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凹版印刷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凹版印刷的凹版印刷版的改良。
背景技術:
例如,在薄層形成中,一般使用真空蒸鍍或CVD等,但由于需要進行氣氛控制,因此成本高。與此相對,近年,在電子部件制造中使用凹版印刷(凹版印刷)以求實現(xiàn)膜厚 i(ym)左右的薄層形成。例如,可以舉出交互層疊導體層和絕緣體層的層疊陶瓷電容器作為一例子。通過這樣的印刷進行的薄層形成,由于在大氣中進行,因此不需要進行氣氛控制,具有成本低且簡便的優(yōu)點。上述的凹版印刷,例如,有如下方法使用在圖像部(即圖案部)具備由正交的多個條提區(qū)劃形成的多個單元的凹版印刷版,使膏(paste)流入這多個單元并用刮刀(卜“々 夕一 — F )刮取剩余的膏之后,將印刷用版抵壓在被印刷物進行轉(zhuǎn)印。上述的提,具有在這樣填充膏時防止由刮刀進行過量的刮取的作用。另外,一般采用如下的凹版印刷通過將凹版印刷版設置在被稱為凹版滾筒的圓筒的外周面來進行連續(xù)印刷。然而,出于上述目的設置的提阻礙圖像部內(nèi)的膏的流動,進而降低印刷膜的表面平滑性,因此,自以往提出了各種對其進行改善的技術方案。例如,有如下技術方案通過將單元借助細槽相互連通形成局部結(jié)合了的單元的集合體,使得即使在一部分的單元產(chǎn)生膏轉(zhuǎn)印量的過多或不足,也可以經(jīng)由細槽使膏流動而作為整體得到平滑且均勻的轉(zhuǎn)印(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另外,有如下技術方案由沿印刷方向延伸的多個印刷方向提和與其正交的多條阻塞方向的提構(gòu)成提,并且,在阻塞方向提以比單元淺的深度尺寸設置有連通在印刷方向相鄰的單元之間的槽口(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根據(jù)該構(gòu)成,通過將槽口的深度尺寸設為淺來抑制膏的過度的流動,因此,緩和了在出于該目的將槽口的寬度尺寸設為小的情況下阻礙轉(zhuǎn)印時的膏的連續(xù)性和槽口形成時的側(cè)蝕(寸^ K> ^ )的問題。另外,有如下技術方案在同樣具備印刷方向提和阻塞方向提的情況下,將該阻塞方向提的高度尺寸設為比印刷方向提低(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根據(jù)該構(gòu)成,膏的拉絲 (糸引t )僅在印刷方向產(chǎn)生,因此,適于抑制在垂直方向也產(chǎn)生拉絲的情況下的拉絲的重疊進而印刷膜的表面平滑性的降低。另外,與上述各技術目的不同,提出了如下技術方案將圖像部內(nèi)的外周部的單元的開口面積設為比內(nèi)周部的單元的開口面積小,謀求其外周部的單元的開口面積的均勻化 (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在將內(nèi)外周的單元的開口面積設為相同的以往構(gòu)造中,存在如下情況由于沒有特別考慮圖像部的大小和單元尺寸以及單元間距之間的關系,因此,取決于這些尺寸關系,若從圖像部的一角沿印刷方向和與印刷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單元,會使得終端的1列的單元與其他的單元相比,開口面積變小,進而印刷膜的周緣部的厚度尺寸變得不均勻。根據(jù)上述構(gòu)成,使外周部的單元的開口面積均勻化,因此,印刷膜的周緣部的厚度尺寸變得均勻,在適用于MLCC的內(nèi)部電極形成的情況等下也可以得到穩(wěn)定的電氣特性。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昭57-012697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6-110825號公報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6-110923號公報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平09-076459號公報非專利文獻1 塩冶孜編集及t/代表執(zhí)筆「印刷4 >矢工學」印刷學會出版部、 1969 年 4 月、P 89-91 及 Oi P176-18
