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成像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實施例涉及一種具有形成有用于傳送打印介質的傳送路徑的機身的成像設備,具體地講,涉及這樣一種成像設備,該成像設備具有被形成為使所述成像設備的機身的尺寸減小的傳送路徑。
背景技術:
成像設備被設計為在打印介質上形成圖像。成像設備的示例包括打印機、復印機、 傳真機以及組合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的功能的裝置。在電子照相成像設備中,在曝光裝置將光照射到其表面已被充電的光電導體以在光電導體的表面上形成靜電潛像之后,將顯影劑送進到該靜電潛像,使得該靜電潛像被顯影成可視圖像。然后,轉印裝置將可視顯影劑圖像從光電導體轉印到打印介質,并且定影單元將顯影劑定影到打印介質。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總體構思提供一種具有更加緊湊的外觀的成像設備。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另外的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進行部分闡述,部分將通過描述而顯而易見,或者可通過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實踐而了解。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多個方面和效用,一種成像設備包括機身,限定成像設備的外觀;打印介質儲存單元,用于儲存打印介質;拾取單元,用于拾取打印介質儲存單元的每張打印介質;一對傳送輥,彼此面對地布置在拾取單元的上方,用于傳送由拾取單元拾取的打印介質;轉印裝置,用于將顯影劑轉印到由所述一對傳送輥傳送的打印介質;第一傳送路徑,具有彎曲的路徑的形式,用于引導由拾取單元拾取的打印介質,以允許打印介質運動到拾取單元的上方的傳送輥;第二傳送路徑,具有沿與第一傳送路徑的彎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曲的另一路徑的另一形式,用于將已經經過傳送輥的打印介質引導到傳送輥的上方的轉印裝置。第一傳送路徑可將打印介質的運動方向從拾取打印介質的拾取方向變?yōu)榕c拾取方向相對的向上的方向,第二傳送路徑可將打印介質的運動方向從與拾取方向相對的向上的方向變?yōu)槭叭》较?。所述成像設備還可包括用于利用顯影劑來形成可視圖像的多個顯影單元,所述多個顯影單元中的每個包括設置有靜電潛像的光電導體,轉印裝置可包括中間轉印帶,光電導體的顯影劑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帶;一對輥,布置在中間轉印帶的相對兩內側,以使中間轉印帶旋轉;第一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光電導體,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一轉印輥與光電導體之間;第二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所述一對輥中的一個輥,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二轉印輥與該一個輥之間,第二傳送路徑可引導打印介質在中間轉印帶和第二轉印輥之間經過。中間轉印帶可朝著第二轉印輥向下傾斜地定位。中間轉印帶可被定位成相對于水平面傾斜45°以下的角度。
所述一對輥可包括驅動輥,在接收到來自驅動源的旋轉動力時旋轉;從動輥,在經中間轉印帶接收到來自驅動輥的旋轉動力時旋轉,從動輥可被布置成面對第二轉印輥。所述成像設備還可包括定影單元,設置在轉印裝置的上方并用于使轉印到打印介質的顯影劑定影;打印介質排放單元,用于將已經經過定影單元的打印介質排放到機身的外部,驅動輥可被定位成高于定影單元且低于打印介質排放單元。所述成像設備還可包括定影單元,設置在轉印裝置的上方并用于使轉印到打印介質的顯影劑定影;第三傳送路徑,用于將已經經過轉印裝置的打印介質引導到定影單元, 第三傳送路徑可彎曲,以將已經經過轉印裝置的打印介質的運動方向從拾取打印介質的拾取方向變?yōu)榕c拾取方向相對的向上的方向。所述成像設備還可包括第一引導構件,布置在所述一對傳送輥和轉印裝置之間, 用于限定第二傳送路徑;第二引導構件,布置在轉印裝置和定影單元之間,用于限定第三傳送路徑,第一引導構件的曲率半徑可大于第二引導構件的曲率半徑。拾取單元可包括拾取輥,用于拾取打印介質;前進輥,用于將由拾取輥拾取的打印介質傳送到第一傳送路徑;延遲輥,被布置成面對前進輥,在前進輥和延遲輥之間設置有第一壓印區(qū),設置在所述一對傳送輥之間的第二壓印區(qū)可在拾取打印介質的拾取方向上與第一壓印區(qū)隔開。