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長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長笛,特別是涉及一種長笛的音鍵結構設計。
技術背景請參閱圖l及圖2所示,圖l是一般現(xiàn)有的長笛(Flute) 1的俯視圖,圖 中X方向為吹奏者2的左右方向,而Y方向為吹奏者2的前后方向。圖2 是圖1的局部放大圖,說明高音C鍵單元的桿件與音鍵單元的桿件位于同 一軸心線上。 一般現(xiàn)有的長笛l,包含一管體ll,管體ll包括一位于左側(cè) 的頭端111及一位于右側(cè)的尾端112,管體11外表面中段處凸設有二相間 隔的凸柱113,而長笛1還包含一設于二凸柱113間的高音C鍵單元14,該 高音C鍵單元14包括一延伸方向與管體11的軸向相同并呈中空狀的桿件 141、 二間隔由桿件141朝前延伸的鍵臂142,及分別形成于二鍵臂142前 端的一第一高音C鍵143與一第二高音C鍵144,第一高音C鍵143及第二 高音C鍵144分別靠近管體11的尾端112及頭端111,高音C鍵單元14的 桿件141借由一軸件15穿設于內(nèi)而樞接于二凸柱113之間,并與長笛1的 另一音鍵單元16的桿件161位于同一軸心線上。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圖3是一類似于圖2的一局部放大圖,說明高 音C鍵單元的桿件與音鍵單元的桿件共同樞接于軸件上。軸件15具有一第 一桿體151,及一凸設于第一桿體151右側(cè)端的第二桿體152,該第二桿體 152具有一螺接部153及一位于螺接部153右側(cè)的延伸部154,軸件15在 組裝時是依序穿設于左側(cè)的凸柱U3、桿件141、右側(cè)的凸柱113及桿件161 內(nèi),并借由螺接部153螺接于右側(cè)的凸柱113內(nèi),此時,第二桿體152的延 伸部154會穿設于桿件161的右側(cè)端內(nèi),音鍵單元16的桿件161及高音C 鍵單元14的桿件141即共同位于同一軸心線上。然而,此種共軸線結構的 設計,使得軸件15、凸柱113及桿件141、 161等構件間尺寸設計及相對位 置關系必須更為精準,以減少前述構件間組裝時所產(chǎn)生的累積公差而導致 組裝上的不易,因此,在制造上的難度也相對提高。請參閱圖2、圖4及圖5所示,圖4是圖1的一側(cè)視圖,說明第一高 音C鍵未被按壓,且第二高音C鍵與音孔間呈開啟的狀態(tài)。圖5是圖1的 一側(cè)視圖,說明第一高音C鍵被按壓,且第二高音C鍵蓋覆住音孔。圖4 與圖5的參考座標方向與圖l相同,Z方向為吹奏者2的上下方向。依照長 笛1吹奏的指法,吹奏者2 (如圖1所示)左手食指21的指根抵于管體11的底面且相反于高音C鍵單元14的桿件141 一側(cè)(接近于整支長笛1的重心 處),以支撐長笛1的重量,而吹奏者2 —般都以左手食指21操控第一高音 C鍵143 ,其操控的動作是以左手食指21的第二指節(jié)為軸心使第一指節(jié)(即 指頭)作圓弧狀的擺動,左手食指21的第一指節(jié)即可按壓或釋放第一高音C 鍵143。由于第一高音C鍵143及第二高音C鍵144是分別借由鍵臂142連 接至桿件141,因此當?shù)谝桓咭鬋鍵143被按壓時,會以軸件15為軸心向 下作圓弧狀的擺動,同時能夠連動第二高音C鍵144動作,使第二高音C 鍵144能夠隨著第一高音C鍵143向下擺動后蓋覆住管體11上的一音孔 114。此外,與第二高音C鍵144相連接的鍵臂142后端朝下凸伸有一擋臂 145,擋臂145與該鍵臂142之間呈一角度并用以抵接于管體11外表面,借 此,當?shù)谝桓咭鬋鍵143被釋放后,擋臂145能同時限制第一高音C鍵143 與第二高音C鍵144向上擺動的弧度。由于鍵臂142愈長時,第一高音C鍵143所能向上擺動的弧度愈大,因 此,左手食指21的第一指節(jié)需抬高較高的高度才能按壓到第一高音C鍵 143,且左手食指21的第一指節(jié)也需擺動更大的弧度才能驅(qū)使第一高音C鍵 143向下擺動,并使第二高音C鍵144蓋覆住音孔114,由于左手食指21 的第一指節(jié)所需運動的距離較大,因此吹奏者2在操控上無法迅速且靈敏 地操控第一高音C鍵143。由此可見,上述現(xiàn)有的長笛在結構與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 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為解決上述問題,相關廠商莫不費盡心思謀求 解決之道,但長久以來一直未見適用設計被發(fā)展完成,此顯然是相關業(yè)者 急欲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能創(chuàng)設一種新型結構的長笛,實屬當前重要研發(fā) 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業(yè)界極需改進的目標。