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狀電子打擊樂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棒狀電子打擊樂器。本發(fā)明的棒狀打擊樂器包括打擊面,所述打擊面在俯視時為大致矩形,并且包含彈性材料,所述棒狀打擊樂器包括:大致矩形的板狀構件,其被彈性支撐于與所述打擊面的下表面?zhèn)认鄬ο虻奈恢?,并且包含硬質材料;以及兩個傳感器,其配設于所述板狀構件的一面?zhèn)龋瑢谒龃驌裘媸艿酱驌舳a生的振動進行檢測;并且所述兩個傳感器是以對各傳感器所檢測到的檢測信號加以電性合成而輸出的方式而連接。
【專利說明】棒狀電子打擊樂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棒狀電子打擊樂器,尤其涉及一種對打擊位置的打擊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得以提高的棒狀電子打擊樂器。
【背景技術】
[0002]電子鼓等電子打擊樂器在設置于所述電子打擊樂器上的打擊面被鼓棒(stick)等所打擊時,通常是利用壓電元件等振動傳感器來檢測基于所述打擊而產生的振動,并使用所述檢測信號作為樂音產生的觸發(fā)信號(trigger)。在這種電子打擊樂器中,要求不依賴于打擊面上的打擊位置,而均勻地檢測出相同強度的打擊。
[0003]針對這種要求,在專利文獻I中,提出了在圓形振動膜(打擊面)上的各高次泛音(high order overtone)振動的波腹的位置上分別配置壓電元件(壓電膜)。并且,在專利文獻2中,提出了在圓形打擊面上的各振動模式(mode of vibration)的波腹的位置上分別配置壓電元件(振動傳感器)。
[0004][現有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實開昭55-99585號公報
[0007][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9-34447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8]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課題
[0009]然而,即使在將多個壓電元件分別配置于各高次泛音振動的波腹或各振動模式的波腹的情況下,也存在對一部分高次振動(例如,二次振動)的檢測靈敏度不如對其它高次振動的檢測靈敏度的問題。
[0010]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開發(fā)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打擊位置的打擊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得以提高的棒狀電子打擊樂器。
[0011]解決課題的手段及發(fā)明效果
[0012]根據技術方案I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獲得以下效果。在俯視時為大致矩形的打擊面的周邊連設有側壁部。在所述側壁部的內周側彈性支撐有包含硬質材料的大致矩形的板狀構件。在所述板狀構件的一面?zhèn)仍O置有兩個傳感器,所述兩個傳感器對基于打擊面受到打擊而產生的振動進行檢測。所述傳感器是以對各傳感器所檢測到的檢測信號加以電性合成而輸出的方式而連接。因此,不對各傳感器所檢測到的檢測信號的絕對值進行柔性相力口,即可感測對打擊面的打擊。因此,能夠以簡單且低成本的構成來進行所述感測。
[0013]如上所述,根據技術方案I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進一步獲得以下效果。兩個傳感器分別配設于夾著如下中心線的規(guī)定范圍內,所述中心線通過板狀構件上的長邊方向的中心,并且沿短邊方向延伸。特別是,各傳感器配設于較與所述中心線相隔如下距離的I / 2的位置更靠端側、而且較與所述中心線相隔如下距離的3 / 4的位置更靠中心側的范圍,SP從所述中心線至長邊方向的端部的距離的I / 2到3 / 4處,所述距離是自所述中心線至長邊方向的端部的距離。兩個傳感器分別配設于所述設置范圍,借此以對兩個傳感器分別所檢測到的檢測信號加以合成而輸出的方式而電性連接,通過此種構成,可提高對打擊位置的打擊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
[0014]再者,本發(fā)明中所記載的“大致矩形”并不限于所謂長方形,而意圖還包含可近似于長方形的圓弧形狀。
[0015]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除了技術方案I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所獲得的效果以外,還獲得以下效果。兩個傳感器分別配設于較與所述中心線相隔如下距離的I / 2的位置更靠端側、并且較與所述中心線相隔如下距離的2 / 3的位置更靠中心側的范圍,即從所述中心線至長邊方向的端部的距離的I / 2到2 / 3處,所述距離是自所述中心線至長邊方向的端部的距離。因此,可進一步適當地提高對打擊位置的打擊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
