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拉弦樂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民族管弦樂隊中的拉弦樂器,尤其是對拉弦樂器琴筒部分的改進。
我國的民族管弦樂隊拉弦樂器,主要由二胡、高胡、低胡、四胡等30余種組成。目前,傳統(tǒng)的二胡、高胡等結構相近的拉弦樂器(板胡除外)由于受目前琴筒結構限制,存在許多問題,如,目前拉弦樂器琴筒的木質必須是烏木、紫檀木、紅木等,而該木質國內來源極少,大多數(shù)需要進口,每年要花費國家大量的外匯,使其價格成倍提高,令拉弦樂器愛好者望而生畏。從演湊效果而言,雖然“胡類”的拉弦樂器音色深厚、深沉,音色很近于人聲,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但是,其自身的缺點也十分明顯1、音色深沉有余而高亢明亮不足,2、音域窄、強弱音差小、音量小等問題。
上述問題可歸結為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其自身的震動方式不完善,二是琴筒所用材料不理想。首先傳統(tǒng)拉弦采器的震動方式,由于琴筒結構的原因,所以只能是皮膜的單純震動,琴筒本身振動甚微,不能形成琴筒與皮膜,類似音箱的立體共震;其次,傳統(tǒng)拉弦樂器的琴筒材料,為烏木、紫檀木、紅木等比較堅硬的木質,不易激發(fā)其震動,而且這些硬質木木材傳震速度慢、高音阻尼功能差。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對現(xiàn)有拉弦樂器的琴筒結構進行改進,使改進后的拉弦樂器不僅可解決上述演湊時出現(xiàn)的問題,而且琴筒可用價廉的白松代替,琴桿用色木代替。
本實用新型技術解決方案,將傳統(tǒng)的拉弦樂器琴筒前端(與皮膜粘接處)的斜角形改為形狀如同“鳥頭”的凸緣;位于琴筒內的琴桿由傳統(tǒng)的實心桿狀,改為具有不同幾何形狀音腔柵孔的空心桿。
本實用新型優(yōu)點1、音量可比同類拉弦樂器增大一倍以上。
2、音色寬厚明亮,整體振動好,音質清晰透澈。
3、聲音渾厚,有立體感、穿透力強、易于合聲組合演湊。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可以形成至少五個八度以上的合諧的主旋律銜接,使民族管弦樂隊中拉弦樂器聲部的音域及合聲效果有顯著的提高。
4、本產(chǎn)品除在演湊效果有明顯的提高外,由于傳統(tǒng)結構的改變,使制做拉弦樂器的琴筒木質由現(xiàn)在的紫檀木、紅木等用白松代替。因為白松木在我國來源地多、量大、所以它可為我國節(jié)省大量的外匯,同時,可大大降低目前拉弦樂器的成本,為拉弦樂器的普及和推廣具有一定推動作用。
以下結合
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
圖1為現(xiàn)有拉弦樂器琴筒側視圖。
圖2為現(xiàn)有拉弦樂器琴筒半剖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琴筒半剖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琴筒側視圖。其中圖4(a)為位于琴筒內的琴桿是長方形音腔柵孔的示意圖,圖4(b)為位于琴筒內的琴桿是縱向方格音腔柵孔的示意圖。
在圖1~4中,1琴筒、2琴桿、3皮膜、4琴筒托板、5音腔柵孔、6琴筒凸緣。圖3中的琴筒凸緣其形狀如同“烏頭”,圖4中的音腔柵孔5可根據(jù)拉弦樂器的種類和大小不同,其幾何形狀也不同,如,二胡的音腔柵孔可為長方形,如圖4(a)所示。
權利要求1.一種拉弦樂器,由琴筒、琴桿、琴弦、琴弓、琴筒托板組成,其特征a、與皮膜3粘接的琴筒邊緣處,由傳統(tǒng)的斜角形改為如同“烏頭”形狀的琴筒凸緣6;b、位于琴筒內的琴桿2可為不同幾何形狀的音腔柵孔5。
專利摘要一種拉弦樂器,解決了目前該樂器音量小、音域窄、高低音音差大、發(fā)音不靈敏,成本高等問題,其主要技術特征,將傳統(tǒng)的拉弦樂器琴筒及其內的琴桿,在結構上作相應的改進,使改后的琴筒不僅在演奏效果方面有明顯的提高外,而且可由價廉的白松代替目前昂貴的紅木、紫檀木等,使其成本降低、是廣大樂器愛好者較理想的拉弦樂器。
文檔編號G10D1/00GK2067854SQ9020279
公開日1990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1990年3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1990年3月10日
發(fā)明者莊續(xù)業(yè) 申請人:莊續(xù)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