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成像鏡頭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學組,該光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9,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并滿足下列條件:|f5|<|fn|,其中n=1、2、3及4;-0.45<f5/f<-0.2;0<(R9+R10)/(R9-R10)<0.5。
【專利說明】
光學成像鏡頭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設及光學鏡頭特別是指一種應用于電子產(chǎn)品上的小型化五片式光學成像 鏡頭。
【背景技術】
[0002] 高畫質的小型攝影鏡頭已是當前各種行動裝置的標準配備,又隨著半導體制成的 進步,使得電子感光組件上的畫素面積愈來越小,進而使得攝像鏡頭需要有更精細的解析 力,W便能呈現(xiàn)更細致的畫質。
[0003] 普通搭載于行動裝置,如手機,平板計算機,與可穿戴式的其他電子裝置等的3~ 4片式小型鏡頭,如US 7, 564, 635、US 7, 920, 340,并無法呈現(xiàn)更細致的畫質;而五片式的 小型鏡頭,或許能有較佳的畫質,然而在大光圈時,如US 8, 605, 368、US8, 649, 113、中國臺 灣申請?zhí)?〇2137030、102121155,往往易伴隨有制造組裝的感度問題,使量產(chǎn)不易,增加量 產(chǎn)的成本。又或者為降低組裝公差,不得已犧牲周邊的成像質量,使周邊的成像模糊或變 形。
[0004] 因此,需要一種具有高解析能力并具備低制造組裝公差的高畫質鏡頭。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尤指一種具高畫數(shù)、高解 析能力、低歪曲變形及低制造組裝公差感度的五片式光學成像鏡頭。
[0006]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所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學組,該 光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 光軸處為凸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 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 為非球面;一第=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物側 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 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五透 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 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皆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 該光圈設在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與一被攝物之間;
[0007] 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l,該第二透鏡的焦 距為f2,該第=透鏡的焦距為巧,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巧,該第五 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9,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并滿足下列條件:
[0008] I巧|<|fn|,其中 n = 1、2、3 及4 ;
[0009] -0. 45<f5/f<-0. 2 ;
[0010] 0< (R9+R10) / (R9-R10) <0. 5。
[0011] 當I巧|<|化I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透鏡、第四透鏡的 折射力均勻配置,可平衡鏡頭組的各項像差,使有較佳成像,并同時降低第一透鏡、第二透 鏡、第=透鏡、第四透鏡的組裝感度,進一步降低量產(chǎn)成本。
[0012] 當巧/f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控制第五鏡片的折射力在適當范圍,降低該鏡片的組 裝感度,又能同時維持足夠長的后焦距W置放紅外線濾除濾光組件及提供電子感光組件組 裝所需的空間。
[001引當做+RlO)/做-RlO)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控制第五透鏡的外型,使得在配置非 球面的面形時,易于控制在第五透鏡各表面上因內(nèi)反射所產(chǎn)生的鬼影現(xiàn)像。
[0014] 較佳地,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l,并滿足下列條 件:
[0015] 0. 7<fl/f<0.81。藉此,讓第一透鏡折射力維持在適當范圍,并使該光學成像鏡頭 的最大視場角(FOV)維持在適當角度,同時降低第一透鏡的組裝感度。
[0016] 較佳地,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并滿足下列條 件:-1. 5鐘2處<-1。藉此,使第二透鏡折射力維持在適當范圍,并同時降低第二透鏡的組裝 感度。
[0017] 較佳地,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 為R4,并滿足下列條件:0. 5< ^3-R4) /巧3+R4) <0. 85。藉此,有效降低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球 差與像散。
[0018] 較佳地,該光圈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的物側 表面到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D,并滿足下列條件:0. 89<SD/TD<1. 05。 藉此,適當配置光圈位置,可使進入電子感光組件的主光線符合電子感光組件,減少色偏移 現(xiàn)象,并使像面周邊有較佳的相對照度,減少暗角產(chǎn)生。
[0019] 較佳地,該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3, 并滿足下列條件:2<CT3/CT2<3. 5。藉此,有效控制第二透鏡與第S透鏡的成型厚度,使射出 成型較容易。
[0020] 較佳地,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透鏡的焦距為巧,并滿足下列條 件:4. 5
[0021] <巧處<12。藉此,使第S透鏡折射力維持在適當范圍,并同時降低第S透鏡的組裝 感度。
[0022] 較佳地,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并滿足下列條 件:0. 25<f4/f<0. 6。藉此,使第四透鏡折射力維持在適當范圍,并適度分散第五透鏡的折射 力,W降低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組裝感度。
[0023] 較佳地,該第二透鏡與第=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透鏡與第四透 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并滿足下列條件:0.6<T23/T34^ 1。藉此,有效降低本發(fā)明 光學成像鏡頭的總長度。
[0024] 較佳地,該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I,該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2,該第=透鏡 的色散系數(shù)為V3,該第四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4,該第五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5,并滿足下列 條件:-40<V2-Vn<-25,其中n = 1、3、4及5。藉此,有效降低本發(fā)明光學成像鏡頭的色差。 [00巧]另外,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還提供的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 學組,該光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 為凸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 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 面;一第=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物側表面及 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 凸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 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 且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皆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該光圈設在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與一 被攝物之間。
[00%] 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l,該第二透鏡的焦 距為f2,該第=透鏡的焦距為巧,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巧,該第二 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并滿足下列條件:
[0027] I巧|<|f4|<|fn|,其中 n = 1、2及3 ;
[0028] 0. 5< 巧3-尺4) / 巧3+R4) <0. 85。
[0029] 當I巧|<|f4|<|化I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S透鏡、第四透 鏡的折射力均勻配置,可平衡鏡頭組的各項像差,使有較佳成像,并同時降低第一透鏡、第 二透鏡、第=透鏡、第四透鏡的組裝感度,進一步降低量產(chǎn)成本。
[0030] 當巧3-R4)/巧3+R4)滿足上述條件時,有效降低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與像散。
[0031] 較佳地,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l,并滿足下列條 件:
[0032] 0. 7<fl/f<0.81。藉此,讓第一透鏡折射力維持在適當范圍,并使該光學成像鏡頭 的最大視場角(FOV)維持在適當角度,同時降低第一透鏡的組裝感度。
[0033] 較佳地,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巧,并滿足下列條 件:-0. 45<K/f<-0. 2。藉此,可控制第五鏡片的折射力在適當范圍,降低該鏡片的組裝感 度,又能同時維持足夠長的后焦距W置放紅外線濾除濾光組件及提供電子感光組件組裝所 需的空間。
[0034] 較佳地,該光圈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的物側 表面到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D,并滿足下列條件:0. 89<SD/TD<1. 05。 藉此,適當配置光圈位置,可使進入電子感光組件的主光線符合電子感光組件,減少色偏移 現(xiàn)象,并使像面周邊有較佳的相對照度,減少暗角產(chǎn)生。
