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盲人用中國象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盲人用中國象棋,尤其是能使盲人準確摸讀、準確定位、騰挪自如的中國象棋。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中國象棋是由平面棋盤和統(tǒng)一的圓形棋子組成的。僅方便明眼人辨識及定位行走。
現階段中國大陸使用的盲文符號在1996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由滕偉民、李偉洪主編的《中國盲文》一書中關于現行盲文方案阿拉伯數字符號已有規(guī)范。國家標準GB/T 15720-1995對盲符的點距、點高均有規(guī)范。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中國象棋棋子不能被盲人辨識、棋盤不便盲人定位行棋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盲人用中國象棋,該盲人用中國象棋不僅使盲人易于摸讀辨識棋子,而且能夠在棋盤上自如行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改變傳統(tǒng)的平面棋盤為立體棋盤、棋盤上設置定位穴和導向槽、沿棋盤兩頭縱線頂端及沿棋盤兩側橫線頂端均按各自方位標有現行盲文盲符;以不同的表面幾何形狀區(qū)分象棋的紅黑兩方、以易于摸讀的標識設置棋面盲符。棋盤和棋子標注盲符均符合中國現行盲文規(guī)范,盲符制作符合GB/T 15720-1995標準。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易于盲人摸讀辨識棋子,便于棋子在棋盤上準確定位、行棋。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棋盤圖圖2是
圖1的盲符圖圖3是
圖1的局部剖面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棋子圖圖5是圖4的立面圖
圖1中棋盤盤面長500毫米、寬380毫米、縱向居中按45毫米間距設置10個定位穴;橫向居中按35毫米間距設置9個定位穴。盤面在行棋線交匯點設置定位穴、行棋線均設置導向槽、禁宮中還設有供士行棋的斜線導向槽。
圖1中1為導向槽;2為定位穴。
圖2中棋盤兩頭沿縱線頂端均按各方自右向左1-9線標有盲符1線1點、2線12點、3線14點、4線145點、5線15點、6線124點、7線1245點、8線125點、9線24點。棋盤兩側沿橫線頂端均按各方自下向上1-10線標有盲符1線1點、2線12點、3線14點、4線145點、5線15點、6線126點、7線1245點、8線125點、9線24點、10線245點。盲符按GB/T15720-1995制作,點距2.5毫米、點高0.8毫米。
圖2中1為盲符;2為扣手;3為合頁。
圖3中定位穴直徑30毫米、深5毫米;導向槽寬2毫米、深3毫米。
圖3中1為導向槽;2為定位穴。
圖4中棋子標識盲符為車1點、馬12點、炮125點、相13點、士123點、將1346點、兵無點。以不同的幾何形狀區(qū)分紅黑兩方,黑方無邊、紅方有邊。盲符按GB/T15720-1995制作,點距2.5毫米、點高0.8毫米。
圖5按棋盤中定位穴的尺寸設定棋子直徑28毫米、棋子高10毫米。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辨識紅黑兩方,辨識車、馬、炮、相、士、將、兵盲符;再摸讀棋盤橫向及縱向盲符。按中國象棋規(guī)則排兵布陣,對弈過程中按導向槽行走、以定位穴定位,隨時可以摸讀辨識雙方陣勢,且不會因摸讀觸碰使棋子移位。
權利要求1.一種帶有定位穴和導向槽的盲人用中國象棋,其特征是改變傳統(tǒng)的平面棋盤為立體棋盤、棋盤上設置定位穴和導向槽、沿棋盤兩頭縱線頂端及沿棋盤兩側橫線頂端均按各自方位標有現行盲文盲符;以不同的表面幾何形狀區(qū)分象棋的紅黑兩方、以易于摸讀的標識設置棋面盲符。
專利摘要一種盲人用中國象棋,能使盲人準確摸讀、準確定位、騰挪自如的中國象棋。改變傳統(tǒng)的平面棋盤為立體棋盤、棋盤上設置定位穴和導向槽、沿棋盤兩頭縱線頂端及沿棋盤兩側橫線頂端均按各自方位標有現行盲文盲符;以不同的表面幾何形狀區(qū)分象棋的紅黑兩方、以易不摸讀的標識設置棋面盲符。
文檔編號A63F3/02GK2750837SQ0327008
公開日2006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9月27日
發(fā)明者吳同輝 申請人:吳同輝