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夾緊機構結構設計及應用技術領域,特別提供了一種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
背景技術:
回轉夾緊機構主要用于夾緊回轉工作臺,是機床的關鍵部件之一,它可以有效地限制工作臺B軸的自由度,保證加工零件的精度。目前夾緊結構有普通夾緊和浮動夾緊兩種形式,普通夾緊的原理是壓板作用在工作臺上,通過手動、液壓或者碟形彈簧等方式使壓板對工作臺有向下的作用力,工作臺環(huán)形導軌面和滑座環(huán)形導軌面緊貼在一起達到夾緊的目的;浮動夾緊適用于靜壓導軌,原理是夾緊體固定在滑座上,當夾緊的時候夾緊體和工作臺緊固在一起,工作臺環(huán)形導軌面和滑座環(huán)形導軌面不產生額外的作用力;回轉夾緊機構要求夾緊力大、尺寸小、安裝調節(jié)方便,由于空間的限制,現有的浮動夾緊多為液壓夾緊,通過液壓油推動壓板上的柱塞浮動夾緊工作臺,但是該結構需要油泵長期運轉,同時還需要冷卻裝置,能耗較大。人們渴望獲得一種技術效果優(yōu)良的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
發(fā)明內容
本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技術效果優(yōu)良的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與工作臺齒圈9配合工作;其特征在于:其構成如下:上夾緊體1、下夾緊體2、夾緊支座3、上壓板4、下壓板5、碟形彈簧6、液壓缸7、工作臺齒圈9、滑座10 ;其中: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同時連接固定在夾緊支座3上構成一個鉗形杠桿增力機構,夾緊支座3固定在滑座10上;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即其長力臂一側)為相對布置且二者之間有間隔距離的布置形式;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二者之間依次順序布置有上壓板4、碟形彈簧6、下壓板5,亦即碟形彈簧6位于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的長力臂一側的二者之間;其中:上壓板4靠近上夾緊體I布置,下壓板5靠近下夾緊體2布置;碟形彈簧6布置在上壓板4和下壓板5之間;下述結構都同時順序固定布置在連接柱12上:上夾緊體I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上壓板4、碟形彈簧6、下壓板5、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液壓缸7布置在連接柱12下部,具體布置在下壓板5的遠離上壓板4 一側。連接柱12為一個長度和結構都固定的整體零件。所述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中還設置有連接銷8,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通過連接銷8連接在夾緊支座3上構成一個鉗形杠桿增力機構(參見附圖2)。在碟形彈簧6分別與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接觸處設有用于防止在夾緊狀態(tài)下碟形彈簧6發(fā)生彎曲變形的球面墊13。碟形彈簧6對上夾緊體I有一向上的力,對下夾緊體2有一向下的力,通過連接銷8后在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的短力臂一側得到放大3.7倍的夾緊力,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的鉗口處均設有銅壓塊用于保證整個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和工作臺齒圈9之間的接觸面積和作用力的方向,從而浮動地夾緊工作臺(工作臺齒圈9內側的結構)。該夾緊機構常態(tài)下是夾緊,當需要松開時,液壓缸7內充滿壓力油,液壓缸7的缸體帶動碟形彈簧6上側的上壓板4向下運動,液壓缸7的活塞推動碟形彈簧6下側的下壓板5向上運動,從而壓縮碟形彈簧6,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處于自然狀態(tài),在拉伸彈簧11的作用下,夾緊機構的鉗口脫離工作臺齒圈9,夾緊松開。本發(fā)明所述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的技術效果優(yōu)良,其夾緊力大,外形尺寸合理,能耗低的浮動夾緊機構;參見圖4,本發(fā)明的設計原理是利用杠桿增力的原理增大了夾緊力,提高了夾緊的可靠性,減小了夾緊結構的尺寸;碟形彈簧6的應用使得在夾緊狀態(tài)下無需壓力油,減小了能耗;碟形彈簧6、上壓板4、下壓板5和球面墊13的應用使得碟形彈簧6能在對應的變化距離范圍內進行垂直壓縮,不會產生彎曲變形,保證了夾緊力和使用壽命。