有鑒于上述現(xiàn)有的長笛存在的缺陷,本設計人基于從事此類產(chǎn)品設計 制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jīng)驗及專業(yè)知識,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積極加以研究創(chuàng) 新,以期創(chuàng)設一種新型結構的長笛,能夠改進一般現(xiàn)有的長笛,使其更具有 實用性。經(jīng)過不斷的研究、設計,并經(jīng)過反復試作樣品及改進后,終于創(chuàng)設 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實用新型。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的長笛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 新型結構的長笛,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提供一種構造簡單且容易制 造,并使吹奏者能迅速且靈敏地操控音鍵的長笛,非常適于實用。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的。依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長笛,包含一管體、 一第一音鍵單元及一第 二音鍵單元,該管體包括一頭端、 一尾端,及至少一設置于該頭端與該尾端間的音孔,該第一音鍵單元設置于該管體上且鄰近于該頭端并用以控制 該音孔的啟閉,該第一音鍵單元包括一樞接于該管體上的第一桿件,該第 一桿件的延伸方向與該管體的軸向相同并與該管體相間隔,該第二音鍵單 元設置于該管體上且鄰近于該尾端,該第二音鍵單元包括一樞接于該管體 上的第二桿件,該第二桿件的延伸方向與該管體的軸向相同并與該管體相間隔;其中該音孔,其定義有一通過中心且延伸方向與該管體的軸向相 同的延伸線,該第 一桿件與該延伸線之間的垂直距離小于該第二桿件與該 延伸線之間的垂直距離。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術措施來 進一步實現(xiàn)。前述的長笛,其中所述管體還包括二間隔凸設于外表面的第一凸柱,該 第 一桿件樞接于該二第 一 凸柱之間。前述的長笛,其中所述管體還包括二間隔凸設于外表面的第二凸柱,該 第二桿件樞接于該二第二凸柱之間。前述的長笛,其中所述的第一音鍵單元為一高音C鍵單元,其包括二間 隔由該第 一桿件朝該延伸線方向凸伸的第 一鍵臂,及分別形成于該二第一 鍵臂一端且間隔位于該管體上方的一第一高音C鍵與一第二高音C鍵,該第 二高音C鍵用以控制該音孔的啟閉。前述的長笛,其中所述的第二音鍵單元包括二間隔由該第二桿件朝該 延伸線方向凸伸的第二鍵臂,及分別形成于該二第二鍵臂一端且間隔位于 該管體上方的一 A鍵與 一降B鍵。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 術方案,本實用新型長笛至少具有下列優(yōu)點及有益效果1 、本實用新型借由第 一桿件與第二桿件分別樞接于二第 一 凸柱間及二 第二凸柱之間,且第 一桿件中心線的延伸間隔第二桿件中心線的延伸 一段 距離,此種設計方式使前述構件在尺寸設計及相對位置關系的精準度要求 可以降低,制造上較為容易。2、此外,借由第一桿件與音孔的延伸線間的垂直距離小于第二桿件與 延伸線間的垂直距離,在左手食指的指頭與第一高音C鍵的接觸位置不變 的情況下,第 一鍵臂的設計長度可更為縮短,借此能夠減少第 一高音C鍵擺 動的弧度,使得吹奏者能迅速且靈敏地操控第一高音C鍵。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長笛,具有構造簡單,且容易制造,并使吹奏 者能迅速且靈敏地操控音鍵,非常適于實用。本實用新型具有上述諸多優(yōu) 點及實用價值,其不論在產(chǎn)品結構或功能上皆有較大改進,在技術上有顯 著的進步,并產(chǎn)生了好用及實用的效果,且較現(xiàn)有的長笛具有增進的突出 功效,從而更加適于實用,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 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nèi)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實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 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一般現(xiàn)有的長笛的一俯視圖。圖2是圖1的一局部放大圖,說明高音C鍵單元的桿件與音鍵單元的桿件位于同一軸心線上。圖3是一類似于圖2的一局部放大圖,說明高音C鍵單元的桿件與音鍵 單元的桿件共同樞接于軸件上。圖4是圖1的一側(cè)視圖,說明第一高音C鍵未被按壓,且第二高音C鍵 與音孔間呈開啟的狀態(tài)。