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增力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增力扳手,尤其指一種應用行星輪系工作原理設計的 增力扳手。背秉技術更換汽車輪胎是一項十分費力的工作,拆卸固定輪胎的螺栓更是其中焦困 難的部分。汽車中一般都配有扳手,然而這種扳手需要在端部加連很長的扳桿, 以增加扭矩,然而,對于小型汽車來說,后備箱空間有限,很難放置扳桿。現 有技術中也有一些增力扳手,然而,其中一些扳手雖然輸出扭矩大,但尺寸也 較大,因此不便攜帶,有些增力扳手結構雖然小巧,但輸出扭矩不夠,用來拆 卸緊固汽車輪胎的螺栓時,還是顯得不方便。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增力扳手,其具有較緊湊的結構,同時具有很高的輸出扭矩。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增力扳手包括筒體,在筒體兩側形成第一開口端和第二開口端,筒體內側具有間隔設置 的第一內齒部,第二內齒部和第三內齒部; 第一行星輪組,耦接于第一內齒部; 第二行星輪組,耦接于第二內齒部和第一行星輪組;
第三行星輪組,耦接于第三內齒部和第二行星輪組; 輸入軸,耦接于第一行星輪組; 支撐部,固連于筒體的外壁; 第一端蓋,固連于筒體的第一開口端; 和第二端蓋,固連于筒體的第二開口端。進一步的,所述筒體的第一開口端和第二開口端分別設有第一彎折部和第 二彎折部,所述第一彎折部與第一端蓋緊密配合,所述第二彎折部與第二端蓋 緊密配合。進一步的,在所述支撐部的一端具有套筒配合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三級行星輪組后,使得輸出扭矩得到顯 著增加,同時還由于筒體內齒部的齒數可以適當減少,因此的可以釆用直徑較 小的筒體設計。如果在筒體第一開口端和第二開口端設置彎折部,以固連第一端蓋和第二 端蓋,這樣,可以省去因采用焊接或螺栓連接等所增加的成本。此外,在支撐部的一段設置套筒配合部,可以用來配合套筒,這樣,在拆 卸輪胎時,可以將支撐部的套筒套于待拆卸螺栓外的其他螺栓上,用以在操作 時更加穩(wěn)固。
圖1為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增力扳手的結構側視圖。 圖2為依照圖1中A-A面的剖視圖。
圖3為圖2中筒體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2中第一、第二、第三行星輪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所述筒體變形前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增力扳手的使用狀態(tài)參考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結構緊湊且輸出扭矩大的增距扳手,
以下結合附圖, 對本實用新型的特征作詳細說明-圖1為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增力扳手的結構側視圖,圖 2為其剖視圖。參照圖l、圖2,依照本具體實施方式
的增力扳手包括筒體10, 第一行星輪組20,第二行星輪組30,第三行星輪組40,輸入軸50,支撐部60, 第一端蓋70和第二端蓋80。其中,參照圖3,筒體10為圓筒形,具有第一開口端101和第二開口端102。 內側設有內齒部103,內齒部103與第一行星輪組20、第二行星輪組結構相對 應30,和第三行星輪組40結構相對應。參照圖4,第一行星輪組20包括第一行星輪組托架201、第一行星輪組輸 出軸202和托盤203,第一行星輪組托架201包括一個與筒體內圓同心的用以配 合輸入軸50的前級配合部,還包括三個筒體同軸的用以分別容納三個第一行星 輪204的行星輪安裝部,第一行星輪204通過第一銷軸樞接于行星輪安裝部, 并與第一行星輪組輸出軸202相嚙合。托盤203固連于托架201的一側,中間有孔供輸入軸50通過。同樣參照圖4,第二行星輪組30包括第二行星輪組托架301、第二行星輪 組輸出軸302和托盤303,第二行星輪組托架301包括一個與筒體內圓同心的用 以配合第一行星輪組輸出軸202的前級配合部,還包括三個筒體同軸的用以分 別容納三個第二行星輪304的行星輪安裝部,第二行星輪304通過第二銷軸樞 接于行星輪安裝部,并與第二行星輪組輸出軸202相嚙合。