發(fā)明內(nèi)容
如上述那樣,在凹版印刷版方面,進行了各種為了提高膏的流動性或使轉(zhuǎn)印量均勻化的努力。但是,例如,在想要形成膜厚ι (μ m)以下的薄膜的情況下,即使適用上述各技術,也會存在如下問題產(chǎn)生難以忽略的轉(zhuǎn)印不均勻,觀察到針眼,或得不到印刷膜表面的平滑性,嚴重的情況下,印刷膜變?yōu)閸u狀,得不到連續(xù)膜或者欠缺圖案的一部分,等等。本發(fā)明人等,為了抑制如上述那樣的轉(zhuǎn)印不均勻,進行了潛心研究,其結(jié)果,得到了轉(zhuǎn)印時的急劇的壓力變化具有影響的結(jié)論。另外,對于在凹版印刷中在印刷時在凹版滾筒(V,Ii 7 口一,)和壓印滾筒 (壓胴)之間作用在印刷膏上的擠壓力的變化情況,自以往進行了多個研究,這一點已廣為人知。進入以恒定速度旋轉(zhuǎn)的凹版滾筒和壓印滾筒之間的間隙(即夾縫(二 W ))的印刷膏所受到的壓力立即急劇上升,其后,慢慢降低,在夾縫出口轉(zhuǎn)變?yōu)樨搲?例如參照上述非專利文獻1。)。可以認為由于這樣在夾縫出口轉(zhuǎn)變?yōu)樨搲簳r在印刷膏產(chǎn)生空洞,以該空洞為起點印刷膏變?yōu)槔z狀態(tài),因此,產(chǎn)生轉(zhuǎn)印不均勻,印刷膜的表面平滑性降低。本發(fā)明是以上述情況為背景做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抑制轉(zhuǎn)印不均勻進而可以提高印刷膜表面的平滑性的凹版印刷版。為了達成該目的,作為本發(fā)明的要旨的內(nèi)容為一種凹版印刷版,其在圖像部具備由沿預定的第1方向延伸的多條第1提和與其正交且具有與該第1提相同的高度尺寸的多條第2提區(qū)劃形成的多個單元,用于通過凹版印刷在被印刷物上以預定(規(guī)定)的圖案涂布膏,其中,(a)上述多個單元的各個具備通過下述方式形成的中間臺階部,所述方式為 由上述第1提和上述第2提形成的周壁中的至少印刷方向的前方側(cè)的一部分形成帶臺階的形狀。若這樣做,在印刷方向的前方側(cè),在多個單元的各個具備比第1提和第2提低并且比單元底面高的中間臺階部,因此,提附近的深度尺寸的變化得到緩和。如上述那樣印刷膏所受的壓力在夾縫出口轉(zhuǎn)變?yōu)樨搲?,是在凹版印刷版從壓印滾筒離開時使得到此時為止被壓縮的印刷膏膨脹的原因,但通過如上述那樣具備中間臺階部來緩和深度尺寸變化,緩和了壓力降低,因此抑制轉(zhuǎn)印不均勻,進而提高印刷膜表面的平滑性。而且,轉(zhuǎn)印有印刷膏的被印刷物吸收該印刷膏中的溶劑,因此其粘度被提高,若為如上述那樣的帶臺階的形狀,則粘度被提高了的造粘層(造粘層)的厚度尺寸在中央部與提附近相比變薄。因此,基于均勻化(>々',平整)的膜厚降低量在提附近和中央部變?yōu)橄嗟?,因此,具有提高印刷膜厚的一樣?均勻性)的優(yōu)點。在此,優(yōu)選是,在上述凹版印刷版中,上述第1提和上述第2提沿相對于印刷方向傾斜預定的偏置角度的量的方向延伸,上述中間臺階部沿上述第1提和上述第2提中的位于印刷方向的前方側(cè)的部分設置。若這樣做,則由于中間臺階部和提相對于印刷方向傾斜, 因此,在印刷時,在各單元,壓力從達到中間臺階部和提的部分依次變化。因此,作為整體, 壓力變化變得更加緩和,因此進一步抑制轉(zhuǎn)印不均勻。另外,優(yōu)選是,在上述凹版印刷版中,上述中間臺階部,具有其深度尺寸的1 4倍的范圍內(nèi)的寬度尺寸。如上述那樣,中間臺階部通過緩和深度尺寸變化來緩和急劇的壓力降低,因此,為了得到充分的緩和效果,期望其寬度尺寸充分大,但若過度變大則產(chǎn)生沒有壓力變化的區(qū)域,該區(qū)域既不會對壓力降低的緩和產(chǎn)生任何幫助,另一方面還會減少印刷膏的填充量,因此,期望寬度尺寸不要變大為必要值以上。