[0035] 較佳地,該第=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3,該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 并滿足下列條件:KCT4/CT3<1. 4。藉此,使第S透鏡與第四透鏡有適當?shù)暮穸?,使射出成?較容易。
[0036] 較佳地,其中該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I,該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2,該第= 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3,該第四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4,該第五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5,并滿足 下列條件:-40<V2-Vn<-25,其中n= 1、3、4及5。藉此,有效降低本發(fā)明光學成像鏡頭的色 差。
[0037] 較佳地,該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9,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 為R10,并滿足下列條件:〇< (R9+R10) / (R9-R10) <0. 5。藉此,可控制第五透鏡的外型,使得 在配置非球面的面形時,易于控制在第五透鏡各表面上因內(nèi)反射所產(chǎn)生的鬼影現(xiàn)像。
[00測較佳地,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并滿足下列條 件:0. 25<f4/f<0. 6。藉此,使第四透鏡折射力維持在適當范圍,并適度分散第五透鏡的折射 力,W降低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的組裝感度。
[0039] 較佳地,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最大視場角為F0V,并滿除下列條件:72<F0V<84。藉 此,使該光學成像鏡頭可具有適當?shù)妮^大視場角。
【附圖說明】
[0040] 圖IA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41] 圖I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0042] 圖2A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43] 圖2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0044] 圖3A是本發(fā)明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W45] 圖3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0046] 圖4A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47] 圖4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0048] 圖5A是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W例圖5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0050] 圖6A是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51] 圖6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0052] 圖7A是本發(fā)明第屯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53] 圖7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屯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0054] 圖8A是本發(fā)明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55] 圖8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
[0056] 附圖標記說明
[0057]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光圈
[0058]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 :第一透鏡
[0059]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 :物側表面
[0060]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 :像側表面
[0061]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 :第二透鏡
[0062]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 :物側表面
[0063]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 :像側表面
[0064]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第S透鏡 陽0 化]131、231、331、431、531、631、731、831 :物側表面
[0066]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 :像側表面
[0067]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 :第四透鏡
[0068]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 :物側表面
[0069]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 :像側表面
[0070]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 :第五透鏡
[0071]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 :物側表面
[0072]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 :像側表面
[0073]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 :紅外線濾除濾光組件
[0074]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 :成像面 陽0巧]190、290、390、490、590、690、790、890 :光軸 陽076] f :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
[0077] 化O :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圈值
[0078] HFOV:光學成像鏡頭中最大視場角的一半 [00巧]FOV :光學成像鏡頭中最大視場角
[0080] fl :第一透鏡的焦距
[0081]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0082] f3 :第S透鏡的焦距 陽08引 f4 :第四透鏡的焦距
[0084] 巧:第五透鏡的焦距 陽0化]R3 :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
[0086] R4 :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
[0087] R9 :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
[0088] RlO :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 陽089] V2 :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
[0090] CT2 :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
[0091] CT3 :第S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
[0092] CT4 :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
[0093] TD :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
[0094] SD :光圈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 [00巧]T23 :第二透鏡與第S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0096] T34 :第S透鏡與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0097] <第一實施例〉
[0098] 請參照圖IA及圖1B,其中圖I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 意圖,圖I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 IA可知,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100和一光學組,該光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 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紅外線濾除濾光組 件170、W及成像面180,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該光圈100設置 在該第一透鏡110的像側表面112與被攝物之間。
[0099] 該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111近光軸1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112近光軸1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111及像側表面112皆為非球面。 陽100] 該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121近光軸1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122近光軸1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121及像側表面122皆為非球面。 陽101] 該第=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131近光軸1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132近光軸1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131及像側表面132皆為非球面。 陽102] 該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141近光軸1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142近光軸190處為凸面,且該物側表面141及像側表面142皆為非球面。 陽103] 該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151近光軸1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152近光軸1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151及像側表面152皆為非球面, 且該物側表面151及該像側表面152皆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