[0016]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除了技術方案I或技術方案2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所獲得的效果以外,還獲得以下效果。兩個傳感器是以板狀構件上的所述中心線為對稱軸而對稱地配設。因此,當打擊附加裝置(attachment)的中心時,可防止自受到打擊起至借由各傳感器檢測出打擊為止的時間差,從而可提高感測的精度。
[0017]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除了技術方案I至技術方案3中任一項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所獲得的效果以外,還獲得以下效果。板狀構件借由將長邊及短邊嵌合于形成于側壁部的內周側的凹部而受到彈性支撐。因此,當打擊面受到打擊時,板狀構件在其四邊受到單純支撐的狀態(tài)下進行振動。在四邊受到單純支撐的狀態(tài)下進行振動的板狀構件上的短邊方向的振動頻率與長邊方向的振動頻率相比非常高,并且此時的振幅非常小,因此可以忽視。因此,在四邊受到單純支撐的狀態(tài)下進行振動的板狀構件,只要在考慮傳感器的配置之后僅考慮長邊方向的振動即可。因此,借由在所述板狀構件上,使兩個傳感器分別配設于夾著如下中心線的規(guī)定范圍內,便可提高對打擊位置的打擊的檢測靈敏度的均勻性,所述中心線通過所述板狀構件上的長邊方向的中心,并且沿短邊方向延伸。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安裝有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附加裝置的鼓的立體圖。
[0019]圖2(a)是附加裝置的俯視圖。
[0020]圖2(b)是自圖2(a)的IIb方向觀察的附加裝置的側視圖。
[0021]圖2(c)是圖2(b)的IIc-1Ic線上的附加裝置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0022]圖3(a)是附加裝置的仰視圖。
[0023]圖3(b)是圖2(b)的IIIb-1IIb線上的附加裝置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0024]圖4(a)是安裝有附加裝置的鼓的局部剖面圖。
[0025]圖4(b)是安裝有附加裝置的鼓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0026]圖4(c)是自圖4(a)的箭頭IVc方向觀察的鼓的俯視圖。
[0027]圖5(a)是自下側觀察安裝有傳感器板(sensor plate)的上本體部的仰視圖。
[0028]圖5 (b)是圖5 (a)的Vb-Vb線上的上本體部的放大剖面圖。
[0029]圖5(c)是自下側觀察拆卸了傳感器板的上本體部的仰視圖。[0030]圖6 (a)是傳感器板的俯視圖。
[0031]圖6 (b)是自圖6 (a)的VIb方向觀察的傳感器板的側視圖。
[0032]圖6 (C)是自圖6 (b)的VIc方向觀察的傳感器板的仰視圖。
[0033]圖7是說明兩個振動傳感器的配置的說明圖。
[0034]符號的說明:
[0035]1:鼓
[0036]2:主體部
[0037]2a:殼體
[0038]2b:底部
[0039]2c:突出部
[0040]3:面皮
[0041]3a:打擊面部
[0042]3b:框部
[0043]4:壓圈(hoop)
[0044]4a:凸緣部
[0045]4b:貫通孔
[0046]5:拉力螺栓
[0047]5a:外螺紋部
[0048]5b:頭部
[0049]5c:卡合部
[0050]6:耳柄
[0051]10:本體部
[0052]11:上本體部
[0053]Ila:打擊面
[0054]Ilb:側壁部
[0055]lie:卡合凸部
[0056]Ild:凹部
[0057]lie:凸部
[0058]12:下本體部
[0059]20:平板
[0060]20a:卡止孔
[0061]30:限制部
[0062]40:凸緣支撐部
[0063]41:凸設部
[0064]41a:壓接部
[0065]42:連設部
[0066]50:螺栓支撐部
[0067]51:剛性部
[0068]51a:凹設部[0069]52:彈性部
[0070]60:傳感器板(板狀構件)
[0071]60a:較虛擬線A更靠外側的區(qū)域
[0072]61:振動傳感器(傳感器)
[0073]61a,61b:振動傳感器
[0074]62:片材傳感器
[0075]62a:配線
[0076]63:緩沖帶
[0077]100:附加裝置(棒狀打擊樂器)
[0078]100a:插口
[0079]A:虛擬線
[0080]B:附加裝置及上本體部的下側[0081 ]I:附加裝置及上本體部的徑向內方
[0082]J:短邊方向的中心線
[0083]J':將短邊方向的中心線J加以線性延伸的線段
[0084]K:自傳感器板60的中心線Ql至長邊方向的端Q2的長度
[0085]L:附加裝置及上本體部的左側
