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臭地漏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地漏,特別涉及一種防臭地漏。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zhì)的要求越來越高,家用裝飾材料的需求量也是日漸增加,對日常生活用品已不僅僅滿足于其簡單的功能,比如被安裝于廚房、衛(wèi)浴間和陽臺等地表面的地漏,它不僅僅滿足與下水管的連接作用,對其防臭、防止有害氣體和蚊蟲等侵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旦地漏的防臭、防蟲效果差,地漏返出的臭氣等將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品質(zhì)和身心健康。目前地漏都具有一定的防臭、防蟲的功能,例如中國專利文獻資料公開了地漏防臭器[專利號:01208032.2 ;授權公告號:CN2470418Y],其包括一個外套筒有底上部有出水孔,外套筒里面裝一個內(nèi)套管管部無底,外套筒上部套一個密封圈將地漏防臭器與下水管口連接并密封。該種地漏具有雙重防臭、防蟲效果,一種是外套筒底部的水對內(nèi)套管底部開口的水密封,另一種是使用密封圈、外圈封堵外套筒與下水管口之間的縫隙,但是該種結構的地漏,使用密封圈和外圈封堵結構較為復雜,而且地漏的內(nèi)套管和外套筒之間的連接處的縫隙缺少密封,臭氣、有害氣體、蚊蟲等能從該縫隙處由地漏下方的下水管進入到廚房、衛(wèi)浴間等場所,防臭、防蟲的效果依然不夠理想。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防臭、防蟲效果好的地漏。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防臭地漏,地漏包括套筒、直排管、地漏座和面板,所述的套筒底部密封且其上部具有排水口,所述的直排管位于套筒內(nèi),所述的套筒位于地漏座內(nèi),面板位于地漏座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筒的外側具有環(huán)形凹槽,且凹槽位于排水口的上方,所述的凹槽內(nèi)套設有密封圈一,所述的直排管的上部與套筒之間具有密封圈二。本地漏的防臭、防蟲結構一共有三重,一是套筒底部的水對直排管底部出水口的水密封,二是套筒外側與地漏座之間的密封,三是套筒內(nèi)側與直排管外側之間的密封,三重防臭、防蟲的密封結構完全隔絕了地漏下方的下水管與地漏上方廚房、衛(wèi)浴間等場所之間的聯(lián)系,下水管內(nèi)的臭氣、有害氣體以及蚊蟲等不能通過地漏進入到廚房、衛(wèi)浴間等場所,防臭、防蟲效果好。在上述的一種防臭地漏中,所述的直排管的頂部具有環(huán)形翻沿,所述的密封圈二位于翻沿的下側。密封圈二套設在直排管的外側,翻沿擋住密封圈二,使密封圈二不會從直排管的上端脫落,結構簡單。在上述的一種防臭地漏中,所述的套筒的內(nèi)側具有環(huán)形凸筋,當直排管安裝到套筒內(nèi)時,所述的密封圈二位于凸筋與翻沿之間,且凸筋防止直排管下滑。凸筋抵擋住密封圈二,使直排管不能繼續(xù)下滑,固定直排管的位置,翻沿和凸筋定位密封圈二的位置,使密封圈二固定在套筒與直排管之間形成密封,防止臭氣、蚊蟲等由套筒的排水口通過套筒與直排管之間的縫隙進入地漏的上方,防臭、防蟲效果好。在上述的一種防臭地漏中,所述的凸筋和凹槽分別位于套筒的內(nèi)外兩側,且其位置正對。加工套筒時,滾壓出凹槽的同時會產(chǎn)生一作用力使套筒的側壁向內(nèi)側凹陷,形成凸出于套筒內(nèi)側壁的凸筋,凹槽與凸筋是一步加工到位,加工方便。在上述的一種防臭地漏中,所述的密封圈一和密封圈二均是由丁晴橡膠制成。丁晴橡膠具有耐油性好,耐磨性高,耐熱性好和粘接力強等優(yōu)點,將丁晴橡膠制成的密封圈安裝在地漏中,密封效果好,地漏的使用壽命長。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防臭地漏具有以下優(yōu)點:1、本防臭地漏一共具有三重防臭、防蟲的密封結構,地漏下方的下水管內(nèi)的臭氣、蚊蟲等完全不能進入到地漏上方的廚房、衛(wèi)浴間等場所,防臭、防蟲效果好。2、本防臭地漏在滾壓出環(huán)形凹槽的同時在套筒的內(nèi)側壁上形成環(huán)形凸筋,用于密封圈一和密封圈二的安裝以及定位,結構簡單,加工方便。
圖1是本防臭地漏的整體結構剖視圖。圖2是本防臭地漏的圖1的A區(qū)的放大圖。圖中,1、套筒;la、排水口 ;lb、凹槽;lc、凸筋;2、直排管;2a、翻沿;3、密封圈一;