所述成像設備還可包括用于利用顯影劑來形成可視圖像的多個顯影單元,所述多個顯影單元中的每個包括設置有靜電潛像的光電導體,轉印裝置可包括中間轉印帶;驅動輥和從動輥,布置在中間轉印帶的相對兩內側;第一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光電導體,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一轉印輥與光電導體之間;第二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驅動輥和從動輥中的一個輥,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二轉印輥與該一個輥之間,第二傳送路徑可引導打印介質在中間轉印帶和第二轉印輥之間經過。設置在中間轉印帶和第二轉印輥之間的第三壓印區(qū)可在與拾取打印介質的拾取方向相對的方向上與設置在所述一對傳送輥之間的第二壓印區(qū)隔開。所述成像設備還可包括多個顯影單元,用于利用顯影劑來形成可視圖像,所述多個顯影單元中的每個包括設置有靜電潛像的光電導體;定影單元,設置在轉印裝置的上方, 用于使轉印到打印介質的顯影劑定影,轉印裝置可包括中間轉印帶;驅動輥和從動輥,布置在中間轉印帶的相對兩內側;第一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光電導體,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一轉印輥與光電導體之間;第二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驅動輥和從動輥中的一個輥,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二轉印輥與該一個輥之間,定影單元可包括加熱輥,用于產生熱;加壓輥,用于對著加熱輥的外周表面對打印介質加壓,設置在所述一對傳送輥之間的第二壓印區(qū)與中間轉印帶和第二轉印輥之間的第三壓印區(qū)之間的豎直距離可比加熱輥和加壓輥之間的第四壓印區(qū)與第三壓印區(qū)之間的豎直距離大。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另一方面和效用,一種成像設備包括打印介質儲存單元, 打印介質儲存在打印介質儲存單元中;拾取單元,沿給定方向拾取打印介質儲存單元的每張打印介質;一對傳送輥,被布置成彼此面對,以傳送由拾取單元拾取的打印介質,拾取單元包括拾取輥,用于拾取打印介質;前進輥,用于將由拾取輥拾取的打印介質傳送到第一傳送路徑;延遲輥,被布置成面對前進輥,其中,第一壓印區(qū)設置在前進輥和延遲輥之間, 第二壓印區(qū)設置在所述一對傳送輥之間,以在拾取打印介質的拾取方向上與第一壓印區(qū)隔開。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另一方面和效用,一種成像設備包括多個顯影單元,所述多個顯影單元中的每個包括靜電潛像形成于其上的光電導體,用于利用顯影劑使靜電潛像顯影成可視圖像;轉印裝置,用于將形成在多個光電導體上的可視圖像轉印到打印介質; 定影單元,用于將已經被轉印到打印介質的顯影劑定影到打印介質;打印介質排放單元,設置在定影單元的上方,用于排放已經經過定影單元的打印介質,轉印裝置包括中間轉印帶,光電導體的顯影劑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帶;一對輥,布置在中間轉印帶的相對兩側的內側;第一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光電導體,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一轉印輥與光電導體之間;第二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所述一對輥中的一個輥,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二轉印輥與該一個輥之間,所述一對輥中的另一個輥被定位成高于定影單元且低于打印介質排放單元。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另一方面和效用,一種成像設備包括打印介質儲存單元, 用于儲存打印介質;拾取單元,用于拾取打印介質儲存單元的每張打印介質;轉印單元,在其壓印區(qū)將圖像轉印到從拾取單元傳送的打印介質;送進單元,相對于經過轉印單元的壓印區(qū)的直線形成有曲折線作為送進路徑,用于將拾取的打印介質送進到轉印單元。曲折線可包括第一路徑和第二路徑,第一路徑和第二路徑設置在所述直線的相對兩側。所述直線可連接拾取單元和壓印區(qū),曲折線可包括沿第一方向彎曲的第一彎曲線以及沿第二方向彎曲的第二彎曲線,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相對于所述直線彼此相對。