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它包括:外殼;攪拌室,外殼的頂部設有與攪拌室連通的入料口;加熱室;供熱室;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包括儲油罐和導熱油管路,導熱油管路與儲油罐連通;出料口,設于外殼的尾部且與攪拌室連通,出料口處設有門蓋裝置;攪拌機構(gòu),其包括可轉(zhuǎn)動的攪拌軸和安裝在攪拌軸上的若干攪拌葉片;機械室機械室內(nèi)設有驅(qū)使攪拌軸轉(zhuǎn)動的動力裝置;加熱裝置,設于機械室與供熱室之間,為供熱室提供熱量。本實用新型將瀝青混凝土傳統(tǒng)的制備工藝簡化,實現(xiàn)將瀝青料加熱的同時將石料炒熱并且進行攪拌混合,使混合料均勻,配合比例精確,混合料的質(zhì)量高,并且減少勞動力的消耗,提高生產(chǎn)效率,降低生產(chǎn)成本。
【專利說明】一種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
【背景技術】
[0002]浙青混凝土是經(jīng)人工選配具有一定級配組成的礦料(碎石或軋碎礫石、石屑或砂、礦粉等)與一定比例的路用浙青材料,在嚴格控制條件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浙青混凝土傳統(tǒng)的制備工藝一般先分別將浙青膠加熱融化以及將碎石料烘干炒熱,然后再將熱浙青和烘干炒熱后的碎石料放入攪拌機內(nèi)進行混合攪拌。這樣的制備工藝將浙青膠加熱融化和將碎石料烘干炒熱分成兩個單獨的工序進行,然后再進行混合攪拌,加熱融化后的浙青和烘干炒熱后的石料在混合過程中很快就降溫冷卻,導致浙青與石料難以粘結(jié),使混合料不均勻,配合比例不精確,混合料的質(zhì)量不符合要求。此外,由于浙青混凝土傳統(tǒng)的制備工藝工序較多而繁瑣,需要人工進行浙青料與石料的比例調(diào)配使配合比例難以精確控制,且需要消耗大量的勞動力,生產(chǎn)效率受到限制,成本非常高。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該攪拌設備將浙青混凝土傳統(tǒng)的制備工藝簡化,實現(xiàn)將浙青料加熱的同時將石料炒熱并且進行攪拌混合,使混合料均勻,配合比例精確,混合料的質(zhì)量高,并且減少勞動力的消耗,提高生產(chǎn)效率,降低生產(chǎn)成本。
[0004]上述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
[0005]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殼;攪拌室,設于外殼內(nèi),外殼的頂部設有與攪拌室連通的入料口 ;加熱室,設于外殼內(nèi)且位于攪拌室的外圍;供熱室,設于外殼內(nèi)且位于加熱室的外圍;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包括儲油罐和導熱油管路,導熱油管路與儲油罐連通,儲油罐設于外殼的頂部,導熱油管路布置在加熱室內(nèi);出料口,設于外殼的尾部且與攪拌室連通,出料口處設有可選擇地打開或者關閉該出料口的門蓋裝置;攪拌機構(gòu),安裝在外殼內(nèi),其包括可轉(zhuǎn)動的攪拌軸和安裝在攪拌軸上的若干攪拌葉片,攪拌軸伸入攪拌室內(nèi),若干攪拌葉片位于攪拌室內(nèi);機械室,設于外殼的首部,機械室內(nèi)設有驅(qū)使攪拌軸轉(zhuǎn)動的動力裝置;加熱裝置,設于機械室與供熱室之間,為供熱室提供熱量。
[0006]以上技術方案可通過以下措施作進一步改進:
[0007]上述入料口處設有可選擇地打開或者關閉該入料口的入料蓋,該門蓋裝置包括出料蓋,出料口的下方設有傾斜向下的出料槽。
[0008]上述動力裝置包括發(fā)動機,發(fā)動機通過傳動機構(gòu)帶動攪拌軸轉(zhuǎn)動,加熱裝置包括燃燒器,機械室內(nèi)設有給燃燒器提供燃料的燃料箱,供熱室內(nèi)設有燃燒空間,燃燒器安裝在機械室內(nèi)且其噴嘴伸入燃燒空間內(nèi)。