中間臺階部的深度尺寸越大則壓力變化越大,因此,該寬度尺寸的期望的范圍的上下限都由與深度尺寸的關系來決定,為了充分緩和壓力降低,期望寬度尺寸為深度尺寸的1倍以上,為了不產(chǎn)生沒有壓力變化的區(qū)域,期望寬度尺寸為深度尺寸的4倍以下。另外,優(yōu)選是,在上述凹版印刷版中,上述中間臺階部,具有上述單元的深度尺寸的1/3 2/3倍的深度尺寸。在具有中間臺階部的單元形狀中,在印刷過程中,歷經(jīng)兩次受到與單元深度尺寸的變化相伴的壓力變化。不論在哪一次,與單元深度尺寸的急劇變化相伴的急劇的壓力降低都隨著單元深度尺寸的變化的變小而變小,因此,優(yōu)選是將中間臺階部的深度尺寸設定在上述范圍,使得那兩次的壓力變化全都變得充分小。另外,從這樣的觀點出發(fā),中間臺階部的深度尺寸最為優(yōu)選是單元深度尺寸的1/2左右。另外,優(yōu)選是,上述第1提和上述第2提,具備連接相鄰的單元的槽口部。若這樣做,則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使在一部分的單元產(chǎn)生膏轉(zhuǎn)印量的過多或不足,也可經(jīng)由設置在包圍單元的周壁的槽口部使得印刷膏流動來緩和該過多或不足。另外,優(yōu)選是,上述槽口部的深度尺寸與上述中間臺階部的深度尺寸相同。為了抑制印刷膏的過量流動,期望將槽口部的寬度尺寸設為小,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確保轉(zhuǎn)印時的印刷膏的連續(xù)性,優(yōu)選是槽口部的深度尺寸淺。若將槽口部的深度尺寸設為與中間臺階部的深度尺寸相同程度,則可以同時滿足這兩方面的要求。另外,若將它們的深度尺寸設為相同,則與以與中間臺階部和單元底面的任何一個不同的深度尺寸設置槽口部的情況下相比,減少圖像部內(nèi)的臺階數(shù),因此,還具有凹版印刷版的制造變得容易的優(yōu)點。另外,優(yōu)選是,上述凹版印刷版,在上述圖像部內(nèi)具備具有100(μπι)Χ100(μπι) 以上的大小的圖案。本發(fā)明優(yōu)選適用于具有這樣的比較大的圖案的凹版印刷版。
圖1是示意表示適用了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凹版印刷版的凹版印刷機的要部構(gòu)成的圖。圖2是放大表示圖1的凹版印刷機中具備的凹版印刷版的印刷面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圖3是表示圖2的A-A方向剖視圖。圖4是說明使用圖3中所示的截面向被印刷物轉(zhuǎn)印印刷膏的第1階段的圖。圖5是用于說明剛轉(zhuǎn)印之后的印刷膜的狀態(tài)的與圖4對應的圖。圖6是用于說明均勻化后的印刷膜的狀態(tài)的與圖4對應的圖。圖7是與印刷方向后方側(cè)相比在前方側(cè)將帶臺階部設為較大的構(gòu)成例。
5
圖8是放大了使用圖2的凹版印刷版形成的印刷膜的一部分的顯微鏡照片。圖9是放大了使用以往的凹版印刷版形成的印刷膜的一部分的顯微鏡照片。圖10是放大了使用以往的另一凹版印刷版形成的印刷膜的一部分的顯微鏡照片。附圖標記說明10 版滾筒;12 存貯槽;14 印刷膏;16 凹版印刷版;18 刮刀;20 壓印滾筒; 22 被印刷物;24 第1提;26 第2提;28 單元;30 凹進處;32 深部;34 中間臺階部; 36,38 槽口部;40 膏膜;42 轉(zhuǎn)印部;44 殘留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另外,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 圖被適當簡化或變形,各部的尺寸比和形狀等并不一定被準確地描繪。圖1是示意表示凹版印刷機的整體構(gòu)成的圖。版滾筒10,例如,被支撐成可繞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轉(zhuǎn)軸旋轉(zhuǎn),處于一部分浸入存儲槽12中的印刷膏14的狀態(tài)。在該版滾筒 10的外周面固著(固著,固定)有作為凹版的凹版印刷版16,在存儲槽12的上方以將刮刀 18的前端部按壓在該凹版印刷版16上的狀態(tài)設置有刮刀18。