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30607閱讀:11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關于一種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可感應騎乘者施予該車的扭力的變化量,并據(jù)此控制電動馬達提供輔助動力以克服該車前進時因地形或人、車狀況變化而增加的阻力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
背景技術
腳踏車除了完全以人力踩踏來作為前進的動力之外,亦有配合電動馬達來輔助驅動者,使騎乘者在爬坡或疲憊時,可藉該電動馬達來輔助驅動該腳踏車前進,以減輕騎乘者的負擔,此種利用電動馬達在適當時機輔助驅動的自行車,一般稱為“電動助動車”。而為了確保電動助動車在騎乘時的安全性,一般國家對于電動助動車在使用電動馬達時的最高速限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其中一種現(xiàn)有技術的電動助動車是以感應該電動助動車的速度的方式,來決定何時需要啟動電動馬達以輔助驅動前進,且該現(xiàn)有技術的電動助動車上還預設有數(shù)段馬達出力大小的選項可供選擇;然而,此種電動助動車上所設的控制器并不會根據(jù)該助動車的負載,也不會根據(jù)騎乘者的重量 來進行判斷,所以總是錯估了所需的輔助動力。另一種利用感應輪體的旋轉速度來決定電動馬達輔助驅動的時機的方式也常見于現(xiàn)有技術的助動車中,然而,僅是感應輪體的旋轉速度,未必能夠正確地反映出所需的輔助動力,亦即,任何預設的馬達出力,皆無法預先考量到當時騎乘者的體重與載重等資料以即時控制,完全無法正確反應出騎乘者真實需要的輔助動力。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可確實反應騎乘者所使出的踏力,以換算出所需要的輔助動力。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種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包括一扭力感應器、一單向軸承、一齒盤、二曲柄以及二踏板,其中該扭力感應器,其包括一外管、一中管、一施力軸、至少一外軸承、至少一內(nèi)軸承、一第一感測盤與一第二感測盤,且包括一彈性件與一檢測單元,該中管沿軸向穿設于該外管中,該施力軸沿軸向貫穿該中管,該外軸承環(huán)設于該外管與中管之間,該內(nèi)軸承環(huán)設于該中管與施力軸之間,該彈性件設于該中管與施力軸之間,且該彈性件的兩端分別連接該中管與施力軸,該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環(huán)繞該施力軸,該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相鄰并相間隔設置,其中該第一感測盤固接于該施力軸,該第二感測盤固接于該中管,該檢測單元設在該外管上,該檢測單元可檢測該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間的相角差;該單向軸承,其套設固定于該中管的其中一端部;該齒盤,其套設固定于該單向軸承上;二所述曲柄分別固接于該施力軸的兩端部處;
二所述踏板分別樞設在該二曲柄上。上述第一感測盤可為一基準感測盤,其上沿周緣間隔環(huán)繞排列有多個穿孔(大光罩);上述第二感測盤可為一偏轉感測盤,其上沿周緣間隔環(huán)繞排列有多個檢測部,每一檢測部具有多個檢測細柵格(細光罩),該檢測細柵格沿該偏轉感測盤的周緣間隔排列設置;上述檢測單元可具有一信號發(fā)射元件與一信號接收元件,該信號發(fā)射元件會朝該第一感測盤上設有穿孔處發(fā)出一信號,該信號接收元件可接收該信號發(fā)射元件所發(fā)出的信號,在該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在受力而旋轉過程中,其上的穿孔與檢測部經(jīng)過該信號發(fā)射元件時,可能會一次(在較少應力的情況下)或多次(在較多應力的情況下)讓信號通過,并被信號接收元件接收。上述第二感測盤可為一基準感測盤,其上沿周緣間隔環(huán)繞排列有多個穿孔(大光罩);前述第一感測盤可為一偏轉感測盤,其上沿周緣間隔環(huán)繞排列有多個檢測部,每一檢測部具有多個檢測細柵格(細光罩),該檢測細柵格沿該偏轉感測盤的周緣間隔排列設置;上述檢測單元可具有一信號發(fā)射元件與一信號接收元件,該信號發(fā)射元件會朝該第一感測盤上設有穿孔處發(fā)出一信號,該信號接收元件可接收該信號發(fā)射元件所發(fā)出的信號,在該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在受力而旋轉過程中,其上的穿孔與檢測部經(jīng)過該信號發(fā)射元件時,可能會一次(在較少應力的情況下)或多次(在較多應力的情況下)讓信號通過,并被信號接收元件接收。