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側蓋中有中心鉸鏈的大型可折疊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一般地涉及一種用來容納物品并在空的時候可以折疊起來的容器。
背景技術:
容器可用來容納諸如貨物之類的物品,進行儲存并同時用包括卡車、火車、飛機和船舶在內的交通工具運輸?shù)侥康牡?。容器內貨物儲存和運輸?shù)某杀疽勒杖萜髡紦?jù)的對應體積而定。因此,即使容器是空的或未裝滿到容量,其成本也同樣照算。
空的容器在重新用來運輸貨物之前,通常需要儲存。許多容器空地運輸?shù)讲煌男柩b載貨物的地方。為了減少空容器的儲存和運輸成本,希望容器在儲存和轉運過程中可以折疊起來??烧郫B的容器以前有人提出過。然而,本發(fā)明者所知的現(xiàn)有技術可折疊容器不能滿足由運輸主管當局和保險公司規(guī)定的嚴格的容器標準。這些標準要求容器通過各種結構強度試驗,諸如從地面上方一定高度下落的沖擊試驗、傾翻、搖滾、堆疊、變形試驗等。已知的可折疊容器沒有一個能全部通過這些試驗。
標準還要求容器能防濺或防水。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或減少一個或多個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
因此,在一個方面,本發(fā)明著眼點在于可折疊的容器,其包括底部結構、頂部結構、布置在底部結構和頂部結構之間的相對的側蓋,每個所述側蓋具有樞轉地連接到所述底部結構的下部框架和樞轉地連接到所述頂部結構的頂部框架、以及中心鉸鏈裝置,該中心鉸鏈裝置構造成使頂部框架可樞轉地相對于下部框架運動,由此,側蓋可有選擇地定位在頂部結構遠離底部結構的豎立位置和頂部結構位于或鄰近于底部結構的折疊位置之間,在豎立位置中,容器在底部和頂部結構之間以及容器相對的敞開端之間呈現(xiàn)內部空間,端蓋布置成在兩個位置之間樞轉地移動,一個是用來蓋住對應敞開端的直立位置,另一個是允許側蓋可移動到折疊位置的倒下位置,中心鉸鏈裝置與中心載荷分配裝置以及張緊裝置相關聯(lián),該中心載荷分配裝置布置成在豎立位置中使載荷分布在每個側蓋的上和下部框架之間,該張緊裝置用來在豎立位置中張緊側蓋和/或端蓋。
較佳地是,用于每個側蓋的中心鉸鏈裝置包括至少一對固定到頂部框架的第一中心鉸鏈元件和固定到下部框架的第二鉸鏈元件,以及對每對第一和第二中心鉸鏈元件設置的橋接元件,每個橋接元件在其端部處具有相容的鉸鏈元件,諸相容的鉸鏈元件布置成與對應的成對第一和第二鉸鏈元件合作,以使頂部框架相對于下部框架可樞轉地移動。
中心載荷分配裝置可與每個所述成對的第一和第二鉸鏈元件相關聯(lián),以在容器處于豎立位置時可在頂部和下部框架之間分配載荷。較佳地是,中心載荷分配裝置包括用于每個所述成對的第一和第二鉸鏈元件的中心載荷傳送構件,該中心載荷傳送構件具有兩個相對端,其一端固定到所述頂部和下部框架之一上,或與所述頂部和下部框架之一形成一體,而其另一端布置成在容器處于豎立位置時接合所述頂部和下部框架中的另一個。
較佳地是,張緊裝置布置成沿著側蓋基本上沿垂直方向張緊側蓋,并沿著側蓋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張緊側蓋。
張緊裝置可包括具有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中心張緊元件的第一張緊裝置,中心張緊元件布置成基本上沿垂直方向張緊一個或每個側蓋。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中心張緊元件分別固定到頂部和下部框架,并構造成彼此接合,由此張緊所述一個或每個側蓋。
還為較佳地是,第一張緊裝置具有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上張緊元件和/或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下張緊元件以用于一個或每個側蓋。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上張緊元件分別固定到頂部框架和頂部結構,并構造成彼此接合,由此張緊所述一個或每個側蓋。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下張緊元件分別固定到下部框架和底部結構,并構造成彼此接合,由此張緊所述一個或每個側蓋。
第一張緊裝置可具有多組所述張緊元件,它們沿著每個所述蓋間隔開地布置,每組包括一對中心張緊元件和一對上和/或下張緊元件。
較佳地是,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中心張緊元件最好布置成所述一個或每個側蓋上的張力是可變的。較佳地是,所述成對中心張緊元件之一是突出部,而所述成對中心張緊元件之另一個可轉動并具有帶有凸輪面的凹陷,凸輪面構造成在突出部處于凹陷內時該凸輪面接合該突出部。凸輪面的形狀能在所述成對的中心張緊元件中的所述另一個轉動時改變所述張力。突出部可以呈銷或鉤的形式。
下和/或上成對的張緊元件可以類似地構造以改變側蓋上的張力。
較佳地是,中心載荷傳送構件構造成在對應側蓋的兩端之間延伸。張緊裝置可布置成有選擇地定位,使中心載荷傳送構件在容器處于豎立位置時保持與所述第一和第二頂部和下部框架的另一個接合。這樣,側蓋在豎立位置時變?yōu)橥耆采w的實心壁。
每個側蓋的頂部框架可具有加載桿,該桿布置成在容器處于豎立位置時接合從橋接構件延伸的夾緊板。該加載桿還可在容器處于豎立位置時接合中心載荷傳送構件。