送進單元可包括設置在轉印單元和拾取單元之間的第一組輥和第二組輥,第一組輥可具有第一壓印區(qū),第一壓印區(qū)的第一切線方向遠離轉印單元,第二組輥可具有第二壓印區(qū),第二壓印區(qū)的第二切線方向朝向轉印單元,第一切線方向和第二切線方向可被設置成相對于所述直線彼此相對。轉印單元可包括中間轉印帶,具有作為顯影劑圖像的圖像;輥,被設置成彼此相對;轉印輥,經由中間轉印帶面對所述輥中的一個輥,并與所述輥中的所述一個輥形成壓印區(qū)。所述成像設備還可包括被設置成使轉印在打印介質上的圖像定影的定影單元,定影單元可被設置得低于所述輥中的另一個輥且高于所述輥中的所述一個輥。所述輥可具有設置在一直線上的旋轉軸線,轉印輥的旋轉軸線可設置在與所述輥的旋轉軸線的所述直線不同的另一直線上。
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對實施例進行的描述,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這些和/或其他方面將會變得清楚和更加容易理解,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示意圖;圖2和圖3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一個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打印介質傳送路徑的放大視圖;圖4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另一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打印介質傳送路徑的放大視圖;圖5是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另一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示意圖6A、圖6B和圖6C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實施例的圖1的成像設備的轉印裝置的視圖;圖7A和圖7B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實施例的圖1的成像設備中的具有多個切線方向作為打印介質的行進方向的送進路徑的視圖;圖8A、圖8B和圖8C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實施例的圖1的成像設備中的相對于轉印單元的壓印線沿曲折線行進的送進路徑的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xiàn)在,將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實施例,其示例在附圖中示出,附圖中,相同的標號始終表示相同的元件。以下,在參照附圖的同時對實施例進行描述,以解釋本發(fā)明的總體構思。如圖1中所示,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實施例的成像設備包括機身10,限定成像設備的外觀;打印介質儲存單元20,用于儲存打印介質;多個顯影單元30C、30M、30Y和 30K,用于將顯影劑送進到形成在光電導體31的表面上的靜電潛像,以將靜電潛像顯影成可視圖像;曝光單元40,在每個顯影單元30C、30M、30Y或30K的光電導體31的已被充電的表面上形成靜電潛像;轉印裝置(或轉印單元)50,將形成在光電導體31上的可視圖像轉印到從打印介質儲存單元20傳送的打印介質;定影單元60,用于將已被轉印到打印介質的顯影劑定影到打印介質。機身10包括蓋板(deck) 10a,包含有完全形成的圖像(轉印圖像)的打印介質被排放并被裝載在蓋板IOa上;打印介質排放口 10b,包含有完全形成的圖像的打印介質通過打印介質排放口 IOb朝著蓋板IOa被排放。打印介質儲存單元20包括打印介質盒21,通過機身10的開口被插入到機身10 中,然后沿著機身10的方向被可運動地安裝在(可拆卸地附著到)機身10中,從而可拾取打印介質并可朝著轉印裝置50送進打印介質;碼放板22,放置在打印介質盒21中,以在碼放板22上支撐打印介質。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中的每個包括光電導體31,其表面已設置有通過曝光單元40而形成的靜電潛像,光電導體31用作包含有利用顯影劑而形成的可視圖像的圖像載體;顯影輥32,用于將顯影劑送進到光電導體31,以將光電導體31的靜電潛像顯影成可視圖像;充電輥33,用于給光電導體31的表面充電。在本實施例中,顯影單元30C、30M、 30Y和30K是沿左右方向并排布置的四個顯影單元,以使青色、品紅色、黃色和黑色顯影。