上述中管的內(nèi)壁面上可間隔設有一第一擋止凸塊與一第二擋止凸塊,上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亦可設有一第一擋止凸塊與一第二擋止凸塊,該施力軸的第一擋止凸塊與第二擋止凸塊均位于該中管的第一擋止凸塊與第二擋止凸塊相對應的側面之間。上述彈性件可為一扭轉彈簧,其設于該施力軸上,且兩端分別固接于該中管與施力軸,當受力達到本扭力感應器最大檢測值時該施力軸與中管兩者的第一擋止凸塊會相互抵靠,當完全不受力時,該彈性件會使該施力軸與中管兩者的第二擋止凸塊相互抵靠。上述彈性件亦可為一種可壓縮變形的彈性體,其設置于該中管與施力軸的第一擋止凸塊之間,當本扭力感應器完全不受力時,上述彈性件會使該施力軸與中管兩者的第二擋止凸塊相互抵靠。上述中管的其中一端的端緣可進一步內(nèi)凹成型出一卡槽,上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亦可進一步內(nèi)凹成型出一卡槽,且該施力軸的卡槽進一步貫穿該施力軸的其中一端的端面,上述彈性件的兩端分別穿設固定于該中管與施力軸的卡槽中。上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可進一步環(huán)設有一凸環(huán),該凸環(huán)的一側面對應該中管的其中一端的端緣,上述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位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以及該中管的端緣之間,且該第一感測盤固接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該第二感測盤固接于該中管的端緣。由以上說明得知,本發(fā)明確實具有如下的優(yōu)點當騎乘者踩踏該二踏板,以轉動該曲柄并帶動該施力軸轉動時,該施力軸會透過該彈性件帶動該中管以及中管上所設的齒盤轉動;當在上坡路段或是進行加速,使得騎乘者必須以較大的力來進行踩踏時,該彈性件會緩沖騎乘者施予施力軸的力而產(chǎn)生壓縮變形,使得該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間的相對角度產(chǎn)生變化。此時,該檢測單元根據(jù)所測得的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的相對位置的變化,可經(jīng)由一控制器來驅動該助動車上所裝置的一電動馬達來產(chǎn)生附加扭力以輔助該助動車前進,減輕騎乘者的負擔,使該騎乘者可以一直維持固定的踩踏力,不會讓身體過于勞累,并可維持穩(wěn)定的運動效果。本發(fā)明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構造簡單、量測精度高,具有簡單的構造、以及快速、靈敏、精準的感應能力,可有效率的控制該電動馬達來輔助驅動助動車前進,更可經(jīng)簡易加工裝設在各電動車上使用,確為一實用的發(fā)明。


圖1為本發(fā)明設置于一助動車上的側視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立體外觀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立體分解圖;圖4為本發(fā)明的部分元件的立體分解圖;圖5為本發(fā)明的端視部分元件剖面圖;圖6為本發(fā)明的側視部分元件剖面圖;圖7為本發(fā)明的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的立體分解圖;圖8為本發(fā)明的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相互迭置的側視
圖9為本發(fā)明的第二感測盤相對第一感測盤偏轉后的側視圖;圖10為本發(fā)明的放大的側視部分元件剖面圖,其中第一感測盤為基準感測盤,,第二感測盤為偏轉感測盤;圖11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端視部分元件剖面圖;圖12為本發(fā)明的動作與計算流程圖;圖13為本發(fā)明的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另一配置方式的立體分解圖;圖14為本發(fā)明的放大的側視部分元件剖面圖,其中第二感測盤為基準感測盤,第一感測盤為偏轉感測盤。主要元件標號說明10扭力感應器11外管12、12A中管121第一端122第二端123卡槽124U24A第一擋止凸塊 125、125A第二擋止凸塊 13、13A施力軸131第一端132第二端133凸環(huán)134U34A第一擋止凸塊 135、135A第二擋止凸塊 136卡槽14外軸承15內(nèi)軸承16、16A彈性件17基準感測盤171穿孔18偏轉感測盤181檢測部182檢測孔19檢測單元191信號發(fā)射元件192信號接收元件21單向軸承22齒盤31曲柄311內(nèi)端部312外端部32踏板40助動車41傳動鏈條42電動馬達43前輪