[0009]該攪拌機構(gòu)的若干攪拌葉片沿攪拌軸的軸向間隔排列,各攪拌葉片包括基座、攪拌臂和葉片部,攪拌臂的一端連接基座,攪拌臂的另一端連接葉片部,基座安裝在攪拌軸上,相鄰兩攪拌葉片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的平面上的投影成一“V”形,所有攪拌葉片的葉片部在空間上排列成螺旋狀。
[0010]上述各攪拌葉片的攪拌臂具有一中心線,中心線與攪拌軸的軸線是垂直的,該葉片部在垂直于中心線的平面上的投影與攪拌軸的軸線具有一夾角a,且0° <a<90°,上述若干攪拌葉片沿攪拌軸的軸向等間隔排列,所有攪拌葉片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的平面上的投影是等分圓周排列,攪拌葉片的數(shù)量為4,相鄰兩攪拌葉片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的平面上的投影成一 90°夾角的“V”形。
[0011]各攪拌葉片的攪拌臂和/或葉片部上設有若干攪拌凸齒。
[0012]該攪拌室包括通道和容置浙青和石料的容置腔,通道位于容置腔的頂部,入料口與通道的上部連通,通道的下部與容置腔連通,該容置腔的橫斷面是由若干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組成的折線段。
[0013]組成該折線段的各條線段都相切于同一內(nèi)切圓,該加熱室包括周壁和兩端壁,兩端壁與周壁之間分別設有加強筋。
[0014]該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儲油罐設置有出油口和回油口,導熱油管路設置有流入導熱油的管路入口和流出導熱油的管路出口,管路入口與出油口連通,管路出口與回油口連通,導熱油從儲油罐依次流經(jīng)出油口、管路入口、導熱油管路、管路出口以及回油口后回到儲油罐而形成循環(huán)回路,導熱油管路布置在儲油罐的下方而使導熱油升溫后以自然對流方式循環(huán)流動。
[0015]該儲油罐還設置有排氣口,排氣口與一排氣管連通,儲油罐內(nèi)的空氣、水蒸汽可從排氣管的出口排出,排氣管的出口朝下設置,出油口和回油口設于儲油罐的底部,排氣口設于儲油罐的側(cè)部且靠近儲油罐的頂部。
[0016]以上各技術措施可擇一使用,也可組合使用,只要彼此之間未構(gòu)成沖突。
[0017]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
[0018](I)該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包括:外殼、攪拌室、加熱室、供熱室、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出料口、攪拌機構(gòu)、機械室以及加熱裝置,工作時,將合適比例的浙青料和石料從入料口一同放入攪拌室內(nèi),燃燒器工作加熱供熱室內(nèi)的空氣并將熱量傳遞至加熱室的導熱油管路內(nèi)的導熱油,升溫的導熱油在流動過程中將熱量傳遞至攪拌室內(nèi)的浙青料和石料,進而同時對浙青料加熱、石料炒熱,無需按傳統(tǒng)的制備工藝先分別將浙青料單獨加熱融化以及將碎石料單獨烘干炒熱,再進行攪拌混合,該攪拌設備在對浙青料和石料加熱過程中,攪拌機構(gòu)可對其進行攪拌混合,實現(xiàn)加工一體化,因此該攪拌設備實現(xiàn)將浙青料加熱的同時將石料炒熱并且進行攪拌混合,使混合料均勻,配合比例精確,混合料質(zhì)量高,并且減少勞動力的消耗,提聞生廣效率,降低生廣成本;
[0019](2)該攪拌機構(gòu)的若干攪拌葉片沿攪拌軸的軸向間隔排列,相鄰兩攪拌葉片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的平面上的投影成一“V”形,各攪拌葉片沿攪拌軸的軸向間隔排列并且所有攪拌葉片的葉片部在空間上排列成螺旋狀,使攪拌均勻,攪拌效果較好并提高攪拌效率,各葉片部的排列方式在其旋轉(zhuǎn)時可對浙青和石料混合后的混合料進行推送,配合出料,使其具有對混合料的輸送功能,無需額外配置送料機構(gòu),機構(gòu)簡單,節(jié)省空間,簡單成本,在攪拌混合料時,攪拌葉片對混合料實施推送擠壓,使攪拌更均勻,各攪拌葉片均具有對混合料的切削打碎功能;該攪拌設備出料時,將出料口打開,并驅(qū)動攪拌軸轉(zhuǎn)動,由于若干攪拌葉片在空間上排列成螺旋狀,對混合料具有朝向出料口的推送力,因此,借助攪拌機構(gòu)實現(xiàn)混合料的輸送;
