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動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343844閱讀:181來源:國知局
動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動力工具,包括:把手殼體,其容納電池并且具有第一手持部;馬達,其被所述電池的電能驅(qū)動;動力傳輸系統(tǒng);主殼體,其容納所述把手殼體、所述馬達以及所述動力傳輸系統(tǒng),并且具有第二手持部;以及轉動機構,其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主殼體的后端部和所述把手殼體的前端部。所述動力工具至少在所述主殼體和所述把手殼體被布置為直型的狀態(tài)以及它們被布置為折疊的狀態(tài)中是可操作的。在折疊狀態(tài)中,所述第二手持部被定位于主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第一手持部(凹部的附近區(qū)域)的前方??刂岂R達旋轉方向的啟動器以及前進/后退開關被布置在把手殼體側。
【專利說明】動力工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使用蓄電池作為驅(qū)動源的動力工具的操作性改進,縮小尺寸,以及減輕重量。動力工具包括馬達部分、樹脂造殼體以及可轉動地設置到殼體的把手,所述樹脂殼體容納減速機構部分等,其傳輸由馬達部分產(chǎn)生的旋轉力。
【背景技術】
[0002]作為傳統(tǒng)的所謂可折疊動力工具的開關結構,公開出版號為2011-73087 (專利文獻I)的日本專利申請的技術:使用可繞著工具保持部的旋轉軸轉動的開關(SW)是公知的。在專利文獻I中,所述工具包括分成兩半的樹脂造主殼體(前側殼體),其容納馬達部分,傳輸由馬達部分產(chǎn)生的旋轉力的減速機構部分等,以及把手殼體(后側殼體),其被可轉動地連接,并且在其內(nèi)部空間容納電池;以及用于開啟或關閉馬達的開關被設置在主殼體側。
[0003]圖34是傳統(tǒng)技術的可折疊型動力工具(鉆機)處于直型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動力工具201被配置為主殼體202和把手殼體203,把手殼體203能夠繞著轉動軸210被轉動。主殼體202是用于容納馬達204和動力傳輸系統(tǒng)的主殼體,并且容納有:馬達204 ;用于降低馬達204旋轉速度的減速機構218 ;以及離合機構220,其用于將減速機構218的輸出傳輸?shù)捷敵鲚S226,并且在達到規(guī)定的擰緊力矩或更多時關閉馬達動力。減速機構218以及離合機構220作為動力傳輸系統(tǒng),其傳輸馬達204的旋轉力到輸出軸226。
[0004]開關206,其開啟或關閉馬達204的旋轉,被設置位于主殼體202的馬達204的后偵牝并且位于轉動軸210的前側空間內(nèi)。開關206被連接到操作桿部207,其在具有圓柱形形狀的主殼體202的周向方向被移動。當操作桿部207在周向方向的第一方向被移動時,馬達204在向前的方向上旋轉(螺釘被尖端工具(鉆頭)擰緊的方向);并且,當操作桿部207在第二方向被移動時,馬達204在向后的方向上旋轉(螺釘被尖端工具擰松的方向)。開關206設定馬達的開或關,并且通過獲得開啟狀態(tài)促使馬達以確定的速度旋轉,但是其不適于調(diào)節(jié)馬達204的旋轉速度。
[0005]把手殼體203是殼體,其容納有電池230并且作為手持部被操作者握緊(把持);并且把手殼體被形成為大致圓柱狀,其具有位于后端的開口 203c,并且通過聚合物樹脂產(chǎn)品如塑料的一體模塑被以左右分區(qū)方式制造。主殼體202以及把手殼體203彼此配合以便可以繞著轉動軸210轉動大約70度。容納在把手殼體203中的電池230通過所謂電池組的方法被形成,其能可安裝地/可拆卸地穿過開口 203c,并且閂部231被設置在其后側。電池230的后表面形成了把手殼體203外邊緣部的局部,并且金屬制連接件232被設置在其前端的大致矩形角部。
[0006]端子座211被設置在把手殼體203中,并且多個金屬制端子212被固定其上。當連接件232通過安裝電池230到把手殼體的內(nèi)部被引入與動力工具201側的多個端子212接觸時,獲得電能能夠從電池230被提供到馬達204的狀態(tài)。轉動軸210下側的附近區(qū)域作為用于允許導線209a以及導線209b延伸的空間,所述導線209a是從端子212到馬達204的能源提供線,所述導線20%提供能源到LED214用于照亮尖端工具的附近區(qū)域;以及蓋215被設置用于覆蓋該空間。蓋215是片狀部件,其通過轉動軸216被固定到主殼體202偵U。在把手殼體203的端子座211的前側,當殼體被折疊時用于容納蓋215的殼體空間217被形成。
[0007]圖35是傳統(tǒng)技術的動力工具201的折疊狀態(tài)(槍形或手槍形)縱剖視圖,并且示出了把手殼體203被繞著轉動軸210相對于主殼體202從圖34的狀態(tài)相對地轉動了大約70度的狀態(tài)。如從此附圖可以理解到,當把手殼體203被轉動時,轉動軸216和端子座211之間的間隙被縮?。灰虼?,蓋215從功能上講是不需要的,并且蓋215因此被配置為容納在殼體空間217內(nèi)以便不會影響折疊運動。利用此結構,傳統(tǒng)技術的可折疊型動力工具能夠在兩種模式下被使用,其中工具的主體部分是直型或槍型。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8]在傳統(tǒng)技術的動力工具中,操作桿部207,其控制到馬達204的電能的供應/中斷,被布置在主殼體202側,并且開關206,其控制到馬達204的電能的供應/中斷,也被設置在主殼體202側。因此,在如圖35描述的方面中,在把持把手殼體203時,使用一只手操作操作桿部207不是非常容易。另外,當布置在主殼體202和把手側(把手殼體203)之間的轉動機構部被轉動以從直型形狀改變到槍型形狀時,蓋215,在主殼體202側被設置有支撐點,進入把手殼體203的內(nèi)側。
[0009]在以上描述的動力工具中,當開關206被設置在把手殼體203側時,開關必須被布置在在槍型形狀中蓋215進入的位置(殼體空間217)的附近區(qū)域;因此,開關和蓋215彼此干擾。為了防止干擾,把手殼體203必須在中心軸線方向(=前后方向)上被延伸,動力工具的尺寸增加,并且失去便攜性。進一步,當在折疊狀態(tài)使用時,主殼體的兩個側表面被拇指和食指把持,并且開關操作被用右手實施;因此,存在工具主體的把持狀態(tài)在開關的操作過程中變得不穩(wěn)定的風險,并且輸出軸的穩(wěn)定性可能被降低。
[0010]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折疊型動力工具,其具有易于使用的開關機構,其中開關的位置被移動到把手殼體側。
[0011]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標是提供一種動力工具,其是可折疊型,并且被配置為能夠牢固地保持殼體主體部分以使輸出軸是穩(wěn)定的并且能夠操作。
[0012]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優(yōu)選目的是提供一種動力工具,其降低了在折疊時手指被擠壓在主殼體和把手殼體的鉸鏈的附近區(qū)域的風險。
[0013]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優(yōu)選目的是提供一種動力工具,其是可折疊型,并且被配置為能夠牢固的保持殼體主體部分,以便穩(wěn)定輸出軸并且可操作。
[0014]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優(yōu)選目的是提供一種動力工具,其降低了手指被擠壓在主殼體和把手殼體的鉸鏈的附近區(qū)域的風險。
[0015]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特征,一種動力工具具有:容納電池并且具有第一手持部的把手殼體;被所述電池的電能驅(qū)動的馬達;尖端工具被附接到其上的輸出軸;傳輸所述馬達的旋轉力到所述輸出軸的動力傳輸系統(tǒng);主殼體,其容納所述馬達以及所述動力傳輸系統(tǒng),并且具有第二手持部;以及轉動機構,其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主殼體的后端部和所述把手殼體的前端部;所述動力工具至少在所述主殼體和所述把手殼體被布置為直型的狀態(tài)以及所述主殼體和所述把手殼體被布置為折疊的狀態(tài)中的任一種中是可操作的,其中,在所述把手殼體被折疊的狀態(tài)中,在所述主殼體的軸線方向上,所述第二手持部位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前方??刂扑鲴R達旋轉的開關以及啟動器被設置在所述把手殼體的所述轉動機構的后方。
[0016]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由具有比所述把手殼體和所述主殼體的材料更高彈性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第二手持部被設置到所述主殼體的左右側表面。所述第二手持部形成弧形表面,其作為在具有大致圓柱形形狀的所述主殼體的外周表面的相反方向上彎曲的表面。所述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通過與把手殼體和主殼體的雙層模塑被制造。所述把手殼體的上端表面具有第一凹部,其具有長于兩只手指寬度的長度。在所述把手殼體的上端表面,第二凹部被形成在所述啟動器后方的附近區(qū)域。
[0017]在這種方式中,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在把手殼體被折疊的狀態(tài)中,所述第二手持部在主殼體的軸線方向上被順序排列在所述第一手持部的的部分的前方。因此,在操作者把持把手殼體的狀態(tài)中,所述主殼體的第二手持部能夠以拇指和食指朝向主殼體側變緊的方式被從左右兩側把持,當牢固的把持動力工具的主體部分時,輸出軸的穩(wěn)定性能夠被保持,并且高精度可靠性的操作能夠被實施。
[0018]另外,在所述把手殼體的轉動機構的直接后方,控制馬達旋轉的開關和啟動器被設置。因此,即使在殼體被折疊以形成槍型而實施操作時,所述啟動器能夠被布置在易于使用的位置,并且主殼體能夠被配置為緊湊。
[0019]進一步,所述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由具有比所述把手殼體和所述主殼體的材料更高彈性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夠?qū)崿F(xiàn)不易導致滑動的動力工具,該不易導致滑動會起到減少把持手指的疲勞。
[0020]技術方案1:一種動力工具包括:容納電池并且具有第一手持部的把手殼體;被所述電池的電能驅(qū)動的馬達;尖端工具被附接到其上的輸出軸;傳輸所述馬達的旋轉力到所述輸出軸的動力傳輸系統(tǒng);主殼體,其容納所述馬達以及所述動力傳輸系統(tǒng),并且具有第二手持部;以及轉動機構,其可轉動地將所述主殼體的后端部連接到所述把手殼體的前端部;所述動力工具具有至少在所述主殼體和所述把手殼體被布置為直型的狀態(tài)以及所述主殼體和所述把手殼體被布置為折疊的狀態(tài)中的任一種狀態(tài)下可操作的結構,其中,在所述把手殼體被折疊的狀態(tài)中,在所述主殼體的軸線方向上,所述第二手持部位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前方。
[0021]技術方案2.根據(jù)技術方案I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控制所述馬達旋轉的開關以及啟動器被設置在所述把手殼體的所述轉動機構的后方。
[0022]技術方案3.根據(jù)技術方案I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由具有比所述把手殼體和所述主殼體的材料更高彈性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第二手持部被設置到所述主殼體左右的每個側表面。
[0023]技術方案4.根據(jù)技術方案3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第二手持部具有彎曲表面,所述彎曲表面被形成為作為向具有大致圓柱形形狀的所述主殼體的外周表面的相反方向彎曲的表面。
[0024]技術方案5.根據(jù)技術方案I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通過與所述把手殼體和所述主殼體進行雙層模塑被制造。
[0025]技術方案6.根據(jù)技術方案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把手殼體的上端表面具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具有長于兩只手指寬度的長度。
[0026]技術方案7.根據(jù)技術方案6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在所述把手殼體的上端表面,第二凹部被形成在所述啟動器的后方的附近區(qū)域。
[0027]技術方案8.根據(jù)技術方案7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在所述動力工具被折疊的狀態(tài)中,所述啟動器被布置在所述主殼體的直接下方位置,并且所述啟動器的扭矩的擊打方向大致平行于所述主殼體的軸線方向。
[0028]技術方案9.根據(jù)技術方案8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啟動器的末端被擺動軸軸向地支撐,并且繞著所述擺動軸擺動預定的角度。
[0029]技術方案10.根據(jù)技術方案9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開關是依照所述啟動器的拉動幅度改變所述馬達的旋轉速度的可變開關。