圖5是圖1的一側(cè)視圖,說明第一高音C鍵被按壓,且第二高音C鍵蓋 覆住音孔。圖6是本實用新型長笛較佳實施例的一俯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長笛較佳實施例的一局部放大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長笛較佳實施例的 一局部放大圖,說明第 一桿件借由軸件樞接于第一凸柱間,第二桿件一端借由螺接件樞接于第二凸柱。圖9是本實用新型長笛較佳實施例的一側(cè)視圖,說明第 一 高音C鍵未被按壓,且第二高音C鍵與音孔間呈開啟的狀態(tài)。圖1 O是本實用新型長笛較佳實施例的一側(cè)視圖,說明第一高音C鍵被按壓,且第二高音C鍵蓋覆住音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發(fā)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 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jù)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長笛其具體實 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nèi)容、特點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參 考圖式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xiàn)。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的 說明,當可對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得一更 加深入且具體的了解,然而所附圖式僅是提供參考與說明之用,并非用來 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請參閱圖6所示,是本實用新型長笛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本實用新 型較佳實施例的長笛3,為一貝姆式(Boehm system)長笛,其可為一低音長 笛、中音長笛或其他不同調(diào)性的長笛。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長笛3雖然以曲列式長笛為例作說明,但是長笛3也可為直列式長笛,并不受限于本實施例 所揭露的為限。在下文中所使用的參考座標方向與背景技術中所使用的參考座標方向 相同,如圖6中X方向為吹奏者4的左右方向,Y方向為吹奏者4的前后方 向,圖9中Z方向為吹奏者4的上下方向。請參閱圖6、圖7及圖8所示,圖7是本實用新型長笛較佳實施例的 局部放大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長笛較佳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圖,說明第一 桿件借由軸件樞接于第一凸柱間,第二桿件一端借由螺接件樞接于第二凸 柱。長笛3包含一管體31,以及多數(shù)個設置于管體31上用以供吹奏者4操 控的音鍵單元。上述的管體31,包括一設置位于左側(cè)的頭端311、 一位于右側(cè)的尾端 312、 一與吹奏者4同側(cè)的第一側(cè)313,以及一相反于第一側(cè)313的第二側(cè) 314,管體31設有一鄰近于頭端311處用以供吹奏者4吹氣的吹孔315,管體 31中段處還包括二左右間隔地凸設于外表面的第一凸柱316,及二左右間 隔地凸設于外表面的第二凸柱317,管體31中段處還設有一位于第一凸柱 316前方的音孔320,音孔320定義有一通過中心且延伸方向與管體31的 軸向相同的延伸線L1。上述的音鍵單元,其中有一設置于管體31中段處且較鄰近頭端311的 第一音鍵單元32,及一設置于管體31中段處且較鄰近尾端312并位于第一 音鍵單元32右側(cè)的第二音鍵單元33。該第一音鍵單元32,為一高音C鍵單元,其包括一第一桿件321、 二 第一鍵臂322、 一第一高音C鍵323與一第二高音C鍵324。該第一桿件321,為一呈中空狀的管體,第一桿件321位于管體31的 第一側(cè)313并樞接于二第一凸柱316間,第一桿件321延伸方向與管體31 的軸向相同并與管體31相間隔;所述二第一^l建臂322,左右間隔地由第一桿件321朝延伸線Ll方向(即 管體31的第二側(cè)314方向)凸伸,且第一高音C鍵323與第二高音C鍵324 分別形成于二第一鍵臂322前端并間隔位于管體31的上方。此外,與第二高音C鍵324相連接的第一鍵臂322后端朝下凸伸設有 一擋臂325 (如圖9所示),擋臂325與該第一鍵臂322之間呈一角度,并用 以抵接于管體31的第一側(cè)313。