[0020](3)上述各攪拌葉片的攪拌臂具有一中心線,中心線與攪拌軸的軸線是垂直的,該葉片部在垂直于中心線的平面上的投影與攪拌軸的軸線具有一夾角a,且0° <a<90°,單個葉片結(jié)構(gòu)簡單,設計合理,與其它攪拌葉片配合構(gòu)成空間的螺旋狀,便于均勻攪拌且具有對混合料的輸送功能;
[0021](4)上述若干攪拌葉片沿攪拌軸的軸向等間隔排列,所有攪拌葉片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的平面上的投影是等分圓周排列,攪拌葉片的數(shù)量為4,相鄰兩攪拌葉片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的平面上的投影成一 90°夾角的“V”形,其設計合理,結(jié)構(gòu)簡單,實施方便,多個“V”形結(jié)構(gòu)有利于對混合料的均勻攪拌;
[0022](5)該攪拌室包括通道和容置浙青和石料的容置腔,通道位于容置腔的頂部,入料口與通道的上部連通,通道的下部與容置腔連通,該容置腔的橫斷面是由若干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組成的折線段,將容置腔的橫斷面由傳統(tǒng)的圓形或者圓弧形結(jié)構(gòu)修改為折線結(jié)構(gòu),使同一橫斷面上攪拌葉片端部至容置腔壁面的距離是變化的,避免堵塞,此外,在折線段的折角處具有較大的空間讓浙青和石料交換混合,令混合更均勻充分;
[0023](6)該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利用自然對流的方式循環(huán)流動,省去傳統(tǒng)的油泵,以簡單的結(jié)構(gòu)得以實施,制造成本低,導熱油在流動過程中有足夠時機傳遞熱量,使熱量可得到充分的傳遞,熱傳遞效率高,熱量損失少,并可減少能源消耗,整個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采用獨立的出油口和回油口結(jié)構(gòu),導熱油的進出分開布置,使導熱油在循環(huán)過程中得到充分交換,有利于熱量的吸收和傳遞,提高熱傳遞效率,換熱量效果好,能源消耗少。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和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兩個不同角度立體示意圖;
[0025]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0026]圖4是圖3的A-A剖視圖;
[0027]圖5是圖4的B-B剖視圖;
[0028]圖6和圖7是本實用新型攪拌機構(gòu)的兩個不同角度立體示意圖;
[0029]圖8是本實用新型攪拌機構(gòu)的主視圖;
[0030]圖9是本實用新型攪拌機構(gòu)的俯視圖;
[0031]圖10是本實用新型攪拌機構(gòu)的仰視圖;
[0032]圖11是圖8的C-C剖視圖;
[0033]圖12和圖13是本實用新型單個攪拌葉片的兩個不同角度立體示意圖;
[0034]圖14是本實用新型單個攪拌葉片的主視圖;
[0035]圖15是本實用新型單個攪拌葉片的俯視圖;
[0036]圖16是本實用新型單個攪拌葉片的仰視圖;
[0037]圖17是本實用新型單個攪拌葉片的左視圖;
[0038]圖18是本實用新型攪拌室的橫斷面結(jié)構(gòu)圖;
[0039]圖19是本實用新型攪拌室的周壁和兩端壁的結(jié)構(gòu)圖;
[0040]圖20和圖21是本實用新型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兩個不同角度立體示意圖;[0041]圖22是本實用新型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主視圖;