[0086]O:附加裝置及上本體部的徑向外方
[0087]P:振動傳感器的中心
[0088]Ql:中心線
[0089]Q2:長邊方向的端(長邊方向的端部)
[0090]R:附加裝置及上本體部的右側
[0091]S:間隙
[0092]U:附加裝置及上本體部的上側
[0093]W:設置范圍(規(guī)定范圍)
[0094]IVc、VIb、VIc: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0095]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首先,參照圖1,說明安裝有本發(fā)明的棒狀打擊樂器的一實施方式中的附加裝置100的鼓I的概略構成。圖1是安裝有附加裝置100的鼓I的立體圖。
[0096]如圖1所不,鼓I是被演奏者打擊的電子打擊樂器。鼓I主要包括主體部2、面皮(head) 3、壓圈(hoop) 4、拉力螺栓(tension bolt) 5及耳柄(lug) 6。主體部2形成為筒狀,其一面?zhèn)刃纬砷_口。面皮3撐設于所述主體部2的一面?zhèn)?圖1上側)。壓圈4按住所述面皮3的周緣。拉力螺栓5經由壓圈4而對面皮3賦予張力。耳柄6旋接所述拉力螺栓5,并且配設于主體部2上。
[0097]主體部2形成鼓I的主體。主體部2包括殼體(shell) 2a、底部2b及突出部2c。殼體2a形成為圓筒狀,其一面?zhèn)燃傲硪幻鎮(zhèn)?圖1上側及下側)形成開口。底部2b覆蓋所述殼體2a的另一面?zhèn)?圖1下側)的開口。突出部2c是自所述底部2b向殼體2a的徑向外側突出而形成。所述突出部2c沿殼體2a的圓周方向而等間隔地配設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6個)。
[0098]面皮3包括膜狀的打擊面部3a及框部3b (參照圖4(a))??虿?b固定于所述打擊面部3a的外緣。打擊面部3a構成為被演奏者打擊的打擊面??虿?b卡止于壓圈4。并且,框部3b由具有規(guī)定剛性的金屬材料所構成??虿?b的內徑大于殼體2a的外徑。在殼體2a的一面?zhèn)雀苍O有打擊面部3a的狀態(tài)下,將框部3b向殼體2a的另一面?zhèn)?圖1下側)加以按壓,由此對打擊面部3a賦予張力。再者,框部3b不一定必須由金屬材料所構成,也可以由具有規(guī)定剛性的樹脂材料等所構成。
[0099]壓圈4是借由按壓面皮3的框部3b來對打擊面部3a賦予張力的圓環(huán)狀的構件。壓圈4的內徑大于殼體2a的外徑,而且小于框部3b的外徑。并且,壓圈4包括凸緣(flange)部4a及貫通孔4b (參照圖4(b))。凸緣部4a向所述壓圈4的徑向外側突出。貫通孔4b貫通形成于所述凸緣部4a。所述凸緣部4a及貫通孔4b沿壓圈4的圓周方向而等間隔地配設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6個)。再者,在圓周方向上相鄰接的凸緣部4a的間隔設定成與在圓周方向上相鄰接的主體部2的突出部2c相等。
[0100]拉力螺栓5包括外螺紋部5a、頭部5b及卡合部5c。在外螺紋部5a上形成外螺紋。頭部5b連設于所述外螺紋部5a的軸向一側(圖1上側)??ê喜?c呈凸緣狀突出形成于所述外螺紋部5a及頭部5b的連設部分。
[0101]再者,壓圈4的貫通孔4b的內徑大于外螺紋部5a的外徑,而且小于卡合部5c的外徑。因此,借由使外螺紋部5a自凸緣部4a的上表面?zhèn)炔逋ㄖ霖炌?b,而使卡合部5c卡止于凸緣部4a的上表面。
[0102]耳柄6是包含內螺紋的圓柱狀的構件,所述內螺紋可旋接形成于拉力螺栓5的外螺紋部5a上的外螺紋。耳柄6在與主體部2的殼體2a的外周面相隔的位置立設于突出部2c。再者,在圓周方向上相鄰接的耳柄6的間隔設定成與在圓周方向上相鄰接的壓圈4的貫通孔4b(參照圖4(b))相等。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耳柄6在與殼體2a的外周面相隔的位置立設于主體部突出部2c,但是也可以省略主體部突出部2c,并且將耳柄6固著于殼體2a的外周面。
[0103]在鼓I中,拉力螺栓5的卡合部5c被卡止于壓圈4的凸緣部4a。在所述狀態(tài)下,使拉力螺栓5的外螺紋部5a旋接于耳柄6。由此,經由壓圈4而將面皮3的框部3b (參照圖4(b))向主體部2的另一面?zhèn)燃右园磯?。因此,對面?的打擊面部3a賦予張力。演奏者可以通過調整拉力螺栓5對耳柄6的緊固量,來將賦予至打擊面部3a的張力設定為與演奏者的喜好相應的張力。
[0104]附加裝置(attachment) 100可裝卸地安裝于鼓I上。附加裝置100是被演奏者打擊的電子打擊樂器。附加裝置100包括呈圓弧狀彎曲的捧狀的本體部10。本體部10形成附加裝置100的本體部分。本體部10包括上本體部11及下本體部12。上本體部11構成本體部10的上側部分。下本體部12連結于所述上本體部11的下表面,并且構成本體部10的下側部分。