第一桿件321借由一軸件34穿設于內(nèi)而樞接于二第一凸柱316間,軸 件34具有一桿體341及一設于桿體341右側(cè)的螺接部342,在組裝時,軸件 34是依序穿設于左側(cè)第一凸柱316的穿孔318、第一桿件321及右側(cè)第一 凸柱316的穿孔318內(nèi),借由螺接部342螺接于右側(cè)第一凸柱316內(nèi),使得 軸件34得以定位于二第一凸柱316間。借此,第一高音C鍵323可驅(qū)使第一桿件321以軸件34為軸心在一定角度內(nèi)轉(zhuǎn)動。該第二音鍵單元33,包括一第二桿件331、 二第二鍵臂332、 一A鍵333 及一降B鍵334;該第二桿件331,為一呈中空狀的管體,第二桿件331位于管體31的 第一側(cè)313并樞接于二第二凸柱317間,且第二桿件331延伸方向與管體 31的軸向相同并與管體31相間隔;所述二第二^t臂332,左右間隔地由第二桿件331朝延伸線Ll方向(即 管體31的第二側(cè)314方向)凸伸,且A鍵333與降B鍵334分別形成于二 第二鍵臂332前端并間隔位于管體31上方。第二桿件331左側(cè)端借由一螺接件35樞接于左側(cè)第二凸柱317,螺接件 35具有一螺接部351及一位于螺接部351右側(cè)的桿體352,在組裝時,螺接 件35是穿設于左側(cè)第二凸柱317的穿孔319,并借由螺接部351螺接于第 二凸柱317,桿體352則穿設于第二桿件331的左側(cè)端內(nèi),而第二桿件331 右側(cè)端凸伸入右側(cè)第二凸柱317并頂?shù)钟谟覀?cè)第二凸柱317內(nèi)。由于第一桿件321中心線L2(如圖7所示)的延伸,間隔第二桿件331 中心線L3的延伸一段距離,即第一桿件321與第二桿件331不在同一軸心 線上,借此,軸件34在設計上即不需如背景技術中有延伸部154 (如圖3所 示)的設計,且第一桿件321與第二桿件331是分別以軸件34樞接于第一凸 柱316以及螺接件35樞接于第二凸柱317,因此第一桿件321、第一凸柱 316及軸件34之間或者是第二桿件331、第二凸柱317及螺接件35之間的 尺寸設計及相對位置關系在精準度上的要求可以降低,能夠減少前述構件 組裝時所產(chǎn)生的累積公差而導致不易組裝的問題,因此制造上較為容易。請參閱圖6、圖8、圖9及圖10所示,圖9是本實用新型長笛較佳 實施例的一側(cè)視圖,說明第一高音C鍵未被按壓,且第二高音C鍵與音孔 間呈開啟的狀態(tài)。圖l O是本實用新型長笛較佳實施例的一側(cè)視圖,說明 第一高音C鍵被按壓,且第二高音C鍵蓋覆住音孔。依照長笛3吹奏的指 法,吹奏者4的左手食指41的指根抵于管體31底面且相反于第一音鍵單元 32的第一桿件321 —側(cè)G妄近于整支長笛3的重心處),以支撐長笛3的重 量,且左手各指用以操控位于管體31中段處的音鍵,而右手則放在管體31 較鄰近于尾端312處,除右手拇指用以支撐及平衡長笛3外,其余各指則 用以操控位于管體31鄰近尾端312處的音鍵。吹奏者4 一般都是以左手食 指41操控第一高音C鍵323,其操控的動作是以左手食指41的第二指節(jié)為 軸心使第一指節(jié)(即指頭)作圓弧狀的擺動,左手食指41的指頭即可以箭頭 I所示的方向按壓第一高音C鍵323,或是以箭頭II所示的方向釋放第一 高音C鍵323。由于第一高音C鍵323及第二高音C鍵324分別借由第一鍵 臂322連接至第一桿件321,因此當?shù)谝桓咭鬋鍵323被按壓時,會以軸件34為軸心向下作圓弧狀的擺動,同時能連動第二高音C鍵324作動,使第 二高音C鍵324能隨著第一高音C鍵323向下擺動后蓋覆住管體31上的音 孔320。另外,當?shù)谝桓咭鬋鍵323被釋放后,借由擋臂325抵接于管體 31的第一側(cè)313,能同時限制第一高音C鍵323與第二高音C鍵324向上 擺動的弧度。在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一桿件321與音孔320的延伸線Ll (如圖7所示) 之間的垂直距離Dl (如圖7所示)小于第二桿件331與延伸線L1間的垂直距 離D2 (如圖7所示),也就是說,第一桿件321未與第二桿件331在同一軸心 線上,且第一桿件321比背景技術的桿件141(如圖2所示)更靠近于音孔 320所定義出的延伸線Ll,因此在左手食指41的指頭與第一高音C鍵323 的接觸位置不變的情況下,第一鍵臂322的設計長度可比背景技術的鍵臂 142 (如圖2所示)更為縮短,同時其機械強度也能因此增加。由于第一鍵臂 322愈短時,第一高音C鍵323能向上擺動的弧度愈小,因此,左手食指41的 第一指節(jié)只需抬高一較短的高度即可按壓到第一高音C鍵323,且左手食指 41第 一指節(jié)只需擺動較小的弧度即能驅(qū)使第 一 高音C鍵32 3向下擺動,并使 第二高音C鍵324蓋覆住音孔320,借此,吹奏者4在操控的過程中,因左 手食指41的第一指節(jié)所需運動的距離較小,能夠迅速且靈敏地按壓或釋放 第一高音C鍵323,以使第二高音C鍵324控制音孔320的關閉或開啟。