薄面板上下碰撞而防止破碎,從而限制振動引起的薄面板的上下的振幅。即能夠抵接是指在薄面板不振動時,在下方突出部與薄面板上面之間允許一些間隙的意思。
[0020]根據(jù)具有以上結構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能夠形成薄面板的層壓體,且將薄面板裝載于模塊的支撐面上。并且,若在該上面裝載上位的模塊,則在該模塊的下方突出部的下端與所述支撐面之間夾入薄面板。能夠得到實際上與上述第二類型的現(xiàn)有技術相同的效果。即,通過夾入薄面板的被支撐部分(例如四角的角部),從而控制薄面板的振動以及上下碰撞。從而防止其被損壞。
[0021]在這里,可以為在如上述(不一定是在物理上被分離的)的觀念上被分離的荷重傳達部與下方突出部中,荷重傳達部的垂直方向的剛性大于下方突出部的垂直方向的剛性的結構。
[0022]根據(jù)具有以上結構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支撐層壓體的重量的、即作為層壓體的結構支柱的荷重傳達部受到可充分支撐承受重量的剛性。一方面,對于用于按壓薄面板的上面的上位模塊的下方突出部減少該剛性(軟化),從而能夠防止通過該下方突出部,上位的層壓體整體重量添加到薄面板的上面。
[0023]因此,優(yōu)選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中的荷重傳達部與下方突出部都形成為中空結構。
[0024]從而位于荷重傳達部以及下方突出部中的形成為所述中空狀的中空空間內(nèi)形成有多個肋條。
[0025]從而可采用形成在荷重傳達部中的中空空間內(nèi)的肋條的厚度厚于形成在下方突出部中的中空空間內(nèi)的肋條的厚度的結構,和/或形成在荷重傳達部中的中空空間內(nèi)的肋條的設置數(shù)量多于形成在下方突出部中的中空空間內(nèi)的肋條的設置數(shù)量,和/或與形成在下方突出部中的中空空間內(nèi)的肋條的間隔相比,形成在荷重傳達部中的中空空間內(nèi)的肋條的間隔更密的結構。
[0026]根據(jù)具有以上結構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可適當設計肋條的厚度,設置數(shù)量或間隔等,從而與下方突出部的垂直方向的剛性相比,能夠簡單地設置適用于荷重傳達部的垂直方向的剛性。
[0027]并且,為了使荷重傳達部的垂直方向的剛性大于下方突出部的垂直方向的剛性,因此,優(yōu)選地,構成外側面的壁面的厚度厚于形成在荷重傳達部中的中空空間內(nèi)的所述肋條的厚度。所述外側面位于形成為中空狀的荷重傳達部上。
[0028]并且,將荷重傳達部以及下方突出部形成為中空狀時,下方突出部的底部構成為開口狀。
[0029]堵住下方突出部的底部而形成底面時,該底面上粘著有垃圾以及塵土等,因此底面(即下方突出部的下端)有可能劃傷抵接于該底面的下方的薄面板的表面。但是,通過使底面設為開口狀,從而能夠防止垃圾以及塵土等粘著在底部。
[0030]這時,延長設置形成于下方突出部中的中空空間內(nèi)的肋條的下端,以使與位于該下方突出部中的下端面一致地構成。
[0031]從而,下方突出部的下端不僅能夠抵接于下方突出部的周邊,還能夠抵接于下方突出部內(nèi)的肋條上,因此更均勻地分布下方突出部從上方對薄面板施加的按壓力
[0032]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結構,例如荷重傳達部以及所述下方突出部可形成為實心狀。
[0033]這時,荷重傳達部以及下方突出部由不同的材料構成,構成所述下方突出部的材料的剛性可設定為小于構成荷重傳達部的材料的剛性。
[0034]并且,荷重傳達部以及下方突出部中的其中一個形成為中空狀,另一個形成為實心狀。
[003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包括:支撐部,由下方支撐薄面板;荷重傳達部,連結于所述支撐部上,且在上下方向傳達薄面板的重量;定位部,在水平方向上對上下層疊的薄面板進行定位,所述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包括:當層疊有多個模塊時,本體部支撐模塊以及所述薄面板的重量,所述本體部包括:上部,形成于所述支撐部的外方,且堆積有模塊時,承受上位模塊;底部,當堆積有模塊時,所述底部將荷重傳達至下位模塊的該上部上,所述薄面板的下面抵接于形成在支撐部的上面的支撐面的同時,所述薄面板的上面抵接于堆積的上位模塊的下端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36]下面參照附圖將太陽能板作為層疊的薄面板來使用時的情況為例,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模塊10的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模塊的使用狀態(tài)的模式圖。圖2是示出圖1的使用狀態(tài)中的模塊以及太陽能板的立體圖。圖3(a)至圖3(f)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模塊,(a)是上視圖,(b)是仰視圖,(c)是外側側視圖,(d)是內(nèi)側側視圖,(e)是沿線e-e的截面圖,(f)是沿線f_f的截面圖。