44 后輪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配合圖式及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為達成預定發(fā)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參見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設置在一助動車40的五通管中,進一步參見圖2及圖3所示,該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包括一扭力感應器10、一單向軸承21、一齒盤22、二曲柄31以及二踏板32。配合參見圖4所示,扭力感應器10包括一外管11、一中管12、一施力軸13、至少一外軸承14、至少一內(nèi)軸承15、一彈性件16、一第一感測盤、一第二感測盤與一檢測單元19。所述外管、中管、施力軸、外軸承、內(nèi)軸承、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以同一軸心方式設置。配合參見圖6所示,該外管11與中管12均為中空管體,該中管12沿軸向穿設于該外管11中,令該中管12的兩端分別為一第一端121與一第二端122,該中管12的第二端122的端緣內(nèi)凹成型有一^^槽123,此外,該中管12的內(nèi)壁面上間隔設有一第一擋止凸塊124與一第二擋止凸塊125。施力軸13沿軸向貫穿該中管12,令該施力軸13的兩端分別為一第一端131與一第二端132,該施力軸13的第一端131對應該中管12的第一端121,該施力軸13的第二端132對應該中管12的第二端122,該施力軸13的環(huán)壁面上設有一凸環(huán)133、一第一擋止凸塊134、一第二擋止凸塊135與一卡槽136。該凸環(huán)133環(huán)設于該施力軸13的環(huán)壁面上靠近施力軸13的第一端131處,且該凸環(huán)133的一側面對應該中管12的第一端121的端緣。配合參見圖5所示,該施力軸13的第一擋止凸塊134與第二擋止凸塊135位于該凸環(huán)133與施力軸13的第二端132之間,且該施力軸13的第一擋止凸塊134與第二擋止凸塊135均位于該中管12的第一擋止凸塊124與第二擋止凸塊125相對應的側面之間,該施力軸13與中管12可選擇性地使兩者的第一擋止凸塊134、125相互抵靠,或使兩者的第二擋止凸塊135、125相互抵靠。該施力軸13的卡槽136內(nèi)凹成型于該施力軸13的環(huán)壁面上,并可進一步貫穿該施力軸13的第二端132的端面。該外軸承14環(huán)設于該外管11與中管12之間,該外軸承14的一外環(huán)面與該外管11相接,外軸承14的一內(nèi)環(huán)面與該中管12相接,使該中管12可順暢的相對該外管11轉動。該內(nèi)軸承15環(huán)設于該中管12與施力軸13之間,該內(nèi)軸承15的一外環(huán)面與該中管12相接,內(nèi)軸承15的一內(nèi)環(huán)面與該施力軸13相接,使該施力軸13與中管12可順暢地相對偏轉。該彈性件16設于該中管12與施力軸13之間,且該彈性件16的兩端分別連接該中管12與施力軸13,使得在自然狀態(tài)下該中管12與施力軸13間的相對位置保持固定,而當施力軸13轉動時,可經(jīng)由該彈性件16推動該中管12轉動。配合參見圖7及10所示,該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環(huán)繞該施力軸13,且相鄰并相間隔設置,該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 盤位于該中管12的第一端121的端緣以及該施力軸13的凸環(huán)133之間,且該第一感測盤固接于該施力軸13的凸環(huán)133,該第二感測盤固接于該中管12的第一端121的端緣。該第一感測盤可為一基準感測盤17,該基準感測盤17上沿周緣間隔環(huán)繞排列有多個穿孔171,該第二感測盤可為一偏轉感測盤18,該偏轉感測盤18上沿周緣間隔環(huán)繞排列有多個檢測部181,每一檢測部181具有多個檢測孔182,所述檢測孔182沿該偏轉感測盤18的周緣間隔排列設置。