[0042]圖23是本實用新型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左視圖;
[0043]圖24是圖22的D-D剖視圖。
[0044]附圖標記:1攪拌室、11通道、111左垂線段、112右垂線段、12容置腔、121第一線段、122第二線段、123第三線段、124第四線段、125第五線段、126第六線段、127第七線段、128第八線段、129第九線段、13內(nèi)切圓、14、15端壁、16周壁、161加強筋、162出料口、2加熱室、21管路支架、22通孔、3供熱室、31燃燒空間、32燃燒器、4外殼、41入料口、42入料蓋、5攪拌軸、6攪拌葉片、6a第一攪拌葉片、6b第二攪拌葉片、6c第三攪拌葉、6d第四攪拌葉、61基座、611底板、612軸套、62攪拌臂、63葉片部、631上壁板、632下壁板、633中間壁板、64攪拌凸齒、M軸線、N中心線、K旋轉(zhuǎn)軸線、7儲油罐、71出油口、72回油口、73管路入口、74管路出口、75排氣口、76排氣管、77排氣管的出口、78補油口、8機械室、81發(fā)動機、82燃料箱。
【具體實施方式】
[0045]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46]如圖1至圖24所示,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包括:外殼4 ;
[0047]攪拌室I,設于外殼4內(nèi),外殼4的頂部設有與攪拌室I連通的入料口 41 ;入料口41的數(shù)量可以為2個;
[0048]加熱室2,設于外殼4內(nèi)且位于攪拌室I的外圍;
[0049]供熱室3,設于外殼4內(nèi)且位于加熱室2的外圍;如圖5所示,攪拌室1、加熱室2以及供熱室3采用依次外包圍式設置,在外殼4與供熱室3之間可以設置與供熱室3連通的通風結(jié)構(gòu),例如在供熱室的室壁開設通氣孔等等;
[0050]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包括儲油罐7和導熱油管路(圖中未示出),導熱油管路與儲油罐7連通,儲油罐7設于外殼4的頂部,導熱油管路布置在加熱室2內(nèi);
[0051]出料口 162,設于外殼4的尾部且與攪拌室I連通,出料口 162處設有可選擇地打開或者關閉該出料口 162的門蓋裝置;出料口靠近攪拌室的底部。
[0052]攪拌機構(gòu),安裝在外殼4內(nèi),其包括可轉(zhuǎn)動的攪拌軸5和安裝在攪拌軸5上的若干攪拌葉片6,攪拌軸5伸入攪拌室I內(nèi),若干攪拌葉片6位于攪拌室I內(nèi);
[0053]機械室8,設于外殼4的首部,機械室8內(nèi)設有驅(qū)使攪拌軸5轉(zhuǎn)動的動力裝置;力口熱裝置,設于機械室8與供熱室3之間,為供熱室3提供熱量。
[0054]入料口 41處設有可選擇地打開或者關閉該入料口的入料蓋42,該門蓋裝置包括出料蓋43,出料口 162的下方設有傾斜向下的出料槽44。入料蓋42和出料蓋43可以分別通過鉸鏈鉸接在外殼上。
[0055]動力裝置包括發(fā)動機81,發(fā)動機81通過傳動機構(gòu)帶動攪拌軸5轉(zhuǎn)動,加熱裝置包括燃燒器32,機械室8內(nèi)設有給燃燒器32提供燃料的燃料箱82,供熱室3內(nèi)設有燃燒空間31,燃燒器32安裝在機械室8內(nèi)且其噴嘴伸入燃燒空間31內(nèi)。燃料可以為柴油。
[0056]如圖6至圖17所示,該攪拌機構(gòu)的若干攪拌葉片6沿攪拌軸5的軸向間隔排列,各攪拌葉片6包括基座61、攪拌臂62和葉片部63,攪拌臂62的一端連接基座61,攪拌臂62的另一端連接葉片部63,基座61安裝在攪拌軸5上,相鄰兩攪拌葉片6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M的平面上的投影成一 “V”形,所有攪拌葉片的葉片部63在空間上排列成螺旋狀。
[0057]各攪拌葉片6的攪拌臂62具有一中心線N,中心線N與攪拌軸的軸線M是垂直的,該葉片部63在垂直于中心線N的平面上的投影與攪拌軸的軸線M具有一夾角a,且