[0037]太陽能板P為矩形狀。在各四角上通過模塊10直接支撐太陽能板P,而沒有在周邊嵌入由塑料或者輕金屬形成的框架。
[0038]如圖1至圖3所示,由于通過層疊多個太陽能板P來進行支撐,因此模塊10介于這些太陽能板P之間。模塊10由荷重傳達部20以及用于支撐太陽能板P的四角的角部的支撐部10概略構成,所述荷重傳達部20主要起支撐模塊10與太陽能板P之間的總重量的作用。
[0039]荷重傳達部20包括:定位部22,其形成為與太陽能板P的被支撐部分的四角的角部互補的形狀的L字形;外側面24,從定位部22與太陽能板P相反方向地隔開距離;上部26,堆積有模塊10時,承受上位模塊;底部28,堆積有模塊10時,將荷重傳達至下位模塊的上部26上。
[0040]一方面,支撐部40包括:支撐面42,從荷重傳達部20的定位部22向水平延伸,以支撐一個太陽能板;下方突出部44,設在支撐面42的下側,且在底部28的下方突出設置下方突出部44。
[0041]更詳細地,在定位部22中,模塊10配置在太陽能板P的各四角上,支撐面42為L字形。定位部22具有立壁面23,所述立壁面23從支撐面42的外緣延伸至上方,即上部
26。從而通過將太陽能板P裝載于支撐面42上,以使在太陽能板P的各四角上抵接于立壁面23,從而能夠通過控制太陽能板P向外方移動來進行定位。
[0042]并且,如圖2所示,上部26構成L字形的荷重承受面,而底部28構成L字形的荷重釋放面,下方突出部44具有外側面27,所述外側面27從底部28延伸至下方突出部的下端的抵接部45 (后面說明)。
[0043]從而,如圖1所示,在太陽能板P的各四角上堆積模塊10時,在上下方向鄰接的模塊10中,將上位的模塊10的荷重釋放面裝載于下位的模塊10的荷重承受面,以使上位的模塊10的外側面27抵接于下位的模塊10的立壁面23。從而相對于下位模塊10,能夠控制上位的模塊10向外方的相對移動。從而能夠在水平方向上對通過模塊10層疊的太陽能板P進行定位。
[0044]對抵接部45進行說明。抵接部45由下方突出部44的下面構成。該下面與支撐面42平行。如圖1所示,堆積模塊10時,如上述在上下方向鄰接的模塊10中,上位的模塊10裝載于下位的模塊10上。從而與通過下位的模塊10來支撐的太陽能板P的上面相向,并且能夠抵接地設置上位的模塊10的抵接部45。
[0045]從而在支撐太陽能板P的模塊10的支撐面42與位于該上位的模塊10的抵接部45之間緊緊夾住太陽能板P的四角。從而太陽能板P不會碰撞,也不會松動。
[0046]根據(jù)能否有效防止這樣的太陽能板P在搬運中的碰撞以及松動,從而設定抵接部45的大小,即下方突出部44的下面的寬度。如圖1至圖3所示,下方突出部44的下面的寬度不一定要與支撐面42的寬度相同。
[0047]雖然說明當中荷重傳達部20與支撐部40好像是獨立的不同部件。但是,通常荷重傳達部20與支撐部40由塑料的射出成形等來一體形成的單一部件構成(參照圖3(e))。
[0048]模塊的樹脂材料為熱塑性樹脂,S卩,其為聚乙烯,聚丙烯等的烯烴系樹脂或無定形樹脂。更具體地,模塊的樹脂材料為聚烯烴(例如,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所述聚烯烴為乙烯,丙烯,丁烯,異戊烯,甲基戊烯等的烯烴類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由于模塊10的結構比較復雜,因此聚烯烴適用于根據(jù)注塑成形的一體式成形。
[0049]在本實施方式中,荷重傳達部20與支撐部40中的下方突出部44都是中空結構。即如圖3(b)所示,在荷重傳達部20中的外側面24與定位部22之間,在每個L字形的一邊上延長設置了 4個肋條30。即,在L字形全體上延長設置有8個肋條30。作為中空空間32開放了肋條30與鄰接的肋條30之間。同樣,在支撐部40中的下方突出部44中,延長設置共5個肋條46。作為中空空間48開放了肋條46與鄰接的肋條46之間。由于肋條30與肋條46的設置個數(shù)不同,因此與中空空間32相比,中空空間48的更寬。并且肋條30的厚度為2.5mm,肋條46的厚度為2.0mm。因此設置在荷重傳達部20的肋條30厚于設置在下方突出部44的肋條46的厚度。如圖3(f)的截面圖所示,在這些肋條30以及46中,從上部26至底部28的端面垂直且連續(xù)設置荷重傳達部20的肋條30。從支撐面42至該下端的端面垂直且連續(xù)設置任意的下方突出部44的肋條46。在各荷重傳達部20以及下方突出部44中,這些肋條30以及46為上下方向的荷重的支撐部件。其結果,荷重傳達部20的垂直方向的剛性大于下方突出部44的垂直方向的剛性。
