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7,為現(xiàn)有的一種扳手頭部定位結構,包括一扳手本體6、一樞接部7及一工作頭部8。
該樞接部7是設于該扳手本體6一端,且該樞接部7朝該扳手本體6另端方向凹設有一凹部71,并于該凹部71底面設有一通孔72,供一彈簧73及一鋼球74置入。
該工作頭部8對應該樞接部7的凹部71具有一凸部61,并借由一銷62使該凸部61與該樞接部7的凹部71相互樞接,且該凸部61對應該鋼球74在外緣具有一與該鋼球74外緣相配合的齒形段611,供上述彈簧73推抵該鋼球74置入該齒形段611,進而定位該工作頭部8。
但上述的工作頭部8雖受該彈簧73與鋼球74頂?shù)侄ㄎ?,但該彈?3的彈力有限,當使用者在操作而施力較大時,該鋼球74便會脫離該工作頭部8的齒形段611,進而跳脫操作時所需的使用角度,導致扳手的損壞,且容易造成操作者在操作時的危險性,故,前述的扳手工作頭部定位結構,實有加以改進的必要。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可使該工作頭部可定位于所需的角度,且其所承受的作用力較大。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扳手本體,其一端具有一連結單元,該連結單元在中央位置朝該扳手本體另端方向具有一凹槽,該凹槽兩側分別具有一凸出部,該凹槽具有一底面,該底面設有一孔,該孔是連通至該本體的一適當位置,而形成一連通道,該兩凸出部分別具有一平行該凹槽底面且在同軸心上的貫孔,該連結單元在該扳手本體鄰近該凹槽底部貫設有一開口,該開口與上述連通道相連通;至少一定位裝置,該定位裝置是由一主動件與一從動件組成,該主動件是裝設于該扳手本體的開口,該從動件是由該連結單元所設的孔穿伸,并與該主動件結合而進入該扳手本體的連通道內;至少一工作頭部,該工作頭部的一側具有一凸出部,是與上述連結單元的凹槽相結合,該凸出部具有一與該扳手本體連結單元的凸出部所設貫孔相對應的貫穿孔,該凸出部對應該定位裝置從動件一端在外緣具有一擋止段。
前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中主動件為一螺帽,該從動件為一螺桿。
前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中連結單元的兩凸出部貫孔與該工作頭部凸出部的貫穿孔是相互對應,供一固定組件置入。
前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中固定組件為一插銷。
前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中擋止段是由多個平面連接而成。
前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中工作頭部凸出部的擋止段為一齒形段,且對應該工作頭部凸出部的從動件外緣,亦設有一齒形部。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工作頭部可變換為不同形式的工作頭部。
前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中工作頭為一棘輪扳手。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使該工作頭部可定位于所需的角度,且其所承受的作用力較大。
當然,本發(fā)明在某些零件上,或零件的安排上容許有所不同,但所選用的實施例,則于本說明書中,予以詳細說明,并于附圖中展示其構造。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分解立體示意2是本發(fā)明的工作頭部局部示意3是本發(fā)明的局部組合剖視4是本發(fā)明的動作示意5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示意6是本發(fā)明的雙工作頭部樞轉定位結構示意7是現(xiàn)有結構的分解立體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3,圖中所示為本發(fā)明所選用的實施例結構。
本發(fā)明為一種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包括一扳手本體1,其一端具有一連結單元11,該連結單元11在中央位置朝該扳手本體1另端方向具有一凹槽12,該凹槽12兩側分別具有一凸出部13,且該凹槽12具有一底面14,該底面14設有一孔141,該孔141是連通至該本體1的一適當位置,而形成一連通道15,該兩凸出部13分別具有一平行該凹槽12底面14且在同軸心上的貫孔132。該連結單元11在該扳手本體1鄰近該凹槽12底部14貫設有一開口16,且該開口16與上述連通道15相連通。
一定位裝置2,是由一主動件21與一從動件22組成,在本實施例中,該主動件21為一螺帽,而該從動件22為一螺桿,該主動件21是裝設于該扳手本體1的開口16,該從動件22是由該連結單元11所設的孔141穿伸,并與該主動件21結合而進入該扳手本體1的連通道15內。
一工作頭部3,其一側具有一凸出部3是與上述連結單元11的凹槽12相結合,且該凸出部31具有一與該扳手本體1連結單元11的凸出部13所設貫孔132相對應的貫穿孔32,該凸出部31對應該定位裝置2從動件22一端在外緣具有一擋止段33。在本實施例中,該擋止段33是由多個平面34連接而成。