另外,在版滾筒10的上方,壓印滾筒20被支撐成可繞與該版滾筒10平行的旋轉(zhuǎn)軸旋轉(zhuǎn)。該壓印滾筒20,處于隔著通過它們之間的陶瓷印刷電路基板(生片)等的被印刷物22壓靠在版滾筒10上的狀態(tài)。圖2是放大表示上述的凹版印刷版16的圖像部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圖3是圖2的 A-A方向剖視圖。在凹版印刷版16的圖像部中,具備沿一方向延伸的多個第1提M和沿與其正交的另一方延伸的多個第2提沈,通過由這些第1提M和第2提區(qū)劃圖像部,形成作為構(gòu)成印刷圖像的最小單位的多個單元觀。上述第1提M和第2提沈,通過在各自的長度方向在交叉點交替地切出槽口,在不論哪一個長度方向都以斷續(xù)的形狀設置。第1提M和第2提沈的斷續(xù)的各個部分的長度尺寸全都為單元觀的大致2個的量。這些第1提M和第2提沈,分別以例如90 ( μ m) 左右的中心間隔設置,寬度尺寸分別為例如10(μπι)左右。因此,單元觀的各個的內(nèi)側(cè)的尺寸即形成在單元觀內(nèi)的凹進處30的內(nèi)側(cè)的尺寸為例如各邊80(μπι)的正方形。在上述的凹進處30的中央部,具備例如各邊60 (μ m)的正方形程度的大小且將深度尺寸局部設為深的深部32。深部32的深度尺寸為從第1提M和第2提沈的上面起計算例如20(μπι)左右,在它們之間即深部32的周圍,通過將由提MJ6形成的周壁的一部分設為帶臺階的形狀,形成有深度尺寸為10 (μ m)左右的中間臺階部34。中間臺階部34的寬度尺寸,在深部32與第1提M和第2提沈的任何一個之間,都設為例如10 ( μ m)左右的同樣的大小。即,中間臺階部34形成為寬度尺寸/深度尺寸=1。另外,分別使第1提M和第2提沈斷續(xù)的槽口部36、38,在所有的地方以10 ( μ m) 左右的寬度尺寸形成。另外,槽口部36、38的深度尺寸與中間臺階部34相同。另外,以上的第1提24、第2提沈、深部32、中間臺階部34等,例如,準備用于構(gòu)成凹版印刷版16的金屬圓筒或圓柱,使用廣為人知的光蝕刻法來形成。即,在例如鐵或鋁制圓柱的表面用Cu等施加電鍍形成均勻的層之后,通過蝕刻形成凹部,其后,通過鍍Cr等覆蓋表面,由此,得到凹版印刷版16。由于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凹進處30,在中間臺階部34和深部32的各個的周緣部存在由蝕刻處理所引起的RlO 15 (μ m)左右的曲面。另外,如在上述圖2中示出印刷方向那樣,上述第1提M和第2提沈,設置成相對于該印刷方向傾斜例如22. 5°左右的恒定的偏置角度的量。上述印刷方向與版滾筒10 的旋轉(zhuǎn)方向一致,從而第1提M和第2提沈被設置成相對于其旋轉(zhuǎn)方向傾斜。另外,上述偏置角度被設置用于在版滾筒10旋轉(zhuǎn)而在與壓印滾筒20之間擠壓被印刷物22進行印刷時,抑制與旋轉(zhuǎn)相伴的與被印刷物22的接觸面積的變化,進而抑制施加在印刷膏14的壓力的變化。在使用這樣構(gòu)成的凹版印刷版16進行凹版印刷時,使被印刷物22通過版滾筒10 和壓印滾筒20之間,使版滾筒10向圖1所示箭頭a方向旋轉(zhuǎn),印刷膏14被供給到凹版印刷版16的表面,接著,通過由刮刀18刮落多余的量,將印刷膏14填充到設置在該圖像部的凹進處30。其后若,版滾筒10進一步旋轉(zhuǎn),通過壓印滾筒20將印刷膏14轉(zhuǎn)印到被按壓在版滾筒10的表面即凹版印刷版16上的被印刷物22的表面,進行印刷。圖4 圖6是用于說明在如上述那樣進行印刷時印刷膏14的工作情況的剖視圖。 圖4表示如下階段將凹版印刷版16按壓在被印刷物22,將被填充在該凹進處30內(nèi)的印刷膏14轉(zhuǎn)印到該被印刷物22的表面。圖5是表示剛將凹版印刷版16從被印刷物22剝離了的轉(zhuǎn)印之后的階段的圖。在剛轉(zhuǎn)印之后,膏膜40的周緣部的厚度與內(nèi)周部相比較厚。另外,如對比上述圖4、圖5可明確的那樣,不會轉(zhuǎn)印被填充到凹進處30內(nèi)的印刷膏14的全部的量,轉(zhuǎn)印的量限于與被印刷物22接觸的部分的附近的一部分的量。