[0050]使用如上述構成的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模塊,通過卡車等來搬運太陽能板P時,首先將四個模塊10分別設置在托盤54的各四角上,以使與太陽能板P的角部一致。并且向該上方移動太陽能板P。將太陽能板P下降至各模塊10的支撐部40的支撐面42上,且抵接于模塊10的定位部22地裝載有太陽能板P的角部。從而完成第一個太陽能板P的裝載。
[0051]其次,剛在托盤54上設置的四個模塊10的各上部26上,使重疊地配置新準備的四個模塊10的各底部28。并且,同樣將兩個太陽能板P移動至托盤54的上方。并且將太陽能板P下降至新模塊10的支撐部40的支撐面42上,且使太陽能板P的角部抵接于模塊10的定位部22地裝載太陽能板P。這時,新模塊10的下方突出部44的外側面27抵接于下位的模塊10的立壁23。因此,例如即使太陽能板P向水平方向擺動,新模塊10也不會向放射方向外方偏移。通過定位部22對太陽能板P的四角可靠地定位。從而完成第二個太陽能板P的裝載。
[0052]如圖4所示,通過重復該過程來交替層疊模塊10與太陽能板P。當達到所需數(shù)量時,將頂板56裝載于層壓體的上面。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懸掛繩索58來綁定從托盤54的底面至頂板56的上面。然后,在外周蓋上保護套(未圖示),從而完成搬運單元60。并且將該搬運單元60裝載于卡車等上,且運送至太陽能板P的設置現(xiàn)場。
[0053]運送中,隨著卡車的行走而產(chǎn)生的振動施加至太陽能板P,尤其在垂直上下方向上施加。但是在支撐太陽能板P的模塊10的支撐面42與位于該上位的的模塊10的抵接部45之間緊緊地夾住太陽能板P的四角。從而太陽能板P不會碰撞,也不會松動。并且在配置在層壓體中的下段的太陽能板P中,通過模塊10的荷重傳達部20的來支撐裝載于該上方的多個太陽能板P的重量。能夠減輕從剛性較低的下方突出部44施加至太陽能板P的上面的荷重。其結果能夠有效防止太陽能板P的破損。
[0054]若卡車到達設置場所,則卸載搬運單元60的貨物。卸貨的順序與形成搬運單元60時的順序相反。即,首先從搬運單元60的外面取下保護套(未圖示)。然后解開繩索58。并且去除裝載于層壓體上面的頂板56。從而露出最上位的太陽能板P。通過該四角的模塊10的定位部22在水平方向上從四方對最上位的太陽能板P進行定位。但是,沒有在上方向上綁定最上位的太陽能板P。從而只要將其在垂直方向上舉起,就能夠從搬運單元60中取出太陽能板P。
[0055]若將最上位的太陽能板P設置在所需的設置場所,則取下之前由該四角來支撐該太陽能板P的最上位的模塊10。由于該模塊10僅裝載在一段下的模塊10的上面,因此只要向上拔出,就能夠簡單地取下最上位的模塊10。從而露出下一段的太陽能板P。從而與堆積時相反地,從最后重疊的最上位開始取出太陽能板P。最后取出前面所述的第一個太陽能板P。在取出第一個太陽能板P之后,就結束太陽能板P的取出。
[0056]如上述,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能夠提供適用于外周上不具備框架等的保護部件的薄面板,尤其是太陽能板的具有簡單結構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為了層疊并支撐薄面板,該模塊配置在該薄面板的四角或其他邊緣部上。該模塊僅通過交替堆積模塊與薄面板來簡單地構成用于搬運的層壓體。并且該模塊能夠有效防止搬運中的振動或沖擊引起的薄面板的碰撞,松動。因此大大減少了搬運作業(yè)中所需的工序。
[0057]下面參照圖5以及圖6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在下面的說明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部件,標注了相同的參考符號,從而省略該說明,并對本實施方式的特征進行詳細的說明。
[0058]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模塊100的特征在于定位部以及抵接部。