曝光單元40將與圖像信息對應的光照射到分別設置在多個顯影單元30C、30M、 30Y和30K中的光電導體31,從而在各個光電導體31的表面上形成靜電潛像。轉印裝置50包括中間轉印帶51,形成在光電導體31上的可視顯影劑圖像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帶51 ;—對輥52和53,設置在中間轉印帶51的內側并布置在中間轉印帶51 的相對兩端,以支持中間轉印帶51的旋轉;第一轉印輥M,被布置成面對顯影單元30C、 30M、30Y和30K的光電導體31,中間轉印帶51置于第一轉印輥M與顯影單元30C、30M、30Y 和30K的光電導體31之間,第一轉印輥M用于將光電導體31的可視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51 ;第二轉印輥55,被布置成面對兩個輥52和53中的一個輥,中間轉印帶51置于第二轉印輥55與該一個輥之間,第二轉印輥55用于將中間轉印帶51的可視圖像轉印到打印介質。所述一對輥52和53可包括驅動輥52,在接收到來自諸如電機的驅動源(未示出)的旋轉動力時旋轉;從動輥53,在經中間轉印帶51接收到來自驅動輥52的旋轉動力時旋轉, 從動輥53被布置成面對第二轉印輥55。然而,本發(fā)明的總體構思不限于此??赡艿氖?,所述一對輥52和53可包括從動輥52和驅動輥53。在這種情況下,驅動輥53被布置成經由中間轉印帶51而面對第二轉印輥55。定影單元60包括加熱輥61,用于產生熱;加壓輥62,其外周表面由可彈性地變形的材料制成,加壓輥62用于對著加熱輥61的外周表面對打印介質加壓。機身10還容納拾取單元70,放置在打印介質儲存單元20的一側上,用于一張一張地拾取堆疊在碼放板22上的打印介質;一對傳送輥11,布置在拾取單元70的上方,用于將由拾取單元70拾取的打印介質向上引導到轉印裝置50 ;打印介質排放單元80,在靠近打印介質排放口 IOb的位置布置在定影單元60的上方,以通過打印介質排放口 IOb排放已經經過定影單元60的打印介質。拾取單元70包括拾取輥71,通過與每張打印介質接觸而沿著拾取路徑Pp —張一張地拾取放置在碼放板22上的打印介質;前進輥72,使從拾取輥71傳送的打印介質朝著傳送輥11運動;延遲輥(retard roller) 73,被布置成面對前進輥72,以防止在一次拾取一張打印介質期間多張打印介質同時運動。傳送輥11包括被布置成彼此面對的一對傳送輥,使得打印介質沿著設置在拾取路徑Pp和排放路徑P4之間的送進路徑Pf在兩個傳送輥11之間經過。打印介質排放單元80包括布置在機身10的打印介質排放口 IOb內部的一對排放輥81。隨著排放輥81的旋轉,已經經過定影單元60的打印介質沿著排放路徑P4通過打印介質排放口 IOb被排放。在這種情況下,排放輥81可向前旋轉或反向旋轉,并可通過由返回引導構件RL和RG限定的返回路徑P5使其表面完全形成有圖像的打印介質返回到轉印裝置50。如圖2中所示,機身10具有這樣一種結構,該結構限定第一傳送路徑P1,將已經經過拾取單元70的打印介質引導到拾取單元70的上方的傳送輥11 ;第二傳送路徑P2,將已經經過傳送輥11的打印介質引導到傳送輥11的上方的轉印裝置50 ;第三傳送路徑P3, 將已經經過轉印裝置50的打印介質引導到轉印裝置50的上方的定影單元60,該打印介質包含有被轉印到該打印介質的一個表面的顯影劑;排放路徑P4,連接到第三傳送路徑P3, 用于將已經經過定影單元60的打印介質引導到打印介質排放口 10b,該打印介質包含有完全形成在其表面上的顯影劑圖像;返回路徑P5,連接到第一傳送路徑P1,以經由第一傳送路徑Pl將其表面完全形成有圖像的打印介質引導到定影單元60。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傳送路徑P2引導打印介質,以使該打印介質在中間轉印帶51和第二轉印輥55之間經過。送進路徑Pf可包括設置在拾取路徑Pp和排放路徑P4之間的第一傳送路徑Pl、第二傳送路徑P2和第三傳送路徑P3。第一傳送路徑Pl和第二傳送路徑P2沿相反的方向彎曲。如圖2中所示,第一傳送路徑Pl和第二傳送路徑P2可具有大體上呈S形的形式。S形的下部可與第一傳送路徑 Pl對應,S形的上部可與第二傳送路徑P2對應。利用這種構造,可在使第一傳送路徑Pl和第二傳送路徑P2保持預定長度的同時,使第一傳送路徑Pl和第二傳送路徑P2相對于機身 10的底部或頂部的豎直高度減小。這起到了減小機身10的高度的作用,并將更加緊湊的外觀提供給成像設備的機身10。第一傳送路徑Pl引導已經被拾取單元70拾取并沿向上的拾取方向Dl運動的打印介質,使得打印介質的運動方向從拾取方向Dl變?yōu)橄鄬Φ南蛏系姆较駾2。第二傳送路徑 P2引導已經沿著與拾取方向Dl相對的向上的方向D2運動的打印介質,使得打印介質的運動方向變?yōu)橄蛏系氖叭》较駾1。另外,第三傳送路徑P3引導打印介質,使得打印介質的運動方向從向上的拾取方向Dl再次變?yōu)橄鄬Φ南蛏系姆较駾2。向上的拾取方向Dl在水平分量H上可具有向右的水平方向分量,向上的拾取方向 Dl在豎直分量V上可具有向上的豎直方向分量。