在圖4 中在凹進處30內(nèi)描繪的虛線為轉(zhuǎn)印在被印刷物22的轉(zhuǎn)印部42和殘留在凹進處30內(nèi)的殘留部44的分界線。圖6表示在轉(zhuǎn)印后進一步實施均勻化之后的狀態(tài)。膏膜40剛被轉(zhuǎn)印之后仍具有充分的流動性,通過實施均勻化,得到大致相同的厚度尺寸且針眼(氣孔)等的缺陷少(或沒有)的膏膜40。以下,對將上述凹版印刷版16用于層疊陶瓷電容器的內(nèi)部電極形成的更加具體的實施例進行說明。混合金屬粉、陶瓷粉、和在溶劑中溶解有樹脂的展色劑(e t々 > ),通過輥式捏合機(口一& $ ^ )練,制作出印刷膏14。金屬粉是例如平均粒徑為1 (μ m)以下的Ni粉。另外,陶瓷粉是例如平均粒徑為1 (μ m)以下的BaTiO3粉。另外,樹脂為乙基纖維素,溶劑為萜品醇(夕-匕。才、才一+ ,terpineol,松油醇)系。另外,各成分的混合比,將粉樹脂溶劑設為35 64 3 10 35 60左右。另外,將印刷膏14的粘度調(diào)節(jié)為 0. 3 6. 5 (Pa · s)。另一方面,作為試驗用的凹版印刷版16,準備了具備由如上述的多個單元觀構(gòu)成的0.5X2.0(mm)左右的大小的長方形圖案的凹版印刷版。凹進處30的尺寸形狀設為如前述那樣,作為比較例,準備不具有中間臺階部;34的深度尺寸為20(μπι)和10(μπι)的2種凹版印刷版。然后,將壓印滾筒20的擠壓壓力設為300(kgf),將被印刷物22的運送速度設為 50(mm/s),進行印刷處理,用120 (°C )的烤箱對其進行10分鐘的干燥,其后,用光學顯微鏡對得到的印刷膜的外觀進行觀察。其結(jié)果,使用如上述那樣具備中間臺階部34的凹版印刷版16形成的印刷膜,如圖8所示那樣以整體大致一樣的厚度尺寸形成,并且基本上也沒有發(fā)現(xiàn)針眼。與此相對,在使用除了沒有設置中間臺階部34之外其他條件相同的凹版印刷版即深度尺寸為20 ( μ m)的凹版印刷版的比較例中,如圖9所示,僅轉(zhuǎn)印了上述長方形圖案的周緣部。另外,在深度尺寸被設為10(μπι)的比較例中,如圖10所示,為雖然全體被轉(zhuǎn)印但產(chǎn)生多個針眼的結(jié)果。這些圖8 圖10,是放大表示形成在被印刷物22的印刷膜的一部分的圖,出現(xiàn)在照片中的縱長的長方形,與例如1005尺寸的層疊陶瓷電容器的2個的量的導體層對應,分別具備0. 5 (mm) X 2 (mm)的大小。另外,使用上述的3種凹版印刷版,對印刷膏的配制方法進行各種變更,同樣對印刷性進行了評價。具體來說,將膏中的金屬粉含有量設為40 55(wt% ),樹脂的種類除了可設為乙基纖維素之外還可以設為丁縮醛樹脂和丙烯酸(7々U > )樹脂, 將樹脂量相對于金屬成分設為1. 1 6. 5(wt% ),溶劑除了可以使用以2種適當?shù)谋壤旌嫌猩鲜鲚破反枷档娜軇┲?,還可以使用乙酸二氫松油酯(^t κ 口夕-if 二- > 7七歹一卜)或CltlH14等的芳香族,將粘度調(diào)整為在IOOrpm下0.6 0.8(1 *s)。在對這些各種配制方式進行了變更的印刷膏中,雖然與印刷膏的配制方式相應地發(fā)現(xiàn)了不同,但大致為與上述圖8 圖10中所示的情況同樣的印刷結(jié)果。即,在使用具備中間臺階部34的本實施例的凹版印刷版16的情況下,可以得到針眼極少的均勻性高的印刷膜,但對于不具備中間臺階部;34的以往的凹版印刷版而言,在深度20(μπι)的情況下,為主要周緣部被印刷的結(jié)果,在深度10(μπι)的情況下,為產(chǎn)生多個針眼的結(jié)果。另外,在該實驗中,如圖7所示,上述深部32設置在比單元觀的中央部(點劃線所示)偏靠印刷方向的后方側(cè)的位置,其結(jié)果,偏置于印刷方向的前方側(cè)地形成中間臺階部34。具體來說,中間臺階部34的寬度尺寸,在后方側(cè)為5(μπι)左右,在前方側(cè)為15( μ m) 左右。因此,根據(jù)上述評價結(jié)果,可以認為只要在印刷方向的前方側(cè)形成中間臺階部34就足夠了,在后方側(cè)不設置中間臺階部34也不會有任何影響。接著,對改變凹進處30的條件進行實驗后的結(jié)果進行說明。以下的條件1 3中, 僅記載與凹進處30的各部尺寸不同的部分。(條件1)