[0059]如圖5以及圖6所示,定位部包括:上鎖定部104,將上面的模塊100的荷重釋放面裝載于下面的模塊100的荷重承受面,以這樣形態(tài)將上面的模塊100重疊在下面的模塊100上時,所述鎖定部104設置在荷重承受面的內(nèi)緣102上,相對于下面的模塊100限制上面的模塊100的相對移動;下鎖定部106,所述下鎖定部106以在水平方向與上鎖定部104位移的方式設在內(nèi)緣103上,所述內(nèi)緣103位于與設有荷重釋放面的上鎖定部104的側面的相同側面上,下鎖定部106相對于下面的模塊100限制上面的模塊100的相對移動。
[0060]更詳細地,每個上鎖定部104分別設置L字形荷重承受面的交叉部的各側上。每個下鎖定部106分別設置L字形荷重釋放面的交叉部的各側上。相互大體覆蓋立壁22的內(nèi)緣102以及103地設置上鎖定部104以及下鎖定部106。上鎖定部104設置在L字形荷重承受面的交叉部的近側的同時,下鎖定部106設置在L字形荷重釋放面的交叉部的遠側。
[0061]各上鎖定部104具有傾斜部110,所述傾斜部110從荷重承受面面向上方,且從荷重承受面的內(nèi)緣102向內(nèi)方分開的方式傾斜。各上鎖定部104固定于立壁22的內(nèi)面上。如后面的說明,重疊模塊100時,在上下方向鄰接的模塊100之間,下面的模塊10的上鎖定部104的頂端部橫跨至上面的模塊100的立壁22的內(nèi)面的一部分。從而適當設定上鎖定部104的從荷重承受面至上方的高度H1,以使不會碰撞上面的模塊10的支撐面42的下面。
[0062]一方面,各下鎖定部106具有傾斜部113,所述傾斜部113從荷重釋放面面向上方,且從荷重釋放面的內(nèi)緣103向內(nèi)方分開的方式傾斜。各下鎖定部106固定于立壁22的內(nèi)面上。如后面的說明,重疊模塊100時,在上下方向鄰接的模塊100之間,上面的模塊100的下鎖定部106的頂端部橫跨至下面的模塊100的立壁22的內(nèi)面的一部分。從而適當設定下鎖定部106的從荷重釋放面至下方的高度H2,以使不會碰撞下面的模塊10的支撐面42的上面。
[0063]從而在上下方向鄰接的模塊100之間,下面的模塊100的上鎖定部104限制相對于下面的模塊100的上面的模塊100向內(nèi)方的相對移動。并且上面的模塊100的下鎖定部106限制相對于下面的模塊100的上面的模塊100向外方的相對移動。從而能夠控制相對于下面的模塊100的上面的模塊100的向內(nèi)方以及向外方的相對移動。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重疊模塊100。尤其模塊形成為L字形,且夾緊交叉部地在各側上,在上板狀體12設有上鎖定部104,在下板狀體14設有下鎖定部106。對此,能夠在水平面上正交的兩個方向上進行限制。具體地,相對于下面的模塊100,在上面的模塊100的向正交的兩個方向的內(nèi)方上進行限制。一方面,相對于下面的模塊100,在上面的模塊100的向正交的兩個方向的外方上進行限制。
[0064]根據(jù)以上結構,上鎖定部104以及下鎖定部106分別設在荷重承受面的內(nèi)緣102以及荷重釋放面的內(nèi)緣103上。從而不必在荷重傳達面,即荷重承受面上以及荷重釋放面上設置上下鎖定部106,就能夠充分確保荷重傳達面積,從而大大減小荷重承受面以及荷重釋放面的寬度W的同時,能夠防止模塊100本身向外側突出。從而能夠維持模塊100的緊湊性。
[0065]一方面,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對于抵接部45形成有如橫跨支撐部40的整個區(qū)域的下方突出部44。與其不同地,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將下鎖定部106延伸至向后設置下方突出部44,在該下端設有抵接部45。與支撐面42平行地設置抵接部45。抵接部45的延伸至下方的延伸長度H2當堆積模塊100時,可從上位的模塊延伸的抵接部45能夠抵接裝載于下位的模塊的支撐面42的太陽能板P的上面即可。并且,可適當設置抵接部45的設置位置以及該寬度。只要能夠防止層疊的太陽能板P在搬運中的碰撞以及松動即可??梢允沟纸硬?5向下方的頂端細。作為變形例,上鎖定部104可設在L字形荷重承受面的交叉部的遠側的同時,下鎖定部106,即下方突出部44可設在L字形荷重釋放面的交叉部的近側。
[0066]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為了設置抵接部45,下方突出部44整體向下方突出。對于此,根據(jù)上述的結構,通過利用作為定位部的下鎖定部106,局部設有抵接部45。從而減少所需的樹脂材料的數(shù)量。
[0067]上面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進行各種的修改或變更。