[0105]上本體部11被演奏者打擊。上本體部11由橡膠(gum)等彈性材料所構成。詳細情況將在后文描述,但上本體部11的構成為可以在其內部配設振動傳感器61 (參照圖5(a))。因此,當附加裝置100(上本體部11)受到打擊時,可使振動傳感器61檢測到基于所述打擊而產生的振動。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上本體部11由橡膠材料所構成,但是也可以由其它材料,例如,由彈性體(elastomer)或發(fā)泡劑所構成。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下本體部12由樹脂材料所構成,但是也可以由其它材料,例如,由薄的鐵板或鋁等所構成。
[0106]下本體部12由樹脂材料所構成。在下本體部12的長邊方向一端側,配設有插口(jack) 100a。插口 IOOa電性連接于振動傳感器61。此外,插口 IOOa經由連接電纜(未圖示)電性連接于音源裝置(未圖示)。因此,基于附加裝置100的打擊而形成的振動傳感器61的檢測信號被傳輸至插口 100a,進而經由連接電纜傳輸至音源裝置。音源裝置根據所述檢測信號生成樂音。
[0107]其次,參照圖2(a)、2(b)、2(c)及圖3 (a)、3 (b),詳細說明附加裝置100的外觀形狀。圖2(a)是附加裝置100的俯視圖。圖2(b)是自圖2(a)的IIb方向觀察的附加裝置100的側視圖。圖2(c)是圖2(b)的Ilc-1Ic線上的附加裝置100的局部放大剖面圖。圖3(a)是附加裝置100的仰視圖。圖3(b)是圖2(b)的IIIb-1IIb線上的附加裝置100的局部放大剖面圖。再者,為了簡化附圖而使其易于理解,在圖2(c)中,省略本體部10的一部分進行圖示。并且,在圖3(b)中,省略了本體部10的圖示。
[0108]如圖2(a)至圖2(c)及圖3(a)至圖3(b)所示,附加裝置100主要包括本體部10、平板(plate) 20及限制部30而構成。平板20是自所述本體部10的內周面(圖2 (a)下側的面)向徑向內方(圖2(a)下方)突出而形成。限制部30是在所述平板20的附近自本體部10的內周面向徑向內方而凸設。
[0109]平板20借由拉力螺栓5而與壓圈4的凸緣部4a緊固在一起(參照圖4(b))。并且,平板20由板狀的金屬材料所構成。在平板20,形成有卡止孔20a??ㄖ箍?0a的內徑大于拉力螺栓5的外螺紋部5a的外徑,而且小于卡合部5c的外徑。借由使拉力螺栓5的外螺紋部5a插通至所述卡止孔20a,而使卡合部5c卡止于平板20 (參照圖4 (b))。
[0110]限制部30限制本體部10及平板20相對于鼓I (參照圖1)的位移。限制部30包括凸緣支撐部40及螺栓支撐部50。凸緣支撐部40支撐壓圈4的凸緣部4a (參照圖4 (b))。螺栓支撐部50支撐拉力螺栓5的外螺紋部5a(參照圖4(b))。
[0111]凸緣支撐部40由彈性材料所構成。凸緣支撐部40包括一對凸設部41及連設部42。一對凸設部41是自本體部10的內周面(圖2(c)左側的面)向徑向內方(圖2(c)左側)而凸設,并且沿本體部10的圓周方向隔開規(guī)定間隔而配設。連設部42連設于所述一對凸設部41之間,并且向本體部10的徑向外方(圖2(c)右側)而凹設。
[0112]凸設部41支撐壓圈4的凸緣部4a(參照圖4(c))。凸設部41包括壓接部41a。壓接部41a形成于凸設部41的凸設方向(圖3(b)下方向)前端部分。并且,壓接部41a壓接于凸緣部4a。在壓接部41a與本體部10之間形成有間隙S。并且,借由連設部42向本體部10的徑向外方而凹設,可以將凸緣部4a收納于由平板20及一對凸設部41所包圍的空間內。
[0113]螺栓支撐部50包括剛性部51及彈性部52。剛性部51凸設于本體部10的內周面(圖3(a)上側的面)。彈性部52覆設于所述剛性部51的凸設方向(圖3 (a)上方向)前端部分。
[0114]剛性部51限制本體部10及平板20相對于拉力螺栓5(參照圖4(a))的位移。剛性部51由具有規(guī)定剛性的金屬材料所構成。剛性部51包括凹設部51a。凹設部51a凹設于所述凸設方向前端部分,并且被形成為在俯視時為大致U字狀且其凹設底面形成為圓弧狀。
[0115]凹設部51a形成為所述圓弧狀部分與平板20的卡止孔20a為同心。此外,所述圓弧狀部分的內徑大于拉力螺栓5的外螺紋部5a(參照圖4(a))的外徑。
[0116]再者,剛性部51是與平板20利用相同的金屬材料形成為一體。在將所述剛性部51及平板20加以連設的部位在收納于本體部10的內部的狀態(tài)下固定于上本體部11及下本體部12。由此,與將剛性部51及平板20加以個別地形成時相比,可以減少零件個數。此夕卜,可以不需要進行剛性部51的凹設部51a與平板20的卡止孔20a的位置對準。因此,能夠提高附加裝置100的制造效率。
[0117]彈性部52抵接于拉力螺栓5的外螺紋部5a(參照圖4(a))。彈性部52由剛性低于剛性部51的彈性材料所構成。彈性部52呈俯視時為大致U字狀而凹設,與剛性部51的凹設部51a的形狀相仿。彈性部52的圓弧狀部分形成為與平板20的卡止孔20a為同心。此外,所述圓弧狀部分的內徑小于拉力螺栓5的外螺紋部5a的外徑。
[0118]再者,彈性部52是與凸緣支撐部40利用相同的彈性材料形成為一體。由此,可以減少零件個數。并且,在凸緣支撐部40的壓接部41a與本體部10之間形成有間隙S。由此,可以利用所述間隙S而使壓接部41a容易彈性變形。因此,即使設為凸緣支撐部40與彈性部52由相同的彈性材料所構成,也可以使壓接部41a比彈性部52更容易彈性變形。