[0030]技術方案11.根據(jù)技術方案9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擺動軸被設置在所述啟動器的前側,并且所述啟動器的后側繞著所述擺動軸擺動。
[0031]技術方案12.—種動力工具,包括:
[0032]馬達;
[0033]尖端工具被附接到其上的輸出軸;
[0034]傳輸所述馬達的旋轉力到所述輸出軸的動力傳輸系統(tǒng);
[0035]前殼體,其容納所述馬達和所述動力傳輸系統(tǒng);
[0036]后殼體,其容納用于提供電能給所述馬達的電池,并且形成手持部;以及
[0037]轉動機構,其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前殼體的后端部和所述后殼體的前端部;
[0038]力工具具有至少在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被布置為直型的狀態(tài)、以及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被布置為折疊的狀態(tài)中可操作的結構,
[0039]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馬達旋轉的開關被設置到所述后殼體,
[0040]覆蓋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的狹角部的蓋,被連接所述后殼體,以使彼此聯(lián)動,以及
[0041]用于允許蓋運動的殼體空間被設置在所述前殼體側內(nèi)。
[0042]技術方案13.根據(jù)技術方案1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殼體空間被布置在所述前殼體內(nèi)部,以便與所述馬達在軸線方向上重疊。
[0043]技術方案14.根據(jù)技術方案1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用于操作所述開關的啟動器部被布置在所述電池和所述轉動機構之間。
[0044]技術方案15.根據(jù)技術方案1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蓋被設置為由設置在所述后殼體側的轉動軸軸向地支撐。
[0045]技術方案16.根據(jù)技術方案14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啟動器部的末端被擺動軸軸向地支撐,并且繞著擺動軸擺動預定的角度。
[0046]技術方案17.根據(jù)技術方案16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動力工具具有所述開關根據(jù)所述啟動器部的拉動幅度改變所述馬達的旋轉速度的結構。
[0047]技術方案18.根據(jù)技術方案17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轉動機構的轉動軸、所述蓋的轉動軸、以及所述啟動器部的擺動軸被相互平行地布置。
[0048]技術方案19.根據(jù)技術方案18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轉動機構的轉動軸、所述蓋的轉動軸、以及所述啟動器部的擺動軸被從前到后順序地布置。[0049]技術方案20.根據(jù)技術方案19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啟動器部被布置在所述蓋的后端部的后方,并且
[0050]所述啟動器部和所述蓋被布置為在軸線方向上彼此不重疊。
[0051]技術方案21.根據(jù)技術方案20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啟動器部的擺動軸被設置在所述啟動器部的前側,并且
[0052]所述啟動器部的后側繞著所述擺動軸擺動。
[0053]技術方案22.—種動力工具,包括:
[0054]馬達;
[0055]尖端工具被附接到其上的輸出軸;
[0056]傳輸所述馬達的旋轉力到所述輸出軸的動力傳輸系統(tǒng);
[0057]容納所述馬達和所述動力傳輸系統(tǒng)的前殼體;
[0058]后殼體,其容納用于提供電能給所述馬達的電池,并且形成手持部;以及
[0059]轉動機構,其被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前殼體的后端部和所述后殼體的前端部;
[0060]所述動力工具具有至少在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被布置為直型的狀態(tài)以及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被布置為折疊的狀態(tài)中可操作的結構,
[0061]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從所述電池到所述馬達的電能供應的開關被設置到所述后殼體。
[0062]技術方案23.根據(jù)技術方案2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電池是可安裝和可拆卸的組合型,
[0063]所述后殼體具有用于安裝和拆卸所述電池的開口,
[0064]所述開關被布置在所述電池和所述轉動機構之間,并且
[0065]用于操作所述開關的啟動器部被布置在所述后殼體的下側。
[0066]技術方案24.根據(jù)技術方案23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啟動器部的前后位置被布置為與容納于所述后殼體內(nèi)部的電池的前后位置相重疊。
[0067]技術方案25.根據(jù)技術方案23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開關是可變電阻開關,并且所述動力工具具有所述馬達的旋轉速度能夠通過所述啟動器部的操作量來調(diào)節(jié)的結構。
[0068]技術方案26.根據(jù)技術方案25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開關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移動的柱塞;并且
[0069]所述啟動器部是槳葉式,其中擺動軸被設置在后端側,并且前側在上下方向上擺動以移動所述柱塞。
[0070]技術方案27.根據(jù)技術方案26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擺動軸具有軸線方向,其是位于垂直于折疊機構的折疊方向的方向,并且所述擺動軸被設置在與所述電池的前后
位置重疊的位置。
[0071]技術方案28.根據(jù)技術方案2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馬達和所述轉動機構被同軸地布置在所述前殼體內(nèi)部,并且所述馬達的后端與所述轉動機構相鄰。
[0072]技術方案29.根據(jù)技術方案22所述的動力工具,包括
[0073]用于切換所述馬達的旋轉方向的滑動型前進/后退開關,其中,所述前進/后退開關被布置在所述開關和轉動軸之間,,以及[0074]前進/后退開關的操作桿被布置為在左右方向上從所述后殼體突出。
[0075]技術方案30.根據(jù)技術方案29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從所述后殼體的所述操作桿突出的部分被在徑向方向上向內(nèi)挖空,并且當所述操作桿被操作時,所述操作桿的端部被定位在比在所述后殼體的徑向方向上的最外側位置更靠里的位置。
[0076]技術方案31.根據(jù)技術方案2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電池的直徑Db比所述馬達的直徑Dh小。
[0077]技術方案32.根據(jù)技術方案23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在所述后殼體的所述啟動器部的外圍,形成防止在所述動力工具被放置時,所述啟動器部被所述動力工具的自身重量所移動的突出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78]圖1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為直型情況下外形的側視圖;
[0079]圖2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的內(nèi)部結構的局部剖視圖;
[0080]圖3A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為直型情況下的操作狀態(tài)的示意圖,示出了第一把持狀態(tài);
[0081]圖3B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為直型情況下的操作狀態(tài)的示意圖,示出了第二把持狀態(tài);
[0082]圖4為示出了操作狀態(tài)的側視圖,其中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是折置的;
[0083]圖5為示出了操作狀態(tài)的俯視圖,其中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是折置的;
[0084]圖6A為示出了圖1中主殼體10的外部形狀的A-A部分的示意圖;
[0085]圖6B為示出了圖1中主殼體10的外部形狀的B-B部分的剖視圖;
[0086]圖7為用于說明圖1中的把手殼體20的形狀的示意圖;
[0087]圖8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在折疊情況下的另一握緊(把持)狀態(tài)的側視圖;
[0088]圖9為用于說明在圖1中的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的轉動機構的附近區(qū)域的形狀的局部透視圖(直型狀態(tài));
[0089]圖10為用于說明在圖1中的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的轉動機構的附近區(qū)域的形狀的局部透視圖(折疊狀態(tài));
[0090]圖11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的直型狀態(tài)外形的側視圖;
[0091]圖12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的折疊狀態(tài)外形的側視圖;
[0092]圖13為示出了通過握緊把持動力工具I的操作者的手的示意圖;
[0093]圖14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沖擊起子)的整體構造的示意圖,并且也是示出了殼體的右側被拆卸的狀態(tài)(直型狀態(tài))的示意圖(局部剖視圖);
[0094]圖15為示出了動力工具(沖擊起子)的整體構造的縱剖視圖,并且是示出了殼體的右片側被拆卸的狀態(tài)(折疊狀態(tài))的示意圖(局部剖視圖);
[0095]圖16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的直型狀態(tài)模式的側視圖;
[0096]圖17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的折疊狀態(tài)模式的側視圖;
[0097]圖18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鉆機)的整體構造的示意圖,并且是示出了殼體的右片側被拆卸的狀態(tài)(直型狀態(tài))的示意圖(局部剖視圖);
[0098]圖19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鉆機)的整體構造的示意圖,并且是示出了殼體的右片側被拆卸的狀態(tài)(折疊狀態(tài))的示意圖(局部剖視圖);
[0099]圖20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的開關部的局部放大圖;
[0100]圖21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的開關部的局部方大圖;
[0101]圖22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方式的可折疊的動力工具I (沖擊起子)的整體結構的縱剖視圖,示出為直型狀態(tài);
[0102]圖23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方式的可折疊的動力工具I (沖擊起子)的整體結構的縱剖視圖,示出為折疊狀態(tài);
[0103]圖24為圖22中A-A部分的剖視圖;
[0104]圖25為用于說明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在直型狀態(tài)下的使用狀態(tài)的側視圖;
[0105]圖26為用于說明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在直型狀態(tài)下的使用狀態(tài)的側視圖,示出了主體部分向下的操作狀態(tài)。
[0106]圖27為用于說明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在折疊狀態(tài)下的使用狀態(tài)的側視圖;
[0107]圖28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方式的可折疊的動力工具51 (鉆機)的整體結構的縱剖視圖,并且為示出了直型狀態(tài)的示意圖;
[0108]圖29為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方式的可折疊的動力工具51 (鉆機)的整體結構的縱剖視圖,并且為示出了折疊狀態(tài)的示意圖;
[0109]圖30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九實施方式的可折疊的動力工具的局部剖視圖;