較佳地是,每個側蓋具有一個或多個布置成覆蓋每個頂部和下部框架的板。有利地是,一個或多個板具有波形或波狀的外形。
頂部結構可具有沿其每側的頂部裙板,而頂部裙板布置成與頂部框架樞轉地接合。較佳地,該容器具有至少一個頂部鉸鏈,其布置成樞轉地連接頂部裙板和頂部框架。頂部載荷分配裝置有利地與至少一個頂部鉸鏈相關聯(lián),以便分配頂部裙板和頂部框架之間的載荷。頂部載荷分配裝置可具有一個或多個與每個所述至少一個頂部鉸鏈相關聯(lián)的頂部載荷承載桿。張緊裝置還可具有上部成對的張緊元件,其布置成將一個或多個頂部載荷承載桿鎖定在位置上。頂部框架可具有至少一個上加固板和至少一個頂部鉸鏈,該頂部鉸鏈具有固定到對應上加固板的第一頂部鉸鏈元件以及固定到頂部裙板的相容的第二頂部鉸鏈元件。
底部結構可具有沿其每側的底部裙板,而底部裙板布置成與下部框架樞轉地連接。較佳地,容器具有至少一個下部鉸鏈,其布置成樞轉地連接底部裙板和下部框架。底部載荷分配裝置有利地與至少一個下部鉸鏈相關聯(lián),以便分配底部裙板和下部框架之間的載荷。底部載荷分配裝置可具有一個或多個與每個所述至少一個下部鉸鏈相關聯(lián)的下部載荷承載桿。張緊裝置還可具有成對的下部張緊元件,其布置成將一個或多個下部載荷承載桿中的一個或多個鎖定在位置上。下部框架可具有至少一個下加固板和至少一個下部鉸鏈,該下部鉸鏈具有固定到對應下加固板的第一下部鉸鏈元件和相容的固定到底部裙板上的第二下部鉸鏈元件。
有利地是,中心鉸鏈裝置包括多個成對的第一和第二鉸鏈元件,而容器包括多個頂部鉸鏈和同樣數(shù)量的下部鉸鏈,其布置成與對應的成對第一和第二鉸鏈元件基本上對齊。該結構還改進載荷的分配,因為橫貫側蓋更加均勻地分配載荷。
較佳地是,每個側蓋包括密封裝置,其具有用于頂部結構和頂部框架之間密封的頂部密封裝置,以及用于底部結構和下部框架之間密封的下部密封裝置。中心鉸鏈裝置也可具有中心密封裝置以用于頂部和下部框架之間的密封。
底部結構和/或頂部結構可具有構造成接受提升裝置鏟叉的鏟叉口。較佳地,每個所述鏟叉口由在底部/頂部裙板之間延伸的中空的管形構件形成。更佳地是,底部/頂部結構包括加強裝置,其固定到底部/頂部裙板上,并布置成加強中空管形構件的結構強度。
理想地是,底部結構具有多個間隔開的橫向構件,它們的端部固定到底部裙板;以及由底部橫向構件支承的底板。
容器可具有敞開的或關閉的頂部結構。關閉的頂部結構較佳地具有多個間隔開的橫向構件,它們的端部固定到頂部裙板;以及由頂部橫向構件支承的頂蓋。
容器可具有底部角配件和頂部角配件,它們分別布置在底部結構和頂部結構的角處。較佳地是,每個頂部和底部角配件具有至少一個孔,該孔布置成接納容器的鎖定銷,以便將其鎖定到其上或其下的另一容器上。
較佳地是,端蓋樞轉地連接到底部結構,并布置成可樞轉地在倒下位置和直立位置之間移動,在倒下位置中,端蓋擱置在底部結構上,而在直立位置中,端蓋關閉敞開端。更為較佳地是,端蓋中的至少一個被偏置而移動到其倒下位置和/或直立位置。
每個所述端蓋可具有間隔開的立柱。一端蓋可具有橫跨立柱的蓋構件,而另一端蓋可具有一個或多個布置在立柱之間的門。較佳地是,張緊裝置還包括第二張緊裝置,其布置成沿橫向于端蓋的大致水平方向張緊每個側蓋。在一種形式中,第二張緊裝置包括一個或多個成對的張緊元件,成對張緊元件中的一個元件固定到所述立柱中的一個立柱,而成對張緊元件中的另一個元件固定到所述側蓋中的一個側蓋,并布置成在端蓋處于直立位置時彼此接合,由此,側蓋處于張力中。立柱上的每個張緊元件可具有凸輪面,其布置成可以定位以便在接合位置接合側蓋上的另一元件。就第一張緊裝置的張緊元件來說,成對的張緊元件可構造成可調節(jié)的,以便改變側壁上的張力。
還為較佳地是,每個立柱包括形成有張緊元件的突緣,每個所述側蓋包括形成有成對張緊元件的所述另一張緊元件的端部突緣。所述一個元件可以構造成孔,而所述另一張緊元件可以構造成鉤,其布置成在端蓋處于直立位置時配合在對應孔中。
每個立柱具有下端和上端。較佳地,第二張緊裝置包括布置在每個立柱下端處的載荷承載板,以及布置在每個立柱上端處的定位元件。立柱的載荷承載板構造成在端蓋處于直立位置時與對應的側蓋接合。立柱的定位元件構造成在端蓋處于直立位置時與頂部結構上的互補定位元件接合。載荷承載板和定位元件布置成沿所述垂直方向置側蓋于張力下。
一個或兩個端蓋可包括門,其有選擇地在可進入容器內部的打開位置和關閉進入到內部的關閉位置之間定位。
頂部結構也可具有構造成接納提升裝置的鏟叉的鏟叉口。較佳地,頂部結構的每個所述鏟叉口由在頂部裙板之間延伸的中空管形構件形成。更為較佳地是,頂部結構包括加強裝置,其固定到頂部裙板上并布置成加強中空管形構件的結構強度。
頂部結構可以構造成在側蓋處于折疊位置時有略微的拱形,而張緊裝置布置成致使頂部結構在側蓋處于張力下時基本上水平。通常地,對于標準的航運容器,該拱形在1至3毫升的量級上。
每個所述立柱也可構造成在倒下位置時有略微的拱形,而張緊裝置布置成致使立柱在它們處于張力下時基本上筆直。
為了使本發(fā)明可更容易地理解和投入實際的效用,現(xiàn)將參照諸附圖,它們示出本發(fā)明非限制性的實施例,其中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可折疊容器的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示出圖1的容器,其中,端蓋之一移動到直立位置;圖3示出圖1的容器,其中,側板和端蓋已移去;圖4是圖1所示容器的底部結構的立體圖;圖5是圖1所示容器的頂部結構的立體圖;圖6是圖1所示容器的端部門蓋的立體圖;圖7是圖1所示容器的端蓋的立體圖;圖8示出處于朝向其完全折疊狀態(tài)的圖1的容器;圖9示出處于其完全折疊狀態(tài)的圖1的容器;圖10示出用來鎖定處于完全折疊狀態(tài)中的圖9所示容器的鎖定結構;圖11是用于圖1容器的側蓋的載荷分配結構的剖視圖;圖12示出處于局部折疊位置的側蓋的中間鉸鏈;圖13是用于端部門蓋的框架的局部立體圖;圖14是用于端部門蓋的框架下端的局部立體圖;