相對的向上的方向D2可與向上的拾取方向Dl關于豎直方向相對,相對的向上的方向D2在水平分量H上可具有向左的水平方向分量,相對的向上的方向D2在豎直分量V上可具有向上的豎直方向分量。第一壓印區(qū)m設置在前進輥72和延遲輥73之間,第二壓印區(qū)N2設置在兩個傳送輥11之間,第三壓印區(qū)N3設置在轉印輥(例如,中間轉印帶51和第二轉印輥5 之間, 第四壓印區(qū)N4設置在定影輥(例如,加熱輥61和加壓輥6 之間。第一傳送路徑Pl在第一壓印區(qū)附和第二壓印區(qū)N2之間延伸,第二傳送路徑P2在第二壓印區(qū)N2和第三壓印區(qū) N3之間延伸,第三傳送路徑P3在第三壓印區(qū)N3和第四壓印區(qū)N4之間延伸。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壓印區(qū)N2在拾取方向Dl的水平分量上與第一壓印區(qū)m隔開第一距離G1,第三壓印區(qū)N3在與拾取方向Dl相對的方向D2的水平分量上與第二壓印區(qū) N2隔開第二距離G2。另外,如圖3中所示,第二壓印區(qū)N2和第三壓印區(qū)N3之間的在豎直分量上的豎直距離G3大于第三壓印區(qū)N3和第四壓印區(qū)N4之間的在豎直分量上的豎直距離G4。當定影單元60的高度相對于機身10的底部降低時,機身10的高度降低和/或機身 10的尺寸變小。多個引導構件12和13安裝在機身10中,以允許打印介質沿著傳送路徑Pl、P2和 P3運動。引導構件12和13包括第一引導構件12,布置在傳送輥11和轉印裝置50之間, 以限定第二傳送路徑P2;第二引導構件13,布置在轉印裝置50和定影單元60之間,以限定第三傳送路徑P3。在這種情況下,如上所述,由于第二壓印區(qū)N2和第三壓印區(qū)N3之間的豎直距離G3大于第三壓印區(qū)N3和第四壓印區(qū)N4之間的豎直距離G4,因此,第一引導構件12 的曲率半徑Rl大于第二引導構件13的曲率半徑R2。第一引導構件12可具有用于形成第二傳送路徑P2的結構或形狀,第二傳送路徑 P2與S形的上部對應,第二引導構件13可具有用于形成第三傳送路徑P3的結構或形狀,第三傳送路徑P3與從第二傳送路徑P2的S形的上端延伸的C形對應。再次參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轉印裝置50的中間轉印帶51朝著第二轉印輥55向下傾斜地定位。這起到了減小在水平分量上占用機身10的內部空間的中間轉印帶51的左右寬度的作用,從而使機身10的左右寬度減小。如果中間轉印帶51相對于水平分量的角度等于或大于45°,則中間轉印帶51的安裝可能需要增加機身10的高度。因此,中間轉印帶51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可小于45°。如上所述,第二轉印輥55被布置成面對從動輥53,中間轉印帶51置于第二轉印輥 55和從動輥53之間,因此,中間轉印帶51被傾斜地定位成使得中間轉印帶51的面對從動輥53的一側在豎直分量上低于中間轉印帶51的另一側。另外,由于驅動輥52布置在中間轉印帶51的另一側的內側,因此,根據機身10的蓋板IOa和打印介質排放口 IOb的形狀和位置,驅動輥52可被定位成高于定影單元60而低于打印介質排放單元80。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另一實施例的成像設備。根據描述的第二實施例的成像設備以這樣的方式被構造,使得拾取單元70最大限度地靠近機身10的側表面(lateral surface)安裝,這可進一步減小機身10在水平分量上的左右寬度。利用拾取單元70的這種布置,第二壓印區(qū)N2'在與拾取方向Dl相對的向上的方向D2的水平分量上與第一壓印區(qū)m'隔開第五距離G5,第三壓印區(qū)N3'在與拾取方向Dl 相對的向上的方向D2的水平分量上與第二壓印區(qū)N2'隔開第六距離G6。根據上述實施例的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被構造成將顯影劑儲存在其中, 但不限于此。在如圖5中所示的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另一實施例中,顯影劑儲存單元90C、 90M、90Y和90K可與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分開設置,將被送進到顯影單元30C、30M、 30Y和30K的顯影劑被儲存在顯影劑儲存單元90C、90M、90Y和90K中。在本實施例中,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布置在轉印裝置50的下方,顯影劑儲存單元90C、90M、90Y和90K布置在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的相應的側部,即,布置在轉印裝置50的側部,以將顯影劑送進到相應的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顯影劑儲存單元90C、90M、90Y和90K的連接部分90Ca、90Ma、90Ya和90Ka被連接或固定到形成在各個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上的相應的部分30Ca、30Ma、3(mi和 30Ka。