O。<a<90° 。
[0058]攪拌葉片6的數(shù)量為4,相鄰兩攪拌葉片6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M的平面上的投影成一 90°夾角的“V”形,4個攪拌葉片6沿攪拌軸的軸向依次為第一攪拌攪拌葉片6a、第二攪拌葉片6b、第三攪拌葉片6c以及第四攪拌葉片6d。
[0059]各攪拌葉片的基座61包括底板611和套裝在攪拌軸5上的軸套612,底板611和軸套612通過螺栓螺母固定連接。軸套612與攪拌軸5之間設置有鍵。軸套以可拆裝的方式安裝在攪拌軸上。
[0060]各攪拌葉片6的攪拌臂62具有一中心線N,中心線N與攪拌軸的軸線M是垂直的,該葉片部63在垂直于中心線N的平面上的投影與攪拌軸的軸線M具有一夾角a,且0° <a<90°。較佳地a的角度在20°至40°范圍,尤其是a=20°。
[0061]各攪拌葉片的攪拌臂62和葉片部63上設有若干攪拌凸齒64。攪拌凸齒跟隨攪拌葉片旋轉(zhuǎn),對混合料進行細化攪拌,使攪拌更均勻,且攪拌凸齒結(jié)構(gòu)有利于局部攪拌避免局部硬化或者不均勻;
[0062]攪拌凸齒64呈三角形。其三角形的尖角向外突出以使其能與混合料充分接觸攪拌。
[0063]各攪拌葉片的葉片部63包括平行設置的上壁板631和下壁板632,上壁板631和下壁板632之間以一中間壁板633連接。中間壁板633與下壁板632之間設有加強筋。上壁板631和下壁板632平行于攪拌臂的中心線,且該上壁板631在垂直于中心線N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積小于該下壁板632在垂直于中心線N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積。
[0064]各攪拌葉片的攪拌臂62呈柱體狀,其橫斷面是正多邊形或者是帶圓角的正多邊形。攪拌臂62的部分或者全部平面壁上均設有攪拌凸齒。具體地,呈三角形的攪拌凸齒以其一邊沿貼靠攪拌臂的平面壁安裝。攪拌臂62與底板611之間設有加強筋。該攪拌葉片6具有一旋轉(zhuǎn)軸線K,旋轉(zhuǎn)軸線K與攪拌軸的軸線M重合。
[0065]若干攪拌葉片6沿攪拌軸5的軸向等間隔排列,所有攪拌葉片6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M的平面上的投影是等分圓周排列。
[0066]如圖4、5、18、19所示,該攪拌室I包括通道11和容置浙青和石料的容置腔12,通道11位于容置腔12的頂部,入料口 41與通道11的上部連通,通道11的下部與容置腔12連通,該容置腔12的橫斷面是由若干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組成的折線段。
[0067]組成該折線段的各條線段都相切于同一內(nèi)切圓13。
[0068]該通道11的寬度為L,該內(nèi)切圓13的半徑為R,其中R〈L〈2R。
[0069]通道11位于容置腔12的頂部。
[0070]組成該折線段的線段有九條,分別為第一線段121、第二線段122、第三線123段、第四線段124、第五線段125、第六線段126、第七線段127、第八線段128以及第九線段129。
[0071]該通道11的橫斷面包括兩條相隔且平行的垂線段,該折線段的兩個端點分別與一條垂線段連接。兩條垂線段分別為左垂線段111和右垂線段112。
[0072]該加熱室包括周壁16和兩端壁14、15,兩端壁14、15與周壁16之間分別設有加強筋161。出料口 162貫穿其中一個端壁。攪拌軸穿過兩端壁14、15,并分別通過軸承可轉(zhuǎn)動地連接。
[0073]如圖1、2、20、21、22、23、24所示,該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儲油罐7設置有出油口 71和回油口 72,導熱油管路設置有流入導熱油的管路入口 73和流出導熱油的管路出口 74,管路入口 73與出油口 71連通,管路出口 74與回油口 72連通,導熱油從儲油罐7依次流經(jīng)出油口 71、管路入口 73、導熱油管路、管路出口 74以及回油口 72后回到儲油罐7而形成循環(huán)回路,導熱油管路布置在儲油罐7的下方而使導熱油升溫后以自然對流方式循環(huán)流動。