圖15是圖4所示容器的底部結構的局部圖;圖16是位于圖13所示的門框架的立柱的下端處的載荷承載結構的局部圖;圖17是位于圖13所示的門框架的立柱的上端處的定位結構的局部圖;圖18示出待組裝而形成圖13所示門框架的立柱的諸零件;圖19示出將要完全組裝好的圖18所示的諸零件;圖20是示出位于側蓋上的鉤形導向板的局部圖;圖20A示出定位到其直立位置中的端蓋,該端蓋用來固定到側蓋的上和下部框架;圖21是示出圖19所示鉤形導向板之一位于門框架的立柱上的導向孔內的局部示意圖;圖22是沿圖20所示的導向板的線A-A的剖視圖;圖23是示出兩個堆疊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容器的立體圖;圖2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容器的另一實施例的局部端視剖視圖,其中側蓋處于完全豎立位置中;圖25是圖24所示容器的側蓋的局部立體圖;圖26是圖25所示容器側蓋上的中心鉸鏈裝置的局部剖視圖;圖27示出處于局部折疊位置中的圖26所示的側蓋;圖28是圖24所示側蓋的局部剖視圖,示出用于彼此接合的張緊裝置的一對中心張緊元件的細節(jié);圖29分開地示出圖27所示的中心張緊元件;圖30示出彼此接合的圖29所示的中心張緊元件;圖31示出用于改變圖30所示下部張緊元件的張力的工具;圖32是圖24所示側蓋的上部框架的局部剖視圖;圖33是圖32所示側蓋的局部圖,示出用于彼此接合過程中張緊裝置的一對上張緊元件的細節(jié);圖34是帶有用于張緊元件的成對立柱張緊元件的端蓋的立柱的局部剖視圖;圖35示出圖33所示上立柱張緊元件的細節(jié);圖36和37示出圖33所示中間立柱張緊元件的細節(jié);以及圖38是示出用于根據(jù)本發(fā)明容器的一種形式的端蓋的局部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首先參照圖1,圖中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可折疊的容器10的實施例。如圖所示的該容器10具有相對的側蓋12和14、相對的端壁16和18、底部結構20和頂部結構22。如圖所示的容器處于其完全豎立的狀態(tài)并具有裝貨的內部空間24。側蓋12、端蓋18和頂部結構22被局部地切去以便露出內部空間24。在此實施例中,端蓋18具有兩個鉸接門26(僅示出一個),鉸接門具有將門鎖定在關閉位置中的鎖定桿28。鎖定桿28可松鎖而打開門26以便進入內部空間24。
端蓋16和18樞轉地連接到底部結構20。這些端蓋可移動到倒下位置而如圖8所示擱置在底板結構20上,并可移動到如圖1所示的直立位置。圖2示出正移動到其對應直立位置的端蓋16和18。如圖2中點劃線所示,當側蓋12和14未拉緊時,頂部結構22具有略微的拱形。當側蓋處于張力下時,頂部結構22變水平。因此,頂部結構22對側蓋12和14也施加張力。
每個側蓋12和14由頂部框架30和下部框架32形成。中心鉸接結構34樞轉地連接每個側蓋12和14的上下部框架30和32。波紋鋼板36借助于諸如焊接或螺釘或螺栓之類的任何已知的固定方法固定到上下部框架30和32。
底部結構20在其側邊具有朝上的底部裙板38和40,多個在底部裙板38和40之間延伸的間隔開的橫向構件42。底板44支承在橫向構件42上。底部結構20還具有讓鏟車的鏟叉插入的鏟叉口46和48。每個鏟叉口46和48由管形構件50形成。如圖3所示,管形構件50用焊接到底部裙板38和40上的加強板52加強。底部角配件74配裝到橫向構件70和72對應端部上。底部結構20更清晰地顯示在圖4中,其中,為清晰起見已移去底板44。
頂部結構22在其側邊具有朝向下的頂部裙板54和56(見圖3),多個在頂部裙板54和56之間延伸的間隔開的橫向構件58。頂板60支承在橫向構件58上。如參照圖2所述,頂部裙板54和56在未張緊狀態(tài)下略微地呈拱形。頂部結構22還具有讓鏟車的鏟叉插入的鏟叉口62和64。鏟叉口54和58由類似于用于底部結構20的構件50的管形構件形成。如圖3所示,管形構件50用焊接到底部裙板38和40上的加強板52加強。頂端裙板66和68布置成在頂部角配件76之間延伸。頂部結構22更清晰地顯示在圖5中,其中,為清晰起見已移去頂板60。
如圖6所示的端蓋18具有間隔開的立柱78和80、頂部橫向框架構件82、底部橫向框架構件70和兩個可轉動的門26(僅示出一個),以便有選擇地打開和關閉可進入的內部空間24。門26用鉸鏈86連接到對應的立柱78,并設置鎖定桿28用來將門26鎖定在關閉的位置。立柱78和80具有定位凸耳88,當端蓋18如圖1所示地處于直立位置時,所布置的定位凸耳88配合到側蓋12和14的上部框架30和下部框架32內的定位孔90內。加固板92固定到對應的立柱78和80和橫向框架構件82上。每個立柱78和80在其下端還具有載荷承載板94和在頂端和底端之間從其中側向地延伸的突緣96。每個立柱78和80的頂端具有帶有定位孔100的L形板98。
圖7所示的端蓋16基本上類似于端蓋18,例外之處在于,它具有覆蓋其開口的波紋鋼板102。如這里所見,定位孔91設置在每個立柱的突緣96內。
端蓋16和18具有樞軸銷104,它們樞轉地連接到底部結構20的端部框架構件84和86上。如圖8所示,這些端蓋可樞轉地移動到下降的位置,在該位置處端蓋擱置在底板44上。然后,側蓋12和14可圍繞中心鉸鏈裝置34折疊,直到容器10處于如圖9所示的完全折疊的狀態(tài)為止。在折疊狀態(tài)中,頂部裙板54和底部裙板38相遇在它們邊緣處。如圖10所示,底部裙板38在每個端處具有樞轉的鎖定凸耳106。凸耳106可移動而每個都接受底部裙板38上的鎖定銷108和頂部裙板54上的鎖定銷110。設置阻擋構件112,以使每個凸耳106在容器10欲移動到豎立位置時可擱置在那兒。
