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越野摩托車大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摩托車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越野摩托車大架。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越野摩托車大架如圖3、圖4所示,由車頭管l,加強板2,前斜管 3,前左、右支撐管4、 5,左、右主管6、 7,后支撐管8等部件構成。其中前 斜管3的上端焊接在車頭管1上,前左、右支撐管4、 5的前端分別通過加強板 2與車頭管1焊接固定。后支撐管8由管材彎折成前端敞口、后端封閉的結構, 后支撐管8的敞口端與對應的前支撐管焊接。兩根左、右主管6、 7—端焊接在 與之同側的前支撐管上,另一端與后支撐管8的管身焊接。由于后支撐管8的 后端封閉,摩托車行駛時產生的振動傳遞到車架尾部會出現振幅疊加,在后支 撐管8封閉端的中部,即圖4中B處區(qū)域內振動非常大,容易造成后支撐管8 從與斜支撐管頂部的連接處,即圖3中C處發(fā)生斷裂,從而大大縮短了車架的 使用壽命。
如圖4所示,在后支撐管8的左、右管身上依次焊接有前連接板9、坐墊后 支撐板10和后連接板11,其中后連接板11緊挨后支撐管8的封閉端,坐墊后 支撐板10位于后連接板11的旁邊并與后連接板11之間只有很小的間距,這樣 車架尾部出現振幅疊加時,通過坐墊后支撐板10傳遞給駕乘人員的振動較大, 使得駕乘的舒適感較差。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避免尾部出現振幅疊加的 越野摩托車大架。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越野摩托車大架,包括車頭管、加強板、前 左支撐管、前右支撐管、前連接板、后支撐管和坐墊后支撐板,其中前左、右 支撐管的前端分別通過加強板與車頭管固定連接,其關鍵在于所述后支撐管 由后左支撐管和后右支撐管構成,該后左、右支撐管沿車架的中軸線呈左右對 稱分布,后左、右支撐管的前端分別固定在與之同側的前支撐管上,后端均朝 著車架中軸線的方向彎折,并且兩彎折部分的端部之間具有間距。本發(fā)明在現有結構的基礎上將后支撐管分成后左支撐管和后右支撐管,且 后左、右支撐管尾部的中間斷開,這樣中斷了摩托車行駛時振動的傳遞,有效 避免了尾部的振幅疊加,防止了車架尾部發(fā)生斷裂,保障了車架的使用壽命。上述前連接板位于車架的后部,該前連接板的兩端分別焊接在對應的后左、 右支撐管上;所述坐墊后支撐板緊挨在前連接板的旁邊,并以相同的方式固定 在后左、右支撐管上。前連接板起加強剛度的作用;坐墊后支撐板相對于現有 結構位置前移,這樣在車架尾部振動減小的同時,通過坐墊后支撐板傳遞給駕 乘人員的振動更小,從而大大提高了駕乘人員的舒適感。為進一步增加車架尾部的剛度,在上述坐墊后支撐板后方的后左、右支撐 管之間焊接固定有后連接板。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具有構思新穎、結構簡單、實施容易等特點,它能有效 避免車架尾部的振幅疊加,防止車架尾部發(fā)生斷裂,保障了車架的使用壽命, 同時大大提高了駕乘人員的舒適感。
圖l為本發(fā)明的主視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局部俯視圖。 圖3為背景技術的主視圖。 圖4為背景技術的局部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如圖l、圖2所示,本發(fā)明由車頭管l,加強板2,前斜管3,前左、右支 撐管4、 5,左、右主管6、 7,后支撐管8,前連接板9,坐墊后支撐板10和后 連接板ll等部件構成。其中車頭管l位于車架的前端,前斜管3的上端焊接在 該車頭管1上,加強板2位于前斜管3的上方,前左、右支撐管4、 5的前端分 別通過加強板2與車頭管1焊接固定。后支撐管8由結構相同的后左支撐管8a 和后右支撐管8b構成,該后左、右支撐管8a、 8b沿車架的中軸線呈左右對稱 分布,后左、右支撐管8a、 8b的前端分別固定在與之同側的前支撐管下部的管 身上,后端均朝著車架中軸線的方向彎折,兩彎折部分的端部相對并且端部之 間具有間距12,以中斷摩托車行駛時振動的傳遞,防止振幅疊加。兩根左、右 主管6、 7—端焊接在與之同側的前支撐管上,另一端與對應的后支撐管的管身 焊接。從圖l、圖2中可進一步可知,所述前連接板9位于車架的后部,該前連接 板9的兩端分別焊接在對應的后左、右支撐管8a、 8b上;坐墊后支撐板10緊 挨在前連接板9的旁邊,并以相同的方式固定在后左、右支撐管8a、 8b上。在 坐墊后支撐板10后方的后左、右支撐管8a、 8b之間焊接固定有后連接板11, 前連接板9、坐墊后支撐板10和后連接板11三者之間相互平行。
權利要求
1、一種越野摩托車大架,包括車頭管(1)、加強板(2)、前左支撐管(4)、前右支撐管(5)、前連接板(9)、后支撐管(8)和坐墊后支撐板(10),其中前左、右支撐管(4、5)的前端分別通過加強板(2)與車頭管(1)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撐管(8)由后左支撐管(8a)和后右支撐管(8b)構成,該后左、右支撐管(8a、8b)沿車架的中軸線呈左右對稱分布,后左、右支撐管(8a、8b)的前端分別固定在與之同側的前支撐管上,后端均朝著車架中軸線的方向彎折,并且兩彎折部分的端部之間具有間距(12)。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摩托車大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連接板(9) 位于車架的后部,該前連接板(9)的兩端分別焊接在對應的后左、右支撐管(8a、 8b)上;所述坐墊后支撐板(10)緊挨在前連接板(9)的旁邊,并以相同的方 式固定在后左、右支撐管(8a、 8b)上。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越野摩托車大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坐墊后支 撐板(10)后方的后左、右支撐管(8a、 8b)之間焊接固定有后連接板(11)。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越野摩托車大架,包括車頭管、加強板、前左支撐管、前右支撐管、前連接板、后支撐管和坐墊后支撐板,其中前左、右支撐管的前端分別通過加強板與車頭管固定連接,所述后支撐管由后左支撐管和后右支撐管構成,該后左、右支撐管沿車架的中軸線呈左右對稱分布,后左、右支撐管的前端分別固定在與之同側的前支撐管上,后端均朝著車架中軸線的方向彎折,并且兩彎折部分的端部之間具有間距。本發(fā)明具有構思新穎、結構簡單、實施容易等特點,它能有效避免車架尾部的振幅疊加,防止車架尾部發(fā)生斷裂,保障了車架的使用壽命,同時大大提高了駕乘人員的舒適感。
文檔編號B62K11/00GK101314376SQ20071007856
公開日2008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6月1日
發(fā)明者劉哲生, 楊秀舉, 胡常青 申請人:力帆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