由于顯影劑儲存單元90C、90M、90Y和90K設置在轉印裝置50的區(qū)域之外,因此可在不干涉轉印裝置50或者不對轉印裝置或機身10的其他內部結構造成損壞的情況下安裝顯影劑儲存單元90C、90M、90Y和90K,以將其連接到相應的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顯影劑儲存單元90C、90M、90Y和90K可以是可消耗或者可更換的組件,并且可被可拆卸地附著到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的相應的側部。另外,顯影劑儲存單元90C、 90M、90Y和90K被設置在轉印裝置50的區(qū)域之外。因此,當顯影劑耗盡且需要新的顯影劑時,顯影劑儲存單元90C、90M、90Y和90K在移除(更換)操作中通過機身10的開口 IOc從相應的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拆卸下來,并且在附著操作中通過機身10的開口 IOc 附著到相應的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蓋IOd可形成在機身10上以與機身10的開口 IOc對應。在這種情況下,轉印裝置50的結構不會阻擋、妨礙或者干涉顯影劑儲存單元 90C、90M、90Y和90K的移除和安裝。當顯影劑儲存單元90C、90M、90Y和90K與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分開設置并布置在轉印裝置50的側部時,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無需具備用于儲存顯影劑的空間,這可減小顯影單元30C、30M、30Y和30K的高度,因此,根據顯影單元30C、30M、30Y和 30K的高度的減小而使機身10的高度減小,從而使得成像設備更加緊湊。參照圖6A,輥52和53可具有旋轉軸線5 和53a,旋轉軸線5 和53a設置在直線El上,直線El將旋轉軸線5 和53a連接。第二轉印輥55的旋轉軸線5 可不設置在直線El上。第二轉印輥55的旋轉軸線5 可設置在直線E2上,直線E2將輥53的旋轉軸線53a與第二轉印輥55的旋轉軸線5 連接。直線El可與直線E2關于輥53的旋轉軸線 53a成一角度。參照圖6B,輥52的旋轉軸線5 被設置成在與豎直分量V平行的方向上比參考線HR高第一高度HI。參考線HR經過輥53的旋轉軸線53a并可與水平分量H平行。定影單元60的輥61和62的壓印區(qū)N4可被設置成比參考線HR高第二高度H2,排放單元80的排放輥81的壓印區(qū)可被設置成比參考線HR高第三高度H3。第一高度Hl可大于第二高度 H2和/或低于第三高度H3。參照圖6C,中間轉印帶51的主表面51a相對于豎直分量V和/或水平分量H的方向傾斜。主表面51a可以是中間轉印帶51的被設置為從顯影單元30接收圖像的部分。中間轉印帶51可沿著中間轉印帶51的主表面51a的長度方向被設置在與長度L51對應的區(qū)域中。顯影單元30可被設置在與長度L30對應的區(qū)域中。顯影單元30的長度L30可與長度L51重疊。第二傳送路徑P2可被設置成與中間轉印帶51重疊對應于長度LP2的區(qū)域。 顯影單元30的長度L30可不與第二傳送路徑P2的長度LP2重疊。然而,本發(fā)明的總體構思不限于此。根據機身10中各單元的布置或設計,長度L30、L51和LP2可被改變,以彼此重疊。參照圖7A,一組輥72和73的第一切線方向Tl、一組輥11的第二切線方向T2、一組輥53和55的第三切線方向T3以及一組輥61和62的第四切線方向T4形成在相應的壓印區(qū)m、N2、N3和N4中。第一切線方向Tl可被設置為遠離中間轉印帶51的方向,第二切線方向T2可被設置為朝向中間轉印帶51的方向。第一切線方向Tl與第二切線方向T2關于豎直分量V和/或水平分量H相對。參照圖7B,引導構件12可包括引導構件12a和12b。引導構件12a從輥11的壓印區(qū)N2接收打印介質并使接收的打印介質彎曲(或轉向),使得打印介質的前邊緣朝著中間轉印帶51或顯影單元30的一部分運動。引導構件12b從引導構件1 接收被彎曲或被轉向的打印介質,然后使接收的打印介質彎曲(或轉向),使得打印介質的前邊緣朝著輥53 和55的壓印區(qū)N3運動。引導構件12b可比引導構件1 長。參照圖8A,輥53和55的壓印區(qū)N3可與拾取輥71形成直線L8a。直線L8a可與豎直分量V和/或水平分量H成一角度。然而,本發(fā)明的總體構思不限于此??赡艿氖?,直線Lfe可與豎直分量V平行。