[0104]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組件1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于該第五透鏡150及成像面180 間且不影響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 陽1化]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陽 106]
[0107] 其中Z為沿光軸190方向在高度為h的位置W表面頂點作參考的位置值;C是透 鏡表面靠近光軸190的曲率,并為曲率半徑(R)的倒數(shù)(C = 1/時,R為透鏡表面靠近光軸 190的曲率半徑,h是透鏡表面距離光軸190的垂直距離,k為圓錐系數(shù)(conic constant), 而A4, A6, A8, AlO, A12, A14分別是四、六、八、十、十二、及十四階的非球面系數(shù)。
[010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為f,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圈值 (f-number)為化0,光學成像鏡頭中最大視場角的一半為HF0V,其數(shù)值如下:f = 3. 66(毫 米);化〇 = 2. 1 ; W及 HFOV = 38. 2 (度)。
[010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n,該第二透鏡120的焦 距為f2,該第=透鏡130的焦距為巧,該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150的焦 距為巧,并滿足下列條件:|巧|<|化|,其中n = 1、2、3及4 ;|巧|<|f4|<|fn|,其中n = 1、2 及3。
[011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五透鏡150 的焦距為巧,并滿足下列條件:巧/f = -0. 36。 陽111]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第五透鏡150的物側表面151曲率半徑為R9, 該第五透鏡150的像側表面152曲率半徑為R10,并滿足下列條件:(R9+R10)/(R9-R10)= 0. 16。
[0112]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110 的焦距為fl,并滿足下列條件:fl/f = 0. 77。
[0113]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120 的焦距為f2,并滿足下列條件:f2/f = -1. 34。
[0114]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第二透鏡120的物側表面121曲率半徑為R3,該 第二透鏡120的像側表面122曲率半徑為R4,并滿足下列條件:巧3-R4) /巧3+R4) = 0. 62。
[0115]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光圈100到第五透鏡150的像側表面152于光 軸190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到該第五透鏡150的像側表面152 于光軸190上的距離為TD,并滿足下列條件:SD/TD = 0. 92。
[0116]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第二透鏡120于光軸190上的厚度為CT2,該第 S透鏡130于光軸190上的厚度為CT3,并滿足下列條件:CT3/CT2 = 2. 62。
[0117]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透鏡130 的焦距為巧,并滿足下列條件:f3/f = 7. 00。
[011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四透鏡140 的焦距為f4,并滿足下列條件:f4/f = 0. 42。 陽11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第二透鏡120與第=透鏡130于光軸190上的 間隔距離為T23,該第=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于光軸190上的間隔距離為T34,并滿足 下列條件:T23/T34 = 0. 77。
[012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最大視場角為F0V,并滿除下列 條件:FOV = 76. 42。 陽121]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第=透鏡130于光軸190上的厚度為CT3,該第 四透鏡140于光軸190上的厚度為CT4,并滿足下列條件:CT4/CT3 = 1. 11。
[0122]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中,該第一透鏡110的色散系數(shù)為VI,該第二透鏡120 的色散系數(shù)為V2,該第S透鏡130的色散系數(shù)為V3,該第四透鏡140的色散系數(shù)為V4,該第 五透鏡150的色散系數(shù)為V5,并滿足下列條件:V2-化=-33. 90,其中n = 1、3、4及5。 陽123]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及表2。 陽 124]
陽1巧]
[0127] 表1為圖IA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shù)據(jù),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 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2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shù)據(jù),其中,k表 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系數(shù),A4-A14則表示各表面第4-14階非球面系數(shù)。此外,W下 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shù)據(jù)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 的表1、及表2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寶述。 陽12引 < 第二實施例〉
[0129] 請參照圖2A及圖2B,其中圖2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 意圖,圖2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 2A可知,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200和一光學組,該光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 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紅外線濾除濾光組 件270、W及成像面280,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該光圈200設置 在該第一透鏡210的像側表面212與被攝物之間。
[0130] 該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211近光軸2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212近光軸290處為凸面,且該物側表面211及像側表面212皆為非球面。 陽131] 該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221近光軸2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222近光軸2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221及像側表面222皆為非球面。 陽132] 該第=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231近光軸2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232近光軸2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231及像側表面232皆為非球面。 陽133] 該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241近光軸2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242近光軸290處為凸面,且該物側表面241及像側表面242皆為非球面。
[0134] 該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251近光軸2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252近光軸2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251及像側表面252皆為非球面, 且該物側表面251及該像側表面252皆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
[0135]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組件2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于該第五透鏡250及成像面280 間且不影響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 陽136]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3、W及表4。
[0137]
陽 139]
[0140]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shù)的 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 W寶述。 陽141] 配合表3、W及表4可推算出下列數(shù)據(jù): 陽 142]
陽143] <第^實施例〉
[0144] 請參照圖3A及圖3B,其中圖3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S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 意圖,圖3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 3A可知,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300和一光學組,該光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 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紅外線濾除濾光組 件370、W及成像面380,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該光圈300設置 在該第一透鏡310的像側表面312與被攝物之間。