當該工作頭部3接合于該連結單元11時,該連結單元11的兩凸出部13貫孔132與該工作頭部3凸出部31的貫穿孔32相互對應,供一固定組件35置入。在本實施例中,該固定組件35為一插銷。
使用者在使用本發(fā)明時,請參閱圖4,當欲調整該工作頭部3使其樞轉時,由于該扳手本體1內的孔141及該連通道15具有一適當深度以供該從動件22穿設,該主動件21是與該從動件22相結合。因此,可旋轉該主動件21,使該從動件22滑設于該扳手本體1內的孔141及該連通道15間,而不頂?shù)种猎摴ぷ黝^部3的擋止段33,讓該工作頭部3可輕易樞轉。倘若該工作頭部3調整至所需的使用角度時,則可再次旋轉該主動件21,使該從動件22朝該工作頭部3方向前進,進而使該從動件22對應該工作頭部3擋止段33一端頂?shù)衷摴ぷ黝^部3擋止段33,使該工作頭部3在所需的角度定位。
綜上所述,該扳手工作頭部樞轉定位結構由于借由該主動件調整該從動件直接抵靠該工作頭部3,較現(xiàn)有技術的鋼球借由彈簧本身的彈力來抵靠更為穩(wěn)固,且不會有鋼球在施力較大時,會有脫離而無法定位于所需角度的現(xiàn)象。
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如圖5所示,其結構是與第一實施例兼容,在此不再贅述。其不同的是,該工作頭部4凸出部41的擋止段42為一齒形段,且對應該工作頭部4凸出部41的從動件43外緣,亦設有一齒形部44。借由該工作頭部4凸出部41擋止段42的齒與該從動件43的齒形部44相對合,而可更緊密地固定該工作頭部4。
請參閱圖6,該扳手本體1的兩端皆可設置上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并無限定僅有一端設置,且該工作頭部5亦可變換為不同形式的工作頭部。在本實施例中,該工作頭部5為一棘輪扳手。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在結構設計、使用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產(chǎn)業(yè)發(fā)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結構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構造,具有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實用性,符合有關新型專利要件的規(guī)定,故依法提起申請。
權利要求
1.一種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扳手本體,其一端具有一連結單元,該連結單元在中央位置朝該扳手本體另端方向具有一凹槽,該凹槽兩側分別具有一凸出部,該凹槽具有一底面,該底面設有一孔,該孔是連通至該本體的一適當位置,而形成一連通道,該兩凸出部分別具有一平行該凹槽底面且在同軸心上的貫孔,該連結單元在該扳手本體鄰近該凹槽底部貫設有一開口,該開口與上述連通道相連通;至少一定位裝置,該定位裝置是由一主動件與一從動件組成,該主動件是裝設于該扳手本體的開口,該從動件是由該連結單元所設的孔穿伸,并與該主動件結合而進入該扳手本體的連通道內;至少一工作頭部,該工作頭部的一側具有一凸出部,是與上述連結單元的凹槽相結合,該凸出部具有一與該扳手本體連結單元的凸出部所設貫孔相對應的貫穿孔,該凸出部對應該定位裝置從動件一端在外緣具有一擋止段。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件為一螺帽,該從動件為一螺桿。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單元的兩凸出部貫孔與該工作頭部凸出部的貫穿孔是相互對應,供一固定組件置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組件為一插銷。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止段是由多個平面連接而成。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頭部凸出部的擋止段為一齒形段,且對應該工作頭部凸出部的從動件外緣,亦設有一齒形部。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工作頭部可變換為不同形式的工作頭部。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頭為一棘輪扳手。
全文摘要
一種扳手頭部樞轉定位結構,包括一扳手本體,其一端有一連結單元,連結單元在中央位置朝扳手本體另端方向有一凹槽,凹槽兩側分別有一凸出部,凹槽有一底面,底面有一孔,孔是連通至本體,而形成一連通道;至少一定位裝置,定位裝置由主動件與從動件組成,主動件裝設于扳手本體的開口,從動件由連結單元所設的孔穿伸,并與主動件結合進入扳手本體的連通道內;至少一工作頭部,工作頭部的一側具有一凸出部,是與連結單元的凹槽相結合,凸出部有一與扳手本體連結單元的凸出部所設貫孔對應的貫穿孔,凸出部對應定位裝置從動件一端在外緣有一擋止段。本發(fā)明使工作頭部可定位于所需角度,其所承受的作用力較大。
文檔編號B25B23/16GK1962200SQ20051001599
公開日2007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9日
發(fā)明者謝智慶 申請人:謝智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