歸納上述,本實施例的長笛3,借由第一桿件321與第二桿件331分別 樞接于二第一凸柱316之間及二第二凸柱317之間,且第一桿件321中心 線L2的延伸間隔第二桿件331中心線L3的延伸一段距離,此種設計方式 使前述構件在尺寸設計及相對位置關系的精準度要求可以降低,制造上較 為容易。此外,借由第一桿件321與音孔320的延伸線L1之間的垂直距離 Dl小于第二桿件331與延伸線Ll之間的垂直距離D2,在左手食指41的指 頭與第一高音C鍵323的接觸位置不變的情況下,第一鍵臂322的設計長 度可更為縮短,同時其機械強度也能因此增加,借此可以減少第 一高音C鍵 323擺動的弧度,使得吹奏者4能迅速且靈敏地操控第一高音C鍵323,確 實能達到本實用新型所訴求的目的及功效,非常適于實用。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 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 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 術方案范圍內(nèi),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nèi)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 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nèi)容,依據(jù)本實 用新型的技術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 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1、一種長笛,包含一管體、一第一音鍵單元及一第二音鍵單元,該管體包括一頭端、一尾端,及至少一設置于該頭端與該尾端間的音孔,該第一音鍵單元設置于該管體上且鄰近于該頭端并用以控制該音孔的啟閉,該第一音鍵單元包括一樞接于該管體上的第一桿件,該第一桿件的延伸方向與該管體的軸向相同并與該管體相間隔,該第二音鍵單元設置于該管體上且鄰近于該尾端,該第二音鍵單元包括一樞接于該管體上的第二桿件,該第二桿件的延伸方向與該管體的軸向相同并與該管體相間隔,其特征在于該音孔,其定義有一通過中心且延伸方向與該管體的軸向相同的延伸線,該第一桿件與該延伸線之間的垂直距離小于該第二桿件與該延伸線之間的垂直距離。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長笛,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管體還包括二間 隔凸設于外表面的第一凸柱,該第一桿件樞接于該二第一凸柱之間。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長笛,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管體還包括二間 隔凸設于外表面的第二凸柱,該第二桿件樞接于該二第二凸柱之間。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長笛,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音鍵單元為 一高音C鍵單元,其包括二間隔由該第一桿件朝該延伸線方向凸伸的第一 鍵臂,及分別形成于該二第一鍵臂一端且間隔位于該管體上方的一第一高 音C鍵與一第二高音C鍵,該第二高音C鍵用以控制該音孔的啟閉。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長笛,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音鍵單元包 括二間隔由該第二桿件朝該延伸線方向凸伸的第二鍵臂,及分別形成于該 二第二鍵臂一端且間隔位于該管體上方的一A鍵與一降B鍵。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長笛,包含一管體、一第一音鍵單元以及一第二音鍵單元;該管體,包括一頭端、一尾端,及至少一設置于頭端與尾端間的音孔;該第一音鍵單元,設置于管體上且鄰近于頭端并用以控制音孔的啟閉,第一音鍵單元包括一樞接于管體上的第一桿件,第一桿件的延伸方向與管體的軸向相同并與管體相間隔;該第二音鍵單元,設置于管體上且鄰近于尾端,第二音鍵單元包括一樞接于管體上的第二桿件,第二桿件的延伸方向與管體的軸向相同并與管體相間隔,音孔定義有一通過中心且延伸方向與管體的軸向相同的延伸線,第一桿件與延伸線間的垂直距離小于第二桿件與延伸線間的垂直距離。借此,本實用新型能提供吹奏者迅速且靈敏地操控第一音鍵單元。
文檔編號G10D7/02GK201122428SQ200720181448
公開日2008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1月12日
發(fā)明者李鶴凡 申請人:李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