[0110]圖31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十實施方式的可折疊的動力工具的局部剖視圖;
[0111]圖32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十一實施方式的可折疊的動力工具的局部剖視圖;
[0112]圖33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十二實施方式的可折疊的動力工具的局部剖視圖;
[0113]圖34為示出了傳統(tǒng)技術(直型狀態(tài))的動力工具201 (鉆機)的整體構造的縱剖視圖;以及
[0114]圖35為示出了傳統(tǒng)技術(折疊狀態(tài))的動力工具201 (鉆機)的整體構造的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115](第一實施方式)
[0116]以下,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將基于附圖被描述。在以下描述的附圖中,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且其重復的說明將被省略。[0117]動力工具I使用可充電的并且可安裝的/可拆卸的電池組60作為電源,使用未示出的馬達作為驅(qū)動源以通過動力傳輸系統(tǒng)提供旋轉力和沖擊力到輸出軸,并且通過傳輸旋轉力或沖擊力到尖端工具如驅(qū)動鉆頭58實施操作如螺釘擰緊和螺栓擰緊,所述尖端工具通過覆蓋有套管57的安裝孔被保持。動力工具I的殼體包括主殼體(前殼體)10和把手殼體(后殼體)20。主殼體10通過聚合物樹脂如塑料的一體模塑被形成,可分為左右兩部分,并且左右部通過未示出的螺釘固定。把手殼體20被形成為具有圓柱形形狀,其在后端具有開口 20c,并且通過聚合物樹脂如塑料的一體模塑以左右分區(qū)方式被制造。
[0118]主殼體10以及把手殼體20通過在前后方向的中間部分的附近區(qū)域的具有未示出的轉動軸的轉動機構彼此配合,并且可繞著轉動軸轉動大約70度。轉動的平面是由圖1示出的包括前后和上下方向的平面(該平面與紙表面一致),并且所謂直型型的形狀,其中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是同軸排列的如圖1,能夠被轉變?yōu)樵谝陨院竺枋龅膱D4中示出的方式轉動的形狀,即,轉變?yōu)樗^槍型的形狀。在進行操作時,操作者能夠根據(jù)操作的地點或目的設定直型型或槍型的形狀。
[0119]圖1中的動力工具I通過使用公知的機構作為動力傳輸系統(tǒng)能被實現(xiàn)為所謂的鉆機、沖擊起子、或其他無線式動力工具。在本實施方式中,動力工具被實現(xiàn)為包括沖擊機構(打擊機構)的沖擊起子。馬達,其稍后將被描述,被容納在主殼體10內(nèi),并且其旋轉軸被連接到用于旋轉尖端工具的動力傳輸系統(tǒng)。電池組60具有大致圓柱形的底盤,其可以經(jīng)由把手殼體20的末端開口 20c被安裝到內(nèi)部空間以及從內(nèi)部空間被拆卸,并且是所謂盒型型的電源,其易于更換。未示出的勾部被形成在電池組60底盤的兩個位置,并且當它們與形成在把手殼體20內(nèi)壁的凹部(未示出)結合時,電池組60被保持。
[0120]拆卸電池組60時,在推動設置在左右兩個位置的閂部61的時候,電池組60被從開口 20c拉出。電池組60后端的形狀被形成為覆蓋把手殼體20的開口 20c,并且電池組60的后表面形成把手殼體20的外邊緣部的局部。多個例如18650或14500的鋰離子電池被容納在電池組60中;然而,電池的尺寸、型號、數(shù)量等可以被隨意的設定。
[0121]在位于把手殼體20中并且鄰近轉動機構的部分的空間中,容納啟動器7和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啟動器7操作用于控制到馬達的電能的供應/停止的開關(主開關),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用于選擇馬達旋轉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開關是所謂的可變電阻開關,其中其電阻值根據(jù)啟動器7的操作量是可變的,并且被配置為馬達的旋轉速度根據(jù)啟動器7的操作量是可變的。啟動器7具有啟動器主體部分7a,其具有手指能夠圍繞勾上的寬度,并且當啟動器7的前側繞著軸點(擺動軸43)擺動(轉動)預定的角度時,其后端被配置為在大致地上下方向上擺動。
[0122]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被大致地設置在啟動器7的擺動軸43的上方。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被連接到開關,其用于選擇馬達的旋轉方向為“前進旋轉方向(擰緊方向)”以及“后退旋轉方向(擰松方向)”。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能夠通過在左右方向上被滑動操作。同時,最好實現(xiàn)機械的或電子的鎖定機構,不僅通過設置在對應于前進旋轉方向位置和后退旋轉方向位置的兩個位置的操作桿位置,而且通過設置在兩個位置之間的鎖定位置,以便,在鎖定位置,啟動器7也被鎖定為不可機械地移動或即使當啟動器7被拉動時馬達不被電動地開啟。凹陷部24,其被從把手殼體20的外部朝向內(nèi)側挖空,被設置到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的外圍以配置為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在操作后不會從把手殼體20的外部突出到外側。凹陷部24具體的構造將在稍后描述。
[0123]把手殼體20作為主要被操作者把持的部分,并且具有形成第一手持部的基礎部件的功能。因此,把手殼體具有適合當被操作者把持時手的形狀,并且,在把手殼體的上側,兩個漸進的凹部(凹陷)23b和23d從前端23a到后階梯部23e被形成。當把手殼體20的方向被本說明書提及時,它們被觀察基于動力工具I處于如圖1示出的直型形狀的情況,除非另有說明(下同)。假設本說明書提及“手持部”,將給出說明,指的是殼體上設置有軟構件,如彈性體的部分。
[0124]位于凹部23b和凹部23d之間的部分被配置為前/后凹陷之間的分界線能夠通過彎曲點23c被找到。設置彎曲點23c的結果,當操作者把持把手殼體20時,他/她正把持的手持部的部分能夠通過觸感被找到。最大力作用于其上的指間的較低部能夠被第一凹部23b引導;因此,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手持部能夠被提供。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把手殼體20的形狀,兩個漸進凹部(凹陷)23b和23d被形成,并且作為第一手持部的彈性體21和22被形成。
[0125]彈性體21和22是具有比把手殼體的組分材料(塑料)更高彈性的組分材料,并且,通過使用例如,雙層注塑技術在以把手殼體20的組分材料作為的下層上,形成為具有高彈性的薄的表面層的樹脂。由于公知技術能夠被用作雙層注塑的制造技術,其詳細的說明將被省略。其上形成彈性體22的部分在與彈性體21分離的位置也形成了第一手持部的部分。彈性體22從其前端的附近區(qū)域到其后端的附近區(qū)域還形成了兩個凹部和彎曲點,并且其詳細的形狀將在稍后描述。本實施方式的第一手持部通過被布置為彼此分離的彈性體21和22被形成;然而,第一手持部不限于此形狀,但是可以被配置為具有配合彈性體21和22的形狀或被配置為能夠被分為三部分或更多,并且分散布置。
[0126]在某些情況下,主殼體10會被操作者輔助把持。并且第二手持部因此也被形成在主殼體10側。第二手持部是彈性體11被形成于其中的部分。彈性體11也是具有比主殼體10的組分材料(塑料)更高的彈性的組分材料,并且,通過使用例如,雙層注塑技術在以主殼體10的組分材料作為的下層上,形成為具有高彈性的薄的表面層的樹脂。此外,彈性體11的特定區(qū)域的形狀被安排并且配置為當被操作者把持時,通過把持手指力容易地作用在主殼體10上。
[0127]防滑處理部Ila和Ilb被形成在彈性體11的特定部分。防滑處理部Ila和Ilb被形成在也位于主殼體10右側側表面的相同位置。防滑處理部Ila和Ilb通過,例如,形成于彈性體11上的多個小凹部被形成。防滑處理部不僅僅限于凹部,而且可以通過凸部、溝槽、階梯等被形成,因為其目的是能夠防止滑動。進一步,僅僅防滑處理部Ila和Ilb可以由另外的其他材料(第三材料)形成。作為第二手持部的彈性體11也被類似地形成在右側側表面(未示出)以及示出的左側側表面并且兩側對稱,并且配合到上側。
[0128]蓋45被布置在轉動中心的下側,通過其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被折疊(在狹角被形成的側)。蓋45是片狀部件。當動力工具I被以圖1示出的模式使用時,換句話說,以直型形狀,蓋扮演外框部的角色,其封閉位于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之間的轉動機構的部分的附近區(qū)域的空間。
[0129]接下來,動力工具I的內(nèi)部結構將通過使用圖2的局部剖視圖來說明。圖2是示出了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的右側殼體被拆卸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在內(nèi)部結構中,為了方便說明的緣由,動力傳輸系統(tǒng)(38,30,39)的部分被通過剖視圖示出。在本實施方式中,開關6以及啟動器7被布置在把手殼體20側,不同于圖14和15中示出的傳統(tǒng)的可折疊型動力工具。馬達4是用作驅(qū)動源的有刷直流電機,其旋轉未示出的尖端工具,并且被容納在主殼體10的后側中。在本實施方式中,電池組60被用作用于驅(qū)動馬達4的電源。馬達4的旋轉軸被連接到動力傳輸系統(tǒng)用于旋轉尖端工具。
[0130]在本實施方式中,動力傳輸系統(tǒng)包括減速機構38,其使用行星輪,以及具有錘32和砧35的打擊機構30,并且被順序地布置與馬達4相同的軸上。減速機構38具有安裝在馬達4的旋轉軸上的中心齒輪,多個行星齒輪,以及位于行星齒輪外周側的固定式齒環(huán)。在減速機構38中,固定多個行星齒輪的旋轉軸的行星齒輪架被旋轉。被廣泛地使用的公知的打擊機構(沖擊機構)能夠被用作打擊機構30。打擊機構30包括:主軸31,其被連接到行星齒輪架;錘32,其在軸線方向上是可移動的;彈簧34,其偏置錘32 ;凸輪槽;球等。主軸鎖定機構39,當馬達4停止時其阻止輸出軸56相對于主殼體10的相對旋轉,被設置在打擊機構30和套管57之間。主軸鎖定機構39是用于通過旋轉動力工具I實施手擰緊的鎖定機構,似乎在馬達4的旋轉停止后,動力工具是驅(qū)動器。由于主軸鎖定機構39的具體結構是公知的,這里省略其說明。
[0131]連接件(端子)62被設置在電池組60前端大致矩形角部。另一方面,多個金屬制端子15被固定到把手殼體20的端子座14。當電池組60被安裝到把手殼體20內(nèi)部時,連接件62被引入與動力工具I側的多個端子15接觸。其結果,達到電能能夠被從電池組60提供到馬達4的狀態(tài)。用于控制電能到馬達的供應/停止的開關(主開關),以及用于選擇馬達4旋轉方向的的前進/后退開關被容納到在把手殼體內(nèi)并且位于電池組60和轉動軸9之間的空間中。
[0132]在本實施方式中,開關6是所謂的可變電阻開關,其中其電阻值根據(jù)啟動器7的操作量是可變的,并且其被配置為馬達4的旋轉速度根據(jù)啟動器7的操作量是可變的。啟動器7的前側被配置為僅僅在預定的角度內(nèi)繞著擺動軸(擺動支撐點)43擺動(轉動),以便啟動器7的后部在上下方向是實際上可移動的。壓縮彈簧6b被設置在啟動器7和開關6之間;并且,當啟動器7被釋放時,啟動器7在開關6被放開的方向上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擺動軸43被設置在啟動器7的前側;因此,把持形成第一手持部的把手殼體20的操作者能夠容易地把持啟動器7,并且獲得具有易于使用的開關機構的動力工具I。
[0133]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被設置在開關6前側且位于開關6和轉動軸9之間的空間中。蓋45被布置在轉動軸9的附近區(qū)域,并且在朝向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被折疊的一側(狹角被形成側)。以與圖14和15示出的動力工具相反的方式,蓋45通過設置在把手殼體20側的轉動軸(支撐點)46被保持。至于蓋45的角色,當動力工具I被以圖1示出的方式,如,直型形式,使用時,蓋45扮演外框部的角色,其覆蓋轉動機構位于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之間的部分的附近區(qū)域的空間,并且蓋是片狀部件。
[0134]特別的,在動力工具中,其中電池組60被布置在把手殼體20中,提供電能給馬達4的導線37a,以及提供電能給LED14的導線37b,必須被布置在轉動軸9的附近區(qū)域;因此,動力工具具有設置有允許它們延伸的空間的結構。請注意,由于垂直于其軸線方向的蓋45的橫截面包括開口,其具有垂直U型形狀,當從圖2觀察時,蓋45的高度(蓋45的側表面)以及殼體空間47的高度(大致等同于蓋45中間部分的橫截面)彼此不匹配。[0135]如從圖2所理解到的,本實施方式被配置為蓋45被軸向地支撐在把手殼體20側,開關6和啟動器7因此能夠被容易地布置在把手殼體20中。殼體的轉動機構的轉動軸9,蓋45的轉動軸46,以及啟動器7的擺動軸43被布置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相互平行。轉動軸9、轉動軸46、以及擺動軸43被從前到后順序地布置。這意味著轉動軸46以及擺動軸43被布置在轉動軸9后方,換句話說,它們被布置在把手殼體20中;因此,主殼體10的內(nèi)部結構能夠被簡化,并且其裝配性能能夠被提高。
[0136]進一步,與圖34和35示出的傳統(tǒng)技術不同,主殼體10不被要求容納位于馬達4和轉動軸9之間的開關機構,并且由于開關機構的長度,主殼體10的軸線方向長度因此能夠被縮短。進一步,突出部12被設置到主殼體10的馬達4的下方;因此,當折疊并且使用時(細節(jié)將在稍后描述),這適合作為操作者手指的引導部,并且對于保證殼體空間17是最佳的。