中間臺階部;34的深度尺寸5 ( μ m)
中間臺階部;34的寬度/深度=2
深部32的深度尺寸10(μπι)
(條件2)
中間臺階部;34的深度尺寸5 ( μ m)
中間臺階部;34的寬度尺寸20(μπι)
中間臺階部;34的寬度/深度=4
深部32的深度尺寸10(μπι)
(條件3)
中間臺階部;34的深度尺寸5 ( μ m)
中間臺階部;34的寬度/深度=2
深部32的深度尺寸10(μπι)
偏置角度45°
在除了改變了上述各部的尺寸之外其他為上述的條件下形成導體膜,其結(jié)果,上述任何一種情況下,都可得到厚度尺寸一樣且無缺陷的導體膜。另外,測定形成的導體膜的表面粗糙度Ra,其結(jié)果,在上述的刮刀18的刀片角度(O—卜'角度)為55°的情況下, 得到在條件1下為0. 33 ( μ m),在條件2下為0.四(μ m),在條件3下為0. M ( μ m)的比較良好的結(jié)果。另外,改變刀片角度再進行評價,其結(jié)果,在刀片角度為65°的情況下,得到在條件1下為0. 30 ( μ m)、在條件2下為0. 27 ( μ m)、在條件3下為0. 20 ( μ m)的結(jié)果;在刀片角度為75°的情況下,得到在條件1下為0.沈(μ m)、在條件2下為0. 25 ( μ m)、在條件3 下為0.20 (μ m)的結(jié)果。另外,上述的刀片角度為版滾筒10的與刮刀18的接觸部的切線與該刮刀18構(gòu)成的角度。根據(jù)上述評價結(jié)果,即使改變中間臺階部34和深部32的深度尺寸,也可以得到良好的結(jié)果,另外,還確認了通過改變刀片角度可以改善形成的膜的表面粗糙度。如上述那樣,根據(jù)本實施例,在印刷方向的前方側(cè),在各個單元觀具備比第1提M 和第2提沈低且比深部32高的中間臺階部34,因此,緩和了提MJ6附近的深度尺寸的變化。因此,緩和了壓力的降低,因此可抑制轉(zhuǎn)印不均勻,進而提高印刷膜表面的平滑性。以上,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本發(fā)明還可以另外的方式實施, 在不脫離其要旨的范圍內(nèi)可以施加各種變更。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凹版印刷版,其在圖像部具備由沿預定的第1方向延伸的多條第1提和與其正交且具有與該第1提相同的高度尺寸的多條第2提區(qū)劃形成的多個單元,用于通過凹版印刷在被印刷物上以預定的圖案涂布膏,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單元的各個單元具備通過由所述第1提和所述第2提形成的周壁中的至少印刷方向的前方側(cè)的一部分形成帶臺階的形狀從而形成的中間臺階部。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印刷版,其中,所述第1提和所述第2提,沿相對于印刷方向傾斜預定的偏置角度的方向延伸,且所述中間臺階部,沿所述第1提和所述第2提中的位于印刷方向的前方側(cè)的部分設置。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印刷版,其中,所述中間臺階部具有其深度尺寸的1 4 倍的范圍內(nèi)的寬度尺寸。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可以抑制轉(zhuǎn)印不均勻進而可以提高印刷膜表面的平滑性的凹版印刷版。在印刷方向的前方側(cè),在各個單元(28),具備比第1堤(24)和第2堤(26)低且比深部(32)高的中間臺階部(34),緩和了堤(24、26)附近的深度尺寸的變化。因此,緩和了壓力的降低,因此抑制轉(zhuǎn)印不均勻,進而提高印刷膜表面的平滑性。
文檔編號B41F13/11GK102431279SQ201110263198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9月7日
發(fā)明者平尾和久, 稻岡康二, 菅原申太郎, 菊地直哉 申請人:新克株式會社, 株式會社 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