在本較佳實施例中,該彈性件16為一扭轉彈簧,其套設于該施力軸13上,且兩端分別穿設固定于該中管12與施力軸13的卡槽123、136中。此外,參見圖13及圖14所示,亦可令該第二感測盤為基準感測盤17,令該第一感測盤為偏轉感測盤18,以使該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間的相角差可反映該中管12與施力軸13間的相角差,以及反映該彈性件16的形變量。檢測單元19設在該外管11上,并可檢測該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間的相角差,該檢測單元19具有一信號發(fā)射元件191與一信號接收元件192,該信號發(fā)射元件191設在該基準感測盤17的旁側,并會朝該基準感測盤17上設有穿孔171處發(fā)出一信號,該信號接收元件192設在該偏轉感測盤18的旁側,并可接收該信號發(fā)射元件191所發(fā)出的信號;信號發(fā)射元件及信號接收元件相對設置。單向軸承21套設固定于該中管12的第二端122處,齒盤22進一步套設固定于該單向軸承21上,該齒盤22用以進一步連接該助動車40的傳動鏈條41。該二曲柄31的內(nèi)端部311分別固接于該施力軸13的第一端131與第二端132,該二踏板32分別樞設在該二曲柄31的外端部312處,該二踏板32可供使用者踩踏,以轉動該曲柄31,并經(jīng)由該曲柄31來帶動該施力軸13轉動。參見圖11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其中該彈性件16A為一種可壓縮變形的彈性體,例如壓縮彈簧,其設置于該中管12A與施力軸13A的第一擋止凸塊124AU34A之間,且兩端分別抵頂該中管12A與施力軸13A的第一擋止凸塊124A、134A。配合參見圖12的本發(fā)明的動作與計算流程圖所示,當騎乘者踩踏該二踏板32,以轉動該曲柄31并帶動該施力軸13轉動時,該施力軸13會透過該彈性件16帶動該中管12以及中管12上所設的齒盤22轉動,并使該第一感測盤隨該施力軸13 —同轉動,該第二感測盤隨該中管12—同轉動。其中,參見圖5所示,當受力達到本扭力感應器10最大檢測范圍時,該施力軸13與中管12的第一擋止凸塊134、124會相互抵靠;當完全不受力時,上述彈性件16會使該施力軸13與中管12的第二擋止凸塊135、125相互抵靠。在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該偏轉感測盤18的各檢測部181分別對應位在該基準感測盤17的兩穿孔171之間,亦即,在一般的情況下,該檢測單元19的信號接收元件192并無法接收到該信號發(fā)射元件191所發(fā)出的信號。進一步參見圖9所示,當該助動車40行駛于上坡路段或是開始進行加速,使得該騎乘者必須以較大的力來進行踩踏時,該彈性件16會緩沖騎乘者施予施力軸13的力而產(chǎn)生壓縮變形,此時,該偏轉感測盤18的檢測部181會有一部分露出于該基準感測盤17的穿孔171,使該檢測單元19的信號接收元件192可以透過該檢測部181的檢測孔182接收到該信號發(fā)射元件191所發(fā)出的信號,藉由計算信號接收元件192所接收到的信號次數(shù),可以計算出所經(jīng)過的檢測孔182的數(shù)量,從而得到該偏轉感測盤18相對該基準感測盤17所偏轉的角度,以及騎乘者所施的應力;
上述檢測單元19再根據(jù)所測得的基準感測盤17與偏轉感測盤18的相對位置的變化,對一控制器發(fā)出信號,令該控制器控制該助動車40上所設的一電動馬達42來輔助驅動該助動車40,以減輕騎乘者的負擔,使該騎乘者不論是在上坡路段或者是在加速狀態(tài)下,都可以維持固定的踩踏力,不會讓身體過于勞累,并可維持穩(wěn)定的運動效果。其中,上述電動馬達42可利用傳動該助動車40的前輪43或是后輪44的方式來輔助該助動車40前進。此外,上述基準感測盤17與偏轉感測盤18在組裝時,亦可令該偏轉感測盤18的各檢測部181分別對應該基準感測盤17的各穿孔171,以使該檢測單元19利用可檢測該偏轉感測盤18的檢測細柵格182露出于該基準感測盤17的穿孔171的數(shù)量的方式,來計算該基準感測盤17與偏轉感測盤18間的相角差。本發(fā)明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具有簡單的構造、以及快速、靈敏、精準的感應能力,可有效率的控制該電動馬達42來輔助驅動助動車40前進,更可直接裝設在各種助動車上使用,確為一實用的發(fā)明。