4、密封圈二 ;5、地漏座;6、面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地漏是連接排水管道系統(tǒng)和室內(nèi)地面的重要接口,作為住宅中排水系統(tǒng)的重要部件,對廚房、衛(wèi)浴間的異味控制非常重要。如圖1所示,其包括套筒1、直排管2、密封圈一 3、密封圈二 4、地漏座5和面板6。套筒I的底部是密封的,頂部為開口,開口的邊沿處具有掛肩,安裝時,使套筒I掛在地漏座5內(nèi),地漏座5的上方覆蓋有面板6,面板6起過濾作用,套筒I的上部具有呈“U”形的排水口 la,排水口 Ia的流通面積很大。如圖1、圖2所示,套筒I外側排水口 Ia的上方具有環(huán)形凹槽lb,套筒I位于凹槽Ib上方的部分略微呈擴口狀,滾壓環(huán)形凹槽Ib時,會使套筒I側壁向其內(nèi)側凹陷,使套筒I內(nèi)側形成凸出于套筒I內(nèi)側壁的環(huán)形凸筋lc。直排管2由呈圓盤狀的接頭和筒狀的直管組成,接頭的頂部邊沿具有向其外側擴張的環(huán)形翻沿2a,直排管2安裝在套筒I內(nèi),且套筒I內(nèi)側的環(huán)形凸筋Ic會抵靠住直排管2的環(huán)形翻沿2a,阻止直排管2繼續(xù)下滑,使直排管2定位在套筒I內(nèi),直排管2底端的出水口位于套筒I排水口 Ia最下沿的下方,該種結構,使套筒I的下部始終具有水存在,且水對直排管2的出水口形成水密封,防止下水管中的臭氣、蚊蟲等從直排管2內(nèi)進入到地漏上方的廚房、衛(wèi)浴間等場所,是第一重防臭、防蟲結構。[0021]套筒I外側的環(huán)形凹槽Ib內(nèi)套設有由丁晴橡膠制成的“O”形密封圈一 3,使用丁晴橡膠制成具有使用壽命長的優(yōu)點,密封圈一 3用于密封套筒I外側與地漏座5之間的縫隙,使下水管中的臭氣、蚊蟲等不能從套筒I與地漏座5之間的縫隙處進入到地漏的上方,是第二重防臭、防蟲結構。直排管2翻沿2a的下部套設有由丁晴橡膠制成的“O”形密封圈二 4,當直排管2安裝到套筒I內(nèi)后,密封圈二 4位于直排管2的翻沿2a與套筒I內(nèi)側的凸筋Ic之間,密封直排管2與套筒I之間的縫隙,防止下水管中的臭氣、蚊蟲等由套筒I的排水口 Ia中進入再通過直排管2與套筒I之間的縫隙處進入到地漏的上方,是第三重防臭、防蟲結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地漏一共具有三重的防臭、防蟲的結構,完全杜絕了下水管內(nèi)臭氣、有害氣體、蚊蟲和病菌等進入到地漏上方的廚房、衛(wèi)浴間等場所的可能,保持廚房、衛(wèi)浴間等場所的空氣清新、潔凈,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zhì)。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套筒1、排水口 la、凹槽lb、凸筋lc、直排管2、翻沿2a、密封圈一 3、密封圈二 4、地漏座5、面板6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zhì);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1.一種防臭地漏,地漏包括套筒(I)、直排管(2)、地漏座(5)和面板(6),所述的套筒(I)底部密封且其上部具有排水口( la),所述的直排管(2)位于套筒(I)內(nèi),所述的套筒(I)位于地漏座(5)內(nèi),面板(6)位于地漏座(5)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筒(I)的外側具有環(huán)形凹槽(lb),且凹槽(Ib)位于排水口( Ia)的上方,所述的凹槽(Ib)內(nèi)套設有密封圈一(3),所述的直排管(2)的上部與套筒(I)之間具有密封圈二(4)。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排管(2)的頂部具有環(huán)形翻沿(2a),所述的密封圈二( 4 )位于翻沿(2a)的下側。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筒(I)的內(nèi)側具有環(huán)形凸筋(lc),當直排管(2)安裝到套筒(I)內(nèi)時,所述的密封圈二(4)位于凸筋(Ic)與翻沿(2a)之間,且凸筋(Ic)防止直排管(2)下滑。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筋(Ic)和凹槽(Ib)分別位于套筒(I)的內(nèi)外兩側,且其位置正對。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圈一(3)和密封圈二(4)均是由丁晴橡膠制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防臭地漏,屬于建筑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xiàn)有地漏防臭器防臭、防蟲的效果依然不夠理想等問題。本防臭地漏,地漏包括套筒、直排管、地漏座和面板,套筒底部密封且其上部具有排水口,直排管位于套筒內(nèi),套筒位于地漏座內(nèi),面板位于地漏座的上方,套筒的外側具有環(huán)形凹槽,且凹槽位于排水口的上方,凹槽內(nèi)套設有密封圈一,直排管的上部與套筒之間具有密封圈二。本防臭地漏具有結構簡單,防臭、防蟲效果好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E03C1/28GK202954419SQ201220578740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6日
發(fā)明者蔣克偉 申請人:蔣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