中心鉸鏈裝置34具有多個間隔開的雙鉸鏈114。圖11示出在其中一個雙鉸鏈114處的該結構34的剖視圖。如圖所示,雙鉸鏈114具有間隔開的樞軸銷116和118,它們固定到橋接板120的端部上。銷116和118被接納在對應的套筒122和124內。套筒122固定到加載桿126,而套筒124固定到中心載荷分配板128上。橋接板120具有夾緊板130,當側部框架30和32對齊時,夾緊板130布置成接合從加載桿126延伸的凸耳132。中心載荷分配板128具有固定到下部框架32上的一端和在所示位置中時與上部框架30接合的上端。在此實施例中,板128延伸到側蓋的全長,這樣,當容器處于豎立狀態(tài)時,側蓋變得完全地覆蓋實心壁??刹贾猛馆唩韺?28鎖定在位置上。每個鉸鏈114的板128和板126布置成在上部框架30和下部框架32之間分配載荷。
底部裙板38具有多個間隔開的與雙鉸鏈114垂直對齊的套筒134。頂部裙板54也具有多個間隔開的與雙鉸鏈114對齊的套筒136。每個套筒134通過鉸鏈板135固定到對應的裙板38上,并布置成接納承載在下加固板140上的樞軸銷138,該下加固板140固定到蓋板36上或固定到下框架部分32。密封的背襯板142布置成將密封帶144定位在位置上。板142具有連接到裙板38頂邊緣的一端和接合裙板38內表面的另一端。如圖15所示,鉸鏈板135具有開口153,其布置成接受從裙板38延伸的加載桿152。因此,基本上可減小銷138上的載荷。
頂部裙板54處的每個套筒136用鉸鏈板137固定到對應裙板54上,并布置成接納承載在頂加固板148上的樞軸銷146,該頂加固板148固定到下框架部分32。密封的背襯板150布置成將密封帶152定位在位置上。密封的背襯板150和鉸鏈板137布置成類似于底部裙板38的布置,以便從銷146傳遞載荷。
箭頭154、156和158示出這樣的一些位置,即凸輪構件(未示出)可布置成施加張力并提高側蓋和裙板強度的位置。圖12示出處于打開位置的中心鉸鏈114。位于密封件127上的夾子固定到載荷承載板126的自由端上。密封件127可在容器處于豎立狀態(tài)時防止水進入容器10。
中心鉸鏈114、由銷146和套筒136形成的頂部鉸鏈、以及由套筒134和銷138形成的下部鉸鏈,它們合作而在頂部裙板54和底部裙板38之間均勻地分配側蓋12和14上的載荷。
圖13詳細地示出立柱80。如圖17所示,立柱78或80頂部上的定位孔100構造成接受位于角配件74的面上的凸耳148。
圖14示出容器10一端處的下角。定位在該角處的是立柱80,且端部框架構件70從立柱80延伸。底部橫向構件42構造成接受彈簧150,以將端蓋16或18偏置到直立位置。彈簧150布置成有一端位于圖18所示的部分160內。
圖15示出具有沿裙板布置的間隔開的加載桿153(僅示出一個)的底部裙板40,以及位于其一端處的端部加強板154。盡管未予示出,但應該理解到,底部裙板38和40每端具有布置在其上的加強板154。
如圖16所示,加強板154具有上載荷承載表面156,其布置成接受下部框架32的突緣31。當端蓋16、18處于直立位置時,突緣31又接合對應立柱78、80的載荷承載板94。
圖18示出每個立柱78和80由細長形構件形成,其包括U形槽構件158、固定到構件158內的短的加強槽部分160、以及布置成關閉槽構件158的鋸齒形部分162。載荷承載板94固定到U形槽構件158的下端。加強槽部分160布置成接受彈簧150的一端。鋸齒形部分162具有側向地延伸的突緣96,以及位于其下端的套筒164,其布置成接受其間的套筒104。銷(未示出)然后延伸通過對齊的套筒164和104。由此,樞轉地支承端蓋。L形部分92然后固定到立柱組件的頂端,如圖19所示。
圖20示出側蓋12和14之一的每個上下部框架30和32的彎曲端166的局部圖。每個彎曲端160具有上述的定位孔90以及鉤形的定位板168。在直立位置時,鉤形的定位板168構造成延伸到立柱78和80的孔91內。如圖20A所示,當端蓋處于直立位置時,每個端蓋16和18的立柱78和80上的定位凸耳88也可被接納在側蓋12和14的上下部框架30和32的彎曲端166內的對應定位孔90內。圖21示出位于孔91內的定位板168,如圖22所示,該圖是沿線A-A的剖視圖,凸輪170設置在立柱78/80上以將板168鎖定在位置上。凸輪170可調整地轉動以便改變對應側蓋12/14上的張力。由此,當立柱放置在直立位置上并鎖定到對應側蓋12和14上時,立柱78和80沿著橫向于對應蓋12和14的縱向方向張緊側蓋。載荷承載板94和其中帶有凸耳148的孔100也致使側蓋12和14沿垂直延伸的方向張緊。
如圖23所示,容器10可堆疊到另一容器10上。鄰近的上角配件76和下角配件74布置成被鎖定。就此來說,每個角配件74和76具有孔180,其布置成接受延伸通過鄰近配件76和74的鎖定銷(未示出)。該銷的形狀可通過定位其一部分而轉動,進入通過側孔182,以便鎖定和開鎖鄰近的角配件74和76就位。
圖24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容器10的另一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圖。在此圖中,側蓋12和14(僅示出一個)具有連接到上部框架30和下部框架32的中心鉸鏈裝置34。上部框架30樞轉地連接到頂部裙板54,而下部框架32樞轉地連接到底部裙板38。因此,側蓋12和14可以在折疊位置和如圖所示的豎立位置之間移動,在該折疊位置中,下部框架32躺在端蓋18和20上,類似于圖9中所示。設置張緊裝置來張緊側蓋12和14。該張緊裝置包括多組成對的張緊元件,它們沿著側蓋12和14間隔開地設置。每組包括一對中心張緊元件184、一對上張緊元件186以及一對下張緊元件188。