[0137]接下來,在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是直型情況下的操作狀態(tài)將被參照圖3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擺動軸43被設置在啟動器7的前側;因此,把持也作為手持部的把手殼體20的操作者能夠容易地把持啟動器7,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具有易于使用的開關機構的動力工具I。
[0138]圖3A是示出第一握緊(抓緊)狀態(tài)的側視圖。通常地,操作者實施操作,同時用他/她的優(yōu)勢手(例如,右手)握緊動力工具。操作者右手100的角色將參照圖13被說明。如圖13所示,動力工具I的開關通常通過使用食指102和中指103被操作,并且拇指101、無名指104、以及小拇指105通常被用于把持手持部。為了握緊手持部,動力工具I通過使用指間被牢固地保持。
[0139]再次回到圖3,在圖3A示出的握緊方式中,啟動器7被拇指操作,并且把手殼體20被食指102和中指103把持。另一方面,無名指104和小拇指105把持主殼體10側。在這種情況下,把手殼體的被中指103把持的部分(箭頭91的附近區(qū)域)是第一手持部(彈性體21),如附圖中的格線示出的橡膠被粘貼于其上;因此,握緊是非常容易的,并且啟動器7,其被拇指操作,也很容易使用。
[0140]彈性體11的上側配合部通過無名指104和小拇指105的遠端的附近區(qū)域被握緊;因此,握緊它是舒服的,并且便于操作。在這種握緊方式中,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能夠作通過移動拇指101或食指102被容易地操作,并且不需要很大程度地從主殼體10或把手殼體20上分離手。
[0141]圖3B示出了僅僅把手殼體20側被一只手握緊時,操作被實施的情況。這種使用方法是適合于在狹小空間的深部進行擰緊螺釘操作的握緊方式。在這種把持方式中,啟動器7被拇指101操作。在這種把持方式中,彈性體21和22,其形成第一手持部,被主要地把持;因此,把持工具是舒服的,并且便于操作。還是在這種把持方式中,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能夠通過移動拇指101或食指102被容易地操作,并且不需要將手從把手殼體20脫離;因此,能夠?qū)崿F(xiàn)啟動器7以及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的易于使用的布局。
[0142]接下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是折疊的情況下的操作狀態(tài)將參照圖4和5被說明。折疊時,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的中心軸被布置為在相互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從而實現(xiàn)所謂的槍型(手槍型)。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直型狀態(tài)中,轉動軸9 (參見圖2)被設置在啟動器7的軸線方向前側,并且在折疊狀態(tài),構成第一手持部的彈性體21被布置在把手殼體20的上端的附近區(qū)域;因此,當握緊也作為手持部的把手殼體20時,操作能夠被圖4中虛線示出的操作者的右手100實施。
[0143]另外,由于突出到主殼體10的下側的大約距離H的突出部12被設置,中指103能夠通過突出部12被自然地引導到啟動器7的主體部分7a的中間。通過在第一手持部的中心軸線方向上實施中指103的拉動操作,啟動器7能夠被操作,并且馬達4的變速驅(qū)動能夠被容易地實施。
[0144]圖5是從上方觀察圖4握緊方法的情況的示意圖。當以這種方式握緊時,拇指101被定位于主殼體10的左側,并且食指102被定位于主殼體的右側。在這種情況下,指分枝基部106 (參見圖13)被定位于主殼體10的中心軸的延長線上;因此,操作者能夠容易地使得向前的壓力作用在動力工具I上,并且不搖擺的牢固的擰緊操作能夠被實施。進一步,拇指101和食指102在這種情況下接觸是第二手持部的彈性體11的防滑處理部Ila和11b,并且因此不容易滑動。彈性體11的形狀將參照圖6A和6B被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145]圖6A和6B示出了主殼體10的外部形狀。圖6A示出了圖1中的A-A部分,并且圖6B是圖1中的B-B部分剖視圖。為了穩(wěn)定握緊主殼體10的手指(拇指101和食指102),彈性體11的形狀具有在主殼體10的兩個側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中間的附近區(qū)域的凹陷,并且當從外側在內(nèi)徑方向(中心軸線方向)上觀察時,具有凹形的弧形形狀被形成。彈性體11被形成為具有凹形的弧形以這種方式在主殼體10的軸線方向上延伸。
[0146]圖6A是圖1中A-A部分的附近區(qū)域的剖視圖,并且拇指101觸及不到其附近區(qū)域,盡管食指102能夠觸及到那里。弧形的曲率半徑Rl被形成得有些小以適應食指102,并且,由于當從外側觀察時,其具有凹形,曲率半徑R1的中心點在主殼體10的外側。圖6B是圖1的B-B部分附近區(qū)域的剖視圖,并且不僅食指102,而且拇指101觸及到B-B部分的附近區(qū)域。因此,弧形的曲率半徑R2被形成得有些大以適應拇指101,因此實現(xiàn)R2 > R1的相對關系。當從外側觀察時,由于凹形被形成,曲率半徑R2的中心點如同R1的一樣被定位于主殼體10的外側。在這種方式中,彈性體11的弧形的曲率半徑在主殼體10的前側是小的,并且當其接近后側時,弧形的曲率半徑逐漸地或階梯式地增加。這種改變的幅度能夠被可選擇地設定以適應操作者的平均手指的尺寸。
[0147]如從圖6B的剖視圖理解到的,主殼體的側表面IOa的形狀被配置為在垂直方向上是大致水平的表面。軟材料(彈性體11),在這種方式下是弧形形狀并且具有朝向主殼體10尾端的方向延伸的形狀,被設置在主殼體10的兩個側表面上。因此,與具有完全圓形的橫截面形狀的殼體相比,當被握緊時,力能夠被容易地施加在旋轉方向,并且,特別的當以圖3A示出的方式握緊時,向著動力工具被旋轉的方向的運動能夠被容易地抑制。進一步,主殼體10的上側部IOb是一個類似于平整表面的形狀;因此,力能夠被進一步容易地施加在旋轉方向。主殼體10的這些形狀是緣于其有助于所謂的手旋轉的形狀中,其中在馬達4停止后,主殼體10的主體部分被手旋轉。
[0148]接下來,把手殼體20的詳細形狀將參照圖7被描述。如圖1所描述的,在把手殼體20的彈性體21的部分的形狀(上側)中,主要的兩個凹部23b和23d被形成在側視圖中。在這種情況下,當從彎曲點23c觀察時,第一凹部23b具有通過深度D2被挖空的形狀。從前端23a到彎曲點23c的軸線方向長度(前后方向上的長度)最好為大約成年男性兩個手指(食指和中指)的平均寬度。[0149]第二凹部23d也從彎曲點23c到后側(啟動器7后方的附近區(qū)域)被形成;然而,凹部23d寧可具有與彎曲點23c大致相同的高度而不是凹陷,并且后階梯部23e在這種情況下比它們高。手持部的中間附近區(qū)域被配置為能夠通過彎曲點23c的觸感被識別,并且手持部的后端附近區(qū)域被配置為能夠通過后階梯部23e識別。如果前端23a和后階梯部23e通過直線彼此連接,則彎曲點23c通過大約D1被挖空。彈性體21被布置直到后端部23f,其被定位于把手殼體20的開口 20c的附近區(qū)域。
[0150]在把手殼體20的彈性體22的部分(下側)的形狀中,主要的兩個凹部26c和26e被形成。在這種情況下。當從彎曲點26d觀察時,凹部26c被形成在前側,并且凹部26c被形成在后側。彈性體22的前端26a被定位于啟動器7的擺動軸43的附近區(qū)域(參見圖2),并且左右配合前端26b被定位于啟動器7的后端的附近區(qū)域。由于鉤孔27被設置在彈性體22被設置的區(qū)域,彈性體22包括凸出部26f的形狀,其向下突出。彈性體22被布置直到末端部26g,其被定位于把手殼體20的開口 20c的附近區(qū)域。
[0151 ] 如以上所描述的,在槍型形狀并且如圖4和5示出的握緊方法的情況下,主殼體10的兩個側表面被拇指101和食指102握緊。因此,輸出軸56被穩(wěn)定,并且來自指間106下部的朝向尖端工具(驅(qū)動鉆頭58)側的力能夠被容易地施加。在這種情況下,操作啟動器7的中指103能夠?qū)嵤┎僮饕员阍诎咽謿んw的中心軸線方向上拉動啟動器,同時與主殼體10的底表面(特別的,突出部12)接觸;因此,能夠?qū)嵤┳匀坏膯悠鞯牟僮鳌A硗?,啟動?的主體部分7a被暴露于在把手殼體的中心軸線方向上中指103被完全拉動的位置;因此,啟動器7的錯誤操作能夠被有效的阻止。
[0152]圖8是示出了另一種握緊狀態(tài)的側視圖,在這種情況下,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是折疊的,并且也示出了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正被拇指101操作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能夠被用作握緊方式,其類似于所謂的槍型動力工具如廣泛流傳的沖擊起子和鉆機的握緊方式。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啟動器7被設置在把手殼體20側并且在轉動機構的直接下側的附近區(qū)域,并且啟動器因此被定位于食指102被定位的位置;因此,能夠?qū)崿F(xiàn)非常易于使用的動力工具。進一步,在這種把持方式的情況下,在把手殼體20兩個側表面的推動型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定位于食指102上方。因此,當動力工具I被折疊并且以圖8示出的方式使用時,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定位于啟動器7 (或擺動軸43)的上方;因此,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能夠通過移動拇指101或食指102被容易地操作。
[0153]還是在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被操作時,把手殼體20能夠通過中指103、無名指104、以及小拇指105被保持;因此,不需要切換把持動力工具I的方式或用左手支撐動力工具I。進一步,主殼體10的下側的后端的附近區(qū)域被配置為具有平直表面,即,突出到底表面部IOc的附近區(qū)域的下側的突出部12。由于突出部12被形成,僅僅通過用一只手提起動力工具I并且彎曲食指,在用右手把持的情況下,沿著主殼體10的下端表面,食指能夠被引導到在啟動器7前方的合適位置。因此,可用性能夠被進一步提高。
[0154]圖9是局部透視圖(直型狀態(tài)),用于說明在轉動機構附近區(qū)域的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的形狀。本實施方式中的殼體具有如下形狀,在主殼體10的后端的附近區(qū)域,其與把手殼體20的前端部的下側附近區(qū)域相對的部分是傾斜的。更具體的,在閂部13和28,設置有彎曲面,其從一側的平直表面朝向另一側的平直表面會聚,并且該表面被配置為彼此光滑的連接。
[0155]由于斜邊的(傾斜的)形狀在這種方式中被使用,當把手殼體20被相對于主殼體10轉動時,閂部13和28的后端表面的大部分的附近區(qū)域未被彼此接觸。向下突出的突出部25a被形成在啟動器7前端的附近區(qū)域,并且向下突出的突出部(啟動器舌片)25b被形成在啟動器7后端的附近區(qū)域,以便它們發(fā)揮防止保持動力工具I的手指滑動的作用,并且引導操作者的手指到預定位置(啟動器7或彈性體22)。
[0156]暴露于把手殼體20的兩個側表面的推動型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被布置在錐形的凹陷24中,并且被配置為短的杠桿以便不會干擾握緊把手殼體20的手和手指。因此,當把持第一手持部(彈性體21和22)時,操作者能夠容易地實施切換操作,并且當實施擰緊操作時,能夠阻止無意的力的應用到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當啟動器7正被拉動時,最好機械地鎖定該杠桿以便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不能被移動,或者使用構造使得電子鎖定杠桿,以便即使在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8移動時,杠桿也不會縮回。
[0157]圖10是局部透視圖(折疊狀態(tài)),用于說明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的轉動機構的附近區(qū)域的形狀。相互配合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的鉸鏈的附近區(qū)域被設置具有在轉動時推動手指向外以便手指不被擠壓于其中的作用。因此,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的端面被以一定角度形成,通過該角度所述端面相互雙向平行或不交叉。在圖10中,如果閂部13和28沒有進行成斜邊的(傾斜)工藝,它們被彼此連接;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閂部13和28被配置為具有已進行了成斜邊的形狀,對應于角度(Θ )的間隙被形成在它們之間。
[0158]進一步,突出部25a被形成在啟動器7的上方;因此,在折疊時,即使食指等在啟動器7的附近區(qū)域,食指也能夠被自然的引導到啟動器7的與突出部12和25a的形狀結合的按壓表面,在閂部13和28的附近區(qū)域不會擠壓手指。請注意,突出部25a被導致突出主要用于容納擺動軸43,并且突出部25a被設置用于引導握緊手指。彈性體22被形成直到突出部25b的下側的附近區(qū)域;因此,拉動啟動器7的手指能夠被定位在預定的位置,并且通過軟材料的彈性體22實現(xiàn)舒適的握緊感。閂部29也具有斜邊的(傾斜的)形狀,以排除從啟動器7到彈性體22的階梯或不平。