[0068]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在下方突出部44與太陽能板P之間沒有空隙。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只要下方突出部能夠防止搬運中的太陽能板P的拍擊,就可以在下方突出部44與太陽能板P之間設置數(shù)mm的空隙。
[0069]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在上下方向上層疊多個太陽能板P,在多個太陽能板P的各四角上,將相同的模塊100重疊為柱狀。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越是下層的模塊100,所要支撐的太陽能板P的數(shù)量越多,因此需要強度。因此需要準備外形相同,厚度不同的模塊100。因此下層的模塊100可采用較厚的模塊100。
[0070]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通過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100,直接支撐具有矩形形狀的太陽能板P的各四角。從而薄面板中的被支撐部分的水平觀測的輪廓為直角的角部。對此具有互補形狀的定位部22為L字形。其結果,模塊10的整體外形為大致L字形。但是,當薄面板為圓形時,被支持部分的水平上觀測的輪廓為突出的圓弧形狀,對此具有互補形狀的定位部22為凹陷的圓弧形狀。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71]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模塊的使用狀態(tài)的模式圖。
[0072]圖2是示出圖1的使用狀態(tài)中的模塊以及太陽能板的立體圖。
[0073]圖3-1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模塊,(a)是上視圖,(b)是仰視圖。
[0074]圖3-2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模塊,(C)是外側側視圖,(d)是內(nèi)側側視圖。
[0075]圖3-3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模塊,(e)是沿線e_e的截面圖,(f)是沿線f_f的截面圖。
[0076]圖4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堆積的薄面板的搬運單元的立體圖。
[0077]圖5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模塊的立體圖。
[0078]圖6是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模塊的圖1相同的圖。
[0079]附圖標記
[0080]P 太陽能板(薄面板)
[0081]10,100 模塊
[0082]20荷重傳達部
[0083]22定位部
[0084]23 立壁
[0085]24外側面
[0086]26 上部
[0087]27外側面
[0088]28 底部
[0089]30 肋條
[0090]32 中空空間
[0091]36 開口部
[0092]40支撐部
[0093]42支撐面
[0094]44,144下方突出部
[0095]45抵接部
[0096]46 肋條
[0097]48 中空空間
[0098]52 開口部
[0099]54 托盤
[0100]56 頂板
[0101]58 繩索
[0102]60搬運單元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包括:支撐部,由下方支撐薄面板;荷重傳達部,連結于所述支撐部,且在上下方向傳達薄面板的重量;定位部,在水平方向上對上下層疊的薄面板進行定位,所述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的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部包括:支撐面,所述支撐面裝載薄面板, 所述荷重傳達部包括:上部,形成于所述支撐面的外方,且堆積有模塊時,承受上位模塊;底部,當堆積有模塊時,所述底部將荷重傳達至下位模塊的該上部上, 設置有下方突出部,其與由下位模塊支撐的薄面板的上面相向,且能夠抵接,所述下方突出部的下端位于所述底部的下方。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所述模塊配置在矩形薄面板的各四角上,所述支撐面為L字形,所述定位部具有立壁面,所述立壁面從所述支撐面的外緣延伸至上方。