[0145] 該第一透鏡3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311近光軸3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312近光軸3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311及像側表面312皆為非球面。 陽146] 該第二透鏡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321近光軸3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322近光軸3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321及像側表面322皆為非球面。 陽147] 該第=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331近光軸3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332近光軸3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331及像側表面332皆為非球面。
[0148] 該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341近光軸3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342近光軸390處為凸面,且該物側表面341及像側表面342皆為非球面。
[0149] 該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351近光軸3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352近光軸3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351及像側表面352皆為非球面, 且該物側表面351與該像側表面352皆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
[0150]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組件3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于該第五透鏡350及成像面380 間且不影響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 陽151]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5、W及表6。 陽K2]
陽 154]
陽155] 第=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shù)的 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 W寶述。
[0156] 配合表5、W及表6可推算出下列數(shù)據(jù): 陽 157]
陽159] <第四實施例〉
[0160] 請參照圖4A及圖4B,其中圖4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 意圖,圖4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 4A可知,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400和一光學組,該光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 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紅外線濾除濾光組 件470、W及成像面480,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該光圈400設置 在該第一透鏡410的像側表面412與被攝物之間。 陽161] 該第一透鏡4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411近光軸4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412近光軸4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411及像側表面412皆為非球面。 陽162] 該第二透鏡4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421近光軸4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422近光軸4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421及像側表面422皆為非球面。 陽163] 該第=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431近光軸4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432近光軸4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431及像側表面432皆為非球面。 [0164] 該第四透鏡4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441近光軸4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442近光軸490處為凸面,且該物側表面441及像側表面442皆為非球面。 [01化]該第五透鏡4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451近光軸4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452近光軸4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451及像側表面452皆為非球面, 且該物側表面451與該像側表面452皆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
[0166]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組件4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于該第五透鏡450及成像面480 間且不影響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 陽167]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7、W及表8。
[0168]
陽 170]
陽171]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shù)的 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 W寶述。 陽172] 配合表7、W及表8可推算出下列數(shù)據(jù): 「01731
陽174] <第五實施例〉
[01巧]請參照圖5A及圖5B,其中圖5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 意圖,圖5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 5A可知,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500和一光學組,該光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 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紅外線濾除濾光組 件570、W及成像面580,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該光圈500設置 在該第一透鏡510的像側表面512與被攝物之間。 陽176] 該第一透鏡5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511近光軸5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512近光軸5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511及像側表面512皆為非球面。 陽177] 該第二透鏡5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521近光軸5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522近光軸5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521及像側表面522皆為非球面。
[0178] 該第=透鏡5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531近光軸5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532近光軸5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531及像側表面532皆為非球面。
[0179] 該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541近光軸5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542近光軸590處為凸面,且該物側表面541及像側表面542皆為非球面。 陽180] 該第五透鏡5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551近光軸5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552近光軸5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551及像側表面552皆為非球面, 且該物側表面551與該像側表面552皆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 陽181]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組件5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于該第五透鏡550及成像面580 間且不影響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 陽182]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9、W及表10。
[0184]
陽185]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shù)的 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 W寶述。
[0186] 配合表9、W及表10可推算出下列數(shù)據(jù): 「01871 LU-IBBJ 、巧八乂施1巧少