[0159]如以上所描述的,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相互配合主殼體10和把手殼體20的手持部的鉸接機構(轉動機構)的附近區(qū)域具有形狀,其具有在轉動時推動手指到外側的作用,并且其端面(閂部13和28的附近區(qū)域)被形成角度(Θ ),通過該角度所述端面相互雙向平行或不交叉。因此,手指能夠被有效地防止擠壓在其中。在本實施方式中,角度(Θ )大約為20度,但其可以在大約10到30度的范圍內(nèi)被適當?shù)脑O定。
[0160](第二實施方式)
[0161]接下來,第二實施方式將參照圖11和12被描述。圖11是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I的直型狀態(tài)外形的側視圖。第二實施方式的構造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構造基本相似;然而,構成把手殼體80的第一手持部的彈性體81的形狀存在不同。在圖11示出的直型狀態(tài)中,彈性體81被配置為持續(xù)到上側和下側,并且用于防滑的多個凹部81a被形成在其下部。圖11中的把手殼體80的詳細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大致相似;并且,在彈性體81的上部,其前端83a被形成為延伸到接觸主殼體70的部分的附近區(qū)域。后端83f被布置為很大程度地延伸到開口 80c的附近區(qū)域,所述開口容納電池組90。
[0162]在把手殼體80的上側的形狀中,彎曲點83c被設置在前端83a和后端83f之間,凹部83b被設置在彎曲點83c的前側,并且凹部83d被形成在彎曲點83c的后側,并且位于它們和階梯部83e之間。凹部83b在前后方向上的寬度最好具有對應于食指102和中指103的大約總的長度。凹部83b不要求被很大程度地挖空;并且凹部83b可以是如圖11示出的大致微小的凹陷,只要操作者能夠通過其觸感找到彎曲點83c、凹部83b和階梯部83e的相對位置關系即可。
[0163]在把手殼體80的彈性體81的下部,下前端86a被定位于啟動器77的后側。凹陷86b,其大致容置中指103,被形成在下前端86z的直接后側,并且,在其后方,光滑表面(弧形表面)被從彎曲點86c到階梯部86d形成。鉤孔87被直接地形成在階梯部86d后方,并且彈性體81被配置為能夠在鉤孔87的后側觸及到下后端86e。突出部85a被形成在啟動器77的前側,并且前進/后退切換操作桿78被布置在其上方。作為形成在主殼體70側的第二手持部的彈性體71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彈性體11的形狀大致相似;然而,作為防滑處理部的凹部71a和71b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有些不同。然而,其不同來自于設計因素,并且如圖11中示出的彈性體71以及凹部7a和7b的形狀可以具有其他的可選擇的形狀。作為凸起的突出部72被設置在主殼體10的底表面的后方,這一點與第一實施方式相似,所述凸起作為手指的運動到啟動器的引導部。
[0164]圖12是示出了把手殼體80從圖11的狀態(tài)被轉動以獲得所謂的槍型形狀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還是在這種情況下,同第一實施方式一樣,作為第一手持部的彈性體81的上部(區(qū)域75)以及作為第二手持部的彈性體81的側表面部(區(qū)域85)被布置為當從圖12示出的側表面觀察時順序排列在主殼體70的中心軸線上。當以這種方式順序排列并且布置時,在圖4和5示出的握緊方法的情況下,主殼體70能夠被拇指101和食指102穩(wěn)定的保持,同時通過與第二手持部的構成結合的指間106之下的部分朝向前方把持該區(qū)域85。凹部83b的長度86最好被設定為具有長于兩個手指寬度的長度。
[0165](第三實施方式)
[0166]接下來,第三實施方式將結合附圖14-17被描述。動力工具301使用可充電的電池組330作為電源,使用馬達304作為驅(qū)動源通過動力傳輸系統(tǒng)施加旋轉力和打擊力到輸出軸326上,并且傳輸旋轉打擊力到未示出的尖端工具,如被覆蓋有套管327的安裝孔326a保持的驅(qū)動鉆頭,從而實施螺釘擰緊、螺栓擰緊等操作。動力工具301的殼體包括前殼體303和后殼體302。前殼體303通過合成樹脂如塑料的模塑形成,以便可被分為左右兩部分,并且左右部分被稍后描述的螺釘固定。用于照亮尖端工具的LED314,加強材料等被設置在前殼體303的套管327的下側。
[0167]后殼體302被形成為在其后端具有開口 302c的圓柱形形狀,并且通過聚合物樹脂產(chǎn)品如塑料的一體模塑以左右分區(qū)方式被制造。前殼體303以及后殼體302通過轉動軸310彼此配合,并且可繞著轉動軸310轉動大約70度。轉動平面是從圖14中觀察到的包括前后和上下方向的平面(與紙表面一致的平面),并且所謂的直型型的形狀,其中后殼體302和前殼體303是共線的,在圖14的方式中具有相同的軸,能夠被改變成在以稍后描述的圖15等示出的方式轉動的形狀,即,改變成所謂的槍型形狀。在實施操作時,操作者能夠根據(jù)操作的位置或目的設定直型型或槍型的模式。
[0168]馬達304是有刷直流電機,其用作的驅(qū)動源用于旋轉未示出的尖端工具,并且被容納在前殼體303的后側。在本實施方式中,電池組303被用作電源用于驅(qū)動馬達304。馬達304的旋轉軸被連接到用于旋轉尖端工具的動力傳輸系統(tǒng)。在本實施方式中,動力傳輸系統(tǒng)包括減速機構318,其使用行星輪,以及打擊機構320,其具有錘322和砧325,并且它們被連續(xù)地布置為與馬達304具有相同的軸。
[0169]減速機構318具有安裝到馬達304旋轉軸的中心齒輪,多個行星齒輪、以及位于行星齒輪外周側的固定式齒環(huán)。在減速機構318中,用于固定多個行星齒輪旋轉軸的行星齒輪架被旋轉。廣泛使用的公知的打擊機構(沖擊機構)能夠被用作打擊機構320。打擊機構320包括:主軸321,其被連接到行星齒輪架;錘322,其在軸線方向上可移動;彈簧324,其偏置錘322 ;凸輪槽;球等。主軸鎖定機構319,當馬達304停止時,其阻止輸出軸326相對于前殼體303的相對旋轉,被設置在打擊機構320和套管327之間。主軸鎖定機構319是用于通過旋轉動力工具301實施手擰緊的鎖定機構,似乎在馬達304的旋轉停止后,動力工具是驅(qū)動器。由于主軸鎖定機構319的具體結構是公知的,其說明在這里被省略。
[0170]電池組330具有大致圓柱形的底盤,其可以經(jīng)由后殼體302的末端開口 302c被安裝到內(nèi)部空間以及從內(nèi)部空間被拆卸,并且電池組是所謂盒型型的并且容易更換的電源。勾部331a被設置在電池組330底盤的兩個位置,并且,當它們被與形成在后殼體302內(nèi)壁的凹部(未示出)配合時,電池組330被保持。為了拆卸電池組330,當推動設置在左右兩個位置的閂部331時,電池組330被從開口 302c拉出。電池組331后端部的形狀被形成為覆蓋后殼體302的開口 302c,并且電池組330的后表面形成后殼體302的外邊緣部的局部。連接件332被設置在電池組330前端的大致矩形角部,并且多個金屬制端子312被固定到后殼體302的端子座311上。
[0171]當電池組330被安裝到后殼體302內(nèi)部時,連接件332被引入與動力工具301側的多個端子312接觸。其結果,獲得電能從電池組330能夠被提供到馬達304的狀態(tài)。在電池組330中,例如,兩個18650尺寸的鋰離子電池被容納;然而,容納的二次電池的尺寸和數(shù)量是可選擇的,并且14500尺寸的電池可以被用于縮小尺寸。容納的電池不限于二次電池,而且也可以是一次電池如干電池組。
[0172]在后殼體302內(nèi)部并且位于電池組330和主動軸310之間的空間內(nèi),開關(主開關)306,其控制到馬達304的電能的供應/中斷,以及用于切換馬達304旋轉方向的前進/后退開關308被容納。在本實施方式中,開關306體現(xiàn)為所謂的可變電阻開關,其中其阻值根據(jù)柱塞306a的操作量是可變的,并且馬達304的旋轉速度根據(jù)開關306的操作量是可變的。開關306的柱塞306a通過啟動器部307被操作,并且用于連接到柱塞306a的部分是在上下(垂直)方向上滑動。
[0173]當啟動器部307繞著擺動軸(擺動支撐點)313擺動(轉動)預定的角度時,連接到柱塞306a的部分被配置為在上下方向上是可移動的。在本實施方式中,擺動軸313被設置在啟動器部307的前側;因此,把持也作為手持部的后殼體302的操作者能夠容易地把持啟動器部307,并且實現(xiàn)具有易于使用的開關機構的動力工具301。
[0174]前進/后退開關308被設置在開關306前側并且位于開關306和轉動軸310之間的空間內(nèi)。前進/后退開關308是用于切換馬達304的旋轉方向為“前進旋轉方向(擰緊方向)”以及“后退旋轉方向(擰松方向)”。前進/后退開關308夠通過滑動在左右方向上滑動其操作桿部被操作;其中,最好實現(xiàn)機械的或電子的鎖定機構,不僅通過提供設置具有前進旋轉方向位置和后退旋轉方向位置的兩個位置的操作桿部件,而且通過提供設置在它們之間的鎖定位置,以便,在鎖定位置,即使當啟動器部307被拉動時,啟動器部307也被機械地鎖定為不可移動或馬達被配置為不被電動地開啟。
[0175]蓋315被布置在轉動軸310的附近區(qū)域,并且在朝向前殼體303以及后殼體302被折疊的一側(狹角被形成側)。在與圖34和35示出的動力工具相反的方式中,蓋315通過設置在后殼體302側的轉動軸(支撐點)316被保持。至于蓋315的角色,蓋315扮演外框部的角色,當動力工具301被以圖14示出的方式,S卩,直型形式,被使用時,其覆蓋位于前殼體303和把手殼體302之間的轉動機構的部分的附近區(qū)域的空間,并且蓋是片狀部件。特別的,在動力工具中,其中電池組330被布置在后殼體302中,提供電能給馬達304的導線309a,以及提供電能給LED314的導線309b,必須被布置在轉動軸310的附近區(qū)域中;因此,動力工具具有設置有用于允許它們延伸的空間的結構。
[0176]如從圖14理解到的,本實施方式被配置為蓋315被軸向地支撐在后殼體302偵牝開關306和啟動器部307因此能夠被容易地布置在后殼體302中。當在軸線方向上觀察時,啟動器部307占用的軸線方向長度Lt (前后方向)被設置為不與在后殼體302的軸線方向上觀察時電池組330占用的長度Lb重疊。進一步,在直型狀態(tài)中,蓋315的軸線方向長度Lp被布置為不與馬達4的軸線方向長度Lm和啟動器部307占用的軸線方向長度Lt中的每一個重疊。在另一方面,被移除了蓋315的殼體空間317占用的軸線方向長度Ls被布置為與馬達304的軸線方向長度Lm重疊。在這種方式中,殼體空間317的軸線方向長度Ls能夠被保證,不需要移動馬達304的排布;因此,前側殼體不被要求為了布置殼體空間317在軸線方向上被擴大。
[0177]在本實施方式中,殼體的轉動機構的轉動軸310,蓋315的轉動軸316,以及啟動器部307的擺動軸313被布置為彼此平行,以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轉動軸310(其前后方向位置在箭頭A1),轉動軸316 (其前后方向位置在箭頭A2),以及擺動軸313 (其前后方向位置時箭頭A3)被從前到后依次布置。這意味著,轉動軸316和擺動軸313被布置在轉動軸310的后方,換句話說,被布置在后殼體302內(nèi)側;因此,前殼體303的機構能夠被簡化,并且其裝配性能能夠被提高。
[0178]進一步,與圖34和35示出的傳統(tǒng)技術不同,前殼體303不被要求容納位于馬達304和轉動軸310之間的開關機構;因此,前殼體303的軸線方向長度能夠被制作的短于開關機構的長度。進一步,馬達304的直徑被制作的相對于電池組330的外部直徑小;因此,對于形成殼體空間317這是最佳的,因為能夠被保證在外圍的,特別上在馬達304下方的足夠空間。在垂直于蓋315的軸線方向的蓋的橫截面中,開口具有垂直的U形形狀;因此,請注意,當從圖14觀察時,蓋315的高度(蓋315的側表面)以及殼體空間317的高度(中間部分的橫截面)彼此不匹配。
[0179]圖15是通過從圖14的狀態(tài)相對地轉動后殼體302和前殼體303被引入到所謂槍型狀態(tài)的動力工具301縱剖視圖。擺動軸313的軸線方向被布置為在后殼體302的左右方向。當從轉動平面(與紙表面一致的平面)觀察時,這是垂直方向。在啟動器部307前端的附近區(qū)域的內(nèi)側,凸部307b被形成,其在后殼體302的開口的附近區(qū)域鄰接內(nèi)壁。啟動器部307的開關側表面的局部鄰接柱塞306a ;然而,柱塞306a被壓縮彈簧306b朝向其從開關306突出的方向偏置。當操作者取消啟動器部307的握緊時,壓縮彈簧306b的作用促使凸部307恢復到凸部307b在開口的附近區(qū)域鄰接內(nèi)壁的位置,換句話說,恢復到馬達304被關閉的位置。
[0180]當在圖15示出的槍型的狀態(tài)下使用時,蓋315進入前殼體303的殼體空間317。蓋315在槍型狀態(tài)中不是必須的,因為轉動軸310的附近區(qū)域的空間被后殼體302所覆蓋。在本實施方式中,蓋315的轉動軸316被布置在后殼體302側,以便在被繞著轉動軸316相對于后殼體302轉動時,蓋315能夠在前殼體303側被容納在殼體空間317內(nèi)。使用以上描述的結構的結果,當開關306,其控制到馬達304的電能的供應/中斷,被布置在后殼體302側時,開關306能夠被布置為接近轉動軸310的附近區(qū)域,后殼體302的長度能被顯著的縮短,并且動力工具的整體尺寸以及其重量能夠被減小。另外,由于開關306被布置為接近轉動軸310的附近區(qū)域,當以如圖2示出的槍型使用時,類似于通常(T型)電池驅(qū)動型的沖擊起子的操作性能能夠被實現(xiàn)。
[0181]圖16是示出了本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301的直型狀態(tài)的一個方面的側視圖。至于后殼體302,左右分開的殼體通過兩個螺釘328被彼此連接;以及,至于前殼體303,左右分開的殼體通過四個螺釘329被彼此連接。后殼體302和前殼體303被作為轉動軸310的螺釘310a可轉動地連接。當動力工具301不被使用時,使用圖15示出的方式,換句話說,作為保存狀態(tài)的方式;即使在直型狀態(tài)的方式,操作,如擰緊,也能夠被實施。在直型狀態(tài)中,在通過一只手握緊后殼體302并且施加朝向尖端工具側(前側)的按壓力的同時,操作者使用動力工具301。在此過程中,當把持具有狹小尺寸的后殼體302的凹陷部302a時,操作者用食指操作啟動器部307。在此過程中,啟動器部307被定位于食指的尖端部;因此,操作能夠被自然的實施。突出部302d,其在向下的方向上突出,被形成在啟動器部307的前側;因此,突出部302d起到了在手指置于啟動器部周圍時作為引導部的作用和止擋部的作用,其阻止手指從啟動器部307滑動到前側。操作者能夠通過觸覺識別啟動器部307的尖端部,因為突出部302d的設置。