送進路徑Pf設置在直線LSa的相對兩側,使得送進路徑Pf 相對于直線LSa沿曲折線行進,從而使得打印介質相對于直線LSa沿曲折線運動。S卩,如圖 8A中所示,第一傳送路徑Pl設置在區(qū)域Al中,第二傳送路徑P2設置在區(qū)域Bl中。區(qū)域 Al和Bl被設置成關于直線LSa彼此相對。參照圖8B,輥53和55的壓印區(qū)N3可與輥72和73的壓印區(qū)附形成直線L8b。 直線L8b可與豎直分量V和/或水平分量H成一角度。然而,本發(fā)明的總體構思不限于此。 可能的是,直線L8b可與豎直分量V平行。送進路徑Pf設置在直線L8b的相對兩側,使得送進路徑Pf相對于直線L8b沿曲折線行進,從而使得打印介質相對于直線L8b沿曲折線運動。即,如圖8B中所示,第一傳送路徑Pl設置在區(qū)域A2中,第二傳送路徑P2設置在區(qū)域 B2中。區(qū)域A2和B2被設置成關于直線L8b彼此相對。參照圖8C,輥53和55的壓印區(qū)N3可在與豎直分量V基本平行的方向上形成直線 LSc0送進路徑Pf設置在直線LSc的相對兩側,使得送進路徑Pf相對于直線LSc沿曲折線行進,從而使得打印介質相對于直線LSc沿曲折線運動。即,如圖8C中所示,拾取的打印介質的初始路徑PO設置在區(qū)域BO中,第一傳送路徑Pl設置在區(qū)域A3中,第二傳送路徑P2 設置在區(qū)域B3中。區(qū)域A3和B3被設置成關于直線LSc彼此相對,區(qū)域BO和B3設置在直線LSc的同一側。從上面的描述清楚的是,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成像設備,在該成像設備中,第一傳送路徑和第二傳送路徑沿相反的方向彎曲,這可在使第一傳送路徑和第二傳送路徑保持預定長度的同時減小第一傳送路徑和第二傳送路徑的豎直高度。這使得機身的高度減小并使得成像設備的外觀更加緊湊。雖然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總體構思的實施例,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在不脫離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圍的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改變。
權利要求
1.一種成像設備,包括機身,限定成像設備的外觀;打印介質儲存單元,用于儲存打印介質;拾取單元,用于拾取打印介質儲存單元的每張打印介質;一對傳送輥,彼此面對地布置在拾取單元的上方,用于傳送由拾取單元拾取的打印介質;轉印裝置,用于將顯影劑轉印到由所述一對傳送輥傳送的打印介質; 第一傳送路徑,具有沿一方向彎曲的路徑的形式,用于引導由拾取單元拾取的打印介質,以允許打印介質運動到拾取單元的上方的傳送輥;第二傳送路徑,具有沿與第一傳送路徑的彎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曲的另一路徑的另一形式,用于將已經經過傳送輥的打印介質引導到傳送輥的上方的轉印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第一傳送路徑將打印介質的運動方向從拾取打印介質的拾取方向變?yōu)榕c拾取方向相對的向上的方向,第二傳送路徑將打印介質的運動方向從與拾取方向相對的向上的方向變?yōu)槭叭》较颉?br>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設備,所述成像設備還包括用于利用顯影劑來形成可視圖像的多個顯影單元,所述多個顯影單元中的每個包括設置有靜電潛像的光電導體,其中,轉印裝置包括中間轉印帶,光電導體的顯影劑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帶;一對輥, 布置在中間轉印帶的相對兩內側,以幫助中間轉印帶旋轉;第一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光電導體,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一轉印輥與光電導體之間;第二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所述一對輥中的一個輥,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二轉印輥與該一個輥之間,其中,第二傳送路徑引導打印介質在中間轉印帶和第二轉印輥之間經過。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中間轉印帶朝著第二轉印輥向下傾斜地定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中間轉印帶被定位成相對于水平面傾斜 45°以下的角度。