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應用于紅外陣列拼接的非制冷紅外鏡頭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應用于紅外陣列拼接的非制冷紅外鏡頭。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一鏡壓圈、二鏡壓圈、移動鏡筒、后鏡筒、三鏡壓圈、密封殼、后蓋和主鏡筒;第一透鏡通過一鏡壓圈安裝在主鏡筒中,第二透鏡通過二鏡壓圈安裝在移動鏡筒中,第三透鏡通過三鏡壓圈安裝在后鏡筒中,所述的主鏡筒、移動鏡筒和后鏡筒固定在密封殼內,密封殼后部固定后蓋。
【專利說明】一種應用于紅外陣列拼接的非制冷紅外鏡頭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非制冷紅外鏡頭,特別是應用于紅外陣列拼接的非制冷紅外鏡頭。
【背景技術】
[0002]在紅外陣列拼接結構中,首先為滿足作用距離要求,必須保證較長焦距,其次非制冷紅外鏡頭還要求通光孔徑足夠大,這就會帶來整個非制冷紅外鏡頭比較笨重。在實際應用中,為完成2X2非制冷紅外拼接陣列,紅外鏡頭的長度,質量等限制都比較嚴格;而且鏡頭與安裝接口處必須有足夠的空間安裝調整架,以便于視場拼接時調整方位與俯仰角度;并且該鏡頭焦距能夠調節(jié),從而保證4個紅外拼接鏡頭的焦距誤差控制在±0.5mm以內。
[0003]在非制冷紅外成像領域,多數120_定焦鏡頭體積較大或沒有足夠的空間安裝調整架,從而導致無法應用于紅外陣列拼接設備中。
【發(fā)明內容】
[0004]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應用于紅外陣列拼接的非制冷紅外鏡頭,其光學特征:焦距f=120mm,F數0.8,其探測器采用640 X 512,像元大小為25 μ m的非制冷紅外探測器。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它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一鏡壓圈、二鏡壓圈、移動鏡筒、后鏡筒、三鏡壓圈、密封殼、后蓋和主鏡筒;第一透鏡通過一鏡壓圈安裝在主鏡筒中,第二透鏡通過二鏡壓圈安裝在移動鏡筒中,第三透鏡通過三鏡壓圈安裝在后鏡筒中,所述的主鏡筒、移動鏡筒和后鏡筒固定在密封殼內,密封殼后部固定后蓋。
[0006]本實用新型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在于通光孔徑大,成像清晰,重量輕,體積小,可進行焦距調整,底部安裝二維調整架,在紅外陣列拼接時可進行方位、俯仰微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光學圖;
[0009]圖2為本實用新型示意圖;
[0010]圖3為光學傳遞函數曲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第一透鏡1、第二透鏡2、第三透鏡3、一鏡壓圈5、二鏡壓圈6、移動鏡筒7、后鏡筒8、三鏡壓圈9、密封殼12、后蓋13和主鏡筒14 ;第一透鏡I通過一鏡壓圈5安裝在主鏡筒14中,第二透鏡2通過二鏡壓圈6安裝在移動鏡筒7中,第三透鏡3通過三鏡壓圈9安裝在后鏡筒8中,所述的主鏡筒14、移動鏡筒7和后鏡筒8固定在密封殼12內,密封殼12后部固定后蓋13。
[0012]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探測器轉接件10、非制冷紅外探測11、航插16和二維調整架15,探測器轉接件10和非制冷紅外探測11固定在密封殼12內,航插16固定在后蓋13外,二維調整架15固定在密封殼12的底部,便于完成紅外陣列視場拼接。
[0013]所述的第二透鏡2可前后移動各1mm,來實現調整焦距,保證鏡頭焦距在120mm±0.5mm 范圍內。
[0014]如圖1所示,光學特征:焦距f=120mm ;相對孔徑F=0.8 ;其探測器采用640X512,像元大小為25 μ m的非制冷紅外探測器。
[0015]上述透鏡滿足表一的條件。
【權利要求】
1.一種應用于紅外陣列拼接的非制冷紅外鏡頭,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透鏡(I)、第二透鏡(2)、第三透鏡(3)、一鏡壓圈(5)、二鏡壓圈(6)、移動鏡筒(7)、后鏡筒(8)、三鏡壓圈(9)、密封殼(12)、后蓋(13)和主鏡筒(14);第一透鏡(I)通過一鏡壓圈(5)安裝在主鏡筒(14)中,第二透鏡(2)通過二鏡壓圈(6)安裝在移動鏡筒(7)中,第三透鏡(3)通過三鏡壓圈(9)安裝在后鏡筒⑶中,所述的主鏡筒(14)、移動鏡筒(7)和后鏡筒⑶固定在密封殼(12)內,密封殼(12)后部固定后蓋(1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于紅外陣列拼接的非制冷紅外鏡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探測器轉接件(10)、非制冷紅外探測(11)、航插(16)和二維調整架(15),探測器轉接件(10)和非制冷紅外探測(11)固定在密封殼(12)內,航插(16)固定在后蓋(13)外,二維調整架(15)固定在密封殼(12)的底部,便于完成紅外陣列視場拼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于紅外陣列拼接的非制冷紅外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透鏡(2)可前后移動 各1_。
【文檔編號】G02B7/04GK203825280SQ201420115589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3月13日
【發(fā)明者】婁越, 馬萄, 趙翠玲, 李鑫, 趙欣, 韓瑋, 謝楊柳 申請人:中國船舶工業(yè)系統(tǒng)工程研究院, 河北漢光重工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