[0074]該儲油罐7還設置有排氣口 75,排氣口 75與一排氣管76連通,儲油罐7內(nèi)的空氣、水蒸汽可從排氣管的出口 77排出,排氣管的出口 77朝下設置,出油口 71和回油口 72設于儲油罐7的底部,排氣口 75設于儲油罐7的側(cè)部且靠近儲油罐的頂部。
[0075]儲油罐7的頂部設有補充導熱油的補油口 78。
[0076]加熱室2內(nèi)設有用于支承安裝導熱油管路的管路支架21,管路支架21上設有若干供導熱油管路穿過的通孔22。
[0077]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工作時,將合適比例的浙青料和石料從入料口一同放入攪拌室內(nèi),放入攪拌室內(nèi)的浙青料和石料的質(zhì)量份數(shù)是事先已計算配備好的,其配備精度準確,浙青料可以是塊狀的或者是融化狀態(tài)的,浙青料和石料可以是預熱過的或者是冷卻的,燃燒器工作加熱供熱室內(nèi)的空氣并將熱量傳遞至加熱室的導熱油管路內(nèi)的導熱油或者直接將熱量傳遞至攪拌室,升溫的導熱油在流動過程中將熱量傳遞至攪拌室內(nèi)的浙青料和石料,進而同時對浙青料加熱、石料炒熱,無需按傳統(tǒng)的制備工藝先分別將浙青料單獨加熱融化以及將碎石料單獨烘干炒熱,當加入攪拌室的浙青料是冷的,須先將冷卻的浙青料加熱融化后再進行攪拌混合,該攪拌設備在對浙青料和石料加熱過程中,攪拌機構(gòu)可對其進行攪拌混合,實現(xiàn)加工一體化;該攪拌設備出料時,將出料口打開,并驅(qū)動攪拌軸轉(zhuǎn)動,由于若干攪拌葉片在空間上排列成螺旋狀,對混合料具有朝向出料口的推送力,因此,借助攪拌機構(gòu)實現(xiàn)混合料的輸送。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殼(4); 攪拌室(1),設于外殼(4)內(nèi),外殼(4)的頂部設有與攪拌室(I)連通的入料口(41); 加熱室(2),設于外殼(4)內(nèi)且位于攪拌室(I)的外圍; 供熱室(3),設于外殼(4)內(nèi)且位于加熱室(2)的外圍; 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包括儲油罐(7)和導熱油管路,導熱油管路與儲油罐(7)連通,儲油罐(7)設于外殼(4)的頂部,導熱油管路布置在加熱室(2)內(nèi); 出料口( 162 ),設于外殼(4)的尾部且與攪拌室(I)連通,出料口( 162 )處設有可選擇地打開或者關閉該出料口(162)的門蓋裝置; 攪拌機構(gòu),安裝在外殼(4)內(nèi),其包括可轉(zhuǎn)動的攪拌軸(5)和安裝在攪拌軸(5)上的若干攪拌葉片(6 ),攪拌軸(5 )伸入攪拌室(I)內(nèi),若干攪拌葉片(6 )位于攪拌室(I)內(nèi);機械室(8),設于外殼(4)的首部,機械室(8)內(nèi)設有驅(qū)使攪拌軸(5)轉(zhuǎn)動的動力裝置;加熱裝置,為供熱室(3)提供熱量。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入料口(41)處設有可選擇地打開或者關閉該入料口的入料蓋(4 2 ),該門蓋裝置包括出料蓋(4 3 ),出料口(162)的下方設有傾斜向下的出料槽(44)。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動力裝置包括發(fā)動機(81),發(fā)動機(81)通過傳動機構(gòu)帶動攪拌軸(5 )轉(zhuǎn)動,加熱裝置包括燃燒器(32 ),機械室(8)內(nèi)設有給燃燒器(32)提供燃料的燃料箱(82),供熱室(3)內(nèi)設有燃燒空間(31),燃燒器(32)安裝在機械室(8)內(nèi)且其噴嘴伸入燃燒空間(31)內(nèi)。