[0182]在本實施方式中,馬達304的旋轉速度根據(jù)啟動器部307拉動幅度是變化的;因此,在可選擇地調(diào)節(jié)旋轉速度的時候,擰緊操作能夠被有效的實施。在突出部302a的前側,斜側部302b被形成,其被向上傾斜地朝向后殼體302的前端部形成。當后殼體302被轉動時,斜側部302b鄰接前殼體303的后端表面303b。由于斜側部302b必須被以這種方式形成,以及導線309a和309b必須在轉動軸310的下側延伸的原因,蓋315被設置在本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301中;并且,在直型狀態(tài),蓋315起到了覆蓋用于允許導線309a和309b延伸的內(nèi)部空間的殼體的罩或部分的作用。在折疊狀態(tài),蓋315被容納在前殼體303的殼體空間中。為了保證殼體空間,突出部303a,其有些向下突出,被形成在前殼體303后端的附近區(qū)域的下側。
[0183]圖17是示出了動力工具301的折疊狀態(tài)的方面的側視圖,并且是示出了在所謂的槍型方面實施操作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在這種狀態(tài)下,在握緊后殼體302并且施加相對于前殼體303向前的按壓力的同時,操作者使用該動力工具。因此,操作能夠在與普通沖擊起子操作相同的狀態(tài)下被操作。在此過程中,操作者用食指操作啟動器部307。在以這種方式在槍型形狀下實施操作的情況下,大致與廣泛使用的沖擊起子等相同的方面被使用,并且操作者對啟動器部307的操作是相同的;因此,能夠?qū)崿F(xiàn)非常易于使用的折疊型動力工具。
[0184]如以上所描述的,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后殼體302的內(nèi)部空間中,兩個開關,即,開關306和前進/后退開關308被布置在電池組330的前端表面和轉動軸310之間。進一步,啟動器部307,其能夠根據(jù)其操作量調(diào)節(jié)馬達304的速度,被設置在開關306的直接下方;因此,非常實現(xiàn)了易于使用的動力工具。另外,開關部的構造能夠被相對簡單地形成,并且動力工具的制造費用能夠被有效地降低。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開關,即,開關306和前進/后退開關308是相互不同的部分;然而,用于動力工具的整合了它們的組合式開關單元可以被使用,或者實施馬達304的可變速控制的開關機構,以及選擇馬達304旋轉方向的開關機構可以通過提供多種類型的在固定有開關306的電路板上的開關單元、接觸點單元和可變電容單元來實現(xiàn)。
[0185](第四實施方式)
[0186]接下來,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方式將參照圖18和19被描述。圖18是示出了可折疊的動力工具351 (鉆機)的整體結構的示意圖,并且是示出了直型狀態(tài)的示意圖。鉆機通過利用旋轉力實施螺釘擰緊/鉆孔,所述旋轉力通過將馬達354產(chǎn)生的旋轉力按照減速比例經(jīng)由減速機構365放大扭矩獲得。動力工具351的后殼體302的內(nèi)部結構以及電池組330與第一方式中描述的動力工具I的具有相同的結構。并且相同的部分能夠因此被使用。在第四實施方式中,前殼體353側的結構有些不同,并且減速機構365和離合機構作為動力傳輸系統(tǒng)被包括。用于容納在后殼體302的折疊狀態(tài)中的蓋315的殼體空間367被形成在前殼體353中,并且位于馬達354下方。
[0187]動力工具351利用電能,其通過電池組330被提供,旋轉作為驅(qū)動源的馬達354。馬達354的轉動通過減速機構365被減速,并且通過離合機構370以預定的速度旋轉驅(qū)動輸出軸376。減速機構365包括,例如,與馬達354的旋轉軸的小齒輪嚙合的三級行星輪減速機構(變速齒輪盒)。另外,減速機構365具有用于切換速度比例的排擋桿把手368,并且當操作者實施排擋桿把手368的切換操作時,能夠兩級變速為低速和高速。動力工具351的殼體包括前殼體353和后殼體302。前殼體353和后殼體302可繞著轉動軸310轉動大約僅僅70度;并且在所謂的直型型形狀中,其前殼體353和后殼體302具有如圖18示出的彼此同軸;以及在所謂的槍型形狀中,圖18已經(jīng)被繞著轉動軸310 (稍后參照圖19描述)轉動的狀態(tài),操作均能夠被實施。前殼體353通過合成樹脂(如塑料)的模塑被配置為可分開為左右兩部分,并且左右部分通過未示出的螺釘被固定。
[0188]離合機構370,其被布置在前殼體353的尖端側,響應負載以控制在減速結構365的輸出軸獲得的旋轉扭矩被是否被傳輸?shù)捷敵鲚S376以。因此,當所描述的擰緊扭矩(負載扭矩)通過用于扭矩調(diào)節(jié)和模式切換的標度盤379被提前設定時,離合機構370具有以下功能,當減速機構365的輸出軸的旋轉力達到設定的擰緊扭矩時,其輸出軸被導致空轉以關閉從減速機構365到輸出軸376的旋轉傳輸。
[0189]離合機構370包括:銷釘372,其是離合器釘;離合器釘,其被形成在組成三級行星輪減速機構的齒環(huán)369的前端表面上;螺旋彈簧374,其在軸線方向上朝向后方壓縮銷釘372 ;以及按壓部件375,其在螺旋彈簧374的前側在軸線方向上是可移動的。當標度盤379被旋轉時,按壓部件375被同步旋轉。當標度盤379被操作旋轉時,按壓部件375在軸線方向上被移動。當按壓部件375在軸線方向(前后方向)上被移動時,朝向后方的銷釘372的偏置力的強度能夠被調(diào)節(jié),并且擰緊扭矩(負載扭矩)能夠被調(diào)節(jié)。在圖18中,位于最前端位置的按壓部件375的剖視圖被示出在輸出軸376的上方,并且位于最后端位置的按壓部件375’的剖視圖被示出在輸出軸376的下方;然而,為了便于理解,它們被示出為垂直方向幾乎不對稱。375表不標度盤被轉動前,螺旋彈簧374被最大拉伸時的狀態(tài),并且375’表不標度盤被轉動后,螺旋彈簧374被壓縮時的狀態(tài)。按壓部件375是在圓周方向上連續(xù)的環(huán)形部件;因此,實踐中,按壓部件具有垂直對稱的形狀。
[0190]圖19是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方式的可折疊的動力工具351 (鉆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并且是示出了折疊狀態(tài)的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開關沒有被布置在馬達354和轉動軸310之間,不同于圖34和35示出的傳統(tǒng)的動力工具101。因此,當離合機構370被包括時,總體長度L往往較長的折疊型鉆機的前殼體353的軸線方向長度能夠被縮短。另一方面,開關306被要求設置在后殼體302中;然而,由于開關306以及啟動器部307被有效地布置,并且由于蓋315被轉動軸316軸向地支撐在后殼體302上,一種高效的布局是可能的,并且具有緊湊形狀的后殼體302能夠被實現(xiàn)。還是在第四實施方式中,等效于圖1到圖4說明的操作性能能夠被實現(xiàn),并且緊湊的和易于使用的折疊型鉆機能夠被實現(xiàn)。
[0191](第五實施方式)
[0192]接下來,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方式將使用圖20說明。圖20是動力工具381的局部剖視圖,其中,開關386和啟動器部387的構造與第三和第四實施方式中的相似;然而,本實施方式中的啟動器部387通過定位于后方的擺動軸388被軸向地支撐,而第三和第四實施方式中的啟動器部307被軸向地支撐在前側。因此,開關386被安裝為柱塞386a被定位于前側而不是后側。這種狀態(tài)是第三和第四實施方式中的開關306被安裝為其前/后被顛倒的形式。還是在第五實施方式中,馬達304的速度能夠通過啟動器部387的拉動量調(diào)節(jié),并且能夠?qū)崿F(xiàn)易于使用的可折疊型動力工具。蓋315通過轉動軸316被軸向地支撐在后殼體302中;然而,如從圖20理解到的,蓋315最后端位置以及啟動器部387的前端位置在軸線方向上彼此不重疊;因此,啟動器部387的安裝結構具有一些容差。另外,當殼體被折疊時,蓋315被容納在前殼體303的殼體空間317中,因此,空間效率很好。
[0193](第六實施方式)
[0194]接下來,第六實施方式將參照圖21被描述。圖21是動力工具391的局部剖視圖;啟動器部397的構造主要不同于第三和第四實施方式中的,并且啟動器部397被配置為滑動型用于,例如,廣泛使用的沖擊起子或鉆機,而不是擺動型啟動器部,其被軸向地支撐。啟動器部397被固定到開關396的柱塞396a上,并且,基本上,與第三和第四實施方式中的相同的開關306可以被用作開關396。凸部397a被形成在啟動器部397的前端的附近區(qū)域中,并且凸部397a通過鄰接形成在后殼體392上的突出部392d的內(nèi)壁部來限制啟動器部397的運動位置。
[0195]未示出的壓縮彈簧396b被布置在柱塞396a的外圍。當操作者不是正在拉動啟動器部397時,通過壓縮彈簧396b的推斥力,凸部397a被導致鄰接突出部392d的內(nèi)壁。此鄰接位置是馬達停止的位置。還是在第四實施方式中,馬達304的速度能夠通過啟動器部397的拉動量被調(diào)節(jié),并且能夠?qū)崿F(xiàn)易于使用的可折疊型動力工具。蓋315通過轉動軸316被軸向地支撐到后殼體302。然而,如從圖21理解到的,蓋315的最后端位置以及啟動器部397的前端位置在軸線方向上不彼此重疊;因此,啟動器部397的安裝結構具有一些容差。當殼體被折疊時,蓋315被容納在前殼體303的殼體空間317中;因此,空間效率很好。
[0196](第七實施方式)[0197]接下來,第七實施方式將參照圖22被描述。動力工具401使用可充電的電池組430作為電源,使用馬達404作為驅(qū)動源以通過動力傳輸系統(tǒng)施加旋轉力和打擊力到輸出軸426,并且間隙地傳輸旋轉打擊力到未示出的尖端工具,如通過覆蓋有套管427的安裝孔426a被保持的驅(qū)動鉆頭,從而實施螺釘擰緊、螺栓擰緊等操作。動力工具401的殼體包括前殼體403和后殼體402。前殼體403通過合成樹脂(如塑料)的模塑被形成為可分開為左右兩部,并且左右部通過未示出的螺釘被固定。用于照亮尖端工具的LED428、加強材料等被設置在前殼體403的套管427的下方。
[0198]后殼體402被形成為在其后端具有開口 402c的圓柱形形狀,并且通過聚合物樹脂產(chǎn)品(如塑料)的一體模塑被制造。前殼體403以及后殼體402通過轉動軸410彼此配合,并且可繞著轉動軸410轉動大約70度。轉動平面是從圖22觀察包括前后和上下方向的平面(與紙表面一致的平面),并且所謂直型,其中后殼體402和前殼體403以圖22示出的方式在同一軸線上排列,該形狀能夠被轉變成,以稍后描述的圖23示出的方式轉動的形狀,即,轉變成所謂的槍型的形狀。操作者能夠根據(jù)操作的位置或目標設定為直型或槍型以實施操作。
[0199]馬達404是用作用于旋轉未示出的尖端工具的驅(qū)動源的有刷直流電機,并且被容納在前殼體403的后側。在本實施方式中,電池組430被用作用于驅(qū)動馬達404的電源。馬達404的旋轉軸被連接到用于旋轉尖端工具的動力傳輸系統(tǒng)。在本實施方式中,動力傳輸系統(tǒng)包括:使用行星輪的減速機構415 ;以及具有錘422和砧425的打擊機構420,并且它們被連續(xù)布置為與馬達404同軸。減速機構415具有安裝在馬達404的旋轉軸上的中心齒輪,多個行星齒輪,以及位于行星齒輪外周側的固定式齒環(huán)。在減速機構415中,固定有多個行星齒輪旋轉軸的行星齒輪架被旋轉。廣泛使用的公知的打擊機構(沖擊機構)能夠被用作組成打擊機構420。打擊機構420包括:主軸421,其被連接到行星齒輪架;錘422,其在軸線方向是可移動;彈簧424,其偏置錘422 ;凸輪槽;球等。
[0200]電池組430具有大致圓柱形的底盤,其可以經(jīng)由后殼體402的末端開口 402c被安裝到內(nèi)部空間以及從內(nèi)部空間被拆卸,并且電池組是所謂盒型型的并且容易更換的電源。未示出的勾部被設置在電池組430底盤的兩個位置,并且,當它們被與形成在后殼體402內(nèi)壁的凹部(未示出)配合時,電池組430被保持。為了拆卸電池組430,在推動設置在左右兩個位置的閂部431的同時,電池組430被從開口 402c拉出。電池組431后端部的形狀被形成為覆蓋后殼體402的開口 402c,并且電池組430的后表面形成后殼體402的外邊緣部的局部。連接件432被設置在電池組430的前端的大致矩形角部,并且多個金屬制連接件432被固定在后殼體402的基座411上。當電池組430被安裝在后殼體402內(nèi)部時,連接件432被引入與動力工具401側的多個端子412接觸。其結果,獲得電能從電池組430能夠被提供到馬達404的狀態(tài)。
[0201]在位于后殼體402內(nèi)并且位于電池組430和主動軸410之間的空間內(nèi),開關(主開關)406,其控制到馬達404的電能的供應/中斷,以及用于選擇馬達404旋轉方向的前進/后退開關408被容納。在本實施方式中,開關406是所謂的可變電阻開關,其中其阻值根據(jù)柱塞406a的操作量是可變的,并且馬達404的旋轉速度根據(jù)開關406的操作量是可變的。開關406的柱塞406a通過所謂的槳葉式啟動器部407被操作,具有連接到柱塞406a的部分在上下(垂直)方向上被滑動。[0202]啟動器部407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預定的長度,并且當啟動器部的后側繞著擺動軸(轉動支撐點)413擺動(轉動)預定的角度時,與柱塞406a連接的其部分在上下方向上是可滑動的。在本實施方式中,啟動器部407在前后方向上相對較大;因此,實現(xiàn)具有易于使用的開關機構的動力工具401,所述開關機構能夠被握緊也作為手持部的后殼體402的操作者容易地握緊。啟動器部件407的尖端部能夠被操作者容易的把持,并且被設置有突出部407a,其向下突出以便啟動器部407的尖端部能夠通過觸覺被識別。如同啟動器部407的拉動負載(=柱塞406a的壓縮負載),原始負載P可以被設定為如以下的表達式示出的,其中后殼體402側(包括電池組)的總重量是M2,并且前殼體403側的重量是Ml。