[0119]其次,參照圖4(a)、4(b)、4(c),說明附加裝置100相對于鼓I的安裝狀態(tài)。圖4(a)是安裝有附加裝置100的鼓I的局部剖面圖。圖4(b)是安裝有附加裝置100的鼓I的局部放大剖面圖。圖4(c)是自圖4(a)的IVc方向觀察的鼓I的俯視圖。再者,圖4(a)及圖4(b)圖示了沿著包含拉力螺栓5的軸心及壓圈4的軸心的平面的剖面,所述拉力螺栓5將附加裝置100與壓圈4緊固在一起。圖4(b)中,進一步放大圖4(a)的一部分而進行圖示。并且,為了簡化附圖而使其易于理解,在圖4(a)及圖4(b)中,省略了本體部10的一部分而進行圖示。并且,圖4(c)中,省略了平板20的一部分而進行圖示。
[0120]如圖4(a)至圖4(c)所示,當將附加裝置100安裝于鼓I時,使平板20與壓圈4的凸緣部4a的上表面相重合。在此狀態(tài)下,使拉力螺栓5的外螺紋部5a插通至平板20的卡止孔20a及壓圈4的貫通孔4b。此外,使外螺紋部5a旋入于耳柄6。此時,在限制部30,凸緣支撐部40的壓接部41a壓接于凸緣部4a上。此外,螺栓支撐部50的彈性部52抵接于拉力螺栓5的外螺紋部5a。
[0121]隨著外螺紋部5a旋入于耳柄6,拉力螺栓5的卡合部5c卡止于平板20。伴隨于此,卡合部5c經由平板20及壓圈4而將面皮3的框部3b向殼體2a的另一面?zhèn)?圖4 (a))按壓。演奏者借由調整拉力螺栓5相對于耳柄6的緊固量,而將面皮打擊面部3a的張力設定為與演奏者的喜好相應的張力。此時,借由拉力螺栓5將平板20與凸緣部4a緊固在一起,而將附加裝置100安裝于鼓I。
[0122]其次,參照圖5(&)、5(13)、5((3),詳細說明上本體部11。圖5 (a)是自下側,S卩,自與下本體部12連接之側觀察安裝有傳感器板60的上本體部11的仰視圖。圖5 (b)是圖5 (a)的Vb-Vb線上的上本體部的放大剖面圖。圖5(c)是自下側觀察拆卸了傳感器板60的上本體部11的仰視圖。圖5(a)、5(b)、5(c)中,標注了根據附加裝置100的方向規(guī)定上本體部11的方向的箭頭。具體而言,箭頭U、箭頭B、箭頭L及箭頭R分別表示附加裝置100及上本體部11的上側、下側、左側及右側。并且,箭頭O及箭頭I分別表示附加裝置100及上本體部11的徑向外方及徑向內方。
[0123]如圖5(a)至圖5(c)所示,上本體部11包括打擊面11a、側壁部Ilb及卡合凸部He.打擊面Ila作為演奏者使用打擊棒(鼓棒)等進行打擊的部位而形成于上方(箭頭U方向)。偵彳壁部Ilb與打擊面Ila的下側(箭頭B方向)的周邊連設??ê贤共縄lc與側壁部Ilb的下方連設??ê贤共縄lc卡合于設置于下本體部12上的卡合凹部(未圖示)。通過卡合凸部Ilc與卡合凹部的卡合,上本體部11與下本體部12相連結。
[0124]上本體部11包括凹部lid。凹部Ild是沿側壁部Ilb的內周而形成。凹部Ild中嵌入有傳感器板60,所述傳感器板60上配設有振動傳感器61。傳感器板60借由將其周邊嵌入至凹部I ld,而彈性支撐于上本體部11。
[0125]上本體部11包括凸部lie。凸部lie在打擊面41a的下側(箭頭B方向),在長邊方向上相互隔離而設置有多個。如圖5(b)所示,在靜止時,即,在打擊面Ila未受到打擊的狀態(tài)下,凸部He與傳感器板60相離。另一方面,當打擊面Ila受到打擊時,通過由彈性材料所構成的上本體部11的彈性變形,凸部Ile按壓傳感器板60。在傳感器板60上的與凸部Ile相對向的面上,設置有片材傳感器(sheet sensor) 62 (參照圖6 (a))。當打擊面Ila受到打擊時,片材傳感器62對來自凸部lie的按壓進行檢測。
[0126]其次,參照圖6 (a)、6 (b)、6 (C),詳細說明傳感器板60。圖6 (a)是傳感器板60的俯視圖。圖6(b)是自圖6(a)的VIb方向觀察的傳感器板60的側視圖。圖6 (c)是自圖6 (b)的VIc方向觀察的傳感器板60的仰視圖。
[0127]如圖6(a) ,6(b) ,6(c)所示,傳感器板60是與本體部10同樣地呈圓弧狀彎曲的平板。傳感器板60由金屬材料所構成。如上所述,傳感器板60將其周邊嵌入至上本體部11的凹部lld,而彈性支撐于上本體部11。具體而言,將較圖6(a)及圖6(c)所示的虛擬線A更靠外側的區(qū)域60a嵌入至凹部lid。
[0128]在傳感器板60的上表面?zhèn)?,配設片材傳感器62。傳感器板60是以使配設有片材傳感器62的面朝向凸部lie的狀態(tài)嵌入至上本體部11的凹部lid。片材傳感器62是當片材面受到按壓時輸出檢測信號的眾所周知的傳感器。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當打擊面Ila受到打擊時,片材傳感器62對來自凸部lie的按壓進行檢測。所述檢測信號經由配線62a,而輸入至收納于下本體部12的電路基板(未圖示)。
[0129]在傳感器板60的下表面?zhèn)?,經由氨基甲酸?urethane)等的緩沖帶(cushiontape) 63而配設有兩個振動傳感器61 (61a、61b)。振動傳感器61是對附加裝置100的振動進行檢測而輸出檢測信號的眾所周知的傳感器。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壓電振動板作為振動傳感器61,所述壓電振動板包括在壓電陶瓷的兩面形成有電極的壓電元件、以及配設于所述壓電元件的一面上的薄金屬板。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借由未圖示的配線而并聯地連接。因此,來自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的輸出信號是自各振動傳感器61a、61b分別輸出的檢測信號的電性合成波形(即,兩個振動波形之和)。所述輸出信號經由未圖示的配線,而輸入至電路基板,所述電路基板與被輸入來自片材傳感器62的檢測信號的電路基板相同。