圖25至27示出圖24所示實施例的中心鉸鏈裝置34的細節(jié)。如圖所示,中心鉸鏈裝置34包括沿著側蓋12和14間隔開地布置的中心鉸鏈114。每個中心鉸鏈114由以下零件形成固定到上部框架30的間隔開的對齊套筒122、固定到下部框架32的間隔開的對齊套筒124、具有放大端部121的橋接板120,每個橋接板構造成容納在對應間隔開的套筒122和124之間,并具有內腔來接受延伸通過套筒122或124的銷116/118。
如圖26和27較為清晰地所示,套筒122固定到上部框架30下邊緣處的L形構件126上,而套筒124固定到下部框架32上邊緣處的L形構件128上。設置密封帶127,當側蓋12和14處于豎立位置時,密封帶127密封內部空間24。在此實施例中,密封帶127沿著上部框架30的下邊緣延伸,并在側蓋12和14處于豎立位置時,密封帶布置成被L形構件128壓縮。橋接構件120和L形構件126和128有助于在側框架部分30和32之間分配載荷。張緊裝置還有助于分配側蓋12和14內的載荷。
現(xiàn)轉向到圖28至31,圖中示出一對合作的中心元件184,它們構造成可釋放地互相配合在一起。該元件184具有固定到L形構件128的延伸部128A的陽部分184A,以及固定到一位置的上部框架30的陰部分184B,當對應的側蓋12或14處于如圖28所示的豎立位置時,該陰部分184B接納陽部分184A。在此實例中,陽部分184A是銷,其布置成可被接納在形成在陰部分184B的弧形部分192內的敞開凹陷190內。陰部分184B可轉動地安裝在上部框架30上的支承板194內,并具有多邊形頭196,其構造成適用于諸如活絡扳手或呆扳手或扳鉗之類的工具202,以便轉動陰部分184B。也可在頭196上形成諸孔198,以便可通過插入到其中一個孔198內的桿來轉動陰部分184B?;⌒尾糠?92形成有凸輪表面200,其從一端起逐漸地增加厚度。因此,通過轉動張緊元件184可改變沿側蓋12和14的垂直方向的張力。張緊元件184還有助于在上和下部框架30和32之間分配載荷。
一對上張緊元件186示于圖32和33中。該元件186包括從頂部裙板54延伸的L形短柱186A以及可轉動地安裝在上部框架30上的凸輪部分186B。當上部框架30處于如圖33所示的豎立位置時,短柱186A延伸通過框架30內的開口204,而凸輪部分186B可轉動而接合短柱186A。在此實例中,凸輪部分186B可轉動地安裝在銷206上,并具有可轉動的頭部208,其具有間隔開的孔以便接納桿來轉動該頭部208。從頭部208延伸的是C形的外圍的突緣210,其具有凸輪表面212,表面布置成接合短柱186A。凸輪表面212具有從一端起不斷增加的厚度,這樣,通過轉動頭部208可改變施加到接合短柱上的張力。因此,上部框架30有效地固定到上部裙板54上。
成對的下張緊元件188連接到底部裙板38上,連接方式類似于上張緊元件186和上部裙板54之間的結構。
盡管未予示出,但應該理解到,當上部裙板54未經(jīng)受張力時,上部裙板54可具有略微的拱形。通過成對的元件184、186和188施加的張力可拉直上部裙板54。因此,由鋼板形成的上部裙板可在豎立位置時將張力施加到側蓋12和14上。
應該指出的是,密封條152沿著上部框架30固定。當側蓋12和14處于豎立位置時,密封條152密封上部框架30和裙板54之間的間隙。另一密封條(未示出)布置成在側蓋12和14處于豎立位置時,密封下部框架32和底部裙板38之間的間隙。
參照圖34,在松弛狀態(tài)中或在對應的端蓋16、18處于倒下位置時,此實施例中的立柱78、80也如虛線所示地略呈拱形。張緊裝置還包括用于每個立柱78、80的成對的中間張緊元件214和成對的頂部張緊元件216。當處于直立位置時,立柱78和80通過拉緊而呈如圖34中實線所示的拉直狀態(tài)。
用于端蓋18和20的每個立柱78和80具有傾斜的頂部邊緣218,以便接合固定到橫向構件66上的對應傾斜的楔形構件220。每對元件216具有固定塊體222,其構造成容納在形成在板226內的孔224內,該板226固定到立柱78/80上。塊體222連接到位于橫向構件66上的加強板228。當端蓋16和18處于直立位置時,每對頂部張緊元件216的塊體222容納在對應孔224內,而斜面218與楔形構件220接合。每對元件216具有從塊體222延伸的螺紋部分230,凸輪部分232可轉動地安裝在螺紋部分上,而螺紋的螺母可調整地將凸輪部分固定在螺紋部分上的位置內。凸輪部分232具有帶有凸輪面的突緣236,以及帶有諸孔242的頭部240,諸孔242布置成接納用作為杠桿的桿以便轉動凸輪部分232。凸輪部分232因此用來改變斜面218和楔形構件220之間的接合點,并由此改變沿端蓋16和18上的垂直線的張力。
成對的中間張緊元件214包括從上部框架30的彎曲端166延伸的舌形物246,以及布置成如圖34所示地接合舌形物246的張緊杠桿248。參照圖37,舌形物246具有向內彎的邊緣250,其接合杠桿248一端處基本上呈C形突出部254的凸輪面252。凸輪面252構造成允許通過轉動杠桿248來調整對應側蓋122/14上的張力。該杠桿具有轂256,其布置成接受從立柱78/80延伸的銷258。立柱包括帶有孔91的突緣96,從而舌形物246在立柱78/80處于直立位置時通過該孔91。因此,中間張緊元件214沿圖36中的箭頭所示的方向對側蓋12和14施加可變的張力。
在圖38中,下橫向框架構件70具有切去的部分260,L形固定構件262定位在其中。凹陷部分262用來接受門26上的鎖定桿28的下閂定端。