[0203](I)如果 M2 > Ml,
[0204]P ≤(Ml+M2)/2
[0205](2)如果 M2 ≤ Ml,
[0206]P ≤(M1+M2)
[0207]當啟動器部407的拉動負載被以這種方式設定時,即使動力工具401的自身重量被施加到啟動器部407,出于某些原因,如動力工具401被放置在地板上的情況,開關406也能夠被有效地阻止被無意地開啟,因為啟動器部407的拉動負載大于動力工具401的自身重量。
[0208]前進/后退開關408被設置在開關406的前側并且位于開關406和轉動軸410之間的空間。前進/后退開關408是用于選擇切換馬達304的旋轉方向為“前進旋轉方向(擰緊方向)”以及“后退旋轉方向(擰松方向)”的開關。前進/后退開關408能夠通過在左右方向上滑動操作桿409被操作;然而,最好設置鎖定機構,如此操作桿409不僅僅設置有兩個位置,即,前進旋轉方向位置和后退旋轉方向位置,而且設置有它們之間的鎖定位置,以便,當操作桿被固定在此位置時,啟動器部407被機械地鎖定為不可拉動或者馬達404不被電動地開啟。
[0209]圖23是動力工具401的縱剖視圖,其中后殼體402以及前殼體403從圖22的狀態(tài)相對地轉動以獲得所謂的槍型狀態(tài)。如從圖23理解到的,當從后殼體402的軸線方向觀察時,啟動器部407被設置為與電池組430重疊。更具體的,在軸線方向上,從轉動軸410到后殼體402的后端部的長度,被電池組430占用的長度Lb,以及被啟動器部407占用的長度LT。根據(jù)圖23,可以理解到,當從后殼體402的軸線方向觀察時,電池組430以及啟動器部407彼此重疊距離LUP。
[0210]擺動軸413被布置在重疊部分。因此,即使當位于電池組430和轉動軸410之間的空間的軸線方向長度是有限的,啟動器部407的長度也能夠被配置為足夠的長,并且后殼體402的軸線方向長度被有效地阻止根據(jù)啟動器部407的形狀增加。在前殼體403中,開關機構不要求被容納在馬達404和轉動軸410之間,不同于專利文獻I中描述的傳統(tǒng)技術。因此,前側殼體403的軸線方向長度能夠被制作的短掉開關機構的長度。此處,電池組430的外徑DB為18mm,并且馬達404的直徑DH為29mm,其中電池組430的外徑DB相對于馬達被制作的足夠地小。因此,在電池組430的下側,足夠的空間能夠被保證,即使當槳葉式的啟動器部407被設置時,手持部也能夠被阻止變厚,并且因此能夠?qū)崿F(xiàn)易于把持的動力工具。所述馬達和所述轉動機構被同軸地布置在所述前殼體內(nèi)部,并且所述馬達的后端與所述轉動機構相鄰。[0211]擺動軸413的軸線方向被設置為在后殼體402的左右方向。當從轉動平面觀察時,這是垂直方向。在啟動器部407的前端的附近區(qū)域的內(nèi)側,形成凸部407b,其鄰接后殼體402的止擋壁402b的內(nèi)側。啟動器部407的開關側表面的部分鄰接柱塞406a。柱塞406a被未示出的壓縮彈簧在柱塞406a從開關406突出的方向上偏置。當操作者停止把持啟動器部407時,通過彈簧的作用,凸部407b被恢復到鄰近止擋壁402b的位置,S卩,馬達404被關閉的位置。
[0212]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后殼體402的內(nèi)部空間中,兩個開關,即,開關406和前進/后退開關408被布置在電池組430的前端表面和轉動軸410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這兩個開關是相互不同的部分;然而,用于動力工具的整合它們的組合式開關單元可以被使用。后殼體402的前上端部用作突出部402d,其鄰接前殼體403的后部的階梯部403a,并且用作在直型狀態(tài)中的止擋部。
[0213]圖24是圖22的A-A部分的剖視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后殼體402的形狀被由虛線顯示的外線433示出;同時,當操作桿409,其操作前進/后退開關408,在左右方向上被移動時,其右端409a或其左端409b被配置為不在徑向方向上突出到外側超過具有大致圓形的外線433。因此,在后殼體402的左右兩側,凹陷部402e被圍繞操作桿409的附近區(qū)域形成,以便操作桿409的突起部分被定位于凹陷部402e內(nèi)。
[0214]當柱塞408a在左右方向上被移動時,前進/后退開關408選擇馬達404的旋轉方向為前進旋轉或后退旋轉。柱塞408a與操作桿409的運動相聯(lián)系,并且通過固定在操作桿
409上的工作部414向左右移動。當操作桿409被以此種方式布置時,在特別具有直型型形狀的動力工具401被放置并且在地板或類似物上滾動的情況下,操作桿409能夠被有效地阻止由于動力工具401的自身重量被移動。在圖24的第七實施方式中,凹陷402e被形成為與外線433比較相對大。然而,凹陷402e的形成度是可以選擇的,并且另一隨意的形狀可以被使用,只要當主體部分滾動時,操作桿409不被移動。
[0215]接下來,參照圖25到27,本實施方式的動力工具401的操作狀態(tài)將被描述。圖25是示出了在直型狀態(tài)下動力工具401的使用狀態(tài)的示意圖。在直型狀態(tài)中,操作者通過握緊后殼體402并且在附圖中的箭頭的方向上實際施加按壓力而使用動力工具401。在此過程中,在握緊具有有些狹小的尺寸的后殼體402的手持部的同時,操作者能夠用拇指操作啟動器部407。用于選擇馬達旋轉方向的操作桿409被布置在拇指的附近區(qū)域;因此,操作桿409能夠通過稍稍移動拇指或食指被容易地操作,并且能夠?qū)崿F(xiàn)非常易于使用的可折疊型的動力工具401。
[0216]圖26是示出了在直型狀態(tài)下動力工具401的使用狀態(tài)的示意圖,并且示出了動力工具401被導致面朝下以實施操作的狀態(tài)。在動力工具401被導致面朝下的情況中,被操作者的手440握緊的方式是通常的在附圖中示出的方式,并且,在這種情況下,啟動器部407通過從食指到小拇指的部分而不是拇指被操作。即使在此種握緊狀態(tài)的使用中,啟動器部407在縱向方向上更長,并且因此能被容易地操作,并且在隨意調(diào)節(jié)馬達404的旋轉速度的同時,擰緊操作能被有效地實施。即使在如此的握緊方式的情況下,用于前進/后退切換的操作桿409直接位于手的下方,并且因此能夠被容易的操作。
[0217]圖27是用于說明在折疊狀態(tài)下動力工具401的使用狀態(tài)的側視圖,并且也是示出了在所謂的槍型的方面中操作被實施的示意圖。在此種狀態(tài)中,按壓力在圖27中箭頭的方向上被施加以使用動力工具401。因此,通過附圖中示出的與通常的沖擊起子的操作相同的握緊方式,操作被實施。在此過程中,操作者通過從食指到小拇指的部分操作啟動器部407。啟動器部407可以僅僅使用食指通過握緊后殼體402的稍稍下端來操作。當以這種方式握緊時,操作桿409被直接地定位在拇指上方;因此,握緊狀態(tài)不需要被很大程度地改變,并且操作桿409能夠僅僅通過移動拇指或小拇指被容易地移動。在側視圖中,操作桿409具有圓弧倒角的長方形,并且在縱向方向上的其中心線被布置為平行于從馬達404到尖端工具的軸線。因此,當操作在如圖27示出的槍型形狀中被實施時,能夠?qū)崿F(xiàn)非常易于使用的操作桿409。圖25到27示出了操作者的手很小的情形。然而,也是在操作者具有大手尺寸的情形中,相似的效果也能夠被獲得。
[0218]如以上所描述的,在圖25到27的三種狀態(tài)中,握緊手持部的方式不同;然而,在任何的情形中,實現(xiàn)了小的、導致開關406的啟動器部407與手適應的、并且具有易于操作的規(guī)格(布局和形狀)的動力工具。當開關406的啟動器部407的形狀(長度方向)被確定時,能夠使用大的啟動器部407,其易于被使用者操作,并且形狀能夠被設定而不會被作為電源的電池組430的布置位置所限制。進一步,開關406的啟動器部407與電池組430的重疊量Lup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因此,手持部的軸線方向長度能夠被縮短,在直型狀態(tài)下的總體長度能夠被縮短,在槍型狀態(tài)下的總體重量能夠被減小,并且因而能夠?qū)崿F(xiàn)緊湊的動力工具。
[0219](第八實施方式)
[0220]接下來,本實用新型的第八實施方式將參照附圖28和29被描述。圖28是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方式的可折疊的動力工具(鉆機)451的縱剖視圖,并且是示出了直型狀態(tài)的示意圖。在動力工具451中,后殼體402和電池組430的內(nèi)部結構具有與第七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動力工具401相同的結構。在第八實施方式中,前殼體453側的結構不同,并且減速機構465和離合機構470被包含作為動力傳輸系統(tǒng)。
[0221]動力工具451利用電源,其由電池組430提供,轉動作為驅(qū)動源的馬達454。馬達454的旋轉受到減速機構465的減速,并且將輸出軸476通過離合機構470以預定的速度旋轉驅(qū)動。減速機構465包括,例如,與馬達454的旋轉軸的小齒輪嚙合的三級行星輪減速機構(變速齒輪盒)。另外,減速機構465具有用于切換速比的排擋桿把手468,并且當操作者實施切換排擋桿把手468的操作時,兩級速度改變?yōu)榈退俸透咚偈强赡艿?。動力工?51的殼體包括前殼體453和后殼體402。前殼體453和后殼體402可繞著轉動軸410轉動大約僅僅70度;并且操作能夠在以下狀態(tài)被實施:在所謂的直型形狀中,其前殼體453和后殼體402具有如圖28示出的彼此同軸;以及在所謂的槍型形狀中,圖28已經(jīng)被繞著轉動軸
410(稍后參照圖29描述)轉動的狀態(tài)。前殼體453通過合成樹脂如塑料的模塑被配置為可分開為左右兩部分,并且左右部分通過未示出的螺釘被固定。
[0222]離合機構470,其被布置在前殼體453的尖端側,響應負載以控制在減速結構465的輸出軸獲得的旋轉扭矩被是否傳輸?shù)捷敵鲚S476。在這種方式中,當所描述的擰緊扭矩(負載扭矩)通過用于扭矩調(diào)節(jié)和模式切換的標度盤479被提前設定時,離合機構470具有以下功能:當減速機構465的輸出軸的旋轉力達到設定的擰緊扭矩時,輸出軸被導致空轉以關閉從減速機構465到輸出軸476的旋轉的傳輸。
[0223]離合機構470包括:銷釘472,其是離合器釘;離合器釘,其被形成在組成三級行星輪減速機構的齒環(huán)469的前端表面上;螺旋彈簧474,其在軸線方向上朝向后方按壓銷釘472 ;以及按壓部件475,其在螺旋彈簧474的前側的軸線方向上是可移動的。按壓部件475被配置為當標度盤479被旋轉時同步旋轉。當標度盤479被操作旋轉時,按壓部件475在軸線方向上被移動。當按壓部件475在軸線方向(前后方向)上被移動時,銷釘472向后方的偏執(zhí)力的強度能夠被調(diào)節(jié),并且擰緊扭矩(負載扭矩)能夠被調(diào)節(jié)。
[0224]在圖28中,在最前端位置的按壓部件475的剖視圖被示出在輸出軸476上方,并且在最后端位置的按壓部件475’的剖視圖被示出在輸出軸476的下方;然而,為了便于理解,它們被示出為垂直方向幾乎不對稱。475表示標度盤被轉動前,螺旋彈簧474被最大拉伸時的狀態(tài),并且475’表示標度盤479被轉動后,螺旋彈簧474被壓縮時的狀態(tài)。按壓部件475是在圓周方向上連續(xù)的環(huán)形部件;因此,實踐中,按壓部件具有垂直對稱的形狀。
[0225]圖29是示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方式的可折疊的動力工具451 (鉆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并且是示出了折疊狀態(tài)的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開關不被布置在馬達454和轉動軸410之間,不同于作為傳統(tǒng)技術的專利文獻I中的技術。因此,當離合機構470被包括時,總體長度L往往較長的折疊型鉆機的前殼體453的軸線方向長度,能夠被配置為短。還是在第八實施方式中,等效于圖25到27說明的操作性能能夠被實現(xiàn),并且能夠?qū)崿F(xiàn)緊湊的和易于使用的折疊型動力工具。
[0226](第九實施方式)
[0227]接下來,本實用新型的第九實施方式將使用圖30說明。圖30是動力工具451的局部剖視圖,其中,盡管開關406和啟動器部407的構造與第八實施方式中的相同;然而,其前進/后退開關408和操作桿409的安裝位置是不同的。在后殼體402的前上側,形成突出部402d,其作為直型形狀情形下的止擋部。由于未被使用的空間存在于突出部402d,操作桿409被布置在該空間中。當操作桿409被設置在該空間中時,操作感覺不同于圖25到27中操作桿409的操作感覺;然而,能夠?qū)崿F(xiàn)比專利文獻I中描述的傳統(tǒng)技術中的操作更好的操作。
[0228](第十實施方式)
[0229]接下來,本實用新型的第十實施方式將參照圖31被描述。圖31是動力工具451的局部剖視圖,其中開關406、前進/后退開關408、以及操作桿409的構造與第七實施方式中的相同。然而,啟動器部457的構造和形狀不同。代替槳葉式開關,啟動器部被配置為具有與使用在例如,廣泛使用的沖擊起子或鉆機中的啟動器操作部相同的形狀。連接到啟動器部457的開關406能夠使用與第九實施方式中相同的部分,并且馬達的旋轉速度能夠通過啟動器部407在上下方向上滑動和移動柱塞406a被調(diào)節(jié)。第十實施方式中的啟動器部407的前后方向長度Ln相對較短,并且具有適于操作者使用食指或拇指實施拉動操作的尺寸。另外,啟動器部被配置為在軸線方向上不與電池組被容納的長度Lb重疊;因此,相對簡單的開關機構能夠被實現(xiàn),并且費用的降低能夠被有效地貫徹。
[0230]在設置有啟動器部457的后殼體452的前側部,形成向下突出超過啟動器部457的突出部452a,并且扮演止擋部的角色,以便,當操作者將直型狀態(tài)的動力工具451放置在地板上時,啟動器部457不會被無意地導致為拉動狀態(tài)。未示出的壓縮彈簧被布置在柱塞406a的外圍。當操作者不是正在拉動啟動器部457時,通過壓縮彈簧的推斥力,啟動器部457的凸部457b被導致鄰接突出部452a的內(nèi)壁。此鄰接位置是馬達停止的位置。[0231](第^^一實施方式)