3.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2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所述下方突出部的尺寸為將所述薄面板裝載于所述支撐面上時,裝載在上位的模塊的下方突出部的下端抵接于所述薄面板的上面的尺寸。
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所述荷重傳達部的垂直方向的剛性大于所述下方突出部的垂直方向的剛性。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所述荷重傳達部以及所述下方突出部形成為中空狀。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在位于所述荷重傳達部以及所述下方突出部中的形成為所述中空狀的中空空間內(nèi)形成有多個肋條。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形成在所述荷重傳達部中的所述中空空間內(nèi)的所述肋條的厚度厚于形成在所述下方突出部中的所述中空空間內(nèi)的所述肋條的厚度。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形成在所述荷重傳達部中的所述中空空間內(nèi)的所述肋條的設置數(shù)量多于形成在所述下方突出部中的所述中空空間內(nèi)的所述肋條的設置數(shù)量。
9.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與形成在所述下方突出部中的所述中空空間內(nèi)的所述肋條的間隔相比,形成在所述荷重傳達部中的所述中空空間內(nèi)的所述肋條的間隔更密。
10.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構成外側面的壁面的厚度厚于形成在所述荷重傳達部中的所述中空空間內(nèi)的所述肋條的厚度,其中,所述外側面位于形成為所述中空狀的荷重傳達部上。
11.根據(jù)權利要求5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所述下方突出部的底部為開口狀。
12.根據(jù)權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延長設置形成于所述下方突出部中的所述中空空間內(nèi)的所述肋條的下端,以使與位于所述下方突出部中的下端面一致。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所述荷重傳達部以及所述下方突出部形成為實心狀。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所述荷重傳達部以及所述下方突出部由不同的材料構成,構成所述下方突出部的材料的剛性小于構成所述荷重傳達部的材料的剛性。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所述荷重傳達部以及所述下方突出部中的其中一個形成為中空狀,另一個形成為實心狀。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所述薄面板為太陽能板。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其中, 所述模塊由樹脂制成,且一體成形。
18.一種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包括:支撐部,由下方支撐薄面板;荷重傳達部,連結于所述支撐部上,且在上下方向傳達薄面板的重量;定位部,在水平方向上對上下層疊的薄面板進行定位,所述用于層疊薄面板的模塊的特征在于,包括: 當層疊有多個模塊時,本體部支撐模塊以及所述薄面板的重量,所述本體部包括:上部,形成于所述支撐部的外方,且堆積有模塊時,承受上位模塊;底部,當堆積有模塊時,所述底部將荷重傳達至下位模塊的該上部上, 所述薄面板的下面抵接于形成在支撐部的上面的支撐面的同時,所述薄面板的上面抵接于堆積的上位模塊的下端面。
【文檔編號】B65D57/00GK104144862SQ201280068877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16日
【發(fā)明者】末岡正章 申請人:京洛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