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攪拌機構(gòu)的若干攪拌葉片(6 )沿攪拌軸(5 )的軸向間隔排列,各攪拌葉片(6 )包括基座(61)、攪拌臂(62 )和葉片部(63),攪拌臂(62)的一端連接基座(61),攪拌臂(62)的另一端連接葉片部(63),基座(61)安裝在攪拌軸(5)上,相鄰兩攪拌葉片(6)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M)的平面上的投影成一“V”形,所有攪拌葉片的葉片部(63)在空間上排列成螺旋狀。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各攪拌葉片(6)的攪拌臂(62)具有一中心線(N),中心線(N)與攪拌軸的軸線(M)是垂直的,該葉片部(63)在垂直于中心線(N)的平面上的投影與攪拌軸的軸線(M)具有一夾角a,且O。<a<90°,若干攪拌葉片(6)沿攪拌軸(5)的軸向等間隔排列,所有攪拌葉片(6)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M)的平面上的投影是等分圓周排列,攪拌葉片(6)的數(shù)量為4,相鄰兩攪拌葉片(6)在垂直于攪拌軸軸線(M)的平面上的投影成一 90°夾角的“V”形。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各攪拌葉片的攪拌臂(62 )和/或葉片部(63 )上設有若干攪拌凸齒(64 )。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6中任一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該攪拌室(1)包括通道(11)和容置浙青和石料的容置腔(12),通道(11)位于容置腔(12)的頂部,入料口(41)與通道(11)的上部連通,通道(11)的下部與容置腔(12)連通,該容置腔(12)的橫斷面是由若干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組成的折線段。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組成該折線段的各條線段都相切于同一內(nèi)切圓(13),該加熱室包括周壁(16)和兩端壁(14、15),兩端壁(14、15)與周壁(16)之間分別設有加強筋(161)。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6中任一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該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儲油罐(7)設置有出油口(71)和回油口(72),導熱油管路設置有流入導熱油的管路入口(73)和流出導熱油的管路出口(74),管路入口(73)與出油口(71)連通,管路出口(74)與回油口(72)連通,導熱油從儲油罐(7)依次流經(jīng)出油口(71 )、管路入口(73)、導熱油管路、管路出口(74)以及回油口(72)后回到儲油罐(7)而形成循環(huán)回路,導熱油管路布置在儲油罐(7)的下方而使導熱油升溫后以自然對流方式循環(huán)流動。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浙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其特征在于:該儲油罐(7)還設置有排氣口( 75 ),排氣口( 75 )與一排氣管(76 )連通,儲油罐(7 )內(nèi)的空氣、水蒸汽可從排氣管的出口(77)排出,排氣管的出口(77)朝下設置,出油口(71)和回油口(72)設于儲油罐(7)的底部,排氣口(75)設于儲油罐(7)的側(cè)部且靠近儲油罐的頂部。
【文檔編號】E01C19/10GK203654128SQ201320804690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2月8日
【發(fā)明者】賈永力, 鄒慧娟, 楊剛, 黃開金, 薛浩帥, 李熙, 吳土祥 申請人:廣東易山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