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所述一對輥包括驅動輥,在接收到來自驅動源的旋轉動力時旋轉;從動輥,在經中間轉印帶接收到來自驅動輥的旋轉動力時旋轉, 從動輥被布置成面對第二轉印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設備,所述成像設備還包括定影單元,設置在轉印裝置的上方,用于使轉印到打印介質的顯影劑定影; 打印介質排放單元,用于將已經經過定影單元的打印介質排放到機身的外部, 其中,驅動輥被定位成高于定影單元且低于打印介質排放單元。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設備,所述成像設備還包括定影單元,設置在轉印裝置的上方,用于使轉印到打印介質的顯影劑定影; 第三傳送路徑,用于將已經經過轉印裝置的打印介質引導到定影單元, 其中,第三傳送路徑彎曲,以將已經經過轉印裝置的打印介質的運動方向從拾取打印介質的拾取方向變?yōu)榕c拾取方向相對的向上的方向。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設備,所述成像設備還包括第一引導構件,布置在所述一對傳送輥和轉印裝置之間,用于限定第二傳送路徑;第二引導構件,布置在轉印裝置和定影單元之間,用于限定第三傳送路徑,其中,第一引導構件的曲率半徑大于第二引導構件的曲率半徑。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拾取單元包括拾取輥,用于拾取打印介質;前進輥,用于將由拾取輥拾取的打印介質傳送到第一傳送路徑;延遲輥,被布置成面對前進輥,在前進輥和延遲輥之間設置有第一壓印區(qū),設置在所述一對傳送輥之間的第二壓印區(qū)在拾取打印介質的拾取方向上與第一壓印區(qū)隔開。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設備,所述成像設備還包括用于利用顯影劑來形成可視圖像的多個顯影單元,所述多個顯影單元中的每個包括設置有靜電潛像的光電導體,其中,轉印裝置包括中間轉印帶;驅動輥和從動輥,布置在中間轉印帶的相對兩內側;第一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光電導體,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一轉印輥與光電導體之間;第二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驅動輥和從動輥中的一個輥,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二轉印輥與該一個輥之間,其中,第二傳送路徑引導打印介質在中間轉印帶和第二轉印輥之間經過。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在所述一對傳送輥之間設置有第二壓印區(qū),設置在中間轉印帶和第二轉印輥之間的第三壓印區(qū)在與拾取打印介質的拾取方向相對的方向上與第二壓印區(qū)隔開。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設備,所述成像設備還包括多個顯影單元,用于利用顯影劑來形成可視圖像,所述多個顯影單元中的每個包括設置有靜電潛像的光電導體;定影單元,設置在轉印裝置的上方,用于使轉印到打印介質的顯影劑定影,其中,轉印裝置包括中間轉印帶;驅動輥和從動輥,布置在中間轉印帶的相對兩內側;第一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光電導體,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一轉印輥與光電導體之間;第二轉印輥,被布置成面對驅動輥和從動輥中的一個輥,中間轉印帶置于第二轉印輥與該一個輥之間,其中,定影單元包括加熱輥,用于產生熱;加壓輥,用于對著加熱輥的外周表面對打印介質加壓,其中,設置在所述一對傳送輥之間的第二壓印區(qū)與中間轉印帶和第二轉印輥之間的第三壓印區(qū)之間的豎直距離比加熱輥和加壓輥之間的第四壓印區(qū)與第三壓印區(qū)之間的豎直距離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成像設備。所述成像設備包括第一傳送路徑,用于將打印介質從拾取單元引導到一對傳送輥;第二傳送路徑,用于將打印介質從所述傳送輥引導到轉印裝置。第一傳送路徑和第二傳送路徑沿相反的方向彎曲,以減小第一傳送路徑和第二傳送路徑的豎直高度,從而減小成像設備的機身的高度。
文檔編號G03G15/16GK102445883SQ20111030667
公開日2012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5日
發(fā)明者朱政勇, 李俊昊, 李昇奎, 申東協(xié)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