[0130]再者,在自振動傳感器61及片材傳感器62分別輸入檢測信號的電路基板中,只有在自片材傳感器62輸入檢測信號時,才將自振動傳感器61輸入的檢測信號輸出至插口100a。因此,當振動傳感器61檢測到與打擊無關的振動,例如,檢測到基于面皮3受到打擊而產生的串擾(crosstalk)的振動時,可使所述檢測信號自插口 IOOa輸出,從而防止自音
源裝置發(fā)音。
[0131]其次,參照圖7,說明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的配置。圖7是說明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的配置的說明圖。
[0132]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分別配置于以中心線Ql為對稱軸并且在長邊方向上對稱的位置,即配置于規(guī)定的設置范圍W內的位置,所述中心線Ql通過傳感器板60的長邊方向的中心,并且沿短邊方向延伸。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振動傳感器61(61a、61b)的位置設為借由振動傳感器61的中心P的位置來規(guī)定的位置。
[0133]根據 申請人:所進行的實驗結果,靈敏度分布好、輸出也穩(wěn)定的優(yōu)選設置范圍W是較與中心線Ql相隔(I / 2)K的位置更靠端側、而且較與中心線Ql相隔(3 / 4)Κ的位置更靠中心側的范圍,即距中心線Ql為(I / 2)Κ到(3 / 4)Κ處。再者,在此情況下,與中心線Ql相隔(I / 2)Κ的位置及與中心線Ql相隔(3 / 4)Κ的位置不包含于設置范圍W內。在這里,K是自傳感器板60的中心線Ql至長邊方向的端Q2的長度。
[0134]本實施方式的傳感器板60是長邊方向呈圓弧狀彎曲的形狀,但是可視為近似于長方形。因此,如傳感器板60,可近似于長方形的圓弧形狀的傳感器板中,將短邊方向的中心線J加以線性延伸的線 段 的長度相當于長邊方向的長度K。
[0135]根據 申請人:所進行的實驗結果,無論對打擊面Ila的哪個位置進行打擊,傳感器板60的中央部均進行最大振動。根據所述結果,借由將周邊嵌入至凹部lld,而將傳感器板60的各四邊分別加以半固定,從而傳感器板60在各四邊受到單純支撐的狀態(tài)下進行振動。在四邊受到單純支撐的狀態(tài)下進行振動的板狀構件上的短邊方向的振動頻率與長邊方向的振動頻率相比非常高,而且,此時的振幅非常小,所以可以忽視。因此,在四邊受到單純支撐的狀態(tài)下進行振動的板狀構件只要在考慮傳感器的配置之后僅考慮長邊方向的振動即可。因此,傳感器板60上的與中心線Ql相隔(I / 2)K的位置,相當于長邊方向的兩端受到單純支撐的傳感器板60的固有振動中二次振動模式的波腹的位置。另一方面,傳感器板60上的與中心線Ql相隔(3 / 4)Κ的位置,相當于長邊方向的兩端受到單純支撐的傳感器板60的固有振動中四次振動模式的波腹的位置。即,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優(yōu)選的是在二次振動模式的波腹與4次振動模式的波腹之間,設置于避開所述波腹的位置。
[0136]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輸出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分別檢測到的檢測信號的電性合成波形作為輸出信號。因此,當將振動傳感器61(61a、61b)設置于成為二次振動模式的波腹的位置上時,各振動傳感器61a、61b的檢測信號成為相反相位。由此,可認為各檢測信號會相互抵消。同樣地,當將振動傳感器61(61a、61b)設置于成為四次振動模式的波腹的位置上時,各振動傳感器61a、61b的檢測信號也成為相反相位。因此,可認為各檢測信號會相互抵消。因此,可認為將振動傳感器61a、61b設置于成為二次振動模式的波腹及四次振動模式的波腹的位置并非優(yōu)選。另一方面,當將振動傳感器61(61a、61b)設置于成為較二次振動模式的波腹更靠外側的三次振動模式的波腹的位置上時,當振動傳感器61上受到打擊時,各振動傳感器61a、61b的檢測信號成為相同相位。因此,可認為各檢測信號不會相互抵消。
[0137]而且,當將振動傳感器61配置于較與中心線Ql相隔(I / 2)K的位置更靠中心側時,越靠近中心側,一次振動模式的振動與其它振動模式的振動相比占據越大的支配地位。因此,可認為打擊位置的靈敏度分布變差。因此,將設置范圍W內的傳感器板60的中心側的邊界設為較與中心線Ql相隔(I / 4)K的位置更靠中心側并非優(yōu)選。但仍可將設置范圍W內的傳感器60的中心側的邊界設在與中心線Ql相隔(I / 4)Κ的位置。