托盤303固連于托 架301的一側,中間有孔供第一行星輪組輸出軸202通過。第三行星輪組40包括第三行星輪組托架401、第三行星輪組輸出軸402和 托盤403,第三行星輪組托架401包括一個與筒體內圓同心的用以配合第二行星 輪組輸出軸302的前級配合部,還包括三個筒體同軸的用以分別容納三個第三 行星輪404的行星輪安裝部,第三行星輪404通過第三銷軸樞接于行星輪安裝 部,并與第三行星輪組輸出軸402相嚙合。托盤403固連于托架401的一側, 中間有孔供第二行星輪組輸出軸302通過。第三行星輪組輸出軸402的一端具 有多角形連接部,作為整個增力扳手的輸出軸,用以與相應套筒相配合。參照圖6,輸入軸50—端與第一行星輪相嚙合,另一端具有多角形連接部, 用以與一個手柄相固接。支撐部60—端與筒體相固接,另一端具有多邊形連接結構,用以固連一個 外部套筒。支撐部優(yōu)選具有"L"形結構,這樣,可以保證其端部設置的套筒與 第三行星輪組輸出軸402端部的套筒平行設置。參照圖3,筒體10的第一開口端101固連第一端蓋70,第二開口端102固 連第二端蓋80。優(yōu)選的,在筒體10上第一開口端101的部分具有第一彎折部, 在第二開口端102的部分設置第二彎折部,第一彎折部與第一端蓋緊密配合,第二彎折部與第二端蓋緊密配合。這樣的設置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形成如圖5所示,首先在筒體10內側靠近第一開口部和第二開口部的位置加工出錐槽,此 后,順序將輸入軸50的一部分、第一行星輪組20、第二行星輪組30、第三行 星輪組40配合入筒體內,并在兩側配合第一端蓋70和第二端蓋80,此后,向 筒體10兩側施加壓力,令筒體錐槽外側的部分內折變形,從而形成與第一端蓋 緊密配合的第一彎折部和以第二端蓋緊密配合的第二彎折部。綜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 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的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及修飾,皆應屬 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疇。
權利要求1. 一種增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筒體,在筒體兩側形成第一開口端和第二開口端,筒體內側具有間隔設置的第一內齒部,第二內齒部和第三內齒部;第一行星輪組,耦接于第一內齒部;第二行星輪組,耦接于第二內齒部和第一行星輪組;第三行星輪組,耦接于第三內齒部和第二行星輪組;輸入軸,耦接于第一行星輪組;支撐部,固連于筒體的外壁;第一端蓋,固連于筒體的第一開口端;和第二端蓋,固連于筒體的第二開口端。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的第一開口端和 第二開口端分別設有第一彎折部和第二彎折部,所述第一彎折部與第一端蓋緊密配合,所述第二彎折部與第二端蓋緊密配合。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撐部的一端 具有套筒配合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增力扳手,包括筒體,在筒體兩側形成第一開口端和第二開口端,筒體內側具有間隔設置的第一內齒部,第二內齒部和第三內齒部;第一行星輪組,耦接于第一內齒部;第二行星輪組,耦接于第二內齒部和第一行星輪組;第三行星輪組,耦接于第三內齒部和第二行星輪組;輸入軸,耦接于第一行星輪組;支撐部,固連于筒體的外壁;第一端蓋,固連于筒體的第一開口端;和第二端蓋,固連于筒體的第二開口端。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三級行星輪組后,使得輸出扭矩得到顯著增加,同時還由于筒體內齒部的齒數可以適當減少,因此的可以采用直徑較小的筒體設計。
文檔編號B25B17/00GK201079938SQ200720151469
公開日2008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6月29日
發(fā)明者張國根, 沈逸峰 申請人:沈逸峰;張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