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在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nèi)容,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包括一扭力感應器、一單向軸承、一齒盤、二曲柄以及二踏板,其中 該扭力感應器包括一外管、一中管、一施力軸、至少一外軸承、至少一內(nèi)軸承、一彈性件、一第一感測盤、一第二感測盤與一檢測單元,該中管沿軸向穿設于該外管中,該施力軸沿軸向貫穿該中管,該外軸承環(huán)設于所述外管與中管之間,該內(nèi)軸承環(huán)設于所述中管與施力軸之間,該彈性件設于所述中管與施力軸之間,且該彈性件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中管與施力軸,所述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環(huán)繞該施力軸,且相鄰并相間隔設置,其中該第一感測盤固接于施力軸,該第二感測盤固接于中管,該檢測單元設在該外管上,該檢測單元檢測所述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間的相角差; 該單向軸承套設固定于該中管的其中一端部; 該齒盤套設固定于該單向軸承上; 二所述曲柄分別固接于該施力軸的兩端部處; 二所述踏板分別樞設在該二曲柄上。
2.如權利要求1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感測盤為一基準感測盤,其上沿周緣間隔環(huán)繞排列有多個穿孔; 所述第二感測盤為一偏轉感測盤,其上沿周緣間隔環(huán)繞排列有多個檢測部,每一所述檢測部具有多個檢測細柵格,所述檢測細柵格沿該偏轉感測盤的周緣間隔排列設置; 所述檢測單元具有一信號發(fā)射元件與一信號接收元件,該信號發(fā)射元件能夠朝該基準感測盤上設有穿孔處發(fā)出一信號,該信號接收元件能夠接收該信號發(fā)射元件所發(fā)出的信號。
3.如權利要求1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感測盤為一基準感測盤,其上沿周緣間隔環(huán)繞排列有多個穿孔; 所述第一感測盤為一偏轉感測盤,其上沿周緣間隔環(huán)繞排列有多個檢測部,每一檢測部具有多個檢測細柵格,該檢測細柵格沿該偏轉感測盤的周緣間隔排列設置; 前述檢測單元具有一信號發(fā)射元件與一信號接收元件,該信號發(fā)射元件能夠朝該基準感測盤上設有穿孔處發(fā)出一信號,該信號接收元件能夠接收該信號發(fā)射元件所發(fā)出的信號。
4.如權利要求1至3項任一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件為一扭轉彈簧,其套設于該施力軸上,且兩端分別固接于所述中管與施力軸。
5.如權利要求1至3項任一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的內(nèi)壁面上間隔設有一第一擋止凸塊與一第二擋止凸塊,所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設有一第一擋止凸塊與一第二擋止凸塊,該施力軸的第一擋止凸塊與第二擋止凸塊均位于該中管的第一擋止凸塊與第二擋止凸塊相對應的側面之間,所述施力軸與中管能夠選擇性地使兩者的第一擋止凸塊相互抵靠,或使兩者的第二擋止凸塊相互抵靠。
6.如權利要求4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的內(nèi)壁面上間隔設有一第一擋止凸塊與一第二擋止凸塊,所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設有一第一擋止凸塊與一第二擋止凸塊,該施力軸的第一擋止凸塊與第二擋止凸塊均位于該中管的第一擋止凸塊與第二擋止凸塊相對應的側面之間,該施力軸與中管能夠選擇性地使兩者的第一擋止凸塊相互抵靠,或使兩者的第二擋止凸塊相互抵靠。
7.如權利要求5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件為一種能夠壓縮變形的彈性體,其設置于所述中管與施力軸的第一擋止凸塊之間。
8.如權利要求4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的其中一端的端緣內(nèi)凹成型有一^^槽,所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內(nèi)凹成型有一^^槽,且該施力軸的卡槽貫穿該施力軸的其中一端的端面,所述彈性件的兩端分別穿設固定于所述中管與施力軸的卡槽中。