盡管借助于本發(fā)明說明性的實例給出了以上的描述,但在不脫離如以下權利要求書所闡述的廣義范圍和本發(fā)明的范圍的前提下,本技術領域內的技術人員將會明白到還有許多變化和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折疊的容器,包括底部結構、頂部結構、布置在底部結構和頂部結構之間的相對的側蓋,每個所述側蓋具有樞轉地連接到所述底部結構的下部框架和樞轉地連接到所述頂部結構的頂部框架、以及中心鉸鏈裝置,該中心鉸鏈裝置構造成使所述頂部框架樞轉地相對于所述下部框架運動,由此,所述側蓋可有選擇地定位在所述頂部結構遠離所述底部結構的豎立位置和所述頂部結構位于或鄰近于所述底部結構的折疊位置之間,在所述豎立位置中,所述容器在所述底部和頂部結構之間以及所述容器相對的敞開端之間呈現(xiàn)內部空間,端蓋布置成在用來蓋住對應敞開端的直立位置和允許所述側蓋可移動到折疊位置的倒下位置之間可樞轉地移動,所述中心鉸鏈裝置與中心載荷分配裝置以及張緊裝置相關聯(lián),所述中心載荷分配裝置布置成在所述豎立位置中使載荷分布在每個側蓋的所述上和下部框架之間,所述張緊裝置用來在所述豎立位置中張緊所述側蓋和/或所述端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張緊裝置布置成沿著所述側蓋基本上沿垂直方向張緊所述側蓋,并沿著所述側蓋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張緊所述側蓋。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張緊裝置包括具有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中心張緊元件的第一張緊裝置,該中心張緊元件布置成基本上沿垂直方向張緊一個或每個側蓋,所述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中心張緊元件分別固定到所述頂部和下部框架,并構造成彼此接合,由此張緊所述一個或每個側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張緊裝置具有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上張緊元件和/或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下張緊元件以用于一個或每個側蓋,所述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上張緊元件分別固定到所述頂部框架和所述頂部結構,并構造成彼此接合,由此張緊所述一個或每個側蓋,所述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下張緊元件分別固定到所述下部框架和所述底部結構,并構造成彼此接合,由此張緊所述一個或每個側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張緊裝置具有多組所述張緊元件,它們沿著每個側蓋間隔開地布置,每組包括一對中心張緊元件和一對上和/或下張緊元件。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個或多個成對的中心張緊元件布置成所述一個或每個側蓋上的張力是可變的。
7.如權利要求3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對的中心張緊元件之一是突出部,而所述成對中心張緊元件中的另一個可轉動并具有帶有凸輪面的凹陷,所述凸輪面構造成在所述突出部處于凹陷內時接合該突出部,所述凸輪面被定形為在所述成對的中心張緊元件中的所述另一個轉動時改變所述張力。
8.如權利要求4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對的下和/或上張緊元件之一是突出部,而所述成對的下和/或上張緊元件中的另一個可轉動并具有帶有凸輪面的凹陷,所述凸輪面構造成在所述突出部處于凹陷內時接合該突出部,所述凸輪面被定形成在所述成對的中心張緊元件中的所述另一個轉動時改變所述張力。
9.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呈銷或鉤的形式。
10.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用于每個側蓋的所述中心鉸鏈裝置包括至少一對固定到所述頂部框架的第一中心鉸鏈元件和固定到所述下部框架的第二中心鉸鏈元件,以及對所述對或每對第一和第二中心鉸鏈元件設置的橋接元件,所述或每個橋接元件在其端部處具有相容的鉸鏈元件,所述相容的鉸鏈元件布置成與對應的成對第一和第二鉸鏈元件合作,以使所述頂部框架相對于所述下部框架可樞轉地移動。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載荷分配裝置與所述或每個所述成對的第一和第二鉸鏈元件相關聯(lián),以在所述容器處于所述豎立位置時在所述頂部和下部框架之間分配載荷。
12.如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載荷分配裝置包括用于所述或每個所述成對的第一和第二鉸鏈元件的中心載荷傳送構件,該中心載荷傳送構件具有兩個相對端,其一端固定到所述第一和第二頂部和下部框架之一上,或與所述第一和第二頂部和下部框架之一形成一體,而其另一端布置成在所述容器處于所述豎立位置時接合所述第一和第二頂部和下部框架中的另一個。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載荷傳送構件構造成在對應側蓋的端部之間延伸。