[0232]接下來,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一實施方式將參照圖32被描述。圖32是動力工具401的局部剖視圖,其中開關406、前進/后退開關408、以及操作桿409的構造與第十實施方式中的相同。然而,啟動器部457的構造不同,并且,與圖31中示出的啟動器部407相比,啟動器部被形成的在前后方向上有些長,盡管其結構是相同的,其不是例如槳葉式。如連接到啟動器部407的開關406,與第七實施方式中相同的部分能夠被使用;并且馬達的旋轉速度能夠通過啟動器部407在上下方向上滑動地移動柱塞406a被調(diào)節(jié)。
[0233]第H 實施方式中的啟動器部407的前后方向長度Lt2與第七實施方式中的Lt相比較短,并且具有適于操作者使用食指和中指實施拉動操作的尺寸。另外,啟動器部407被配置為在軸線方向上與電池組被容納的長度Lb稍稍重疊;因此,能夠?qū)崿F(xiàn)有些長的啟動器部407,而不需增加后殼體402的總體長度。在其中設置有啟動器部407的后殼體402的前側部,形成突出部402a,其比啟動器部407更向下突出。當操作者將直型形狀的動力工具401放置在地板上時,突出部扮演止擋部的角色以便啟動器部407不會被無意地導致為拉動狀態(tài)。未示出的壓縮彈簧被布置在柱塞406a的外圍。當操作者不是正在拉動啟動器部407時,通過壓縮彈簧的推斥力,啟動器部407的凸部407b被導致鄰接突出部402a的內(nèi)壁。此鄰接位置是馬達停止的位置。
[0234](第十二實施方式)
[0235]接下來,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二實施方式將參照圖33被描述。圖33是動力工具451的局部剖視圖,其中開關406、前進/后退開關408、以及操作桿409的構造與第七實施方式中的相同。本實施方式的改進點是當操作者將動力工具451放置在地板上時,槳葉式的開關結構被用于阻止啟動器部457被錯誤的導致為拉動狀態(tài),并且阻止馬達旋轉。因此,啟動器部457以及在其附近區(qū)域的殼體452的形狀被改進。在殼體452中,突出部452b,其向下突出,被形成到擺動軸463的后方,并且突出部452a,其向下突出,被形成在啟動器部457的前側。在這種情況下,虛直線(點線464)相互連接突出部452a和突出部452b,并且啟動器部457的下邊緣被配置為保證它們之間的至少距離D。以此種方式構造的結果,當操作者將動力工具451以直型形狀放置在地板上時,啟動器部457能夠被有效地阻止被導致作為與地板表面接觸的結果的拉動狀態(tài),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具有進一步增強的安全性的動力工具。
[0236]在上文,本實用新型已經(jīng)基于多個實施方式被說明。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其動力工具的開關的布置方法除了改善了開關的操作性能外,能夠同時實現(xiàn)縮小尺寸,并且操作性能能夠被真正的改善。
[0237]在上文,本實用新型已經(jīng)基于實施方式被說明。然而,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以上描述的實施方式,并且各種改進能夠在其范圍內(nèi)且不離其要點被作出。例如,以上描述的實施方式通過使用可安裝的/可拆卸的電池組430被形成;然而,本實用新型可以被提供不僅可安裝的/可拆卸的構造,而且可以是在后殼體直接包含電池組的動力工具。另外,容納在可折疊型動力工具的前殼體中的動力傳輸系統(tǒng)不僅僅能夠被使用到包含沖擊機構或離合機構的產(chǎn)品中,而且也能夠同樣地被使用到使用另外的可選擇機構的可折疊動力工具中。進一步,容納在前殼體中的馬`達的類型不限于有刷電機,也可以被配置為使用無刷直流電機。
【權利要求】
1.一種動力工具,包括: 容納電池并且具有第一手持部的把手殼體; 被所述電池的電能驅(qū)動的馬達; 尖端工具被附接到其上的輸出軸; 傳輸所述馬達的旋轉力到所述輸出軸的動力傳輸系統(tǒng); 主殼體,其容納所述馬達以及所述動力傳輸系統(tǒng),并且具有第二手持部;以及 轉動機構,其可轉動地將所述主殼體的后端部連接到所述把手殼體的前端部; 所述動力工具具有至少在所述主殼體和所述把手殼體被布置為直型的狀態(tài)以及所述主殼體和所述把手殼體被布置為折疊的狀態(tài)中的任一種狀態(tài)下可操作的結構,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把手殼體被折疊的狀態(tài)中,在所述主殼體的軸線方向上,所述第二手持部位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前方。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控制所述馬達旋轉的開關以及啟動器被設置在所述把手殼體的所述轉動機構的后方。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由具有比所述把手殼體和所述主殼體的材料更高彈性的材料形成,并且 所述第二手持部被設置到所述主殼體左右的每個側表面。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第二手持部具有彎曲表面,所述彎曲表面被形成為作為向具有大致圓柱形形狀的所述主殼體的外周表面的相反方向彎曲的表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通過與所述把手殼體和所述主殼體進行雙層模塑被制造。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把手殼體的上端表面具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具有長于兩只手指寬度的長度。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在所述把手殼體的上端表面,第二凹部被形成在所述啟動器的后方的附近區(qū)域。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在所述動力工具被折疊的狀態(tài)中,所述啟動器被布置在所述主殼體的直接下方位置,并且所述啟動器的扭矩的擊打方向大致平行于所述主殼體的軸線方向。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啟動器的末端被擺動軸軸向地支撐,并且繞著所述擺動軸擺動預定的角度。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開關是依照所述啟動器的拉動幅度改變所述馬達的旋轉速度的可變開關。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擺動軸被設置在所述啟動器的前側,并且所述啟動器的后側繞著所述擺動軸擺動。
12.一種動力工具,包括: 馬達; 尖端工具被附接到其上的輸出軸; 傳輸所述馬達的旋轉力到所述輸出軸的動力傳輸系統(tǒng); 前殼體,其容納所述馬達和所述動力傳輸系統(tǒng); 后殼體,其容納用于提供電能給所述馬達的電池,并且形成手持部;以及轉動機構,其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如殼體的后端部和所述后殼體的如端部; 所述動力工具具有至少在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被布置為直型的狀態(tài)、以及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被布置為折疊的狀態(tài)中可操作的結構, 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馬達旋轉的開關被設置到所述后殼體, 覆蓋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的狹角部的蓋,連接所述后殼體,以使彼此聯(lián)動,以及 用于允許蓋運動的殼體空間被設置在所述前殼體側內(nèi)。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殼體空間被布置在所述前殼體內(nèi)部,以便與所述馬達在軸線方向上重疊。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用于操作所述開關的啟動器部被布置在所述電池和所述轉動機構之間。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蓋被設置為由設置在所述后殼體側的轉動軸軸向地支撐。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啟動器部的末端被擺動軸軸向地支撐,并且繞著擺動軸擺動預定的角度。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動力工具具有所述開關根據(jù)所述啟動器部的拉動幅度改變所述馬達的旋轉速度的結構。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轉動機構的轉動軸、所述蓋的轉動軸、以及所述啟動器部的擺動軸被相互平行地布置。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轉動機構的轉動軸、所述蓋的轉動軸、以及所述啟動器部的擺動軸被從前到后順序地布置。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9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啟動器部被布置在所述蓋的后端部的后方,并且 所述啟動器部和所述蓋被布置為在軸線方向上彼此不重疊。
21.根據(jù)權利要求20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啟動器部的擺動軸被設置在所述啟動器部的前側,并且 所述啟動器部的后側繞著所述擺動軸擺動。
22.一種動力工具,包括: 馬達; 尖端工具被附接到其上的輸出軸; 傳輸所述馬達的旋轉力到所述輸出軸的動力傳輸系統(tǒng); 容納所述馬達和所述動力傳輸系統(tǒng)的前殼體; 后殼體,其容納用于提供電能給所述馬達的電池,并且形成手持部;以及 轉動機構,其被可轉動地連接在所述如殼體的后端部和所述后殼體的如端部; 所述動力工具具有至少在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被布置為直型的狀態(tài)以及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殼體被布置為折疊的狀態(tài)中可操作的結構, 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從所述電池到所述馬達的電能供應的開關被設置到所述后殼體。
23.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電池是可安裝和可拆卸的組合型, 所述后殼體具有用于安裝和拆卸所述電池的開口,所述開關被布置在所述電池和所述轉動機構之間,并且 用于操作所述開關的啟動器部被布置在所述后殼體的下側。
24.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啟動器部的前后位置被布置為與容納于所述后殼體內(nèi)部的電池的前后位置相重疊。
25.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開關是可變電阻開關,并且所述動力工具具有所述馬達的旋轉速度能夠通過所述啟動器部的操作量來調(diào)節(jié)的結構。
26.根據(jù)權利要求25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開關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移動的柱塞;并且 所述啟動器部是槳葉式,其中擺動軸被設置在后端側,并且前側在上下方向上擺動以移動所述柱塞。
27.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擺動軸具有軸線方向,其是位于垂直于折疊機構的折疊方向的方向,并且所述擺動軸被設置在與所述電池的前后位置重疊的位置。
28.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馬達和所述轉動機構被同軸地布置在所述前殼體內(nèi)部,并且所述馬達的后端與所述轉動機構相鄰。
29.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動力工具,包括 用于切換所述馬達的旋轉方向的滑動型前進/后退開關,其中,所述前進/后退開關被布置在所述開關和轉動軸之間,以及 前進/后退開關的操作桿被布`置為在左右方向上從所述后殼體突出。
30.根據(jù)權利要求29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從所述后殼體的所述操作桿突出的部分被在徑向方向上向內(nèi)挖空,并且當所述操作桿被操作時,所述操作桿的端部被定位在比在所述后殼體的徑向方向上的最外側位置更靠里的位置。
31.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所述電池的直徑Db比所述馬達的直徑Dh小。
32.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動力工具,其中,在所述后殼體的所述啟動器部的外圍,形成防止在所述動力工具被放置時,所述啟動器部被所述動力工具的自身重量所移動的突出部。
【文檔編號】B25F5/00GK203622381SQ201320427160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14日
【發(fā)明者】小杉新悟, 石川惠, 寺西卓也, 齋藤圭太, 渡邊雅范 申請人:日立工機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