9.如權利要求6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的其中一端的端緣內(nèi)凹成型有一^^槽,所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內(nèi)凹成型有一^^槽,且該施力軸的卡槽貫穿該施力軸的其中一端的端面,所述彈性件的兩端分別穿設固定于所述中管與施力軸的卡槽中。
10.如權利要求1至3項任一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環(huán)設有一凸環(huán),該凸環(huán)的一側面對應該中管的其中一端的端緣,所述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位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以及該中管的端緣之間,且該第一感測盤固接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該第二感測盤固接于該中管的端緣。
11.如權利要求4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環(huán)設有一凸環(huán),該凸環(huán)的一側面對應該中管的其中一端的端緣,所述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位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以及該中管的端緣之間,且該第一感測盤固接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該第二感測盤固接于該中管的端緣。
12.如權利要求5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環(huán)設有一凸環(huán),該凸環(huán)的一側面對應該中管的其中一端的端緣,所述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位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以及該中管的端緣之間,且該第一感測盤固接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該第二感測盤固接于該中管的端緣。
13.如權利要求6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環(huán)設有一凸環(huán),該凸環(huán)的一側面對應該中管的其中一端的端緣,所述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位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以及該中管的端緣之間,且該第一感測盤固接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該第二感測盤固接于該中管的端緣。
14.如權利要求7項所述的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軸的環(huán)壁面上環(huán)設有一凸環(huán),該凸環(huán)的一側面對應該中管的其中一端的端緣,所述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位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以及該中管的端緣之間,且該第一感測盤固接于該施力軸的凸環(huán),該第二感測盤固接于該中管的端緣。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一種助動車的扭力感應裝置,其包括一扭力感應器、一單向軸承、一齒盤、二曲柄與二踏板,該扭力感應器具有相互軸向穿設的一外管、一中管與一施力軸,該中管與施力軸間連接一彈性件,且分別設有一第一感測盤與一第二感測盤,一檢測單元可經(jīng)由檢測該第一感測盤與第二感測盤的相對角度的變化,來計算騎乘者所使出的踩踏力,并據(jù)此控制一電動馬達來輔助該車前進,以減輕騎乘者的負擔。本發(fā)明具有簡單的構造、以及快速、靈敏、精準的感應能力,更可經(jīng)簡易加工裝設在各種電動自行車上使用,輕易達到變換成助動式腳踏車的目的。
文檔編號B62M6/50GK103043173SQ20111031426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17日
發(fā)明者姚立和, 范勝豐 申請人:姚立和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