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液晶顯示器制造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背光源。
背景技術:
隨著發(fā)光二極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led因其具有使用壽命長、耗電少、體積小和運用靈活等特點,已經被廣泛應用到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源中作為燈組件,為背光源提供光線。
現(xiàn)有使用led作為燈組件均是依賴led本身的透明材料配合發(fā)光,led的光效率損失比較大,根據實驗表明大概僅有86%左右的光線進入到導光板內照明液晶面板,光線利用率低;若要提高背光源的亮度,現(xiàn)有解決方法是增加led的數(shù)量,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背光源的亮度,但是卻增加了背光源的功耗,使背光源發(fā)熱嚴重,溫度過高雖然不會影響led本身的運行,但是工作環(huán)境的溫度會引起電流的變化,白色led背光源是由三色(rgb)led顏色混合而成,電流的細小變化會導致三種顏色混合成分變化,從而引起色坐標的漂移,另外,背光源的其它組成部分如導光板、封裝樹脂等受熱老化會影響背光源的整體性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背光源,可以快速將led產生的熱量釋放掉,穩(wěn)定電流變化,從而減小背光源中色坐標的漂移。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一種背光源,包括驅動電路板,所述驅動電路板的底端設置有散熱體,所述散熱體包括散熱塊、散熱體側邊、容置槽、波浪形散熱面和散熱條,所述散熱塊的邊緣朝上延伸形成散熱體側邊,所述散熱體側邊的一側設置有容置槽,所述驅動電路板位于該容置槽內,所述散熱體側邊的頂端設置有散熱條,所述散熱塊的底端設置有波浪形散熱面,所述驅動電路板的頂端設置有導體,在所述導體的頂面沿著水平方向間隔排列有數(shù)個led,所述led的頂端設置有燈罩。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散熱塊與散熱體側邊為一體式結構。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波浪形散熱面位于散熱塊底面的中央。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驅動電路板通過膠接與散熱塊固定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fā)明通過在驅動電路板的一側設置有散熱體,可以快速的將驅動電路板和led產生的熱量向空氣中釋放,從而不會使驅動電路板上溫度升高而導致電流大小變化,使電流盡量保持穩(wěn)定,減小背光源中色坐標的漂移。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fā)明的側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俯視圖;
圖中:1、驅動電路板;2、導體;3、燈罩;4、led;5、散熱體;51、散熱塊;52、散熱體側邊;53、容置槽;54、波浪形散熱面;55、散熱條。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yōu)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背光源,包括驅動電路板1,驅動電路板1的底端設置有散熱體5,散熱體5包括散熱塊51、散熱體側邊52、容置槽53、波浪形散熱面54和散熱條55,散熱塊51的邊緣朝上延伸形成散熱體側邊52,散熱體側邊52的一側設置有容置槽53,驅動電路板1位于該容置槽53內,散熱體側邊52的頂端設置有散熱條55,散熱塊51的底端設置有波浪形散熱面54,驅動電路板1的頂端設置有導體2,在導體2的頂面沿著水平方向間隔排列有數(shù)個led4,led4的頂端設置有燈罩3。
進一步的,散熱塊51與散熱體側邊52為一體式結構,該工藝簡單,可有效控制成本,散熱塊51與散熱體側邊52形成一置容槽53,驅動電路板1位于置容槽53內,從而與傳統(tǒng)的將驅動電路板1設置在散熱體5表面相比,有效的增大了驅動電路板1和散熱體5之間的接觸面積,有利于驅動電路板1的散熱。
波浪形散熱面54的面積為散熱塊51底面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且位于散熱塊51底面的中央,波浪形散熱面54向散熱塊51內部凹陷,波浪形散熱面54的所有部分不突出散熱塊51的底面,這樣不會使波浪形散熱面54受到磨損,波浪形散熱面54是為了增大波浪形散熱面54與外界空氣相接觸的表面積,從而加快散熱體5與外界空氣熱交互的速率。
驅動電路板1通過膠接與散熱塊51固定連接,優(yōu)選的可以選擇硅膠,將驅動電路板1與與散熱塊51固定連接起來,硅膠無色透明,具有良好的散熱與導熱特性。
具體的,驅動電路板1的底端設置有散熱體5,散熱體5用于將驅動電路板1和led4產生的熱量向空氣中釋放,散熱體5包括散熱塊51,散熱塊51的邊緣朝上延伸形成散熱體側邊52,散熱塊51與散熱體側邊52形成一置容槽53,驅動電路板1容置于該容置槽53內,從而增大了驅動電路板1和散熱體5之間的接觸面積,散熱體側邊52的頂端設置有散熱條55,散熱條55為散熱部件,散熱塊51的底平面上設置有波浪形散熱面54,增大散熱體5與外界空氣相接觸的表面積,加快散熱體5與外界空氣熱交互的速率,驅動電路板1的頂端設置有導體2,led4產生的熱量通過導體2傳遞到散熱體5中,在導體2的頂面沿著水平方向間隔排列有數(shù)個led4,在導體2的頂端與led4相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燈罩3,led4位于燈罩3內部,燈罩3可以提高led4的亮度,從而降低led4的數(shù)量,降低功耗和成本。
本發(fā)明通過在驅動電路板1的一側設置有散熱體5,可以快速的將驅動電路板1和led4產生的熱量向空氣中釋放,從而不會使驅動電路板1上溫度升高而導致電流大小變化,使電流盡量保持穩(wěn)定,減小背光源中色坐標的漂移。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