[0138]另一方面,當將振動傳感器61配置于較與中心線Ql相隔(3 / 4)Κ的位置更靠端側時,所有振動模式的振動均弱,因此可認為檢測靈敏度變差。因此,將設置范圍W內的傳感器板60的端側的邊界設為較與中心線Ql相隔(3 / 4)K的位置更靠端側并非優(yōu)選。
[0139]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振動傳感器61的共振頻率(resonance frequency)約為
6.3kHz,所述共振頻率是各四邊受到單純支撐的傳感器板60的長邊方向的固有振動中二次振動模式的固有振動頻率(約6.6kHz)的相近值。因此,將設置范圍W設為較與中心線Ql相隔(I / 2)K的位置更靠端側、并且較與中心線Ql相隔(3 / 4)Κ的位置更靠中心側的范圍,即距中心線Ql為(I / 2)Κ到(3 / 4)K處,借此兩個并聯連接的振動傳感器61a、61b不會抵消傳感器板60的二次振動模式的振動。即,可以適當地檢測能量大的二次振動模式的振動,因此也可認為靈敏度分布得到提高。
[0140]再者,根據 申請人:所進行的實驗結果,作為設置范圍W,比所述范圍更優(yōu)選的范圍是較與中心線Ql相隔(I / 2)K的位置更靠端側、而且包含與中心線Ql相隔(2 / 3)Κ的位置在內的較所述位置更靠內側的范圍,即距中心線Ql為(I / 2)Κ到(2 / 3)Κ處。在此情況下,與中心線Ql相隔(I / 2)Κ的位置不包含于設置范圍W內,但與中心線Ql相隔(2 / 3)Κ的位置包含于設置范圍內。即,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更優(yōu)選的是在二次振動模式的波腹與三次振動模式的波腹之間,設置于避開二次振動模式的波腹的位置。
[0141]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附加裝置100,配置于傳感器板60上的兩個振動傳感器61(61a、61b)是并聯地連接。并且,各振動傳感器61a、61b所檢測到的檢測信號的電性合成波形被輸出至音源裝置(未圖示)。因此,不對各傳感器所檢測到的檢測信號的絕對值進行柔性相加,即可感測對打擊面的打擊。因此,能夠以簡單且低成本的構成進行所述感測。
[0142]并且,根據附加裝置100,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設置于較與傳感器板60的長邊方向中心線Ql相隔(I / 2)K的位置更靠端側、而且較與中心線Ql相隔(3 / 4)Κ的位置更靠中心側的范圍,即距中心線Ql為(I / 2)Κ到(3 / 4)Κ處。更優(yōu)選的是,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設置于較與傳感器板60的長邊方向中心線Ql相隔(I / 2)K的位置更靠端側、而且較與中心線Ql相隔(2 / 3)K的位置更靠中心側的范圍,即距中心線Ql為(I /2)Κ到(2 / 3)Κ處。借由將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分別設置于以傳感器板60的中心線Ql為對稱軸且在長邊方向上對稱的位置,即設置于所述范圍內,而可以使對打擊的靈敏度分布變得均勻,也可以使輸出穩(wěn)定。
[0143]以上,根據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絲毫不被上述各實施方式所限定,可容易地推想,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改良變形。
[0144]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是例示壓電振動板作為振動傳感器61來進行說明,所述壓電振動板包括在壓電陶瓷的兩面上形成有電極的壓電元件、以及配設于所述壓電元件的一面的薄金屬板。但是,不一定限定于此。振動傳感器61只要是能夠檢測振動的傳感器即可。例如,可采用能夠檢測位移的傳感器或能夠檢測加速度的傳感器等作為振動傳感器61。
[014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中心P)設為配設于以傳感器板60的中心線Ql為對稱軸且在長邊方向上對稱的位置來進行說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在對振動的檢測沒有影響的范圍內,也可以相對于中心線Ql而非對稱地配設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再者,在打擊最頻繁地受到打擊的附加裝置100的中心附近時,就防止自受到打擊起至借由各傳感器檢測出打擊為止的時間差,提高對打擊面的打擊的感測精度的方面而言,優(yōu)選的是相對于中心線Ql而對稱地配設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
[014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本體部10呈圓弧狀而彎曲地形成的情況。但是,不一定限定于此。本體部10也可以形成為其它形狀,例如,形成為無彎曲的矩形狀。