14.如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張緊裝置布置成有選擇地定位,使所述中心載荷傳送構件在所述容器處于所述豎立位置時保持與所述第一和第二頂部和下部框架的另一個接合。
15.如權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每個側蓋的所述頂部框架具有加載桿,該加載桿布置成在所述容器處于所述豎立位置時接合從所述橋接構件延伸的夾緊板。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載桿布置成在所述容器處于所述豎立位置時接合所述中心載荷傳送構件。
17.如權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每個側蓋具有一個或多個布置成覆蓋每個所述頂部和下部框架的板。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個或多個板具有波形或波狀的外形。
19.如權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部結構具有沿其每側的頂部裙板,而所述頂部裙板布置成與頂所述部框架樞轉地連接。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個頂部鉸鏈,所述至少一個頂部鉸鏈布置成樞轉地連接所述頂部裙板和所述頂部框架。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頂部載荷分配裝置,所述頂部載荷分配裝置與所述至少一個頂部鉸鏈相關聯(lián),以便在所述頂部裙板和所述頂部框架之間分配載荷。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部載荷分配裝置具有一個或多個與所述或每個所述至少一個頂部鉸鏈相關聯(lián)的頂部載荷承載桿。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張緊裝置布置成將所述一個或多個頂部載荷承載桿中的一個或多個鎖定到位。
24.如權利要求20至23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部框架具有至少一個上加固板,所述至少一個頂部鉸鏈具有固定到對應上加固板的第一頂部鉸鏈元件和相容的固定到所述頂部裙板的第二頂部鉸鏈元件。
25.如權利要求1至24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結構具有沿其每側的底部裙板,而所述底部裙板布置成與所述下部框架樞轉地連接。
26.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個下部鉸鏈,所述至少一個下部鉸鏈布置成樞轉地連接所述底部裙板和所述下部框架。
27.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底部載荷分配裝置,所述底部載荷分配裝置布置成與所述至少一個下部鉸鏈相關聯(lián),以便在所述底部裙板和所述下部框架之間分配載荷。
28.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載荷分配裝置具有一個或多個與所述或每個所述至少一個下部鉸鏈相關聯(lián)的下部載荷承載桿。
29.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張緊裝置布置成將所述一個或多個下部載荷承載桿中的一個或多個鎖定到位。
30.如權利要求26至29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框架具有至少一個下加固板,所述至少一個下部鉸鏈具有固定到對應下加固板的第一下部鉸鏈元件和相容的固定到所述底部裙板上的第二下部鉸鏈元件。
31.如權利要求1至30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鉸鏈裝置包括多個成對的第一和第二鉸鏈元件,而所述容器包括多個頂部鉸鏈和同樣數(shù)量的下部鉸鏈,所述下部鉸鏈布置成與對應的成對第一和第二鉸鏈元件基本上對齊。
32.如權利要求1至30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每個側蓋包括密封裝置,所述密封裝置具有用于密封所述頂部結構和所述頂部框架之間的頂部密封裝置、以及用于所述底部結構和所述下部框架之間密封的下部密封裝置。
33.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鉸鏈裝置也具有用于密封所述頂部和下部框架之間的中心密封裝置。
34.如權利要求25至33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結構具有構造成接受提升裝置鏟叉的鏟叉口。
35.如權利要求3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鏟叉口由在所述底部裙板之間延伸的中空的管形構件形成。
36.如權利要求3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結構包括加強裝置,所述加強裝置固定到所述底部裙板上,并布置成加強所述中空管形構件的結構強度。
37.如權利要求25至36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結構具有多個間隔開的橫向構件,具有固定到所述底部裙板的端部;以及由所述底部橫向構件支承的底板。