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是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的總體外部結構示意簡圖;圖2是與圖1對應的A向視圖即意圖為主視圖對應的俯視圖;圖3是與圖 2對應的B-B剖視圖;圖4是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的設計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一種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與工作臺齒圈9配合工作;其構成如下:上夾緊體1、下夾緊體2、夾緊支座3、上壓板4、下壓板5、碟形彈簧6、液壓缸7、連接銷8、工作臺齒圈9、滑座10、連接柱12、球面墊13 ;其中: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同時連接固定在夾緊支座3上構成一個鉗形杠桿增力機構,夾緊支座3固定在滑座10上;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即其長力臂一側)為相對布置且二者之間有間隔距離的布置形式;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二者之間依次順序布置有上壓板4、碟形彈簧6、下壓板5,亦即碟形彈簧6位于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的長力臂一側的二者之間;其中:上壓板4靠近上夾緊體I布置,下壓板5靠近下夾緊體2布置;碟形彈簧6布置在上壓板4和下壓板5之間;下述結構都同時順序固定布置在連接柱12上:上夾緊體I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上壓板4、碟形彈簧6、下壓板5、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液壓缸7布置在連接柱12下部,具體布置在下壓板5的遠離上壓板4 一側。連接柱12為一個長度和結構都固定的整體零件。所述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中還設置有連接銷8,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通過連接銷8連接在夾緊支座3上構成一個鉗形杠桿增力機構(參見附圖2)。在碟形彈簧6分別與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接觸處設有用于防止在夾緊狀態(tài)下碟形彈簧6發(fā)生彎曲變形的球面墊13。碟形彈簧6對上夾緊體I有一向上的力,對下夾緊體2有一向下的力,通過連接銷8后在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的短力臂一側得到放大3.7倍的夾緊力,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的鉗口處均設有銅壓塊用于保證整個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和工作臺齒圈9之間的接觸面積和作用力的方向,從而浮動地夾緊工作臺(工作臺齒圈9內側的結構)。該夾緊機構常態(tài)下是夾緊,當需要松開時,液壓缸7內充滿壓力油,液壓缸7的缸體帶動碟形彈簧6上側的上壓板4向下運動,液壓缸7的活塞推動碟形彈簧6下側的下壓板5向上運動,從而壓縮碟形彈簧6,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處于自然狀態(tài),在拉伸彈簧11的作用下,夾緊機構的鉗口脫離工作臺齒圈9,夾緊松開。本實施例所述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的技術效果優(yōu)良,其夾緊力大,外形尺寸合理,能耗低的浮動夾緊機構;參見圖4,本實施例的設計原理是利用杠桿增力的原理增大了夾緊力,提高了夾緊的可靠性,減小了夾緊結構的尺寸;碟形彈簧6的應用使得在夾緊狀態(tài)下無需壓力油,減小了能耗;碟形彈簧6、上壓板4、下壓板5和球面墊13的應用使得碟形彈簧6能在對應的變化距離范圍內進行垂直壓縮,不會產生彎曲變形,保證了夾緊力和使用壽命。
實施例2一種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與工作臺齒圈9配合工作;其構成如下:上夾緊體1、下夾緊體2、夾緊支座3、上壓板4、下壓板5、碟形彈簧6、液壓缸7、工作臺齒圈9、滑座10、連接柱12 ;其中: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同時連接固定在夾緊支座3上構成一個鉗形杠桿增力機構,夾緊支座3固定在滑座10上;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即其長力臂一側)為相對布置且二者之間有間隔距離的布置形式;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二者之間依次順序布置有上壓板4、碟形彈簧6、下壓板5,亦即碟形彈簧6位于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的長力臂一側的二者之間;其中:上壓板4靠近上夾緊體I布置,下壓板5靠近下夾緊體2布置;碟形彈簧6布置在上壓板4和下壓板5之間;下述結構都同時順序固定布置在連接柱12上:上夾緊體I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上壓板4、碟形彈簧6、下壓板5、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液壓缸7布置在連接柱12下部,具體布置在下壓板5的遠離上壓板4 一側。連接柱12為一個長度和結構都固定的整體零件。碟形彈簧6對上夾緊體I有一向上的力,對下夾緊體2有一向下的力,在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的短力臂一側得到放大約3倍的夾緊力,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的鉗口處均設有銅壓塊用于保證整個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和工作臺齒圈9之間的接觸面積和作用力的方向,從而浮動地夾緊工作臺(工作臺齒圈9內側的結構)。