[0189] 請參照圖6A及圖6B,其中圖6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 意圖,圖6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 6A可知,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600和一光學組,該光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 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紅外線濾除濾光組 件670、W及成像面680,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該光圈600設置 在該第一透鏡610的像側表面612與被攝物之間。 陽190] 該第一透鏡6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611近光軸6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612近光軸6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611及像側表面612皆為非球面。 陽191] 該第二透鏡6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621近光軸6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622近光軸6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621及像側表面622皆為非球面。 陽192] 該第=透鏡6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631近光軸6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632近光軸6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631及像側表面632皆為非球面。 陽193] 該第四透鏡6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641近光軸6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642近光軸690處為凸面,且該物側表面641及像側表面642皆為非球面。 [0194] 該第五透鏡6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651近光軸6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652近光軸6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651及像側表面652皆為非球面, 且該物側表面651與該像側表面652皆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
[01巧]該紅外線濾除濾光組件6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于該第五透鏡650及成像面680 間且不影響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 陽196]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1、W及表12。 陽 197]
陽19引
陽200]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shù)的 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 W寶述。 陽201] 配合表11、W及表12可推算出下列數(shù)據(jù): 陽202]
陽2〇引 < 第屯實施例〉 陽204] 請參照圖7A及圖7B,其中圖7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屯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 意圖,圖7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屯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 7A可知,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700和一光學組,該光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 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紅外線濾除濾光組 件770、W及成像面780,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該光圈700設置 在該第一透鏡710的像側表面712與被攝物之間。 陽205] 該第一透鏡7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711近光軸7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712近光軸7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711及像側表面712皆為非球面。 陽206] 該第二透鏡7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721近光軸7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722近光軸7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721及像側表面722皆為非球面。 陽207] 該第=透鏡7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731近光軸7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732近光軸7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731及像側表面732皆為非球面。 陽20引該第四透鏡7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741近光軸7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742近光軸790處為凸面,且該物側表面741及像側表面742皆為非球面。 陽209] 該第五透鏡7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751近光軸7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752近光軸7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751及像側表面752皆為非球面, 且該物側表面751與該像側表面752皆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
[0210]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組件7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于該第五透鏡750及成像面780 間且不影響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 陽211]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3、W及表14。 陽 212]
陽21引
[
[0215] 第屯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shù)的 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 W寶述。
[0216] 配合表13、W及表14可推算出下列數(shù)據(jù): 陽 217]
陽2化] < 第八實施例〉
[0219] 請參照圖8A及圖8B,其中圖8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 意圖,圖8B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 8A可知,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800和一光學組,該光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 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透鏡830、第四透鏡840、第五透鏡850、紅外線濾除濾光組 件870、W及成像面880,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五片。該光圈800設置 在該第一透鏡810的像側表面812與被攝物之間。
[0220] 該第一透鏡8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811近光軸8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812近光軸8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811及像側表面812皆為非球面。 陽221] 該第二透鏡8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821近光軸8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822近光軸8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821及像側表面822皆為非球面。 陽222] 該第=透鏡8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831近光軸890處為凸 面,其像側表面832近光軸890處為凸面,且該物側表面831及像側表面832皆為非球面。 陽223] 該第四透鏡8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841近光軸8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842近光軸890處為凸面,且該物側表面841及像側表面842皆為非球面。 [0224] 該第五透鏡8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851近光軸890處為凹 面,其像側表面852近光軸890處為凹面,且該物側表面851及像側表面852皆為非球面, 且該物側表面851與該像側表面852皆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 陽225] 該紅外線濾除濾光組件8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于該第五透鏡850及成像面880 間且不影響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焦距。 陽226]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5、W及表16。 陽227]
陽229]
[0230] 第八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shù)的 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 W寶述。 陽231] 配合表15、W及表16可推算出下列數(shù)據(jù):
[02321
陽233] 本發(fā)明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料或玻璃,當透鏡材質為塑料,可 W有效降低生產(chǎn)成本,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W增加光學成像鏡頭屈折力配置的自 由度。此外,光學成像鏡頭中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為非球面,非球面可W容易制作 成球面W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量,用W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shù)目,因此 可W有效降低本發(fā)明光學成像鏡頭的總長度。