38.如權利要求1至37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具有敞開的或關閉的頂部結構。
39.如權利要求38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關閉的頂部結構具有多個間隔開的橫向構件,具有固定到所述頂部裙板的端部;以及由所述頂部橫向構件支承的頂蓋。
40.如權利要求1至39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底部角配件和頂部角配件,它們分別布置在所述底部結構和所述頂部結構的轉角處。
41.如權利要求40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頂部和底部角配件具有至少一個孔,該孔布置成接納容器的鎖定銷,以便將其鎖定到其上或其下的另一容器上。
42.如權利要求1至41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蓋中的至少一個被偏置而移動到其倒下位置和/或直立位置。
43.如權利要求1至42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端蓋具有間隔開的立柱,使蓋構件橫跨立柱。
44.如權利要求4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一個或每個所述蓋構件由可打開的門板形成。
45.如權利要求43或4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張緊裝置還包括第二張緊裝置,所述第二張緊裝置布置成沿橫向于端蓋的大致水平方向張緊每個側蓋。
46.如權利要求46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張緊裝置包括一個或多個成對的張緊元件,成對張緊元件中的一個元件固定到所述立柱中的一個立柱,而該成對張緊元件中的另一個元件固定到所述側蓋中的一個側蓋,并布置成在所述端蓋處于所述直立位置時彼此接合,由此,所述側蓋處于張力中。
47.如權利要求46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的每個張緊元件具有凸輪面,該凸輪面布置成可以定位,以便在所述接合位置接合所述側蓋上的另一元件。
48.如權利要求47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對的張緊元件構造成可調節(jié),以便改變所述側壁上的張力。
49.如權利要求46至48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每個立柱包括形成有所述一個張緊元件的突緣,每個所述側蓋包括形成有所述成對張緊元件的所述另一張緊元件的端部突緣。
50.如權利要求4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個張緊元件構造成孔,而所述另一張緊元件構造成鉤,其布置成在所述端蓋處于所述直立位置時配合在對應孔中。
52.如權利要求45至51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立柱具有下端和上端,所述第二張緊裝置包括布置在每個立柱的所述下端處的載荷承載板、以及布置在每個立柱的所述上端處的定位元件,所述立柱的載荷承載板構造成在所述端蓋處于所述直立位置時與對應的側蓋接合,所述立柱的定位元件構造成在所述端蓋處于直立位置時與所述頂部結構上的互補定位元件接合,所述載荷承載板和所述定位元件布置成沿垂直方向置所述側蓋于張力下。
53.如權利要求1至52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部結構構造成在所述側蓋處于所述折疊位置時有略微的拱形,而所述張緊裝置布置成當所述側蓋在所述豎立位置中處于張力下時致使所述頂部結構基本上水平。
54.如權利要求1至53中任一項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每個端蓋具有間隔開的立柱,所述立柱構造成在所述倒下位置時有略微的拱形,而所述張緊裝置布置成致使所述立柱在它們處于所述直立位置中張力下時基本上筆直。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可折疊的容器(10),其包括底部結構(20)、頂部結構(22)、布置在底部結構和頂部結構之間的相對的側蓋(12、14)。側蓋具有樞轉地連接到所述底部結構的下部框架(32)和樞轉地連接到所述頂部結構的頂部框架(30)、以及中心鉸鏈裝置(34),該中心鉸鏈裝置構造成使頂部框架可樞轉地相對于下部框架運動。因此,側蓋可有選擇地定位在豎立位置和折疊位置之間。在豎立位置中,容器在底部和頂部結構之間以及敞開端之間呈現(xiàn)內部空間(24)。端蓋(16、18)布置成在兩個位置之間樞轉地移動,一個是用來蓋住對應敞開端的直立位置,另一個是允許側蓋可移動到折疊位置的倒下位置。中心鉸鏈裝置與中心載荷分配裝置(126、128)以及張緊裝置(184、186、188)相關聯(lián),該中心載荷分配裝置布置成在豎立位置中使載荷分布在每個側蓋的上和下部框架之間,該張緊裝置用來在豎立位置中張緊側蓋和/或端蓋。
文檔編號E05D3/06GK101039853SQ200580034227
公開日2007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9月1日
發(fā)明者F·M·費斯克 申請人:集裝箱技術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