該夾緊機構常態(tài)下是夾緊,當需要松開時,液壓缸7內充滿壓力油,液壓缸7的缸體帶動碟形彈簧6上側的上壓板4向下運動,液壓缸7的活塞推動碟形彈簧6下側的下壓板5向上運動,從而壓縮碟形彈簧6,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處于自然狀態(tài),夾緊機構的鉗口脫離工作臺齒圈9,夾緊松開。實施例3一種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與工作臺齒圈9配合工作;其構成如下:上夾緊體1、下夾緊體2、夾緊支座3、上壓板4、下壓板5、碟形彈簧6、液壓缸7、工作臺齒圈9、滑座10 ;其中: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同時連接固定在夾緊支座3上構成一個鉗形杠桿增力機構,夾緊支座3固定在滑座10上;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即其長力臂一側)為相對布置且二者之間有間隔距離的布置形式;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二者之間依次順序布置有上壓板4、碟形彈簧6、下壓板5,亦即碟形彈簧6位于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的長力臂一側的二者之間;其中:上壓板4靠近上夾緊體I布置,下壓板5靠近下夾緊體2布置;碟形彈簧6布置在上壓板4和下壓板5之間;下述結構都同時順序固定布置在連接柱12上:上夾緊體I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上壓板4、碟形彈簧6、下壓板5、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液壓缸7布置在連接柱12下部,具體布置在下壓板5的遠離上壓板4 一側。連接柱12為一個長 度和結構都固定的整體零件。
權利要求
1.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與工作臺齒圈(9)配合工作;其特征在于其構成如下上夾緊體(I)、下夾緊體(2)、夾緊支座(3)、上壓板(4)、下壓板(5)、碟形彈簧¢)、液壓缸⑵、滑座(10)、連接柱(12); 其中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同時連接固定在夾緊支座(3)上構成一個鉗形杠桿增力機構,夾緊支座(3)固定在滑座(10)上; 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為相對布置且二者之間有間隔距離的布置形式;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二者之間依次順序布置有上壓板(4)、碟形彈簧¢)、下壓板(5);其中上壓板(4)靠近上夾緊體(I)布置,下壓板(5)靠近下夾緊體(2)布置;碟形彈簧(6)布置在上壓板(4)和下壓板(5)之間; 下述結構都同時順序固定布置在連接柱(12)上上夾緊體(I)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上壓板(4)、碟形彈簧(6)、下壓板(5)、下夾緊體(2)遠離其與夾緊支座(3)相固定處的夾緊部; 液壓缸(7)布置在連接柱(12)下部,具體布置在下壓板(5)的遠離上壓板(4) 一側。
2.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中還設置有連接銷(8),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通過連接銷(8)連接在夾緊支座(3)上構成一個鉗形杠桿增力機構。
3.按照權利要求I或2所述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其特征在于 在碟形彈簧(6)分別與上夾緊體(I)和下夾緊體(2)接觸處設有用于防止在夾緊狀態(tài)下碟形彈簧(6)發(fā)生彎曲變形的球面墊(13)。
全文摘要
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與工作臺齒圈9配合工作;其構成如下上夾緊體(1)、下夾緊體(2)、夾緊支座(3)、上壓板(4)、下壓板(5)、碟形彈簧(6)、液壓缸(7)、工作臺齒圈(9)、滑座(10)、連接柱(12)。本發(fā)明所述鉗形杠桿增力夾緊機構夾緊力大,外形尺寸合理,能耗低;碟形彈簧6能在對應的變化距離范圍內進行垂直壓縮,不會產生彎曲變形,保證了夾緊力和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23Q1/26GK103252655SQ201210036740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17日
發(fā)明者鄧開楠, 王竹君, 易剛, 蔣曉輝, 邢麗紅, 苗壯, 王冠, 韓濤, 馬志強 申請人: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中捷鉆鏜床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