[014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附加裝置100安裝于電子打擊樂器(鼓I)的情況。但是,也可以為附加裝置100安裝于原聲(acoustic)的打擊樂器或架子(stand)上的構成。
[0148]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說明了借由一根拉力螺栓5而將附加裝置100與壓圈4的凸緣部4a緊固在一起的情況。但是,將附加裝置100安裝于壓圈4時的拉力螺栓的數量并不限于一根,也可以為兩根以上。
[014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將附加裝置100用作電子打擊樂器的情況。但是,並不限於此,也可以將附加裝置100用作進行歌曲的播放及停止的控制器。
[0150]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傳感器板60設為由金屬材料所構成來進行說明。但是,只要為硬質材料,即不限于金屬材料,還可以使用合成樹脂材料或陶瓷材料等作為傳感器板60的材料。
[015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傳感器板60的整個周邊嵌入至凹部Ild而受到彈性支撐的構成來進行說明。但是,·即使并非傳感器板60的整個周邊,只要為各四邊的一部分分別嵌入至凹部Ild的構成即可。
[015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將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并聯地連接的情況。但是,也可以設為將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串聯地連接的構成。當將兩個振動傳感器61a、61b串聯地連接時,也與并聯地連接時相同,可以輸出自各振動傳感器61a、61b分別輸出的檢測信號的電性合成波形作為輸出信號。
【權利要求】
1.一種棒狀打擊樂器,其包括由彈性材料構成的打擊面,所述打擊面在俯視時為大致矩形,所述棒狀打擊樂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由硬質材料構成的大致矩形的板狀構件,其被彈性支撐于與所述打擊面的下表面?zhèn)认鄬ο虻奈恢茫灰约? 兩個傳感器,其配設于所述板狀構件的一面?zhèn)?,對基于所述打擊面受到打擊而產生的振動進行檢測;并且 所述兩個傳感器是以對各傳感器所檢測到的檢測信號加以電性合成而輸出的方式而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彈性材料構成的側壁部,所述側壁部與所述打擊面的周邊連設,所述板狀構件是將長邊及短邊彈性支撐于所述側壁部的內周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傳感器是以所述板狀構件上的中心線為對稱軸而對稱地配設。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側壁部的內周側,包含能夠嵌合所述板狀構件的長邊及短邊的凹部,所述板狀構件借由將長邊及短邊嵌合于所述凹部而受到彈性支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片材傳感器,所述片材傳感器配設于所述板狀構件的另一面?zhèn)龋磁湓O于與所述打擊面的下表面?zhèn)认鄬ο虻拿嫔稀?br>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只有在自所述片材傳感器檢測到信號時,才輸出將所述兩個傳感器的各傳感器所檢測到的檢測信號加以電性合成的信號。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打擊面的下表面?zhèn)劝共?,所述凸部在打擊面的長邊方向上相互隔離而設置有多個,且在所述打擊面未受到打擊的狀態(tài)下,所述凸部與所述板狀構件相離,并且當所述打擊面受到打擊時,所述凸部按壓所述板狀構件。
8.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于通過所述板狀構件的長邊方向的中心而沿短邊方向延伸的中心線的兩側的規(guī)定范圍內分別配設所述兩個傳感器,所述規(guī)定范圍是從所述中心線至長邊方向的端部的距離的I / 2到3 / 4處。
9.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棒狀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于通過所述板狀構件上的長邊方向的中心而沿短邊方向延伸的中心線的兩側的規(guī)定范圍內分別配設所述兩個傳感器,所述規(guī)定范圍是從所述中心線至長邊方向的端部的距離的I / 2到2 / 3處。
【文檔編號】G10H3/12GK103871396SQ201310567027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18日
【發(fā)明者】森良彰 申請人:羅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