[0234]本發(fā)明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中,就W具有屈折力的透鏡而言,若透鏡表面系為凸 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于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系為凹面且 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于近光軸處為凹面。
[0235] 本發(fā)明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更可視需求應用于移動對焦的光學系統(tǒng)中,并兼具優(yōu) 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質量的特色,可多方面應用于3D (=維)影像揃取、數(shù)字相機、行動 裝置、數(shù)字繪圖板或車用攝影等電子影像系統(tǒng)中。 陽236] 綜上所述,上述各實施例及圖式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W之限定 本發(fā)明實施之范圍,即大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 專利涵蓋的范圍內(nèi)。
【主權項】
1.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學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組由物側至 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物側表面 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 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 近光軸處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 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物側表面 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 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 近光軸處為凸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 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 近光軸處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皆設置有至 少一個反曲點; 該光圈設在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與一被攝物之間; 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 ,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 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五透鏡 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9,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并滿足下列條件: f5|〈|fn|,其中 η = 1、2、3及 4 ; -0.45<f5/f<-0. 2 ; 0<(R9+R10)/(R9-R10)<0. 5〇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 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 ,并滿足下列條件: 0·7〈fl/f〈0. 81〇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 f,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并滿足下列條件: -1.5〈f2/f〈-l〇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 徑為R3,該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并滿足下列條件: 0· 5〈(R3-R4) AR3+R4)〈0· 85。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 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到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 TD,并滿足下列條件: 0.89〈SD/TD〈1. 05。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 CT2,該第三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3,并滿足下列條件: 2<CT3/CT2<3. 5〇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 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并滿足下列條件: 4.5<f3/f<12〇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 f,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并滿足下列條件: 0.25<f4/f<0. 6〇9.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于光軸 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并滿足下列條 件: 0·6〈T23/T34 芻 1。10.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I, 該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2,該第三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3,該第四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4, 該第五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5,并滿足下列條件: -40〈V2-Vn〈-25,其中 η = 1、3、4 及 5。11.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學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組由物側至 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 非球面; 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 近光軸處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 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物側表面 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 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物側表面 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 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料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 近光軸處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皆設置有至 少一個反曲點; 該光圈設在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與一被攝物之間; 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 ,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 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二透鏡 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并滿足下列條件: 朽|〈|付|〈|包|,其中11=1、2及3 ; 0· 5〈(R3-R4) AR3+R4)〈0· 85。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 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 ,并滿足下列條件: 0·7〈fl/f〈0. 81〇13.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 為f,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并滿足下列條件: -0·45〈f5/f〈-0. 2〇14.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 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到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 為TD,并滿足下列條件: 0.89〈SD/TD〈1. 05。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 為CT3,該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并滿足下列條件: 1<CT4/CT3<1. 4〇16. 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I, 該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2,該第三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3,該第四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4, 該第五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5,并滿足下列條件: -40〈V2-Vn〈-25,其中 η = 1、3、4 及 5。17.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9, 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10,并滿足下列條件: 0<(R9+R10)/(R9-R10)<0. 5〇18.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焦距 為f,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并滿足下列條件: 0.25<f4/f<0. 6〇19. 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成像鏡頭的最大視場 角為FOV,并滿除下列條件: 72<F<3V<84。
【文檔編號】G02B13/06GK105988196SQ201510060579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5年2月5日
【發(fā)明人】鐘鳳招, 劉焜地
【申請人】光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